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水
——乱世伤怀劝友人
【原文】
沔彼流水(1),
朝宗于海(2)。
鴥彼飞隼(3),
载飞载止。
嗟我兄弟,
邦人诸友。
莫人诸友。
莫肯念乱,
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
其流汤汤(4)。
鴥彼飞隼,
载飞载扬,
念彼不迹(5),
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
不可弭忘(6)。
鴥彼飞隼,
率彼中陵(7)。
民之讹言(8),
宁莫之惩(9)。
我友敬矣(10),
谗言其兴。
【注释】
(1)沔(mian):水流满的样子。(2)朝宗:诸侯朝见天子。这里指百川入海。(3)鴥(YU):鸟疾飞的样子。(4)汤汤(shang):水势盛大的样子。(5)不迹:不轨的事。(6)弭(mi):止息,停止。(7)陵:大土山。(8)讹言:说假话。(9)惩:禁止。(10)敬:同“儆”,警惕。
【译文】
流水滔滔不停息,
奔腾流归入大海。
鹰隼空中疾飞过,
有时高飞有时停。
可叹同宗亲兄弟,
还有国人和朋友。
无人关心乱世事,
谁人没有父母亲。
流水滔滔不停息,
水流浩浩奔腾急。
鹰隼空中疾飞过,
时而翱翔时高飞。
想想那些越轨者,
里面兴起时横兴。
我的心中多忧伤,
忧患不止心难忘。
鹰隼空中疾飞过,
沿着山陵高飞翔。
人间谣言四处起,
全然无人去禁止。
我的朋友要警惕,
谗言兴起乱纷纷。
【读解】
敏感的心灵,在兵荒马乱、谣言蜂起的乱世,最容易感时伤怀。不但自己忧患感伤,而且忠告自己的亲朋好友提高警惕,注意保护自己,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无助的弱者在风雨飘摇之中唯一的武器,是同病相怜,风雨同舟,互相安慰。就遭受苦难者而言,心灵的抚慰虽然不象实际的解救那么具有现实求助效果,却能超越现实的求助。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尽管人的活法可以各种各样,千姿百态,但总得要让心灵得到安宁。受苦受难也好,富贵享乐也好,只要心里平衡,心安理得,便是最大的满足。所以,风雨飘摇中的心灵慰藉,无异于雪中送炭,久旱的禾苗逢甘露。
俗话常说,人言可畏。这话对一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而言的确如此。因为大多数人都要借助外在的参照物(尤其是他人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言行,确定自己的言行的座标,因而流言蜚语在很大程度上要影响到人们的选择和行为方式,只有少数有独立意志并且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不受他人言论的左右,不以他人的是非评价作为参照物。
谗言是不会自动消失的,流言蜚语总要伴随着人的存在,这是人的劣根性决定了的。这世上如果没有了谗言和谣言,可能会变得十分寂寞和无聊。无事生非才会使世界变得更精彩。但是,有强烈自主意识的人,总会耐得寂寞,不管别人的说长道短而独立前行,把谗言和谣言当作粘在身上的蛛丝,轻轻抹去。
鹤鸣
——园林池沼为谁美
【原文】
鹤鸣于九皋(1)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2)。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3),
其下维择(4)。
它山之石(5),
可以为错(6)。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于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彀(7)。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注释】
①皋(gao):沼泽。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②渚(zhao):水中的小块陆地。③爰: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檀:紫檀树。④择(tuo):落下的树叶。⑤它:别的,其他。(6)错:磨玉的石块。(7)彀:楮树。
【译文】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四野都传遍。
鱼儿潜游在深渊,
时而游到小清边。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落叶铺满地。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响亮上云天。
鱼儿游到小清边,
时而潜游在深渊。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长的是榕树。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读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最初便出自这批。然而,全诗并不意在阐释哲理,而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自然山水无论怎么美,却难以M己有。把官室修筑到风光秀美之处固然不错,却又给办事、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要把自然山水随心所欲地迁移,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出于占有自然山水之美的私欲,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据说,这玩意儿早在西周就已有了。
无论怎么说,人造园林的出现,大概不会是出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的高尚动机,并不像某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玄”。即使有这样的东西,也应当是很晚近的事情。
在一个交通尚不发达,人民衣食住行尚成问题,外扰内乱不问,财力、技术十分有限的时代,要建造大规模的园林景观,完全可以想见其难度和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这样一朵艺术之花,却原来是生长开放在一块贫瘠的土壤之上。
也许,历史就是这样。主观的动机和最终的结果总是相分离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修建金字塔的劳工,大概不会像我们这样对金字塔顶礼膜拜。建造皇帝园林的能工巧匠,未必会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欢欣鼓舞。真是彼一时也,此又一时也。
无羊——
牧歌中的诗意
【原文】
谁谓尔无羊?
