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章
太上,
居高太上謂之太上。
下知
知物類情。
有之;
故有其道。
其次,親之
能順萬物,
譽之
善其所生。
其次,畏之
畏有生滅。
侮之。
輕侮萬物,不得其道。
信不足,有不信,其猶貴言。成功遂事,百姓謂我自然。
聖人睹萬物紛亂,常存信貴言,成功立事,百姓不知其所由,謂是自然之道矣。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之行也,無平陂,無詐偽,無親疏,無忠孝。大道之廢也,有仁義,七義出於不平;有智慧,智慧因於為立言;有孝慈,孝慈為無敬恭;有忠臣,言主失其治道也。
十九章
絕聖棄知,人利百倍;
聖人立法化人,智者設計興利。有法則有罪,有利則有害。
絕仁棄義,人復孝慈;
仁能濟物,義可立事,濟有不濟,事有不事。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巧作機權,利美天下,賊\從姦生,盜因利誘。
此三者,言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言三者不足為文法。故令有所屬。別立教令,使其各有所屬。
見素抱撲,少私寡欲。
見素,去華也。抱撲,純質也。少私,去己也。寡欲,無憂也。使人屬此四者。
二十章
絕學無憂。
學有所不足,絕之守道則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
唯諾不相離,美惡不相捨。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謂生死二途,未見之時,不得不畏。
莽其未央。
大道無有中央四方。
眾人熙熙,如享大牢,如春登臺。
熙熙,和樂也。大牢,事宴之屬。春臺,有所觀瞻。
我魄未兆,若嬰兄之未孩,魁首也無所歸。
如嬰兒未有分別歸依也。
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
眾人有為,常有餘剩。聖人虛寂,如遺棄物。
我愚人之心,純純。
純如愚人,無所見聞。
俗人昭昭,明也我獨若昏;
俗人事明,聖人守闇。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俗人孜孜若不及,聖人悶悶常無事。
忽若晦,寂無所止。
如處中夜,無所正取。
眾人皆有以,
用也。
我獨頑以鄙。
眾人舉止皆有作用,聖人守樸如頑鄙夫。
我欲異於人而貴食母。
眾人有恢殷之心,聖人如子求食於母,言不自作為也。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大德之人能圓容一切,謂從於道也。
道之為物,唯怳唯惚。怳惚中有物,怳惚中有像。
道無形質,忽有忽無,於有無之間,能生物像。
窈冥中有精,其中有信。
窈冥,道也。有其真精,求之必應,不失信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覽也終未也甫善也。吾何以知終甫之然哉?以此。
從古至今,不勉此法,用閱諸善。聖人知諸善自然從此而生也。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屈也則正,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曲己則事全,枉身則表正,窪淺\則盈溢,故弊則自新,少求則得多,多求則惑亂,所以抱一為法式也。
不自是,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不自是則別有能,不自見則更見遠,不自伐則善立功,不自矜則道理長。
夫唯不争,故莫能與争。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故成全而歸之。
曲己從物,物莫能争,古行此道,豈是虛言。事成之後,全歸聖人。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
道本無言,常貴自然。飄風,猛風也,不終一朝。驟雨,暴雨也,不終一日。天地尚不能用風雨行權,世人争以言教立事。
故從事而道者,道得之;同於德者,德得之;同於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隨從其道者得其道,隨從其德者得其德,隨從其失者失其道。但存其信,物無不信,謂不重言也。
二十四章
喘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見不明,自是不彰,自饒無功,自矜不長。其在道曰餘食饌行,物有惡之,故有道不處。
喘謂失道也。跨,執道也。失道者不久,執道者不行也。言自見自是,自饒自矜之人,如有殘喫食,如負饌而行,其有道者皆惡之。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為天下母。
道本虛寂,無有伴黨,不以晦明改節,周行天下而無危殆,煦育萬物,如母養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往也,逝曰遠物不及也,遠曰返歸也。故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四大,而王居其一。
道生在天地之前,行在天地之後,求之則不見形,用之則有應,故強立名為大。大求不得為逝,逝求不得為遠,遠求不得為返。返謂却歸於道,道與天地并,王皆稱其大,而王還守其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地生萬物,故人法之。天養萬物,故地法之。道生天地,故號自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