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1",免费读到尾

  經義制事異同論

  王昶

  古無經術治術之分也。必衷諸道。道者所以制天下之事。裁其過。引其不及。循循然使民共由于道中。故禮樂者道之器也。兵刑者道之斷也。食貨者道之資也。他若可驚可愕非常之舉。猝然臨之。而聖人不以為異。以為異者吾固有常者以節之。要皆使不繆戾于道焉乃止。然聖人又慮後世之未明乎道之故也。垂之言。筆之書。且其所為筆於書者。反覆詳焉而不厭。俾後世因吾言以求夫道。因夫道以制夫事。而聖人之道已大白于天下。故古之經術治術無別也。自六經中厄于秦火。漢儒掎摭掇拾于煨燼中。為之箋解訓故。貫串?穴。功亦可為鉅矣。其間往往有以易候氣。以洪範驗五行。以齊詩測性情。以春秋決疑獄。以禮定郊禘大典。而缺略放軼。不能盡悉聖人之道之所以大。於時為管商申韓鄧析子之學者。遂得竊起持政事之柄。而經生僅僅守其空文以相號召。經與事遂判然為二。雖生心害政未嘗不歸咎于異說。而諸儒之迂?無實用或有以致之也。宋胡氏瑗憂之。因分經義治事為二。各因質所近。以教授諸弟子。其後用之于世。莫不班班然有成效可紀。夫胡氏治事。粹然一出于正。盡掃管商申韓鄧析刑名法家之積習。使學者知王道所本。洵可為造士者法矣。然其所治經義者。將抱聖經而止。斤斤焉佔畢乎。抑亦將以不嫺治事之人而使之仕乎。恐治經義者仍歸于迂?無用。而聖經終以虛文傳世也。然則學者之為業也。惟就其質以擇所事事焉。而六經中所有言其事者。悉反復考證。以端厥本。使異日出之皆為有用材。庶經術與治術合大道。其不分同異也夫。

  傳信錄序

  方苞

  古之所謂學者。將明諸心以盡在物之理而濟世用。無濟於用者則不學也。古之仕者。自下士以往。皆實有可指之功以及物。故其食于上也為無愧。而受民之奉也安。自學廢而仕亦衰。博記覽。騖\詞章。囂囂多言而不足以建事平民是不知學之用也。治古聖賢人之說。歛然為儒者之容。以取世資。而出于身者不必然。是不知學之本也。故其仕也。不大刻于民。則自以為無愧。而人亦諒之。其遇事而惘然不知所措。與失事之理以枉于人而自以為安者皆是也。朱子曰。凡事之難。以通曉于事者之少也。知其分寸而一一以應之。則人無欺慢而事易集。夫周之季世。先王之教衰矣。而自公卿大夫以暨小臣隸圉。當官治事。而井然不紊者皆是也。豈材之獨盛于古。而通曉于事者之多歟。毋抑其所學者然歟。會稽章君惺村為江南都使司。政教所及。吏士翕然。尤善治獄。雖老姦宿豪。從容以數言折其機牙。莫不畏服。屢董大役。嚴明無犯。而役者懷之。其存于心者隨在。恐背于義理而又明于在物之數。誠\所謂知其分寸一一而應之者也。使非局於官之所守。則其功之及于物者。豈可量歟。君居官甚貧。而下車即治明道先生祠。功訖。費逾千金。暇時輒採古人嘉言善行。手錄而藏之。其設施之所自者。非苟然也。然君語人每曰吾未知學。此君之學所為不類于今人歟。習于君者。集其治政處物之方。可以觸類而有所開通者曰傳信錄。余傷夫學者之昧所以也。為序而傳之。感君所學之能濟世用。而非以其相好之私也。

  治安文獻序

  陸壽名

  天下之事。盡于六曹。國家設立六部。下逮州縣之官。亦分六掾庀厥事。其來久矣。虞廷岳牧九官。不以六位官。而其事不能出于六曹之外。周官三百六十屬。統于六卿。古之六卿。即今之六部。周書所謂董正治官。各率其屬以倡九牧也。今夫天下之事盡于六曹者。非謂天下之官皆六部之官。乃天下之官所治之事。皆六曹之事也。天下之事。必隸于天下之官。用天下之官。而後可以成天下之事。故吏為首。治天下者。用人理財。政之大者也。故吏先而戶次之。禮樂不興。則王道不成。禮定而樂以行。故禮居三。聖人所以威天下者莫大于兵。故兵居四。聖人所以斷天下者莫大于刑。故刑居五。聖人成天下之務。莫大于工。故工居六。六者天下之事所由全。天下之治亂安危所由出也。天下官吏有定員。錢穀有定數。等威有定儀。戍守徵發有定制。服宅鍰赦有定律。營建將作有定衡。此文曹之?也。得其人則制治于未亂。得其人則保邦于未危。然則治亂安危之故。不惟其官惟其人而已矣。使天下之為吏者。進退人才。既公且慎。則仕路以清。天下之為戶者。上下損益。不踰鈞石。則國用以足。天下之為禮者。君舉必書。鑒于成憲。

