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谨听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吕氏春秋",免费读到尾

  【正文】

  五曰: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①,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②,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③,使夫自得之④;因然而然之⑤,使夫自言之。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⑥。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⑦,听者自多而不得⑧。虽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之昭⑨,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悖而不足以举⑩。

  故人主之性,莫过乎所疑,而过于其所不疑;不过乎所不知,而过于其所以知。故虽不疑,虽已知,必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验之以数。若此则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矣。夫尧恶得贤天下而试舜?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断之于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知观于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周箴》曰:“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故当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则于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于得之矣。得之,则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干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解在乎胜书之说周公,可谓能听矣;齐桓公之见小臣稷,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皆可谓能礼士矣。【解说】

  本篇承上《听言》篇,继续论述君主“听言”的问题,着重指出君主应该“通乎己之不足”、“礼有道之士”。文章通过“贤主”和“亡国之主”的比较,说明君主要做到“听言”,必须“反性命之情”,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不足,而不能“自贤而少人”。文章指出,“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告诫君主“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强调君主应该求贤礼士,以贤者为师。【注释】

  ①一沐而三捉发:与下文“一食而三起”都是形容为延揽人材而操心忙碌。本篇及《淮南子·氾论》以为夏禹事,《史记·鲁世家》以为周公事。其实未必实有其事,只是极言其礼贤下士而已。沐,洗发。捉,握。

  ②礼:用如动词,礼遇,依礼相待。

  ③愉易:和悦。

  ④夫:彼,这里代有道之士。

  ⑤因然而然之:顺其自然之意。然之,使之然。

  ⑥少人:认为别人不好,即轻视别人。少,用如动词,轻视。

  ⑦持容:矜持。极:尽,指尽言。

  ⑧自多:自以为贤。多,用如动词。

  ⑨冥之昭:以冥为昭,即把昏暗当成光明。下文“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结构与此同。

  ⑩不足以举:不可胜举的意思。

  莫过乎所疑:不会在自己有所怀疑的地方犯错误。莫,不。

  以:同“已”。

  揆(kuí):揣度。

  数:数术,古人关于天文、历算、占卜等方面的学问。

  举措:举止。措,置。

  恶:何。试:用。

  反:返回,回归。

  不逮:赶不上。

  太上:最上等的。

  《周箴》:古逸书。

  斯:此。

  暮:晚。

  学贤问:义不可通,疑有脱误。松皋圆认为“贤”当作“且”。似是。

  宗:根本。

  徒:无缘无故地。

  牟:大。

  耸:敬。

  惕:与“动”义近。

  天子已绝: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吕不韦率秦军灭东周,名义上的周天子已不复存在,所以说“天子已绝”。

  暴:害。

  休息:止息。

  这里与以下几句,言混乱之世,有道之士皆隐居于山林僻远之处。

  滋泉:也作“兹泉”,泉名《水经注·渭水》:“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

  千乘(shèng):指称诸侯,古代实行车战,以拥有的兵车多少作为衡量国家大小的标准。天子万乘,诸侯千乘。

  诸:众。齐民:指平民百姓。

  尽:指完全发挥。

  胜书说周公事见《精谕》篇。胜书以不言说周公,周公听从了,使纣无以加罪于周。

  齐桓公见小臣稷事见《下贤》篇。齐桓公一日之内数次去见小臣稷,而小臣稷不见他。随行之人劝桓公不要再去,桓公不听,最后终于见到了小臣稷。

  魏文侯之见田子方:当为“魏文侯之见段干木”之误,事见《下贤》篇。魏文侯去见段干木,站得疲倦了也不敢歇息。

点击下载App,搜索"吕氏春秋",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