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

  治法

  属性:若因内伤饮食浓味,大实大满,气滞,脉洪大实者宜下之。若因过服下药泻利后所致,

  或脾胃素弱,不能

  运化者,皆宜补益助脾行湿。盖此时正气已衰矣,况积而胀乎?故云平治之。又如血蓄血瘀而

  致者,当以血药治之。寒者热之,热者清之,结者散之,清浊混淆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气,

  或消导其邪,皆宜适事为故可也。

  治案

  属性:丹溪治一人,年五十,嗜酒,病疟半年患胀。诊其脉弦而涩重,则大疟未愈,手足瘦而

  腹大如蜘蛛状。予教以参、术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为臣,黄连、陈皮、茯苓、浓朴为佐,

  生甘草些小作浓汤饮之,一日定三次。彼亦严守戒忌,一月后疟愈,又半年小便长而胀愈。

  中间虽稍有加减,大意只是补气行湿。

  一人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时见血,春间患胀,色黑腹大,形如鬼状,脉涩而数重似弱,

  以四物汤加苓、连、木通、白术、陈皮、浓朴、生甘草作汤与之,一月而安。一补气,一补

  血,余药大率相出入,皆获安。或曰∶气无补法,今何补气而安?曰∶气无补法,俗论也。痞

  闷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自运。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若不

  补气,邪何由行?

  一人年近五十,得腹胀,自制禹余粮丸服之。其脉弦涩而数。丹溪曰∶此丸新制,炼

  之火邪尚存,温热之药味太多,宜自加减,不可执方。病者曰∶此方不可加减。服之一月,

  口鼻中出黑血,骨立而死。患腹胀按之不痛者为虚,按之痛者实也。腹中满不减,不惊人,

  此当下之。舌黄沫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以温药。

  腹满口中苦干燥,腹中有水,是饮也。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

  大便难,两脚下疼痛。此虚气寒气从下向上,当以温药服之取瘥。腹满转痛来趣小腹,为欲

  自下利也。

  药方

  属性:(《济生》)紫苏子汤治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胀满,喘促呕逆,肠鸣气走,

  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紧而涩。

  紫苏子(一两)大腹皮草果半夏浓朴木香陈皮木通白术枳实人参

  甘草(各半两)

  上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济生》)大正气散治脾胃怯弱,为风寒湿气所伤,遂致心腹胀满,有妨饮食。

  白术陈皮(各二钱)半夏(制)藿香叶浓朴(姜炒)桂枝枳壳(炒)槟榔干

  姜(炮。各一钱)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时温服。

  (《济生》)平肝饮子治喜怒不节,肝气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胀满,头晕呕逆,脉

  浮而弦。

  防风枳壳桔梗赤芍药桂枝(各一钱)木香人参槟榔川芎当归陈皮

  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不时服。

  (《济生》)强中汤治食啖生冷,过饮酒浆,有伤脾胃,以致腹胀。

  人参青皮陈皮丁香(各钱半)白术(一钱)附子(制)草果仁干姜(各七分)

  浓朴(姜制)甘草(炙。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呕者加半夏。食面腹胀者加

  箩卜子。

  (《秘方》)大异香散治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旦食不能暮食,病名壳胀。

  三棱蓬术青皮半夏曲陈皮藿香桔梗枳壳(炒)香附(炒)益智(各一钱)

  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局方》)紫沉通气汤治三焦气涩,不能宣通,腹胀便涩。

  (《局方》)沉香降气汤治中脘胀满,时复胁肋肚痛,每要噫气则快,不噫则不快,日

  渐面浮。磨槟榔入紫苏同煎,下保神丸尤妙。

  (《局方》)木香流气饮调荣卫,利三焦,行痞气,消胀满。(三方并见诸气门。)

  (《拔萃》)木香顺气汤治浊气在上,则生胀。

  木香草豆蔻(面包煨)苍术(制。各二分)浓朴(制,四分)当归(五分)青皮

  益智仁白茯苓陈皮泽泻干姜吴茱萸(泡半夏(各二分)升麻柴胡(各一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服。忌生冷硬物,恼思房劳。

  《内经》曰∶留者行之,结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发散清气,

  营运阳分为君;以生姜、半夏、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热,消散中寒为臣;以浓朴、木香、

  苍术、青皮苦辛大温,通顺滞气;以当归、陈皮、人参之辛甘温,调和荣卫,滋养中气。浊气不

  降,以苦泄之,吴茱萸之苦热泄之者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茯苓、甘草平,泽泻咸平

  气薄,引导浊阴之气自天而下,故以为佐。气味相合,散之泄之,

  上之下之,使清浊之气各安其位也。

  范天睐夫人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气结,病心腹胀满,旦食则不能暮食,两胁刺痛,

  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胀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

  阳气不能运化精微,故为胀满。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又以前药

  助之,使浊阴之气自此而降矣。

  (《拔萃》)人参芎归汤治腹胀烦躁喘急,虚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曰血胀。

  人参木香辣桂五灵脂(炒)乌药蓬术(煨)甘草(炙)砂仁(各五分)

  川芎(一钱半)当归半夏(泡。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紫苏叶四个,煎八分,食前服。

  (《拔萃》)中满分消汤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

  虚中满,腹中寒,心下痞,躁寒

  厥,奔豚不收并治之。

  益智半夏(制)木香茯苓升麻(各一钱)人参青皮川乌(制)当归柴胡

  干姜荜澄茄黄连(各六分)黄黄柏吴茱萸草豆蔻浓朴麻黄泽泻(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忌戒酒色浆面,食生冷硬物。

  (《拔萃》)广术溃坚汤治胸满腹胀,内有积块,坚硬如石,令人坐卧不安,大便小

  水带滞,气促上喘,面色痿黄。

  广术(煨)黄连柴胡甘草神曲(炒)泽泻(各一钱)黄芩吴茱萸青皮

  升麻(各五分)陈皮草豆蔻浓朴(制)当归尾益智(各五分)红花(二分)半夏(制,五分)

