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论
属性: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
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
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故宜夜
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
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
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或曰∶见肝之病,先实其脾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
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
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之术。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着于《四气调神大论》,厥有
旨哉!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问之书,未尝不
以摄养为先,始论乎天真,次论乎调神。既以法于阴阳,而继之以调于四气;既曰饮食有节,而
又继之以起居有常。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厥后,秦
缓达乎此,见晋侯病在膏肓,语之曰∶不可为也。扁鹊明乎此,视齐侯病至骨髓,断之曰∶不可
救也。噫!惜齐晋之侯不知治未病之理。(丹溪)
治病必求其本论
属性:将以施其疗疾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盖疾之原不离乎阴阳之二邪也,穷此而疗之,厥
疾弗瘳者鲜矣。良工知其然,谓夫风热火之病,所以属乎阳邪之所客,病既本于阳,苟不求其本
而治之,则阳邪滋蔓而难制;湿燥寒之病,所以属手阴邪之所客,病既本于阴,苟不求其本而治
之,则阴邪滋蔓而难图。诚能穷原疗疾,各得其法,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也。治病必求其本,
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者如此。
夫邪气之机,久而传化,其变证不胜其众也。譬如水之有本,故能游至汪洋浩瀚而趋下以渐
大;木之有本,故能荐生茎叶实秀而在上以渐蕃。若病之有本,变化无穷。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
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
今夫厥阴为标,风木为本,其风邪伤于人也,掉摇而眩转,动而螈,卒暴强直之病生矣。
少阴为标,君火为本,其热邪伤于人也,疮疡而痛痒,暴注而下迫,水液混浊之病生矣。少阳为
标,相火为本,其热邪伤于人也,为热而瞀,躁扰而狂越,如丧神守之病生矣。善为治者,风
淫所胜,平以辛凉;热淫所胜,平以咸寒;火淫所胜,平以咸冷。以其病本于阳,必求其阳而疗
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太阴为标,湿土为
本,其湿邪伤于人也,腹满而身肿,按之而没指,诸痉强直之病生矣。阳明为标,燥金为本,其
燥邪伤于人也,气滞而郁,皮肤以皴揭,诸涩枯涸之病生矣。太阳为标,寒水为本,其寒邪伤
于人也,吐利而腥秽,水液以澄冷,诸寒收引之病生矣。善为治者,湿淫所胜,平以苦热;燥淫
所胜,平以苦温;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以其病本于阴,必求其阴而治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
也。岂非将以疗疾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原者哉?
抑尝论之,邪气为病,各有其候。治之之法,各有其要,亦岂止于一端而已?其在皮毛者,
汗而发之;其入里者,下而夺之。其在高者,因而越之,谓可吐也;悍者,按而收之,谓按摩
也。脏寒虚夺者,治以灸;脉病挛痹者,治以针刺;血实蓄结肿热者,治以砭石;气滞痿厥寒
热者,治以导引;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气凝泣,病生于筋脉者,治以熨药。
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终焉蠲其为病之邪者,无出于此也。
噫!昔黄帝处于法宫之中,坐于明堂之上,受业于岐伯,传道于雷公,曰∶阴阳者,天地之
道也,纲纪万物,变化生杀之妙,盖有不测之神斡旋宰制于其间也。人或受邪生病,不离于阴阳
也。病既本于此,为工者岂可他求哉?必求于阴阳可也。至真要大论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于本,其理一也。(丹溪)
阳有余阴不足论
属性: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何以言之?
天地为万物父母。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曰,实也,
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若月之盈缺,
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
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而为人
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礼记》注
曰∶惟五十而后养阴者有以加。《内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
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人
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经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
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又曰∶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观虚与盛之所在,
非予之过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
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所
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
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时,人之五脏六腑亦应之而衰旺。四月属巳,五月属午,为火大
旺。火为肺金之夫,火旺则金衰。六月属未,为土大旺。土为水之夫,土旺则水衰,况肾水常藉
肺金为母,以补助其不足。故《内经》谆谆于资其化源也。古人于夏必独宿而淡味,兢兢业业于
爱护也。保养金水二脏,正嫌火土之旺尔。《内经》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温。十月属亥,十
一月属子,正火气闭藏潜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发生升动之本。若于此时恣嗜欲以戕贼,
至春升之际,下无根本,阳气轻浮,必有温热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气之伏,此论一年
之虚耳。若上弦前、下弦后、月廓月空,亦为一月之虚,大风大雾、虹霓飞电、暴寒暴热、日月
薄蚀、忧愁忿怒、惊恐悲哀、醉饱劳倦、谋虑勤动,又皆为一日之虚。若病患初退,疮痍正作,
尤不止于一日之虚。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头痛脚软,食少体热,仲景谓春夏剧,秋冬瘥,而脉
弦大者,正世俗所谓注夏病。若犯此四者之虚,似难免此。夫当壮年便有老态,仰事俯育,一切
隳坏。予言至此,深可
惊惧。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夫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
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善摄生者,于此五个月出居于外,苟值一月之虚,亦惟暂远
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期无负敬身之教,幸甚。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论
属性:邪气各有所属也,当穷其要于前;治法各有所归也,当防其差于后。盖治病之要,以穷其所
属为先。苟不知法之所归,未免于无差尔。是故疾病之生,不胜其众,要其所属,不出乎五运六
气而已。诚能于此审察而得其机要,然后为之治,又必使之各应于运气之宜,而不至有一毫差误
之失。若然,则治病求属之道,庶乎其无愧矣。至真要大论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意蕴诸此。
尝谓医道有一言可以尽其要者,运气是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二气,各分三品,谓之三
阴三阳。然天非纯阳,而亦有三阴;地非纯阴,而亦有三阳。故天地上下,各有风热火湿燥寒之
六气。其斡旋运动乎两间者,而又有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人生其中,脏腑气穴亦与天地相为流通。
是知众疾之作,而所属之机无出乎是也。然而医之为治,当何如哉?惟当察乎此,使勿失其宜而后可。
若夫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诸痛疮痒,皆属心火;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气郁,皆属肺
金;诸寒收引,皆属肾水。此病机属于五运者也。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诸躁扰狂越,皆属于火;诸强直,皆属于湿;诸涩枯涸,皆属于燥;诸病水液,皆属于寒。此
病机属于六气者也。
夫惟病机之察,虽曰既审;而治病之施,亦不可不详。故必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
微之际。有无
之殊者,求之于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为汗吐下,投其所当投;寒热
温凉,用其所当用;或逆之以制其微,或从之以导其甚;上焉以远司气之犯,中焉以辨岁运之化,
下焉以审南北之宜。使大小适中,先后合度,以是为治,又岂有差殊乖乱之失邪?
