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曰:
天道圜①,地道方②。圣王法之③,所以立上下④。何以说天道之圜也⑤?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⑥,无所稽留⑦,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⑧,不能相为⑨,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
日夜一周⑩,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黄帝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圜道也。人之窍九,一有所居则八虚,八虚甚久则身毙。故唯而听,唯止;听而视,听止:以言说一。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圜道也。一也者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圣王法之,以全其性,以定其生,以出号令。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于民心,遂于四方,还周复归,至于主所,圜道也。令圜,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壅矣。无所壅者,主道通也。故令者,人主之所以为命也,贤不肖、安危之所定也。
人之有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不使矣。人臣亦然。号令不感,则不得而使矣。有之而不使,不若无有。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汤、武皆然。
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尧舜,贤主也,皆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犹若立官必使之方。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与其子孙,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远,而所知者之近也。今五音之无不应也,其分审也。宫、徵、商、羽、角,各处其处,音皆调均,不可以相违,此所以无不受也。贤主之立官有似于此。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解说】
本篇以“圜道”为题,其旨仍是谈论君道。文章指出:“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这是古人法天地思想的反映。本篇中的“天”,不是一切的最高主宰,也不是人格化的上帝,而是与“地”相对的自然物。文章以精气的运动、日月的运行、生物的生长衰杀、云气西行、水泉东流等为例,说明天道的性质和规律,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朴素唯物的认识。本篇谈天道,目的仍在于论君道。文章说:“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指出君道与臣道的区别,强调君道与臣道不可颠倒。文章在论及“臣处方”时指出:“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提出了君主立官的根本原则,并强调了百官各守其职的重要性。【注释】
①圜:通“圆”。指周而复始,运而不穷。
②地道:关于地的道理、法则。方:端平正直。
③法:效法。
④上:指君。下:指臣。
⑤说:解释。
⑥周:环绕。杂:通“匝”。循环终始。
⑦稽:留止。
⑧分(fèn):名分,职分。职:职守。
⑨相为:互相替代。
⑩日夜一周:“日”字当重(依孙锵鸣说)。太阳一昼夜绕行一周。
躔(chán):指月亮运行与星辰会次。
轸(zhěn))与角属(zhǔ):轸宿与角宿相接。二十八宿始于角宿,终于轸宿,所以说“轸与角属”。属,连接。
精:精气,即阴阳之气(依陈奇猷说,见《吕氏春秋校释》)。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所以说“精行四时”。
一上一下:指阴气上腾,阳气下降。
遇:会合。这句是说阴气、阳气会合而成万物。
动:这里指有生机。
杀:指死,灭亡。
藏:隐灭不见形迹。
云云然:云气周旋回转的样子。
辍(chuò):止。
上:指水泉。
下:指海。
小:指泉之源。大:指海。
重:指水。轻:指云。
黄帝曰:战国时有很多托名为黄帝著的书出现,据《汉志》记载黄帝之书就有二十一家。这里的“黄帝曰”当是引自此类书文。
帝:天,天帝。处:居处。
刑蹇(jiǎn):连绵词,义同“形倨”,颠仆障碍,不能行进(依俞樾说)。
人之窍九:人体有九窍。九窍,指耳、目、鼻、口、大小便处。
居:这里是壅闭的意思。虚:病。
唯而听,唯止:应答时若要听,应答就会停上。唯,本是应答之词,这里用如动词,作“应答”讲。
说一:专精于一官、一窍。说,通“锐”(依许维遹说)。
欲:应该。留:停滞。
留运:停滞。
一:指道。
莫知其原……莫知其终:大意是,道无形,没有谁知道它的原始终极。原,来源。端:端末。
宗:本源。
性:指天性。
宣:周遍,普遍。究:穷极,深入到底。
瀸(jiān):洽,合。
遂:通达。
还(xuán):通“旋”。旋转。
可不可,善不善:使不可者可,使不善者善。前面的“可”、“善”用如使动。
四枝:即四肢。枝,通“肢”。
感:触动。这里是被动用法。
非有:非自身具有的东西。
犹若:等于说“犹然”,仍然。
世:父死子继叫世。
审:确定。
宫、徵(zhǐ)、商、羽、角:我国古乐五声音阶的五个阶名,合称“五音”或“五声”。
均:调和。
受:这里有应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