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魚部下品
蝦蟆
味辛,寒,有毒。主邪氣,破癥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療陰蝕疽癘音賴惡瘡,猘犬傷瘡,能合玉石。一名蟾蜍,一名音秋,一名去甫,一名苦蠪音龍。生江湖池澤。五月五日取,陰乾,東行者良。
《圖經》曰:蝦蟆,生江湖,今處處有之。腹大形小,皮上多黑斑點,能跳接百蟲食之,時作呷呷聲,在陂澤間,舉動極急,五月五日取,陰乾,東行者良。《本經》一名蟾蜍,以為一物,似非的也。謹按《爾雅》鼁,蟾蜍。郭璞注云:似蝦蟆,居陸地。又科斗注云:蝦蟆子也。是非一物明矣。且蟾蜍形大,背上多痱磊,行極運\緩,不能跳臛,亦不解鳴,多在人家下濕處。其腹下有丹書八字者,真蟾蜍也。
《藥性論》云:蝦蟆,亦可單用。主辟百邪鬼魅,塗癰腫及治熱結腫。又云:蟾蜍,臣。能殺疳蟲,治鼠漏惡瘡。端午日取眉脂,以朱砂、麝香為丸,如麻子大,小兒子疳瘦者,空心一丸。如腦疳、以奶汁調鼻中。燒灰,傅一切有蟲惡癢滋胤瘡。
陶隱居云:此是腹大、皮上多痱蒲罪切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嚙之,口皆腫。人得溫病斑出困者,生食一兩枚,無不差者。五月五日取東行者五枚,反縛著密室中閉之,明日視自解者,取為術用,能使人縛亦自解。燒灰傅瘡立驗。其肪塗玉則刻之如蠟,故云能合金石,但肪不可多得。取肥者,剉,煎膏,以塗玉,亦軟滑易琢。古玉器有奇特,非雕琢人功者,多是昆吾刀及蝦蟆肪所刻也。
蕭炳云:腹下有丹書八字者,以足畫地,真蟾蜍也。
《日華子》云:蝦蟆,冷無毒。治犬咬及熱狂,貼惡瘡,解煩熱,色斑者是。又云:蟾,涼,微毒。破癥結,治疳氣,小兒面黃,癖氣。燒灰油調,傅惡瘡,入藥并炙用。又名蟾蜍。眉酥治蚛\齒,和牛酥摩,傅腰眼并陰囊,治腰腎冷并助陽氣。以吳茱萸苗汁調妙。糞傅惡瘡、丁腫,雜蟲咬。油調傅瘰癧、痔瘻瘡。
《聖惠方》:治風邪。蝦蟆燒灰、珠砂等分。每服一錢,水調下,日三四口以。
《外臺秘要方》:治卒狂言鬼語。燒蝦蟆杵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又方:治小兒初得月蝕瘡。五月蝦蟆燒灰杵末,豬脂和傅之。
《梅師方》:治疳無問去處,皆治之。以蝦蟆燒灰,好醋和傅,日三五度,傅之差。
《子母秘錄方》:小兒洞泄下痢。燒蝦蟆為末,飲調方寸匕服。
《衍義》曰:蝦蟆,多在人家渠壍下,大腹品類中最大者是,遇陰雨或昏夜即出食。取眉間有白汁,謂之蟾酥,以油單裹眉裂之,酥出單上,入藥用。有人病齒縫中血出,以紙絍子,蘸乾蟾酥少許,於血出處按之,立止。世有人收三足枯蟾以罔眾,但以水沃半日,盡見其偽,蓋本無三足者。
牡鼠
微溫,無毒。療踒折,續筋骨,搗傅之,三日一易。四足及尾,主婦人墮胎,易出。肉,熱,無毒。主小兒哺露大腹,炙食之。糞,微寒,無毒。主小兒癇疾,大腹,時行勞復。
《圖經》曰:文具附鼴鼠條下。
陶隱居云:牡鼠,父鼠也。其屎兩頭尖,專療勞復。鼠目,主明目,夜見書,術家用之。臘月鼠,燒之辟惡氣。膏,煎之,亦療諸瘡。膽,主目暗,但纔死膽便消,故不可得之。
陳藏器序云:雄鼠脊骨,未長齒多年不生者效。
