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

  玉石部上品

  滑石

  味甘,寒、大寒,無毒。主身熱、泄澼,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久服輕身,耐饑,長年。一名液石,一名共石,一名脫石,一名番石。生赭陽山谷及太山之陰,或掖北白山,或卷羌權切山。採無時。石韋為之使,惡曾青。

  《圖經》曰:滑石,生赭陽山谷及太山之陰,或掖北白山、或卷山,今道、永、萊、濠州皆有之。此有二種,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南越志》云:營城縣出營石,營石即滑石也?土人以為燒器,用以烹魚是也。萊、濠州出者,理粗質青,有白黑點,亦謂之斑石。二種皆可作器用,甚精好。初出軟爛如泥,久漸堅強,彼人皆就穴中乘其軟時制作,用力殊少,不然堅強費功。《本經》、所載土地,皆是北方,而今醫家所用,多是色白者,乃自南方來。又按《雷斅炮炙方》滑石有五色,當用白色如方解石者。其綠色者,性寒有毒,不入藥。又云:滑石似冰,白青色,畫石上有白膩文者為真。如此說,則與今南中來者又皆相類,用之無疑矣。然雷斅雖名隋人,觀其書乃有言唐以後藥名者,或是後人增損之歟。

  陶隱居云:滑石,色正白,《仙經》用之以為泥。又有冷石,小青黃,性并冷利,亦能熨油污衣物。今出湘州、始安郡諸處。初取軟如泥,久漸堅強,人多以作冢中明器物,并散熱人用之,不正入方藥。赭陽縣先屬南陽,漢哀帝置,明《本經》所注郡縣,必是後漢時也。掖縣,屬青州東萊;卷縣,屬司州榮陽。

  陳藏器云:按始安及掖縣所出二石,形質既異,所用又殊。陶云不知今北方有之否,當陶之時北方阻絕,不知之者,曷足怪焉?蘇恭引為一物,深可嗟訝。其始安者,軟滑而白,是滑石。東萊者,硬澀而清,乃作器石也。

  《唐本》注曰:此石所在皆有。嶺南始安出者,白如凝脂,極軟滑。其出掖縣者,理粗質青,白黑點,惟可為器,不堪入藥。齊州南山神通寺南谷亦大有,色青白不佳,至於滑膩,猶勝掖縣者。

  《日華子》云:滑石治乳癰,利津液。

  雷公云:凡使,有多般,勿誤使之。有白滑石、綠滑石、烏滑石、冷滑石、黃滑石。其白滑石如方解石,色白,於石上畫有白膩文,方使得。滑石綠者,性寒,有毒,不入藥中用。烏滑石似黳色1畫石上有青黑色者,勿用,殺人。冷滑石青蒼色,畫石上作白膩文,亦勿用。若滑石色似冰,白青色,畫石上有白膩文者,真也。凡使,先以刀刮,研如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時,出,去牡丹皮取滑石,卻用東流水淘過,於日中曬乾方用。

  禹錫云:謹按《藥性論》云:滑石,臣。一名夕冷。能療五淋,主難產。服其末,又末與丹參、蜜2、豬脂為膏,入其月即空心酒下彈丸大,臨產倍服,令滑胎易生。除煩熱心躁,偏主石淋。