  干葛(二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先浸药少时,煎至一盏,禽远服。忌洒面。中满服后渐减,积块未遗,

  再服半夏浓朴汤。

  半夏浓朴汤

  半夏(一钱)浓朴(八分)神曲(六分)桃仁(十四粒)黄芩(生用)泽泻红花

  白茯苓橘红苏木青皮吴茱萸苍术草豆蔻黄连当归尾猪苓三棱升麻(各四分)

  干生姜肉桂甘草柴胡昆布干葛(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服。

  (《良方》)沉香散治腹胀气喘,坐卧不得。

  沉香木香(各二钱)枳壳萝卜子(各三钱)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服。

  (《直指》)香橘汤治七情所伤,中脘不快,腹胁胀满。

  香附子橘皮半夏(各二钱)甘草(六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通口服。

  (《圣惠》)木通散治胸腹膨胀,胁肋刺痛,小便赤涩,大便不利,或肿。

  木通紫苏茎陈皮甘草(炙。各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灯心十茎煎一盏,不拘时通口服。

  (《良方》)甘露散治脾虚水湿不利,腹胀中满。

  人参白术茯苓猪苓(各半两)滑石(六两)泽泻(半两)甘草(四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前滚白汤调下。

  (《良方》)撞关饮子治关格不通,气不升,胀满。

  丁香(不见火)沉香(不见火)砂仁白豆蔻三棱(炮)香附米乌药(各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七分,食远温服。

  (《良方》)温胃汤治忧思聚结,脾肺气凝,阳不能正,大肠与胃气不平,胀满上冲

  咳,食不下,脉虚而紧涩。

  附子(制)浓朴当归白芍药人参甘草(炙)陈皮(各一钱)干姜(一钱)

  川椒(去合口,炒出汗,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前服。

  (《拔萃》)中满分消丸治中满腹胀,气胀水胀热胀。

  浓朴(制,一两)半夏枳实(炒。各半两)黄芩干姜知母(各四钱)茯苓砂仁

  泽泻陈皮(各三钱)猪苓人参姜黄白术甘草(各一钱)黄连(四钱)

  上为细末,汤泡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热食后热汤送。寒因热用,

  故焙服。

  (《圣惠》)木香拓气丸治中满腹胀,下虚损者。

  木香胡椒草豆蔻(面包煨)青皮(各三钱)萝卜子(炒)陈皮(各五钱)蝎梢(二钱半)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忌油腻,只吃白粥百日

  为佳,量人大小与之。

  苦阴囊肿者,以青盐白面干姜为末,水调敷上。

  (《和剂》)禹余粮丸治中满气胀喘满,及水气胀。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铁铫盛入炭火中,与铁铫子一样通红钳出,将药倾入醋碗中淬之,

  候冷研极细末)真针砂(五两,水淘净控干,铫内炒入禹余粮一处,用水醋二升就铫内煮令

  醋干为度,却用铫子同一药入炭火中令通红钳出铫子,倾药在净砖上,候冷研极细)

  禹余粮(三两,同入针砂内制。上三品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药)木香牛膝(酒浸)

  莪术(炮)白蒺藜(炒)桂心川芎白豆蔻土茴香(炒)三棱(炮)羌活茯苓干姜(炮)

  青皮附子(炮)陈皮当归(酒浸一宿)

  上各半两。虚人老人用半两。壮实之人随意减之。共为细末拌匀,以汤泡蒸饼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忌盐并咸物,犯此则发病愈甚。

  (《拔萃》)木香分气丸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胀满,胁膨喘咳,干呕,咽喉不利,

  饮食不化。服此最效。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三棱莪术(炮)干姜姜黄玄胡索赤茯苓白术枳壳

  肉豆蔻(各等分)秋分加丁香

  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忌生茄、马齿苋。

  (《良方》)十全丸治心腹痞闷,胁肋胀满食少。

  丁香木香(各一两)枳壳(炒)三棱蓬术(炮)青皮陈皮砂仁槟榔(各二两)

  香附子(炒,四两)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饮送下。

  (《集要》)荜澄茄丸治痞满胀满壳胀气胀皆用。

  荜澄茄白豆蔻砂仁青皮萝卜子木香(各三分)肉豆蔻茴香(炒)辣桂

  丁香(各一分半)陈皮(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空心陈皮煎汤下。

  药方

  属性:(《三因》)七物浓朴汤治腹满发热,脉浮数,饮食如故,胀满者为热。

  浓朴(制,六钱)大黄(炒,三钱)甘草(炙)枳实(炒。各二钱)桂心(一钱)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枣煎,食远温服。呕者加半夏。

  (《医林》)枳壳锉散治热证胀满。

  浓朴(制)枳壳(炒)桔梗(各二钱)甘草(炙)大黄(制。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服。

  (《简易》)桃溪气实丸治心腹胀满,腰胁俱病,如抱一瓮,肌腠坚硬,按之如鼓,

  两脚肿满,屈膝仰卧,不能屈伸。一切气积饮食不下,腹内气走,大便秘结,寒热往来如

  伤寒宜服此。

  黑牵牛(取头末)槟榔青皮(各一两)大黄(制,一两半)木香茴香羌活陈皮

  川芎当归(各半两)

  上为细末,皂角熬膏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生姜灯心汤下。

  (《简易》)是斋推气丸治三焦痞塞,气不升降,腹胀。

  槟榔陈皮黄芩枳实大黄黑牵牛(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白汤送下。

  (《拔萃》)沉香交泰丸治浊气在上而扰清阳之气,郁而不伸为腹胀。

  沉香陈皮(去白)白术(各三钱)枳实(炒)泽泻当归(酒洗)白茯苓吴茱萸(汤泡)

  青皮木香(各二钱)大黄(制,二两)浓朴(制,半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白汤送下,微利为度。

  (《良方》)消胀丸治诸胀。

  木香大黄茯苓浓朴(姜制)泽泻(各一两)黑牵牛(取头末)滑石(各六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姜汤下。

