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

  雄黄神金散治十种水肿证候。

  桑白皮雄黄芫花(醋炒)甘遂大戟茯苓泽泻葶苈椒目巴戟

  上为细末,所主药加倍,余各等分。每服二三钱,空心用井水调服,以利为度,量人虚实

  加减法如前。

  (《良方》)防己汤治膜外气水病,不限年月深浅,浮肿大喘。

  防己大戟木香赤茯苓海蛤椒目白术犀角屑葶苈防风木通诃子肉

  陈皮牵牛槟榔郁李仁桑白皮紫苏(各一两)大黄(二两)麝香(少许,汤擂去脚)

  上咀,分作二剂,以水三升隔宿浸,明日五更用文火煎减去一升,搅取饮可三盏,平旦空

  心先饮一盏,如人行五里又服一盏,至第三服,如药冷,用重汤暖之,不可冷服。若久病腹

  中虚,服至第三盏则微汗三两行。若腹中实者,至日午即转泻,宜用盆盛验之,必有污浊黄水

  或青黑之物出三五升,并气化为之泻。若不甚浊,困倦,切勿止之,必自住。若觉力乏,即

  服浆粥补之。后隔三五日又服一剂,仍根据此法服之。按徒都先生云∶服第一剂则病减半,至第

  二剂则去根本。前后历试,重者朝及二剂而暮已瘥。根本深者服药即肿消能起,但觉小腹内

  有块结,则须后剂。其药滓慎勿抛弃,布囊盛悬于风中,他日或有微觉发动,则更煎,可更治

  两人。徒都先生云∶人家有此药滓悬于户上,一家终不患疫气。此饮不独治水气,凡是气病皆

  治之。若患肺气,不

  限年月深浅,于此十二味中减去大黄及诃子,加贝母、人参,以童便煎,每日空心服之,当去

  病根。有患肺气困重者,因逢患水气人服此药,偶得一盏服之水瘥。有人患香港脚,时时冲心,

  服此亦除根本。以此推之,但是气病皆治,不独治水气而已。妇人有孕服之亦无妨,小儿

  老人随意增减。

  (《良方》)退肿集肾丸治诸肿。

  商陆猪苓汉防己苦葶苈椒目滑石海金沙黑牵牛大腹皮赤茯苓(各一两)

  巴豆(二十七粒,去油)黄连(净,一两)

  上为细末,煨蒜捣烂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五更温服,两日一次。初服商陆

  汤下,次服赤豆汤下,三服木瓜汤下。

  雄黄木香散治男妇八十种水气,取水法。

  大鲫鱼(一尾,去鳞肚,入大戟、甘遂各二钱半)雄黄(另研)黑牵牛木香(各半两)

  土狗(一枚,另研)

  上以大戟、甘遂一半入鱼内煨令焦,取出焙干,同众药研为末。每服二三钱,冷水调下。

  (《宣明》)牵牛丸治一切湿热肿满等疾。

  黑牵牛黄芩大黄大椒滑石(各等分)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姜汤下。

  (《圣惠》)牛郎丸治诸水肿。

  槟榔枳壳黑牵牛白牵牛(半生熟)

  上各等分为细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商陆汤下。

  (《良方》)夺命丸治水气肿病。

  大戟(麸炒)甘遂(炒。各一分)苦葶苈(五钱,半生半炒)泽泻(一分半)

  上为细末,煮枣肉为丸,梧桐子大。若四肢肿者,名为顺水,温浆水下三丸,星月上

  时服,至天晓利下恶

  物。若四肢瘦腹肿者,名为逆水,以苦葫芦子陈面煎汤下,二便频快是效。

  商陆赤豆汤

  生商陆(切如豆大)赤小豆(各等分)鲫鱼(二尾,去肠肚留鳞)

  上将二味实装鱼腹中线缚,水三升慢火煮,豆烂去鱼,取二味空心食之,以鱼汁送下。

  甚者过二日再为之,不过三剂瘥。

  (《医林》)温白丸治一切积聚,腹中有块,久久不治,变成肿胀。

  川乌(制,二两半)皂角(去皮子炙)巴豆(炒去油。各五分)浓朴(姜炒)吴茱萸(泡)

  紫菀茯苓人参桔梗菖蒲柴胡干姜(炮)肉桂川椒(炒出汗)黄连(各五分)

  上除巴豆另研外,余为末入巴和匀,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食远姜汤下,治

  气肿水肿,腹中有块,用木香、木瓜、槟榔、商陆磨汤下。血肿者有赤紫纹,用苏木、桃仁、

  赤小豆煎汤下。

  (《直指》)行水丸治前证。

  葫芦巴(炒)破故纸(炒)砂仁荜澄茄川椒(净炒出汗)乌梅肉(各二钱半)

  牵牛(炒。各半两)巴豆(略去油,钱半)

  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五丸,食后姜汤下。

  涂脐膏治肿满小便少。

  地龙猪苓针砂(各等分)

  上为末,葱涎调内脐中寸高,以帛束之。

  药方

  属性:水分(一穴,在脐上一寸,灸七壮,疗腹肿不能食,若是水病宜灸。)

  神阙(一穴,当脐中,灸三壮,主水肿鼓胀,肠鸣如流水之声极效。)

  石门(一穴,在脐下二寸,灸七壮,主水胀水气行皮中,小便黄,气满肿。)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外廉两筋间,灸七壮,主水腹胀皮肿。)

  水沟(一名人中,在鼻下,灸三壮,主一切水肿人中平满证。)

