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阳阳
——夫妻自娱乐陶陶
【原文】
君子阳阳①,
左执簧②。
右招我由房③,
其乐只且④。
君子陶陶⑤,
主执纛⑥。
右招我由敖⑦。
其乐只且。
【注释】
①阳阳:得意的样子。②簧:古时的一种吹奏乐器③由:同“游”房:同“放”。由房,游乐④只、且: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⑤陶陶:快乐的样子。⑥纛:(dao)羽毛做成的舞具。⑦敖:同“邀”。由敖:游遨。
【译文】
夫君得意喜洋洋,
左手拿簧高声唱。
右手招我去游乐,
尽情欢爱真快乐。
夫君快乐乐陶陶,
左手拿羽把舞跳。
右手招我去游玩,
尽情欢爱真快乐。
【读解】
大约我们所知道的封建时代夫妻恩爱,歌舞自娱的情形并不多,多的是征夫愁弃妇怨。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写夫妻恩爱感人至深,这样的作品即使不是独一无二,也属△毛磷角。
何以会这样?当然同那时代的婚姻制度有关。贫穷夫妻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尚可理解,因为大家同命运、共呼吸,风雨同舟,像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相互支撑著。而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之中能歌舞自娱,非常人所能达到。这样做,至少要这样一些前提:两个人情深意笃,有较高的修养和情趣,以及人们时常未能注意到的闲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夫妻,大字不识的衣夫,恐怕难以歌舞自娱,由此可以推断,诗的主人公大概应是殷实人家,或是已经衰落了的世家子弟。这也容易让人想到,闲暇是人们自娱自乐、吟诗作画、游山玩水的重要前提。整日为生计而忙碌的人,不会有此雅兴。
葛蕉
——寄人篱下的哀歌
【原文】
绵绵葛蕉①,在河之浒②。
终远兄弟,渭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奠我顾③。
绵绵葛蕉,在河之俟④。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
渭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蕉,在河之莼⑤。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⑥。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⑦。
【注释】
①绵绵:延长不断的样子。②浒:水边。③顾:亲近,亲爱。④俟(si):水边。⑤莼(chun):河岸缺口处。⑥昆:兄,哥哥。⑦闻:问,问候。
【译文】
延绵不断葛蕉藤,长在河水涯边上。
远离我的兄弟们,称呼他人为父亲。
虽然称他为父亲,他却不把我亲近。
延绵不断葛蕉藤。长在河水岸边上。
远离我的兄弟们,称呼他人为母亲。
虽然称她为母亲,她却不当我存在。
延绵不断葛蕉藤,长在河水岸边上。
远离我的兄弟们,称呼他人为哥哥。
虽然称他为哥哥,他却不闻不问我。
【读解】
常言道,在人屋檐下,哪能不低头。寄人篱下,是一种屈辱的生存状态,大概除了哈巴狗一色人等,是没有人愿过这种生活的,虽然我们不知道主人公何以要寄人篱下,但多半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寄人篱下不仅意味着没人关心和疼爱,同时也意味着身不由己,不能自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生活状态连浪迹天涯的漂泊生涯都不如,毕竟流浪者可以自己决定击哪里不去哪里,干什么和不于什么,这是一种自由,虽然很有限,但是有。所以,寄人篱下者首先是为失去了生活自主权而哀歇。
寄人篱下得不到情感和心灵上的抚慰,受到伤害之后,只有独自向隅而泣,强把泪水往肚里咽,像一根在水中漂流的草,无所依傍,即使可以叫别人爹妈,却总不如血缘关系那么亲近和牢固。
因此,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幸福感和不幸感不完全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还要取决于心理上的安宁踏实和情感的寄托归宿。这比物质条件更重要。
采葛
——热恋总觉时日短
【原文】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①,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②。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加三岁兮。
【注释】
①萧:芦荻,用火烧有香气,古时用来祭祀。②三秋:这里指三季。
【译文】
心上人啊去采葛。
一天不见她的影,
灯像隔了三月久。
心上人啊采芦荻,
一天不见她的影。
好僳隔了三秋久。
心上人啊采香艾,
一天不见她的影,
好像隔了三年久。
【读解】
热恋中的情人,总觉得时间太快,相聚短暂;也觉得时间太慢,分高大久。处于这种状态之中,除了热乎乎的情感体验之外,脑子里是容不下其它东西的,也不可能有其它东西。
这是一种完全主观的内心状态。客观真实在情人心中转变成了主观真实;主观真实掩盖了生活的实际状态。客观真实完全可能被夸大凸现,或者彼缩小忽略。
“以我现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样一种心境是艺术化的心境,也是在热恋时的心境,因此才会有“情人眼里出西施、即使实际上是丑八怪,在情人眼中也会变成天使。
这不是变态了么?是的,是变态。主观心境,把客观真实主观化就是一种心理变态。对恋爱来说,变态是正常的,理性得一切都有条不紊滴水不漏,反倒是不正常的。艺术也是如此。所以,恋爱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化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