  (《宣明》)鸡屎醴散治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致成呕逆鼓胀。

  鸡屎醴(干者炒)大黄桃仁(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服。

  (《宣明》)肉豆蔻丸

  肉豆蔻槟榔轻粉(各一钱)黑牵牛(取头末,一两半)

  上为末,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三十丸,食后连翘汤下,日三服。

  (《澹寮》)导气丸治诸痞塞关格不通,腹胀如鼓,大便秘结,小肠肾气等疾,功效尤速。

  青皮(用水蛭等分同炒赤去水蛭)莪术(用虻虫等分同炒赤去虻虫)三棱(干漆炒去

  漆)槟榔(斑蝥同炒去蝥)茱萸(牵牛同炒去牛)干姜(砂同炒去)附子(青盐炒

  去盐)赤芍药(川椒炒去椒)胡椒(茴香炒去茴香)石菖蒲(桃仁同炒去仁)

  各等分锉,与所同炒药热,去水蛭等不用,只用青皮等十味为细末,酒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紫苏汤下。

  (《澹寮》)三棱煎丸治心腹坚胀,胁下满硬,胸中痞塞,喘满短气。常服顺气,

  消积满,除膨胀。

  京三棱(生,半斤,捣为细末,以酒三升于银石器内熬成膏子)杏仁(泡去皮尖,炒黄色)

  干漆(炒烟尽)麦芽(炒。各一两)青皮(去穣)萝卜子(炒)神曲(炒。各二两)

  砂(五钱)

  上为细末,三棱膏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米饮下。

  (东垣)沉香海金沙丸治一切积聚,脾湿肿胀,肚大青筋羸瘦。

  海金沙(钱半)沉香(一钱)轻粉(一钱)牵牛末(二两)

  上为末,独蒜捣如泥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百沸汤空心通草汤下,量人虚实与之。

  (《良方》)遇仙如意丹治气积气胀,癖水蛊与之。

  白茯苓青皮陈皮(各一钱)白豆蔻白术人参丁香三棱(炮)石菖蒲

  砂仁官桂蓬术(炮)远志木香(各三钱)山药(半两)香附子(五两)牵牛(头末,半斤)

  甘草(五分)

  上为细末,醋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二十丸,临睡白汤下。看老少虚实加减

  服,忌生冷硬物。气

  蛊水蛊每服三百丸,立消。若风病,加地骨皮(一两)。妇人月信不调,产后腹中有块作痛,

  并宜服此。服后利数行,吃冷水一口即止,服前甘露饮补之。

  (《良方》)小槟榔丸治脾虚腹胀不食,快气宽中极效。

  槟榔萝卜子(炒)木香牵牛(炒。各等分)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医林》)陈橘皮丸治虚劳坚癖,腹胀羸瘦,饮食不消,面痿黄,四肢无力。

  陈橘皮(去白炒)木香槟榔浓朴(制)硫黄(另研)大黄(炒)

  上为丸,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饮或酒下。

  药方

  属性:治腹胀坚硬如石,或阴囊肿大,先用甘草煎汤一盏服之,后用此药敷肿处。

  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和药涂肿胀处。

  药方

  属性:脾(二穴,在背脊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随年壮灸之。)肝(二穴,在

  九椎下两傍各开一寸半,灸百壮。)三焦(二穴,在十三椎下两傍各开寸半,治心腹胀满,

  背痛,饮食吐逆,小便不利,羸瘦少气。)分水(一穴,在脐上一寸,治腹胀绕脐结痛,

  灸百壮愈。)

  药方

  属性:一法∶蹲坐住心,卷两手发心向下,左右手摇臂,递互欹身尽转势,卷头筑肚,两

  手冲脉至脐下,

  来去三七。去腹肿急闷,食不消化。

  一法∶腹中若胀有寒,以口呼出气三十过止。

  一法∶若腹中满,饮食苦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满吐之,以便为故,不

  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一法∶端坐伸腰,口内气数十,除腹满食饮过饱,寒热腹中痛。

  一法∶两手向身侧一向偏相极势,发顶足气散下,又似烂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右

  相背然,去来三三,始正身前后转动膊腰七。去腹胀,膀胱腰脊臂冷,血脉急强悸。

  一法∶脾主土,要暖,始得发汗,去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胀,先须暖足,摩上下并气

  海,不限遍数,多为佳,始得左回右转,立七扭气,如用腰身内一十五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

  动脉搓筋,气血布泽,二十四气和调,脏腑均气,用头摇动,振呼向上,吸气向下,分明知

  气去来莫御,平腰转身摩气,蹙回动尽,心气放散,送至涌泉穴,不失气之行度,用之有益。

  药方

  属性:《千金方》∶治心腹胀满,以草豆蔻一两去皮为末,以木瓜生煎汤调下半钱,不拘时。

  《卫生易简方》∶治心腹胀,用芜青子(一合),水一升和研取汁一盏顿服,少顷得利

  或吐,腹中自宽,或得汗愈。

  又方∶治腹满不能用药,独蒜(煨熟)去皮绵裹纳下部中,冷即易。又治关膈胀满,

  大小便不通,亦用上法,气立通。

  又方∶用郁李仁(一合)捣末和面作饼吃,入口即大便通利,气便安,大治身体肿,气急

  卧不得。

  又方∶治腹内气胀满喘息不得,用葶苈(一升)炒紫色,酒浸七日研烂,每服三匙,无

  时酒调下大效。

  又方∶治腹内气胀,用槟榔(为末),每服二钱,水煎食前服。

  梅师方∶治腹满不能服药,用煨生姜如指大一块,绵裹乘热内下部中,冷即易之。

  病机

  属性:水胀篇帝曰∶水胀何如?岐伯对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

  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胀,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肤,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帝曰∶肤胀何如?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中,鼓之空然不坚,腹身大尽肿,

  皮浓,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经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

  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

  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肤肿。肤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故水病下为肿大腹,

  上为喘呼不得卧也。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又曰∶肺移寒于肾,名曰涌水,如溢囊裹里浆,或遍身肿满,按腹不坚,疾行则濯

