杕杜
——孤独的生存体验
【原文】
有林之杜①,
其叶湑湑②。
独行踽踽(3),
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
胡不佽焉?
有杕之灶,
其叶菁菁。
独行畏睘睘,
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我无兄弟,
胡不佽焉?。
【注释】
(1)杕(di):树林孤生的样子。杜:棠梨树。(2)湑湑(xu):繁盛的样子。(3)踽踽(ju):孤独的样子。(9)同姓:指兄弟。
【译文】
有棵孤独棠梨树,
绿叶茂密又繁盛。
孤身一人在行走,
难道没有人相依?
不如同宗兄弟亲。
路上行人真可叹,
为何不同他亲近?
独行人没兄弟,
何不帮他解忧戚?
有棵孤独棠梨树,
绿叶苍翠又茂盛。
孤身一人无依靠。
难道没有别的人?
不如同姓兄弟亲。
路上行人真可叹,
为何不同他亲近?
独行人无兄无弟,
何不帮他解忧戚?
【读解】
看来,孤独感并非现代人才具有的独特生存感悟。西方哲人尼采曾宣称:上帝死了,人类从此成了孤独无靠的流浪儿。这一宣言被看作是惊世骇俗之言。那么,照这个标准来看,从来没有上帝保佑的中国人,岂不是早就是孤独无靠的流浪儿了吗?
差不多可以这么说。《杕杜》所表达的,远不止是一个流浪汉的具体孤独感,同时还具有某种形而上的意味,也就是说,它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喟叹,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孤独并非完全可以按外在形式来判断。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处在颠沛流离的状态中才会感觉到孤独无靠;即使身处闹市,在亲朋好友的包围之中,也会有孤独感。真正的孤独感是心灵的一种状态,是心灵牌沉寂时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心灵失去了激活的源泉,没有碰撞、发出火花的机会,对外在事物的反应陷于麻木和绝望之中,仿佛只有心灵本身在黑暗不断漂浮游移,完全丧失了向上的活力。
处在孤独状态之中,心灵和肉体是分离的。一个人尽管可以吃喝住行,甚至可以谈笑风生、寻欢作乐,这仅仅是外在的、肉体层面的机械生命活动,而内存的心灵却处在游离的孤独状态。这同强装笑脸、强忍悲痛完全不同。
心灵的孤独是绝对的,无可救药的;现实的孤独是相对的,可以战胜的。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一定孤独;一个身处闹市的人,完全可能孤独。因此,是否孤独,难以用是独自一人不是众多人相片这个外在标准来衡量。
尤其可注意的是,我们害怕孤独,却又喜欢独处。这里面有太多的话可说。
无衣
——睹物思人最伤怀
【原文】
岂曰无衣,
七兮①。
不如子之衣,
安且吉兮②。
岂曰无衣,
六兮。
不如子之衣,
安且燠兮③。
【注释】
①七:表示衣服很多。②安:舒适。吉:好,漂亮。③燠(yu):暖和。
【译文】
谁说我没衣服穿,
至少也有七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
又舒适来又漂亮。
谁说我没衣服穿,
至少也有六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
又舒适来又暖和。
【读解】
睹物思人,这是人间最普通、最伤感、最动人的一种情怀。
一方面,物本身的价值已变得不重要,无论它是一件极其普通的用具还是一件价值连城的首饰;物已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引发无尽情思的触媒。这样,物本身的价值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换,由使用价值变成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因而倍加珍贵和神圣。
另一方面,睹物思人的“人”,必定具有敏感的心灵,丰富的情感,忠诚的品质和执着的追求。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水性扬花的人,见异思迁的人,铁石心肠的,心如死灰的人,心怀叵测的人,都不可能有睹物思人的高尚情怀。
除此之外,长时期的朝夕相处,两情相投,彼此间情同手足的亲情,都是促使睹物思人的重要条件。
如今,这种古典的情怀似乎已不时髦了。然而,它水远不可能消失。斯人长已矣,此情仍依依。
葛生——
最是悲怆悼亡时
【原文】
葛生蒙楚①,
蔹蔓于野③。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
蔹蔓于域(4)。
予美亡此,
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⑤,
锦衾烂兮(6)。
予美亡此,
谁与独旦?
夏之日,
冬之夜。
百岁之后,
归于其居(7)。
冬之夜,
夏之日。
百岁之后,
归于其室(8)。
【注释】
①蒙;缠绕。楚荆条。②蔹(lian)草名,即白蔹。③予美:指所爱的人。④域:坟地。(5)角枕:有四个硕的枕头,敛尸所用。粲:色彩鲜明。(6)锦衾:锦锻褥子,裹尸用。烂:色彩鲜明。(7)居:指坟墓。(8)室:指墓穴。
【译文】
葛藤缠绕着荆树,
蔹草蔓延上山野。
我的爱人葬在此,
荒郊野岭谁同住?
葛藤缠绕着枣树,
蔹草蔓延遍坟地。
我的爱人葬在此,
荒郊野外滩同息?
角枕颜色光灿灿,
锦被鲜艳亮闪闪。
我的爱人葬在此,
荒郊野外独特已.
夏日炎炎日子长,
冬夜漫漫寒难耐。
待到百年身后时,
同归到你墓室中。
冬夜漫漫寒难耐,
夏日炎炎日子长。
待到百年身后时,
同归到你墓穴中。
【读解】
这是迄令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悼亡诗。对已亡者的不绝哀思,深切各念,在诗中表现无遗。
睹物使人伤感,悼亡更让人悲励欲绝。谁都明白死人不可复生,正如死亡本身是人生无法超越的大限一样。然而,死者生前留下的一切,在心灵之中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铭心,以至让人无论如何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最无情、最冷酷的恰恰在于:铁一般无可更改和挽回的事实就在眼前,迫使你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它面这冷酷的事实,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事实与意愿的尖锐冲突让人捶胸顿足,悲天怆比,撕肝裂肺。
最是悲伦悼亡时。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真切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余清的难得,时光的无情,内心真诚的忏悔。这份真挚虔诚,足以感天动地,惊泣鬼神。我们会为自己平时的哪怕极微小的过失、伤害而后悔,为平时的不周到、不细致、不体贴而遗憾,为种种的失职而自责。
在悼亡故人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在清洗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仿佛让自己变成了圣徒似的。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悼亡者而言,悼亡之时,其心也善,其魂也洁。我们从亡者身上照见自己,自动剖析自己,去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去思索对死亡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