  水肿证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此明堂铜人所戒也。庸医多为人针分水,

  误人多矣。若其他穴或有针得瘥者,特幸焉耳。大抵水肿禁针,不可为法。

  药方

  属性:一方∶治水肿,用黑豆一升、水五升煮三升,去滓入酒五升,更煎取三升,分温三服,

  未瘥再服。

  一方∶用鲤鱼一个极大者,去头尾及骨,惟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合煮,取

  二升。以上用生布绞去滓,顿服尽,如不尽,分三服,利尽即瘥。

  一方∶治十种水肿,用鲤鱼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

  一方∶治水肿气胀不消食,用香薷不拘多少,细咀入釜中水浸上数寸煮,使味尽去滓澄

  清熬稠,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日三服,渐增,以小便利为度。

  一方∶治身体手足卒肿,用蚯蚓粪为末,腊醋调涂患处愈。

  一方∶治遍黄肿,用瓜蒂三四钱焙干为末,用半字吹鼻内,日一度,吹三四日如不愈,

  后用黄芩末五钱煎汤下。

  《兵部手集》∶治水病初得危急,冬瓜不拘多少,白水熟煮,任意食之,神效无比。

  又方∶治前症,以乌牛尿不拘多少,每日服一盏,频用效。

  《肘后方》∶治遍身卒肿,用皂角刺炒黄色,锉三升,酒十盏煎四盏,每服一盏,日

  二服效。

  又方∶治前证,甘遂一分为末,猪肾一枚分为七脔,渗甘遂入内,以慢火炙熟,作一

  服食之,觉腹胁鸣二便利

  为验。

  又方∶菟丝子一升,酒五碗渍三宿去滓,每服一盏,温服,日二进。

  《千金髓方》∶治水病肚胀,四肢肿,用黄瓜一根切开勿去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

  半,俱烂,空心顿服。

  又方∶用枣子一斗放锅入水四指,用大戟连根苗放在上煮熟,去大戟,时时吃之,枣尽

  即愈。

  又方∶治男子妇人积年香港脚肿痛,及肚腹蛊胀,商陆不拘多少切碎,无灰酒煮熟连渣

  吃。如鼓肿,同米煮粥服,忌盐酱。

  又方∶以杏仁去皮尖研碎,同粳米煮粥食之。

  《外台秘要》∶治一切水肿,用红花二两杵烂,入水半盏,取汁服之,不过三服便愈。

  又方∶治水肿,用苦葫芦子炒为末,每服二钱,陈皮木通煎汤下。

  又方∶治酒肿脾虚发肿,用醋煮香附子,焙干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白汤下。

  又方∶治香港脚水肿,头面俱肿,心腹满,小便不利,以马齿苋一握和少粳米酱汁煮食之。

  《太平圣惠方》∶治十种水病,肿满喘促不得卧,以蛄蝼五枚晒干为末,用食前白汤下

  五分匕,或至一钱,小便通为效。

  又方∶治水气遍身浮肿,气促坐卧不得,用牵牛一两微炒,捣为末,用乌牛尿三盏浸

  一宿,平旦一服,葱白一握煎十余沸去滓,空心分为三服,从小便中利下。

  《梅师方》∶治水肿不能坐卧,头面遍身悉肿,取蒴根刮去皮,捣汁一合,空心热

  服,当微吐即愈。

  又方∶治前症,用东引花桑枝烧灰一升淋汁,煮赤小豆一升空心食令饱,饥则食之,

  不可饮汤。

  又方∶治水肿不能服药,商陆二两锉、羊肉六两,以水五升熬取二碗,极烂去商陆留肉

  用葱豉作脯,如常食之。

  又方∶治水肿,用续随子一两去壳研,以纸裹出油研为末,分作七服,男温酒下,女荆

  芥汤下,三服得利即止,忌盐酱百日。

  《崔氏方》∶治水气,用葶苈三两,以物盛甑上蒸令熟,即捣万杵成膏,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食远姜汤下,微利则愈,不可多服,令人饮食不

  美。若气喘,亦服之,若气下即止。此方治水气无比。

  《经验方》∶治水病,用樟柳根去粗皮,薄切晒干为末,用黄颡鱼三头、大蒜三瓣、

  绿豆一合,以水一大碗同者煮,豆烂为度,将豆任意先吃了,却以汁调药末一钱匕,其水化

  为清气散去。

  病机

  属性:夫阴肿者,皆由膀胱蕴热,风湿相乘,或湿热水肿流注,或疝气攻作,或暴风客热,及小

  儿啼叫,怒气结聚,或虫蚁吹毒所致。详其所因,施以方治。

  药方

  属性:三白散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胀,二便不利。

  白丑(二两)桑白皮白术木通陈皮(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姜汤调下。小儿服五分。

  地龙膏治大人小儿外肾肿,或疝气,风热暴肿及阴疮肿。

  生干地龙(不拘多少)

  为末,先以葱椒汤无风处洗,用津调敷外肾,或用热鸡子清调敷,或加牡蛎末尤佳。

  桃仁丸治小儿啼叫,怒气闭于下,结聚阴肿不散。

  桃仁(去皮尖炒,三钱)官桂牵牛(炒为末)白蒺藜牡丹皮大黄(各三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不拘时用青皮、木通、葱白、盐少许同煎

  汤送下,或煎木香流气饮。(方见气门。)

  牡蛎散治小儿阴茎肿通明。

  牡蛎粉

  为细末,先用津调涂,次以粉擦之,桃仁研膏津调敷。

  蝉蜕散治脬囊肿,小儿坐地为风湿所袭,或蚁蚓所吹。

  蝉蜕(五钱)

  上水一盏煎汤洗,再温再洗,仍以五苓散加灯心煎。

  易简诸方

  属性:《集验方》∶治外肾肿胀,用小茴、穿山甲(俱炒)、木香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