又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六
元正纪大论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五常政大论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此皆无失气宜之意
也。故《素问》《灵枢》之经未尝不以气运为言,既曰先立其言,以明其气,复有以戒之曰∶治
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既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谆
谆然若有不能自已者,是岂圣人私忧过计哉?以医道之要悉在乎此也。观乎《原病式》一书,比
类物象,深明乎气运造化之妙,其于病机气宜之理,不可以有加矣。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论
属性: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苟不以相参而断其
病邪之逆顺,不可得也。为工者深烛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黄赤白黑,以合于五脏之脉,穷其应
与不应;切其五脉,急大缓涩沉,以合其五脏之色顺与不顺。诚能察其精微之色,诊其微妙之脉,
内外相参而治之,则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矣。《素问》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其意如此。
原夫道之一气,判而为阴阳,散而为五行,而人之所禀皆备焉。夫五脉者,人之真,行血气
通阴阳以荣于身;五色者,气之华,应五行合四时以彰于面。惟其察色按脉而不偏废,然后察病
之机,断之以寒热,归之以
脏腑,随证而疗之,而获全济之效者,本于能合色脉而已。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脉微弦而急,
所以为生;若浮涩而短,色见如草滋者,岂能生乎?心色如鸡冠之赤,其脉浮大而散,所以为顺;
若沉濡而滑,色见如血者,岂能顺乎?脾色如蟹腹之黄,其脉当中缓而大,所以为从;若微弦
而急,色见如枳实者,岂能从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脉当浮涩而短,所以为吉;若浮大而散,
色见如枯骨者,岂能吉乎?以至肾色见如乌羽之黑,其脉沉濡而滑,所以为生;或脉来缓而大,
色见如者死。死生之理,夫惟诊视相参。既以如此,则药证相对,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
抑尝论之,容色所见,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脉息所动,寸关尺中,皆有其位。左颊者,肝
之部,以合左手关位,肝胆之分;应于风木,为初之气。额为心之部,以合于左手寸部,心主之
分;应于君火,为二之气。鼻为脾之部,合于右手关脉,脾胃之分;应于湿土,为四之气。右颊,
肺之部,合于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分;应于燥金,为五之气。颐为肾之部,以合于左手尺中,
肾与膀胱之分;应于寒水,为终之气。至于相火为三之气,应于右手,命门三焦之分也。
若夫阴阳五行相生相胜之理,当以合之于色脉而推之也。是故脉要精微论曰∶色合五行,脉
合阴阳。十三难曰∶色之与脉,当参相应。然而治病万全之功,苟非合于色脉者,莫能知也。五
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夫脉之大小滑涩沉浮,可以指别,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继之以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谓夫赤脉之至也喘而坚,白脉之至也喘而浮,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
弹,黄脉之至也大而虚,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此先言五色,次言五脉,欲后之学人望而切之以
相合也。厥后扁鹊明乎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深得《内经》之理也。
下迨后世,有立方者,命之曰神巧万全,厥有旨哉!
泻南方补北方论
属性: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
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者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者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
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余每读至此,未尝
不叹夫越人之得经旨也,而悼夫后人之失经旨也。
先哲有言,凡读书不可先看注解,且将经文反复而详味之,待自家有新意,却以注解参校,
庶乎经意昭然,而不为他说所蔽。若先看注解,则被其说横吾胸中,自家竟无新意矣。余平生佩
服此训,所益甚多。且如《难经》此篇,其言周备纯正,足以为万世法。后人纷纷之论,其可凭乎?
夫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常道也;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亦常道也。人皆知之。今肝
实肺虚,乃不泻肺而泻心,此则人亦知之。至不补肺补脾,而补肾,此则人不能知,惟越人知之
耳。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以常情观之,则曰∶心火实,致肝木亦实,此子能令母实也;
脾土虚,致肺金亦虚,此母能令子虚也。心火实,固由自旺;脾土虚,乃由肝木制之。法当泻心
补脾,则肝肺皆平矣。越人则不然。其子能令母实,子谓火,母谓木,固与常情无异;其母能令
子虚,母谓水,子谓木,则与常情不同矣。故曰∶水者,木之母也。子能令母实一句,言病因也;
母能令子虚一句,言治法也。其意盖曰∶火为木之子,子助其母,使之过分而为病矣。今将何以
处之?惟有补水泻火之治而已。
夫补水者何谓也?盖水为木之母,若补水之虚,使力可胜火,火势退而木势亦退。此则母能虚子之义,所
谓不治之治也。(此虚字与精气夺则虚之不同,彼虚谓耗其真而致虚,此虚谓抑其过而致虚之也。)
若曰不然,则母能令子虚一句,将归之于脾肺乎?既归于脾肺,今何不补脾乎?夫五行之道,其
所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太旺,水太亏,火何畏乎?惟其无畏,故愈旺而莫能制。苟非滋水以求胜
之,孰能胜之?水胜火三字,此越人寓意处,当细观之,勿轻忽也。虽泻火补水并言,然其要又
在于补水耳。后人乃曰∶独泻火而不用补水。又曰∶泻火则是补水。得不大违越人与经之意乎?
