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錢幣3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3",免费读到尾

  二十七年。雲南制錢餘存甚多。將驛站俸工兵餉雜用等項。均用制錢放給。按留支為歲出之數。本當放錢。以銀報上耳。若收錢多。盡令放錢可也。河工放錢。查近日江西江南捐輸制錢。均照數撥給河工。緣河工人夫料。皆以錢給值。向遇大工發帑。工次易錢。倍多轉折。市儈得以居奇。若撥錢支放。其便明矣。工程放錢。乾隆五十九年。各工程各衙門公費。每銀一兩。發給制錢一串。此京城工程全放制錢之例。嘉慶二年。浙江搭放兵餉餘錢。搭放各項工程。如水路可通者。按五成搭放。無水路者搭錢二成。江西各項工程。搭錢二成。此外省工程搭放制錢之例。論制錢難行者。皆以解運\勞費為說。然國家舉事。但求利民。不借勞費。曩時嘗置額商買銅矣。嘗令各省辦銅矣。嘗出洋採銅矣。即今日滇省運\銅至京。及各省採辦滇銅。歲以千萬計。其勞費當何如。且東南之銀。運\餉甘肅。陸行數萬里。其勞費又何如。

  今令通水路省分收錢解運\。度勞費尚不至是也。雍正年間。嘗令滇省鑄錢運\京。行之十年。乾隆年間。又嘗令川省鑄錢運\至陝。是解運\制錢。往年固嘗行之矣。今銀錢並用。必使一歲之入。足供一歲之出。較之運\銅鼓鑄。所省必多。夫國家之法。貴在因時制宜。若但以紋銀便於運\解。不知貪汙之筐篋。盜賊\之輕齎。亦以銀為便也。銀積於上。錢滯於下。凡布帛菽粟傭工技藝。以錢市易者。無不受其虧損。以國家之力。不解運\制錢。誰復有能解運\者。徒使洋錢行。而錢法坐廢。所謂利權操之自上者果安在哉。總之官便用銀。不便用錢。民便用錢。不便用銀。銀價日貴。官上領皆銀。下發皆錢。尤以為便。凡規費給銀有定數者。較之往年嘗得一倍。故銀錢並行之說。阻撓者必多。不思民間向來用錢有定數者。今日受錢照舊。即虧折一半矣。然則立法者當便官乎。便民乎。又錢之難行者。以民間私鑄小錢。攙雜使用。市儈因以為奸。不如銀色之有憑準。竊謂用錢當以觔兩權之。鑄錢輕重亦當以銅價準之。錢賤於銅。則有私燬之患。錢貴於銅。則有私鑄之患。小民圖利。非嚴法所能杜。惟使之無利則自息。今市價。銅一觔。值錢三百有零。是錢二觔易銅一觔。而無私燬者。以錢攙砂鉛。不堪銅用故也。國家所以無慮折耗者。以滇銅有常額。工本有定數。運\腳有定價。不能減解多發也。然廠欠日深。津貼日重。

  皆由銅貴。所欠者皆國帑。所津貼者皆民膏。特上無由知耳。今滇銅運\解稍遲即誤卯額。若採買則銅價過貴。舊銅錢銷燬殆盡。砂錢易破碎。誠\恐多用錢而錢不敷用。且奈何。竊謂宜加鑄大錢。假如鑄當五當十錢。當五者宜重二錢四分。當十者宜重四錢八分。當五者銅三觔為錢二百。值今錢一千。當十者。銅三觔為錢一百。值今錢一千。今市價錢一千。買銅三觔。與今大錢適相當。私燬則不能多得銅。私鑄則不能多得錢。凡用錢者。袛以觔兩為準。不問官鑄私鑄。蓋直以銅交易耳。譬如色銀任市傾瀉。豈復有私鑄乎。然當五當十。較今錢輕便至半。鼓鑄工本。則較今錢節省過半。此可以救錢少之病也。欲籌錢法。先議銅政。國初滇銅未旺。所以搜銅者至矣。顧為今日計。滇省開採日久。地力已竭。舊礦漸盡。新礦難得。其難一也。各省開有銅礦。向未試行開採。若欲發端。動多阻撓。其難二也。收買廢銅。折耗殊甚。禁用銅器。事更滋擾。其難三也。竊謂官員納銅准免處分。百姓納銅准贖徒罪。此可以收廢銅。各省開採。利歸業主。地方官但為禁止擾害。酌取十之一二。此可以廣開採。滇省之銅。聽廠戶交納。照工本收買。蠲除積欠。與之更始。此可以蘇官累。各省收銅。各省自行開鑄。每鑄一錢。袛用值一錢之銅。額外止加工本。用錢皆以秤稱。與用紋銀無異。舊銅重者一錢當數錢之用。輕者數錢當一錢之用。但去鉛錫鐵錢。又加鑄大錢。亦用此法。私燬私鑄。皆當不禁自息。如此。則制錢乃可足矣。八政一曰食。二曰貨。所謂貨即泉也。古者百物皆以粟易。然粟不可以經久行遠。聖人制泉貨以為用。民始便矣。粟之多寡。民自制之。泉之輕重。上制之。末世用銀。而天下之制利權者。在商賈市井。遂使上下交困。利於遷徙。不利於居者。奪上下之所自有。以事其所無。是教民使逐末。且長奸而誨盜。甚無謂也。今言者但謂銀錢並用而已。竊謂當使民不用銀而用錢。又不用錢而用粟。乃可以復古也。顧其要自善錢法始。謹議。

