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身天尊者,謹按《老君經教》云:聖真無鞅,大要有二。一者道精神氣,降應成形,形以同人,人未還本。二者凡夫積學,功行備充,神與應合,隱而無名。道應隨緣,緣本無名,出應有號,出號異應,號異道同,動不離寂。又按《太上决疑經》云:元始天尊曰,為眾生故現應受身,遊入五道,稱緣開度,隨宜方便,皆使悟入,稱物根性,權示色像,故名應身。而此應身,亦無生滅去來,常住不變,為利一切,隱顯不同,發起精進,令無退轉。是時眾仙轉拜道君而說偈曰:
無上淨妙真智身,寂滅無相莫能覩。
但見應體還本源,是故各懷大憂苦。
仰賴太上無極尊,猶如失母依慈父。
我等沒在憂火中,惟願時霔甘露雨。
斷絕倒想戀著心,消除諸見滅邪趣。
分身天尊者,謹按《靈書度命經》曰:天尊分形百萬,處處同時,是男是女,普見天尊在五色光中,如俱一地,隨所在處,長幼男女,皆往稽首。天尊隨其國土,說演十部妙經,授以禁誡,宣示男女。是時四方邊境男女長幼,莫示福心,各賫金銀、五色紋繒、珠玉、珍寶,無鞅億數,來送天尊,伏受法誡,尊承妙經。七日七夜,光明朗除,四方復常,諸國寶信,滿一國中。天尊一時布賜窮困,饑者飽足,貧者不乏,貧富齊等,人無怨心。上天校錄,先有善功,名書金簡,皆得度世,飛行太空,始入法門,普皆長壽三萬六千年。又按《太上洞極最勝無等道集經》曰:元始天尊三日三夜安然不動,諸根寂滅,入甚深定,洞觀妙門,一切大眾皆亦端拱,瞻仰尊顏,無一差跌。過三日已,元始天尊舉身含笑,遍體放光,純黃金色普照大眾,發微妙音讚道君曰:善哉善哉!我之真子,能紹尊位,教化眾生,啟方便門,與我無異。十方天尊,皆悉隨喜。元始天尊化作百億黃金之殿,高下莊嚴,法坐綺飾,齊等如前,十方國土,皆在殿內。分身天尊、十方界,見此光明,一時來集,相貌徒眾,說法軌儀,稱歎道君。
化身天尊者,《定志經》曰:時有十二年少,處世間樂,日日相就,共作飲食,嬉戲遊觀,或復議論為道之難易。天尊以道眼遙見人前生在世得為人而秘吝經典,故弟子相道之心亦復猶預,因此徹緣,緣猶可度。於是天尊即化作凡夫從會中過訐乞食,因共語化人曰:持戒甚易,違此難耳。諸人聞化人言,皆各僉然。問化人曰:云何先生持戒云易,不持極難。化人曰:立身如戒,不畏天子,不畏鬼神,何為不易?如違戒者,是人悉畏,復畏鬼神,云何不難?於是十二年少,並有道意,因各各自忖,了達法緣。《太上决疑經》云:元始天尊語徐來勒曰:吾以道眼遙於寂地,觀察眾生,有能分別,賜子法印,依教行者,我即化身種種,示現人天六道,隨宜施作,儵有欻無,權示接引,覆護輔持。今無留難,卿當以此正法之印,普教天人,咸使知識,按法奉行。太極真人稽首奉命。
唐天皇問曰:道法在此,天中為極,為當更有所在?潘尊師答曰:謹按《登真隱訣》、《真靈位業經》云:
玉清紫虛高上元皇道君,
洞虛三元太明上皇道君,
虛明紫蘭中元高上嵉皇道君,
太素高虛上極紫皇道君。
右玉清上元景四道君。
北玄高上虛皇道君,
南朱高上虛皇道君,
西華高上虛皇道君,
東明高上虛皇道君,
中元上合虛皇道君,
五靈七明混生高上道君。
右玉清中元紫清六道君。
三元無上玄老靈皇元晨君,
三元四極上元虛皇元靈君,
三元晨中黃景虛皇元臺君,
三元紫映輝神虛生真元胎君,
玉玄皇道君,
上皇道君。
右玉清下元高清六元君。
高上道君,
玉皇道君,
玉玄道君,
玄清玉皇,
上皇天帝,
太上虛皇道君,
上皇高真太上王君,
三天太一元君。
右玉清諸道君,出《上清經》,並業崇重,但心相入寂,不復應化於下界也。
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
右太上大道君,為上清已下萬道化主。見《八素經》上。
紫微太素高虛洞曜三元道君,
紫晨微天帝道君,
紫明太山九道高元玉晨道君。
右上清道君主訓教學真之人。
太虛飛晨中央黃老道君,
金闕帝晨後聖玄元上道君,
太元丹林太帝上道君,
後聖太師太微左真保皇道君,
上清紫清太素三元君道君,
上清上元太素元君道君,
上清中元紫素元君道君,
上清下元黃素元君道君,
上清紫晨天帝道君,
上清太微天高道君,
上清紫明太微九道高玄玉晨道君,
上清太虛上霄飛晨中央黃老道君,
上清紫元太微素三元道君,
玄清洞元青帝玉司道君,
玄清洞元赤帝玉司道君,
玄清洞元白帝玉司道君,
玄清洞元黑帝玉司道君,
玄清洞元黃帝玉司道君,
玄清紫元虛皇龜臺九靈太真元君,
玄清太元東霞扶桑丹林太帝道君,
玄清太平金闕帝晨聖玄元上道君,