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
九十其淳①。
尔羊来思,
其角濈濈(2)。
尔牛来思,
其角湿湿③
或降于阿④,
或饮于池,
或寝或讹⑤
尔牧来思,
何蓑何笠(6),
或负其猴(7)。
三十维物(8),
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
以薪以蒸(9)
以雌以雄。
尔羊来思,
矜矜兢兢(10),
不穿不崩(11)。
麾之以肱(12),
毕来既升(13)。
牧人乃梦,
众维鱼矣(14),
旐维旐矣,
大人占之,
众维鱼矣,
实维丰年。
旐维旐矣,
室家溱溱(16)。
【注释】
①淳(run):嘴唇是黑色的黄牛。(2)濈濈(ji):聚集在一起的样子。③温湿(qi):耳朵摇动的样子。④阿:山拗。⑤讹:动。(6)何:同“荷”。(7)猴:干粮。(8)物:颜色。(9)薪:粗柴。蒸:细柴。(10)矜矜兢兢:强壮的样子。(11)骞:身体亏损。崩:集体生病。(12)麾:同“挥”。脑:手臂。(13)升:登上,这里指人圈。(14)众:指蝗虫。(15)旐(zhao):龟蛇旗。旟(yu):鸟隼旗。(16)溱溱(zhen):众多的样子。
【译文】
谁说你家没有羊?
一群就有三百头。
谁说你家没有牛?
黑嘴黄牛九十头。
你的羊群走过来,
羊角攒动聚集齐。
你的牛群走过来,
牛头晃动耳朵摇。
有些牛羊下山岗,
有些饮水在池旁,
有些睡觉有些走。
你的牧人归来了,
身披蓑衣头戴笠,
随身携带着干粮。
各色牛羊数十种,
祭祖牲畜全备齐。
你的牧人归来了,
又是砍柴又割草,
还要猎兽也捉鸟。
你的羊群走过来,
只只肥硕又强壮,
没有生病没减少。
牧人举手挥一挥,
羊儿全都进了圈。
牧人做了一个梦,
梦见蝗虫变成鱼,
又见龟旗变鸟旗。
太卜为他占卦说:
梦见蝗虫变成鱼,
那是丰年的兆头。
梦见龟旗变鸟旗,
家族兴旺人丁多。
【读解】
这是一首牧歌。与我们熟悉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一样的是,它并不着意展现牧区生活的空阔、安宁、淡远,而着眼于富足。富有的主人雇佣牧人为之放牧,牛羊成群,膘肥体壮,牧人做的梦也是儿孙满堂和发财梦。同样是牧歌,写法却可以不同;同样是牧人,梦想却大有差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赞赏恬淡宁静的生活方式,表现对放牧生活的热爱。牛羊成群,寄托的是发财致富的梦想,放牧是致富的手段。同样的生活内容,呈现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大不一样。
这个道理其实可以推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常说“存在决定意识”。然而,为什么同样的存在会有不同的意识?同一个世界,为什么呈现在人们心目中的面貌会不一样?答案只能到人们的价值取向中去寻找,到意识中去寻找。黄金在商人的心目中是财富的象征,艺术家所关心的却是它金光灿灿的色泽和光芒,在化学家的心目中不过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在帝王心目中则是高贵的象征。
世界只有一个,但呈现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和意义却各不相同。从感知的角度说,没有纯粹客观的世界,只有打上人们心灵印迹的世界。从世界本身说,它是向心灵无限开放的。
不管怎么说,牧歌式的生活,无论其基调是恬静淡远的生活方式,还是发财致富的途径,都充满了诗意。膘肥体壮、成群结队的牛羊的洋洋叫声,总让人心悸。眼望着大群属于自己的财富,自己劳作的收获,心中总会充满令人陶醉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