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免费读到尾

  洞真及登真訣云

  太明宮,玉霄琳房,玉晨宮,

  協晨宮,七靈臺,鳳臺,

  瓊閣,晨華闕,太和殿,

  寥陽殿,紫珠闥,七映房,

  長樓。

  右玉晨道君所居。

  丹靈白玉宮,瓊闕。

  右太素三元君所居。

  真陽宮。

  右玉皇君之所居處。

  太老寢堂。

  右八皇老時入此堂。

  會方宮。

  右九老仙皇君所居。

  散華臺。

  右二十七皇道君治其上。

  瑤臺瓊闕。中藏金玄羽章萬神隱文。

  右高上玉帝藏其真經之所。

  七映紫臺中,藏步躡天綱空常內名。

  龍山臺,秀玄臺,大暉殿。

  右地皇上真所遊處。

  三華房。

  右陽安元君之所居。

  玉清宮。

  右高上玉帝元始天王太真之館。

  紫瑤宮,丹瓊府。

  右北玄高上虛皇君所居。

  網靈宮,化生府。

  右南朱高上虛皇君所居。

  光音宮,八坦府。

  右西華高上虛皇君所居。

  紫微宮,朱霍府。

  右東明高上虛皇君所居。

  金靈宮,鳳嘯府。

  右中元中合虛皇君所居。

  鳳生宮,洞光府。

  右五靈七明混生高上君所居。

  明範宮,輝華府。

  右三元無上玄老靈皇元辰君所居。

  七瑤宮,北元府。

  右玄寂無上虛皇君所居。

  鬱森宮,八瓊府。

  右大明靈暉中真無上君所居。

  靈霧宮,霄上府。

  右三元四極玄上元靈君所居。

  洞霄宮,演真府。

  右三元晨中黃景虛皇元臺君所居。

  返香宮,夙滯府。

  右三元紫映暉神虛生真元胎君所居。

  瓊容宮,太丹府。

  右青精上真內景君所居。

  瓊光宮,通靈府。

  右太陽九氣玉賢元君所居。

  已上宮臺館府,並在玉清妙境。

  寒靈丹殿。

  右元始天王下教命五老仙都,出《玉佩金璫寶經》,以傳高聖玉晨大道君所居。

  廣靈堂

  右太素三元君所居。

  晨燈臺。

  右元始天王刻書紫微宮,飛天檢文於其上。

  金牖臺。

  右元始天王刻書玄空飛天中,書三元玉檢文於其上。

  三元玄臺。

  右歷萬八千劫,則三天九靈上徹,隱文一現於其上。

  明真宮,靈暉府。

  右太初九素金華景元君所居。

  紫曜宮,七寶府。

  右九皇上真司命君所居。

  通妙宮,定微府。

  右天皇上真玉華三元君所居。

  天皇宮,玉靈府。

  右太一上元禁君所居。

  金華宮,紫生府。

  右元虛皇房真晨君所居。

  四明宮,八朗府。

  右太極四真人元君所居。

  華晨宮,魁元府。

  右四計中真士晨散華君所居。

  七靈宮,機玄府。

  右辰中皇景元君所居。

  金闕宮,玉真府。

  右後聖太平李真天帝上景君所居。

  無量宮,玄闕府。

  右太虛後聖元景彭室真君所居。

  太玄宮,玉堂府。

  右太玄都九氣丈人主仙君所居。

  清虛宮,洞清府。

  右上清八景老君所居。

  清元宮,暘谷府。

  右扶桑大帝九老仙皇君所居。

  金靈宮,通氣府。

  右小有王真華先生主圖王君所居。

  司空宮,仙都府。

  右玄州二十七真相伯上帝司禁君所居。

  寶素宮,九玄府。

  右龜山九靈真仙母所居。

  常陽宮,九生府。

  右上始少陽青帝君所居。

  洞陽宮,朱陵府。

  右通陽納陰赤帝君所居。

  金門宮,通光府。

  右少陰西金白帝君所居。

  廣靈宮,北黃府。

  右通陰太陽黑帝君所居。黃元宮,高皇府。

  右總靈高皇帝君所居。

  已上道君宮殿雜寶玄堂在上清妙境。

  洞玄經曰:

