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有多少日常消费陷阱等我们去“跳”2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多一个心眼,多一份安全",免费读到尾

  ◎在影楼消费,多个提防商家“狮子大开口”的心眼

  只要拍过婚纱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那就是拍婚纱照的实际价格几乎都比预订的价格高一倍。当初在预订时候,服务人员并没有告诉你用什么婚纱收费,什么不收费,以及用什么像册像框等,一旦你交了订金,就掉进了陷阱。而指定的婚纱、像框,都是些不太好的,你要换就得加钱,直到把你兜里的钱掏干净。

  “十一”前夕,何小姐在某市商业中心区一影楼订了套3880元的婚纱照。化妆时,假睫毛额外收费100元,假指甲收费80元。化妆师说,不用也可以,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就不太好。新娘子哪?个不希望自己更完美些?那就按化妆师说的来吧。于是,化妆师又提出,化妆是会损坏皮肤的,需要用护肤水来保护,而护肤水需要和化妆品一个品牌的才好。何小姐连化妆品是什么品牌都没有看清,就又掏了200元钱。这婚纱照还没有开始拍,仅仅化妆就额外花了480元。

  接下来,选婚纱时何小姐才知道,照3880元标准的婚纱照,只能在中档区里选婚纱,而中档区的婚纱仅有几件,样子又老又旧,根本没有可选余地。该影楼婚纱分中档区、高档区、顶级区、皇家礼服4个区,中档是最低的。谁都不愿意穿着老气横秋的婚纱,而选高档区到皇家区的婚纱,每一档都要加价,从200元到5000元不等。说白了,所谓中档婚纱只不过是陷阱罢了。何小姐在选婚纱上,又无奈地掏了2000多元。

  该看样片了,服务小姐热情地推荐:“3880元档次的像框是普通的,婚纱照要在客厅里展示给他人看,换一个水晶的吧,虽然贵点,但投资一次,用一辈子,值得!”何小姐选了水晶像框,一问5000多元,服务小姐左打折右去零头,何小姐最终又掏出了3000元。

  接下来是像册,像册中的“猫儿腻”更多。原定好用胶卷拍的照片入册30张,可是影楼拍了100多张,剩下的70张影楼要销毁。何小姐哪里忍心新婚照片被撕碎,要取走,每张交30元钱,如果像片要入册,装裱费一张80元。而用数码相机拍的照片,原定入册10页,但是像册却是16页的,后面空着不好看,影楼又“狮子大开口”,入册一页费用400元。左加右加,何小姐不得不又掏出3000元……

  还有一些影楼,以“套餐”打折为幌子来吸引消费者,但是所谓的套餐里面有些是不包扩在内的。比如:“定妆水”、“美甲”等,而这些项目想要就得另加钱。

  对此,家住幸福小区的王红女士深有体会。她说:“这种虚假宣传、报价虚高、赠送项目诱导消费等消费陷阱在影楼中太普遍了,很少有原价拍照的,都是提高价钱再打折,而且在化妆时很多费用也悄悄地加了进去。”

  心眼提示

  结婚是个喜庆的事,但也要理智消费。要想自己避免落入黑心影楼陷阱,提防对方“狮子大开口”,消费者最好选择信誉好的大型正规影楼拍摄。出发去拍摄之前,要先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或协议,每个环节尽可能详尽,以免租用的婚纱破损,责任难以分清。消费后一定要索取收费单据凭证并保存好,以便出现纠纷时明确责任。

  ◎遭遇“纯天然”,多个提防买回劣品的心眼

  如今,人们口袋比以前鼓了,生活比以前富了,讲究生活质量,崇尚绿色食品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消费时尚。然而,在市场上已经泛滥成灾的“绿色、纯天然”究竟有多少是货真价实、彻彻底底的正宗之品呢?在选购的时候,很多人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所适从。事后往往是感到吃亏上当,后悔莫及。