若果不用补水,经必不言补北方,越人必不言补水矣。虽然,水不虚,而火独暴旺者,固不必补
水亦可也。若先因水虚而致火旺者,不补水可乎?水虚火旺而不补水,则药至而暂息,药过而复
作,将积年累月无有穷已,安能绝其根哉?虽苦寒之药,通为抑阳扶阴,不过泻火邪而已,终非
肾脏本药,不能以滋养北方之真阴也。欲益其阴,非地黄、黄柏之属不可也。且夫肝之实也,其
因有二∶心助肝,肝实之一因也;肺不能制肝,肝实之二因也。肺之虚也,其因亦有二∶心克肺,
肺虚之一因也;脾受肝克,而不能生肺,肺虚之二因也。今补水而泻火,火退则木气削,又金不
受克而制木,东方不实矣。金气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虚矣。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
虚则当补脾,岂知肝势正盛,克土之深,虽曰补脾,安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
火克,亦所得不偿所失。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
或疑木旺补水,恐水生木而木愈旺,故闻独泻火不补水之论,欣然而从之。殊不知木已旺矣,
何待生乎?况水之虚,虽峻补尚不能复其本气,安有余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则能胜火矣。或又
谓∶补水者,欲其不食于母也,不食于母,则金气还矣。岂知火克金,土不能生金,金之虚已极,
尚不能自给,水虽欲食之,何所给乎?若如此,则金虚不由于火之克。土之不生而由于水之食耳,
岂理也哉?纵水不食金,金亦未必能复常也。金不得平木一句,多一不字。所以泻火补水者,正
欲使余得平木也,不字当删去。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虚指肺
虚而言也,泻火补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谓能治其虚。不补土,不补金,乃泻火补水,使金自平,
此法之巧而妙者。苟不能晓此法,而不能治此虚,则不须问其他,必是无能之人矣。故曰∶不能
治其虚,何问其余?若夫上文所谓金木水火土更相平之义,不劳解而自明,兹故弗具也。夫越人,
亚圣也,论至于此,敢不敛衽?但恨说者之蚀之,故辨。
积热沉寒论
属性:人之所借以生者,气也。气者何?阴阳是也。夫阴与阳可以和而平,可以乖而否,善摄与否,
吉凶于是乎歧之。夫惟摄之不能以皆善也,故偏寒偏热之病,始莫逃于乖否之余矣。虽然,寒也,
热也,苟未至于甚,粗工为之而不难。设热积而寒沉,良工犹弗能以为计,况其下乎?奈之何俗
尚颛蒙,恪恃方药,愈投愈盛,迷不知反。岂知端本澄源,中含至理,执其枢要,众妙俱呈。
且以积热言之,始而凉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则因热而从之;从之不愈,则技穷矣,由
是苦寒烦岁而弗停。又以沉寒言之,始而温和,次而热取;热聚不愈,则因寒而从之;从之不愈,
则技穷矣,由是辛热比年而弗止。嗟夫!寒凉益深,而积热弥炽;辛热太过,而沉寒愈滋。苟非
大圣慈仁,明垂枢要,生也孰从而全之?经曰∶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
其属也。属也者,其枢要之所存乎?斯旨也,王太仆知之,故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
主,以制阳光。又曰∶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
阴,热之犹可。吁!混乎万言千语之间,殆犹和璧之在璞也。其宝久湮,岂过焉
者石之而弗凿乎?余僭得而推衍之。
夫偏寒偏热之病,其免者固千百之一二,而积热沉寒,亦恐未至于数见也。然而数见者,得
非粗工不知求属之道,不能防微杜渐,遂至滋蔓难图以成之欤?夫寒之而热者,徒知以寒治热,
而不知热之不衰者,由乎真水之不足也;热之而寒者,徒知以热治寒,而不知寒之不衰者,由乎
真火之不足也。不知真水火不足,泛以寒热药治之,非惟脏腑习熟,药反见化于其病,而有者弗
去,无者反至矣。故取之阴,所以益肾水之不足,而使其制夫心火之有余;取之阳,所以益心火
之不足,而使其胜夫肾水之有余也。其,指水火也。属,犹主也,谓心肾也。求其属者,言水火
不足,而求之于心肾也。火之源者,阳气之根,即心是也;水之主者,阴气之根,即肾是也。非
谓火为心而原为肝,水为肾而主为肺也。寒亦益心,热亦强肾。此王太仆达至理于规矩准绳之外,
而非迂士曲生之可以及矣。彼迂士曲生不明真水火于寒热之病,有必制必胜之道,但谓药未胜
病,久远期之。是以恪守方药,愈投愈盛,卒至殒灭而莫之悟。呜呼,甚矣!余见积热沉寒之治,
每蹈于覆辙也,因表而出之以劝。
春宣论
属性:春,蠢也,阳气升净,草木萌芽,蠢然而动。前哲谓春时人气在头,有病宜吐。又曰∶伤寒
大法,春宜吐。宣之为言扬也,谓吐之法自上出也。今之世俗往往有疮痍者,有膈满者,有虫积
者,以为不于春时宣泻以毒药不可愈也。医者遂用牵牛、巴豆、大黄、枳壳、防风辈为丸,名之
曰春宣丸,于二月三月服之,得下利而止。
于初泻之时,脏腑得通,时暂轻快,殊不知气升在上,则在下之阴甚弱,而用利药戕贼其阴,其
害何可胜言?况仲景用承气汤等下药,必有大满大实坚,有燥粪转矢气下迫而无表证者,方行
此法。可下之证未悉具,犹须迟以待之。泄利之药,其可轻试乎?
余伯考形肥骨瘦,味浓性沉,五十岁轻于听信,忽于三月半服春宣丸一帖,服之下两三行,
每年率以为常。至五十三岁,时七月初,炎热之甚,无病暴死。此其非妄认春宣为泻而致祸耶?
自上召下曰宣,宣之一字吐也,明矣。张子和已详论之,昔贤岂妄言哉?(丹溪)
明医周汉卿序
属性:予闻松阳周君汉卿,以医名者久矣。一日,予婿郑叔复来青萝山中述其详曰∶周君之医精
甚,他固不能知,姑即士君子所常道者言之。
括苍蒋仲良,左目为马所踢,其睛突出,悬如桃。群工相顾曰∶是系络既损,法当眢。周君
笑不答,以神膏封之,越三日,目如初。
华川陈明辽,患瞽者十龄,百药屡尝而不见效,自分为残人。周君视之曰∶是翳虽在内,尚可治。用针从
入睛背,掩其翳下之目,焕然辨五色。陈以为神。
武城男子病胃痛,不可忍,嚼齿剌剌作声。或奋掷乞死,弗之得。他医用大攻汤汗皆不损。
周君以药纳鼻窍中,俄大吐,吐出赤虫尺余,口眼咸具,痛即止。
东白马氏妇有孕,历十四月不
产,且黑。周君脉之曰∶非孕也,乃为妖气所乘耳。以药下之,下一物如金鱼,疾旋已。
永康应童婴腹疾,恒行,久不伸。周君解裳视之,气冲起腹间者二,其大如臂。周君刺
其一,拍然鸣,又刺其一,亦如之。稍按摩之,气尽解,平趋无行。
长山徐妪构惊疾,初发,手足颤掉,褫去裳衣,HT而奔,或歌或哭,或牵拽如舞木偶。粗工
见之,吐舌走,以为鬼魅所惑。周君独刺其十指端出血,已而安。
虎林黄氏女生瘰,环颈及腋,凡十九窍,窍破白沉出,右手拘挛不可动,体火热。家人咸
忧,趣匠制棺衾。周君为剔窍母长二寸,其余以火次第烙,数日成痂,痂脱如恒人。
于越杨翁,项有疣,其巨类瓜。因醉仆阶下,疣溃,血源源流。凡疣破血出弗休,必杀人。
他医辞不进。周君用剂糁其穴,血即止。
乌伤陈氏子腹有块隐起,扪之如罂。或以为奔豚,或以为瘕。周君曰∶脉洪且芤,痈发于
肠也。即用燔针如者刺入三寸余,脓随针射出,其流有声,愈。
诸暨黄生背善曲,杖而行。人以风治之。周君曰∶非风也,血涩不通也。为刺两足昆仑穴,
顷之,投杖而去。
其医之甚精如此。缙绅先生宜有以褒之扬之,敢以序为请。余惟古之神医,一拨见病之应,
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揲荒爪幕以为治,所谓炼精易形者也。今则人谁知之?
