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忠(一)第三十一
人君之称,莫大于明(二);人臣之誉,莫美于忠(三)。此二德者,古来君臣所共愿也。然明不继踵(四),忠不万一者(五),非必愚闇不逮而恶名扬也(六),所以求之非其道尔(七)。
(一)○铎按:此文论国之所以治者,在上下同心。所谓同心者,君明臣忠也。明君操法术握权柄于上,则忠臣敬言奉禁竭心称职于下。二者相须,则成功致治矣。而其所反复申明者,尤在明据下起,忠依上成一义,故以明忠命篇。
(二)○铎按:“大亦美也。易系辞上传莫大乎蓍龟,释文大作善,汉书艺文志。白虎通蓍龟篇。定八年公羊传注。家语礼运篇注并同。”善与美。大同义。晋语:“彼将恶始而美终,注:“美,善也。”诗桑柔笺:“‘善犹大也。’是其证。叙录云:“君有美称,则互文见义矣。
(三)襄九年左传云:“君明臣忠。”新书大政下篇云:“臣之忠者,君之明也。臣忠君明,此之谓政之纲也。”
(四)晏子春秋杂下云:“比肩继踵而在。”
(五)一旧作全,据治要改。
(六)孝经云:“扬名于后世。”○铎按:治要脱扬字。
(七)以旧作道,其道下有之字,据治要改。删。毛诗甫田序云:“所以求者非其道也。”
夫明据下起,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则利断金(一)。能知(二)此者,两誉俱具(三)。要在于明操法术,自握权秉而已矣(四)。所谓术者,使下不得欺也(五);所谓权者,使势不得乱也。术诚明,则虽万里之外,幽冥之内(六),不得不求效;权诚用,则远近亲疏,贵贱贤愚,无不归心矣(七)。周室之末则不然,离其术而舍其权,怠于己而恃于人。是以公卿不思忠,百僚不尽力(八),君王孤蔽于上,兆黎冤乱于下(九),故遂衰微侵夺而不振也(一零)。
(一)易系辞上传。按以二人同心为君臣,盖汉时易家旧说。汉书匡衡传:“衡上疏乞骸骨。上报曰:“朕嘉与君同心合意。”’翟方进传册云:“朕嘉与君同心一意。”王莽传诏云:“诚嘉与君同心合意。”师丹传策免丹云:“殆谬于二人同心之利焉。”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二年诏曰:“若上下同心,庶或有瘳。”桓帝纪和平元年诏曰:“群公卿士,虔恭尔位,戮力一意,勉同断金。”王常传云:“幸赖灵武,辄成断金。”冯异传云:“千载一会,思成断金。”郎顗传云:“臣愿陛下发扬干刚,援引贤能,勤求机衡之寄,以获断金之利。”张酺传敕云:阴阳不和,万人失所。朝廷望公思惟得失,与国同心;而托病自絜,求去重任。谁当与吾同忧责者?非有望于断金也。”杨震传云:“亲近幸臣,未崇断金。”崔骃传崔篆慰志赋云:“协准矱之贞度兮,同断金之玄策。何天衢于盛世兮,超千载而垂绩。”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引蔡质汉仪载高赐奏光禄勋刘嘉。廷尉赵世云:“既无忠信断金之用,而有败礼伤化之尤。”御览二百七引应劭汉官仪冲帝册书曰:“三公国之桢干,朝廷取正,以成断金。”治要载崔实政论云:“今朝廷以圣哲之姿,龙飞天衢,大臣辅政,将成断金。”并用此义。越绝书德序外传记引易云:“君臣同心,其利断金。”则直以训诂易经辞矣。
(二)知旧作如,据治要改。
(三)说苑杂言篇云:“贤人闭其智,塞其能,待得其人然后合,故言无不听,行无见疑,君臣两与,终身无患。”与乃誉之误。韩非子难一云:“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四)韩非子说疑篇云:“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主道篇云:“谨执其柄而固握之。”淮南子要略云:“主术者明,摄权操柄,以制群下。”秉与柄同。哀十七年左传国子实执齐柄,史记蔡泽传索隐引作秉,服虔曰:“秉,权柄也。”说文云:“柄,或从秉。”
(五)韩非子八说篇云:“明君之道,贱德义,贵法术,倒言而诡使,参听无门户,故智者不得欺。”
(六)注见德化篇。
(七)论语云:“天下之民归心焉。”
(八)汉时诏令多言公卿百寮。汉书成帝纪河平元年诏曰:“公卿大夫,其勉悉心以辅不逮。百寮各修其职。”
永始二年诏曰:“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诫。”哀帝纪元寿元年诏曰:“公卿大夫,其各悉心勉帅百寮。”后汉书明帝纪诏曰:“公卿百寮,将何以辅朕不逮?
