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章第十六
老君曰:虛無恍惚,道之根。
虛則無實,無則非有,恍者有光而無象,惚者有一而未形,虛無恍惚而在其中矣。《莊子》曰:悟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此之謂本根。
萬物共本,道之元。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元者氣之始,道之用也,天之生物,使之一本,豈二致哉,萬物一府,同出於道爾。《莊子》曰:萬物與我為一。
在己不亡,我默焉。
聖人著書立言,用意深而勸戒切,蓋欲倒置之民,返其性情,復其初也,使天下之人,皆能內觀取足,不失其在我之真,聖人將密爾忘言,不可以容聲矣。《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生置章第十七
老君曰:生我於虛,置我於無。
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物所以生也。魂黑歸於天,形魄歸於地,骨骸返其根,我尚何存,則亦復歸於無爾。生我於虛,原始而言之也,置我於無,要終而言之也。
生我者神,殺我者心。
神守其形故生,神去於形則死。人心惟危,憤矯而不可係,宵人之離形者,心則使之,此致道者所以忘心。
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我即無心,我何知乎!
賊\莫大於德有心,有心斯有意,意者謬心也,人以有身為大息者,以有意存焉爾。誠\能心無所知,內靜其意,吾又何息,是以至人於羊棄意,《莊子》曰:兵莫僭於志,鎮郵為下。
念我未生時,無有身也,直以積氣聚血成我身爾。我身乃神之車也,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躁動,神即去之。
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一受人之形,若運\轉而不能自止者,孰居無事推而行是哉,神實妙之,子輿曰:以神為馬,予因而乘之,豈更駕哉,故日我身乃神之車。不特為神之車,又為其含焉,蓋身者神之宇,所以形生而不敝者,以其保神也,全其形而不虧,神將來舍矣。傳曰:七竅者,精神之戶牖,神以身為舍可知矣。身不特為神舍,又為其主人焉,蓋感之者為主,應之者為客,神未嘗先物也,應物而有所麗,猶客為主所覆,而受命於主也,身為神之主人可知矣。主人安靜則居之,形完則神全也,躁動則去之,質朽則神喪也。
是以聖人無常心者,欲歸初始,返未生也。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故能返其性情而復其初。《莊子》曰:既已為物矣,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惟大人乎。
人未生時,豈有身乎?無身當何憂乎?當何欲哉!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與道通也。
吾有大息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息?蓋身非我有,是天地之委形,生非我有,是天地之委和,認而有之,皆惑也。睹道之人,不以利累形,不以形累心,四肢百骸,將為塵垢,故外其身而身存,神未嘗有所困也。夫然,故形全精復,與天為一通乎,道合乎德矣,蓋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道德一合,則德總乎道之所一,而無成與毀也,唯達者可以語此。
為道章第十八
老君曰:古之為道者,莫不由自然。故其道常然矣,強然之即不然矣。夫何故?以其有思念,故與道反矣。
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天下之常然也。為道者,居無思,行無慮,順其自然,無容心焉,夫豈益生勸成,而有斷鶴續兔之患哉,故其道亙萬世而無弊。
是以崇籥之器,在其用者。虛實有無,方圓大小,長短廣狹,聽人所為,不與人爭。善人在於天下,譬如崇籥乎,非與萬物交爭,其德常歸焉。以其空虛無欲故也。
豪籥虛而能受,受而能應,道幾似之。善人之在天下,順而不逆,應而不藏,常處於不爭之地,而天下莫能與之爭,其猶索籥也,處重而人不輕,處前而人不害,其德常歸焉。《莊子》曰:行賢而去其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欲者凶害之根,無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聖人者去欲而入無,以輔其身也。
罪莫大於可欲,故為凶害之根。天地者,形之大也,而有形生於無形,故為天地之原,人之有欲,次性命之情以爭之,莫知其根也,不見天地之純,莫知其原也。聖人則不然,灑心去欲,而遊於無人之野,則以貴愛其身,與道相輔而行故也。
色身章第十九
老君曰:人皆以聲色滋味為上樂,不知聲色滋味,禍之太樸,故聖人不欲以歸無欲也。
好色音聲厚味,世俗之所樂也,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口不得厚味,則大憂以懼。殊不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三者,身之大息也。然目之泰色,耳之茶聲,口之茶味,皆生於有欲,罪莫大於可欲,而欲者德之累,是以聖人欲不欲,而復乎素樸也。