  就拿蜂蜜来说,就有一些商家打着“纯天然”的幌子,令许多消费者上当受骗。

  孔先生很注意保养,长期服用蜂蜜。听人说,最近出了一种“纯天然”的蜂蜜,便慕名到一家商店去购买。听了导购员一番绘声绘色的介绍,又看了看瓶里的蜂蜜清澈透明,品相不错,一下子就买了三瓶。孔先生买回家后喝了几天,觉得这种“纯天然”蜂蜜的味道比别的蜂蜜甜,遂起了疑心便向质监部门举报。经过检测,在被检的蜂蜜中,发现了一种名为“高果糖淀粉糖浆”的人工素。据质量监督部门对他说,这种产品实际上根本不能被称为蜂蜜,只能算是蜂蜜产品,营养价值远比蜂蜜低。质检部门的人还给他算了一笔账,以添加“高果糖淀粉糖浆”为例,该物质每500克的价格只有几角钱,而纯正蜂蜜每500克的价格要六七块钱,两者的价格差了十几倍。他这是花了“纯天然”的高价,买来了“伪天然”的劣品。至于蜂蜜的品相,那种认为不结晶的蜂蜜才是好蜂蜜的说法是认识的误区,不法的商家们正是利用这一点来迷惑欺骗消费者,实际上,真正纯净的蜂蜜在温度降至15~20℃时,基本上都会出现结晶现象,而恰恰是添加了人工物质后,蜂蜜才会改善感观效果,给人以清澈透明感。他们近段时间对部分标注天然蜂蜜产品的抽检中,根据有关专家介绍,国家蜂蜜产品的生产标准,将蜂蜜定义为“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或分泌物贮存在巢脾内,经过自身充分酿造而成的甜物质”。然而事实却是,目前市场上标有“纯正”、“纯净”字样的蜂蜜,有七成产品都掺入了其他的人工添加剂,真正“纯天然”的蜂蜜实在是少之又少。

  另外,市场上许多商品外包装上都印有“纯天然”或“绝对天然”的字样,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凡是“纯天然”的,就一定是无污染的产品,就是绝对安全可靠的。其实,这是一种误导。以食品为例,“绿色食品”与“纯天然食品”就是两个相距甚远的概念。“绿色产品”特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殊的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批准,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国家对“绿色食品”的生产有严格标准,例如在生产过程中限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称为A级绿色产品;要求标准更为严格的还有AA级绿色产品等。

  心眼提示

  天然物质并不都是“纯”的,即使是野生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也可能吸收被现代文明污染了的大气和水,从而失去“纯洁”。而且,随着农药、化肥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甚至滥用,受污染的植物即使经过加工,也很难完全清除其残留的农药。所以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千万不要轻信什么“纯天然”,应多个防范商家“挂羊头,卖狗肉”的心眼。

  ◎刷卡消费,多个防范他人“盗用”的心眼

  世间不少的好东西,往往“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令人既喜且忧。拿银行卡来说,这一由现代科技所催生的金融花朵,在给人们的消费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一再成为不法分子伺机作案的目标。

  首先,信用卡签名随意不得,商家在审核时也切不可掉以轻心!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民吴先生的银行卡失窃后被人在超市盗刷了2740余元,吴先生认为,超市收到的签购单上签的只有一个形如“张”字的姓,连全名都没有,超市疏于核对签购单和银行卡上的签名,才造成了自己银行卡资金的受损,超市应对此负责;超市则认为是失主没有妥善保管银行卡才造成盗刷的后果,他们并无过错。于是,双方对簿公堂。日前,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此案,最终判定,超市承担六成的赔偿责任,赔偿吴先生1644元。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分子针对银行卡作案的“花招儿”也越来越多。且有三大“骗术”是犯罪分子比较常用的。消费者应注意提防。