  《聖惠方》:治乳石發動,躁熱煩渴不止。滑石半兩,細研如粉,以水一中盞,絞如白飲,頓服之,未差再服。又方:治婦人過忍小便致胞轉。滑石末,蔥湯調下二錢3。

  《外臺秘要》:療妊娠不得小便,滑石末水和,泥臍下二寸。

  《楊氏產乳》云:療小便不通。滑石末,以車前汁和塗臍四畔,方四寸,熱即易之,水和亦得。

  《丹房鏡源》云:滑石能制雄、雌黃為外匱。

  《廣利方》:治氣壅,關格不通,小便淋結,臍下妨悶兼痛。以滑石八分,研如麵,水五大合和,頓服。

  《衍義》曰:滑石,今謂之畫石,以其軟滑可寫畫,淋家多用。若暴得吐逆不下食,以生細末二錢匕,溫水服。仍急以熱麵半盞,壓定。

  石膽

  石膽味酸、辛,寒,有毒。主明目、目痛,金瘡,諸癇痙巨郢切,女子陰蝕痛,石淋寒熱,崩中下血,諸邪毒氣,令人有子,散癥積,咳逆上氣,及鼠瘻惡瘡。煉餌服之,不老,久服增壽神仙。能化鐵為銅,成金銀。一名畢石,一名黑石,一名棋石,一名銅勒。生羌道山谷、羌里句青山。二月庚子、辛丑日採。水英為之使,畏牡丹4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陶隱居云:《仙經》有用此處,俗方甚少,此藥殆絕。今人時有採者,其色青綠,狀如琉璃而有白文,易破折。梁州、信都無復有,俗用乃以青色礬\石當之,殊無仿佛。《仙經》一名立制石。

  《圖經》曰5:石膽,生羌道山谷羌里句青山,今惟信州鉛山縣有之。生於銅坑中,採得煎煉而成。又有自內生者,尤為珍貴。并深碧色。入吐風痰藥用最快。二月庚子、辛丑日採。蘇恭云:真者,出蒲州虞鄉縣東亭谷窟及薛集窟中,有塊如雞卵者為真。今南方醫人多使之。

  禹錫按:吳氏云:石膽,神農:酸,小寒。季氏:大寒。桐君:辛,有毒。扁鵲:苦,無毒。《藥性論》云:石膽,君,有大毒。破熱毒,陸英為使。

  《外臺秘要》:療齒痛及落盡。細研石膽,以人乳汁和如膏,搽所痛齒上或孔中,日三四度。止痛,復生齒,百日復生齒。每日以新汲水漱令淨。

  《梅師方》:治甲疽。以石膽一兩,於火上燒令烟盡,碎研末,傅瘡上。不過四五度立差。

  《勝金方》:治一切毒。以膽子礬\為末,用糯米糊丸如雞頭實大,以朱砂衣,常以朱砂養之,冷水化一丸,亦6差。

  《譚氏小兒方》治初中風癰緩。一日內細研膽礬\如麵,每使一字,用溫醋湯下,立吐出涎。

  空青

  味甘、酸,寒、大寒,無毒。主青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養精神,益肝氣,療目赤痛,去膚翳止泪出,利水道,下乳汁,通關節,破堅積。久服輕身,延年不老,令人不忘,志高神仙。能化銅、鐵、鉛、錫作金。生益州山谷及越雋山有銅處。銅精黑則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旬採,亦7無時。

  《圖經》曰:空青,生益州山谷及越雋山有銅處,銅精黑則生空青,今信州亦時有之。狀若楊梅,故別名楊梅青。其腹中空,破之有漿者絕難得。亦有大者如雞子,小者如豆子,正8月中旬採,亦無時。古方雖稀用,而今治眼翳障,為最要之物。

  《藥性論》云:空青,君,畏菟絲子。能治頭風,鎮肝,瞳人破者,再得見物。蕭炳云:空9,如楊梅者勝。

  陶隱居云:越雋屬益州。今出銅官者,色最鮮深,出始興者弗如,益州諸郡無復有,恐久不採之故也。涼州西平郡有空青山,亦甚多。今空青但圓實如鐵珠,無空腹者,皆鑿土石中取之。又以合丹成,則化鉛為金矣。諸石藥中,惟此最貴。醫方乃稀用之,而多充畫色,殊為可惜。

  《日華子》云:空青大者如雞子,小者如相思子,其青厚如荔枝殼,內有漿酸甜,能點多年青盲內障翳膜,養精氣,其殼又可摩翳也。

  《千金方》:治眼不明。以空青少許,漬露一宿,以水點之。

  《肘後方》:治中風,手臂不仁,口喎澼。取空青末一豆許,著口中,漸入咽,即愈。

  《衍義》曰:空青,功長於治眼。宋仁宗朝,嘗詔御藥院,須中空有水者,將賜近戚,久而方得。其楊梅青,治翳極有功。中亦或有水者,其用與空青同,第有優劣。今信州穴山而取,世謂之楊梅青,極難得。

