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言不與物交,泊言靜止不流,志於大道者,無思無為,不逐於物,不流于動,曾何有思想之意。蓋有想則相生,有思,則未免有心也,謂是為定,已涉于動矣。謂是為無欲,已墮於欲矣,天下之治方衍者,皆以其所為不可有加,故自以為是,以不知持念之各異,故道有小大之不同也。夫念有正有妄,過而不留感,而後應正念也,既往而不擇,未至而逆焉者妄也,此存神於想思,所以為之次。
或氣尚麤盛,自知尚多事。事興則形動,動則外通謀\。謀\思危之首,危者將不久。不久將欲衰,衰者將不壽。
夫志,氣之帥也,心勞於謀\,智盡於事,則氣有蹶,趨之不正而暴盛,蓋棄事則形不勞,形休則謀\不用。一有所謀\,則機變之巧作,擾擾萬緒自此起矣,茶然疲役不知其所歸,欲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不亦難乎。至人不從事於務,不相與為謀\,滌除外慕,玄覽至理,故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也。
以身觀聲名,物事難可聚。以名聲稱號,必為是所誘。皆坐於貪欲,貪欲為殃咎。貪者為大病,習貪來已久。合會微漸滋,非緘艾所愈。
一節重於一國,兩臂重於天下,則名與身孰親?物無常是,事無常宜,去而不守,未嘗暫止,況儻來之寄哉!儻來之寄,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而累於名高者,趨名不已,殘生傷性,以身為殉,正坐於責欲故也。咎莫大於欲得,則責者身之大病,民迷日久,積習既深,始微而終盛,猶病在膏肓,非緘艾能愈也。
還身意所欲,清靜而自守。大聖之所行,不慕人所主。有常可使無,無常可使有。
形之疾,其甚者緘艾不能及,性之疾,其甚者小道不能化,責欲,性之疾為甚者也,將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鈴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則清不能汙,靜不能染,而不知所守矣。蓋無為者,聖人之所行,責欲者,眾人之所主,行大道之無為,不慕眾人之責欲,則事物形名,天下所謂有者,可使之無,恬淡寂寞,天下所謂無者,可使之有也。
經誡章第十三
老君曰:經誡所言,法義所推。赫赫興盛,不如微妙。
經以載道,無非教誡之言,法以顯道,有義可以推考,類皆以本為精,以物為粗。赫赫興盛,物之勢也,勢有時而盡,深妙元微,道之本也,道無時而窮,以是較其精粗,則道之與物,相去遠矣。
實不如虛。
實則有礙,虛則無問。
數不如希。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邪多卒驗,疾不如遲。
欲速則不達,大器晚成,美成在久。
興者必廢,盛者必衰。
日中則反,月滿則虧,天地尚爾,況於人乎。
聖人絕智,而為無所為,言無所言,行無所施。孰能知此。
道之要妙,雖智大迷非可以智索也,離形去智,然後同於大通,去智與故,然後循天之理,聖人於言為之際,以絕智為先,蓋以此爾,世豈識哉!為無為,所謂處無為之事也,言無言,所謂終身言未嘗言也,行無所施,所謂事無事也。
偶不如奇。
獨立不改者,道也,自道而降,有對有待,聖人不與物偶而立於獨,體道故也。
多不如寡。
通於一而萬事畢,少則得,多則惑。
孰賢難隨。孰仁難可,其義少依。
世之所謂賢者,孰為賢哉,賢者過之於道,或不能隨也,世之所謂仁者,孰為仁哉,仁者失之於道,未見其可也,仁賢且猶如此,道之奧妙,依之者鮮,蓋可知已。
能知無知,道之樞機。
知之淺\矣,不知深矣,能知無知之知,是乃真知也,道之本宗,蓋在於此,
空虛滅無,何用仙飛。大道曠蕩,無不制圍。
虛非無也,無實而已,空其虛則致虛極矣,無者有之對,因有而著,未離於有也,滅其無,則無無亦無矣。夫然,故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行乎萬物之上,其視仙飛不足多也。蓋道廣大悉備,未始有封,包裹六極,無有端倪,天地之大,秋毫之小,皆在範圍之內,豈止仙飛之一端乎。一本作空滅成無,可用仙飛。
子能明之,所是反非。經言審諦,孰之能追。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天下是非特未定也,雖然有真是非存焉。欲是其所非,莫若以明,蓋自知者明,苟能自知,則昔之所是,卒而非之,所謂真是非者見焉。經之所言,蓋明是非也,夫豈妄哉,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非審諦不妄之言,孰能追愚惑之非歟。
