第53章  醉迷青城山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极品之师",免费读到尾

  清华被菲菲用力推开,只好放弃对她的亲吻,菲菲红着脸骂他:“你这个坏蛋,也不怕被人家看到。”清华嬉皮笑脸地说,看到你刚才被吓到激动的红脸,我觉得十分迷人和性感,所以就止不住地想吻你啊。

  菲菲说,你那么冲动,等下两个人再热吻下去,迷糊糊掉下水去我们就完蛋了。清华说那好啊,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水里做永远的夫妻了,说不定还可以成为都江堰的新的一段爱情佳话呢。呵呵。

  菲菲真拿他没有办法,就说我们去吃个饭,吃了饭来去青城山吧。清华和她去吃了有很多山珍菜肴的一顿饭。

  吃了饭,休息一下,菲菲问清华是要坐电缆车还是走路上去青城山,清华说如果沿路很多景物,就不如走路上山。菲菲也很想走路上山可以观赏到沿路上山的景物,但是她担心两人很累,清华说不怕,大不了我等下背你上山。于是他很有经验地带她到了一个鞋店,菲菲不解地问他想要干嘛,清华也不说什么,就为她挑了一双平底布鞋,自己也要了一双,就和她说现在出发吧,她才知道清华买布鞋是为了爬山的方便和舒服,菲菲很是感动,觉得他是心细体贴的人。

  青城山后来在2000年时被评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我国首批的AAAAA级景区之一。它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东距成都68公里,距离都江堰仅有十多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道教多用三清为自己的宫观命名,据说那是道教崇奉的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所住的天外仙境。青城山的主要特点是“幽”,著名作家老舍作《青蓉略记》,叹青城山“青得出奇”,是一种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山上树木茂密,古木参天,山上的宫、观、桥、亭、阁、泉……或匿于绝岩之下,或隐于密林之中,呈现了无穷的幽意。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它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原始华美如世外桃园。

  因为前山相对路程比较短,清华和菲菲选择了从前山上山。

  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清华和菲菲走在攀登前山的路上,一路上欣赏到自然优美的景色和文物古迹,每到一个古迹,他们就进去欣赏,然后坐下来喝杯茶,这样两人都不感到太疲劳。

  一路上他们真正领略到青城山的幽静和美丽,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

  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

  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清华虽然不是四川人,但是在去青城山前,他已经阅读过青城山的很多资料,对青城山的历史和传说有深入的了解,他一路上反客为主向菲菲介绍青城山,他说,青城山上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清华继续娓娓道来青城山的典故,他说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改其名为张道陵。传说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这些典故和传说,都是清华在读大学的时候,看过的一本《中国道教史》里面有详细的叙述。所以他能够如数家珍的介绍给菲菲。

  菲菲很敬佩地问他,你是读中文系的,怎么对道教的东西那么熟悉,他微笑回答,我在读书的时候就不是安分的学生,所以什么书都喜欢去读去研究,当然知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和道教了。

  他们走到了建福宫,只见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清华看了宫殿的石碑介绍,告诉菲菲,这宫建于唐开元十八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瑞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然后他们又到了天师洞,清华说,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自建福宫北行两公里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两千余年。

  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他们还到了祖师殿,它是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官,创建于唐代。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唐壑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在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上清宫,它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登上了山顶的玉清宫,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了,清华建议不要下山,就在这里住下,好真正感受青城山“天下幽”的意境,菲菲说好啊,我也很久就想在山上住一晚,但是每次坐电缆车上到建福宫,我老公都说回去吧,晚上静悄悄的,没时候好住,所以从来也没有住在山上过。现在难得和你有那么浪漫之旅,当然要和你一起住了。

  他们到了山顶后,有几个小餐厅,他们想难得一游,就十分幸运地饱尝了闻名天下的青城四绝:洞天乳酒、洞天贡茶、白果炖鸡,道家泡菜。道家历来重视饮食养生,他们采撷山中的果实和药物,用道家传统秘方酿造的这四种特产,风味独特。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产的猕猴桃鲜果为原料,按道家传统工艺榨取果汁,密封于缸中,高糖保鲜,低酒发酵,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许曲酒酿造加工而成。色如碧玉,浓似乳汁,其味鲜醇,灌装于形制古朴别致的葫芦形玻璃瓶里,因产于第五洞天,故名“洞天乳酒”。青城贡茶:青城山区产茶历史悠久,颇具规模,品种多,质量上乘。西汉时司马相如就称赞青城山的沙坪茶是上品。唐时蜀州味江是全国七大产茶区之一。宋时青城“紫背龙芽”、“白背龙芽”就被列为贡品。白果炖鸡:青城道家创制了白果烧鸡,被誉为青城“四绝”之一,而民间创制的白果炖鸡,既是美味名肴,又为滋补佳品。当地人用自家喂养之土母鸡,选优质白果,以砂锅潜心炖制,汤清色淡,浅黄带白,白果软糯回甘,鸡肉新鲜细嫩,味醇,味厚,味美。道家泡菜:俗称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产的鲜黄瓜、豇豆、水红辣椒、萝卜、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为原料,经严格挑选、清洗、晾晒后,放入用山泉水、精盐、花椒等配制而成的特殊汁液中,专室、专具存放。