  用錢不廢銀議

  馮桂芬

  今天下非小弱也。開墾之地日益廣。山澤之利日益出。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之需。有加而無減也。生齒雖曰日繁。然二三十年來。水旱兵革。歲不絕聞。傷人無算。恐戶口之籍未必較乾嘉盛時遂相懸絕也。是天地之所出。自足給生人之食用。而患貧之勢日甚一日者。何也。曰。銀少也。銀何以少。曰。偷漏出洋也。或謂銀貴不盡由於出洋。以明季國初為證。不知彼時府第有私積。富室有厚儲。故銀驟貴。厥後窖藏盡出。加以礦苗大旺。銀又自貴而之賤。今有是事乎。或謂由錢多所致。不知錢未嘗多也。京師歲除。間因錢鋪閉歇稍多。藏票者爭取見錢。錢即湧貴。是錢不多之證。京師尚爾。外省可知矣。上海通市以來。夷船每日收元寶四五百。為銀二萬餘。每年漏銀七八百萬。距今十年。遂為常額。四口遞減。合計不下二三千萬兩。設欲禁遏。瑕釁立開。中國之銀。遞消遞減。已去者不復來。未去者勢無已。凡物多則賤。少則貴。理也。憶二十年前。每兩易制錢一千一二百文。十年以前。易制錢一千五六百文。今易制錢幾及二千文。若不早為之所。將來日增月益。二千以外。翹足可待。國家歲入地丁鹽課關稅。不下三四千萬兩。無非取之民間。夫民間之所出。粟米之屬而已。而國家之所取。乃在至少至貴之銀。置其所有。徵其所無。粟逾益賤。銀逾益貴。始以粟易錢。則粟賤而錢貴。向之每石入三千文者。今入一千數百文。是十折而為五六。繼以錢易銀。則錢賤而銀貴。向之每兩出一千餘文者。今出二千文。是又十折而為五六。以銀準粟。昔之一兩。今之三兩也是。國家之出銀也。

  常以三兩而供一兩之用。而國家之入銀也。直以一兩而竭吾民三兩之力。如是而民安得不貧。民既日貧。賦益難辦。逋欠則年多一年。虧短則任多一任。而地丁之入絀。富商大賈。倒罷一空。凡百貿易。十減五六。而關稅之入絀。民窮失業。去為盜賊\。梟徒日多。私鹽充斥。而鹽課之入絀。於是經費竭而撙節之說起。撙節甚而因循之事成。應修之水利不修。因之宣蓄無資。農田易成旱潦。轉以蠲卹損帑金。應設之巡緝不設。因之養癰貽患。穿窬變為跳梁。轉以徵調糜軍餉。凡地方應辦之事。大都以工用支絀。概緩籌議。卒之事後補救。需費更多。歧中有歧。獘益滋獘。如是而國安得不貧。揆厥原本。無非銀貴有以致之。夫銀非可點石成也。窖藏久無聞矣。礦苗久不旺矣。乾嘉間一例之開。動贏千萬。數商之助。動贏百萬。今則開捐助餉。應者寥寥。此何故也。中國之銀。止有此數。不過相流轉於上下之間。開捐助餉。無非挹彼注茲之法。今則無可挹。何有注。雖劉晏復生。不能轉無為有矣。雖然。銀而為生民衣食不可少之物。中國誠\病矣。若猶未也。則中國之富足自在也。轉獘為利。由反手也。為今之計。莫如用錢而廢銀。然用錢而廢銀。尚不如用錢而仍不廢銀。惟在有以奪銀之權。使其多少貴賤不足為吾累而已。銀之利在輕齎。不廢其輕齎之利也。銀之害在匱乏。不受其匱乏之害也。節用而無剋減之名。薄費而無耗費之實。政本改作。而不離舊貫。道在自然。而不假勉強。