  一是犯罪分子在ATM机的出钞口设置卡子一类的障碍,或者在ATM机的读卡部分设置装置,这样持卡人在插卡、输入密码等正确操作后,却没有钞票“吐出”。其实持卡人的钱正是被这些障碍物挡住,如果持卡人此时离开,躲在暗处的犯罪分子将很快取走现金;二是在ATM机上端放置摄像仪器,以窃取持卡人的卡号和密码,然后制造假卡,通过电话或网上银行大规模划款。去年底在上海街头,就曾发现ATM机旁边有小型广告栏放置,后发现在广告栏内隐藏的正是小型摄像机;三是犯罪分子实施技术含量较高的犯罪。犯罪分子先用假身份证办一张真的银行卡,然后在网上银行前后测试连续卡号,在五六秒内破译其密码,然后制造假卡,通过网络进行转账划款。

  心眼提示

  持信用卡消费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特别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但在使用信用卡时务必要多个“被他人盗用”的心眼儿。同时消费者在刷卡消费时也一定要留好交易单据,并定期检查账户,以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消费者应加强安全防范,在银行柜台、ATM和POS机上用卡取钱或消费,输入密码时须防止旁人“偷窥”。

  ◎购买数码产品,多个提防被“粘客”忽悠的心眼

  这年头流行的数码东西多了,价格也变低了。大家都说价格是产品的门槛,可不,新推出的相机接二连三的掉价,MP3播放器一个月在市场中也能见到N十款最新型号的。可是大家在关心这个性能如何,并准备付之行动下手购买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自己的购买环节存在问题?经销商的销售手段留有陷阱?也许,这些问题大家在购买前都不曾考虑,往往都是产品出现了故障后,才后悔自己怎没多留个心眼。

  一个姓梅的先生想买架数码相机,他看中的是一款日产牌子的相机,并且事先在网上看了报价3350元。目前数码相机的价格已经相当透明,网上的价格基本上比较接近真实的成交价格,他觉得心里算有了谱儿。

  到了周日,梅先生就到北京中关村去买数码相机。他在一个卖数码产品的大厦门前,遇到一个“粘客”,便随其到了9层的某公司“展厅”。那个柜台报出的价格让他意想不到,他所要得那款相机,竟然只要3150,比网上报的还便宜。开始还有点疑惑,但听售货员解释说,这两天是搞促销,过了促销起就没那么便宜了。梅先生信以为真,就打消了顾虑,最后随那款相机和其他的一些像记忆棒之类的附属产品,全在这里买了,一共花了3850。

  买完之后,梅先生回想起3150元的报价,还是有点不放心,又到该大厦的2层数码展厅转了转,这时他才发现这里的报价怎一个“乱”字了得,从3000到3580,报多少价的都有,心里有点犯嘀咕,后悔事先没有多转转。更令他头大的是,他突然发现一家专营他这款相机的店内的记忆棒都是中文包装的,而自己买的则是全英文的,莫非其中有蹊跷?一问,可不是!全英文包装的恰恰是假货,他花费700元购买得假棒,市价也就在200元左右。他以为捡了200元的便宜,其实反被商家轻轻松松地宰了300元。

  心眼提示

  消费者在购买数码产品时,如果遇到一些“粘客”主动推销,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提防这些人的花言巧语。如果消费者想要买得放心,不妨到正规的专卖店,或者是大型的电器专业卖场去购买,购买时,最好去网上查查资料,看看官方有没有什么关于额外附件的详细说明,是否有相关的附赠品。若是有,在购买时请仔细核对物件,如果发现缺损的,消费者应该立即要求经销商给予更换或者经济赔偿。再有,消费者在购买数码产品时一定要要求经销商开据发票。绝对不要因为省一点小钱,而不要求经销商开据正规的商业发票。如果以后所购买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那张发票就是最有力的权威凭证。