  空心酒调下,痛止立效。

  又方∶治阴肾肿疼,用莴苣子(一合)为末,水一盏煎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三

  服大验。

  又方∶治阴肿,铁精粉敷患处。

  又方∶治男子妇人阴肿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用此神效。马鞭草烂捣绞汁涂之。

  《遇仙方》∶治小儿外肾赤肿痛,日夜呻吟,退皮壳,愈了又发,用老杉木烧灰,

  入腻粉香油调敷。

  又方∶用葱园内蚯蚓粪,甘草煎汁调涂,生薄荷汁敷亦可。

  又方∶用荆芥穗一两、朴硝二两、萝卜子两半、葱白同煎汤淋洗。

  《子母秘录》∶治妇人阴肿坚痛,枳实(半斤)咀炒热,帛裹熨,冷易之。

  《梅师方》∶治卒外肾肿痛,大黄末和醋涂之,干即易之。

  又方∶治卒阴肾痛,牛粪烧为末,和酒敷之,干即易。

  又方∶治男子阴肿如斗及核痛,人所不能治者,用芜菁根捣烂,敷之立愈。

  病机

  属性:《易》以上下乖隔不通为蛊。夫子《系辞》以为蛊坏之极。先哲以蛊名其病证,正

  谓气血虚极,阴阳不通,上下不相升降。先由内伤脾胃而运用失常,遂成中满痞塞之疾。渐而

  虚极,上下不通,气血留积,坚聚成形,必为蛊证。药不能攻,斯坏之极而不可救。生气通天论

  曰∶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不通也。)良医弗为。其蛊证之谓欤?

  知命者是必慎其将坏之初,而必谨其履霜之戒,当于痞满肿胀之时,求良医以图治安,

  则无终蛊坚冰之患也。甫见今病蛊者皆弗究其将坏之初,而惟求治于既坏之后。医者不思蛊邪

  固如磐石,岂一擘能移?虽用利药攻之,是欲速其死也,果何益之有哉?医书多以蛊证附

  鼓胀、胀满门中,所以不知蛊之为病深重也。今别立一门,俾患者医者各知其所慎,不敢因循

  而致于坏极,虽良医弗能救,而况其下者乎!

  治法

  属性:凡单腹胀肿屡经利下而不愈者,必成蛊证。治法宜于痞满、胀满、水肿三法中求治。其

  初则不致于坏极成

  蛊,一至成蛊,不能治矣。

  药方

  属性:中满分消丸治气蛊腹胀如鼓,俗呼为梭子气,又谓之单腹胀,皆因脾虚所致。且胃为水

  谷之海,水谷入胃,脾主运化。今胃虚不能运化,气块然不动,致水浸渍于脾,则为之胀满,

  不有生意,肌肉消瘦,独腹肿胀,其硬如铁,将见脐下无纹,针所不入,药所不救,坐以待

  毙矣。(方见胀满门。)

  (《简易》)四炒枳壳丸治气血凝滞,腹内蛊胀。

  枳壳(四两去穣咀,分四制)

  一分用苍术一两同炒,一分用萝卜子一协议炒,一分用干漆一两同炒,一分用小茴

  香一两同炒。

  上各炒,枳壳黄色为度,拣出为细末,却将苍术等四味用水二碗煎至半碗,去滓,

  以汁搅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米饮下。

  万金丸治诸般气血积或食积,欲成蛊症者。

  石菖蒲(细锉,八两)斑蝥(八两去翅足,同菖蒲炒焦黄色,拣去蝥,用粗布袋盛起,

  两手牵拽去斑蝥背上衣壳净用,入菖蒲)

  上将菖蒲为末,醋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远温酒或白汤送下。如蛊将成,

  用香附米一二钱煎汤下。

  (《良方》)遇仙如意丸治诸蛊胀虚弱。

  白茯苓青皮陈皮(各一钱)白豆蔻石菖蒲人参丁香三棱(炮)白术砂仁

  官桂莪术(炮)远志木香(各三钱)山药(半两)香附(炒,五两)牵牛(取头末,八两)

  甘草(五分)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二十丸,临卧温白汤下。看老幼虚实加

  减服,忌一切生冷硬物。气蛊水蛊每服三百丸立消。妇人月水不调,产后腹中有恶物,并宜

  服之。服后利三四行,饮水一口即止。

  利后胀消,可服甘露饮补之。

  甘露散

  人参白术茯苓猪苓(各半两)滑石(六两)泽泻(半两)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后滚白汤调下。

  神效木香散治二十四种蛊证。(方见水肿门。)

  广术溃坚汤治中满腹胀,内有积块,坚硬如石,生卧不安,寝成蛊胀,面色痿黄。(方见积聚门。)

  (秘方)七圣君子散治一切气血水食蛊证皆治,如患人面色青黑者肝死,两眉凸者肺

  死,脐中突出脾死,两手无绞心死,下注脚肿肾死。此五证内显一证者不可治。

  白樟柳枝葛根桑白皮甘遂续随子(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重者五钱,绿豆汤调下,看大小虚实用之。忌一切生冷油腻荤腥盐

  酱面食鱼肉等发病之物,及房室一百日,宜服白粥米食淡物,服药取恶物如虫如鱼脑血块者即

  去根。歌曰∶蛊药七圣君子,芳名著在烟霞。

  白皮甘遂与干葛,商陆槟榔配合。

  葶苈牵牛等分,休将各物争差。

  豆汤调服胜丹砂,蛊胀诸膨消下。

  (《圣惠》)槟榔丸治水蛊。

  槟榔郁李仁(各一两)甘遂续随子(各半两)茹商陆黑丑大黄(各一两)

  木通海金沙(各五钱)滑石(一两)

  上为细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如泻,白粥补之。常服止吃十丸至十

  五丸,忌盐酱生冷油腻面食。

  (《宣明》)鸡屎醴散治蛊胀痞满,能旦食不能暮食。

  大黄桃仁(去皮尖)鸡屎醴(干者炒)

  上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姜汤调食后,临卧服。

  (《瑞竹》)香枣丸治十种蛊病。

  苦丁香

  为细末,煮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枣汤下,三服立效。

  (《百选》)水蛊商陆根治水蛊。

  商陆根(赤者捣烂)

  贴脐心,以帛缚定,水从小便出。

  (《正传》)经验鸡屎醴治蛊胀气胀水胀等疾。

  羯鸡屎(干者一升炒焦色)

