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运动养生法宝全攻略—八极拳二十四翻手。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运动决定健康",免费读到尾

  二十四翻手拳,是八极拳二十四种手形和手法的演变,主要攻击对方的中上盘,是八极拳连手技击法之一。

  二十四番手歌诀:扑爬起按,云刁扣,拦贯提环;插撩分捧,叠展挑滑,刺掸摇穿。其中每个字代表一种手法,每种手法都分阴阳!上下!左右!前后中之变化,多两字并用,或几字连用。

  起式:丁步站立,目视左侧,头顶竖项,含胸拔背,闭唇舌上顶,气沉丹田,双手握拳拳峰相对,拳心向下,抱于丹田处(图1)。

  扑:含扑捕之意,即两手心向下前扑(扑手时要有扑天盖地!锐不可挡之势)。左脚向左侧迈步脚尖稍内扣,双拳同时向前扑出,左臂微曲,右手扑出至左肘处,同时身体要有下沉后坐之力,重心落于右腿,成虚步,双掌掌心向下,目视前方(图2)。

  爬:含耙挠刁抱之意,双手左右使用。虚步不变,双手由扑手变耙形手(图31)。

  上动不停,右腿向后撤步,左腿同时向后拉成虚步,左手由前向后上翻掌掌背向内至左腮边成挂耳顶肘,右手至胸前掌心向右外翻提肘与肩平,目视左肘前(图32)。

  起:有向上掀起之意,如托腮!搓脸!拿嗉等,尤以手掌刃为上托之力。

  右手由胸前用掌刃由下向上!向前托出,左掌经胸前下按至腰间,肘微外展,向右拧腰顺胯左脚向前滑步,右脚随之跟步,目视右掌(图4)。

  按:双手掌心向下塌扒为按,有如双手握棍用力向下抽或劈之感。

  右手翻掌,掌心下按,随即左手由腰间向上由胸前翻出贴右手前臂按出,右手收至右肋下肘后立,身体微前倾。左脚向前滑步,右脚随之跟进,目视左掌(图5)。

  云:两手相互左右外划,单手双手均可。

  左手由下向上!向内旋转半圈向前探出,小臂微曲,肘有外靠之力,掌心向下。右手至右胸前下落至腰间,步不变重心落于右腿,目视左手(图6)。

  :含牵!带!拿!踢!肩顶之意。

  左掌向右旋掌,使掌心向上成抓握手形,右手变拳。左拳心向上,拳眼向前;右拳拳心向下,拳眼向前,双手同时向身体右侧牵带,右足同时向前,目视前方(图7)。

  刁:是抓拿之手法。

  右足落步,成四六步式;右手变撮勾手形由下向上内旋向前缠刁,右肘微曲;左手变刁形手,手腕右下旋成刁手,目视右手前(图8)。

  扣:有太极的寸接!寸拿!寸刁之意。如右手扣其小臂,则左手扣抓其上臂,左肘顶其肩胛,反之亦可。

  上左步,右步跟提内收成马步;右手顺至胸前两手成掌掌背相对,双手同时向下外旋至胸前向下搬扣,沉肩坠肘,目视体前(图9)。

  太极拳的三个步骤。

  太极拳术,名为拳,实乃道家之“行功”耳!功便是太极一气,是内功,进而形成胎息。神气结合形成内丹,太极拳是丹道周天,其修炼的过程包括:炼精以化气,炼气归神,神气合炉。

  第一步:炼精化气(固本培元)