  濯有声。或喘咳不定。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经曰∶下焦溢为水。王注∶下焦为分水之所,气窒不泻,则溢而为水。

  病机

  属性:《原病式》曰∶或云∶水肿者,由脾虚而不能制其肾水,则水气妄行,而脾主四肢,故

  水气游走四肢,身面俱肿者,似是而实非也。夫治水肿腹胀,以辛苦寒药为君,而大利其大

  小便也。经曰∶中满者治之于内。然则岂为脾土之虚也?此说正与《素问》相反。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云∶太阴所主肿。又曰∶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肿,

  皆所谓太阴脾土湿气之实甚也。又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曰∶诸肿疼酸,皆所谓

  心火实热,安得言脾虚不能制肾水之实甚乎?故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如六月湿热太甚,

  而庶物隆盛,水肿之象明可见矣。故古人制以辛苦寒药治之。盖以辛散结而苦燥湿,以寒除

  热,而随其利,湿去结散热退气和而已。所以妄谓脾虚不能制其肾水者,但谓数下致之,又

  多水液故也。岂知巴豆热毒,耗损肾水阴气,则心火脾土自盛,湿热相抟,则怫郁痞隔,小便

  不利而水肿也。更宜下之者,以其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隔故也。亦由伤寒下之太早而热

  入以成结胸者,更宜陷胸汤丸寒药下之。又如伤寒误用巴豆热毒下之,而热势转甚,更宜调胃

  承气汤寒药下之者也。

  若夫世传银粉之药以治水肿而愈者,以其善开怫郁痞隔故也,甚不可过度而加害耳。况

  银粉亦能伤牙齿者,谓毒瓦斯感于肠胃,而精神气血水谷能胜其毒,故毒瓦斯循经上行而至齿龈嫩薄

  之分,则为害也。上下齿缝者,手足阳明胃之经也。凡用此药,当先固济。或云∶阴水遍身,

  而又恶寒,止是寒者,非也。

  病机

  属性:《卢氏医镜》以水肿隶于肾肝胃三经,而不及脾。下文继以肺金盛生水,水溢妄行之说,

  岂理也哉?夫脾土

  受病,肺为之子焉,固不能自盛而生水。然肺金气清而能生水,则滋长肾阴,奉行降令,为生

  化之源,何病肿之有?今为肿之水,乃腐浊之气渗透经络,流注溪谷,灌入隧道,血亦因之而

  化水,欲藉脾土以制之,导肾气以利之。殊不知脾病则金气衰,木寡于畏而来侮土,脾欲不病

  不可得矣。治法宜清心经之火,补养脾土,全运化之职。肺气下降,渗道开通,败浊之气,其

  稍清者复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其浊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以渐而分消矣。卢不明言而更曰

  制木燥水,得非白圭以邻为壑乎?

  《直指》云∶贾洛阳以病肿不治,必为痼疾,虽有扁鹊,亦莫能为。则知肿之危恶,非他

  病比也。夫人所以得存其性命者,水与谷而已。水则肾主之,谷则脾主之。惟肾虚不能行水,

  惟脾虚不能制水。胃与脾合气,胃为水谷之海,因虚而不能传化。故肾水泛滥,反得以浸渍脾

  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其状目胞上下微起,肢体重

  着,咳喘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涩黄,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也。

  病机

  属性:丹溪曰∶阳水者,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治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

  重则疏凿饮。阴水者,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治以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

  仲景治法谓身腰以上肿者,宜发汗;身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此即阴水阳水之治法

  也。《辨疑》谓阳水为病在上,风湿之成;阴水为病在下,寒湿之所致,治宜汗利,上下分消

  其湿也。其说亦通。

  病机

  属性:《金匮千金论》曰∶水肿十证,其名不同。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

  五曰黑水,六曰玄

  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

  青水根于肝,先从面肿,渐行周身。赤水根于心,先从胸肿而起。黄水起于脾,肿从腹起。

  白水起于肺,先从脚肿而喘嗽上气也。黑水起于肾,亦从足起。玄水起于胆,先从头面而致足

  胫肿。风水起于胃,先自四肢肿而致通身。石水根于膀胱,其状起于脐下,而腹独大者是也。

  里水起于小肠,先小腹而渐致肿也。气水起于大肠,其状乍来乍去,乍盛乍虚,此其候也。

  大抵上下不通,阴阳不利而致之也。

  又有正水、皮水、五脏水之属,不可不审。正水者,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皮水者,其脉亦

  浮,外证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又云∶皮水之为病,四肢肿,

  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黄汗风者,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或身体反重而酸,或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

  汗出而无大热者,皆为风水。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

  便不利,故令病水也。心水者,其身肿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

  转侧,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

  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脐腹大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

  逆冷,面瘦。

  以上诸证见于《脉经》。大抵水肿之证虽多般,其要不出东垣仲景治法。身腰以上宜汗之,

  身腰以下宜利小水。此得《内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之义也。通身肿者,先须汗利之,使上下分

  消是也。

  丹溪云∶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是也。气肿者,皮浓四肢瘦削,腹胁胀膨是也。

  血肿者,皮间有血缕赤痕者是也。妇人怀妊,亦有气遏水道而虚肿者。此但顺气安脾,饮食

  无阻,既产而肿自消,所谓子肿是也。妇人又有肠覃、石瘕之证,乃是血证,别载瘕之门。

  脉候

  属性:丹溪曰∶水肿脉多沉伏,病阳水兼阳证,脉必沉数。病阴水兼阴证,脉必沉迟。脉沉而滑

  为风水。脉浮而迟,弦而紧者,皆为肿也。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水病胀闭,

  其脉浮大轻者生,沉细虚小者死。水肿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洪大者生,微细者死。

  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浮而紧者死。腹胀便血,脉大时绝剧,脉小疾者死。

  肿脉紧而荣卫俱绝,面浮肿者死。

  【水肿危候】大凡水肿,先起于腹而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

  掌肿无纹者死。大便滑泻水肿不消者死。唇黑唇肿齿焦者死。脐肿突出者死。缺盆平者死。

  阴囊及茎俱肿者死。脉绝口张足肿者死。足肿膝如斗者死。肚上青筋见,泻后腹肿者死。

  男从身下肿上女从身上肿下皆难治。

  治法

  属性:汤液醪醴论篇帝曰∶其有不从毫毛生,而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

  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亟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平治于权衡,去莞陈,是以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