  曾青

  味酸,小寒,無毒。主目痛,止淚出,風痺,利關節,通九竅,破癥堅積聚,養肝膽,除寒熱,殺白蟲,療頭風、腦中寒,止煩渴,補不足,盛陰氣,久服輕身不老。能化金、銅。生蜀中山谷及越雋採無時。畏菟絲子。

  《圖經》曰:文具空青條下。

  陶隱居云:此說與空青同山,療體亦相似。今銅官更無曾青,惟出始興。形累累如黃連相綴,色理小類空青,甚難得而貴。《仙經》少用之。化金之法,事同空青。

  雷公云:凡使,勿用夾石及銅青。若修事一兩,要紫背天葵、甘草、青芝草三件,乾、濕各一鎰,并細剉,放於一瓷堝內,將曾青於中。東流水二鎰并諸藥等,緩緩煮之,五晝夜,勿令水火失時,足取出,以東流水浴過,卻入乳缽中,研如粉用。

  《丹房鏡源》云:曾青結汞製丹砂,金氣之所生。

  《寶藏論》:曾青若住火成膏者,可立制汞成銀,轉得八石。

  禹餘糧

  味甘,寒、平,無毒。主咳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癥瘕,大熱,療小腹痛結煩疼。煉餌服之,不饑,輕身延年。一名白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

  《圖經》曰: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今惟澤、滌州有之。舊說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今圖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狀,與舊說小異。採無時。《本經》又有太一餘糧。謹按:陶隱居《登真隱訣》載長生四鎮丸云:太一禹餘糧,定六腑,鎮五臟。注云:按本草有太一餘糧、禹餘糧兩種。治體猶同。而今世惟有禹餘糧,不復識太一。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而後小鎮直云:禹餘糧,便當用之耳。餘糧多出東陽山岸間,茅山甚有,好者狀如牛黃,重重甲錯,其佳處乃紫色,泯泯如麵,嚙之無復磣。雖然用之,宜細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

  陶隱居云:今多出東陽,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無沙者為佳。近年茅山鑿地大得之,極精好,乃有紫華靡靡。《仙經》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預,謂為禹餘糧。言昔禹行山乏食,採此以充糧,而棄其餘,此云白餘糧也。生池澤復有仿佛。或疑今石者,即是太一也。

  張華云:地多蓼者,必有餘糧,今廬江之間便是也。適有人於銅官採空青於石坎,大得黃赤色石,極似今之餘糧,而色過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為雌黃,試塗物,正如雄黃色爾。

  《日華子》云:治邪氣及骨節疼,四肢不仁,痔瘻等疾。久服耐寒暑。又名太一餘糧。

  《經驗方》:治產後煩躁。禹餘糧一枚,狀如酸餡者,入地埋一半,四面緊築,用炭一秤,發頂火一斤煅,去火三分耗二為度,用濕砂土罨一宿方取,打去外面一重,只使裹面細研水淘澄五七度,將紙襯乾再研數千遍。患者用甘草煎湯調二錢匕,只一服立效。

  《勝金方》:治婦人帶下。白下:即禹餘糧一兩,乾薑等分。赤下:禹餘糧一兩,乾10薑半兩。右件禹餘糧用醋淬,搗研細為末,空心溫酒調下二錢匕。

  太一餘糧

  味甘,平,無毒。主咳逆上氣,癥瘕,血閉,漏下,除邪氣,肢節不利,大飽絕力身重。久服耐寒暑,不饑,輕身,飛行千里,神仙。一名石腦。生太山山谷。九月採。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