(九)韩非子定法篇云:“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弊■蔽之誤。汉书公孙弘传对策云:“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下。”
(一零)韩非子五蠹篇云:“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亡不可振也。”
夫帝王者,其利重矣,其威大矣。徒悬重利,足以劝善;徒设严威,可以惩奸(一)。乃张重利以诱民,操大威以驱之(二),则举世之人,可令冒白刃而不恨(三),赴汤火而不难(四),岂云但率之以共治而不宜哉?若鹰,野鸟也(五),然猎夫御之,犹使终日奋击而不敢怠,岂有人臣而不可使尽力者乎(六)?
(一)鲁语云:“夫君人者,其威大矣。”韩非子诡使篇云:“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内储说上云:“有威足以服人,而利足以劝人,故能治之。”吕氏春秋壹行篇云:“王者之所借以成也何?借其威与其利。非强大则其威不威,其利不利。其威不威,则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则不足以劝也。故贤主必使其威利无敌,故以禁则必止,以劝则必为
(二)之治要作民。
(三)盐铁论繇役篇:“子曰:“白刃可冒。”’礼记中庸冒作蹈。汉书李广后陵传司马迁云:“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四)汉书晁错传云:“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尹文子大道篇云:“越王勾践谋报吴,欲人之勇,路逢怒蛙而轼之。比及数年,民无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
(五)野鸟旧脱,据治要补。
(六)乎治要作哉。淮南子主术训云:“人主处权势之要,而持爵禄之柄;审缓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尽力而不倦。”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一)。”夫神明之术,具在君身,而君(二)忽之,故令臣钳口结舌而不敢言(三)。此耳目所以蔽塞,聪明所以不得也。制下之权,日陈君前,而君释之,故令群(四)臣懈弛而背朝(五)。此威德所以不照(六),而功名所以不建也(七)。
(一)伐柯。
(二)旧脱,依下文例补。
(三)注见贤难篇。
(四)旧作君。
(五)懈弛注见考绩篇。”朝汇函作乱。按淮南子要略云:“百官背乱,不知所用。”
(六)独断云:“皇者,惶也。盛德煌煌,无所不照。”
(七)汉书晁错传云:“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
诗云:“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敖敖(一)。”夫恻隐人皆有之(二),是故耳闻啼号之音,无不为之惨凄悲怀而伤心者(三);目见危殆之事,无不为之灼怛惊(四)而赴救之者。君臣义重(五),行路礼轻(六),过耳悟目之交(七),未恩未德,非贤(八)非贵,而犹若此,则又况于北面称臣被宠者乎(九)?
(一)板。”敖敖今作嚣嚣,详贤难篇。○铎按:此鲁诗。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卷十六云:“‘敖敖毛诗作嚣嚣,文与鲁异。尔雅释训:“敖敖,傲也。”郭璞注以为傲慢贤者。”敖敖二字,正释此诗之语。’
(二)孟子。
(三)史记张释之传云:“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
(四)惊下脱一字。
(五)后汉书何敞传敞上封事云:“君臣义重,有不得已也。”
(六)文选苏子卿诗云:“谁为行路人?