其次则汤液醴酾、石跷引、按抚毒郁之法耳。是法亦绝不传。其仅存于世者,往往不能用,用
或乖戾,以致夭札而伤者多矣。
夫医者,民命所系,一投丸之间,一援箴之际,则安危由此而分,何可不致谨于斯耶?昔司
马迁立《仓公列传》,其所治自齐侍御史而下凡十有余人,皆历疏其病状,辞虽繁而不杀者,其
意盖有见于此也。余敢窃取斯义,备以叔所述,序次成文,以遗周君,又安知他日修史传者无
采余之言哉?余耄矣,且有脾祸,吐涎日二三升,曼延将四稔。叔尚邀周君以起余之疾者乎?
(《宋学士文集》)
明医戴原礼序
属性:医之为道至矣。故周官有疾医,视万民四时之病,春之首,夏之痒疥,秋之疟寒,冬之咳
嗽上气,皆分而治之,验其状而制其禄,甚为不轻也。后世官失职,故于其术每择之不精。有
人于此,能合于古者之道,岂不犹空谷足音之可喜者乎?如吾同县戴原礼氏是已。原礼生儒家,
习闻诗礼之训,有志于泽物。乃徒步至乌伤,从朱先生彦修学医。先生见其颖悟倍常,倾心
援之。原礼自是识日广,学日笃,出而治疾,往
往多奇验。予请得而详道之。
原礼从叔仲章,六月患大热,面赤,口谵语,身发红斑。他医投以大承气汤,而热愈极。原
礼脉之曰∶左右手皆浮虚无力,非真热也。张子和云∶当解表而勿攻里,此证似之,法当汗。遂
用附子、干姜、人参、白术为剂,烹液冷冻饮料之,大汗而愈。
诸暨方氏子妇,疟后多汗,呼媵人易
衣,不至,怒形于色,遂昏厥若死状。灌以苏合香丸而苏。自后闻人步之重,鸡犬之声,辄厥逆
如初。原礼曰∶脉虚甚,重取则散,是谓汗多亡阳,正合经意。以黄芩、人参日补之,其惊渐减,
至浃旬而安。
松江朱仲文,长夏畏寒,身常挟重续,食饮必热如火方下咽,微温则呕。他医授以胡椒煮伏
雌之法,日啖鸡者三,病愈亟。原礼曰∶脉数而大且不弱。刘守真云∶火极似水,此之谓矣。椒
发阴经之火,鸡能助痰,只以益其病尔。以大承气汤下之,昼夜行二十余,顿减纩之半。复以黄
连导痰汤益竹沥饮之,竟瘳。
姑苏朱子明之妇,病长号,数十声暂止,复如前。人以为厉所凭,莫能疗。原礼曰∶此郁病
也。痰闭于上,火郁于下,故长号则气少舒。经云∶火郁则发之是已。遂用重剂涌之,吐痰如胶
者无算,乃复初。
乐原忠妻,亦苏人,因免乳后病惊,身翩翩然如升浮云之上,举目则重屋旋运,持身弗定。
他医饮以补虚治惊,皆不验。原礼曰∶左脉虽芤且涩,神色不动,是因惊致心包络积污血耳,法
宜下之。下积血如漆者一斗,即愈。
留守卫吏陆仲容之内子病热,妄见神鬼,手足动。他医用黄连清心汤不中。原礼视之曰∶
形瘦而色不泽,乃虚热耳,法当以李杲甘温除大热之法为治,即经所谓损者温之者也。服参而安。
他若此者甚众。予备闻贤士大夫恒言之,今不能悉数也。呜呼!有人于此,可不谓之合于古道者乎?夫
医之为道,本于《素问》、《内经》,其学一坏于开元,再坏于大观。习俗相仍,绝不知究其微指,
唯执一定之方,类刻舟而求剑者。人訾之,则曰∶我之用此,不翅足矣,又何事《内经》为?宋
之钱仲阳独得其秘于遗经而扩充之。金之张、刘、李诸家又从而衍绎之。于是《内经》之学大明。
刘之学,朱彦修得之最深。大江以南医之道本于《内经》,实自朱发之。原礼乃其高弟,其用心
也笃,故造理为特精。其传授有要,故察证无不中,亦可谓贤也已矣。近来京师缙绅家无不敬爱
之,服其剂沉豁然如洗。或欲荐为医官,辞不就,道赋诗以钱其东还,且请余为序。昔者司马
迁作《仓公传》,载其应诏所对,凡廿有三,书治病之状甚具。予仿此义,稍陈原礼疗疾奇中者,
系之首简,并告周官疾医四时治证之概。世之知言君子必有所择焉。(《宋学士集》)
望闻问切订
属性:春甫谨按∶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若得四字之旨,则于医学可谓至矣。今人惟问一
端而已,其于望闻亦浅浅耳。至于切脉,则又谓居三者之末而犹后轻视之,故所以卒鲜有精于脉
者。间有言者,亦不过左心小肠之说耳。经位不别,其何以察虚实生死之几耶?殊不知四者之要,
则又在乎切之之功也,其望其闻其问之三者,先以得其病情之端,而后总切脉于寸口,确乎知始
病之源。而方今延流于何脏何经、若虚若实、或死或生,准候酌方,必有赖于切脉而后可以为图
治之效矣。斯其次第之序,初近患人,光望而闻,次问而切,固理之不容易也。然则切脉果可轻
与?予故订之,以备知者之取采耳。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接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
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岐伯曰∶夫色脉与尺脉之相应也,
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
失也,故知一则为二,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又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者,望见五色,以知其病之所处也;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
病之所出也;问而知之者,间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
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
望闻问切订
属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
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又曰∶
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五色篇帝曰∶各以其色言其病。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
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何以知之?帝曰∶赤色出两颊,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
必卒死;黑色出于天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雷公再拜曰∶善哉!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也。
五脏生成篇曰∶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
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
虚下实,兼有积气在胸,喘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脉紧。黄脉之至也,大而虚,
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
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紧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
脉要精微篇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
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稍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
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
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者生,失强者死。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烟煤,赤如血,白如枯骨皆死。此五色之见
于死也。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皆生。此五色之见于生也。
青色见于太阴太阳,及鱼尾正面口角,如大青蓝叶怪恶之状者,肝气绝,死。若如翠羽柏皮
者,只是肝邪,有惊病、风病、目病之属。
红色见于口唇及三阴三阳上下,如马肝之色死血之状者,心气绝,主死。若如橘红马尾色者,
只是心病,有怔仲,有惊悸,夜卧不宁。
白色见于鼻准及正面,如枯骨及擦残汗粉者,为肺绝,丙丁日死。若如腻粉、梅花、白绵者,
只是肺邪咳嗽之病,有孝服之忧。
黄色见于鼻,干燥若土偶之形,为脾气绝,死。若如桂花杂以黑晕,只是脾病,饮食不快,
四肢倦怠,妻外家之累。
黑色见于耳或轮郭内外、命门悬壁,若污水烟煤之状,为肾气绝,则死。若如蜘蛛网眼乌羽之泽者,只
是肾虚,火邪乘水之病。
凡望五色,以知其病,如面青肝病,面赤心病,面黄脾病,面白肺病,面黑肾病。此知病之属也。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面青目青,面赤
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凡望病患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气短促而冷者,阴病也。病患目睛了了,鼻中
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鼻息长而皆热者,阳病也。病患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口鼻,三日