  洁净府。(内经要旨注明,与下参看。不从皮毛生,谓病生于内者,阴气内盛,阳气竭绝,

  不得入于腹中,故言五脏阳以竭也。津液者水也,充郭皮中。阴蓄于内,水气胀满,上攻于

  肺,肺气孤危。魄者,肺神。肾为水害,子不救母,故云其魄独居也。夫阴精损削于内,

  阳气耗减于外,则三焦闭溢,水道不通,水满皮肤,身体浮肿,故云形不可与衣相保也。

  凡此类者,皆四肢脉数急而内鼓动于肺中也。肺动者,谓气急而咳也。如是者皆水气格拒于腹

  膜之内,浮肿施胀于身形之外。又穷标本,其可得乎?平治权衡,谓察脉浮沉,脉浮为

  在表,脉沉为在

  里。在里者泄之,在表者汗之。故云开鬼神洁净府也。去莞陈谓去积久之水物,犹如草之

  不可久留于身中也。故耳《玉机微义》云∶鬼门者,幽玄之谓,有毛窍而不见其开阖。邪气感入,

  邪与正相搏,毛窍闭塞而寒热作焉。病客于表,故宜发汗遣邪气以门也。此亦发汗之别称,

  发泄诸病在表之通例也。净府者,谓膀胱,内无入孔而外有出窍,为清净津液之府。逢肾气

  脏气化水谷之精而渗入脬中,气约成溺出也。夫肾主下焦,司开阖关窍二阴肺脾之气,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气化水行而自清净。否则便涩或浊或淋,为水气溢于腠理,为肿诸病,

  若莞屈陈壅滞于身中,当泄去是物而清净,宜此二法。在表者汗之,在里者泄之,权衡

  于治也。虽然,经云∶水病本之于肺肾二经,而古今方论并不以治水浊泻肾气为说者何?盖肾

  阴奉行降令,为生化之源而常不足,至阴精损削于内,生气不能运化,至为肿,其索矣,

  况肺弱而母气孤危者乎?故东垣曰∶若治以甘淡渗泄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乎?此深撷

  以上治例之妙也。如积饮留饮伤脾,若土之于雨中则为泥矣。或因七情所致手足太阴则病身

  面浮肿似水气者,用燥脾导气之剂即愈。一则若泥土之得和风暖日,水湿去而阳化,自然万物

  生长;一则肺气开泄,渗导通利,水气不滞于脾矣。此正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气愤郁,

  皆属于肺,而与阴阳为病水气机之不同,故亦不待开鬼门洁净府而已也。)

  治法

  属性:《内经》曰∶经脉满则络脉溢,络脉溢则缪刺之,以调其经脉,使形容如旧而不肿,故

  曰缪刺其处,以复其形也。

  《玉机》云∶缪刺谓不分其队穴而刺之也。故此水热穴论无刺水穴,分大法水溢于表,

  或腹胀,或四肢虽肿而气稍实,脉浮洪者宜行此。至病气孤危,脉微弱而四肢水气盛实者,今

  人往往缪刺之,祸不旋踵,盖不审经言脉满络溢宜缪刺之理也。

  治法

  属性:水肿本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

  动其枢机,则水自行。大抵只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用二陈汤加人参、苍白术为主,

  佐以黄芩、麦门冬、炒栀子制肝木。若腹胀,少佐以浓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若陷下,

  加升麻、柴胡提之,随病加减,必须补中

  行湿。二陈治湿,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治法

  属性:产后必须大补气血为主,少佐苍术茯苓,使水自降,用大剂白术补脾。若壅满,用半夏、

  陈皮、香附兼之。

  治法

  属性:有热当清肺金,麦门冬、黄芩之属。

  南北易地之人不服水土而肿者,宜用胃苓汤。或因饮食所伤而肿者,宜以消导散。或因

  气郁湿热而肿者,宜用清热分气饮、遇仙丹、木香槟榔丸。因疮洗逼毒归内而肿者,当以消风

  败毒散。此数条为有余之证,治法当发汗利二便以治标。或因泻痢后而肿者,宜以白术散。

  或因病后久疟服药过度而肿者,宜以四苓五皮饮。或因产后败血而肿者,宜以分气补心汤。

  以上皆为不足之证,宜分气养脾,脾实自能摄养肾水,其肿自消。

  诸家治水肿,只知导湿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又用导水

  丸、舟车丸、神丸之类大下之,此速死之兆。盖脾极虚而肿,愈下愈虚,虽劫目前之快,

  而阴损正气,祸亦不旋踵而至。大法只宜补中宫为主,看所挟加减,不尔则死,当以严氏实

  脾散加减。要知从治塞因塞用之理,然后可以语水肿之治耳。

  有久病气虚而浮,手足皆肿,是虚气妄行。有产后与经事过多者,皆血虚也。兼脉

  虚弱者,宜调补气血。

  凡水肿初病,伤于酒湿面热之类,未经攻下消导,亦可以三圣散,牵牛、枳实、萝卜子

  三味,看大小虚实与之。实者三花神丸、舟车丸、禹功散选用之。大忌羊肉,其性极补,

  水肿食之,百人不愈。

  水肿朝宽暮急者血虚,暮宽朝急者气虚,朝暮急者气血俱虚。今人不论气血阴阳,只

  行利药,利之再三而

  愈甚者,多见其不知阴阳妙用也。

  治案

  属性:子和治一人,因道中渴饮水过多,渐成肿满。或用三花神丸,惮其太峻;或用五苓散

  分利水道,又太缓。淹延数多,终无一效。盖粗工之技,止于此耳。其后手足与肾皆肿,大

  小便皆秘涩,常仲明求治于戴人。戴人令仲明敷药,未及至而殁。戴人曰∶病水人甚者势如

  长川泛溢,欲以杯杓取之,难矣。必以神禹决水之法斯愈。

  又治一人,病涌水,面黄而喘,两足皆肿,按之陷而复起,行则濯濯有声,常欲饮水,不能

  睡卧。戴人令上涌去痰而汗之,次以舟车丸、浚川散下之,以益肾散复下之,以分阴阳利水

  道之剂复下之,水尽瘥。(戴人治案皆初病而实,元虚未虚者,当如此治。今人盖谓子和之

  法不善,岂理也哉?)