道虛章第二十
老君曰:道者虛無之物,若虛而為實,無而為有也。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言,若無而非無,若有而非有也,既日虛無,而謂之物者,即不物之物也。道深章言虛無之淵,此言虛無之物,淵言其體,物言其用,故繼之曰:若虛而為實,無而為有,虛而為實。《莊子》所謂虛則實是也。無而為有,《道經》所謂兩者同出而異名是也。
天者受一氣,蕩蕩而致清,氣下化生於萬物,而形各異焉。
大易既判,天得一以清,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皆其所資始,《列子》曰:天地氤氳,萬物化生。
是以聖人知道德混沌玄同也,亦知天地清靜皆守一也,故與天地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而後天道盛矣。
德總乎道之所一,渾渾沌沌,終身不離,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天得是,故無為以之清,地得是,故無為以之寧,聖人誠\能兩問,天道雖遠,見之以心,故明於天而同乎無知,通乎道而合乎無體,與天為徒,與道為一,而道興乎世矣。
以制志意而還思慮者也,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持其志,無暴其氣,將返其性情而復其初,則出思不思,而思出於不思矣,來者勿禁,往者勿止,不將不迎,應而不藏,雖覆卻萬物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易》曰:天下何思何慮。
遠者出於無極之外,不能窮也,近在於己,人不見之。
海雖遠,治之在心,反求諸己,萬物咸備,然道在邇,而求諸遠,是猶目之明,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也。
是以君子終日不視不聽,不言不食,內知而抱玄。
《傳》曰:內視之謂明,反聽之謂聰。不視不聽,則目無所見,見曉於冥冥,耳無所聞,聞和於無聲也。《易》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不言不食,則默而識之,終身不言,未嘗不言,無饑渴之害,味人之所不味也。几此無他,復以自知抱一而不離故爾。
夫欲視亦無所見。
聖人見道不見物,而視人所不視。《莊子》曰:賊\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經》曰:聖人為腹不為目。
欲聽亦無所聞。
聞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豈聽之以耳哉,仲尼所以六十而耳順。
欲言亦無所道。
縱口之所言,更無利害,故有謂無謂無謂有,而遊乎塵垢之外。
欲食亦無所味。淡泊寂哉,不可得而味也,復歸於無物。
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味,味者道也,真人其食不甘,以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也,惟返其性情而復其初者能之。《道經》言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繼之以復歸於無物,與此同意。
若常能清靜無為,氣自復也。返於未生,而無身也,無為養身,形體全也,天地充實,長保年也。
虛化神,神化氣,道之委也,氣化神,神化虛,道之用也。蓋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惟持其志,無暴其氣,則虛而物不能汙,靜而物不能雜,淡而無為,將見氣合於神,神合於無,遊乎物之初,外形體而不有矣。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所以全其形骸,與天地齊其長久。《莊子》曰: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息不能入,年壽長久矣。
哀人章第二十一
老君曰:人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身。守身長久長存也。
守孰為大。守身為大,身之所以存者在養神,神之所以全者在守身。饉修其身,抱神以靜,則人與物化,而我獨存,長生久視之道,殆不出此。
『言出』,《西昇經集註》作『言處』。
『風聲豈可聚』,《西昇經集註》作『風聲豈緒』。
此句《西昇經集註》作『茂多卒夭』。
此句,《西昇經集註》作『而為元為』。
此句,《西昇經集註》作『空滅成元』。
此句,《西昇經集註》作『若能明之』。
此句,《西昇經集註》作『孰知能追』。
決,《西昇經集註》作『決』。
此句,《西昇經集註》作『在己不忘』。
『憤嬌』,據《莊子·在宥》當作『債驕』。
此句,《西昇經集註》作『人皆以聲色滋味為樂』。
疑此句字有舛誤。
此句,《西昇經集註》作『元自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