禹錫云:按孟詵曰:牡鼠,主小兒癇疾。腹大貪食者,可以黃泥裹燒之,細揀去骨,取肉和五味汁作羹,與食之。勿令食著其骨,甚瘦人。又,取臘月新死者一枚,油一大升,煎之使爛,絞去滓,重煎成膏。塗凍瘡及折破瘡。
《日華子》云:鼠,涼,無毒。治小兒驚癇疾,以油煎令消,入蠟傅湯火瘡。生搗罯折傷筋骨。雄鼠糞,頭尖硬者是。治癇疾,明目。蔥、豉煎服,治勞復。足,燒食,催生。
馬刀
味辛,微寒,有毒。主漏下赤白,寒熱,破石淋,殺禽獸賊\鼠,除五臟間熱,肌中鼠蒲剝切,止煩滿,補中,去厥痺,利機關。用之當煉,得水爛人腸。又云:得水良。一名馬蛤。生江湖池澤及東海。取無時。
陶隱居云:李云生江漢中,長六七寸,漢間人名為單音善姥音母,亦食其肉,肉似蚌。今人多不識之,大都似今蝏蒲辛切而非。方用至少。凡此類皆不可多食,而不止1入藥。
《衍義》曰:馬刀,京師謂之2岸,春夏人不3食,然發風痰,性微冷。順安軍界河中亦出,大抵與馬刀相類,肉頗澹。人作鮓以寄鄰近,不能致遠。亦發風。此等皆不可多食。今蛤粉皆此等眾蛤灰也。
蚌
冷,無毒。明目,止消渴,除煩,解熱毒,補婦人虛勞,下血并痔漏,血崩帶下,壓丹石藥毒。以黃連末納之,取汁,點赤眼并暗,良。爛殼粉,飲下,治反胃,痰飲。此即是寶裝大者。又云:蚌粉,冷,無毒。治疳,止痢并嘔逆。癰腫,醋調傅,兼能制石亭脂。
陳藏器云:據陶云:大蛤乃蚌。按蚌,寒,煮之,主婦人勞損,下血,明目,除濕,止消渴。老蚌含珠,殼堪為粉,爛殼為粉,飲下,主反胃,心胸間痰飲。生江溪渠瀆間。陶云大蛤,誤耳。
《食療》云:蚌,大寒。主大熱,解酒毒,止渴,去眼赤。動冷熱氣。
《丹房鏡源》云:蚌粉制硫黃。
蚺蛇膽蚺音髯
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腹痛,下部瘡,目腫痛。膏,平,有小毒。主皮膚風毒,婦人產後腹痛餘疾。
《圖經》曰:蚺蛇膽,《本經》不載所出州土,陶隱居云出晉安,蘇恭云出桂、廣以南,高、賀等州,今嶺南州郡皆有之。此蛇極大,彼土人多食其肉,取其膽及膏為藥。
陶隱居云:此蛇出晉安,大者三二圍。在地行住不舉頭者,是真;舉頭者,非真。形多相似,彼土人以此別之。膏、膽又相亂也。真膏纍纍如梨豆子相著,他蛇膏皆大如梅、李子。真膽狹長通黑,皮膜極薄,舐之甜苦,摩以注水即沉而不散;其偽者并不爾。此物最難得真,真膏多所入藥用,亦云:能療伯牛疾。
《藥性論》云:蚺蛇膽,臣。渡嶺南,食此膾,瘴毒不侵,世人皆知之。膽,主下部蟲,殺小兒五疳。
《食療》云:膽,主瘡瘻,目腫痛,疳。肉,主溫疫氣。可作膾食之。如無此疾及四月勿食之。膏,主皮膚間毒氣。小兒疳痢,以膽灌鼻中及下部。
《聖惠方》:治小兒急疳瘡。用蚺蛇膽細研,水調傅之。
《楊氏產乳方》:療溫痢久不斷,體瘦,昏多睡,坐則閉目,食不下。蚺蛇膽大如豆二枚,煮通草汁研膽,以意多少飲之,并塗五心并下部。
《朝野會載》云:泉州盧元欽患大風,唯鼻未倒。五月五日取蚺蛇膽,欲進,或云肉可治風,遂一截蛇肉食之,三五日頓覺漸可,百日平復。
蛇蛻音稅
味鹹,甘,平,無毒。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瘈尺曳切瘲子用切,癲疾,寒熱,腸痔,蟲毒,蛇癇,弄舌搖頭,大人五邪,言語僻越,惡瘡,嘔咳,明目。火熬之良。一名龍子衣,一名蛇符,一名龍子皮,一名龍子單衣,一名弓皮。生荊州川谷及田野。五月五日、十五日取之,良。畏磁石及酒。
