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曰: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①;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③,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④,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⑤。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⑥,未之尝有也⑦。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⑧,道论矣⑨。故往教者不化⑩,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解说】
本篇以及下面的《尊师》、《诬徒》两篇都是论述教学之道的,不过侧重点各有不同。本篇旨在勉励学习。文章指出,国君、父母极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极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学习的关键在于尊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文章宣扬“忠孝”、“显荣”,并把颜渊事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篇作者的儒家思想。【注释】
①人亲:指父母。
②理:治,特指政治清明安定。
③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大意是,圣人在哪里,哪里就受到尊重。左、右,泛指处所。重,尊。
④争:争竞,计较。
⑤疾:努力,尽力。
⑥魁(kuí)士:贤能之士。魁,大,杰出。
⑦尝:曾。
⑧信:这里是被动用法,被人信从。
⑨论:这里是被动用法,被人称述而彰明。
⑩不化:不能教育感化别人。下句“不化”是被动用法,指不能被教育感化。
不听:这里是被动用法,指不被人听信。
强(qiǎnɡ):勉强。
腐:指腐臭之物。
濡(rú):沾湿。
说:说教。
兑:悦,用如使动。
硾(zhuì):使物下沉。
救:治。堇(jǐn):草名。有毒,可入药。
重:深,甚。
胜理:依循事理。
遇合:指师徒相遇而和洽。
必:这里有一定实现的意思。
遗:弃。释:抛弃。
要(yào):求。
曾子:指曾参,字子舆,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馀若夫何哉:大意是,对那些父亲、老师都不在的,其他人又能怎么样呢?馀,指父、师而外的其他人。夫,彼,指上文“无父而无师者”(依范耕研说,见《吕氏春秋补注》)。
曾点:字皙(xī),曾参之父,孔子的弟子。使:派遣。
无乃: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畏:这里是横死的意思。
畏:这里是被拘囚的意思。
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与:语气词,表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