  修炼内功身法是关键,身正体自松,体松气自通,具体到身上,身体自然站立,头顶悬起,先把脊柱拉开,大椎向上领劲,有后贴衣领之意,尾骶骨向下松垂,并向前卷劲,拳云:“竖尾”上下一对称拉成一个整体,它是拳中一身备五弓之“身弓”如此修炼气功督脉之门也就打开了。再将两肩根!胯根松开往回缩劲,自然胸空腹松,掌握好以上要领,身体随呼吸慢慢下降,两手松垂与两脚合住劲,两腿膝盖上提至丹田气海,全身亦着意于丹田,这叫做“虚领顶劲,气归丹田”再用呼吸锻炼之,呼吸为何?道家内丹学称呼吸为“风”有了风,再用“火”火有“武火”“文火”实际上就是用意的轻重,青壮年人用武火出功较快,中老年人以调气养气为主,当用文火;为了打好基础,培育先天元气,再用意向后命门吸,毫不勉强,然后守住片刻,随着炼功程度的加深吸得时间来越长,吸得时间越长蓄的气越充足,自会感觉到后腰有膨胀感,这就是炼精化气的开始“肾间动气”待后丹田气充实以后,再以意导气冲向前丹田,这样由后丹田到前丹田,再由前丹田到后丹田,周而复始,如同拉风箱一般,炬到一定程度,稍微一用意,前后丹田就象长江。大海之水一样动荡不息,形成鼓荡气;在这个基础上,再以意导气,顺时针转圈越转越大,至无限大,逆时针转圈越转越小,小到无内,此步功为“内转呼吸”随之,带脉之气也逐渐充实起来,功夫再深入,稍一用意前后丹田及带脉便同时充实起来,这就是整个炼精化气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打太极拳,腰腹为太极,太极便是一气,一气便是太极,有了太极一气,盘拳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用腰,太极拳的运动能做到腰为主宰,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第二步:炼气归神(心死神活)

  上一步炼精化气的锻炼,炼的是前!后丹田及带脉,道家百日筑基功称之为元精炼成元气,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炼气化神的修炼,下手之功是松开中丹田,使中丹田与下丹田相呼应,才能够养自身的中气,具体炼法:先以意导气,把前!后丹田及带脉充实起来,再以意吸膻中部位,吸向背部,吸得时间越长胸部感觉越开阔,随着功夫的深入,胸部空得像无底洞一样,相对我们的背部便鼓胀起来,打拳!行功叫“神通于背”道家功称之为“龟息”如此,中丹田炼开。随着中丹田的炼开,下丹田好象没有了气,产生空!大之感,使下丹田之气(实气)便成了活气,此时,稍一用意,胸!腹便有松!空之感,这就是拳论上所说的“胸腹松净气腾然”打拳不是讲一身备五弓吗?此步功成后,用意一吸气便到弓背上,犹如捕鼠之猫,蓄而待发。这时,仿生的能力很强,仿猫像猫,仿猴像猴,仿虎像虎,感觉自己特别灵机。在这个基础上,再松开玉枕穴,合灵机于顶,上丹田之元神才能出现,(此步功无明师指点不可轻炼,以免出偏),在行功时,尤其是夜间,眼前时常出现光感,这就是“性光”神气一领,手!眼!身!步无所不到,之所以太极拳叫“神拳”

  第三步:神气合一形成混元。

  通过上一阶段的锻炼,灵机出现,我们不但要用,还要会养灵机!养神,如何养?唐道子:“授秘歌”最后一句“尽性立命”实际上就是性命双修。性即神,命即气,神!气相合才能成神。修炼方法:行功时产生灵机,要神宜内敛,将其深深地潜于丹田气海之中,潜得越深,上身就越发空,越空神与气结合得越好。如此,神归气!气归神,气归神,神归气,经过长时间修炼,便形成道家所谓的“内丹”“圣胎”实际上也就是“小周天”因为我们盘拳!行功时讲一动无有一动,运行的是大周天,所以还要将下部(胯以下)按中有提提至丹田,这叫做采地气;如此上盘之神!中盘之气连同下盘结合成一个整体,如同孩童未出生之形状,混元一气成矣。以后在行功时,无论多么复杂的动作,只有一动!一静的要领,动之,神领形动,气往回缩,叫做“动之则分”静之,神!气!形归于气海,叫做“静之则合”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也就是太极拳的“开合”武式太极拳论讲能懂得开合,才能用功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从而走向太极拳的康庄大道。

点击下载App,搜索"运动决定健康",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