陶隱居云:草中不甚見虺、蝮蛻,惟有長者,多是赤、黃領輩,其皮不可復識,今往往得耳,皆須完全。石上者亦4佳,燒之甚療諸惡瘡也。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蛇蛻皮,臣,有毒。能主百鬼魅,兼治癇瘧5。
陳藏器云:按《本草》蛇蛻,主瘧,取正發日,以蛻皮塞人兩耳,臨發又以手持少許,并服一合鹽、醋汁,令吐也。
《日華子》云:治蠱毒,辟惡,止嘔逆,治小兒驚悸,客忤,催生。癧瘍,白癜風,煎汁傅。入藥并炙用。
《食療》云:蛇蛻皮,主去邪,明目。治小兒一百二十種驚癇,寒熱,腸痔,蠱毒,諸6惡瘡,安胎。熬用之。
《聖惠方》:治小兒重腭,重齦腫痛。燒末傅之,效。
《千金方》:治諸腫失治,有膿。燒蛇蛻皮,水和,封腫上,即蟲出。又方:治惡瘡十年不差似癩者。燒全者一條為末,豬脂和傅上,良。
《十全博救方》:治橫生難產方。蛇皮一條,瓶子內鹽泥固濟,存性燒為黑灰。每服二錢,用榆白皮湯調服,立效。
《必效方》:五痔肛脫。以死蛇一枚指大者溫用。掘地作坑燒蛇,取有孔板覆坑坐上,蟲盡出。
《杜壬方》:治纏喉風,咽中如束,氣不通。蛇蛻炙黃,以當歸等分,為末,溫酒調一錢匕,得吐即愈。
《產書》云:治產不順,手足先見者。蛇蛻皮,燒作灰,研。面東酒服一錢匕,更以藥末傅手足,即順。
《衍義》曰:蛇蛻,從口翻退出,眼睛亦退,今合眼藥多用,取此義也。入藥洗淨。
白頸蚯蚓
味鹹,寒、大寒,無毒。主蛇瘕,去三蟲,伏尸,鬼疰,蠱毒,殺長蟲,仍自化作水。療傷寒伏熱,狂謬,大腹,黃疸。一名土龍。生平土,三月取。陰乾。
《圖經》曰:白頸蚯蚓,生平土,今處處平澤皋壤地中皆有之。白頸是老者耳。三月採,陰乾,一云:須破去土鹽之,日乾。方家謂之地龍。治腳風藥,必須此物為使,然亦有毒。曾有人因腳病藥中用此,果得其7效,病既愈,服之不止,至二十餘日,而覺煩躁憒亂,但欲飲水不已,遂至委頓。凡攻病用藥毒已愈,當便罷服也。其屎呼為蚓螻,并鹽傅瘡,可去熱毒也。
《藥性論》云:蚯蚓,亦可單用,小毒。乾者熬末用之,主蛇傷毒。一名地龍子。
《唐本》注云:《別錄》云,鹽霑為汁,療耳聾。鹽消蛔,功同蚯蚓。其屎,封狂犬傷毒。出犬毛,神效。
陳藏器云:蚯蚓糞土,療赤白久熱痢,取無沙者,末一升,炒令烟盡,水沃,取半大升,濾去滓,空肚服之。
《日華子》云:蚯蚓,治中風并癇疾,去三蟲,治傳屍,天行熱疾,喉痺,蛇蟲傷。一名千人踏,即路行人踏殺者。入藥燒用。其屎,治蛇、犬咬并熱瘡,并鹽研傅。小兒陰囊忽虛熱腫痛,以甘草汁調,輕輕塗之。
禹錫云:按《蜀本》注又云:解射罔毒。
《聖惠方》:治風赤眼。以地龍十條,炙乾為末,夜臥以冷茶調下二錢匕。
《千金方》:治齒齦宣露。蚯蚓屎水和為泥,火燒令極赤,研之如粉。臘月豬脂和傅上,日三,永差。
《斗門方》:小便不通。用蚯蚓,以冷水濾過,濃服半碗,立通。兼大解熱疾不知人事,欲死者,服之立效。
《勝金方》:治耳聾立效。以乾地龍入鹽,貯在蔥尾內,為水點之。
《百一方》:治交接勞復,陰卵腫或縮入腹,腹絞痛,或便絕。蚯蚓數條,絞取汁服之,良。又方:治中蠱毒或吐下血若爛肝。取蚯蚓十四條,以苦酒三升漬之,蚓死,但服其汁。已死者皆可活。