  《集成》治一人,能大飧,食肉必泄,忽肿头目甚,目不能开,膈满如筑,足麻至膝,

  恶风,阴器挺长,脉左沉,重取不应,右短涩。令单煮白术汤空心服,探吐之后,以白术二

  钱、麻黄、川芎各五分、防风三分作汤,下保和丸五十丸,吐中得汗,上截居多,肿遂退,

  眼开气顺食进。以前方去麻黄防风,加白术三钱、木通、通草各五分煎,下保和丸五十丸,

  五日而安。

  又治一妇人,素多怒,因食烧肉面肿不食,身倦,脉沉涩,左豁大。此体虚有痰气,为

  痰所隔,不得下降,当补虚利痰为主。每早以二陈汤加参术大剂与之,后探出药,辰时后用

  三和汤三倍术,睡,后以神丸七丸挠其痰,一月而安。

  药方

  属性:赤小豆燥湿利小便最效,人但忽略之。

  土狗(身黄腰细,前二爪如锯,居土中。)焙干为末,治水肿用上半身,即消上身之

  水,下半身即消下体之水。分两边,左可以消左,右可以消右。方士用此特奇以诈利耳。

  香薷治水肿甚捷,有彻上彻下之功。肺得之则清化行而水自下。用大叶者煎成膏丸服,

  可治水肿。

  药方

  属性:(《金匮》)麻黄甘草汤治腰以上水肿者,宜此汗之。

  麻黄(一两)甘草(五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先煮麻黄三四沸,去沫入甘草再煎至八分。食远热服取汗。

  有人患气喘,积久不瘥,遂成水肿,服此效。

  (《金匮》)越婢汤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麻黄石膏(各四钱)生姜(二钱)甘草(一钱)大枣(二枚)

  上咀,水煎服。恶风加附子。《古今录验》加白术。

  (《金匮》)麻黄附子汤治水肿,其脉沉细,属少阴。

  麻黄(三钱)附子甘草(各二钱)

  上作一帖,水煎服。

  (《金匮》)防己茯苓汤治水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

  防己黄桂枝(各三钱)茯苓(六钱)甘草(一钱)

  上咀,作二服,水煎。

  (《金匮》)黄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

  脉自沉。

  黄(四钱)芍药桂枝(各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煎,入苦酒相和服。

  (《和剂》)小续命汤治风肿面皮粗,麻木不仁,加麻黄。有热,去附子。法宜先服三

  和散,(方见气门。)一二服后用此续命汤。(方见风门。)

  (《和剂》)香苏散治上气咳喘,面目俱浮。

  药方

  属性:(《和剂》)五苓散治肿胀湿热,小便不利。(方见湿门。)

  (《澹寮》)五皮散治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胀,上气喘急。

  陈皮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煎。

  (《经验》)大橘皮汤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陈皮(二钱)滑石(一两)木香(二分)槟榔(六分)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一钱)

  官桂甘草(各四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药院》)葶苈木香散治湿热伤脾,水肿腹胀,小便赤,大便滑。

  葶苈木香茯苓肉桂猪苓泽泻木通(各一钱)滑石(五钱)白术(二钱)甘草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食前服。

  (《宣明》)白术木香散治喘嗽肿满,欲成水病,不能卧,不能食,小便秘。

  白术赤茯苓猪苓泽泻甘草木香槟榔(各一钱)陈皮(二钱)官桂(五分)

  滑石(五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温服。

  (《济生》)疏凿饮子治水气遍身浮肿,喘呼气急烦渴,大小便不利。

  泽泻赤小豆(炒)商陆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槟榔茯苓皮(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五片煎服。

  (丹溪)加味五皮散治遍身肿满,不分阴水阳水皆可服。

  陈皮桑白皮赤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各一钱)姜黄木瓜(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煎。一方去陈皮用五加皮、地骨皮。

  (《三因》)消肿丸治水肿喘满,小便不利。

  滑石木通白术黑牵牛(炒)茯苓茯神半夏(制)通草陈皮(各二钱半)

  木香(一钱)瞿麦丁香(各半两)

  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灯心麦门冬汤下。

  (《良方》)木香分气汤治四肢浮肿,腹胀中满,胁肋膨,虚气留滞上冲,小便臭浊。

  木香槟榔赤茯苓猪苓泽泻半夏(制)枳壳(麸炒)紫苏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入灯心、麝少许,食远服。

  (《济生》)赤小豆汤治气血俱热,遂生疮疥,变为肿满,或烦或渴。

  赤小豆(炒)当归商陆泽泻桑白皮连翘赤芍药汉防己猪苓(各五分)

  上咀,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热甚加犀角。

  (《经验》)茯苓散治诸般气肿。

  芫花(醋拌炒)泽泻郁李仁甜葶苈汉防己本(各三钱半)陈皮(去白)

  白茯苓白槟榔瞿麦(各半两)滑石大戟(各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桑白皮煎汤空心调下,取下碧绿水如烂羊脂为度,忌盐食百日。

  (《医林》)白术泽泻散治痰病化为水气传变水鼓,不能食。

  白术泽泻陈皮(去白)木香槟榔茯苓(各等分)痞加枳实,肿加牵牛。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拔萃》)导气通经汤治脾气有余,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陈皮(去白)桑白皮白术木香茯苓(各一两)雨水时加泽泻。