中死。久病患耳目及颧骨赤者五日死。病患目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饮食,四日死。望病患两目
有黄色起者,将愈。病患面目俱黄者不死。病患面唇青黑者俱死。望建人及病患面如马肝色,
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望闻问切订
属性:闻其五音,以别其病,如经云∶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中盛脏满,声如从室中
言,此中气之湿也。因于暑汗,烦渴而喘,静则多言。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
之乱也。病患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病患寻衣缝谵语者不可治。内伤饮食劳倦证,不
欲言,纵强言之,声必怯弱而低微,内伤不足之验。
外伤风寒证,言语必前轻而后重,其言高,其声壮厉而有力,乃有余之验也。
凡声嗄,其言响如从瓮中出,前轻而后重,高揭而有力,皆伤风气盛之验也。
痰火咳嗽,久而声嘶哑,而渐至不出声者必死也。闻病患言语无力,甚不欲言,气难布息者,
内伤也。病患言语有力,动言不厌者,外伤也。病患阴阳俱绝,失错不能言者,三日死。病患妄
言错乱,及不能言,不治;热病者可治。
望闻问切订
属性:经曰∶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然后各切循其脉。
《素问·疏五过篇》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
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形躯,诊之而疑,不知病
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
失,不知病情。又曰∶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
《灵枢》云∶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患问所便。慎之至也。
又云∶凡诊病者,必问饮食起居,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征四失篇》曰∶诊病
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凡百病问其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夜则增剧,昼则安静,
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问其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
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
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问其昼则恶寒,夜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则安静,昼
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夜则恶寒,昼则恶寒,是重阴无阳也,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病名阴阳交变。阴阳交变者死矣。
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甲乙经》云∶所问病者,问所思何也,所惧何也,所欲何也,所疑何也。问之要,察阴阳之虚实,辨脏腑
之寒热。疾病所生,不离阴阳。脏腑寒热虚实,辨之分明,治无误矣。
王海藏曰∶常人求诊,拱默,唯令切脉,试其能知病否。且脉,人之气血,附于经络。热胜
则脉疾,寒胜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至于得病之由及所伤之物,岂能以脉知之乎?故医
者不可不问其由,病者不可不说其故。
孙真人云∶未诊先问,最为有准。
苏东坡云∶脉之难明,古今所患也。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疑似之间,便有死生之异。
士夫多秘所患,以验医之能否。吾平生有疾请疗,必尽告以所患,使医了然知疾之所在。虚实寒
热,先定于胸中,然后诊脉,疑似不能惑也。吾求愈疾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
妇科产后,先问坐草难易,恶露多少,饮食迟早,生子存亡。盖形伤血伤之不同,补气补血
之有异。饮食失节,宜调中;生子不存,兼开郁。问其所欲,以知其病,如欲热者知为寒,欲冷
者知为热;如好静恶动者,知其为虚;烦躁不宁者,知其为实;恶食知伤食,恶风知伤风;好食
甘为脾虚,好食辛者为肺病,好食酸者为肝虚,好食咸者为肾弱,嗜食苦者为心病。此皆顺应而
易治。若乃心病受咸,肺伤欲苦,脾弱喜酸,肝病好辣,肾衰嗜甘,此为逆候,病轻必危,危者
必死。治得其法,服药预防可回生。
五十一难∶问病欲得寒,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
东垣《内外伤辨》∶问其发热恶寒,寒热间作,蒸蒸燥热,发于肌肉之间者,内伤也。发热
恶寒,寒热并作,拂拂发热,发于皮毛之上者,外感也。问其口不知味,饮食不下,手足不和,
两胁俱热者,内伤证也。
问其饮食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非扶不起,外感证也。
问其恶风,居露地,大漫风起却不知恶,惟恶窗隙些小贼风,是内伤证也。
问其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怯不欲言,为内伤证也。
问其小便频数而不渴,初以劳役,得之食少。小便黄赤,大便常难,或涩或结或虚坐,常有
些小如痢非痢,或泻黄糜,或溏泄,或结而不通,皆内伤证也。
问其心下否,或胸中闭塞,如刀割之痛,二者亦互作而不并出,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
胁痛,四肢不收,无力以动而懒倦嗜卧,皆内伤证也。
问其脐下相火之气,直上冲胸而不可遏,其气无止息,甚则高喘,皆内伤也。
问其头痛常常有之而不间者,外伤也。
问其积痛不移者,血病;走痛不常者,气病也。
问其痛处,按之而已者,虚病;按之而痛愈甚者,实病。
问其走注则为风,拘挛则为寒,烦渴则为暑,重涩则为湿。或好于善淫,或触于惊恐,或伤
于饮食,或深居简出而受暑,皆为受病之因,所以贵于问也。
昔人喉间痛痒,诸医不效。一医问其平日好食斑鸠,乃知鸠食半夏苗而贻毒,治以生姜而愈。
又如唐汝正治小儿风热,通身俱愈,惟头顶不痊。问其因,乳母好热酒,知其贻毒。本方倍
用葛根黄连而遂愈。
望闻问切订
属性:切脉于寸口而知病之虚实生死。经曰∶必审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然后各切循其脉,视
其经络浮沉,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察脉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迟者病,独疾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者病。脉从
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肝脉,冬得
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命曰逆四时。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之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一呼脉一动,一吸
脉一动,曰少气。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
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五阳。所谓阳者,真脏也,见则为
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
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
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盛滑坚者病在外,脉实小而坚者病在内。脉
小弱而涩者谓之久病,脉浮滑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为疝瘕、小腹痛,缓而滑曰热中,盛而坚曰
胀。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颠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
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沉而坚
者病在中,沉而弱者寒热。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诸阴之反何如?