《衍義》曰:白頸蚯蚓,自死者良,然亦應候而鳴。此物有毒。昔有病腹大,夜聞蚯蚓鳴於身,有人教用鹽水浸之而愈。崇寧末年,平8州兵士暑月中在倅廳前,跣立廳下,為蚯蚓所中,遂不救。後數日,又有人被其毒,博識者教以先飲鹽湯一杯,次以鹽湯浸足,乃愈。今入藥,當去土了微炙。若治腎臟風下疰病,不可闕也,仍須鹽湯送。王荊公所謂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清廉者也。
蜘蛛
微寒。主大人、小兒療。七月七日取其網,療喜音戲忘。
陶隱居云:蜘蛛類數十種,《爾雅》止載七八種爾,今此用懸網狀如魚罾者,亦名蟱。蜂及蜈蚣螫人,取置肉上,則能吸毒。又以斷瘧及乾嘔霍亂。術家取其網著衣領中辟惡。有赤斑者,俗名絡新婦,亦入方術用。餘雜種,并不入藥。《詩》云:蠨蛸在戶。正謂此也。
《唐本》注云:《別錄》云:治小兒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又主蛇毒、溫瘧、霍亂,止嘔逆。劍南、山東為此蟲嚙,瘡中出絲,屢有死者。其網纏贅疣,七日消爛,有驗矣。
禹錫云:按《日華子》云:斑蜘蛛,冷,無毒。治瘧疾,丁腫。網七夕朝取食,令人巧,去健忘。又云:壁錢蟲,平,微毒。治小兒吐逆,止鼻洪并瘡。滴汁,傅鼻中及瘡上,并傅瘻瘡。是壁上作繭蜘蛛也。
《聖惠方》:治瘰癧。無問有頭無頭。用大蜘蛛五枚,日乾,細研,酥調如麵脂,日兩度貼之。
《千金方》:治鼠瘻腫核痛,若已有瘡口出膿水者。燒蜘蛛二七枚傅,良。
《乘閑方》:治瀉多時,脫肛疼痛,黑聖散:大蜘蛛一枚,瓠葉重裹綿繫定,合子內燒令黑色存性,取出細研,入黃丹少許,同研。凡有上件疾,即先用白礬\、蔥、椒煎湯洗浴,拭乾後,將藥末摻在軟處,帛上將手掌按托入收之,妙。
《孫真人方》:蜈蚣咬。取蜘蛛一枚,咬處安,當自飲毒,蜘蛛死,痛未止,更易生者。
《廣利方》:治竭螫人。研蜘蛛汁傅之,差。
《產寶方》:治產後咳逆,經三五日不止,欲死方。煎壁鏡窠三五個呷,差。
《衍義》曰:蜘蛛,品亦多,皆有毒,《經》不言用是何種。今人多用人家檐角、籬頭、陋巷之間,空中作圓網,大腹、探灰色者。遺尿著人作瘡癬。
蠮螉上音噎,下烏紅切
味辛,平,無毒。主久聾,咳逆,毒氣,出汙,療鼻窒陟栗切。其土房主癰腫,風頭。一名土蜂。生熊耳川谷及將坷,或人屋間。
陶隱居云:此類甚多,雖名土蜂,不就土中為窟,謂摙土作房爾。今一種黑色,腰甚細,銜泥於人壁及器物邊作房,如并竹管者是,也。其生子如粟米大置中,乃捕取草上青蜘蛛十餘枚滿中,仍塞口,以擬其子大為糧也。其一種入蘆竹管中者,亦取草上青蟲,一名蜾。《詩》云:螟蛉有子,蜾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言細腰物無雌,皆取青蟲,教祝音咒便變成己子,斯為謬矣。造詩者乃可不詳,未審夫子何為因其僻邪。聖人有闕,多皆類此。
《日華子》云:此中有毒。治嘔逆,生研,罯竹木刺。入藥炒用。
李含光《音義》云:咒變成子,近亦數有見者,非虛言也。
《聖惠方》:治小兒霍亂吐瀉方。用此蟲窠,微炙為末,以乳汁調下一字,止。
《衍義》曰:蠮螉,諸家所論備矣,然終不敢捨詩之意。嘗折窠而視之,果有子,如半粟米大,其色白而微黃,所負蟲亦在其中,乃青菜蟲,卻在子下,不與蟲相著。又非葉蟲及草上青蟲,應是諸蟲皆可也。陶隱居所說近之矣。人取此房,研細,醋調,塗蜂躉。
葛上亭長