  太素宮。

  右太素道君所居。

  太和宮。

  右太和大道君所居。

  金華樓。

  右仙真玉錄皆在樓中。

  已前寶樓綺宮,在太清妙境極樂之所。

  唐天皇問曰:天尊有幾身,為弟子已不能苦道上啟天尊,覆護弟子?天師對曰:可名非名,故證理於絕言之境;大象無象,故昇玄於無物之間。若唯恍惚,杳冥眾生,可無瞻仰,所以垂象立號,令含識各有歸依。無始以來,劫數久遠,聖人應號,亦復無邊,雖不總備經文,實亦紀之萬一,即事可顯者,千五百天尊,名別錄隨進。按諸經所明,天尊有法身、本身、道身、真身、迹身、應身、分身、化身。謹按《太上開演秘密藏經》曰:太上言,此經名為開演秘密之藏,義如我等比無上法王,出此五濁,化諸眾生三業,示現方便,善巧意趣,微隱難可了知。所以示者,十方天尊所得妙身,即真道相體,自然無形無名,非造非作,法如虛空相。無數劫來,久證此法同,一性平等無二,而能出現種種法身,示修習報應,化無方人天惡道。隨類所見,受生業行,皆同其法,或現殊勝,超踰世間,第一希有,獨步無畏,威變自在,不可思議,是名開演身秘密藏。

  能於正道真實之性天尊無說寂滅相中,善巧因緣,分別顯示,隨其所宜,說法無盡,言辭次第,義味深赜,或說三乘,入天業果,漸漸開化,使得同歸真一正道,是名開演口秘密藏。雖無念慮,離分別想,以一切智,洞達空門正觀,窮理邊底,與真實相平等為一,以一切智照人間法,色法非法,心法非心法,人天五道,四大六塵,眾生想念,果報因緣,於一念中明了無碍,善識根性,隨宜所行,洞達究意,是名開演心秘密藏。以是三種秘密之法,成真道身,非是凡夫了至,九星所能覺知。法身天尊者,謹按《昇玄經》曰:吾以三氣周環八極,或號元始,或號老君,或號太上,或為帝師,或為玄宗,出幽入冥,待應無方,隨人所好,為作法身。同歸之趣,非為緣異,愚者不體,相與賢,吾愍口過,敢陳其源。道之布氣,在於無邊無形無像,留住經文,不自巧飾,誠\惟修身,其身得真,既得真像,自然登晨。此法玄妙,玄之又玄,愚者失趣,或謂非神,相與競笑,攻本伐根。按《太上洞極最勝無等道集經》曰:爾時十方天尊,來到此土,依域而住,各於殿內而說讚曰:

  元始無上第一尊,超踰十方無等倫。

  無數劫來積妙行,具足清浄福惠因。

  煩惱結習皆已斷,畢竟故業不造新。

  神通威力無所畏,洞達三界了悟真。

  圓備智慧諸功德,集此妙法以為身。

  本身天尊者,謹按《寶玄經》云:太上曰,本寂應動,真假有殊,權實眾妙,同出玄門。又按《太上開演秘密藏經》曰:帝君曰,如是本身,能生萬物,即是萬物之本始者,此與神本有何差別?太上答曰;源其實體,無有二相。何以故?俱畢竟故,無始終故,不可言說故。以善方便,亦得言異。所謂神本,是妄想物,一念想續,眾生業果輪轉無窮,是名識物,亦名神本。言本身者,即是道性。清淨之心,能為一切,出萬法之根本,故名為本始。是真性,非心不心,非色不色。無緣慮故,非無常故,故言非心;能生心故,無不知故,亦名為心。無所得故,故名非色;能生色故,道眼見故,亦名為色。是清淨心,具足一切,無量功德,智慧成就,常住自在,湛然安樂,但為煩惱所覆蔽,故未得了,故名為性。若修方便,斷諸煩惱,障法盡故,顯現了故,名為本身。如此身者,本自有之,非今造故,故名為本。非有性,非三代,攝方便說故,故非三代。本來有故,名為過去。一切眾生,畢定當得,故名未來。十方大聖,今已得故,故名見在。