  則秩?以明。天下之為兵者。四征九伐。張皇六師。則武備以敕。天下之為刑者。色聽簡孚。謹循三尺。則兩造以服。天下之為工者。若采鳩僝。奮庸丕作。則徭役以平。仕路清則君子進矣。國用足則倉廩實矣。秩?明則民志定矣。武備敕則國威強矣。兩造服則天下無?民矣。徭役平則庶民子來矣。由此觀之。天下治亂之數安危之理。固不難知也。然時代異制。習俗異宜。沿革異令。緩急輕重施行者異序。於是有敷奏之陳。有文告之體。有條議之方。有詳請之申。有補偏救弊之規。有窮變通久之法。以一人之耳目為視聽。則聰明不能盡也。合眾人之耳目而聰明盡矣。以一人之心思為謀\猷。則事理不能悉也。合。眾人之心思而事理悉矣。自其言之可採者而書之。則謂之文。自其人之可存者而書之。則謂之獻。文獻立而六曹之學。思過半矣。昔堯舜之世。三載考績。九德咸事。周官以六計弊?吏。盡之以廉。則知察吏為安民之本。而興廉又為察吏之本也。無總于貸寶。生生自庸。此之謂也。我皇上勵精圖治。嘉與中外大小臣工。亮天工。熙帝載。以進于唐虞三代之隆。則斯編之成。庶幾寸壤細流。或少補高深之萬一云爾。壽名不敏。為世祖皇帝親政之年所取士。自惟薄劣。伏處林泉。無所表建于世。而讀書論世。恥為雕蟲之業。念經史而外。旁達世務。不為無用之學者。莫備于六曹。仰惟當代賢士大夫。嘉謨善政。存十一于斯編。聞見固陋。多所闕遺。世之君子。或亦有諒于此也。

  日知錄序

  潘耒

  有通儒之學。有俗儒之學。學者將以明體適用也。綜貫百家。上下千載。詳考其得失之故。而斷之於心。筆之於書。朝章國典。民風土俗。元元本本。無不洞悉。其術足以匡時。其言足以救世。是謂通儒之學。若夫雕琢辭章。綴輯故實。或高談而不根。或勦說而無當。淺\深不同。同為俗學而已矣。自宋迄元。人尚實學。若鄭漁仲王伯厚魏鶴山馬貴與之流。著述具在。皆博極古今。通達治體。曷嘗有空?無本之學哉。明代人才輩出。而學問遠不如古。自其少時鼓篋讀書。規模次第。已大失古人之意。名成年長。雖欲學而無及。間有豪雋之士。不安於固陋。而思嶄然自見者。又或採其華而棄其實。識其小而遺其大。若唐荊川楊用修王弇州鄭端簡。號稱博通者可屈指數。然其去古人有間矣。崑山顧甯人先生。生長世族。少負絕異之資。潛心古學。九經諸史。略能背誦。

  尤留心當世之故。實錄奏報。手自抄節。經世要務。一一講求。當明末年。奮欲有所自樹。而迄不得試。窮約以老。然憂天閔人之志未嘗少衰。事關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然。足跡半天下。所至交其賢豪長者。考其山川風俗。疾苦利病。如指諸掌。當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語學問。必歛?推顧先生。凡制度典禮。有不能明者。必質諸先生。天下無賢不肖。皆知先生為通儒也。先生著書不一種。此日知錄。則其稽古有得。隨時劄記。久而類次成書者。凡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之屬。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謬誤。至於歎禮教之衰遲。傷風俗之?敗。則古稱先。規切時弊。尤為深切著明。學博而識精。理到而辭達。是書也。意惟宋元名儒能為之。明三百年來殆未有也。耒少從先生遊。嘗授是書。先生沒。復從其家求得手?較勘再三。繕寫成帙。攜至閩中。鳩工刻之以行世。嗚呼。先生非一世之人。此書非一世之書也。魏司馬朗復井田之議。至易代而後行。元虞集京東水利之策。至異世而見用。立言不為一時。先生固已言之矣。異日有整頓民物之責者。讀是書而憬然覺悟。採用其說。見諸施行。於世道人心。豈小補哉。如第以考据之精詳。文辭之博辨。歎服而稱述焉。則非先生所以著此書之意也。

  學古錄序

  朱珪

  治者道之?也。唐虞以來禮樂政刑之?不同。其所以為治一也。六經之道微矣。其?惟周官禮較著。王莽之世。劉歆依仿時事。以偽經竄入其間。今漢制可考者。班氏十志而外。浚儀王氏抄掫傳注。凡得四卷。而鄭氏多以漢法說經。畸零詰屈。殆等於不賢者之識小焉。唐之六典開元禮。宋之政和五禮。元典章。明集禮會典諸書。具在也。而不盡衷於道。至唐杜氏宋鄭氏馬氏之通典通志略通考。類能言其所當然。而不盡能言其所以然。學者知古今之變。博取而約之也。精而後由其?以觀聖人之道之心。將所謂一以貫之。與夫百世可知者胥在是矣。東安曾氏受一。玩性命之旨者數十年。嘗撰次孔子孟子。下至宋元明諸儒。為尊聞錄八卷。以繼往學。又以舉政之暇。舉歷代禮樂政刑治亂得失之大。推本經義。間涉諸史。成學古錄百數十篇。攬其綱要。而無叔孫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1",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