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部中品
雄黃
味苦、甘,平、寒、大溫,有毒。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療疥蟲,瘡,目痛,鼻中息肉及絕筋破骨,百節中大風,積聚,癖氣中惡,腹痛,鬼疰,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殺諸蛇虺毒,解藜蘆毒,悅澤人面。煉食之,輕身神仙。餌服之,皆飛入人腦中,勝鬼神,延年益壽,保中不饑。得銅可作金。一名黃食石。生武都山谷、燉煌山之陽。採無時。
《圖經》曰:雄黃,生武都山谷燉煌山之陽,今階州山中有之。形塊如丹砂,明澈不挾石,其色如雞冠者為真。有青黑色而堅者名熏黃,有形色似真而氣臭者名臭黃,并不入服食藥,只可療瘡疥耳。其臭以醋洗之便可斷氣,足以亂真,用之尤宜細辨。又階州接西戎界,出一種水窟雄黃,生於山岩中有水泉流處。其石名青烟石、白鮮石。雄黃出其中,其塊大者如胡桃,小者如栗豆,上有孔竅,其色深紅而微紫,體極輕虛,而功用勝於常雄黃,丹竈家尤所貴重。或云雄黃,金之苗也,故南方近金坑冷處時或有之,但不及西來者真好耳。
《唐本》注云:出石門名石黃者,亦是雄黃,而通名黃食石。而石門者最為劣爾,岩1昌、武都者為佳,塊方數寸,明徹如雞冠,或以為枕,服之辟惡。其青黑堅者,不入藥用。若火飛之而療瘡亦無嫌。又云:惡者名熏黃,用熏瘡疥,故名之,無別熏黃也。正2觀年中以岩州新出有得方數尺者,但重脆不可全致之爾。
《日華子》云:雄黃,微毒。治疥癬,風邪,癲癇,嵐瘴,一切蛇蟲犬獸傷咬。久服不饑。通赤亮者為上,驗之,可以3蟲死者為真,臭氣少,細嚼口中含湯不激辣者,通用。
雷公云:凡使,勿用熏雞黃、自死黃、夾膩黃。其臭黃真似雄黃,只是臭不堪用,時用以醋洗之三兩度,便無臭氣,勿誤用也。次有夾膩黃,亦似雄黃,其內一重黃一重石,不堪用。次有熏雞黃,亦似雄黃,如烏雞頭上冠也。凡使,要似鷓鴣烏肝色為上。
《抱朴子》云:雄黃當得武都山所出者,純而無雜,其赤如雞冠,光明曄曄者,乃可用耳,其但純黃似雄黃色無光者,不任作仙藥,可以合理病藥耳。
《抱朴子》又云:餌之法,或以蒸煮,或以酒服,或以消石化為水乃凝,之,或以豬胴4裹蒸之於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三物煉之,引之如布,白如冰。服之皆令人長生,百病除,三尸下,瘢痕滅,白髮黑,墮齒生,千日玉女來待,可使鬼神。
《太平廣記》:劉無名,成都人也。志希延生,謂古方草木之藥,但愈疾得效,見火輒為灰燼,自不能固,豈有延生之力哉?乃入霧中山,嘗遇人教服雄黃,凡三十餘年。一旦,有二人赤巾朱服,徑詣其室,劉問何人?對曰:我太山直事,追攝子耳,不知子以何衛,我已三日冥期,迫促而無計近子,將欲陰符譴責,以稽延獲罪,故見形相問。劉曰:余無他衛,但真心至道不視聲利,靜處幽山,志希度世而已。二使曰:子之黃光照灼於頂,迨高數尺,得非雄黃之功乎?