  《圖經》文具禹餘糧下。

  陶隱居云:今人惟總呼為太一禹餘糧,自專是禹餘糧爾,無復識太一者,然療體亦相似,《仙經》多用之,四鎮丸亦總名太一禹餘糧。

  陳藏器云:蘇云禹餘糧及太一禹餘糧,皆以精粗為名。餘糧中黃子,年多變赤,從赤入紫。俱名太一餘糧。雜色者即禹餘糧。按蘇欽11此談,直以紫色為名,都無按據。且太一者,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一者道也,大道之師,即禹之理化。神君,禹之師也。師常服之,故有太一之名。兼服混然。張司空云:還魂石中黃子,鬼物禽獸守之,不可妄得,即其神物也。會稽有地名蓼,出餘糧,土人掘之,以物請買,所請有數,依數必得,不可妄求,此猶有神,豈非太一也。

  雷公云:凡使,勿誤用石中黃并卵石黃,此二名石,真似禹餘糧也。太一禹餘糧,看即如石,輕敲便碎,可如粉也。凡修事四兩、先用黑豆五合,黃精五合,水二斗,煮取五升,置於瓷鍋中,下禹餘糧,著火煮,旋添,汁盡為度。其藥氣自然香如新米,搗了又研一萬杵方用。

  禹錫云:太一禹餘糧,一名禹哀。神農、岐伯、雷公:甘,平。一季氏:小寒。扁鵲:甘,無毒。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九月採,或無時!

  白石英

  味甘、辛,微溫,無毒。主消渴,陰痿不足,咳逆,胸膈間久寒,益氣,除風濕痺,療肺痿,下氣,利小便,補五臟,通日月光。久服輕身長年,耐寒熱。生華陰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長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12有光。其黃端白稜名黃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採,亦無時。惡馬目毒公。

  《圖經》曰:白石英,生華陰山谷及太山。陶隱居以新安出者佳。蘇恭以澤州者為勝。今亦澤州出焉。大抵長而白澤,明澈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長五六寸者彌佳。其黃色如金在端者,名黃石英。赤端白後者,名赤石英。青端赤後者,名青石英。黑澤而有光者,名黑石英。二月採,亦云無時。古人服食,惟白石英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散。其黃、赤、青、黑四種,《本經》雖有名,而方家都不見用者。

  《藥性論》云:白石英,君。能治肺癰吐膿,治嗽逆上氣,疸黃。

  陶隱居云:今醫家用新安所出,極細長白澈者。壽陽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經》大小并有用,惟須精白無瑕雜者。如此說,則大者為佳。其四色英,今不復用。

  禹錫云:按吳氏云:白石英,神農:甘。岐伯、黃帝、雷公、扁鵲:無毒。生太山,形如紫石英。

  《日華子》云:五色石英,平。治心腹邪氣,女人心腹痛,鎮心,療胃中冷氣,益毛髮,悅顏色,治驚悸,安魂定魄,壯陽道,下乳,通亮者為上。其補益隨藏色而治,青者治肝,赤治心,黃治脾,白治肺,黑治腎。

  《聖惠方》:治腹堅脹滿,號石水方:用白石英十兩,槌如大豆大,以瓷瓶盛,用好酒二斗浸,以泥重封瓶口,用馬糞及糠火燒之,長令酒小沸,從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盞飲,日可三度。如吃酒少,隨性飲之。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燒之。

  《簡要濟眾方》:治心不安,驚13,善忘,上膈風熱化痰。白石英一兩,朱砂一兩,同研為散。每服五錢,食後、夜臥,金銀湯調下。

  《衍義》曰:白石英,狀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稜,白色如水精。紫、白二石英,當攻疾,可暫煮汁用,未聞久服之益。張仲景之意,只令咀,不為細末者,豈無意焉。其久服,更宜詳審。

  紫石英

  味甘、辛,溫,無毒。主心腹咳逆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療上氣心腹痛,寒熱邪氣結氣,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癰腫,令人悅澤。久服溫中,輕身延年。生太山山谷。採無時。長石為之使,得茯苓、人參、芍藥共療心中結氣;得天雄、菖蒲,共療霍亂,畏扁青、附子,不欲駝甲、黃連、麥句薑。

