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颜氏家训7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百家姓、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三字经",免费读到尾

  [译文\\]

  我看《礼记》上圣人的教诲:为长辈清扫脏物时应如何使用簸

  箕扫帚,进餐时如何拿匙和筷子,在长辈面前咳唾、应答问话等行

  为态度,以至为长辈拿蜡烛、端水洗手等日常小事,都有明确的礼

  节规定,也可说是极为详备了。但此书已经残缺不全,没有恢复原

  来的样子;那上面还有未能记载的某些礼节规矩,以及随社会变动

  而改变了的礼节。所以学问通达的君子,就自己定下一些礼法节

  度,互相承袭实行,从而被社会上称为士大夫风操。虽然因各自家

  庭情况颇有不同,所得见解也不一致,因而互相推长话短,但他们

  修身养性的路径,却是可以知道的。从前在江南的时候,眼睛所看

  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很有礼法规矩,耳濡目染,人自然会懂礼

  节,就像蓬生长在麻中,不扶也会长得直一样,不用多费笔墨教育。

  你们生长于战争动乱年代,有些礼节看不到也听不到,所以我姑且

  记录下来以传给子孙后代看。

  《礼记》说:“见到有与死去的亲人相像的人或听到与死去的亲

  人相同的名字,心中都会突然感到惊骇。”这是因为有所感触,自然

  引发的内心哀伤;若在日常与人交往中,就可以申诉自己的情怀,

  说明悲伤的原因。即使在一些无法避开家讳的时候,也应当强自

  忍耐不表露出来。这就像自己的伯、叔、兄弟等人,酷似先人,难道

  可以一辈子因此伤心断肠,而断绝和他们来往吗?《礼记》中又说:

  “写文告时不避讳,在祖庙中说祝辞时不避讳,与国君谈话时不避

  自己父母的讳。”由此可知,在听到有关先祖的名字时,必须要斟酌

  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必慌忙地避开离去。梁朝的谢举,很有

  声誉,可他只要一听到先父先母的名讳就会失声痛哭,被当时的人

  所讥笑。还有臧逢世,他是臧严的儿子,学习勤奋而有品行修养,

  不失其好门风。梁元帝在当江州刺史的时候,派他到建昌督察有

  关事宜,郡县的士民百姓,竞相上书言事,从早到晚聚满了公堂,几

  案上堆满了文书,凡是书信中写有“严寒”字样的,臧逢世都必定对

  着书信流泪哭泣,而不能审察其中到底有无可取可记的事项,因此

  多次荒废了公事,以至大家都为之怨恨惊骇,结果臧逢世因办不好

  公事而被遣还。以上讲的都是一些过分讲究避讳的事。近来在扬

  都,有一士人忌讳“审”字,而他又与一个姓沈的人交情深厚。姓沈

  的给他写信时,为避他的讳而只署自己的名,不写上姓,这就不合

  人情了。

  凡是要避讳的,都应该找和原字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如齐

  桓公名叫小白,博戏中的“五白”就被称为“五皓”;西汉淮南厉王名

  叫“长”,他的儿子刘安编著《淮南子》时,就把琴的长短说成“修

  短”。但却从没听说谁把布帛称为“布皓”,把肾肠称为“肾修”的。

  梁武帝小名叫阿练,他的子孙都称练为绢,假如把销炼物称为“销

  绢物”,恐怕就违背原意了。还有讳“云”字的,把“纷纭”称为“纷

  烟”;有讳“桐”字的,把“梧桐树”称为“白铁树”,这便近似于开玩笑

  了。

  周公给儿子取名叫伯禽,孔子给儿子取名叫鲤,这类名字的意

  义只限于他们儿子自身,自然可以没什么禁忌地使用。至于像卫

  侯、魏国公子、楚国太子的名字都叫虮虱,司马相如的小名叫犬子,

  王修的小名叫狗子,这就牵连到他们的父辈,在道理上是讲不通

  的,古时人们所实行的,正是今人所讥笑的。北方人多有给儿子取

  小名为驴驹、小猪的,让儿子自称这样的名字,以及让他的兄弟也

  这样叫他,又怎么能忍心呢?前汉有个人叫尹翁归,后汉有个郑翁

  归,梁朝也有叫孔翁归的,又有叫顾翁宠的,晋代有人叫许思妣、孟

  少孤的,像这样的名字,还是应当避免才好。

  现在的人对于避讳,比古代更加讲究。凡是为儿子取的名字,

  都应当为孙辈们留些余地,使其不因避父讳而陷于尴尬境地。在

  我所亲近熟识的人中,有讳“襄”字、讳“友”字、讳“同”字、讳“清”

  字、讳“和”字、讳“禹”字等常用字的,大家聚会的时候,交往疏远一

  点的人仓猝之间不知所讳,结果触犯了很多人的家讳,使听者辛酸

  悲苦,大家也甚感无聊尴尬。

  从前司马长卿因仰慕蔺相如,所以改名为相如。顾元叹仰慕

  蔡邕,所以改名为雍。而东汉有朱伥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朝有

  人叫庾晏婴、祖孙登,连古人的姓都一起拿来作了自己的名或字,

  这也是很鄙俗的事。

  从前,刘文饶不忍心辱骂奴仆为畜牲,而现在的一些愚蠢的

  人,却以此互相戏骂,还有人指名道姓说谁是小猪小牛的。有识之

  士在旁边看到了,还要掩住耳朵(不忍听这肮脏的话),何况那些被

  辱骂的人呢?