  为末,出火毒再研细,百沸汤三升淋汁。每服一大盏,调木香槟榔末各一钱,日三服,

  空心服,以平为期。

  经验桃奴丸治妇人室女且经不通,渐成胀满,及男子坠马,跌扑损伤,以致瘀血停积,

  将成血蛊,并皆治之。

  桃奴(桃树上干朽嫩桃十二月取用)鼠粪(两头尖者,是雄鼠屎也)玄胡索肉桂

  香附子五灵脂砂仁桃仁(去皮尖。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河间)二气散治水气蛊胀。

  白丑黑丑(各二钱)

  上为细末,外用大麦面四两同一处拌匀做烧饼。临卧用茶清一盏下,降气为验。

  (河间)三花神丸治诸蛊证。(方见前肿门。)

  (《直指》)木香二皮丸治水肿气蛊。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去白)大戟甘遂肉豆蔻(各二钱半)牵牛末(一两半)

  上为细末水丸,或商陆汁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下。

  (《直指》)水蛭丸治血蛊气蛊,腹硬如石。

  三棱(炮)莪术(炮)干漆(炒烟尽)牛膝(酒洗)虻虫(糯米炒)琥珀

  肉桂砂水蛭(锻石炒赤色)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用生地黄自然汁和米醋调匀,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温酒或童便送下。

  (《直指》)敷蛊法治腹硬如石,或阴肿大,先用甘草煎汤一盏服之,后用此药敷之。

  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和敷肿处。

  (秘方)保命丹治诸蛊。

  肉苁蓉(三两)皂矾(一斤)红枣(一斤,煮熟去核)大麦芽(炒,一斤半)香附子(一斤)

  苁蓉皂矾二味入罐火姻尽。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好酒下,

  食后服,日进三服,量大小虚实与之。

  人参定喘汤治气蛊有喘。

  人参(一两)杏仁(去皮尖炒,一两)陈皮甘草木香(三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食远苏木汤调下,三服喘止。

  (《集成》)泄蛊丸治一切水肿气胀。

  甘遂黑丑大黄茯苓泽泻(各半两)丁香滑石枳壳木香一扫仙沉香(各二钱)

  续随子(三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雄黄为衣。

  (《集成》)尊重丸治蛊证水肿气肿喘急,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不通,一切中满单腹胀。

  人参沉香丁香木香槟榔车前子葶苈(各四钱)胡椒蝎梢滑石海金沙

  赤茯苓白豆蔻(钱半)萝卜子(六钱)郁李仁(一两一钱)

  上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姜汤下,日三次。

  (《医林》)沉香广圣散治十种蛊气。

  木通大戟商陆(各半两)芫花(醋浸一宿炒,半两)甘遂(二钱,面煨)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蜜水调下。

  (《医林》)愈蛊散

  瞿麦葛根甘遂(各五钱)牵牛芫花滑石葶苈胡椒(各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加至二钱,空心好酒调服。

  药方

  属性:一方∶治蛊胀身干黑瘦,多渴烦闷,用马鞭草细锉晒干,勿见火,以酒或水同煮,味出去

  渣,温服无时,六月中旬雷鸣时采有效。

  又方∶治水蛊,不问年月,深者用大戟、当归、陈皮各一两,细锉,水二升煮七分顿

  服,利二三斗物怪,至重不通,再服。

  积聚门

  属性:(附瘕癖)

  病机

  属性:《素问》《针经》云∶积者,厥气生足,足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凝涩则寒气上

  入于肠胃,则腹胀,腹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

  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

  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积矣。或外

  伤于寒,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矣。凝血蕴里不散,津液涩渗,

  着而不去,而皆成积矣。又曰∶思则气结,久成积也。

  奇病篇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

  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运气积块皆属湿土。经曰∶土太过,曰敦阜之纪,其动濡积并搐是也。

  五脏生成篇曰∶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

  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

  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名曰肝痹,得

  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脉紧。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

  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

  痹,得之沐浴清而卧。

  《难经》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阳浮而动,阴沉而伏,气之所积,名曰积;

  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

  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又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

  令人发咳逆喑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

  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甫按∶

  积病传其所胜,王气不受,固理也。肝积传自肺金,得于季夏,亦理也。肝欲还肺,肺不肯

  受,定于戊己日干,似为太凿。或木气自病,而非由于胜之所传,则亦有也,奚必拘于是?)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

  大如复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

  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

  若豚状,上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原病式》曰∶积聚者,由阴阳不知,脏腑虚弱,或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

  《巢氏病源》曰∶积聚痼结者,是五脏六腑之气已积聚于内,重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

  邪气重沓,牢痼坚结者也。若久即成。

  《玉机微义》曰∶积聚因饮食及七情而成者多。滑氏谓越人之意,盖以五行之道推其理势之所

  有者,演而成文。初不必论其情感,亦不必论其还不还,与其必然否也。读者但以所胜传不

  胜,及王者不受邪遂留结为积,治之可矣。

  病机

  属性:积者,阴气也,发有常处,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聚者,阳气也,发无根本,上

  下无所留止,痛无常处。者,腹中坚硬,按之应手,一定不移,言其形状可征验也,亦由

  寒温失节,饮食不消,聚结于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也。瘕者,假也,谓虚

  假可动也,病虽结瘕而可推移者也。经曰∶血不流而滞,故内结而为瘕也。瘕者,假物而

  成形,故曰瘕,血病也。此不言为聚,聚者,阳气也。小肠移热于大肠,乃为瘕,大肠移热

  于小肠,谓两热相搏,则血移而为伏瘕。血不行则月闭,此瘕之病为妇女得之多也。故女

  科有肠覃、石瘕之病。(详见本科。),边旁也。海篇云∶皮浓也。此亦气血凝于肌肉之间

  而成也。状类痞块之形而尤见着者也。癖者,僻也,饮食之凝滞于一隅而成内癖。内伤脾胃,

  外无形迹。其人面黄肌瘦,四肢困乏而精神憔悴是也。今人之所病癖诗癖者,其证亦是也。痞

  块之候自详本门。积与也,乃坚硬;聚与瘕也,移散而动;与痞也,坚硬在皮;癖之为候,

  病在五内,而不可以形状求也。

  积也聚也,也瘕也,也痞块也,皆不外乎饮食气血之凝滞。在医者以意推之治之,

  量其虚实,权其重轻消息之而已矣。

  病机

  属性:张子和曰∶积之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或伤酸苦甘辛咸之味,或停温凉寒热之

  饮,或受风寒暑

  湿燥火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导,方寸大而去之,故不难矣。若久而延之,留滞不去,遂