《太上八帝玄變經》:小丹法:用雄黃、柏子。拘魂制魄方:柏子細篩去滓,松脂十斤,以和柏子、雄黃各二斤,色如赤李,合藥臼中復搗如蒸藥一日。如餌,正坐北向,平旦頓服五丸,百日之後,與神人交見。
《明皇雜錄》:有黃門奉使交廣回周顧謂曰:此人腹中有絞龍。上驚問黃門曰:卿有疾否?曰:臣馳馬大庾嶺,時當大熱,困且渴,遂飲水,覺腹中堅痞如杯5。周遂以消石及雄黃煮服之,立吐一物,長數寸,大如指,視之鱗甲具,投之水中,俄頃長數尺,復以苦酒沃之如故,以器覆之,明日生一龍矣。
《唐書》:甄立言究習方書,仕唐為太常丞。有道人心腹滿煩,彌二歲,立言診\曰:腹有蠱,誤食髮而然。令餌雄黃付劑,少選吐一蛇,如人小指,惟無目,燒之有髮氣,乃愈。
《寶藏論》:雄黃,若以草藥伏住者,熟煉成汁,胎色不移;若將制諸藥成,汁并添得者,上可服食,中可點銅成金,下可變銀成金。
《千金方》:治婦人始覺有妊,養胎,轉女為男。以一兩絳囊盛帶之。又方:治耳聾,以雄黃、硫黃等分為末,綿裹塞耳中。又方:治癥瘕積聚,去三尸,益氣延年卻老。以雄黃二兩,細研為末,九度水飛過,卻入新淨竹筒中盛,以蒸餅一塊塞筒口,蒸七度,用好粉脂一兩為丸如綠豆大。日三服,酒下七丸、十丸。三年後道成,益力不饑,玉女來侍。
《聖惠方》:治傷寒、狐惑毒,蝕下部皮6外如,痛癢不止。以雄黃半兩,先用瓮子一個口稍大者,內入灰上,如裝香火將雄黃燒之,候烟出當病處熏之。
《外臺秘要》:治骨蒸極熱。以一兩和小便一升,研如粉。乃取黃理石一枚,方圓可一尺,以炭火燒之三食頃,極熱,灌雄黃汁於石上。恐大熱不可近,宜著一片薄氈置石上,令患人脫衣坐石上。冷停,以衣被圍繞身,勿令藥氣泄出,經三五度差。
《肘後方》:金瘡血內漏,以雄黃末如大豆,內瘡中。又服五錢匕,血皆化為水,卒以小便服之。
《經驗方》:治馬汗入肉。雄黃、白礬\等分,更用烏梅三個、捶碎,巴豆一個,合研為細末。以半錢匕油,調傅患處。
《博濟方》:治遍身風二靈散7:雄黃、細辛等分,研令細,每服分作兩下,左邊疼嗅入右鼻,右邊疼嗅入左鼻,立效。
《續十全方》:治纏喉風。雄黃一塊,新汲水磨,急灌,吐下,差。
《集驗方》:治卒魘。雄黃搗為末細篩,以管吹入鼻孔中。
《傷寒類要》:治小腹痛滿,不得小便及療天行病。雄黃細研,蜜丸如棗核,內溺孔中。又方:殺齒蟲,以末如棗塞牙問。
《衍義》曰:雄黃非金苗。今有金8窟處無雄黃。金條中言,金之所生,處處皆有雄黃,豈處處皆得也。別法,治蛇咬,焚之熏蛇遠去。又武都者,鐫磨成物形,終不免其臭。唐˙甄立言仕太常丞,有道人病心腹懣煩,彌二歲。診\曰:腹有蠱,誤食髮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指,無目,燒之有髮氣,乃愈。此殺毒蟲之驗也。
食鹽
味鹹,溫,無毒。主殺鬼蠱邪疰毒氣,下部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堅肌骨。多食傷肺,喜咳。
《圖經》曰:食鹽,舊不著所出州郡。陶隱居云:有東海、北海鹽,及河東鹽池,梁、益有鹽井,交、廣有南海鹽,西羌有山鹽,胡中有木鹽,而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河東鹽,今解州、安邑兩池所種鹽最為精好,是也。又有并州兩監末鹽,乃刮鹹煎煉,不甚佳,其鹹蓋下品所著鹵鹹,生河東鹽池者,謂此也。下品又有大靈,生邯鄲及河東池澤。蘇恭云:大鹽即河東印鹽,人之常食者,刑9粗於末鹽,乃似今解鹽也。解人取鹽,於池傍耕地,沃以池水,每鹽10南風急,則宿昔成鹽滿畦,彼人謂之種鹽。東海、北海、南海鹽者,今滄、密、楚、秀、溫、台、明、泉、福、廣、瓊、化諸州官場煮海水作之,以給民食者,又謂之澤鹽,醫方所謂海鹽是也。其煮鹽之器,漢謂之牢盆,今或鼓鐵為之,或編竹為之,上下周以蜃灰,廣丈深尺,平底,置於竈,背11謂之鹽盤。《南越志》謂編篾為鼎,和以牡蠣是也。然復於海濱掘地為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又積沙於其上。每潮汐衝沙,鹵鹹淋於坑。水中12退即以火炬照之,鹵氣衝火皆滅,因取海鹵注盤中煎之,頃刻而就。