  上咀,每服八钱,水二盏煎一盏,通口服。

  (《直指》)萝卜子饮治水病浮肿。

  萝卜子(生,半两)赤茯苓牵牛末(炒)葶苈(炒)甘草半夏(制)川芎槟榔

  青木香辣官桂青皮陈皮白商陆(各三钱)

  上咀,每服三钱,水盏半、姜四片煎服。

  (《集成》)导水饮子治水饮肿胀。

  吴茱萸(三钱)黄连茯苓苍术(各一两)滑石(七钱半)

  上为细末,滴水丸。每服七十丸,食前车前子灯心汤下。

  (《良方》)人参木香散治水气肿病。

  人参木香茯苓白术滑石猪苓泽泻甘草槟榔琥珀(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日进三服。

  (《拔萃》)楮实子丸治水气鼓胀,洁净府。

  楮实子(一斗五升,膏)白丁香(一两)白茯苓(二两)

  上二味为末,用膏子为丸,梧桐子大。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消为度,后服补中调养药。

  (《病机》)白茯苓汤治变水。

  白茯苓泽泻(各二两)郁李仁(二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煎七分常服,从少至多。或煎熟入姜汁和面,或作粥饭常服,

  五七日后胀下再与白术散。

  (《病机》)白术散

  白术泽泻(各半两)

  上为细末,用茯苓三钱煎汤调下。或丸服亦可,三十丸从少至多,后治以黄建中之

  类调养之,忌房室、猪鱼、盐酱、面食。

  (《良方》)三白散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

  白牵牛(二两)白术木通桑白皮(微炒)陈皮(各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姜汤调下。小儿五分。

  药方

  属性:(《拔萃》)香苏饮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陈皮(一两,去白)紫苏汉防己木通(各半两)

  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前通口服。

  (《圣惠》)紫苏橘皮汤治遍身肿满,脏腑自利。

  紫苏橘皮苏子大腹皮香附子茯苓(各五分)木香(三分)半夏(制)槟榔

  桔梗(各四分)五味子甘草(各二分)

  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通口服。

  (《索矩》)三和汤治脾湿肿满。

  陈皮浓朴(姜炒)白术槟榔(各一钱)紫苏(七分)海金沙木通(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良方》)加味枳术汤治气为痰饮所隔,名曰气分胀满。歌曰∶

  气分中满并胸痹,三者虽殊皆此类。

  胸痹气实中满虚,气分挟饮兹为异。

  趺阳微迟寸迟涩,两处推求病端的。

  阴气不通则骨疼,阳气不通身冷剧。

  阴气前通痹不仁,阳气前通恶寒栗。

  阴阳相得气乃行,气转即散分虚实。

  实则失气虚遗尿,腹满胁鸣何以治?

  心下坚大似旋盘,桂附术汤为最妙。

  枳壳白术辣桂紫苏茎叶陈皮槟榔桔梗五灵脂(炒)木香(各半钱)半夏

  茯苓甘草(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温服。

  (《圣惠》)赤茯苓丸治水湿太过,四肢肿满,喘急风不宣通。

  葶苈(四两)汉防己(二两)赤茯苓(一两)木香(五钱)

  上为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汤下。

  (《良方》)楮白皮散治风毒瓦斯,遍身肿满。

  楮白皮猪苓木通(各一钱)紫苏桑白皮(各钱半)陈皮(去白,五分)

  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良方》)槟榔散治石水病腹光紧急如鼓,大小便涩。

  槟榔(末,半两)商陆生姜(各一两)桑白皮(一两半)甘草(炙,一分)

  上除槟榔外,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渣,五更初分二服,每服调槟榔一分,平明当利。

  如不利,再服。

  (《良方》)大半夏汤治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忡

  喘息,名水胀。

  半夏(制)陈皮茯苓桔梗槟榔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温服。

  (《良方》)鲤鱼汤治卒浮肿,上气喘急,小便急涩,大便难。

  鲤鱼(二斤,去肠肚鳞洗净)赤茯苓桑白皮猪苓泽泻紫苏(各一两)杏仁(去

  皮尖及双仁者,炒)

  上咀,先用水五升煮鱼,取汁三升,去鱼内药,煮至二升。食前温服一盏,鱼亦食之妙。

  (《良方》)导水茯苓汤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随手

  而起突,喘满倚息,不能转侧,不得卧,不得食,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虽有而如黑

  豆汁者,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用此即愈亦常验。其病重之人煎此药时,要如熬阿剌吉酒相似,

  约水一斗,止取药一盏,服后小水必行,时即渐多,直至小便变清白色为愈。

  赤茯苓麦门冬泽泻白术(各三两)桑白皮紫苏桔梗木瓜(各一两)大腹皮

  陈皮砂仁木香(各七钱半)

  上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灯心五根煎五分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五两,再加麦门

  冬二两、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盏、五更空心服。渣再煎,连进三服自然水利。

  沉香琥珀丸治水肿一切急难证,小便不通者。

  琥珀杏仁(去皮尖)紫苏赤茯苓泽泻(各半两)葶苈(炒)郁李仁沉香(各两半)

  陈皮(去白)汉防己(各七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以麝为末,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人参汤下。

  (《三因》)复元丹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两目下肿,小便不通。

  附子(炮)木香茴香川椒浓朴白术陈皮吴茱萸桂枝(各一两)泽泻(两半)

  肉豆蔻(煨,半两)槟榔(半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苏汤下。

  (《百选》)葶苈丸治腹中有湿热,目下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而足胫微肿,病在肾;

  肾,少阴也。标在肺;肺,太阴也。故满气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则右胁有气上冲两腋,

  与缺盆相牵引不快,少思饮食。

  甜葶苈(另研)牵牛(半生半炒)白术(各半两)桑白皮赤茯苓汉防己羌活

  陈皮泽泻郁李仁(汤泡去皮炒紫色另研。各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初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及晚食前生姜橘皮汤送,

  日进二服,以知为度。

  (《济生》)三仁丸治水肿喘息,大小便不通。

  郁李仁杏仁(泡去皮尖)薏苡仁(各一两)

