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乞讨”,多个避免“感情用事”的心眼
爱上网的朋友,一定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的贴子:“我家在农村,开学时把6000元学费丢了……”“我离婚后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儿子刚读初二,我就得了乳腺癌,没钱治病……”如果把网络比喻成一个繁华的街头,你会发现这里常常会突如其来地伸过一双手,后面还往往留下银行账户号码,这就是“网络乞丐”。
前不久,在某公司就职的童先生收到一封邮件“尊敬的网友:您好,我是待业人员,父母早逝没留下什么,近一个月我没找到工作已经快没饭吃了。请帮助我,给我10元钱吃饭……我可以向您发誓,我以上所说都是真话,如果是假话,让我不得好死,出门就被汽车撞死!”
看对方写得惨兮兮的,午休时,童先生按照网上留下的账号存入了100元钱。然后,他又按照其提供的邮箱地址回了一封电子邮件,表示愿意帮助他渡过难关,然后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和办公室电话,希望对方看到后回电话。可是,直到下午下班,童先生都没有收到电邮和电话。后来他通过查询发现钱已被取走了,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无独有偶,某市的李小姐也有同样的遭遇。她收到的邮件内容竟然和童先生一模一样,只是收钱人的名字变了。李小姐在信件留言中要求对方自己过来拿钱,对方当即在回复信件中表示拒绝。
心眼提示
像“网络乞讨”这种“自予”性质(即自愿向别人提供钱财)的行为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进行规范,也缺乏制裁的法律依据,这只有靠广大网民自己多个识别“网络乞丐”真假的心眼,避免受骗上当。如果哪位朋友在网上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感情用事,以免自己的这份爱心受到打击。
◎浏览网页,多个提防被骗取“高额话费”的心眼
网络话费的骗术多种多样,其中一种话费骗取形式,是通过输入手机号码的方法让骗子得逞的。
“五一”期间,济南市民张先生在家上网,他的邮箱不时收到一些有色情暗示的“激情在线影院”网页,向他介绍“一个完全免费的电影网站”。张先生试着链接了一些黄色站点,这些黄色站点要张先生注册。在“免费在线”诱惑下,张先生把自己的手机号注册到了一些免费网页上,一会儿张先生的手机就收到了一条内容为“恭喜你注册成功,密码*****,包月费15元”的短信。张先生输入密码后进入这个所谓的“免费网页”,结果全是乱码,哪有什么“免费电影”!再一查自己的手机话费,少了15元,向联通客户服务中心一查,才知道被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给划走的。张先生很气愤,不断给这家公司打电话,但是该公司一直没人接电话。
再有一种骗话费的形式,是登陆一些不良网站引起的,这种骗取话费的数额相对要大许多。往往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
唐先生在家中上网一不留神掉进了陷阱,竟在一月之内花去近3000元“国际长话费”。对此事十分气愤的唐先生满脸惊讶:“怎么会这样呢?自己平时每月话费不过百十元。”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唐先生家新购置了一台电脑,平日酷爱网上冲浪的他便通过拨号上网冲浪。然而不久前,唐先生收到一个月的电话费清单后,不禁大惊失色:上面竟有着2900多元的国际长途话费。询问家人,谁也未打过国际长途,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家人百思不得其解。事后经查询,原来是唐先生通过电话上网时,因好奇浏览了一家成人网站而误入网络陷阱。唐先生的话费就是被家来自国外的收费成人网站化走的。
原来,这些网站往往设下网络陷阱诱骗用户,目的是赚取国际长话费。当用户浏览到某些国外成人网站,尝试打开某些图片时,会被要求下载某一软件,实际上,这个软件是一个拨号软件,用户一旦进行下载,电脑将自动关闭调制解调器(moden),切断用户原来的本地网连接,改用国际长途电话线路重新拨号上网,从而使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巨额国际长途话费。国外的那些恶意网站则可通过国际话费结算从中赚取部分话费。
心眼提示
网络话费被骗,多是因为一些用户盲目“注册”或是使用家庭电脑浏览国外的一些成人网站所致。为避免更多用户蒙受经济损失,网民在上网时应提高防范意识,多留个心眼,以免“话费被盗”。为避免中招,上网时最好不要随意“注册”或进入一些陌生的网站,更不要下载陌生和不知名的软件,特别是拨号软件,因为它们都是自动进行安装的,一旦点击,就会拨通国际长途,收取高额话费。如果不小心掉入了陷阱,请马上退出相应的网站,断开网络连接,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浏览色情网站,多个提防被“黄毒”侵害的心眼