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
亦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外之,内而
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颈项痛也;按之至
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根于中者命曰神
机,神去则机息。五色脉变,揆度奇常,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阴阳之理一以贯之
属性:造化之道,一阴一阳而已矣。阳动阴静,阳明阴晦;阳有知,阴无知;阳无形,阴有形;阳
无体,以阴为体,阴无用,待阳而用。二者相合,则物生;相离则物死。微哉!微哉!通于其说
则鬼神之幽、人物之着,与夫天文地理、医卜方技、仙佛之蕴,一以贯之而无遗矣。
造化之蕴水火尽之
属性:或曰∶天地水火恐未足以尽造化之蕴,不如以阴阳统之。予窃以为阴阳者,虚名也,天地水
火者,物理也,二而一者也。谓天地水火未足以尽造化之蕴,此特未之察耳。盖人知水之为水,
而不知寒凉润泽者皆水也;人知火之为火,而不知温热光明者皆火也。天宰之以神,地载之以形,
水火二者交会变化于其间,万物由之而生,由之而死,造化之能事毕矣。自此之外,岂复有余蕴乎?
形神之妙太极分之
属性:周子所谓太极,指神而言。神无所不统,故为太极;神无影,故为无极而太极。朱子所注,
亦得其意,但不言神而言理,故读者未即悟朱注上天之载盖指神而言也。殊不知太极乃阴阳合而
未分者也,阴形阳神皆在其中。及分为阴阳,则阳为天火,依旧为神;阴为地水,依旧为形。若
太极本体止有神而无形,则分后地水之形何从而来哉?由此化生人物,其心性之神则皆天火之神
所为也,其血肉之形则皆地水之形所为也。此理先圣屡有言者,但学人忽而不察耳。盖有形易见
而无形难见,固无怪其然也。
调摄之要元精主之
属性:造化之要,天火之阳下交于地水之阴,则化生万物。草木为植物,得阴气之多者也,故犹附
于地;飞走为动物,得阳气之多者也,故不附于地。天机内运,而自为一物。人也者,动物之至
灵者也,其神属天,其气属火,其液属水,其形属土,盖阴阳之会也。阴阳之会,其妙在精。精
也者,形液之粹而神气之所和也。其始也,精由神气交化而成;其既成也,神气因附于精而不去。
此人之所以生生不穷也。人之始生也,固由造化之阴阳而来,然禀受有限,故其既生也,不能不
赖造化之阴阳以养。饮食入胃,以养其中,化为元精,则神气不离,形液日益,盖所以续阴阳禀
受之有限,而使之无穷也;衣服宫室,以养其外,则所以防造化阴阳之外邪,使不得侵其形而扰
其神也。至于医药,则所以祛其邪而扶其正也。此摄生之常也,而莫不有节焉,知者鲜矣。善于
摄生者,则又以清净养其神,以节宣养其形,以咽津纳气交和水火养其精。精全角固,外邪不侵,
神气不离则寿矣。此调摄之要也,仙佛之道,亦由此进。呜呼深哉!(《柏斋三书》)
用药如用兵
属性:革车千乘,带甲十万,筹策神机,鬼神猜泣,奇正万全,历古如是,况良医之用药。独不若
临阵之将兵乎?奈何世人以卤莽之浮学,应仓卒无穷之疾变,其不眩骇颠仆者寡矣。苟无妙算深
谋,成法以统治之,则倒戈败续之不暇,尚何胜之可图哉?