  ◎遭遇返券,多个警惕被圈入“反复消费”的心眼

  商业市场繁荣,自然要导致商业的竞争。商家竞争,也就催生了各种促销招术。这些年,一种新型的推销术在商界被传为热门话题,那就是“买”加“返”现象。诸如“买200返300”、“买200减80”、“买100返100”等等,让这场商战乱得像个江湖。

  购物返券、买一送一等充满诱惑力的促销宣传铺天盖地,返券金额甚至与消费者支付金额相同。然而,业内人士却将这种返券活动比作“水中捞月”,看起来消费者很占便宜,实际上一些热销商品很少或者根本不参加活动。

  一些餐厅返券做法也是如此。如果消费者事先不问,一些餐馆服务员不会主动介绍哪些返券,哪些不返券。只是当消费者结账时,服务员才告诉消费者,什么酒水、海鲜、烤鸭、20元以下的菜、主食、包间外用餐等,统统不在返券之内。

  尽管买就送、返券已经成为商家的必备的促销手段,虽然还有小部分消费者对此有抵触情绪,但是,大多数的消费者已经默认了这种促销的方式,并且会身体力行地去实践着。商家也在规范自己的行为,行业监管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部分商家还是会制造一些返券陷阱出来。

  我们常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陷阱:

  如先提价格再返券。某工商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商场依然有虚构商品原价的情况。在某商家开展买100送60券的活动中,一位消费者买了一件标价1680元的服装,无意中发现1680元的价签下面还贴着一张价签,撕开后露出1180元的原价。照此算来,返券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优惠。

  比如返券容易退货难。由于赠券的复杂性,现在退货退多少钱基本成了一本算不清楚的账。商场通常的做法是只退现金部分,不退返券的部分。这等于消费者购物应当享受的优惠一笔勾销了。

  比如购物返券限制多。调查发现,商场对返券的限制颇多,如“本券不可在超市及个别特例商品使用”;“所购商品礼券的部分不开具发票”等。

  还有很多“买”与“返”的做法,其中都包藏着鲜为人知的陷阱,你可知道?天底下哪个买卖人愿意做“送钱”生意的?换了你是商家,你会干吗?

  心眼提示

  这里就有必要提醒容易被“券”蒙住双眼的众们,应该多个心眼,了解返券前后价格有无变化;精心计算返券后的最终折扣,并与平时商场打折进行对比;购买商品前应事先问清商品价格余额是否可以累计返券?如果这些问题都得到否定,那么,“买”与“返”岂不就是促成你的反复消费吗?

  ◎遭遇打折,多个提防“销而拒退”的心眼

  在现实商品交易中,广告促销五花八门,一些经营者为推销商品,往往以“打折酬宾”、“大降价”、“赔本、拆迁大甩卖”等“打折”销售商品的广告宣传来招揽顾客。但其间的真假虚实,很令消费者担忧,但这些担忧又往往出现在“受套”以后的“迟到的醒悟”。

  有一位姓杨的女士在逛商店时看到一件外套商店打着六打销售,才68元钱,包里的钱也正好,她就买下了。谁知,二十分钟后,当她逛到另一商场时,同一件衣服也是同一品牌同一厂家不打折才卖65元钱。眼前的一幕让她大吃一惊,她感觉吃了亏,回去找商家退货。而商家以打折商品不予退换为由,将其拒绝。最后,在工商人员的调解下,杨女士才得以把衣服退掉。

  还有一种打折叫“伪打折”,这完全是一种广告欺诈行为。比如一位姓龚的先生,在媒体上看到一家电器商场打广告,便驱车前往,而当他乘兴而去购买东西时,却发现打折商品均变成了特价商品,商场称特价商品不参加活动,让他们白跑了一趟。