  《圖經》曰:紫石英,生太山山谷,今嶺南及會稽山中亦有之。謹按:《吳普本草》云:紫石英,生太山及會稽,欲令如削,紫色達頭如樗蒲者。

  陶隱居云:今第一用太山石,色重澈14,下有根。次出雹零山,亦好。又有南城石,無根。又有青綿石,色亦重黑,不明徹。又有林邑石,腹裹必有一物如眼。吳興石四面纔有紫色,無光澤。會稽諸暨石,形色如石燕15子。先時并雜用。今丸散家採擇,惟太山最勝,餘處者,可作丸酒餌。《仙經》不正用,而為俗方所重也。

  《日華子》云:紫石英,治癰腫毒等,醋淬搗為末,生薑、米醋煎,傅之。摩亦得。

  《衍義》曰:紫石英,明澈如水精,其色紫而不勻。張仲景治風熱瘈瘲及驚癇瘈瘲風引湯:紫石英、白石英、寒水石、石膏、乾薑、大黃、龍齒、牡蠣、甘草、滑石等分,混合咀,以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後量多少溫呷,不用滓,服之無不效者。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

  味甘,平。主黃疸,泄痢,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饑,輕身,延年。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生南山之陽山谷中。

  禹錫云:按《蜀本》云:今義陽山甚有之,一本南陽山谷中也。

  青石脂

  味酸,平,無毒。主養肝膽氣,明目,療黃疸,泄痢腸16澼,女子帶下百病,及疽痔,惡瘡。久服補髓,益氣,不饑,延年。生齊區山及海崖。採無時。

  赤石脂

  味甘、酸、辛,大溫,無毒。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不饑,輕身延年。生濟南、射陽及太山之陰。採無時。惡大黃,畏芫花。

  《圖經》曰:赤石脂,生濟南、射陽及太山之陰。蘇恭云:濟南太山不聞出者,惟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慈州呂鄉縣并有,及宜州諸山亦出,今出潞州。以色理鮮膩者為勝,採無時。

  《唐本》注云:此石濟南太山不聞出者,今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及慈州呂鄉縣并有,色理鮮膩,宜州諸山亦有。此五石脂中,又有石骨,似骨,如玉堅潤,服之力勝鍾乳。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赤石脂,君,惡松脂,補五臟虛乏。

  《千金翼》論曰:治痰飲吐水無時節者,其源以冷飲過度,遂令脾胃氣羸,不能消於飲食,飲食入胃,則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自任,稍稍加至三匕。服盡一斤,終身不吐淡水。又不下痢,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痰飲,服諸藥不效,用此方愈。

  《斗門經》云:治小兒疳瀉。用赤石脂杵17羅為末如麵,以粥飲調半錢服,立差。或以京芎等分同服,更妙。

  《張仲景方》:治傷寒下痢不止,便膿血者,槐18花湯主之。其方用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乾薑一兩,粳米半升,以水七升煮之,米熟為準,去滓,每滓19七合,內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日三。

  《衍義》曰:赤石脂,今四方皆有,以舌試之,黏著者為佳。有人病大腸寒滑,小便精出,諸熱藥服及一斗上升,未甚效。後有人教服赤石脂、乾薑各一兩,胡椒半兩,同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飯前米飲下五七十丸,終四劑,遂愈。

  白石脂

  味甘、酸,平,無毒。主養肺氣,厚腸,補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澼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疽癰瘡痔。久服安心,不饑,輕身長年。生太山之陰。採無時。得厚朴并米汁飲,止便膿。燕屎為之使,惡松脂,畏黃苓。

  《圖經》曰:白石脂,生太山之陰。蘇恭云:出慈州諸山,泰山左側,不聞有之。今惟潞州有焉,潞與慈相近,此亦應可用。古斷下方多用,而今醫家亦稀使,採無時。五色石脂舊經同一條,并生南山之陽山谷中,主治并同,後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別,用之當依後條。今惟用赤、白二種,餘不復識。