洞清九太虛後聖元影彭室上真道君,
洞清八景靈都玄老君道君,
洞清九微太真玉寶上相青童道君,
洞清太玄都九炁丈人主仙道君,
洞清玉真華先生國玉道君,
洞清玄洲二十九真伯上帝司禁道君,
洞清太元晨君列峨嵋洞宮玉道君,
洞清後聖九靈真子上道君,
洞清太平仙綜司玉道君,
清微三天長生玄谷幽真道君,
清微安陽玄虛先生道君,
清微萬石玄遊先生道君,
清微上元三氣度命道君,
清微南宮定仙司錄道君,
清微安昌總仙度厄道君,
清微玄理煉魂上禁真皇道君,
清微生神化骨保仙道君,
清微玄虛萬石先生道君,
太清紫元三氣法師長生道君,
太清中宮青真小童道君。
《八素經》曰;玉清宮之下真人乃上清宮之上真人,太清宮之上真人乃上清宮之下真人。諸仙受行太上真道三品盡備者,為玉清道君真君。諸仙受行上品經備者,為上清真人。中品備及三品皆有而各不備者,並為中道真人。下品備及中下皆有而不備者,並為下元真人。諸仙受行中品經不備者,為太清真人。諸仙受行下品經不備者,為九宮真人。諸仙受行太極經者,為五嶽名山地真人。諸仙受行太清經者,為五嶽名山地真人。
仙有九品,真有九品,聖有九品,合二十七品列之如左:
一至仙,二靈仙,三玄仙,
四飛仙,五真仙,六神仙,
七大仙,八高仙,九上仙。
真聖品一準至靈玄飛真人大高上而數。
右件真仙聖品位,足學地,從人學仙,仙學真,真學聖,聖學道,道學無極大道。仙未及真,真未及聖,聖未及道,道未及無上正真無極大道。
唐天皇問曰:道家經皆是六十甲子靈官為首,起自星官?天師對曰:按《紫館明真地仙洞訣經》曰: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北斗九星,並有宮殿門戶,其中有神靈帝皇后之列,尊卑階級,總御風雨,統攝萬靈,照煌照煌,並臨下土。一切眾生名籍仰隸,人民善惡等業,眾靈申奏上曹,善功者升名黃籙,罪責者書之黑簿。功滿三千,遷名仙格。初學之人,修善立功,皆因陰陽六甲之正神,蒙削除罪錄,紀名仙籍。為此靈官,並是有為曹部,不能小有差違,若被遺志,則致年劫之曉,是故勤求啟請,庶早成功。此是學之初門,非大乘之高趣。又初從凡學,猶為諸魔所障,是以上憑日月星官,下取六甲正氣,將以攝御鬼神,辟除妖魔筌蹄。初學極果不然,受法門徒各依階級,從漸入頓,自下之高,故三乘教法,小大不等。謹按《太真科》曰:盟威為下科,太清為中科,上清道德為上科,三科為三乘。下機之人,先求自利,未能度人,故三皇、洞神陶鍊智慧,自近之遠,以明身為萬善之本,濟己可以及物。中機之人,智慧明了,濟物為利己之由,濟身為度人之本,故中品洞玄,辯有通無,物我兼濟。若到洞真,混合真假,物我兩遺,空有一貫。是以中下之人,初始學道,立功樹德,皆憑陰陽、六甲、日月五星。一擬度身,二擬濟物,或救疾療病,拔死度生。雖是有為功德,福力大多從此熏修,漸漸增進,功成不處,行滿不居,常行陰惠,為而不恃,自與道合,終會無為。
唐天皇問曰:道法在此天中為極,唯當更有所在?尊師對曰:謹按《靈寶本元經》及《太真科》、《諸天靈書度命經》並曰:三界三清,四種大羅之別。其三界合有二十八天,次上有四種人天,次上有無上三天,次上有一大羅高蓋天。
太黃皇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舉天,七耀摩夷天。
右六天欲界,陰陽胎生,年積萬歲。
虛無越衡天,太極濛翳天,赤明和陽天,玄明恭華天,曜明宗飄天,竺落皇笳天,虛明堂耀天,觀明端靖天,玄明恭慶天,太煥極瑤天,元載孔昇天,太安皇崖天,顯定極風天,始皇孝芒天,太皇訪重天,無思江由天,上揲阮樂天,無極曇誓天。
右十八天色界,陰陽有色,與欲界同,不相交接,人皆化生,年積億歲,不殘不傷也。
皓庭霄度天,淵通元洞天,
翰寵妙成天,秀樂禁上天。
右四天無色界,陰陽有形,身長數百里,不以為累,能隱形入微,無復色欲,唯直相知,積年萬劫,雖不事學而能行善,福報所果。至於魔王,學未極亦遊此天,不得越三界,未免洪灾。大運\交周,二十八天,一時混沌,猶如霧穀,其中學真堪為種人者,聖母迎之,登常融、玉隆、梵度、賈奕四天之上。其學聖真仙在三界者,退還人道,經歷三塗,能越進者,當依功轉。
無上常融天,玉隆騰勝天,
龍變梵度天,太極平育賈奕天。
右四種人天,名四梵天,壽命無有大期,唯有念念變易,日就增明,不論壽盡而終越此天,已下及三界,壽命遠近並於中,增修仁淨,於習氣都盡,即生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