  成五积。

  夫肝积肥气者,不独气有余也,中亦有血病也,肝藏血故也。心积伏梁者,火之郁也。

  以热药散之则益甚,以火灸之则弥聚,况伏粱证有二,名同而实异,不可不详,其一上下左右

  皆有根,在肠胃之外,有大脓血,与肠痈同。其二身体髀股皆毒肿,环脐而痛,即是风根不

  可动,动则为水溺涩之病。此二者《内经》虽言不可动,止谓不可太下,非谓全不可下,恐病

  去而遗害。痞气者,举世皆言寒则为痞,《内经》以为湿则痞,虽因饮冷而得,其阳气为湿

  所搐,以热攻之则不散,以寒攻之则湿去而寒退矣。肺积息贲者,喘息贲而上行也,此旧说也。

  余谓贲者,贲门也,手太阴之筋结胸里,故贯谷贲下抵季胁,其痛支转筋,痛甚则成积气而为

  息贲。手心主结于臂,其病胸痛息贲。又云∶肺下则居贲迫肝,善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

  切胁,谓息贲。若是言之,是积气于贲而不散。此《灵枢》说五脏处言,此贲自是多,故余

  发之。贲豚者,贲与奔同。《铜人》言或因读书得之,未必皆然也。肾主骨,此积最深难疗,

  大忌吐涌,以其在下,止宜下之。故余常以独圣散吐肥气,以木架,必燠室中吐兼汗也。

  治肝之积亦尝涌之,续以磨积药调之,治伏梁,治痞气,治息奔,皆以吐汗下三法兼行。此病

  不可逗遛,久则伤人而难治也。

  脉候

  属性:经曰∶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又曰∶太阴脉涩则病积,心腹时满,厥阴涩则病小腹积气,少阴涩则病积溲血,阳明涩则病

  积,时善惊。太阳涩则病积,时善颠疾,少阳涩则病积,筋急目痛。

  又曰∶推而内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巢氏曰∶脉细沉附骨者,积也。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

  中央,各以部处之。

  脉而紧,积聚也。脉浮而牢,积聚也。

  脉弦紧而细,也,出寸口,在心;出关上,在胃脘;出足中,在脐。

  脉横者,胁下有积聚。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食不下,或食吐出。

  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肝积,脉弦而细;肾积,脉沉

  而急;脾积;脉浮大而长。

  脉沉而中散者,寒食也。

  积聚脉牢强者生,虚弱沉者死。

  治法

  属性: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已。

  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搏之劫之,开之发之,

  适事为故。

  治法

  属性:洁古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成积。若遽以磨坚破

  结之药治之,疾虽去而人已衰矣。干漆、砂、三棱、大黄、牵牛之类则暂快,药过则依然,

  气愈消,疾愈大,竟何益哉?故治积者当先养正,则疾自除。譬如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

  自无容地而出。令其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

  实中有积,大毒之剂治之尚不可过,况虚而有积者乎?此治积之一端也。邪正盛衰,固宜

  详审。(甫谓养正积除,此积之微者也。如脾胃失于健运而气积食积之不疏导者,惟养脾胃之正

  气,而滞积自疏矣。若夫大积大聚,如五积之久而成病坚固不移者,若非攻击悍利之剂,

  岂能推逐之乎?惟虚弱之人必用攻补兼施之法也。)

  治法

  属性:经曰∶留者攻之。此积之所以当攻者也。然留积既久,蒂固根深,若不攻夺之,岂能自去?

  则传所谓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其亦理势之不容已也。凡正气实而积固不能为殃,正如小