  《藥性論》云:白石脂,一名白符。惡馬目毒公。味甘、辛。澀大腸。

  《唐本》注云:白石脂,今出慈州諸山,勝於餘處者。太山左側不聞有之。

  唐˙韋宙《獨行方》: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以白石脂細末,熬溫,撲臍中,日三良。

  《斗門方》:治瀉痢。用白石脂、乾薑二物停搗,以百沸湯和麵為稀糊,搜勻,併手丸如梧子,暴乾,飲下三十丸。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霍亂,煎漿水為使。

  《子母秘錄》:治小兒水痢,形贏不勝大湯藥。白石脂半大兩研如粉,和白粥空服與食。

  綠青

  味酸,寒,無毒。主益氣,療鼽音求鼻,止泄痢。生山之陰穴中,色青白。

  陶隱居云:此即用畫綠色者,亦出空青中,相帶挾。畫工呼為碧青,呼空青作綠青,已20反矣。

  《唐本》注云:綠青即扁青也,畫工呼為石綠。其碧青即白青也,不入畫用。

  《衍義》曰:綠青,即石綠是也。其石黑綠色者佳,大者21刻為物形,或作器用。又同硇砂,作吐風涎藥,驗則驗矣,亦損心肺。

  石中黃子

  味甘,平,無毒。久服輕身,延年不老。此禹餘糧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出餘糧處有之。陶云:芝品中有石中黃子,非也。

  《圖經》曰:石中黃子,《本經》不載所生州土,云出禹餘糧處處22有之,今惟出河中府中條山谷內。舊說是餘糧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今云其石形如麵劑,紫黑色,石皮內黃色者,謂之中黃。兩說小異。謹按:葛洪《抱朴子》云:石中黃子所在有之,近水之山尤多,在大石中,其石常潤濕不燥,打石,石有數十重,見之赤黃,溶溶如雞子之在殼,得時即當飲之,不爾,便堅凝成石,不中服也。

  《衍義》曰:石中黃子,此又字誤也。子當作水,況當條目言未成餘糧黃濁水,焉得卻名之子也?若言未乾者,亦不得謂之子也。子字乃水字無疑。又曰:太一餘糧者,則是兼石言之者也。今醫家用石中黃,只石中乾者及細末者,即便是。若用禹餘糧石,即用其殼故23。故本條言一名石腦,須火燒醋淬。如此即是石中黃水為一等,石中黃為一等,太一餘糧為一等,斷無疑焉。

  無名異

  味甘,平。主金瘡折傷內損,止痛,生肌肉。出大食國。生於石上。狀如黑石炭,蕃人以油煉如黳石,嚼之如腸。

  《圖經》曰:無名異,出大食國,生於石上。今廣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里龍濟山中亦有之。黑褐色,大者如彈丸,小者如墨石子。採無時。《本經》云:味甘,平。主金瘡折傷內損,生肌肉。今云味鹹,寒。消腫毒癰疣,與《本經》所說不同,疑別是一種。又嶺南人云:有石無名異,絕難得。有草無名異,彼人不甚貴重。豈《本經》說者為石,而今所有者為草乎?用時以醋磨塗傅所苦處。

  禹錫云:按《日華子》云:無名異,無毒。

  《衍義》曰:無名異,今《圖經》曰:《本經》云,味甘,平。治金瘡折傷,生肌肉。今云味鹹,寒。消腫毒癰腫,與《本經》所說不同,疑別是一種。今詳上文三十六字,未審今云字下,即不知是何處云也。

  黃石脂

  味苦,平,無毒。主養脾氣,安五臟,調中,大人、小兒泄痢腸澼,下膿血,去白蟲,除黃疸,癰疽蟲。久服輕身延年。生嵩高山。色如鶯雛。採無時。曾青為之使,惡細辛,畏蜚蠊。