  尝过了青城四绝后,清华看到宫观里有卖竹萧,就买了一支,并再买了一些点心和两瓶洞天乳酒,说晚上好吹奏歌曲给菲菲听,菲菲说好极了,她已经完全迷倒在清华的浪漫之中。

  吃了晚餐后,清华和菲菲漫步风光秀丽的山顶周围,还向菲菲说起了很多关于青城山的历史故事。

  他说,成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这首民谣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传说明末张献忠起义,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大西国”。后来清兵入关,四川境内发生连年混战,张献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国”被吴三桂灭亡。民谣就是说的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把“大西国”的金银财宝秘藏起来,为了将来能找到所藏之宝,不至于因年代久远而迷失,便设计了石牛和石鼓作藏宝记号,谁发现了石牛石鼓,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国”的神秘宝藏。

  因此,围绕藏宝之谜,就有许多传说和猜想。有说财宝埋在锦江河底的,也有说宝藏随船沉入岷江的,也有认为张献忠的财宝埋在青城山的,等等。直到现在,成都还掀起过寻宝热,甚至有人还拿出了藏宝图,一时间许多人跃跃欲试,要成立寻宝机构。其实寻找张献忠宝藏已非一日之事,也话自大西国灭亡以后,民间就有人开始寻宝,在抗日战争期间,成都就成立过锦江淘银公司,在九眼桥下大张旗鼓地淘银,经过一年多努力,果然在河底淘出一只石牛,一只石鼓,着实让人们兴奋不已,证明民谣传说不假。但继续淘下去,却见不到宝藏影子。淘银行动不了了之。

  要弄清张献忠藏宝的秘密,首先要知道张献忠究竟有没有可藏之宝。传说大西国成立之初,张献忠把他在战争中获得的奇珍异宝,特别是明成都皇室成员宝库中的金银财宝,在皇城举办斗宝大会,24间房子摆满奇珍异宝、金器银锭。其目的一方面为了展示皇亲国戚、富绅劣商的奢靡;另一方面炫耀他的富有。但这却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待到大西国灭亡,谁都想得到这笔财宝。据传大西军兵败成都时,十余艘大船从新津出发,沿岷江顺流而下,在彭山境内就被清军预先埋设的铁链拦住。大西国押运船只的兵将眼看敌不住清军的围攻,于是凿沉船只,弃船登岸逃走。清军早就知道张献忠有大量金银想要从成都运走,以为截获了运宝船队,欣喜若狂地登上还未完全沉没的一些大船,才发现船中装载着石块。

  自从张献忠的宝藏随着大西国的灭亡消失以后,宝藏之谜就困扰着一代又一代关注这件事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成都和新津都先后发现数量不小的大西国“大顺通宝”钱币和银锭,更使寻宝人相信张献忠那24间大屋展示过的财宝就藏在成都或成都周边,其中关于青城山藏宝之事,更有许多奇闻和谜案。

  古今中外,不断进行着藏宝与寻宝的游戏。藏宝者大都是高智商的人,他们不但要选择藏宝之地,更要设计藏宝的方法,而疑阵、设机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总要经过万千思虑,做到不留痕迹,万无一失。让寻宝人耗尽毕生精力也猜不透藏宝人布下的迷魂阵。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接着,清华告诉菲菲青城山还流传这样的故事。

  这就是普照寺与雪山寺的易名之争。

  相传雪山寺开山立庙后,代代僧人皆喜好练武。雪山寺的承传方式也很特别,并不像其它寺庙传袈裟之类的衣钵,而是像江湖帮会一样传信物。这信物就是以开山祖师啸云净命名的“啸云剑”。此宝剑不足二尺,剑鞘和剑柄镶有七颗宝石,为雪山寺镇庙之宝。凡据有此宝剑者,即为雪山寺主。可是到了清朝中叶后,邻近的普照寺突然崛起,其间雪山寺的“啸云剑”不幸被人盗去,住持方丈自责退位,云游四方,发誓不寻到宝剑绝不回来,从此杳无音信,雪山寺也就此衰落下来,一蹶不振。后来,雪山寺僧人认为这是旁边的蓥华庙改名普照寺相克所致:普照之下,雪山焉能不化?于是更换牌匾,将雪山寺更名为“乌云堂”,意在“乌云”遮挡“普照”,倒克普照寺。普照寺僧人也不甘示弱,在寺名前加上山名,换作“青峰山——普照寺”,取“清峰”谐音“清风”,意即“清风驱散乌云”,再反过来倒克雪山寺……