  人潜以伺其君子之隙,而遂乘以侮之,惟积亦然。但正气稍虚,积必为害,所以不可不攻也。

  既攻之后,尤当扶养正气,而不致扰乱之虞。正气不足,必先养正以自固,正既固,然后由渐

  而攻邪,积自渐削而不能留也,故曰攻补有序。

  治法

  属性:人之有积,则皆为身中之邪气。若君子座中之有小人也。惟其正气盛而真气营运,不失其

  常,则积略攻之而散溃,亦或自然消退矣。正气稍虚,则积日着而恣其欺罔之势,正气日渐为

  之弱矣。凡积成而形渐悴,速补真气,待荣卫充实,方可下之。或且攻且补,或先补后攻,或先

  攻后补,必至于邪去正复而后已。然除之不以渐,则必致于颠覆之害矣。若昔之武氏斫丧唐宗,

  几于改物,尚赖狄张诸君子匡扶之力,渐除党恶,兴复丕祚。惜乎中宗不鉴前辙,而留三思,

  驯致韦氏之祸。其犹积余之尚在者,若不亟下之,必将复起,恣害亡身者有矣。

  治法

  属性:子和云∶积之在脏,如陈之在江河。积在脏中,多留于脂膜曲折之处、区臼之中,如陈

  在河亦不中流,而在汀湾回迫之地,遇江流之隘,一漂而去。积之在脏,理亦如之。故予先用

  丸药驱逐新受之食,使无梗塞。

  其积已离而未下,次以末药满胃而下横江之筏,一壅而尽。设未尽者,以药调之。坚积既久,

  不可遽以此法,宜以渐而攻之。或三五日一攻,或一月数攻,后渐以磨积之药调之,无伤正气,

  此万全也。

  治法

  属性:许学士云∶大抵治积或以所恶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如砂、水银治肉积,

  神曲、麦芽治酒积,水蛭、虻虫治血积,木香、槟榔治气积,牵牛、甘遂治水积,雄黄、腻粉

  治涎积,礞石、海石治痰积,巴豆、大黄治坚积,盖各从其类也。须要认脏腑经络是何积聚,

  兼见何证,然后增减轻重,使之如兵法云∶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治法

  属性:治肠胃中一切痰积胶固,及生诸般奇形之虫食积,痰饮痞癖,腹痛痞满,恶心嗌气,嘈

  杂吞酸,食疟黄胖等证,行之无不应手取效。

  丹溪此方得于西域之至人。凡人于中年行之一二次,可以却疾,润泽枯槁,补益虚损,

  亦为养寿之一助也。虽然,此法惟宜用于元气实者,其余虚损痨瘵鼓胀反胃大风,真病已成,

  六脉无力者,皆不可用。予见往往不善用者,杀人多矣。

  其法用嫩黄牡牛肉二十斤,切成小块去筋膜,长流水煮糜烂,以布滤去滓取净汁,再入

  锅中,慢火熬至琥珀色则成剂矣。令病患预先断欲食淡,前一日不食晚饮,设密室一间,明亮

  而不通风处行之,置秽桶及木瓦盆贮吐下之物,置一瓷瓶盛所出之溺。令病患入室,以汁饮

  一杯,少时又饮一杯,积数十杯,寒月积重汤温而饮之,任其吐利。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

  在下者,欲其下多;病在中者,及在上复在下者,欲其吐利俱多。

  全在活法而为之缓急多少也,视所出之物必尽病根乃止。吐利后必渴甚,不得与汤,以所出之

  溺饮之,名轮回酒,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涤荡余垢。行后倦睡觉饥,先与稠米饮,次与淡稀

  粥,三日后方可与小菜羹,次与略浓粥软饭调养半月或一月,自觉精神焕发,形体轻健,沉悉

  能痊矣。其后须忌牛肉数年。

  夫牛,坤土也。黄,土之色也。以顺为性而效法乎坤以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

  乐也。熟而液,无形之物也,横散入肉络,由肠胃而渗透肌肤毛窍爪甲无不入也。积聚久则形质

  成,根据附胃肠回薄曲折处,以为栖泊之窠臼,阻碍气血津液,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割肠剖骨之

  神妙,可以铢两丸散窥犯其藩墙户牖乎?肉液之还溢,肠胃受之,其浓皆倍于前,有似乎肿。

  其回薄曲折处,肉液充满流行,有如洪水泛涨。其浮槎陈朽者皆推遂荡涤,顺流而不可停留。

  在表者,因吐而汗;其清道者,自吐而涌;浊道者,自泄而去。凡属滞碍,一洗而尽。

  治法

  属性:丹溪云∶凡积在中,是为痰饮,在左为死血,在右为食积痰气。其不能作块,或聚或散者,

  气也。块者,乃有形之物,痰与会积死血而成。治块当降火消仓积死血,块去须大补。

  治积病不可峻用下药,正气虚者愈损真气,积又不去,必先服补药数次,然后攻之,

  或用磨积药渐而消除融化可也。积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香附开之,兼二陈,加补气药,

  先须断浓味。凡积病下之不退,当用消积药融化开则消。

  治案

  属性:临女子薄吾病甚危,众医皆为寒热当死。臣意诊其脉曰蛲瘕,为病腹大,上肤黄粗,循

  之戚戚然。臣意

  饮以芫花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已,三十日如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气郁笃不发,化为虫。

  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脉,循其尺,其尺索刺粗,而毛美奉发,是虫气也。其色泽者,中

  脏无邪气及重病。(《史记》)

  治案

  属性:隋有患者尝饥而吞食,则下至胞便即吐出。医作噎疾、膈气、翻胃三候治之,无验。有老

  医任度视之曰∶非此三疾,盖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疾,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病者曰∶素有

  大风,尝求蛇肉食,风稍愈,复患此疾矣。遂以芒硝、大黄合而治之,微泄利则愈。医皆

  请其验,而知蛇瘕也。

  治案

  属性:徐文伯字德秀,笃好医术。宋明帝官人患腰痛牵心,发则气绝。诸医以为肉瘕。文伯视

  之曰∶此发瘕也。以油灌之,即吐物如发稍长,引之长三尺,头以成蛇,又能摇动。悬柱上,

  水沥尽,惟余一发而已,遂愈。(出《藏经》)

  治案

  属性:鳖瘕者,谓腹中瘦结如鳖状是也。有食鳖触冷不消而生者,亦有食诸杂肉得冷变化而成者,

  皆由脾胃气虚弱而遇冷,则不能克消所致。

  瘕之为言假也,谓其有形,假而推移也。

  昔曾有主共奴俱患鳖瘕,奴在前死,遂破其腹,得一白鳖仍故活。适有人乘白马来看白

  鳖,白马遗尿落鳖上,即缩头。乃遂以马尿灌之,鳖化为水。其主曰∶吾将瘥矣。即服之,

  果愈。(《巢氏病源》)