予从事于患难之场,随病察诊,据脉立方,开之劫之,搏之发之,以尽其宜;吐之伸之,汗
之下之,以极其当。攻守不常,出没无定。大纲小纪,经纬悉陈。本数末度,条理具设。前乎古
人之所隐秘深藏,或不尽意者,不啻胸中自有十万精锐,如太阿之在匣中,其辉未尝耀于外,一
旦挥之,有以恐人之耳目。持八阵之奇锋、
七擒之利刃,其敌可却,其胜可决,而其安可图,如此而后已。(《医垒元戎》序)
四方风土不同服药亦异
属性:丹溪曰∶西北之地多风寒,故患外感者居多;东南之地本卑湿,故患湿热者众。盖北方高阜,
天不足西北而多风;南方卑下,地不满东南而多湿。所以方土之候,各有不齐,而所生之病,多
随土着。医者必须因时处治,随地判宜。治北人之病,宜以攻伐外邪为多;治南方之疾,宜以保
养内气为本。何则?北方风气浑浓,禀赋雄壮,兼之饮食倍常,居室俭素,殊少戕贼元气之患,
一有疾病,辄以疏利之,其病如脱而快意通神矣。若夫东南之人,体质柔脆,腠理不密,而饮食
色欲之过侈,与西北之人迥异,概以峻剂攻之,不几操刃而杀人乎?虽然,北方禀气固浓,安能
人人皆实?南方禀气虽薄,安得人人皆虚?当观其人,因其证而施药之,斯无一偏之弊矣。
医书
属性:皇甫谧《黄帝世纪》曰∶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别九针,着《内外经》、《素问》,书咸出焉。
《黄帝内传》曰∶帝升为天子,《针经》、《脉诀》无不备也,故《金匮》、《甲乙》之书皆祖《内经》。
内经素问
属性:黄帝御极,坐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相
荡,喜怒交伤,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雷公之伦,授
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业,
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为《甲乙》,隋杨上善纂为《太素》,唐王冰笃好之,大为次注。
(林亿《素问序》)
《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
之手。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着,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
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政、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
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皇甫谧之《甲乙》,杨
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之目,至隋《经籍志》始
有《素问》之名,而不指为《内经》。唐王冰乃以《灵枢》九卷率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
后以《阴阳大论》托其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
训诂失之于迂疏,援引或至于未切。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其误文而精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医史》)
难经
属性:《帝王世纪》曰∶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杨玄操《难经》序
曰∶《黄帝八十一难经》者,秦越人所作。按《黄帝内经》二帙,帙九卷,其义难究。越人乃采
精要八十一章为《难经》。(《事物纪原》)
《八十一难经》乃秦越人扁鹊祖述《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人。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
有其书而今亡之耳。隋时有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唯一集五家之说,而醇相乱。惟虞氏粗为可
观,纪齐卿注稍密,乃附辨杨玄操。吕广、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李子野、张洁古诸家注释,
俱无所启发。近代王少卿演绎,目曰重玄。滑伯仁注释亦非诂训,大抵切于经旨而为要义者,不
过数难而已矣。
伤寒论
属性:世传张仲景用《素问·热论》之说,广伊芳尹《汤液》而为之,至晋王叔和始因旧说重为撰次,
宋成无己复为之注释。其后庞安常、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王实之流固亦互有发明,而大纲大
要无越乎汗吐下温四法而已。盖一证一药,万选万中,千载之下,如合符节。前修指为群方之祖,
信矣。所可憾者,审脉时王氏之言,三阴率多断简,况张经王传,亦往往反复后先,亥豕相杂。
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阃奥者。陈无择尝补三阴证药于三阴论,其意盖可见
矣。近人徐止善作《伤寒补亡》,恐与先哲之意未尽合也。
天元玉册
属性:《天元玉册元诰》十卷,不知何人所作,历汉至唐,诸《艺文志》俱不载录,其文自与《内
经》不类,非战国时书。其间有天皇真人昔书其文,若道正无为,先天有之,太易无名,先于道
生等语,皆老氏遗意,意必老氏之徒所着。大要推原五运六气、上下临御、主客胜复、政化淫乘,
及三元九宫、太乙司政之类,殊为详明,深足以羽翼《内经》六微旨、五常政等论。太玄君扁鹊
为之注,犹郭象之于《南华》,非新学之所易晓。观其经注一律,似出一人之手,谓扁鹊为黄帝
时人,则其书不古;谓扁鹊为秦越人,则传中无太玄君之号,医门仿托,率多类此。
玄珠密语
属性:《玄珠密语》十卷,乃启玄子王冰所述。其自序谓得遇玄珠子而师事之,与我启蒙,故自号
启玄子,盖启问于玄珠也,目曰《玄珠密语》,乃玄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及考王氏《素问》序
乃云∶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二序相戾,意者,《玄珠》之名,取
诸蒙庄子所谓黄帝遗玄珠,使罔象得之之语,则师事玄珠子而号启玄者皆妄也。宋高保衡等校正
《内经》乃云∶详王氏《玄珠》,世无传者,今之《玄珠》,乃后人附托之文耳。虽非王氏之书,
于《素问》十九卷至二十二四卷颇有发明,合《素问》观之,而《密语》所述乃六气之说,与高
氏所指诸卷全不相侔,疑必刊传者所误也。原其所从,盖捃摭《内经》六微旨及至真要等五篇,
洎《天元玉册》要言,而附会杂说,其诸纪述运气休祥之应,未必可征,实伪书也。苟启玄别撰
果见于世,又岂止运气一端而已。览者取其长而去其短可也。
中藏经
属性:《中藏经》八卷,少室山邓处中云∶华先生佗游公宜山古洞,值二老人,授以疗病之法,得
石床上书一函,用以施试甚验。按《唐志》有吴普集《华氏药方》,别无中藏之名。普,其弟子,
宜有所集。窃意诸论非普辈不能作,邓氏特附别方而更今名耳。盖其方有用太平钱并山药者,盖
太平乃宋熙宁初年号,薯蓣以避浓陵偏讳而始名山药,其余可以类推。
圣济经
属性:《圣济经》十卷,宋徽宗所作,大要祖述《内素》而引援六经,旁及老氏之言,以阐轩岐遗
旨。政和间颁是经于两学,辟雍生吴为之解义,若达道、正纪等篇,皆足以裨益治道,启迪众工者也。(并出《医史》)
医贵临机应变难于执方
属性:学士商辂曰∶医者意也,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贵乎临机应变。方固难于尽用,然非方则
古人之心弗传,茫如望洋,如捕风,必有率意而失之者矣,方果可以弗用乎?虽然,方固良矣,
然必熟之《素问》,以求其本;熟之《本草》,以究其用;熟之诊视,以察其证;熟之治疗,以
通其变。始于用方,而终至于无俟于方,夫然后医之道成矣。昔许胤宗谓我善读仲景书而知其意,
然未尝专用其方,诚名言哉!(《奇效良方·序》)
医道
属性:古医十四科中有脾胃科,而今亡之矣。《道藏经》中颇有是说,自宋元以来止用十三科。考
医政,其一为风科,次伤寒科,次大方脉科,次小方脉科,次妇人胎产科,次针灸科,次眼科,
次咽喉口齿科,次疮疡科,(即今之外科。)次正骨科,次金镞科,次养生科,(即今修养家导引按
摩咽纳是也。)次祝由科。(经曰∶移精变气者,可祝由而已。即今符咒禳祷道教是也。)国朝
亦惟取十三科而已,其脾胃一科终莫之续。元李杲着《脾胃论》,极其精详,但不言十四科之阙
此,不知其得旧本而加己意,抑尽为创着而得上古之同然欤?是诚医道之大幸也。
甫观今世医者,多不工于脾胃,只用反治之法攻击疾病,以治其标,惟知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以通治塞,
以塞治通而已。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所谓从
治之法,则漠然无所知也。及致脾胃损伤,犹不加察,元气一坏,变证多端。如脾虚而气短不能
以续,变而似喘促,医尚用降气定喘之药;如脾虚卫气不行,变而为浮肿,医尚用耗气利水之药;
如脾虚郁滞,变而作寒热,医尚谓外感,用发散之药,大段类此。虚而益虚,直以气尽身亡,始
用人参汤、附子汤灌之于殒绝之后,岂有能生之理乎?自今观之,不足者十常八九,况其时势,
竞驰驱于名利之途,劳思伤脾而致病者居其大半。若体实而竟为风寒暑湿之邪袭,则惟攻之而即
愈者亦不多见矣。此故中医治之易成功也。及遇脾胃虚而致风寒暑湿之邪袭,同体实者而施治之,
则大有间然者矣。攻之不已,则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必大攻之,脾胃益伤而疾愈笃;技穷无
措,则曰难医。时弊如斯,曷可胜纪?要皆不知本之故也。经曰∶得谷者生,失谷者亡。又曰∶
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然则胃气谷气得非人身之本欤?