深妙章第十四
老君曰:道言深妙,經誠\乙密。
道深而難測,妙而難名,經以載道,故其勸戒之言,亦玄微而隱密也。
天地物類,生皆從一。子能明之,為知虛實。子若不照,顯之不別。
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一者形變之始也,自天地至于萬物,皆從此生,則天下本在是焉,為道者,當明其本而已。蓋通於一而萬事畢,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則無一之能知,苟非照之于天而自見,雖顯告之而不悟,況微言哉。
子志於有,無為所疾。為有所嬰,億載無畢。
無為故無敗,為則有成虧,無為者,道之本,有為者,道之病也。蓋俗之所為,皆墮於有,不能損實以為通,至於外內並獲而不可解者,以積習之久故也,惟聖人然後為能達綢繆。
道言微深,子未能別。撮取於略,戒慎勿失。
悟道以頓,行道以漸,迷悟出於自性,非人力可致,行道以積習而成,在於謹守而勿失焉。蓋道之至妙,以悟而後得,行道之要,以多聞然後可守也。
先捐諸欲,勿令意逸。
罪莫大於可欲,遣其欲則心自靜矣。意則心有所感而生焉,無以持之,縱或至於敗。禮故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閑居靜處,精思齋室。
棄事則形不勞,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丹書萬卷,不如守一。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故,通於一而萬事畢。
經非不達,中有虛實。言有必無,子未能別。言無必有,子未能決。但當按行,次來次滅。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寓言為廣,重言為真,則書之所言,虛實有無,特未定也。惟得其所以言者,為能知之,借日未知,姑取正於書而按行焉,則損之又損,亦可以致無為矣。《傳》曰:世之所貴,道者書也。
道有真偽,福有凶吉。
有為則偽,無為則真,以偽獲福者凶,以真致福者吉。
罪有公私,明有纖密。
為不善於顯明之中,人得而誅之,為不善於幽暗之中,鬼得而誅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曾何纖密之遺哉。
占往知來,不如樸質。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問,雖有不假卜筮而知吉凶之明,不如樸質者歌復歸於樸故也。《道經》於終篇言鎮之以無名之樸,正此意也。
虛無章第十五
老君曰: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
《道深章》曰:道深甚奧,虛無之淵。言道為虛無之本也。《道經》曰:道法自然。言道降而下,法自然也。於此言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何也?蓋言虛元,則自然在其中矣,言自然,則道在其中矣。別而言之,裂一為三,合而言之,貫三為一,自其無所有,則日虛無,無所因則日自然,偶而應之,則日道,烏有先後之殊哉。
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易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萬物抱一而成。
萬物以精化形,一者精之數也,原其始,則得一以生,要其終,則抱一而成。
得微妙氣化。
通天下一氣爾,自有形以至無形,自有情以至無情,神奇臭腐,與時更化,皆氣使之然也。聚則生,散則死,盛則榮,衰則悴,搏之不得,幽而難測,可謂微妙矣。
人有長久之寶,不能守也,而益欲尊榮者,是謂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物有時而盡,何可長也。性命之真,與生俱生,至富國財並焉,豈特隋珠之重哉,昧者喪其不貲之樸,而矜覽外慕,其去本遠矣。生天生地,道之本也。《莊子》曰: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