味辛,微溫,有毒。主蠱毒,鬼疰,破淋結,積聚,墮胎。七月取,暴乾。一名斑貓。
《圖經》曰:文具芫青條下。
陶隱居云:葛花時取之,身黑而頭赤,喻如人著玄衣赤幘,故名亭長。此一蟲五變,為療皆相似,二月、三月在芫花上,即呼芫青;四月、五月在王不留行上,即呼為王不留行蟲;六月、七月在葛花上,即呼為葛上亭長;八月在豆花上,即呼為斑貓;九月、十月欲還地蟄,即呼為地膽。此是偽地膽耳,為療猶同其類。亭長,腹中有卵,白如米粒,主療諸淋結也。
《唐本》注云:今檢本草及古今諸方,未見用王不留行蟲者,若爾,則四蟲專在一處。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五月、六月葛葉上採取之,形似芫青而蒼黑色。凡用斑貓、芫青、亭長之類,當以糯米同炒,看米色黃黑,即出,去頭、足及翅腳,以亂髮裹,懸屋棟上一宿,然後入藥用。
蛤蚧
味鹹,平,有小毒。主久肺勞傳尸,殺鬼物邪氣,療咳嗽,下淋瀝,通水道。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樹間。身長四五寸,尾與身等。形如大守宮,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日蛤蚧。最護惜其尾,或見人欲取之,多自嚙斷其尾,人即不取之。凡採之者,須存其尾,則用之力全故也。《方言》曰: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謂蛤蚧,蓋相似也。
《圖經》曰:蛤蚧,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木間,今嶺外亦有之。首若蝦蟆,背有細鱗如蠶子,色黃如土,長四五寸,尾與身等,蓋守宮、蝘蜓之類也。故揚雄《方言》云: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俗謂之蛤蚧,言其自呼其名也。藥力全在尾,人捕之,則自嚙斷其尾,因得釋去。巢穴多依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樓間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長柄兩股鐵叉,如粘竿狀,伺於榕木間,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腦,一股著尾,故不能嚙也。行常一雄一雌相隨,入藥亦須兩用之。或云陽人用雌,陰人用雄。
《日華子》云:無毒。治肺氣,止嗽,并通月經,下石淋及治血。又名蛤蟹,合藥去頭、足,洗去鱗鬣內不序,以酥炙用,良。
《衍義》曰:蛤蚧,補肺虛勞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間積虛熱,久則成瘡,故嗽出膿血,曉夕不出9。喉中氣塞,胸膈噎痛,蛤蚧、阿膠、生犀角、鹿角膠、羚羊角各一兩;除膠外,皆為屑,次入膠,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於銀石器中慢火煮去10半升,濾去滓,臨臥微溫細細呷,其滓候服盡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若病人久虛不喜水,當遞減水。張刑部子皋病極,顧11樞密況送此方,遂愈。