《藥性論》云:鹽,有小毒。能殺一切毒氣,鬼疰氣。主心痛中惡,或連腰膝者。鹽如雞子大,青布裹燒赤,內酒中頓服,當吐惡物。主小兒卒不尿,安鹽於臍中灸之。面上五色瘡,鹽湯綿浸榻13瘡上,日五六度易,差。又和槐白皮切蒸,治腳氣。又空心揩齒,少時吐水中洗眼,夜見小字,良。治婦人隱處疼痛者,鹽青布裹熨。主鬼疰,尸疰,下部蝕瘡,炒鹽布裹坐熨之,兼主火灼瘡。
陶隱居云:五味之中,惟此不可闕。有東海、北海鹽及河東鹽池,梁、益鹽井,交、廣有南海鹽,西羌有山鹽,胡中有樹鹽,而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東海鹽、官鹽白,草粒細。北海鹽黃,草粒篦14。以作魚鮓及鹹菹,乃曰北勝。而藏繭以用鹽官者,蜀中鹽小談,廣州鹽鹹苦。不知其為療體復有優劣否?西方、北方人,食不耐鹹,而多壽少病,好顏色。東方、南方人,食絕欲鹹,而少壽多病,便是損人、則傷肺之效矣。然以浸魚肉,用15能經久不敗;以沾布帛則易致朽爛。所施處各有所宜也。
陳藏器云:按鹽本功外,除風邪,吐下惡物,殺蟲,明目,去皮膚風毒,調和腑臟,消宿物,令人壯健。人卒小便不通,炒鹽內臍中即下。陶公以為損人,斯言不當。且五味之中,以鹽為主,四海之內,何處無之。惟西南諸夷稍少,人皆燒竹及木鹽當之。
《日華子》云:暖水臟及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泪,邪氣,一切蟲傷瘡腫,消食,滋五味,長肉,補皮膚,通大小便。小兄疝氣并內腎氣,以葛袋盛於戶口懸之,父母用手捻16科盡,即疾立愈。
禹錫云:按《蜀本》云:多食令人衣17色膚黑,損筋力。
《食療》云:蠼螋尿瘡,鹽三升,水一斗,煮取六升,以綿浸湯,淹瘡上。又治一切氣及腳氣,取鹽三升,蒸,候熱分裹,近壁腳踏之,令腳心熱。又和槐白皮蒸用,亦治腳氣。夜夜與之良。又以皂莢兩挺18,鹽半兩,同燒令通赤,細研。夜夜用揩齒。一月後有動者齒及血齒,并差,其齒牢固。
《聖惠方》:治小兒臍風濕。以鹽一兩,豉二合,相和爛搗,捏作餅子如錢大,安新瓦上炙令熱,以熨臍上差。亦用黃檗末傅之。
《外臺秘要》:治胸心痰飲,傷寒熱病,瘴瘧須吐者。以鹽末一大匙,以水或暖湯送下,須臾則吐。吐不快,明旦更服,甚良。
《千金方》:治齒齦宣露。每旦捻鹽內口中,以熱水含遍齒百遍,不過五日齒即牢密……
《千金翼方》:治諸瘡癬初生,或始痛時,以單方救不效,嚼鹽塗之妙。
《傅信19方》:治蚯蚓咬。濃作鹽湯,浸身數遍差。浙西軍將張韶為此蟲所咬,其形如大風,眉鬚皆落。每夕蚯蚓嗚於體,有僧教以此方愈。
《食醫心鏡》云:鹽,主殺鬼蠱氣,下部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堅肌骨。黃帝云:食甜瓜竟食鹽成霍亂。又主大小腸不通。取鹽和苦酒,傅臍中,乾即易,差。
《產寶方》:治妊娠心腹痛,不可忍。以一斤靈,燒令赤,以三指取一撮,酒服,差。
《衍義》曰:食鹽,《素問》曰:鹹走血。故東方食魚鹽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驗,故可知矣。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北狄用以淹尸,取其不壞也,至今如此。若中蚯蚓毒,當以鹽洗沃,亦宜湯化飲汁。其燒剝金銀,熔汁作藥,仍須解州池鹽為佳。齒縫中多出血,常以鹽湯嗽20,即已。益齒走血之驗也。
石硫黃
味酸,溫、大熱,有毒。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療心腹積聚,邪氣冷癖在脅,咳逆上氣,腳冷疼弱無力,及鼻衄,惡瘡,下部瘡,止血,殺疥蟲。能化金、銀、銅、鐵奇物。生東海牧羊山谷中,及太山、河西山,礬\石液也。
《圖經》曰:石硫黃,生東海牧羊山谷中,及太山、河西山,礬\石液也。今惟出南海諸蕃。嶺外州都或有,而不甚佳。以色如鵝子初出殼者為真,謂之崑崙黃。其赤色者,名石亭脂,青色者號冬結石,半白半黑名神驚石,并不堪入藥。又有一種土硫黃,出廣南及榮州,溪澗水中流出。其味辛,性熱腥臭。主治疥瘡,殺蟲毒。又可煎煉成汁,以模作器,亦如鵝子黃色。
《藥性論》云:石硫黃,君。有大毒。以黑錫煎湯解之,及食宿冷豬肉。味甘,太陽之精,鬼焰居焉,伏煉數般皆傳於作者。能下氣,治腳弱,腰腎久冷,除冷風頑痺。又云:生用治疥癬,及療寒熱咳逆。煉服主虛損,泄精。