  雖復說有,三代差別,體不動故,常住無變。道身天尊者,謹按《太上靈寶無量度人經》云: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上無復祖,唯道為身。又按《太上開演秘密藏經》曰:太上大道君與無量天真妙行真人,俱詣太微天帝君處,明霞之上瓊闕之內,金華之房。太微帝君稽首:道君不審三代十方天尊所得妙身,以何為法,為同一體,為各異耶?太上告曰:至真妙理,寂絕無形,清淨凝湛,不可言名。方便引化,略開二途:一者,道身寂體虛無;二者,生身誕孕形軀。言道身者,離一切相,正慧成滿,斷除虛妄,冥契玄宗,與道為一,不滅不生,無來無去,談論路斷,念慮長畢。帝君禮曰:不審道身即是寂本,唯更有義名為本耶?太上告曰:道為聖本,本是道根,雖是一體,非無二源。道名獨立,體自虛通,強字無待。遠逝息功,本對於末,因待假名,稱為物始,用涉能生。又為迹本,動寂用殊,出沒物表,語嘿相須。於是道君欲顯玄理,重說偈曰:

  道身不生滅,任理自玄通。湛然常清淨,獨立強言空。絕名不待對,亦妄造物功。端靜息義用,肅寂守虛沖。

  真身天尊者,按《仙公請問經》曰:得道之尊,並由積德行善,論身鍊神,故致成真。又《太上决疑經》曰:元始天尊時在協晨靈觀稜層之臺,與太上大道君及十二億童真上聖俱坐白玉師子之座,俱宣祕要,開闡妙門,自非天尊同業,共行入道界人,不豫斯會。復以神力震動大地,周迴旋轉,驚駭物心。當爾之時,三惡眾生皆得休假,人天之報,各蒙增益,無諸苦惱障難之厄,莫不一時遠近俱集,其眾無量,不可勝言。是時大眾,咸同一心,瞻仰道君,目不暫胸而說偈曰:

  元始無上天人師,今捨大慈離生死。

  獨反善寂妙一源,不住世間濟塵滓。

  真智淳淨無碍身,譬喻言辭莫能擬。

  非是我等所知見,何能觀之悟玄理。

  迹身天尊者,謹按《太上開演秘密藏經》曰:帝君又問生身、迹身是應作耶?太上答曰:如是如是,生之與迹,並稱機緣,利益不差,即名為應,體用不別,隨義異名。帝君又問:是迹身者,為有法耶,為無法耶?太上答曰:我不說耶,一切諸法,性無所有,云何迹身,而當有法?若假名字,亦有亦無。不離本故,故名為無;眾生見故,故名為有;更無別體,故名為無;有實利益,故名為有。猶如明鏡,能現色像,了了分明,種種差別。是鏡中像,不可定說,是有是無,而亦得言鏡中有像。一切眾生心鏡明,故見真道像,又如止水無濤波,故影見日月星辰、飛鳥,悉見水底一切諸物,亦見自影,了了分明。此水中物及所見影,俱非真實,不可言有,不可言無。一切眾生,心水清澄,見道身影,亦復如是。體印真道,是故非有非不見,故不得言無。如追逝者尋迹,然得是迹與人,非一非異,迹身亦爾。明解之人,因迹入悟,見真道身,知無迹法,故名為一。非不因迹,漸得曉達,能立福田,是名為異。如是之義,是道境界,非是凡夫下聖能了。於是道君欲顯斯義,重說偈言:

  權迹無定方,現身亦長久。逼示五道形,姿容順妍醜。任本之所重,利益無憂負。乍有變化生,時或因父母。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