  治案

  属性:昔人患症死,遗言令开腹取之,得病块坚硬如石,有文理。人谓异物,窃取,削成刀

  柄。后因以刀割三棱,柄消成水,知此能疗瘕。

  治案

  属性:显庆寺僧有沉积数年,虽不卧床枕,每于四更后心头闷硬,不能安卧,须起行。寺中习以

  为常,人莫知为何病。以药请于戴人。戴人令涌出胶涎一二升,如黑矾水,继出黄绿水,又

  下脓血数升。自尔胸中如失巨山,饮饵无算。

  果菌刘子平妻腹中有块如瓢,十八年矣。经水断绝,诸法不治。戴人令一月之内涌四次,

  下六次。所去痰约一二桶,其中有不化之物,如葵菜煮烂鱼肠之状,觉病积如割,渐渐而平。

  及积既尽,块痕如如臼,略无少损,至是而面有童色,经水复行。

  阳夏张主簿之妻病肥气,初如酒杯大,每作发寒热。十五余年后,因性悲感病益甚,惟心

  下三指许无病,满腹如石片,不能坐卧,针灸服药罔效。敬邀戴人,既至,断之曰∶此肥气也,

  得之季夏,在左胁下如覆杯,久不愈,令人发疟寒热。以瓜蒂散吐之,鱼胶黄涎一二升,

  至夜继以舟车丸、通经散投之。五更,黄涎脓血相半五六行,凡有积处皆觉痛。后用白术散、

  当归散和血流经之药,如斯涌泄三四次而方愈。此盖积之久者也。

  药方

  属性:诸积体虚人不宜直攻,宜以蜡匮药,庶肠胃中能粘逐其病。

  五积通用二十四味沉香流气饮,加三棱、莪术,并胜红丸常服,仍灸上中脘。

  《丹溪附录》治积聚,不问何经,并宜服十味大七气汤,吞下红丸子。

  又法治积聚,用蜀葵根煎汤去渣,再人参、术、青皮、陈皮、甘草梢、牛膝煎成汤,又入

  细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许,热饮之,二服当见积块下。如虚人病甚者,须补接二三加减再行。

  治积药必须辛凉,兼破血药方能冲达而积自散。

  【脾积、食积、血积简易秘方】胜红丸、金露丸、万病丸、顺气丸、秦川剪红丸、感应丸、

  脾积丸。

  【食积、酸心、腹满】大黄、牵牛之类,甚者礞石之类。

  【酒积、酒癖、口干目黄】干葛、黄连、麦芽、神曲、硼砂、雄黄之类。甚者用甘遂、

  牵牛。

  【气积、噫气、痞塞】用木香、槟榔之类,甚者枳壳、牵牛。

  【血积瘀血】干漆、桃仁、牡丹皮、榆根皮之类。甚者大黄、虻虫、水蛭之类。瓦楞子能

  消瘀血,次消痰积。花蕊石大消瘀血,兼气药能消血痞,人所不知。

  【痰积唾涕稠粘】半夏、栝蒌之类。甚者吐之,瓜蒂之属。石碱去痰积,涤洗垢腻有功。

  【痰癖胁痛】浓朴、枳实、青皮、芒硝、泽泻。甚者甘遂、芫花。

  【涎积,咽如拽锯】朱砂、腻粉、明矾。甚者瓜蒂。

  【水积,足胫肿】商陆、泽泻。甚者甘遂、蝎梢。

  【水饮癖】治用枳壳汤加茯苓、神保丸,生五苓散下小理中丸。

  【茶饮茶癖】干姜、吴茱萸、川椒、姜黄、芝麻之类。

  【癖积,两胁胀满刺痛】三棱、莪术之类。

  【米谷积】麦芽、神曲、砂仁、鸡内金。

  【肉积】砂、阿魏、山楂、硝石。

  【五畜胎子积】连白陈皮煎汁、豆豉汁、姜汁和服之。

  【五菜积】丁香、桂末、麝香。

  【笋蕨硬物】荸荠、砂仁、三棱、莪术。

  【粉面积】萝卜子姜酒下。

  【鱼鳖积】陈紫苏、橘皮煎汤,姜汁磨木香服。

  【九虫积】腹中不时作块痛,面青,口吐清水,用雄黄、锡灰、芜荑、雷丸、石榴

  根、榧子实。

  【诸积块癖】用海石、三棱、莪术、香附、(上药俱以醋煮。)桃仁、红花、五灵脂

  之类,白术汤下之。

  【痰积食积有块】锻石一物能消化之。

  药方

  属性:肝积肥气

  肝积名肥气,在左胁大如覆杯,似有头足,色青,两胁下痛牵引小腹,足寒转筋。男

  为积疝,女为瘕聚。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其脉弦细。

  (《三因》)肥气丸治前证。

  当归头苍术(各两半)青皮(一两,炒)蛇含石(醋淬七次)三棱莪术铁华粉(各

  三两,与棱术同入醋内煮一伏时)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丸绿豆大。每服四十丸,当归浸酒下。

  (东垣)肥气丸治同前。

  浓朴(五钱)黄连(七钱)柴胡(一两)川乌头(制,一钱二分)椒(四钱)干姜(炮,五分)

  皂角(去皮弦一钱半)白茯苓(钱半)甘草(炙,三钱)人参广术昆布(各二钱半)

  巴豆霜(五分)

  上件除茯苓皂角巴霜另末外,为极细末和匀,炼蜜丸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

  二日加二丸,渐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加服,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永类方》有本

  事砂丸、御院助气丸,俱治肥气积。

  心积伏梁

  心积名伏梁,起于脐上,至心下,大如臂,如梁之横架,腹热面赤咽干,心色烦赤,甚

  则吐血食少。久不愈,病烦心,髀股皆肿,环脐而痛,其脉沉而芤。

  (《三因》)伏梁丸治前证。

  茯苓(去皮)浓朴(炒)人参枳壳(炒)三棱(煨)半夏(泡)白术(各等分)

  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米汤送下。

  (东垣)伏梁丸治前证。

  黄连(两半)浓朴(炒)人参(半两)黄芩(三钱)肉桂(一钱)干姜(炮)石菖蒲

  红豆(各五分)乌头(炮五分)茯神丹砂(炒。各一两)巴豆霜(五分)

  上除巴霜外为细末,另研巴霜旋入,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服如上。《永类方》有局方温白丸。

  脾积痞气

  脾积名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痞塞不通,色黄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

  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疸,饮食不为肌肤,脉浮大而长。

  (《三因》)痞气丸治前证。

  大乌头(一分,炮去皮尖)附子赤石脂(火,醋淬)川椒(炒出汗)干姜桂心(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朱砂现下。每服十丸,米汤下。

  (东垣)痞气丸治前证。

  浓朴(四钱半)黄连(八钱)吴茱萸(三钱)黄芩(二钱)白茯苓泽泻人参(各一钱)

  乌头(炮)川椒(各五分)茵陈(酒炒)干姜(炮)砂仁(各钱半)白术桂心(各五分)

  巴豆霜(四分)