蜈蚣
味辛,溫,有毒。主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圓12,療心腹寒熱結聚,墮胎,去惡血。生大吳川谷、江南。赤頭、足者良。
《圖經》曰:蜈蚣,生吳中川谷及江南,今江浙、山南、唐、鄧間皆有之。多在土石人家屋壁間,以頭、足赤者為勝。七八月取之,黃足者最多。人以火炙令赤當之,不堪用。其性能制蛇,忽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陶隱居及蘇恭皆以為《莊子》稱蝍蛆,甘帶。《淮南子》云:騰蛇殆於蝍蛆,并言蝍蛆是此蜈蚣也。
陶隱居云: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長山、高麗山、茅山亦甚有,於腐爛積草處得之,勿令傷,暴乾之。黃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多火炙令赤以當之,非真也。一名蝍蛆。莊周云:蝍蛆,甘帶。《淮南子》云:騰蛇游霧,而殆於蝍蛆。其性能制蛇,忽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蜈蚣亦噴人,以桑汁、白鹽塗之即愈。
《日華子》云:蜈蚣,治癥癖,邪魅,蛇毒,入藥炙用。
《子母秘錄方》治小兒撮口病,但看舌上有瘡如粟米大是也。以蜈蚣汁,刮破指甲,研,傅兩頭肉,差。如無生者,乾者亦得。
《衍義》曰: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有中其毒者,以烏雞屎水調稠,塗咬處,效。大蒜塗之,亦效。復能治丹毒瘤。蜈蚣一條乾者,白礬\皂子大,雷丸一個,百部13二錢,秤,同為末,醋調塗之。又畏蛞蝓,不敢過所行之路,觸其身則蜈蚣死,人故取以治蜈蚣毒。桑汁、白鹽亦效。
水蛭音質
味鹹、苦,平、微寒,有毒。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又墮胎。一名蚑,一名至掌。生雷澤池澤。五月、六月採,暴乾。
《圖經》曰:水蛭,生雷澤池澤,今近處河池中多有之。一名蜞。此有數種:生水中者名水蛭,一名馬黃14;生山中者名石蛭;生草中名草蛭;生泥中名泥蛭。并能著人及牛、馬股經間,嚙咂其血,甚者入肉中,產育為害亦大。水蛭有長尺者,用之當以小者為佳。六月採,暴乾。一云採得當以竹筒盛之,待乾,又用米泔浸經宿,然後出之,暴已。又冬月豬脂煎令黃,乃堪用。乾蛭,當展令長,腹中有子者去之。古法有用水蛭啖瘡者,緩急所須,亦不可得。崔知悌令預收養之,以備用。此物極難死,加火炙,經年,得水猶可活也石蛭等并頭尖腹粗,不堪入藥,誤用,則令人目中生烟不已。漸致枯損,不可不辨也。
《藥性論》云:水蛭,使。主破女子月候不通,欲成血勞癥塊。能治血積聚。
陶隱居云:蚑,今復有數種,此用馬蜞,得嚙人腹中有血者,仍乾為佳。山蚑及諸小者皆不用。楚王食寒菹,所得而吞之,果能去結積,雖曰陰祐,亦是物性兼然。
《日華子》云:畏,石灰。破癥結。極難修制,須細剉後,微火炒,令色黃乃熟,不爾,入腹生子為害。