  此其法奈何。一曰收款放款起數。一以錢也。賦稅本有錢糧之目。錢文又曰通寶。通者。上下通行之謂。顧名思義。本無不宜。應請一切文案。凡載銀一兩者。酌改為一千八百文。下及民間一切票券。嗣後一皆以錢起數。不準以銀起數。犯者其銀入官。其在定章以前。在官欠繳生息各款。在民典借各款。一體換改。一曰解京解省輕齎。兼用銀也。錢重難運\。準其以錢易銀運\解。其水路可通之地。照舊運\錢。一曰。輕齎銷算。由部按時定價。每年一易也。先期頒發一年之價。各省一年內解京及互撥之款。俱照定價銷算。以昭畫一。一曰市價長落。官不強抑。而解款銀錢相易。致有贏絀之數。準別立一款報銷也。各處市價。準雨水糧價之例而加詳焉。分朔望兩期。督撫按月報聞。徵收起解。以錢易銀。解到發放。以銀易錢。皆於朔望相易。以使之一定。其於部定之價。所贏所絀之數。準別立一款。存贏補絀。歲終核銷。此法未嘗廢銀不用。而銀之多少貴賤。可不復問。以目前計之。以九錢而當一兩之用。萬一銀價更增。即以八錢七錢而當一兩之用。銀日益貴。不啻銀日益多。充類至盡。上與黃金同價。猶之以此入以此出也。度支無損毫末。而國與民之隱收其利者。實非小補。蓋民間各種貿易。往往頓置論銀。而零賣論錢。銀貴以來。論銀者不加而暗加。論錢者明加而實減。以是商賈利薄。裹足不前。今一概論錢。則準本獲利。自然趨之如騖\。貨物因之流通。稅項可期增裕。至於鹽務。納課論銀。而賣鹽論錢。銀貴以來。課項倍於鹽價。今改為納錢。商人獲利既多。輸課自易。而尤莫若地丁錢糧一款。為小民沾皇上莫大之恩也。窮鄉僻壤。無銀可徵。往往以錢代銀。官為轉換。愚民無知。但見年增一年。不無觖望。浙江奉化等處。滋事多由於此。可為寒心。今改徵錢文。正數已減十分之一。火耗傾鎔之費。加之無名。亦當頓減。昔為不加賦而加賦。今為不減賦而減賦。在國家無絲毫之損。在閭閻沾浩蕩之恩。彼見聖天子當軍興費絀之時。有此非常曠典。必將感激涕零。輸將恐後。所以節民欠者利猶小。所以固民心者利更大也。或謂中國不重銀。夷市以銀準貨。出洋不更多乎。不知此未離乎重銀之見也。今用錢而以銀為置郵之具。貴也賤也。出洋也不出洋也。總與大局無與也。宋以前不用銀。何以富強自若也。況本無法以使之不出洋。何可為改法咎。且就使銀盡出洋。正有一法以持其後。唐憲宗時。

  有委錢富家。輕裝合券之法。謂之飛錢。宋蜀中有交子法。富人十六戶主之。嗣又官為置務。有會子關子之目。皆有實錢為本。更非行鈔之比。今山西錢賈。一家輒分十數鋪。散布各省。會票出入。處處可通。何妨仿唐宋遺意。令西商轉換。則輕齎更捷。而無官為置務之繁。此亦一法也。他若議用金玉珠貝諸幣。議鑄大錢。夫黃金便頓不便零。寶玉珠貝一碎不可復。力皆不足以敵銀。大錢當十當百。強輕為重。與行鈔同。而防偽之法難於鈔。製造之費多於鈔。而其不可行亦同。要皆未若用錢不廢銀之法為易簡久大而無獘也。若貪輕齎之小利。貽匱乏之深憂。舉一切國計民生。盡殉之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之一物。何為也哉。

  此壬年作。自道光中葉以後。銀價漸貴。逡巡至於咸豐三四年而極。每兩易錢二千文以上。蓋通商五口。出入各貨略相抵。獨鴉片價皆以現銀出洋。計每年漏銀二三千萬兩。故銀驟貴。當是時。南省米價積賤。石止二千內外。農田出米。而國課徵銀。江浙州縣。加徵無已。先是銀一兩徵錢二千餘文。後漸加至二千八九百文。民重困。其不能加之地。江蘇句容丹徒等縣。定價每兩一千六百八十文。稍加即滋事。浙江奉化等縣略同。官亦重困。同年常州汪君本銓為浙藩。書來質以是法。余善之。遂屬余創是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3",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