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曰: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①,本于太一②。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④。浑浑沌沌⑤,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⑥。天地车轮⑦,终则复始,极则复反⑧,莫不咸当⑨。日月星辰,或疾或徐⑩,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
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乱世之乐有似于此。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呻吟,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⑨。欲与恶,所受于天也,人不得与焉,不可变,不可易。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安由出哉?
大乐,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欢欣生于平,平生于道。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
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先圣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解说】
本篇关于音乐的论述与《乐记》相通,反映了儒家的音乐思想。文中提出,“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安由出哉”,显然是针对墨家“非乐”说而发的,是对墨家“非乐”思想的否定。
本篇的天道观在《吕氏春秋》中是比较完整的。文章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东西,包括天地,都是由“太一”派生出来的,“太一”是天地万物之本。那么什么是“太一”呢?文章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圜道》中说:“一也者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可见,在《吕氏春秋》一书中,作为万物本原的“太一”、“道”、“一”,三者内涵是相同的。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着根本不同。在老子学说中,“道”是“无”,是超乎“一”的虚构的观念。而在《吕氏春秋》中,“道”是“有”,是“太一”、“一”。因此,《吕氏春秋》中的自然观与宇宙起源说同《淮南子》中的“道始于一”是一致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性质。
关于宇宙变化的规律,本篇描述为“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这与《圜道》中的论述是一致的,陷入了简单的循环论。这种循环论,尽管在现在是十分浅陋的,但在当时,比之于那些认为万物永恒不变的观点来说,却已经是进步的了。【注释】
①度量:指律管的长度、容积等。
②太一:“道”的别称。天地万物的本原。
③出:生。两仪:天地。
④章:等于说“形”。
⑤浑浑沌沌:古人想象中世界生成以前的元气状态。
⑥天常:自然的永恒规律。
⑦轮:转动。
⑧极:终极。
⑨当:合宜。
⑩或:无定代词,有的。
行:行度,指运行的轨道。
柔:柔和。这里指万物生发的春夏二季。刚:刚厉。这里指万物肃杀的秋冬二季。
造:开始。
:凝冻。
适:合度。
先王: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
上:当作“正”(依许维遹说)。
具:准备。这里是条件的意思。
节:节制。
辟:放纵。
务:专力从事。
术:方法。
戮(lù)民:遭受屠戮的人民。
溺者非不笑也:(左传。哀公二十年)有“溺人必笑”句,这大概是当时的谚语。
武:当作“舞”(依刘师培说)。这里是手足舞动的意思。
失处:与“失位”义近,指丧失各自的本分,即父不行父道,子不行子道。
辟:避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与(yù):参与。
易:改变。
非乐者:指墨家学派,《墨子》中有《非乐》篇。非,否定。
大乐:盛乐,指完美的音乐。
说(yuè):喜悦。
为状:描绘出形状。
不见之见:不见中包含着见。
一:即“太一”、“道”。
两:指由“一”派生出的、非本原的东西。
择:弃。法:用。
情:实情。
说:悦,用如使动。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
宗亲:指同母兄弟。后世也指同宗亲属。
天:指天性。
大化:广远深入的教化。
时:用如动词,适时。
明两:等于说“用两”。明,显扬。狂:惑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