《經驗方》:治折傷。用水蛭,新瓦上焙乾,為細末,熱酒調下一錢。食頃痛,可更一服,痛止;便將折骨藥封,以物夾定,直候至效15。
《初虞世方》:治從高墜下及打擊內傷,神效。麝香、水蛭各一兩,剉碎,炒令烟出,二件研為末。酒調一錢,當下畜血。未止再服,其效如神。
《衍義》曰:水蛭,陳藏器、《日華子》所說備矣。大者京師又謂之馬鱉,腹黃者謂之馬蟥,畏鹽,然治傷折有功。《經》與《注》皆不言修制,宜子細不可忽也。今人用者皆炒。
斑貓
味辛,寒,有毒。主寒熱,鬼疰,蠱毒,鼠瘻,疥癬,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瘧,血積,傷人肌,墮胎。一名龍尾。生河東川谷。八月取,陰乾。馬刀為之使,畏巴豆、丹參、空青,惡膚青。
《圖經》曰:斑貓,生河東川谷,今處處有之。七月、八月大豆盛時,此蟲多在葉上,長五六分,甲16上黃黑斑文,烏腹尖喙,如巴豆大,就葉上採之,陰乾。古方書多有用此,其字或作斑蠡,亦作斑蚝,入藥不可令生,生即吐瀉人。
《藥性論》云:斑貓,使,一名龍苗,有大毒。能治瘰癧,通利水道。
陶隱居云:豆花時取之,身上黃黑斑色如巴豆大者是也。
《日華子》云:惡豆花。療淋疾,傅惡瘡,瘻爛。入藥除翅、足,熟炒用。生即吐瀉人。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七月、八月,大豆葉上甲蟲,長五六分,黃斑文烏腹者,今所在皆有之。
吳氏云:斑貓,一名斑蚝,一名龍蚝,一名斑菌,一名腃髮,一名盤蛩,一名晏青。神農:辛。岐伯:鹹。桐君:有毒。扁鵲:甘,有大毒。生河內川谷或生水石。
《外臺秘要方》:治乾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用斑貓半兩,微炒為末,蜜調傅之。
《經驗方》:大治大人、小兒瘰癧內消方:斑貓一兩,去翅、足,用粟米一升,同斑貓炒,令米焦黃,去米不用,細研,入乾薄荷末四兩同研,令勻,以雞子清丸如綠豆大。空心臘茶下一丸,加至五丸,卻每日減一丸,減至一丸後,每日服五丸。
《衍義》曰:斑貓,須糯米中炒米黃為度,妊娠人不可服。為能潰人肉,治淋藥中17用,極苦,人尤宜斟酌。下條芫青,其用與此不相遠,故附於此。
蛤蜊
冷,無毒。潤五臟,止消渴,開胃,解酒毒,主老癖,能為寒熱者及婦人血塊,煮食之。此物性雖冷,乃與丹石相反,服丹石人食之,令腹結痛。
初虞世云:療湯火傷神妙。蛤蜊殼灰火燒研為末,油調塗之。
蜆音顯
冷,無毒。治時氣,開胃,壓丹石藥及丁瘡,下濕氣,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丁瘡。多食發嗽并冷氣,消腎。陳殼,治陰瘡,止痢。蜆肉,寒,去暴熱,明目,利小便,下熱氣,腳氣,濕毒,解酒毒,目黃。浸取汁服,主消渴,爛殼,溫,燒為白灰飲下,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殼陳久,療胃反及失精。
陳藏器云:小於蛤,黑色,生水泥中,候風雨,能以殼為翅飛也。
殼燒作末服之,主痔病。
陳藏器云:,一名生進。有毛似蛤,長扁,殼燒作末服之,主野雞病。人食其肉,無功用也。
車螫
冷,無毒。治酒毒,消渴,酒渴并癰腫。殼,治瘡癤腫毒。此18二度,各以醋煅,搗為末。又甘草等分,酒服,以醋調傅腫上,妙。車螫是大蛤,一名蜄。能吐氣為樓臺,海中春夏間依約島溆,常有此氣。