  上除巴霜、茯苓各另研末旋入外,同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淡甘草汤下,

  如上。《永类方》有局方脾积丸、杨氏姜合丸、易简胜红丸、本事枳壳散,俱治。

  肺积息贲

  肺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皮寒时痛。久不已,令

  人洒淅寒热喘效,发为肺壅,其脉浮而毛。

  (《三因》)息贲汤治前证。

  半夏(泡)桂心人参吴茱萸(泡)桑白皮(炙)葶苈甘草(炙。各钱半)

  上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一盏,食前服。

  (东垣)息贲丸治前证。

  浓朴(炒,八钱)黄连(炒,一两三钱)干姜(炮)白茯苓川椒(炒)紫菀(各两半)

  川乌(炮)桔梗白豆蔻陈皮京三棱(炮)天门冬人参(二钱)青皮(五分)巴豆霜(四分)

  上除茯苓、巴霜各另研旋入外,为细末和匀,炼蜜丸,梧桐子大。淡汤送下,服如上。

  以上东垣四方,秋冬加浓朴,减黄连四分之一。《钤方》有局方撞气阿魏丸、妙应丸、磨积丸、

  皆可用。

  肾积奔豚

  肾积名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上下无时,如豚奔走之状,色黑。饥则见,饱则减。

  小腹里急,腰痛口干,目昏骨冷。久不已,令人病喘逆骨痿少气,其脉沉而滑。

  (《三因》)奔豚汤治前证。

  甘李根皮(焙)干葛川芎当归桑白皮(炙)黄芩甘草(炙。各钱半)半夏(炮,二钱)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远服。

  (东垣)奔豚丸治同前。

  浓朴(七分)黄连(五钱)白茯苓泽泻菖蒲(各二钱)川乌(炮)丁香(各五分)

  苦楝(酒煮三钱)玄胡索(钱半)全蝎附子独活(各一钱)肉桂(二分)巴豆霜(四分)

  上除巴霜、茯苓另末旋入外,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淡盐汤下,如上法。济

  生大七气汤、香棱丸俱治。

  五积诸剂

  (《济生》)大七气汤治一切积聚,状如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痛刺,上

  气窒塞,下腹胀满。

  三棱莪术(煨)青皮陈皮桔梗肉桂益智仁(各钱半)藿香香附子(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温服。

  (无择)化气汤治息积。

  砂仁桂心木香(各二钱半)炙甘草茴香(炒)丁香皮青皮陈皮干姜蓬术(炮。各半两)

  胡椒沉香(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苏盐汤调下,妇人醋汤下。

  陈无择云∶治息积服此药,须用导引法,随意行之皆可,或八段锦、六字气之类,以气通

  为效。

  (《御院》)助气丸治三焦痞塞,胸膈饱闷,气不流通,蕴结成积,癖气块,并

  皆治之。

  三棱(炮)莪术(炮。各二两)青皮橘红(各五钱)木香槟榔枳壳(各三钱)白术(五钱)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本事》)枳壳散治五种积气,三焦痞塞,胸膈饱闷,呕吐痰涎,口苦吞酸。常服顺

  气宽中,除癖,消积聚。

  枳壳(麸炒)益智陈皮京三棱莪术槟榔肉桂(以上各一钱)肉豆蔻浓朴(制)

  青皮木香干姜(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不拘时服。

  (《局方》)广术溃坚汤治中满腹胀,内有积块,坚硬如石,令人坐卧不能,二便秘涩,

  上气喘促,面色痿黄,遍身虚肿。(方见气门。)

  大温中丸、小温中丸俱治食积痞块,面色黄,食无味。(二方并见疸门。)

  三棱煎丸治积聚瘕,心腹坚胀,胁下坚硬而痛,喘满短气,不进饮食。此能化痰宽气。

  京三棱(生锉另为末,以酒三升石器内熬膏)神曲(炒)萝卜子(微炒)麦芽(炒)

  砂(飞煎如盐研)青皮干漆(炒。各二两)杏仁(去皮尖炒,一两)

  上为细末,以三棱膏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前米饮下。加阿魏五钱,

  名阿魏丸。

  磨积三棱丸治远年近日诸般积聚,癖气块,气积酒积,诸般所伤,无问男子妇人老

  幼,并宜服之。

  木香麦芽莪术杏仁(炒)枳壳(麸炒)石三棱(去皮)京三棱干漆(炒烟尽,三钱)

  鸡爪三棱干葛官桂(二钱半)砂仁(三钱炒)丁香香附子青皮(各二钱)黑牵牛(五钱,

  半生半炒)白牵牛(五钱,一半炒)陈皮(去白,三钱)

  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每日二次服之。病大者四

  十日消。温水送下亦可。

  流气丸治五积六聚,瘕癖块留饮,以上之疾皆是郁气客于肠胃之间、皮肤之下,久而

  停留,变而为痞。此药能消导,通滞气,和阴阳,消旧饮。虽年高气弱,亦宜缓缓服之。

  木香小茴香橘红菖蒲青皮萝卜子广术(炮)槟榔神曲(炒)补骨脂(炒)

  枳壳(麸炒)荜澄茄砂仁麦芽(炒。各一两)

  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细嚼白豆蔻仁一枚,食后白汤送下。

  圣散子治一切远年积块及妇人干血气。

  砂大黄(各八钱)麦芽(六两)干漆(炒烟尽)蓄小茴香(炒)槟榔瞿麦(各一两)

  妇人干血气,加穿山甲二两(炮)。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临卧温酒调下,仰卧良久为妙。此药只在心头,至明早大便如鱼

  脑为验。小儿一钱。

  (《医林》)阿魏丸治诸般积聚,瘕痞块。

  山楂肉南星(皂角水浸)半夏(同上)麦芽(炒)神曲(炒)黄连(各一两)连翘

  阿魏(醋浸)栝蒌仁贝母(各五钱)风化硝(二钱)石碱(二钱半)萝卜子(炒)胡黄连(二钱半)

  上为末,姜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姜汤下。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