  雷公云:凡使,須研如粉,用新汲水投於器中,攪不住手,了,傾作一盆。如此飛過三度。澄者去之,取飛過者,任入藥中使用,服之不間多少,不得食卵味。

  黑石脂

  味鹹,平,無毒。主養腎氣,強陰,主陰蝕瘡,止腸澼泄痢,療口瘡咽痛。久服益氣,不饑延年。一名石涅,一名石墨。出穎川陽城。採無時。

  陶隱居云:此五石脂如《本經》,療體亦相似,《別錄》各條,所以具載,今俗用赤石、白石二脂爾。

  《日華子》云:五色石脂,并溫,無毒。畏黃苓、大黃。

  白青

  味甘、鹹、酸,平,無毒。主明目,利九竅,耳聾,心下邪氣,令人吐,殺諸毒三蟲。久服通神明,輕身,延年不老。可消為銅劍,辟五兵。生豫章山谷。採無時。

  陶隱居云:此醫方不復用,市人亦無賣者,惟《仙經》三十六水方中時有須處。銅劍之法,具在《九元子衛》中。

  《唐本》注云:陶所云,今空青,圓如鐵珠,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研之色有如碧色,謂之碧青,不入畫用。無空青時,亦用之,名魚目青,以形似魚目故也。今出簡州、梓州者好。

  菩薩石

  平,無毒。解藥毒、蠱毒,及金石藥發動作癰疽渴疾,消撲損瘀血,止熱狂驚痛,通月經,解風腫,除淋,并水磨服。蛇蟲、蜂蜴、狼犬、毒箭等所傷,并末傅之,良。新補。見《日華子》。

  《衍義》曰:菩薩石,出峨媚山中,如水晶明徹,日中照出五色光,如峨媚普賢菩薩圓光,因以名之。今醫家鮮用。

  婆娑石

  主解一切藥毒,瘴疫熱悶頭痛。生南海。胡人採得之,無斑點,有金星,磨成乳汁者為上。又有豆斑石,雖亦解毒,功力不及,復有鄂綠,有文理,磨點雞熱血,當化成水是也。此即俗謂之摩娑石。

  《衍義》曰:婆娑石,今則轉為摩娑石,如淡色石綠間微有金星者佳,磨之色如淡乳汁,其味淡。又有豆斑石,亦如此石,但於石上有黑斑點,無金星。

  綠礬\

  涼,無毒。治喉痺,蚛\牙,口瘡及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和服,療腸風瀉血。新補。見(日華子》。

  《圖經》曰:文具附礬\石條下。

  柳絮礬\

  冷,無毒。消痰,治渴,潤心肺。新補。見(日華子》。

  《圖經》:文具附礬\石條下

  扁青上音褊

  味甘,平,無毒。主目痛、明目,折跌,癰腫,金瘡不瘳,破積聚,解毒氣,利精神,去寒熱風痺,及丈夫莖中百病,益精。久服輕身不老。生朱崖山谷、武都、朱音殊提音持。採無時。

  陶隱居云:《仙經》俗方都無用者。朱崖郡先屬交州,在南海中,晉代省之。朱提郡今屬寧州。

  禹錫云:按吳氏云:扁青,神農、雷公:小寒,無毒。生蜀郡。治丈夫內絕,令人有子。

  金線礬\

  《廣州志》云:生波斯國。味鹹、酸、澀,有毒。主野雞瘻痔,惡瘡疥癬等疾。打破內有金線文者為上。多入燒家用。

  波斯白礬\

  《廣州記》云:出大秦國。其色白而瑩淨,內有棘針紋。味酸、澀,溫,無毒。主赤白漏下,陰蝕泄痢,瘡疥,解一切蟲蛇等毒。去目赤暴腫,齒痛。火煉之良。惡牡礪。多入丹竈家,功力逾於河西石門者,近日文州諸番往往亦有,可用也。