(七)诗东门之池毛传:“晤,遇也。”悟与晤通。
(八)贤旧作贫。
(九)史记陆贾传说尉佗曰:“宜郊迎,北面称臣。”
是故进忠扶危者,贤不肖之所共愿也。诚皆愿之而行违者,常苦其道不利而有害,言未得信而身败尔(一)。历(二)观古来爱君忧主敢言之臣,忠信未达,而为左右所鞠按(三),当世而覆被(四),更为否愚恶状(五)之臣者(六),岂可胜数(七)哉?孝成终没之日,不知王章之直;孝哀终没之日,不知王嘉之忠也(八)。此后贤虽有忧君哀主之情,忠诚正直之节(九),然犹且沈吟观听行己者也(一零)。
(一)信旧作言,据治要改。庄子外物篇云:“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新书过秦下篇云:“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淮南子主术训云:“效忠者希不困其身。”
(二)○铎按:“历治要作广,与旷同。
(三)鞠旧作掬,据治要改。说文云:“●,穷治罪人也。”鞫与●通,亦作鞠,详述赦篇。”鞠按犹汉书王商传云穷竟考问也。
(四)按覆被犹言覆冒,详述赦篇。
(五)治要作愚恶无状。
(六)大戴礼曾子制言中篇云:“畏之见逐,智之见杀,固不难诎身而为不仁,宛言而为不智。”
(七)数字据治要补
(八)并见汉书。按嘉传云:“嘉死后,上览其对而思嘉言,复以孔光代嘉为丞相,征用何武为御史大夫。”是孝哀未尝不知嘉也。梅福传云:“王章资质忠直。”此言忠直本之。
(九)汉书傅喜传云:“忠诚忧国。”
(一零)后汉书贾复传云:“帝召诸将议兵事,未有言,沈吟久之。”文选古诗云:“沈吟聊踯躅。”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一)。相彼鸟矣,犹求友声(二)。故人君不开精诚以示贤忠,贤忠亦无以得达。易曰:“王明并受其福(三)。”是以忠臣必待明君乃能显其节,良吏必得察主乃能成其功(四)。君不明,则大臣隐下而(五)遏忠,又(六)群司舍法而阿贵。(七)
(一)易中孚九二。
(二)诗伐木。”忠信未达至此,旧错入德化篇。
(三)井九三。
(四)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云:“及其遇明君遭圣主也,运筹合上意,谏诤即见听,进退得关其忠,任职得行其术。故世必有圣知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又云:“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
(五)而旧作不。
(六)又字衍。
(七)商子修权篇云:“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韩非子奸劫弒臣篇云:“国有擅主之臣,则群下不得尽智力以陈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阿贵见上篇。
夫忠言所以为安也,不贡必危;法禁所以为治也,不奉必乱。忠之贡与不贡,法之奉与不奉,其秉(一)皆在于君,非臣下之所能为也。是故圣人求之于己,不以责下(二)。
(一)秉与柄同。
(二)○铎按:治要有也字。
凡为人上,法术明而赏罚必者,虽无言语而势自治(一)。治势一成,君自不能乱也,况臣下乎?法术不明而赏罚不必者,虽日号令,然势自乱。乱势一成,君自不能治也,况臣下乎?是故势治者,虽委之不乱;势乱者,虽懃之不治也(二)。尧。舜恭己无为而有余,势治也;胡亥。王莽驰骛而不足(三),势乱也(四)。故曰:善者(五)求之于势,弗责于人(六)。是以明王审法度而布教令,不行私以欺法,不黩教以辱命(七),故臣下敬其言而奉其禁,竭其心而称其职(八)。此由法术明而威权任也。
(一)故人君至此,旧错人交际篇。
(二)商子定分篇云:“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也。名分定,则大诈贞信,民皆愿■而各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故势治者不可乱,势乱者不可治。”
(三)旧脱三字,据治要补。
(四)韩非子难势篇云:“尧。舜生而在上位,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桀。纣亦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舜而亦不能治者,则势乱也。故曰:势治者则不可乱,而势乱者则不可治也。”汉书扬雄传云:“世乱则圣哲驰骛而不足,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恭治要作拱。按恭己无为本论语。胡亥当作秦政。史记秦始皇纪云:“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汉书王莽传云:“莽自见前颛权以得汉政,故务自■众事,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乘,愦眊不渫。莽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所谓驰骛而不足者也。
(五)善者,当云善为国者。○铎按:此承上言,善者即善为国者,古人语简质耳。德化篇:“故善者之养天民也,犹良工之为曲豉也。”义与此同。
(六)管子法法篇云:“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故人君失势,则臣制之矣。势在下,则君制于臣矣;势在上,则臣制于君矣。”