陶隱居云:東海郡屬北徐州,而箕山亦有。今第一出扶南林邑。色如鵝子初出殼,名崑崙黃。次出外國,從蜀中來,色深而煌煌。俗方用之療腳弱及痼冷,甚良。《仙經》頗用之。所化奇物并是黃白木及合丹法。此云礬\石液,今南方則無礬\石,恐不必爾。
《日華子》云:石亭脂、曾青為使,畏細辛、飛廉、鐵。壯陽道,治痃癖冷氣,補筋骨勞損,風勞氣,止嗽上氣,及下部痔瘻,惡瘡疥癬.殺腹藏蟲,邪魅等。煎餘甘子汁,以禦其毒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青赤及半白半青、半赤半黑者。自有黃色,內瑩淨似物命者,貴也。凡用四兩,先以龍尾蒿自然汁一鎰,東流水三鎰,紫背天葵汁一鎰,粟遂子莖汁一鎰21,四件合之攪令勻,一垍堝用六一泥固濟底下,將硫黃碎之入於堝中,以前件藥汁旋旋添入,火煮之汁盡為度,了,再以百部末十兩,柳蚛\末二斤,一簇草二斤,細剉之,以東流水并藥等同煮硫黃末一伏時,日滿去諸藥,取出用熟甘草湯洗了,入缽中研二萬匝方用。
禹錫云:謹按吳氏云:硫黃,一名石留黃。神農、黃帝、雷公:鹹,有毒。醫和、扁鵲:苦,無毒。或生易陽,或河西,或五色。黃是潘水石掖也,燒令有紫焰者。八月、九月採。治婦人血結。
《海藥》云:謹按《廣州記》云:生崑崙日腳下,顆塊瑩淨,無夾石者良。主風冷虛憊,腎冷,止22氣,腿膝虛羸,長肌膚,益氣力,遺精,痔漏,老人風秘等。并宜燒煉服。仙方謂之黃硇砂,能壞五金,亦能造作金色,人能制伏歸本色,服而能除萬病。如有發動,宜以豬肉、鴨羹、餘甘子湯并解之。蜀中雅州亦23出,光膩甚好,功力不及舶上來者。
《丹房鏡源》云:石硫黃,可乾汞,訣曰:此硫黃見五金而黑,得水銀而赤。又曰黃牙。
孫尚藥云:治氣虛傷冷,暴作水瀉,日夜三二十行,腹痛不止,夏月路行備急。朝真丹:硫黃二兩,牛角研令極細,枯白礬\半兩,同細研勻水浸,蒸餅去水脈了,和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鹽湯下。
《經驗方》:大治元臟,氣發久冷,腹痛虛瀉,應急大效。玉粉丹:生硫黃五兩,青鹽一兩,已上袞細研,以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熱酒空心服,以食壓之。
《梅師方》:治陰生濕庖瘡。取石硫黃研如粉,傅瘡上,日三度。
《聖惠方》:治諸瘡弩肉如蛇一出數寸。用硫黃一兩細研,於肉上薄塗之,即便消。
《外臺秘要》:《千金》療小兒聤耳。硫黃末24以粉耳中,日一夜一,差止。
《太清服煉靈砂法》:石硫黃本出波斯國,南明之境,稟純陽火石之精氣而結成,質性通流,含其猛毒。藥品之中,號為將軍。功能破邪歸正,返滯還清,挺立陽精,消陰化魄。
《衍義》曰:石硫黃,今人用治下元虛冷,元氣將絕,久患寒泄,脾胃虛弱,垂命欲盡,服之無不效。中病當便已,不可盡劑。世人蓋知用而為福,不知用久為禍。此物損益兼行,若俱棄而不用,當倉卒之問,又可闕乎?或更以法製,拒火而又常服者,是亦弗思也。在《本經》則不言如此服食,但專治婦人。不知者,往往更以酒服,其可得乎?或臟中久冷,服之先利。如病勢危急,可加丸數服,少則不效,仍加附子、乾薑、桂。
雌黃
味辛、甘,平、大寒,有毒。主惡瘡,頭禿,痂疥,殺毒蟲、虱,身癢,邪氣,諸毒,蝕鼻中息肉,下部瘡,身面白駁,散皮膚死肌,及恍惚邪氣,殺蜂蛇毒。煉之,久服輕身、增年、不老,令人腦滿。生武都山谷,與雄黃同山生。其陰山有金,金精熏則生雌黃,採無時。
《圖經》曰:雌黃,生武都山谷,與雄黃同山,其陰山有金,金精熏則生雌黃。今出階州,以其色如金,又似雲母甲錯可析者為佳。其夾石及熏如鐵色者不可用。或云一塊重四兩者,析之可得千重,此尤奇好也。採無時。
陶隱居云:今雌黃出武都仇池者,謂武都仇池黃,色小赤。扶南林邑者,謂崑崙黃,色如金而似雲母甲錯,畫家所重。依此言,既有雌雄之名,又同山之陰陽,於合藥便當以武都為勝,用之既稀,又賤於崑崙者。《仙經》無單服法,惟以合丹砂、雄黃共飛煉為丹爾。
雷公云:雌黃,凡使,勿誤用夾石黃、熏黃、珀熟等。雌黃一塊,重四兩。按《乾寧記》云:指開析得千重,軟如爛金者上。凡修事,勿令一婦人、雞、犬、新犯淫人、有患人、不男人、非形人、曾是刑獄地臭穢,已上并忌。若犯觸者,雌黃黑如鐵,不堪用也,及損人壽。