  还是这位龚先生,因看到某媒体广告上有电器打折的信息,称购买两台DVD机可以打8.8折,因他只要一台,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无数个电话向亲朋好友推销该DVD机,问要不要另外一台,可以一起购买,有折扣打。但当他当晚赶到该商场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该款DVD不打折,说它本身就是特价产品,不参加优惠活动。对此他非常生气,他认为商场如果没有优惠折扣打,就不应该轻易做广告推销,但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折”是一种让利促销的竞争手段,也是一种正常的营销行为。但有些商家却以“打折”为幌子,采用虚假宣传来引诱消费者上当受骗,甚至以此来推销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所以,面对“打折”之风,故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多个心眼其中的陷阱所在。

  心眼提示

  说一千道一万,“提防”就是在购买物品时要多个货比三家的意识,谨防误入打折陷阱,造成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其次,在购物前搞明白商家是否以“打折商品不予退换”为借口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要警惕设在“最终解释权”背后的陷阱。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防打折品因质量问题,而影响了你的身体健康。

  ◎遭遇“买一送一”,多个防范遭人“捆绑”的心眼

  俗话说得好,“买的没有卖的精”,因为卖的心里有“底”,买的胸中无“数”,故而买卖双方很难达到平均受益。为了各自的钱袋子,“卖方”与“买方”永远是一对矛盾体。商场里经常可以看见“买一送一”的特价商品,由于很多都是知名品牌,消费者一般不去考虑商品质量,冲着价格的巨大优惠买下来,还以为自己捡了便宜,直到赠品到手后,才发现其中潜藏着商场太多的猫腻。

  在“买一送一”出现消费纠纷问题时,尽管许多消费者都知道可以举报投诉,但真正懂得判断什么是价格欺诈行为的人却不多,对于哪些行为是价格欺诈、如何判断消费陷阱,大多数消费者都说不明白。

  现实中,有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图便宜的心理,精心设计好“买送”陷阱。消费者玩不转“价格游戏”,商家因此获利丰厚。被蒙在鼓里的广大消费者,因为各种原因非但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反而多次上当受骗。

  一位姓王的先生在某手机专卖店购买了一部价值1500元的手机,同时获赠一块手机电池。几天后,王先生使用赠送的电池充电时,发现这块电池根本不能正常使用。王先生回到专卖店理论,商家以“赠品无偿赠送,质量问题概不负责”的借口不予理睬。考虑到自己就是图有块赠送的电池,才买下这款手机的,王先生理直气壮地来到当地的工商所投诉。后来经过工商所多次调解,专卖店最终同意赔偿,但因没有同样型号的产品,只好按一块电池的市场价,赔给了王先生60元钱。

  另一位姓郑的女士曾买过两次“买一送一”的特价商品,事后感觉并不实惠。起初,她在一家大型超市的货摊上看见促销瓜子,平常一元一袋的瓜子,现在一元两袋。郑女士没有仔细考虑,拿了两包就丢进购物筐。等回到家里,家人分吃瓜子的时候,都说口感没有以前好,和普通瓜子无异,虽然不至于难吃,却枉了老牌子的鼎鼎大名。郑女士以为自己买的是假冒产品,经儿子提醒,看了看瓜子袋上的生产日期,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产品9个月的保质期,还差几天就到了。此时,郑女士才明白,商家是没有白送之理呀!

  心眼提示

  请想想,花一样多的钱,得到更多的东西,附加在商品之外的赠品,这种赠品是商家给的,人家还挣什么钱?别忘了,商家是最善于“算计”的,他们不可能去做赔本的买卖。就像我们买水果一样,看着是平秤,小贩再扔上一两个“添头”,而这“添头”多数是又小又差的,他们才不舍得挑饱满新鲜的好果子添给你。所以,“买一送一”在理论上本来就是荒谬的事,若真有这事儿,而且质量不出问题,那十有八九是“买”的与“送”的一起“捆绑”“打包”啦!