(七)管子任法篇云:“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商子修权篇云:“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
(八)管子正世篇云:“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职。”
夫术之为道也,精微而神,言之不足,而行有余;有余,故能兼四海而照幽冥。权之为势也,健悍以大,不待贵贱,操之者重;重,故能夺主威而顺当世(一)。是以明君未尝示人术而借下权也(二)。孔子曰:“可与权(三)。”是故圣人显诸仁,藏诸用(四),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五),然后致其治而成其功。功业效于民,美誉传于世,然后君乃得称明,臣乃得称忠。此所谓明据下作(六),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也(七)。
(一)旧作也。
(二)韩非子难三云:“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心度篇云:“主之所以尊者权也。”外储说右下:“方吾子曰:“吾闻之古礼,行不与同服者同车,不与同族者共家,而况君人者乃借其权而外其势乎?’商子修权篇云:“权制独断于君则威。”六韬守土篇云:“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
(三)论语。孙侍御据论语可上补未字。○铎按:此引以证未尝借下权,当有未字。
(四)易系辞上传。
(五)系辞下传。
(六)○铎按:篇首作作起,互文。说文云:“作,起也。”
(七)治要金下有者字。
本训(一)第三十二
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幷,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二),和气生人,以统理之。(三)
(一)○铎按:此节信集中表现其唯物主义天道观之重要论着。以为元精自化,有道存乎其间,而道生于气。气有和有乖。凡四时五行,人类万物,吉凶变异,莫非二气迭相运而成之者也。和气生人,而人行能动天地,故理政以和天气,则可兴大化而致太平。盖旨远辞微,诸政论之义皆从此出。学者循是以读他篇,庶窥其思想体系之全矣。
(二)易系辞下传。王弼本壹郁作絪缊。按说文作壹●。王本淳作醇,白虎通嫁娶篇引易与此同。
(三)○铎按:史记天官书:“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一)。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机衡乃平(二)。
(一)以上本易干凿度,列子天瑞篇同。
(二)机旧从玉,据班禄篇改。
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为(一)。为者,盖所谓感通阴阳而致珍异也(二)。人行之动天地,譬犹车上御驰马,蓬中擢舟船矣(三)。虽为所覆载(四),然亦在我何所之可(五)。孔子曰:“时乘六龙以御天(六)。”言行君子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七)?从此观之,天□(八)其兆,人序其勋,书故曰:“天功人其代之(九)。”如(一零)盖理其政以和天气,以臻其功(一一)。
(一)曰旧并作日。大戴礼曾子天员篇云:“天道曰员,地道曰方。方曰幽,员曰明。明者,吐气者也;幽者,含气者也。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春秋繁露云:“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
(二)白虎通封禅篇云:“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汉书董仲舒。公孙弘传皆言其事。
(三)舟船旧作自照。按叙录云:“圣人运之,若御舟车。”御览七百六十九引此文作篷中棹舟,舟字据改。照。船字形相近,以意订正。广韵云:“篷,织竹夹箬覆舟也。”说文无篷字,古盖借蓬为篷。擢。棹亦古今字。诗竹竿毛传:“楫,所以擢舟也。”
(四)礼记中庸云:“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五)可疑耳。
(六)易干文言。
(七)系辞上传。
(八)程本作呈。
(九)皋陶谟。”功程本作工,与今书同。忠贵篇亦作工。○铎按:今文家说此经,皆以王者代天官人为义。书尧典百工,史记作百官,则作功者借字也。
(一零)如疑衍,或下有脱文。
(一一)汉书李寻传云:“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严月令,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枹鼓之相应也。”
是故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一)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二)。是故道之为物也,至神以妙;其为功也,至强以大。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三),变异吉凶,何非气然?