《寶藏論》:雌黃伏住火,胎色不移,鞴熔成汁者,點銀成金,點銅成銀。
《丹房鏡源》云:黃,背陰者雌也,純柔者亦可乾汞,舶上撰25血者上,湖南者次。青者本性,葉子上者可轉硫黃,伏粉霜,記之,不可誤使。
《青霞子》云:雌黃,辟邪去惡。
《聖惠方》:治烏癩瘡,殺蟲。用雌黃研如粉,以醋并用雞子黃打令勻,塗於瘡上,乾即更塗。又方:治久心痛,時發不定,多吐清水,不下飲食。以雌黃二兩,好醋二升,慢火煎成膏,用乾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薑湯下。
《百一方》:治小腹滿,不得小便。細末雌黃蜜丸,如棗核大,內一丸溺孔中,令入半寸許,以竹管注陰令緊,朔26氣通之。
《經驗方》:縮小便。以顆塊雌黃一兩半,研如粉,乾薑半兩切碎,入鹽四大錢同炒,令乾薑色黃,同為末,乾蒸餅入水,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鹽湯下。
《斗門方》:治肺勞咳嗽。以雌黃,一兩,入瓦合內,不固濟,坐合子於地上,用灰焙之,周匝令實,可厚二寸。以炭一斤簇定,頂以火煅之,三分去一,退火待冷,出,研如麵,用蟾酥為丸如粟大。每日空心杏人湯下三丸,差。
《衍義》曰:入藥最釋27,服石者宜審諦。治外功多,方士點化衛多用,亦未聞終始如何。畫工用之。
水銀
味辛,寒,有毒。主疥瘻,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虱,墮胎,除熱。以傳男子陰,陰消無氣。殺金、銀、銅、錫毒,熔化還復為丹。久服神仙不死。一名汞。生符陵平土,出於丹砂。畏磁石。
《藥性論》云:水銀,君,殺金、銅毒,姹女也。有大毒。朱砂中液也,此還丹之元母,神仙不死之藥。伏煉五金為泥,生能墮胎。主療瘑疥等,緣殺蟲。
陶隱居云:今水銀有生熟。此云生符陵平土者是,出朱砂腹中,亦別出砂地,皆青白色,最勝。出於丹砂者,是今燒粗末朱砂所得,色小白濁,不及生者。甚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還復為丹,事出《仙經》。酒和日暴,服之長生。燒時飛著釜上灰,名汞粉,俗呼為水銀灰,最能去虱。
《唐本》注云:水銀出於朱砂,皆因熱氣,未聞朱砂腹中自出之者。火燒飛取,人皆解法。南人蒸取之,得水銀雖少,而朱砂不損,但色少變黑爾。
陳藏器云:水銀本功外,利水道,去熱毒。入耳能食腦至盡,入肉令百節攣縮,倒陰絕陽,人患瘡疥,多以水銀塗之,性滑重,直入肉,宜慎之。昔北齊徐王療攣躄,以金物火炙熨之。水銀得金當出蝕金,候金色白者是也,如此數度,并差也。
《日華子》云:水銀,無毒。治天行熱疾,催生,下死胎,治惡瘡,除風,安神鎮心。鍍金燒粉人多患風,或大段使作須飲酒,并肥豬肉及服鐵漿,可禦其毒。
雷公云:凡使,勿用草中取者,并舊朱漆中者,勿用經別藥制過者,勿用在尸過者、半生半死者。其水銀若在朱砂中產出者,其水銀色微紅,收得後用胡蘆收之,免遺失。若先以紫背天葵并夜交藤自然汁二味,同煮一伏時,其毒自退。若修十兩,用前二味汁各七鎰,和合煮足為度。
《漢武帝內傳》曰:封君達,隴西人。初服黃連五十餘年。入烏峰山,服水銀百餘年,還鄉里如二十者,常乘青牛,故號青牛道士。
《太清服煉靈砂法》:承稟五陽神之靈,精會符合為一體,故能輕飛玄化,感遇萬靈。
《聖惠方》:誤吞銀鐶子、釵子。以半兩服之,再服即出。
《經驗後方》:治心風秘。水銀一兩,藕節八個,先研藕節令細,次入水銀同研成砂子,丸如雞頭大。每服二丸,磨刀水下,一二服差。
《梅師方》:治胎死腹中不出,其母氣絕。以水銀二兩吞之,立出。又方:治痔,穀道中蟲癢不止。以水銀、棗膏各二兩,同研相和,拈如棗形狀,薄綿片裹,內下部,明日蟲出。若痛者,加粉三大分作丸。
《衍義》曰:水銀,入藥雖各有法,極須審謹,有毒故也。婦人多服絕娠。今人治小兄驚熱涎潮,往往多用。《經》中無一字及此,亦宜詳諦。得鉛則凝,得硫黃則結,并棗肉研之則散。別法煅為膩粉,粉霜唾研斃虱。銅得之則明,灌尸中,則令尸後腐。以金、銀、銅、鐵置其上則浮,得紫河車則伏。
石膏