  ◎遭遇免费,多个提防“以免为诱”的心眼

  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哪个商家会傻到赔本赚吆喝,在众多类似这种免费的招牌的后面,大多都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黑幕”。消费者不明其详,天真的以为真是商家门大发善心,回报顾客,果真是如此么?当然,不敢说因为某些昧了良心的老板们,就以偏概全,打倒一片,但至少那些“黑心的家伙们”确实做出了一些另人望而生畏、想而后怕的事来。

  免费短信、免费义诊、免费品尝、免费护理……

  在商场的“新理念大餐”里,“免费”确确实实诱惑了许许多多爱贪小例宜的消费者。然而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

  一个周末的晚上,林先生约了两个朋友一起聚聚,在自家小区附近的一家规模中等的川味火锅店前,林先生看到店门口挂着“免费锅底”的横幅,店里生意还挺红火,便选择了吃火锅。林先生与朋友们在店内坐定后,边喝茶边等着服务员端火锅上来。

  林先生在无意间注意到,不断有服务员将离店客人吃剩下的火锅底料端回厨房,但此时林先生也没怎么在意。在等候的当儿,林先生前往洗手间去洗手。经过厨房时,他不经意地往里瞥了一眼,当时就被所看到的一幕惊呆了:一个服务员正在用漏勺将刚从桌上撤下来的火锅汤里的辣椒、花椒等捞出来舀到一个大塑料桶里,另一个小厨子正满头大汗忙着把那桶里的汤料一勺一勺地往一排火锅里舀。原来自己和朋友们将要品尝的“免费锅底”,竟是别人吃剩下的!想起这里,林先生感到一阵反胃,赶紧拉了两个朋友,二话不说,如躲“瘟疫”一般,冲出店去,并发誓今后打死他也绝不吃锅底“免费”的火锅了。

  有一位姓李妇女,就有一次“免费”经历:在出商场时,几个人告诉她可以凭手里的小票到旁边的一家美容院享受一次免费护理。随后,所谓的美容师不知在她脸上喷了些什么东西,就向她收取160元的费用,并“好心”地解释说:“护理是免费的,但护肤品要收钱。”她一咋舌,真是哑巴吃了黄莲亏。

  上海南汇区的一个村发生了一桩令人咋舌的事:村里一次免费体检后,全村百余名老人被告知“患了糖尿病”。老人们慌了,纷纷去医院复查,结果只有近十人“血糖偏高”,其余人都很正常。试想,这些老人要是没有多个心眼去复查呢?还不知这些老人要花掉多少冤枉的医药费呢?

  心眼提示

  面对诱人的免费广告,首先一定要保持冷静,其次要多留个心眼分析一下“免费”以外的有可能请君入瓮的“非有值消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商家能免你其一,但吊的是你为其二消费的味口啊。去看看吧,免费义诊后,你要花多少钱买下本不该买的花,花掉多少本不该花的短信费用,吃了多少让回想就会后怕的餐宴?

  ◎电视购物,多个提防被广告宣传迷惑的心眼

  国内电视购物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这种快捷、便利的购物方式。然而,由于市场治理导向失控,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虚假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影响,让这个新兴行业饱受各方质疑。但是它还能维持下去,就说明还是不断的有消费者受骗上当。

  高小姐在电视购物里看到“蕾丽尔燃脂媚腿袜”,广告中宣称“独特织造,六角菱形网状编织,抗磨防刮,不易脱丝,使用寿命是普通丝袜的7倍。”广告中的示范者用硬物刮,用打火机烧,袜子都安然无恙,神奇的效果让高小姐毫不犹豫地付出几百元订购了一双。但她买来才穿了没几天,“抗磨防刮”的袜子就破了,这样的7倍使用寿命,让高小姐哭笑不得。

  另外一位马女士,在电视购物中看到一款健身椅,觉得很适合先生使用。她按照电视里提供的号码拨打了订购电话,并且询问工作人员,怎样的人不适宜使用该产品,得到的回复是“3~60岁的人都可以使用”,马女士才确定购买。当健身椅送到家后,马女士看到说明书上写着:开始使用训练时,患病者必须咨询医生。她认为这点说明有某些病症的人员是不能使用健身椅的,但广告里却没有提及。带着疑问,马女士去医院咨询了医生,医生也表示并不是任何人、任何体质均适用该产品,颈椎和腰椎不好的,以及高血压人群不适合使用这样的产品。而马女士的先生恰好有这些病,这样,她购买的健身椅就这样成了摆设。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电视购物至少有以下六大劣迹:

  一是夸大功能。这么做的主要是那些增高、美容、丰胸、减肥等产品。比如某些增高类产品说,卫生部批准的功能只有“补钙”,但他们的宣传却变成了“增高”。

  二是名人代言。很多电视购物产品都请名人代言,这也成为他们最有效的促销手段。但是已经有案例证明,这些名人自己也不是真的了解产品或者使用过这种产品。

  三是虚假“权威”。比如打着国外某“著名大学”的旗号,甚至杜撰几个并不存在的科研机构和著名科学家。此外就是经常使用“干细胞”“GRE”之类的技术术语。

  四是特技处理。很多电视购物产品,经常用消费者使用产品前后的对比照片或图像来证明自己的效果。比如吃药之后身高长了10公分;用了化妆品之后脸上的青春痘全没了。但这很可能利用化妆、拍摄技巧或者电脑处理制造出来的假图片。

  五是超级暴利。经过调查人们发现,大多数电视购物产品的售价都会超过出厂价10倍左右。

  五是逃避监管。为了逃避监管,很多电视购物公司的注册地址都是假的,并且很多法人代表也都不是真正的老板,这主要也为了一旦出事以后可以逃避责任。

  心眼提示

  电视购物的产品涉及数码、饰品、家居、汽车等领域,消费者通过电视节目了解产品,消费者在通过这种方式购物时务必对物品的广告宣传多个防备的心眼。因为,电视购物是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很难在选择商品时直接了解产品性能,全凭广告的推介,一旦消费者因产品质量问题想维权时,又会因为购物凭证不全、联系不便、投诉周期长等因素,使维权遭遇重重障碍。所以,还请各位消费者三思。

  ◎在超市购物,多个规避“标签陷阱”的心眼

  眼下,人们购物都愿意去超市,认为在超市买东西既方便又放心,于是趋之若鹜,心不设防。其实,在超市购物,也同样有许多的陷阱。在标签上做手脚的现象就是其中最常见一种。

  马大姐很迷信超市,买什么都要去超市。一次,她在一家超市购买了一瓶“飘柔”洗发水,货架上标明是26.5元,但是付款时却变成32元。她以为是看错了,又跑到货架上看,发现确实是26.5元,于是马上找来超市的负责人要求解释,但是负责人轻描淡写地告诉他,这个价格是前几天搞促销时的价格,现在促销活动已经结束,忘记更换标签了,价格只能是32元。气得马大姐发誓再也不去这家超市。

  一次她花10多元钱从另一家超市买回熟蹄膀,晚上,她爱人喝酒吃蹄膀,怎么也咬不动。拿过盒子仔细一看,才发现有两层标签,撕去第一层,第二层的标签上标明的保质期早就过了,这个蹄膀因为存放时间太久快风干了,只有扔掉。

  超市在标签上做手脚的方式还有以下几种:比如,许多商品包装上都是英语或其他语言的文字说明,在这之上贴了一块中文说明,几处翻译根本对不上号。还有的英文上明明写着“MadeinChina”,翻译上偏偏说“制造商:美国”。有的甚至故意把中文说明覆盖在外文说明上面,让你难辨其“雌雄”。在产地上动手脚也就是用进口货的价钱卖国产货而已,更恶劣的是有些商家在生产日期上动手脚。国外的商品保质期一般标注到月,表示到这一个月的第一天就过期了,但是很多翻译成中文的标签上却标注成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才到期,显然把这个保质期人为地延长了一个月。超市还常常把距离过期时间最近的商品放在货架的最前面,同样的价格当然买保质期长的。当人们摸透了这个规律之后,总是把手往里面伸。有的超市工作人员会盯着你,见你把前面的货品弄倒了,硬说货品受损害了,逼你把前面快过期的商品买下来。