上网环境日渐优越,以及网络远比传统媒体自由的特点,造成网络有害信息的泛滥,使青少年很容易就能链接到网络上的淫秽图像等色情内容。有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秘密在网络上开设色情网站进行淫秽、色情表演,成为了网络中的黄色毒瘤。也使许多的青少年深陷其中,给这些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甚至导致犯罪。
小君就曾是一个走过弯路的网络少年,一度滑到了犯罪的边缘。上高一时,有一天,他的邮箱里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邮件的主题词写着“让你看了大喷鼻血的精彩内容”。忍不住好奇,小君打开了那封“不速之客”,看到了些让他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的色情图片和一些网站的网址。早就听说网络上色情泛滥,可没想到“黄毒”还会不请自来。初次游览色情网站,除了有种冒险的刺激外,并没能满足小君的“好奇心”。相反,看到那些跟动物一样赤裸裸的男女,他生出了一种羞耻感。
在这之前,似懂非懂的小君,把男女之间的事情想象得如诗如梦一般美好,这些色情图片彻底破坏了他的美好想象。所以,小君只停留了不到十几分钟,便匆匆关闭了浏览器。没有料想到,有过一次浏览成人网站的经历,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匣子。家中只剩小君一个人时,他便会做贼般地去“逛”黄色网站,而且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黄色网站让他产生了难以启齿的变化。小君看异性时,开始专门盯着她们的私密处,有时边看还边臆想。在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小君,开始整天一副无精打采的蔫样,上课时也浑浑噩噩听不进老师的话。小君知道,上色情网站法律和道德都不允许,对个人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可偏偏像中了毒瘾一样欲罢不能。
有一天在公交车上,小君的脑海里全是色情网站里的各种图片,不知不觉中就把手伸向了一位年轻妇女的臀部。那位年轻妇女回过头来,厌恶地白了他一眼。她的眼神吓了小君一身冷汗。小君发誓再也不去碰色情网站了。好不容易坚持了一个星期,可有一天在家看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些缠绵的镜头,小君又开始想入非非了。到晚上两点多钟还是没法入睡,他便偷偷地溜到客厅,把电脑和网线弄到了自己的房间里上网……对色情网站的沉迷,让他又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小君居然“调戏”了自己的老师。教英语的王老师才毕业没多久,人长得漂亮,对学生也好,是班上许多男生崇拜的“偶像”,小君当然也不例外。那天放学后,王老师留小君在教室里补课,小君的脑子里又浮现出那些色情的场面。他控制不住自己,伸手抱住王老师……后来,老师把他的事告诉了父母,父母带小君去进行了心理治疗,小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戒掉网隐。
心眼提示
色情信息是网络上的毒瘤,严重危害着网络的健康发展,伤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它已成为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孩子在上网时,家长要多个孩子被网络“黄毒”侵害”的心眼。作为家长,最好把上网变为家庭活动。家长应该主动帮孩子选择优良网站,尽可能把电脑放在客厅或家人一起活动的区域。并随时注意孩子浏览的网站中是否包含了暴力和色情的内容。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异常现象,例如,电话账单或信用卡账单是否有异常支出,孩子是否常深夜上网,而且沉迷于网络中。应及时采取措施。
◎孩子上网玩游戏,多个“及时引导”的心眼
如今,许多青少年痴迷于网络中的暴力游戏,陷入游戏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时光在游戏里消磨,金钱在无形中耗费。由于这些游戏多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青少年越多,所引发的犯罪案件,也越来越频繁。
某日晚上,16岁的少年胡某在某开发区一间网吧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人“捅”倒。坐在胡某旁边的一名与胡某同龄的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随身携带的半尺长的尖刀,捅向受害人的胸口,导致受害人当场死亡,而胡某依旧沉浸在暴力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了人,会不会坐牢?”