味辛、甘,微寒、大寒,無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瘡,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隔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浴湯。一名細石,細理白澤者良,黃者令人淋。生齊山山谷及齊盧山、魯蒙山。採無時。雞子為之使。惡莽草、馬目毒公。
《圖經》曰:石膏,生齊山山谷及齊盧山、魯蒙山,今汾、孟、虢、耀州,興元府亦有之。生於山石上,色至瑩白,其黃者不堪。此石與方解石絕相類,今難得真者,用時惟取未破者以別之。其方解石不附石而生,端然獨處,外皮有土及水苔色,破之皆作方稜。石膏自然明瑩如玉石,此為異也。採無時,方解石舊出下品,《本經》云:生方山。陶隱居以為長石,一名方石,療體相似,疑是一物。
陶隱居云: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錢塘縣,皆在地中,雨後時時自出,取之皆如棋子,白澈最佳。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塊,用之不及彼。《仙經》不須此。
《唐本》云:石膏、方解石,大體相似,而以未破為異。今市人皆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見有真石膏也。石膏生於石傍,其方解石不因石而生,端然獨處,大者如升,小者若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隨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今以此為石膏,療風去熱雖同,而解肌發汗不如真者。
陳藏器云:陶云出錢塘縣中。按錢塘在平地,無石膏,陶為錯注。蘇又注五石脂云:五石脂中又有石膏,似骨如玉堅潤,服之勝鐘乳。與此石膏,乃是二物同名耳,不可混而用之。
《日華子》云:治天行熱狂,下乳,頭風旋,心煩躁,揩齒益齒。通亮,理如雲母者上,又名方解石。
雷公云:凡使,勿用方解石。方解石雖白,不透明,其性燥,若石膏出剡州茗山縣義情山,其色瑩淨如水精,性良善也。凡使之,先於石臼搗成粉,以密物羅過,生甘草水飛過,水澄令乾,重研用之。
禹錫云:謹按《藥性論》云:石膏,使,惡巴豆,畏鐵。能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煩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結,煩悶,心下急,煩躁。治唇口乾焦。和蔥煎茶去頭痛。
《別說》云:謹按:陶說出錢塘山中,雨後時時自出。今錢塘人乃鑿山以取之,甚多,搗為末,作齒藥貨用。浙人呼為寒水石,然入藥最勝他處者。今既鑿山石而取,乃是因石而生,即石膏也。陳藏器謂錢塘縣在平地,無石膏,乃知陳不識錢塘,明矣。
《外臺秘要》:蒸病五日內蒸,所以言內者,必外寒內熱,把汗附骨而熱也。其根在五臟六腑之中,必因患後得之。骨肉自消,食飲無味,或皮燥,面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石膏十兩,研如乳粉法,水和服方寸匕,日再,以體涼為度。
《肘後方》:葛氏療小便卒大數非淋,令人瘦。以石膏半斤搗碎,水一斗,煮取五升,稍飲五合。
《梅師方》:治熱油、湯、火燒瘡,痛不可忍。取石膏搗末細研,用粉瘡。
《衍義》曰:石膏,二書紛辨不決,未悉厥理。詳《本經》元無方解石之文,止緣《唐本》注:石膏、方解石大體相似。因此一說,後人遂惑。《經》曰:生齊山山谷及齊盧山、魯蒙山,採無時,即知他處者為非。今《圖經》中又以汾州者編入,前後人都不詳。《經》中所言細理白澤者良,故知不如是,則非石膏也。下有理石,條中《經》云:如石膏順理而細,又可明矣。今之所言石膏、方解石,上者何等有順理細文又白澤者。有是,則石膏也;無是,則非石膏也。仍須是《經》中所言州土者,方可入藥,餘皆偏見,可略不取。仲景白虎揚中,服之如神。新校正仲景《傷寒論》後言,四月已後,天氣熱時,用白虎者是也。然四方氣候不齊,又歲中氣運\不一,方所既異,雖其說甚雅,當此之時,亦宜兩審。若傷寒熱病,或大汗後,脈洪大,口舌燥,頭痛,大渴不已;或著暑熱,身痛倦息,白虎湯服之無不效。