  上为末,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饮下。

  分气通心汤

  大腹皮香附子(炒)白茯苓桔梗(各一钱)木通甘草(炙)川芎前胡青皮

  枳壳(炒)白术(炒。各七分)木香(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药方

  属性:(《济生》)实脾散治阴水发肿,凡此先实脾土。

  浓朴(制)木瓜木香附子(制)干姜草果仁大腹皮(各钱半)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一方加白术、茯苓。)

  补脾藿香散治脾受水气,吃药转了,服此药以补之。

  藿香丁香羌活红豆川芎独活木香草豆蔻甘草(炙。各五分)干姜(八分)

  陈皮(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三五沸,空心和滓服之。

  (《济生》)加味肾气丸治肾脾俱损,腰脚皆肿,小便不利。

  白茯苓(三两)附子(制,半两)泽泻(去毛)桂枝川牛膝车前子山药

  山茱萸肉(各一两)牡丹皮(一两)熟地黄(四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直指》)姜蔻散治胸满腹肿,大泻不止,时或干呕。

  人参浓朴(制)草果仁良姜诃子(煨)白姜(生)藿香丁皮苍术(制)

  陈皮甘草(炙。各一分)丁香肉豆蔻(面包火煨)砂仁(各分半)茯苓(分半)

  上咀,每服三钱,水煎食前服。仍以木香砂仁煎汤浓调正料,参苓白术散佐之。

  (《三因》)当归散治水肿之疾,多由肾水不能摄养心火,土无所滋,水溢泛滥,

  渗透经络,发为浮肿。

  当归木香肉桂赤茯苓白术陈皮木通赤芍药槟榔牡丹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入紫苏五叶、木瓜一片煎服。

  药方

  属性:(《局方》)神助散治十种水气,面目四肢浮肿,以手按之,随手而起,咳嗽喘急不

  得卧,小便涩,大便秘。

  泽泻(一两)椒目(两半)猪苓(二两)黑牵牛(头末,一两)葶苈(三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煎入酒调服。

  (《秘方》)木香塌肿散治水肿二便秘涩。(方见胀满门。)

  (《玉机》)大戟散治水肿腹大如鼓,或遍身俱肿。

  大戟白牵牛木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以猪腰子一对批开,擦药在内烧熟,空心食之。如食左腰子,

  左臂塌消,食右消右。

  如肿不尽,于腹绕涂甘遂末,饮甘草水少许,其肿自消。

  神助木香散治二十四胀鼓病。

  木香沉香(各二钱)砂仁葶苈益智仁连翘(各三钱)桑白皮白牵牛(半炒)陈皮

  枳壳木通黑牵牛(半炒)椒目青皮泽泻大黄(各半两)槟榔胡椒(各一钱)甘遂(四钱)

  上为细末,米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钱,空心五更嚼葱白汤下,(消上。)次服

  橘皮汤下,(消中。)三服桑白皮汤下。(消下。)倘有余肿,沉香汤下,忌盐酱。

  大腹皮散治风水,身体浮肿,发歇不定,上气喘急,肢节疼。

  大腹皮桑白皮川芎汉防己羌活青皮大黄槟榔(各七分)桂心甘草(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仲景)十枣汤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通。(方可为丸。)

  三花神丸(治前症。)

  舟车丸

  浚川散(四方并见痰饮门。)

  (《圣惠》)牵牛汤治腹中湿热,足胫微肿,中满气急,咳嗽喘息,小便不利。

  牵牛(头末,一两)浓朴(姜制,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或水丸服。

  (《圣惠》)顺气丸(一名气宝丸)治腰胁俱病,如抱一瓮,肌肤坚硬,按之如鼓,脚

  肿不能屈伸,脊瘦露骨,四肢无力。

  木香茴香(炒)羌活槟榔木瓜川芎当归(酒浸。各一两)黑牵牛青皮陈

  皮(各一两)大黄(两半)皂角(四两)

  上为细末,熬皂角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温汤下。

  (杨氏)十水丸治十种水肿,四肢胀满,面目虚浮,以手按之,少时方起,喘急不

  得卧,小便赤涩。

  远志石菖蒲椒目羌活大戟肉豆蔻(面包煨。各一两)泽泻猪苓胡葶苈(炒)

  白牵牛(炒。各半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良方》)半边散治诸般水肿。

  芫花(醋浸焙干)甘遂大戟大黄(各三钱)土狗(七枚,五月内取细腰能飞者)

  上先以葱捣烂马饼摊新瓦上,将土狗摊葱上焙干去翅嘴,每个剪作两片,分左右成对

  记之,再焙干为末。欲退左边肿,即以左七片为末入前药二钱调服,右边如之,淡竹叶、天

  门冬煎汤调五更服,候左边退至四日服。右边如或未动,只以大黄三钱煎至一半助之。

  如不动,茶清助之。

  (《良方》)神助丸(又名葶苈丸)治十种水气,面目四肢遍身俱肿。

  大戟一青水,先从左胁肿起,根在肝。

  葶苈二赤水,舌根肿起,一云脚跟肿起,根在心。

  甘遂三黄水,腰腹肿起,根在脾。

  桑白皮四白水,从脚肿起,根在肺。

  连翘五黑水,从外肾肿起,根在肾。

  羌花(醋炒)六玄水,从面肿起,根在胆。

  泽泻七风水,从四肢肿起,根在胃。

  本八石水,从脐肿起,根在膀胱。

  巴豆(去油)九里水,从小腹肿起,根在小肠。

  赤小豆十气水,或盛或衰,根在大肠。

  上十味,用所主药一两,余者各半两,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

  茯苓汤下,一日三服,忌盐百日及鱼虾面食、一切毒物、房事,半年病愈后更服鸭头丸。

  (《济生》)鸭头丸治湿热遍身悉肿,腹胀喘急,二便秘涩。

  甜葶苈(微炒)猪苓防己(各一两)

  上为细末,取绿头鸭血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白汤送下。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