也是一个晚上,某县一个网吧发生了一起数十名青少年持械打斗的寻衅滋事案件,其中职校生黄某被打成重伤,奄奄一息,他的两名同学一人小腿骨折,另一人手臂多处挫伤,对方也有几名轻伤。原来当天晚上,黄某与两名同学在网吧玩网络游戏《反恐精英》,他们的游戏角色与一网名为“孤独龙”的玩家在网上遭遇并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双方一边战斗,还一边在网上互发短消息进行语言攻击,无意中,黄某将自己所在的网吧告知了对方。对方在游戏被击败后,勾结七八名社会闲散青少年,携带木棒铁棍赶到黄某所在的网吧,双方大打出手,导致两败俱伤。
有关报道显示,有很多学生暴力行凶,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多数都与网络游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实,网络游戏,特别是一些对抗性的暴力游戏,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在这些游戏的背后,有一种更为隐蔽、更为可怕的思维在慢慢地向青少年的头脑渗透。
尤其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逆反心理会让他们在网络游戏的深渊中越陷越深,这在目前以暴力游戏为主的游戏市场氛围中是相当危险的。
心眼提示
沉溺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很大。尤其是暴力型电脑游戏,它强化一个人的进攻心理,使一些缺乏自辨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游离于网络和现实中难以自己。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因此,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应多个“及时引导”的心眼,在孩子未滑向“深渊”之前,赶紧伸手拉住他们。家长和老师应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游戏,让他们自觉培育良好的兴趣与爱好,用道德、知识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
◎上网写博客,多个警惕隐私被“偷窥”的心眼
时下,名人博客仍是博客世界的特权族群,那些默默无闻的草根们,即使自己是如此仔细认真地在做,也得不来多少留言和评论。但是,如果你因此心中不平而作肆无忌惮地超常发挥,如果你把披露隐私作为你博客呈现出来的最显著的特征,如果你毫无顾忌地表达着最本真的自我——你就要当心了!一不留心被博客曝了光,会让你下十八层地狱!博客时代的电影情节就是这样的:公安人员对一个打死也不说的的家伙说:“不要心存侥幸,小样!我早看了你的博客!”这家伙一听,便瘫倒在椅子上,长叹一声:“我招!我招!真不该随便赶时髦呀!”
郑先生写博客上瘾,他的博客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并被链接。一次郑先生在博客上描述了自己的一段外遇。晚上回家后发现郑夫人脸色乌青地呆坐在沙发上。郑先生关切地问:“你怎么了?”郑夫人眼神如快刀:“认识一个叫遗风听雨的博客吗?”郑先生一惊,强作镇静道:“好像看到过,没什么太深印象。”郑夫人声音如碎冰:“没印象?一个老板外号也叫张扒皮;朋友也叫黑三儿;邻居也有一条叫巴尔顿的沙皮狗;昨天晚上也喝醉了的人,你居然没印象?告诉你,小样!看你的博客我已经很久了!”年底,郑先生沮丧地蜷缩在沙发里说:“我哪里能想到,我老婆的朋友的博客上链接了一个叫白山黑水的人,白山黑水的博客上链接了一个客舟御风的家伙,客舟御风链接了我,而我因此离婚了。”
博客是个人做主的媒体,博客中的个人隐私披露,是自愿的行为,属言论自由的一部分,满足人们倾诉的需要。但是,隐私让人趋之若鹜,就因为它的隐秘性,因为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你的隐私你可以记到日记里,里面能记录你不为人知的一切,但博客里不行。隐私和偷窥满天飞的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自由、健康的网络。每个人赤诚相见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你对领导的不满,你和朋友的争执,你对现状的不满意,你被团体所排挤,你日记里的新仇旧怨,立刻会扭结成更多的怨。“扒光”了自己给别人看,病态般记录自己生活“原生态”,更多“私人化”和“少儿不宜”的内容,只会引得周围人唏嘘不已,引发家庭不睦、同事不协,只满足于一诉为快而伤害了我们自身。同时也忽略了对社会道德影响应担当的责任,名人披露,凡人也披露,大量的隐私将成为网络空间的组成部分,那些倡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正人君子岂不是要肝肠寸断了?
心眼提示
网络正变得越来越透明,互联网已没有隐私,只要你在博客上留下踪迹,就不要指望这些信息会永沉海底。所以,对于写博客的人来说,要多个心眼,要警惕博客有一天也会成为你的地雷阵!这就需要你在发文前考虑后果,尊重现有的保密协定,不曝新闻猛料不透露机密信息;尊重朋友伙伴及竞争对手,确保写博行为不影响工作。另外,除非你是一个独身主义者,并打算坚持一辈子,否则不要透露你的任何艳遇。
◎在网上注册,多个提防信息被泄露的心眼
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信息泄漏和信息犯罪都成为让人头疼的安全隐患。你平时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吗?
比如网上注册。网络这个东西虽好,却不太安全。有些网站,它非要你成为它的注册用户才让你使用它的某些功能,而这个注册又要填手机号码又要填身份证号码。虽然网站说这些个人资料都会受到严格保护,可谁能保证呢,一旦网站受到黑客攻击,那这些资料岂不都被泄漏了?