金屑
味辛,平,有毒。主鎮精神,堅骨髓,通利五臟,除邪毒氣,服之神仙。生益州。採無時。
《圖經》曰:金屑,生益州。銀屑,生永昌。陶隱居注云:金之所生,處處皆有,梁、益、寧三州多有,出水沙中,作屑,謂之生金。而銀所出處,亦以金同,但皆生石中耳。蘇恭以為銀之與金,生不同處。金又出水中。今饒、信、南、劍、登州出金處,採得金亦多端,或有若山石狀者,或有若米豆粒者,若此類未經火,皆可為生金。其銀在礦中,則與銅相雜,土人採得之,必以鉛再三煎煉方成,故不得為生銀也。故下別有生銀條云:出饒州、樂平諸坑生銀礦中,狀如硬錫,方理粗錯,自然者真。今坑中所得乃在土石中,滲溜成條,若絲髮狀,土人謂之老翁鬚,似此者極難得。方書用生銀,必得此乃真耳。金屑,古方不見者28。銀屑,惟葛洪治癰腫五石湯用之。今人多不用,惟作金銀薄入藥甚便。又金石凌、紅雪、紫雪輩,皆取金銀取汁,此亦通用經煉者耳。
陶隱居云:金之所生,處處皆有,梁、益、寧三州多有,出水沙中,作屑,謂之生金。辟惡而有毒,不煉服之殺人。建平、晉安亦有金砂,出石中,燒熔鼓鑄為鍋,雖被火亦未熟,猶須更煉。高麗、扶南及西域外國成器皆煉熟,可服。《仙經》以醯、蜜及豬肪、牡荊、酒輩,煉餌柔軟;服之神仙。亦以合水銀作丹砂外,醫方都無用者,當是慮其有毒故也。《仙方》名金為太真。
《日華子》云:金,平,無毒。畏水銀。一鎮心,益五臟,添精補髓,諷利血脈。
禹錫謹按:《藥性論》云:黃金屑,金薄亦同。主小兒驚,傷五臟,風癇失志,鎮心安魂魄。楊損之云:百煉者堪,生者殺人。水飲合膏一飲之即不煉。
今注:醫家所用皆煉熟,金薄及以水煎金器取汁用之,固無毒矣。按陳藏器《拾遺》云,嶺南人云生金是毒蛇屎,此有毒。常見人取金掘地,深丈餘,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大者如指,小猶麻豆,色如桑黃,咬時極軟,即是真金。夫匠竊而吞者,不見有毒。其麩金出水沙中,氈上淘取,或鵝、鴨腹中得之,即便打成器物,亦不重煉。煎取金汁,便堪鎮心。此乃藏器傳聞之言,全非。按據宋朝收復嶺表,詢其事於彼人,殊無蛇屎之事,入藥當必用熟金,恐後人覽藏器之言惑之,故此明辨。
《海藥》云:按《海29州記》云出大食國,彼方出金最多,凡是貨易并使金。錢30性多寒,生者有毒,熟者無毒,主癲癇,風熱上氣,咳嗽,傷寒,肺損吐血,骨蒸勞極渴,主利五藏邪氣,補心,并入薄於丸散服。《異志》云:金生麗水。《山海經》說:諸山出金極多,不能備錄。蔡州出瓜子金,雲南山出顆塊金,在山石間採之。黔南、遂府、吉州水中并產麩金。又《嶺表錄此》31云:廣州治涯縣有金池,彼中居人忽有養鵝鴨常於屎中見麩金片,遂多養收屎饕淘之,日得一兩或半兩,因而至富矣。
《寶藏論》:凡金有二十件:雄黃金、雌黃金、曾青金、硫黃金、土中金、生鐵金、熟鐵金、生銅金、偷石金、沙子金、土碌砂子金、金母砂子金、白錫金、黑鉛金、朱砂金,已上十五件,惟只有還丹金、水中金、瓜子金、青麩金、草砂金等五件是真金,餘外并皆是假。
《衍義》曰:金屑,不曰金,而更加屑字者,是已經磨屑可用之義,如玉漿之義同。二經不解屑為末盡,蓋須烹煉,鍛屑為薄,方可研屑入藥。陶隱居云:凡用銀屑,以水銀和成泥,若非鍛屑成薄,焉能以水銀和成泥也?獨不言金屑,亦其闕也。生金有毒,至於殺人,仍為難解。有中其毒者,惟鷓鴣肉可解,若不經鍛屑,則不可用。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
銀屑
味辛,平,有毒。主安五臟,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久服輕身長年。生永昌。採無時。
《圖經》曰:文具金屑條下。
陶隱居云:銀之所出處,亦與金同,但皆是生石中,煉餌法亦相似。今醫方合鎮心丸用之,不可正服爾。為屑,當以水銀研令消也。永昌本屬益州,今屬寧州。《仙經》又有服煉法,此當無正主療,故不為本草所載。古者名金為黃金,銀為白金,銅為赤金。今銅有生熟,煉熟者柔赤,而本草并無用。今銅青及大錢皆入方用,并是生銅,應在下品之例也。