(一)气旧脱。
(二)易系辞下传云:“变化云为。”礼记中庸云:“动则变,变则化。”
(三)定四年左传云:“将其类丑,杜注:“丑,众也。”
及其乖戾,天之尊也气裂之(一),地之大也气动之(二),山之重也气徙之(三),水之流也气绝之(四),日月神也气蚀之(五),星辰虚也气陨之(六),旦有昼晦(七),宵有(八),大风飞车(九)拔树(一零),偾电为冰(一一),温泉成汤(一二),麟龙鸾凤,蝥蠈蝝蝗(一三),莫不气之所为也。
(一)旧脱之字,卢学士补。
(二)卢补。
(三)卢补。
(四)史记天官书所云天开县物,地动坼绝,山崩及徙川塞溪垘是也。
(五)天官书云:“日月薄蚀,集解:“韦昭曰:“亏毁为蚀。”’
(六)春秋繁露玉英篇云:“星坠谓之陨。”
(七)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昼冥晦,颜师古注:“僖十五年九月己卯晦,震伯夷之庙。”谷梁传曰:“晦,冥也。”’
(八)王先生云:“按宵有下有脱文。以昼晦例之,疑是夜明二字。庄七年左传:“恒星不见,夜明也。”’继培按:淮南子泰族训云:“昼冥宵光。”此亦当言宵光事。”宵光即左传所云夜明。史记天官书云:“天雷电。虾虹。辟历。夜明者,阳气之动者也。”
(九)隐三年左传云郑伯之车偾于济,杜注:“既盟而遇大风,传记异也。”疏云:“车踣而入济,是风吹之坠济水。”
(一零)书金縢云:“天大雷电以风,大木斯拔。”汉书谷永传云:“暴风之縢,拔树折木。”○铎按:“拔树疑当别为句,而脱二字。
(一一)愤电当是歕\雹。说文云:“雹,雨冰也。”或愤当为积,白虎通灾变篇云:“阴气专精,积合为雹。”
(一二)西京杂记:“董仲舒云:“寒水极阴而有温泉。”’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郭注:“谷中水热也。”
(一三)尔雅释虫云:“食苗心,螟;食叶,蟘;食节,贼;食根,蟊。”蝥蠈即蟊贼。汉书五行志云:“宣公十五年冬,蝝生。董仲舒。刘向以为蝝,螟始生也。”说文云:“蝝,董仲舒说,蝗子也。蝗,螽也。”
以此观之,气运感动,亦诚大矣。变化之为,何物不能(一)?所变也神,气之所动也。当此之时,正气所加,非唯于人,百谷草木,禽兽鱼鳖,皆口养其气(二)。声入于耳,以感于心(三),男女听(四),以施精神。资和以兆衃,民之胎,含嘉以成体(五)。及其生也,和以养性,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胑(六),实于血脉,是(
七)以心性志意,耳(八)目精(九)欲,无不贞(一零)廉絜怀履行者(一一)。此五帝三王所以能画法像而民不违,正己德而世自化也(一二)。
(一)者道之使也至此,旧错入德化篇。然此下尚有脱文。○铎按:“变化之为疑当作变化云为,易系辞下传语,下篇亦用之。
(二)口当作和。王先生云:“此文有脱误。以下句例之,宜云皆味食于口,以养其气。’○铎按:“声入于耳,以感于心,指男女言,故继之以男女听云云。王氏以为指禽兽鱼鳖言,盖未得其旨。
(三)尚书大传云:“五载一巡守,群后德让,贡正声而九族具成,虽禽兽之声,犹悉关于律。”昭廿一年左传:“泠州鸠曰:“夫音,乐之舆也;而钟,音之器也。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
(四)听下脱一字。○铎按:盖脱之字。
(五)文有脱误。以下篇参之,当云民之胎也,资和以兆衃,含嘉以成体。”说文云:“■,婦孕一月也。胎,妇孕三月也。”衃與■同。
(六)易坤文言。”胑王弼本作支。
(七)是字旧脱。
(八)意耳旧倒。
(九)精疑情。○铎按:此书多以精为情,详下篇及梦列篇。
(一零)贞疑具。