医道
属性: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如此则心识自明,神
物来相,又何戚戚沽名,龊龊求利也?如不然,则曷止姜抚沽誉之惭逮,华佗之矜能受戮乎?
医道
属性:五经四部,军国礼服,若讲用乖越者,止于事迹非宜耳。至于汤药一物,少有乖谬,便性命
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长,可不深思戒慎耶?昔许太子侍药不尝,加以杀君之罪;季康子馈药,
仲尼有未达之辞,知其医
药之不可轻也。晋时才人欲刊正《周易》,及诸药方,先与祖讷共论辩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
以伤风教,至于汤药,小小不达,便致寿夭所由,则后人受弊不少,何可轻以裁断?祖之此言可
为仁识,足为龟鉴矣。(《医说》)
医道
属性:呜呼!医其难言乎!人之生也,与天地之气相为流通。养之得其道,则百顺集,百邪去;苟
失其养,内伤于七情,外感于六气而疾生焉。医者从而治之,必察其根本枝末。其实也,从而损
之;其虚也,从而益之。阴平阳秘,自适厥中。粗工或昧乎此,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病
之能起者鲜矣。此其难,一也。
气血之运必有以疏载之。左右手足各备阴阳者三。阳既有太、少矣,而又有阳明者何?取两
阳合明之义也;阴既有太、少矣,而又有厥阴者何?取两阴交尽之义也。何经受病?宜用何剂治
之?治之固不难,又当知有引经之药。能循此法,则无疾弗瘳矣。粗工不辨十二经而一概施之,
譬犹罗雀于江,罾鱼于林,万一或幸而得之,岂理也哉?此其难,二也。
岁气有不同,攻治亦异其宜,曰升降,曰浮沉,吾则顺而承之;曰寒热,曰温凉,吾则逆而
反之,庶几能全其天和而不致颠倒错谬。粗工则伥伥然当顺则反逆,当逆则反顺,如言人适野,
不辨乎东西。此其难,三也。
病有寒热,热者当投凉,寒者宜剂之以温,此恒理也。然寒热之势方剧,而遽欲反之,必扦
格而难入。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庶几能成其功。粗工则不察而混治之。
此其难,四也。
药性有阴阳而不专于阴阳,有所谓阳中之阴、阴中之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粗工则不核
重轻而妄投之。此其难,五也。(《宋学士文集》)
医道
属性:《物理论》曰∶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是以古之用医,必选明良,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
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原疾病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贯微通幽,不失细少。如
此乃谓良医,岂区区俗学能之哉?(《初学记》)
医道
属性:俗云∶明医不如时医,盖谓时医虽不读书明理,以其有时运造化,亦能侥效。常自云∶趁我
十年时,有病早来医。又云∶饶你读熟王叔和,不如我见病证多。里谚有云∶左心小肠肝胆贤,
时来每日有千钱。所谓明医不如时医,良以此也。《卫生宝鉴》所谓福医∶昔人病四肢困倦,躁
热自汗气短,饮食少进,咳嗽痰涎,胸膈不利,大便秘,形羸,一岁更数医不愈。或曰∶某处有
时医,虽不精方书,不明脉候,看证极多,治无不效。患者信而延治,及至,诊之曰∶此病食滞,
予治之多矣。许必效,遂灸肺俞,药以蠲饮等丸并消导之剂,不数服,大便泻泄,加以腹痛,饮
食不进而死。经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阴阳俱不足,泻之则重不足。此阴阳俱弱,血气皆尽,
补之惟恐不及,反以小毒之剂泻之,虚之又虚,损之又损,不死何待?
夫明医治病,先审岁运太过不及,察人形气勇怯之殊。病有虚实浅深,在脏在腑之别,治有
缓急反正之异。孙真人云∶凡为大医先通儒书,然后熟解《内经素问》、《本草》,仲景、东垣诸
书,方可以为大医治疗司命。如正五音者必取师旷之律吕,成方圆者法公输之规矩。五音方圆,
特末技耳,尚取精于事者,况医为人之司命,不精则杀人。今之患者不达此理,委命于时医,亦
犹自暴自弃甘于沟壑者,何异哉?(本集)
医道
属性:医为司命之寄,不可权饰妄造,所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九折臂者,乃成良医,盖谓学功
精深故也。今之承藉者,多恃KT名价,不能精心研习。京邑诸人皆尚声誉,不取实学,闻风竞
奖。其新学该博而名称未播,以为始习,多不信用,委命虚名,良可惜也。(陶氏序)
支秉中曰∶昔越人因鲁公扈志强气弱,足于谋而寡于断,赵齐婴志弱气强,少于虑而伤于专,
乃饮以药酒,易置二人之心,使俱为名士。予观今之求医者,率以有时名者为重,初不计其书之
读不读,脉之明不明,谓之时医、福医、名医。一承权贵所举,辄凭治疗,虽杀其身委命无怨。
故为医者往往奔走权门,谄容卑态以求荐,网利沽名,知者笑议,仁心仁闻毫蔑有也。安得饮以
药酒而俱易其心乎?
医道
属性:医之为道,由来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芳
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万世之下,深于此道者,
是亦圣人之徒也。贾谊曰∶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孰谓方技之士岂无豪杰者哉?
(《续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