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曰: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①。而不知其故②,虽当③,与不知同,其卒必困④。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⑤。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⑥。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⑦。
故子路揜雉而复释之⑧。
子列子常射中矣⑨,请之于关尹子⑩。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审己”的必要。所谓“审己”,就是求诸己而不求诸人,求诸内而不求诸外的意思。文章一开始就指出:“凡物之然也,必有故”,“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超过一般人,就在于他们“知故”,即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文章通过子列子问射于关尹子的例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要“审己”。文章还列举了柳下季、齐湣王、越王授三个人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审己”、“知故”的重要。本篇思想与关尹学派相通。【注释】
①故:缘故,原因。
②而:相当于“若”。
③当(dànɡ):适合,得当。
④卒:终。
⑤知:知故,即知道事物之所以这样的原因。
⑥高下:指山高海低的地势。
⑦以:动词,用。
⑧子路: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揜(yǎn):通“掩”。覆而取之,罩住。
⑨子列子:战国时郑人,姓列,名御寇。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常:通“尝”。曾。
⑩关尹子:古代道家人物,名喜,为函谷关令,故又称关令尹。现存《关尹子》九篇是后世假托之作。
有以:有原因。
岑(cén)鼎:鲁国宝鼎,因形高而锐,类岑之形,故名岑鼎。岑,小而高的山。
他:别的,其他的。
反:归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柳下季: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字季,因食邑柳下,故称柳下季,谥惠,故又称柳下惠。
赂以欲岑鼎:等于说“赂以所欲之岑鼎”。
国:喻持守之物,这里指信誉。
且:相当于“若”。说(shuì):劝说,说服。
齐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地(一作遂),公元前300年-前284年在位,一度与秦昭王并称东、西帝,后燕合五国之兵攻齐,齐湣王逃到卫国。亡:出奔。
昼曰:白天。步足:散步。
公玉丹:齐湣王之臣。
已:止,这里是克服的意思。
故:等于说“乃”,竟,竟然。
越王授:勾践六世孙无颛(zhuān)。疑即《贵生》篇的“王子搜”。
后:指王位继承人。
恶(wù):诽谤,诋毁。
说:悦。
非:非议,责难。
因:凭借。
罹(lí):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