(一一)逸周书官人解云:“其壮者观其廉洁,务行而胜私。”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履德行仁。”诗大东云君子所履,郑笺:“君子皆法效而履行之。”
(一二)画法象注见衰制篇。汉书公孙弘传:“武帝策贤良制云:“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今何道而臻乎此?对曰:“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是故法令刑赏者,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尔,未足以兴大化而升太平也(一)。夫欲历三王之绝迹(二),臻帝。皇之极功者,必先原元而本本(三),兴道而致和,以淳粹之气(四),生敦庞之民,(五)明德义之表(六),作信厚之心(七),然后化可美而功可成也。
(一)史记酷吏传序云:“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汉书礼乐志:“刘向云:“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
(二)史记司马相如传云:“殊尤绝迹。”
(三)按班固西都赋及汉书叙传叙律历志并云:“元元本本。”○铎按:汉书薛宣传注:“原,谓寻其本也。”广雅释诂一:“謜,度也。”原。謜古今字。”元即原之借,春秋繁露重政篇云:“
元犹原也。’
(四)易干文言:“纯粹精也。”醇与纯通。楚辞远游云:“精醇粹而始壮。”
(五)成十六年左传云:“民生敦庞。”
(六)礼记表记云:“仁者,天下之表也。”
(七)诗麟之趾云:“振振公子,毛传:“振振,信厚也。”
德化(一)第三十三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二),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三)顺(四)其心而理(五)其行。心精(六)苟正(七),则奸匿(八)无所生(九),邪意无所载矣。
(一)○铎按:此文则谓教化既敦,则邪恶不作,故道德为本,仁义为末,而威刑法律又其下焉。纲举于前,比类发挥于后,亦有以见其思想体系之完整矣。
(二)韩诗外传五云:“德也者,苞天地之美。”淮南子说山训云:“仁义在道德之包。”苞与包同。
(三)汉书董仲舒传云:“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四)顺旧作慎,据治要改。○铎按:荀子仲尼篇则慎行此道也,成相篇慎圣人,杨注并云:“慎,读为顺。’又仲尼篇慎比而不邪,王引之亦谓即礼记王制篇之顺比。作慎者借字,读正之可也。
(五)理意林作治。○铎按:说文:“顺,理也。”理。顺互文耳。
(六)精治要作情。
(七)正旧作亡,据治要改。
(八)匿读为慝。○铎按:此书通以匿为慝。
(九)旧脱无字,生作作,据治要补。改。意林作奸慝不生。
夫化变民心也,犹政变民体也。德政加于民,则多涤畅姣好坚强考寿(一);恶政加于民,则多罢癃尪病夭昏札瘥(二)。故尚书美考终命,而恶凶短折(三)。国有伤明之政,则民多病目;(四)有伤聪之政,则民多病耳(五);有伤贤之政,则贤多横夭。(六)夫形体骨干为坚强也(七),然犹随政变易,又况乎心气精微不可养哉?诗云:“敦彼行苇,羊牛勿践履。方苞方体,惟叶柅柅。(八)又曰:“鸢飞厉天,鱼跃于渊。恺悌君子,胡不作人(九)?公刘厚德,恩及草木,羊牛六畜,且犹感德(一零),仁不忍践履生草(一一),则又况于民萌而有不化者乎(一二)?君子修其乐易之德(一三),上及飞鸟,下及渊鱼,无(一四)不欢忻悦豫,则又况于士庶而有不仁者乎(一五)?