  心眼提示

  有些超市经常在标签上做手脚、耍手腕,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一定要在产品标签问题上多留个心眼。购物时,一定要按照“一看、二比、三检查”的顺序查看包装上的标志、厂名、地址、保质期等说明,最后凭肉眼检查一下商品有无看得到的缺陷。

  ◎索要购物发票,多个“字字计较”的心眼

  随着广大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强化,购物索要发票目前已成为许多消费者的共识,多数消费者都知道在购物时向商家索要发票,但不少商家也因此挖空心思,在发票上做各种手脚,布下各种陷阱,给消费者投诉维权设置障碍。

  据了解,购物凭证或服务单据是民事财产关系中重要的法律凭证,表明买卖双方因商品交易构成合同关系,具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相互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一张购物凭证应该包含的内容有商品名、型号、单价、数量、付款金额、交易时期、销售单位、支款人、收款人姓名等,有这凭证还必须加盖核发机关的印章,如税务或财政部门的印章。对于购物凭证的功用,一般商家是非常了解的,但一些不法经营者却常在这个问题上玩出很多花样。消费者一时大意或不在乎,往往就造成利益受损而不能获赔的现象。

  小刘到某商场手机专柜购买手机,看到一款某名牌厂商的手机,标价1650元,款式、功能他都很满意,就是觉得价钱比其他地方贵了一点。商场营业员见他有点犹豫,就说他们的售后服务好,按国家“三包”规定7日内包换,但他们承诺3个月内包换。小刘听后,虽感觉到该商场商品销售价格略贵,但售后服务条件较好,还是掏钱买了下来。开始两个多礼拜,用得挺顺手,不料一个多月以后,就出现了按键不灵等质量问题。他拿了发票到该商场去换机子,却遭到商场的拒绝。他据理力争,商场却借口发票上没有写明,按国家规定,超过包换期限,不能给予办理。投诉到消协,也因为只是商家的口头承诺,没有证据,只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修理。

  小刘所遇到的情况,只是发票陷阱中的一种。其他的花样还有很多。

  比如,购物凭证上不填品名而以一些字母或代码代替。一旦出现问题,使消费者不能明确指证;或以种种借口声称没有发票了,要求一周后再来取,以此避开“新三包规定”中“产品自售出之日起7日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换货或修理”的规定;还有的商家推迟付货日期,特别是一些大件耐用消费品,如空调器一周以后再安装,一旦出现问题,已超过7天的规定期限;也有的商家以经营者之间所用的购销合同代替购物凭证,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家具商场,一旦所购家具出现问题,商场人士则称这是消费者与某人的私下交易行为,按规定不负责任或不予受理;再有,就是商家借口已向消费者提供了优惠、作了降价,如消费者索要发票、凭据,必须双方共担税金;另外,故意错填日期,如电器等商品提前填写,裸装食品往后填写日期等现象也很常见;不盖单位公章,或者加盖的公章和店名不符也是发票陷阱的一种;而在购物凭证上加盖降价商品或打折商品、售出一律不退等字样,试图混淆与处理商品的界限,更是一些商家惯用的伎俩。因为商家已表明原因的处理商品是免除三包责任的。

  心眼提示

  消费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购物时一定要索要发票,对发票的内容要多个“字字计较”的心眼。一定要看看发票内容是否包括经营者真实名称、购物时间、商品和商标的名称、产地、型号、规格、质量等级、数量、单价、金额、经营者的公章和经手人的签字或盖章。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发票不真实、不完整、不具体,可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投诉。如果经营者拒绝出具发票,或以其他单据代替正规发票,应当向当地税务机关举报其违法行为。

点击下载App,搜索"多一个心眼,多一份安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