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曰: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①。以虽知之②,与勿知同③。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④。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末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⑤。
事有可以过者⑥,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⑦,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⑧。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⑨。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道属⑩,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子胥两祛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解说】
本篇以吴王夫差国灭身亡的历史教训为例,说明君主贵在知化。所谓知化,就是要预见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而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吴王夫差所以不能“知化”,除了好大喜功、贪图眼前利益之外,主要是因为师心自用、顽固拒谏,作者所着意告诫君主的可能正是这一点。这种治国需要虚心纳谏、听取直言的主张,是同前两篇相承的。【注释】
①论:察,知。
②以:通“已”(依王念孙说)。指死亡之后。
③与勿知同:人死以后,尽管别人了解了他,但再也不能用其勇,所以说“与勿知同”。
④化:变化,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⑤一贯:一样。
⑥过:错,失误。
⑦身死国亡:指关系到身死国亡的大事。
⑧阖庐:春秋吴国君,夫差之父。未差国破身死,阖庐不得享受祭祀,所以说“祸及阖庐”。
⑨不得使:据上下文,“得”当作“能”(依孙人和说)。
⑩属(zhǔ):连。
已:治愈。
惧虎:担心虎患。猏\(jiān):同“豜”。三岁的猪。
央:尽。
上国:指中原地区各国,因地势高于吴越等南方国家,所以称“上国”。
法(qū):举,这里指提起衣服。高蹶:高蹈,把脚抬得高高地走路。“两祛高蹶”是形容很生气的样子。
艾陵:春秋齐地,在今山东省莱芜县东(依沈钦韩《春秋地名补注》说,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哀公十一年引)。
反:回来。
与:义未详。陈奇猷以为借为“吁”,叹词。译文姑依陈说。
身:指尸体。
抉(jué):挖。
著(zhuó):附着,这里是挂的意思。
世:世系,世代相承的系统。
夷:平。
幎(mì):这里指幎曰,覆盖死者面部的巾。《仪礼·士丧礼》:“慏目用缁(zī,黑布),方尺二寸。”冒: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