  古鏡

  味辛,無毒。主驚癇邪氣,小兒諸惡。煮取汁和諸藥煮服之。文字彌古者佳爾。

  金漿

  味辛,平,無毒。主長生神仙。久服腸中盡為金色也。

  鐵銹

  主惡瘡疥癬,和油塗之。蜘蛛蟲等咬,和蒜磨傅之。此鐵上衣也。鑄生鐵上者堪用。

  銅盆

  主熨霍亂。可盛灰厚二寸許,以炭火安其上,令微熱,下以衣籍24患者腹,漸漸熨之。腹中通熱差。

  黃銀

  銀注中蘇云:作器辟惡,瑞物也。按瑞物即黃銀載於一《圖經》。銀瓮丹甑,非人所為,既堪為器,明非瑞物。今烏銀辟惡,煮之,工人以為器物,養生者為器,以煮藥。兼於庭中,高一丈,夜承得醴,投別器中,飲長年。今人作烏銀以硫黃熏之,再宿,瀉之出,即其銀黑矣。此是假,非真也。

  石黃

  雄黃注中陶云:通名黃石。按石黃,今人敲取精明者為雄黃,外黑者為熏黃。主要瘡,殺蟲,熏瘡疥蟣虱,和諸藥熏嗽。其武都雄黃,燒不臭。熏黃中者,燒則臭。以此分別之,蘇云通名,未知是也。

  玄黃石

  味甘,平,溫,無毒。主驚恐身熱邪氣,鎮心。久服令人眼明,令人悅澤。出淄川北海山谷土中。如赤土,代赭之類。又有一名零陵,極細,研服之,如代赭。土人用以當朱,呼為赤石,恐是代赭之類也。人未用之。

  石欄杆

  味辛,平,無毒。主石淋,破血,產後惡血。磨服,亦煮汁服,亦火燒投酒中服。生大海底,高尺餘,如樹,有眼、莖,莖上有孔,如物點之,漁人以網罾得之,初從水出,微紅,後漸青。

  石髓

  味甘,溫,無毒。主寒熱中,羸瘦無顏色,積聚,心腹脹滿,食飲不消,皮膚枯槁,小便數疾,癖塊,腹內腸嗚,下痢,腰腳疼冷,男子絕陽,女子絕產,血氣不調,令人肥健能食,合金瘡。性擁,宜寒瘦人。生臨海華蓋山石窟。土人採取,澄淘如泥,作丸如彈子,有白有黃,彌佳矣。

  玉膏

  味甘,平,無毒。玉石。主延年神仙。衛家取蟾蜍膏軟玉如泥,以苦酒消之成水,此則為膏之法。未試。玉石間水,飲之長生,令人體潤,以玉投朱草汁中,化成醴,朱草瑞物,已出金水卷中。《十洲仙記》瀛洲有玉膏泉如酒,飲之數杯輒醉,令人長生。洲上多有仙家似吳兒,雖仙境之事,有可憑者,故以引為證也。

  1色:晦明軒本此下有“畫石上有青白膩文,入用妙也。黃滑石色似金,顆顆圓”二十一字。

  2蜜:原作“密”,據晦明軒本改。

  3錢:晦明軒本“錢」下有“匕”字。

  4丹:晦明軒本無此字。

  5圖經曰:原作“日華子云”,據晦明軒本改。

  6亦:晦明軒本作“立”。

  7亦: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8正:晦明軒本作“三”。

  9空:晦明軒本“空」上有“腹中”二字。

  10乾:原作“石」,據晦明軒本改。

  11欽:晦明軒本作“恭”。

  12澈:原作“徹”,據晦明軒本改。下仿此。

  13驚:晦明軒本“驚”下有“悸”字。

  14澈:原作“徹”,據晦明軒本改。下仿此。

  15燕:晦明軒本作“榴”。

  16腸: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7杵:原作“杆”,據晦明軒本改。

  18槐:晦明軒本作“桃”。

  19滓:晦明軒本作“飲”。

  20已:晦明軒本作“正”。

  21者:原作“也”,據晦明軒本改。

  22處處:晦明軒本“處”下不疊“處”字。

  23故:晦明軒本無“故”字。

  24籍:晦明軒本作“藉”。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