  清华说,青城山一直流传关于心莲和尚之谜。

  普照寺挖出财宝可能与张献忠藏宝的另一条值得怀疑的线索有关,就是普照寺的开山祖师心莲和尚。张献忠被杀,而他的部将张定国却率部转战南北,拥戴朱明王朝一个宗室子弟,打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分别地两湖两广活动了10多年,最后才在清军的围剿下,出境到了缅甸的桂所,坚持反清斗争。而就在这时,心莲和尚突然来到了青峰山,把殷姓弃祠改建成了蓥华庙。

  据传,心莲和尚曾在成都昭觉寺参学,数年后认国此处不合其理想,便前往名盛一时的报恩寺挂单,不想到达汉州时,报恩寺遭遇火灾,只剩一片瓦砾。丧气之余,心莲和尚在道旁树下休息,恍惚中,见一个高颧突骨、碧眼赤须的人牵了一匹红鬃大马过来,拍着他的肩头说:“报恩寺遭劫,蓥华祖师应运迁居,师父何不追随而去?”心莲和尚赶紧双手合十为礼,求指明路。那人让心莲和尚同骑红马,瞬间来到一个地方,只见有破屋数间,蓥华祖师正盘腿坐在屋中。心莲和尚正欲上前拜识,忽然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至,把心莲和尚浇醒了。雷电惊梦,冷雨浇头,心莲和尚全然不顾,努力地追索、回忆梦境。后来竟按梦境寻觅到了青峰山开创了蓥华庙。

  清华对菲菲说,此说有伪托之嫌,更何况,当时的殷姓弃祠极其破败,根本没有发展光大的可能,无法吸引心莲和尚。又有传说,心莲和尚是被青峰山的“金莲宝地”格局所迷,才于此不计艰难破败地开山立庙,弘法妙门。此说也太玄太缥缈、不可信。惟有一个解释合情合理,那就是心莲和尚是张定国的部将,受张定国之遣,从缅甸桂所秘密潜到青峰山看护张献忠的藏宝。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普照寺后来的诸多谜团便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作为一个“护宝人”,心莲和尚以蓥华庙为掩护,恪守着自己的职责,他的使命可能就是看护好藏宝,以便日后张定国攻入境内时,起出藏宝以资助和响应。然而出乎心莲和尚意料的是,没过几年在三桂便奉清廷旨意,率大军剿平了桂所、大西军彻底灰飞烟灭。心莲和尚万念俱灰,最后在绝望和贫困中死去,但他临死前肯定向弟子讲明了他作为大西军将领、随“八大王”张献忠和张定国转战南北的不凡身世和经历。但不知为什么,心莲和尚没有向弟子说明藏宝之事,这可能与他心死如灯灭有关,想把藏宝作为一个谜永远烂在自己肚子里,或者他想:今后弟子们能不能发现和利用这笔藏宝,就看他们的缘分吧,佛门不是讲究缘分吗?所以直到心莲和尚死后许多年,普照寺的和尚才在无意间发掘出财宝。但是开山祖师是大西军将领的秘密却不宜张扬,只在各代住持和方丈之间秘密流传。

  菲菲靠在清华的肩膀上听了那么多青城山的故事,十分佩服清华丰富的阅历的极强的记忆力,她也有点累了,就叫清华唱几首歌听听,清华说那就唱给你一首阎维文唱的《一个美丽的传说》吧,菲菲马上拍手说太好了,我很喜欢听这首歌曲,而且也很符合你现在讲的传说故事。清华清了一下嗓子,就轻轻唱起:“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她能够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够给勤奋者以收获,只要你懂得她的珍贵呀,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哎嗨……”菲菲听得入迷了,夸奖他的歌声真好听,既浑厚而又富于磁性,没去当歌唱家真是浪费了,清华说不浪费,如果去当歌唱家,哪里能够有幸认识你这个成都美女呢。

  接着他又拿起刚才花五块钱买的竹萧,吹奏起著名笛子歌曲《牧歌》,笛声在青城山的夜空异常的响亮和悠扬,使静谧的夜晚更加幽静,但是这种幽静一点也不令人寂寞和害怕,而是十分的恬静和淡定,给人以一种心灵超脱的享受,菲菲不禁为他的才华和浪漫所感动,抱住他的脸激动地说,清华你真是一个才子,是上天赐给我的才子。

点击下载App,搜索"极品之师",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