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

  蟲魚部下品

  田中螺汁

  大寒。主目熱赤痛,止渴。

  《藥性論》云:田螺汁,亦可單用。主治肝熱,目赤腫痛。取大者七枚,洗淨,新汲水養去穢泥,重換水一升浸洗,仍旋取於乾淨器中,著少鹽花於口上,承取自出者,用點目。逐個如此用了,卻放之。

  陶隱居云:生水田中及湖瀆岸側,形圓大如梨、橘者,人亦煮食之。煮汁,亦療熱,醒酒,止渴。患眼痛,取真珠并黃連納其中,良久汁出,取以注目中,多差。

  《唐本》注云:《別錄》云:殼,療尸疰,心腹痛;又主失精。水漬飲汁,止渴1。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田中螺,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結熱,目下黃;腳氣衝上,小腹急硬,小便赤澀,腳手浮腫。生浸取汁飲之,止消渴,碎其肉,傅熱瘡。爛殼燒為灰末服,主反胃。

  陳藏器云:在水田中,圓大者是。小小泥有棱名螭螺,亦止渴,不能下水。食之當先米泔浸去泥,此物至難死,有誤泥在壁中,三十年猶活,能伏氣飲露,唯生穿散而出即死。爛殼燒為灰末服,主反胃,胃冷,去卒心痛。

  日華子云:田螺,冷,無毒。治手足腫及熱瘡,生研汁傅之。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生水田中,大如桃、李,狀類蝸牛而尖長,青黃色,夏月採之。

  《食療》云:大寒。汁飲療熱、醒酒、壓丹石。不可常食。

  《聖惠方》:治連月飲酒咽喉爛,舌上生瘡。水中螺、蚌肉、蔥、豉,椒、薑煮,飲汁三兩盞,差。

  《食醫心鏡方》:主消渴,飲水日夜不止,口乾,小便數。田中螺五升,水一斗,浸經宿,渴即飲之。每日一度易水換生螺為妙。又方:以水三升,煮取汁,冷即飲之,螺即任吃。

  貝子

  味鹹,平,有毒。主目翳,鬼疰,蠱毒,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除寒熱溫疰,解肌,散結熱。燒用之良。一名貝齒。生東海池澤。

  《圖經》曰:貝子,生東海池澤,今南海亦有之。貝類之最小者,又若蝸狀。《交州記》曰:大貝出日南,如酒杯;小貝,貝齒。善治毒,俱有紫色是也。潔白如魚齒,故一名貝齒。古人以飾軍容服物,今亦稀用,但穿與小兒戲鬄頭,家以飾鑒帶,畫家亦或使砑物。採無時。珂亦似此而大,黃黑色,骨白,可以飾馬。

  《藥性論》云:貝子,使。能破五淋,利小便,治傷寒狂熱。

  陶隱居云:此是今小小貝子,人以飾軍容服物者,乃出南海。燒作細屑末,以吹眼中,療翳食2。又真馬珂搗末,亦療盲翳。

  《日華子》云:貝齒,良3。治翳障并鬼毒,蠱氣,下血。又名白貝。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蝸類也,形若魚,齒潔者良。

  《海藥》云:雲南極多,用為錢貨易。主水氣浮腫及孩子疳蝕,吐乳。并燒過入藥中用。

  《聖惠方》:治射罔在諸肉中有毒及漏脯毒。用貝子末,水調半錢服,效。或食麵臛毒,亦同用。

  《孫真人方》:治食物中毒。取貝子一枚,含,自吐。

  《千金方》:點小兒黑花眼翳,澀痛。用貝齒一兩燒作灰,研如麵,入少龍腦,點之妙。又方:去目翳。貝子十枚,燒灰細篩,取一胡豆大,著翳上,臥如炊一石米久乃滅。瘜肉者加真珠與貝子等分。