《食療》云:車螫,蝤蝥類也,并不可多食之。
蚶
溫,主心腹冷氣,腰脊冷風,利五臟,健胃,令人能食,每食了,以飯壓之,不爾令人口乾。又云:溫中,消食,起陽,味最重,出海中。殼如瓦屋。又云:無毒,益血色。殼,燒以米醋三度淬後,埋令壞,醋膏丸,治一切血氣,冷氣,癥癖。
蟶
味甘,溫,無毒。補虛,主冷利。煮食之,主婦人產後虛損。生海泥中,長二三寸,大如指,兩頭開。主胸中邪熱,煩悶氣。與服丹石人相宜。天行病後不可食,切忌之。
淡菜
溫。補五臟,理腰腳氣,益陽事,能消食,除腹中冷氣,消痃癖氣。亦可燒,令汁沸出食之。多食令煩悶目暗,可微利即止。北人多不識,雖形狀不典,而甚益人。又云:溫,無毒。補虛勞損,產後血結,腹內冷痛,治癥瘕,腰痛,潤毛髮,崩中帶下。燒一頓令飽,大效。又名殼菜,常時頻燒食即苦,不宜人。與少米先煮熟後,除肉內兩邊鎖及毛了,再入蘿蔔,或紫蘇、或冬瓜皮同煮,即更妙。
陳藏器云:東海夫人,味甘,溫,無毒。主虛羸勞損,因產瘦瘠,血氣結積,腹冷,腸鳴,下痢,腰疼,帶下,疝癥。久服令人髮脫。取肉作臛宜人,發石令腸結。生南海,似珠母,一頭尖,中銜少毛,海人亦名淡菜。新注云:此名殼菜,大甘美,南人好食,治勞虛傷憊,精血少者及吐血,婦人帶下漏下,丈夫久痢,并煮食之,任意。出江湖。
蝦
無鬚及煮色白者,不可食。謹按:小者生水田及溝渠中,有小毒。小兒患赤白遊腫,搗碎傅之。鮓內者甚有毒爾。
陳藏器云:食主五野雞病,小兒患赤白遊疹,搗碎傅之。煮熟色正赤,小兒及雞、狗食之,腳屈不行。江湖中者稍大,煮之色白。陶云白者殺人,非也。海中有大者。已出《拾遺》條中。以熱飯盛密器中,作鮓食之,毒人至死。
《食療》云:平。動風,發瘡疥。
蝮蛇膽
味苦,微寒,有毒。主瘡。肉,釀作酒,療癇疾,諸瘻,心腹痛,下結氣,除蠱毒。其腹中吞鼠,有小毒,療鼠瘻。
陶隱居云:蝮蛇,黃黑色,黃頷尖口,毒最烈,虺形短而扁,毒不異於蚖,中人不即療,多死。蛇類甚眾,惟此二種及青蝰為猛,療之并別有方。蛇皆有足,五月五日取,燒地令熱,以酒沃之,置中,足出。術家所用赤連、黃頷,多在人家屋間,吞鼠子、雀雛,見腹中大者,破取,乾之。
《唐本》注云:蛇屎,療痔瘻,器中養取之。皮灰,療疔腫,惡瘡,骨疽。蛻皮,主身癢、病、疥、癬等。蝮蛇作地色,鼻反,口叉長,身短,頭尾相似,大毒,一名蚖蛇,無二種也。山南漢沔間多有之。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形粗短,黃黑如土色,白斑,鼻反者,山南金州、房州、均州皆有之。
1止:晦明軒本作“正”。
2:晦明軒本作“”。
3不:晦明軒本作“多”。
4亦:晦明軒本作“彌”。
5癇瘧:晦明軒本作“喉痺”。
6諸:原作“者”,據晦明軒本改。
7其:晦明軒本作“奇”。
8平:晦明軒本作“隴”。
9出:晦明軒本作“止”。
10去:晦明軒本作“至”。
11顧:晦明軒本作“田”。
12圓:晦明軒本作“蟲”。
13部:原作“步”,據晦明軒本改。
14黃:晦明軒本作“蟥”。
15效:原作“較”,據晦明軒本改。
16甲:原作“黑”,據晦明軒本改。
17中:晦明軒本作“多”。
18此:晦明軒本作“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