小李就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他在一些网络上用手机和身份证注册过,后来他的手机就收到一些不明电话设下的圈套。有时候是一个看似朋友口吻短信发过来,让他回复什么号码,结果一打却是收费的语音电话;有时候,电话响一声就挂了,他一看是个陌生的手机号码,害怕是哪个客户找,回打一个电话过去,才发现这个号码设了呼叫转移,结果还是转到了收费电话上。
上当后,他再也不随便在网上注册了。不过,有时候遇到网上购物有特别大的优惠时,小李还是忍不住选择网上交易。但他比原来多了个提防的心眼,因为,现在有些利用信息犯罪的人特别贼,他们居然可以自己建一个跟银行的网上银行一模一样的网站,一不留神就会登错了网站,让他们把账号密码给骗去。当然有些东西,假网站是弄不来的,比如数字证书。一般正规的银行网站,个人用户登录时都需要核对数字证书,因此应选择使用这种银行的账户进行网络交易。
又有一次,小李的一个朋友在MSN上问他身份证号码是多少,他开始没反应过来,毫不犹豫打了起来,忽然觉得不对劲,还是先问一句,要这个做什么用。结果朋友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小李一再追问下,朋友才告诉小李,他最近手头紧,在帮人家做“黑活”。所谓“黑活”,就是收集别人的个人信息,一套信息,只要包含手机号码加上身份证号码就能卖钱了,至于这个信息最终为谁收集的,他自己也是N传手什么都不知道。这家伙,被小李臭骂了一顿以后答应改邪归正。这之后,小李自我保护的弦就绷得更紧了。
心眼提示
网络是虚拟的,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大家最好不要随便在网上注册个人资料,非要进行网上交易时,也必定先查清楚真伪。
◎网上征婚,多个提防被犯罪分子“蒙骗”的心眼
近年来,网络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成了一些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他们利用“网上征婚”来骗取那些想在网上寻找爱情的痴情人手中的钱。一对俄罗斯夫妇就是这样开始他们的发财之路的。
3年来,他们利用一些俄罗斯妇女的照片从1500位受害者(几乎都是外国人)那里骗取了150万美元。但最终,这对贪财夫妇终于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2000年的某一天,45岁的澳大利亚人特里·麦卡锡准备在网上寻找一位俄罗斯女士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在网上进行搜索与寻找。
不久,一位诱人的、有着浅黑色皮肤的俄罗斯女士的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马上把自己的资料发送给这位女士,并且很快得到了回音。于是,他们开始交换信件,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
后来,那位女士表示,她想进行一次浪漫的澳大利亚之旅,以便和他在澳大利亚会面。应那位女士的要求,麦卡锡给她汇去了650美元旅费。但没想到,钱汇出后,他的这位网上恋人就失去了踪影。
麦卡锡在久等网上恋人不见踪迹后,终于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了。明白过来后,他感到愤怒至极,于是决定给俄罗斯总统普京写封信进行投诉。他认为,这件事关系到“俄罗斯的荣誉”。
当这封信到达克里姆林宫后,引起了普京总统的注意。他看完信后马上命令警察调查这起事件,并表示要“不计任何代价,全力以赴,尽早破案”。
随着调查的深入,摄影师尤里·拉扎列夫和他的妻子浮出了水面。2000年,拉扎列夫给他的妻子安娜和其他一些俄罗斯妇女拍摄了一些照片,并把这些照片上传到互联网上。安娜在网上用了假名“马克迪娃”,并多次发帖子说,“我仍是一名处女,正待字闺中,等待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半的到来。”正是安娜的这些看似天真、真情的帖子,蒙蔽了上千位类似麦卡锡这样的男士的心,使他们主动把钱汇到安娜指定的账户上。
不过,据拉扎列夫交代,他在互联网上所用的其他照片都是自己私自上传的,并没有征得照片所有者的同意,那些女士们也不知道自己的照片已经被他用来骗婚。
调查显示,拉扎列夫夫妇利用互联网骗婚的手段已经骗取了150万美元,受骗人多达1500位,而且几乎都是外国人。现在,这对骗子夫妇已被俄罗斯警方逮捕,可能会被判处五年至十年的有期徒刑。
分析人士指出,网上征婚已经成了犯罪分子用来进行诈骗的新手段。一般来说,那些受骗者即使明知受骗,但由于事情涉及到自己的隐私,加上根本不知道是被谁骗了,因此,大多不愿声张,从而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
心眼提示
网络让爱情路径多了一种选择,也成就了一些人的伤心。和金钱损失相比,感情遭受愚弄更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在网络上,我们面对的不是真实的人,而是虚拟的人。戴着面具交往,得多长个心眼才行。在爱情面前,我们无法做到和骗子一样冷静,但如果痴迷到失去起码理智的地步,就是傻子。如果你真心想要收获爱情,还是不要把自己的终身大事付诸一张虚拟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