《唐本》注云:銀之與金,生不同處,金又兼出水中。方家用銀屑,當取見成銀薄,以水銀消之為泥。合消石及鹽研為粉,燒出水銀,淘去鹽石,為粉極細,用之乃佳。不得已磨取屑爾。且銀所在皆有,而以虢州者為勝,此外多錫穢為劣。高麗作帖者云,非銀礦所出,然色妬32不如虢州者。又有黃銀,《本經》不載,俗云:為器辟惡,乃為瑞物。
禹錫云:謹按《藥性論》云:銀屑,君。銀薄同。主定志,去驚癇,小兒癲疾狂走之病。
《子母秘錄》:妊娠卒腰背痛如折。銀一兩,水三升,煎取二升,飲之。
青霞子云:《金液還丹論》:銀破冷除風。
《衍義》曰:銀屑,金條中已解屑義,銀本出於礦,須煎煉而成,故名熟銀,所以於後別立生銀條也。其用與熟銀大同。世有術士,能以朱砂而成者,有鉛、汞而成者,有焦銅而成者,何復更有造化之氣?豈可更入藥?既有此類,不可不區別。其生銀,即是不自礦中出,而特然自生者,又謂之老翁鬚,亦取像而言之耳。然銀屑經言有毒,生銀經言無毒。釋者漏略不言。蓋生銀已生發於外,無蘊鬱之氣,故無毒。礦銀尚蘊蓄於石中,鬱結之氣,全未敷暢,故言有毒。亦惡錫。
生銀
寒,無毒。主熱狂驚悸,發癇恍惚,夜臥不安,讝音詹語,邪氣,鬼祟。服之明目,鎮心,安神定志。小兒諸熱丹毒,并以水磨服,功勝紫雪。出饒州、樂平諸坑生銀礦中,狀如硬錫,文理粗錯,自然者真。
《圖經》曰:文具金屑條下。
禹錫云:謹按陳藏器云:生銀味辛。
《日華子》云:冷,微毒。畏石亭脂、磁石。治小兒衝惡,熱毒煩悶。并水磨服,忌生血。又云:朱砂銀,冷,無毒。畏石亭脂、磁石、鐵。延年益色,鎮心安神,止驚悸,辟邪。治中惡蠱毒,心熱煎煩,憂忘虛劣。忌一切血。
靈砂
味甘,性溫,無毒。主五臟百病,養神安魂魄,益氣,明目,通血脈,止煩滿,益精神,殺精魅惡鬼氣。久服通神明,不老輕身神仙,令人心靈。一名二氣砂。水銀一兩,硫黃六銖,細研,先炒作青砂頭,後入水火既濟爐,抽之如束針絞者,成就也。惡磁石,畏鹹水。
水銀粉
味辛,冷,無毒。畏磁石、石黃。通大腸,轉小兒疳,并瘰癧,殺瘡疥癬蟲,及鼻上酒齇,風瘡燥33癢。又名汞粉、輕粉、峭粉,忌一切血。新補。見陳藏器及《日華子》。
《經驗方》:治小兒吃泥及膿肚。膩粉一分,用沙糖溲丸如麻子大。空心米飲下一丸,瀉出土,差。
《孫用和方》:治虛風。不二散:膩粉一兩,用湯煎五度如茶腳,熳上焙乾,麝香半兩,細研如粉,每服一字,溫水調。但是風,臨時服半錢或一錢匕,看虛實加臧。又方:治血痢。膩粉五錢,定粉三錢,同研,用水浸蒸餅心少許,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元或十元。艾一枝,水一盞,煎湯下,艾湯多亦妙。
《衍義》曰:水銀粉,下涎藥,并小兒涎潮、瘛瘲多用。然不可常服及過多,多則有損兼行。若兼驚,則尤須審謹。蓋驚為心氣不足,不可下,下之裹虛,驚氣入心不可治。若其人本虛,便須禁此一物,謹之至也。
1岩:晦明軒本作“岩”。
2正:晦明軒本作“貞”。
3:原作“協”,據晦明軒本改。
4胴:晦明軒本作“脂”。
5杯:晦明軒本作“石”。
6皮:晦明軒本作“肛”。
7治遍身風二靈散:晦明軒本作“治偏頭痛至靈散”。
8金:“金”下原衍“苗今有”三字,據晦明軒本刪。
9刑:晦明軒本作“形”。
10鹽:疑當作“臨”。
11背:晦明軒本作“皆”。
12水中:晦明軒本作“中水”。
13榻:晦明軒本作“搨”。
14篦:晦明軒本作“粗”。
15用:晦明軒本作“則”。
16捻:晦明軒本作“抖”。
17衣:晦明軒本作“頭”。
18挺:晦明軒本作“梃”
19傅信:晦明軒本作“經驗”。
20嗽:晦明軒本作“漱”。
21一鎰:此二字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22止:晦明軒本作“上”。
23亦:原作“赤”,據晦明軒本改。
24末:原作“木”,據晦明軒本改。
25撰:晦明軒本作“噀”。
26朔:晦明軒本作“嗍”。
27釋:晦明軒本作“稀”。
28者:晦明軒本“者”上有“用”字。
29海:晦明軒本作“廣”。
30錢:晦明軒本作“金”。
31此:晦明軒本作“異”。
32妬:晦明軒本作“青”。
33燥:晦明軒本作“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