(一)涤当作条,考当作老。礼记乐记云:“感条畅之气。”汉书律历志云:“阴阳万物,靡不条鬯该成。”颜师古注:“‘鬯与畅同。’论衡齐世篇云:“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佼好,坚强老寿,百岁左右。”姣与佼通。”考寿犹言老寿,诗雝郑笺云:“又能昌大其子孙,安助之以考寿,多与福禄。”○铎按:此注考当作老与下文凿枘,当删。又涤。条古同声,故周礼秋官条狼氏即涤狼氏。”涤畅与条鬯并以双声取义,尤不可改。
(二)吕氏春秋明理篇子华子曰:“夫乱世之民长短颉●百疾,民多疾疠,道多褓襁,盲秃伛尪,万怪皆生。”高诱注:“尪,短仰者也。”史记平原君传云:“有罢癃之病。”说文云:“●,●曲胫也。古文从王作尪。”周语云:无夭昏札瘥之忧。”汉书董仲舒传云:“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
(三)洪范。
(四)目旧作因。汉书五行志云:“传曰:视之不明,是谓不悊。”又曰:“视气毁,及人,则多病目者,故有目痾。”
(五)耳旧作身。五行志云:“传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又曰:“听气毁,及人,则多病耳者,故有耳痾。”
(六)王先生云:“‘贤多当作民多。’○俞樾云:“‘伤贤疑当作伤睿,故云民多横夭,即六极所谓凶短折也。凶短折为思不睿之罚,故知当作伤睿矣。’
(七)史记蔡泽传云:“人生百体坚强。”白虎通嫁娶篇云:“男三十,筋骨坚强。”昭廾五年左传杜注:“干,骸骨也。”
(八)行苇。”柅柅旧成握握,卢学士改。继培按:文选蜀都赋:“总茎柅柅,李善注引毛诗云:“维叶柅柅。”今诗作泥泥。○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十六云:“‘维作惟,今文皆如此,石经鲁诗可证也。卢氏以握是柅之讹,良确。毛诗释文泥泥下云:“张揖作苨苨。”今考广雅释训:“苨苨,茂也。”苨苨亦三家之异文。’
(九)旱麓。”厉今作戾,恺悌作岂弟,胡作遐。○李富孙诗经异文释云:“毛。郑皆训遐为远,是如字读。士冠礼注:“胡犹遐也。”胡。遐一声之转,文异而义同。’陈奂诗毛氏传疏云:“潜夫论作胡不作人,胡,何也。此三家义。’○铎按:陈说是也。李强三家以同毛,非是。
(一零)伤聪之政至此,旧错在教化之所致下,此下又错入交际篇消息于心以下三十三行,明忠篇忠信未达以下五行。
(一一)列女传晋弓工妻曰:“君闻昔者公刘之行乎?羊牛践葭苇,恻然为民痛之。恩及草木,岂欲杀不辜者乎?白虎通情性篇云:“仁者不忍也。”○铎按:刘向习鲁诗,可知此亦鲁诗说。
(一二)萌与氓同,注见班禄篇。
(一三)旱麓毛传训岂弟为乐易。郑笺云:“君子,谓太王。王季。”○铎按:毛传本周语下篇单穆公语,陈奂说。
(一四)无旧脱。
(一五)旧脱于字。”有字,依上文例补。
圣深知之(一),皆务正己以为表(二),明礼义以为教,和德气于未生之前,正表仪于咳笑之后(三)。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长。是以为仁义之心,廉耻之志(四),骨着脉通(五),与体俱生,而无麤秽之气(六),无邪淫之欲。虽放之大荒之外(七),措之幽冥之内,终无违礼之行(八);投之危亡之地,纳之锋锷之间,终无苟全之心。举世之人,行皆若此,则又乌所得亡(九)夫奸乱之民而加辟哉(一零)?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形文王,万邦作孚(一一)。此姬氏所以崇美于前,而致刑措于后也(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