  《衍義》曰:貝子,今謂之貝齒,亦如紫貝,但長寸餘,故曰貝子。色微白,有深紫黑者,治目中翳,燒用。北人用之氈帽上為飾及綴衣,或作蹀躞下垂。

  石蠶

  味鹹,寒,有毒。主五癃,破石淋,墮胎。肉,解結氣,利水道,除熱。一名沙虱。生江漢池澤。

  《圖經》曰:石蠶,生江漢池澤,舊注或以為草根,生石上,似蠶者。或以為生氣物,猶如海中蠣蛤輩。又《本經》云:一名沙虱。沙虱自是水中細蟲,都無定論。《蜀本草》注云:此蟲所在水石間有之,人取以為鉤餌。馬胡4石間出此最多。彼人亦好啖之,云味鹹、小辛。今此類川、廣中多有之。草根之似蠶者,亦名石蠶,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時常有,其苗青,亦有節,三月採根,焙乾。主走疰風,散血,止痛。其節亦堪單用,搗篩取末,酒溫口以。

  《唐本》注云:石蠶,形似蠶,細小有角節,青黑色。生江漢側石穴中,坡隴間亦有,北人不多用,採者遂絕爾。今隴州釆送之。

  《衍義》曰:石蠶,謂之為草則繆矣。《經》言肉解結氣,《注》中更辨不定此物在處。有附生水中石上,作絲繭如釵股,長寸許,以蔽其身,色如泥,蠶在其中,此所以謂之石蠶也。今方家用者絕稀,此亦水中蟲耳,山河中多。

  雀瓮

  味甘,平,無毒。主小兒驚癇,寒熱,結氣,蠱毒,鬼疰。一名躁舍。生漢中,採蒸之,生樹枝間,蛅音髯蟖音斯房也。八月取。

  《圖經》曰:雀瓮,蛅蟖房也。生漢中木枝上、今處處有之。蛅蟖,蚝蟲也,亦曰蛓。毛蟲,好在石榴木上,似蠶而短,背上有五色斑,刺螫人有毒,欲老者口吐白汁,凝聚漸堅硬,正如雀卵,故名之。一名雀癰,癰、瓮聲近耳,其子在瓮中作蛹,如蠶之在繭也。久而作蛾出,枝間葉上放子如蠶子,復扁5蟲。舊注以瓮為蟲卵,非也。

  陶隱居云:蛅蟖,蚝蟲也。此蟲多在石榴樹上,俗為蚝蟲,其背毛亦螫人。生卵形如雀子,大如巴豆,今方家亦不用此。蚝,一作蛓七吏切。

  禹錫云:按《蜀本》注云:雀好食之,俗謂之雀兒飯瓮。

  《日華子》云:蛓,毛蟲窠,有毒。

  《衍義》曰:雀瓮,多在棘枝上,又名棘剛子。研其間蟲汁,灌小兒,治驚癇。

  白花蛇

  味甘、鹹,溫,有毒。主中風,濕痺不仁,筋脈拘急,口面喎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大風疥癩及暴風瘙癢,腳弱不能久立。一名褰鼻蛇,花者良。生南地及蜀郡諸山中。月、十月採捕之,火乾。

  《圖經》曰:白花蛇,生南地及蜀郡諸山中,今黔中及蘄州、鄧州皆有之。其文作方勝白花,喜螫人足,黔人有被螫者,立斷之。補養既愈,或作木腳續之,亦不妨行。九月、十月採捕之,火乾。治風速於諸蛇。然有大毒,頭尾各一尺尤甚,不可用,只用中斷。乾者以酒浸,去皮骨,炙過收之,不復蛀壞。

  雷公云:凡使,即云治風。元何治風?緣蛇性竄,即令引藥至於有風疾處,因定號之為使。凡一切蛇,須認取雄雌及州土。有蘄州烏蛇,只重三分至一兩者妙。頭尾全,眼不合,如活,頭上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長半分已來,頭尾相對,使之入神6。後7處若得此樣蛇,多留供進,重二兩三分者,不居別處。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白花蛇,君。主治肺風鼻塞,身生白癜風,癧瘍斑點及浮風癮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