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輕佻為枝葉,重厚為根本。躁撓為民,安靜為君。
是以君子行終日不離輜重。
謂抱道懷德,如有輜重也。
雖有榮觀臺榭,燕處宮室超然。如何萬乘之王國君,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道也,躁則失君。
君若不重,則失其道,躁撓則失其位也。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邇,善言無遐適,
無有蹤迹,所在皆到,無有言教,所在皆行也。
善計不用籌算,
世有不策之事,籌算不到,非道莫知。
善閉無關楗不可開,善結無繩約不可解。
有關楗繩約者,鈴可開解,以其道關結者,不可開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是謂襲承也明。
以善救不善人,總令歸善。聖人不唯救人,亦善救物,此是承襲昭明之理。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善人教不善人,故稱其師。不善人受教行道,故有資益於善人。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世有不為人師者,是不愛資益也。雖有其智,是大迷惑也。
此謂要妙。
以教人救物為要妙也。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兄。
雄強雌弱也,守弱如蹊眾流,則德不離身,使懦弱似嬰兒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法也常德不貸,與也復歸於無極。
知其潔白,守其闇昧,是法式也。又不將潔白貸與人,令其同欲,自欲歸於至極之理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榮自辱生,榮失歸辱,不如守辱。辱如谷,受天下之惡,為德足合於質樸也。
樸散為器,聖人用為官長,是以大制無割。
成器之後便為樸散,有大制者不宰割天下,言官長從樸而能理也。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止也天下神器,不可為作也。為故敗之,執持也。者失之。
天下萬物有盛衰,陵谷有遷變,四時如流,奇器能神不可止也。其有竊神器,逆天物,強欲為治者,是返道
敗德也。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接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夫物行善則惡隨,行惡則善隨,冷者要噓,熱者願吹,強者恃壯,弱者授羸,未有可接,早有所隳。是以去甚,惡極也。去奢,惡華也。去泰,惡驕也。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兵用討不庭,以道治天下者,四海自賓,不假用於強兵,其事自歸於人主之德。還猶歸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
興兵之後,在處傷殘,田園荒廢,故生荊棘。
善者果敢也而已,不以取強。
善為治者,果敢於道,故不敢強。
果而勿無也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不自恣也,不衒己也,不恃功也。
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強。物壯則老,謂之非道,早已。
果敢於不得已,則是其道也。不於強壯果敢,謂不涉於道。言非道者,事不可也。
三十一章
夫佳善也好也兵者,不祥吉也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善好用兵者,謂之不吉。萬物皆惡,是有道不同兵也。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左主治,右主權……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君子以道為器,失道用兵。
恬淡為上,故不美。
恬淡為無征伐也。有戰爭則於國不為美事。
若美必樂之,是樂殺人。夫樂之者,則不可得意於天下。
若美用兵,是樂戰爭,樂戰爭是樂殺人,樂殺人必失天下之人意也。
吉事軍禮尚左,喪禮尚右戎喪。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國君居中,故有左右。左屬陽,主治。右屬陰,主殺。偏將佐邦統,右將主權變。古者以禮樂征伐,雖興兵,常懷惻慜之心,及其勝也,哀慜焉,謂之喪禮也。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道本無名,字樸又微小,人有守之者,不被天下臣服,言不能使有道德之人也。
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國君富有天下,若能守無名之大道,萬物盡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天行甘澤,在處皆徧,非人力所均,言道能普也。
始制有名,
新造成萬物也。
名亦既有。
成器也。
夫亦將知止,
萬物休也。
知止不殆。
不見危殆。
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
萬物始因道而生,生而復滅,不有其生,則不危殆。如川谷下流,往而不返,有所歸也。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以智知人,不若自知。用智損心,自知明道。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以力勝人,不若自勝,自勝者強於勝人。
知足者富,
世財無限,己身有限,苟或知足,便是富有。
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強行上件之事,有志於道,不失其由,可以長久。人死之後,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道德不亡,可謂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