  最近在议曹一起商议百官的品级俸禄之事,有一个显要的权

  贵,是一位当代名臣,他的意思嫌所商议的俸禄过于隆厚。北齐有

  一两个教士族子弟文学的人,对这位权贵说:“现在天下统一,应为

  后代作出典范,岂能还按原来在关中时的那一套办事呢?您一定

  是像陶朱公的大儿子一样小气吧!”大家听了一起欢笑,也不因此

  而有什么嫌隙。

  从前侯霸的儿子,称他的父亲为家公;陈思王曹植称他父亲为

  家父,母亲为家母;潘尼称他的祖上为家祖。古人的这些称呼,已

  被今人当作笑料了。现在南北风俗,称其祖上和父母亲时,没有谁

  说“家”字。只有那些村野中的鄙贱之人,才会有这样的称呼。凡

  是与人交谈,谈到自己的伯父时,就按照父辈中的排行来称呼他,

  不冠以“家”字的原因,是因为伯父尊于父亲,所以不敢称“家”。凡

  是说及姑母、姊妹等女子时,已经出嫁者,就用丈夫家的姓氏来称

  呼她,没出嫁的就按辈份及在兄弟姊妹中的排行顺序称呼她。也

  就是说女子出嫁后就成为婆家的人,故不能称“家”。对于子孙不

  能称“家”的原因,是因为对晚辈的轻视。蔡邕的书信集中,称呼他

  的姑母、姐姐为“家姑”、“家姊”;班固的书信集中也说到“家孙”,现

  在都不这么称呼了。凡是和别人交谈,称呼对方的祖父母、伯父

  母、父母及年长的姑母,都要在称呼前加“尊”字,自对方叔父母以

  下,则在称呼前加“贤”字,这是为了表明尊卑差别的。王羲之在信

  中,称对方的母亲与称自己的母亲相同,在称呼前不加“尊”字,现

  在的人认为这是不对的。

  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里,是不到办丧事的人家吊唁

  的,如果不写信的话,就过了节再整饬衣冠亲自去表示慰问。北方

  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中,特别重视吊唁活动,这在礼仪上没

  有明文记载,而我是不赞同的。南方人有客人来家时不去迎接,见

  面时只是拱手而不行礼,送客仅仅离开座席而已;北方人迎送客人

  要送到门口,相见时作揖行礼,这些都是古代的遗风,我赞许他们

  这种迎来送往的礼节。

  过去,王公诸侯都自称孤、寡、不穀,从那以后,即使是孔子那

  样的至圣先师,与学生谈话时也都自称名字。后来虽然有人自称

  臣、仆,但这大概也不多。江南的人不论地位高低,都各有称号,这

  都记载在《书仪》这种书中。北方人多自称其名,这是古人的遗风,

  我赞许他们自称其名的作法。

  说到先人的名字,按理应当产生感念仰慕之情,这在古人是很

  容易的,而今天的人却感到困难。江南人在事情迫不得已的时候,

  需要与人谈及家世,必定是以书信的形式,很少有当面谈论的。北

  方人却无缘无故地找人聊天,甚至到家中相访。像这种谈及家世

  的事,是不要施加于别人的。如果别人把这样的事施加于你,你就

  应该设法避开它。你们名声地位都不高,如果是被权贵所逼迫而

  必须言及家世,你们可以隐忍敷衍一下,赶快作答,结束谈话;不要

  让这种谈话烦琐重复,以免有辱自家祖辈父辈。如果自己的祖父、

  父亲已经去世,谈话中又必须提到他们时,就要表情严肃,端正坐

  姿,口称“大门中”,对伯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对已过世的兄

  弟,则称兄弟的儿子“某某门中”,并且要各自依照他们的尊卑轻

  重,来确定自己在表情上应掌握的分寸,但无论谈到哪个已逝者,

  表情都要与平常有所不同。如果是同国君谈话提及自己过世的长

  辈,虽然表情上也有所改变,但还是可以说“亡祖、亡伯、亡叔”等称

  谓。我看见一些名士,与国君谈话时,也有称他的亡兄亡弟为兄之

  子“某某门中”或弟之子“某某门中”的,这是不妥当的。北方的风

  俗,就完全不是这样。泰山的羊侃,是在梁朝初年到南方来的。我

  最近到邺城,他哥哥的儿子羊肃来访,问及羊侃的具体情况,我回

  答他说:“您从门中在梁朝时,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羊肃说:“他是

  我嫡亲的第七亡叔,不是‘从’。”祖孝征当时也在坐,他早就知道江

  南的风俗,就对羊肃说:“就是指贤从弟门中,您怎么不明白?”古代

  人都称呼伯父、叔父,而现在多只单称伯、叔。堂兄弟、姊妹死去父

  亲后,在他们面前,称他们的母亲为伯母、叔母,这是无从回避的。

  兄弟去世,他们的儿女成了孤儿,你与别人谈话时,当着他们的面,

  称他们为兄之子或弟之子,就很不忍心;北方人多数称他们为侄

  儿。按:在《尔雅》、《丧服经》、《左传》等书中,侄这个称呼虽然男女

  通用,但都是对姑而言。晋代以来,才开始称叔侄。现在全都统称

  为侄,从道理上说是恰当的。

  别时容易见时难,所以,古人对离别很重视。江南人在为人饯

  行送别时,谈到分离就掉眼泪。有一位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

  将到东边的郡上去任职,前来与武帝告别,武帝对他说:“我已年老

  了,与你分别,真感到伤心。”说着说着,几行眼泪就往下掉。王子

  侯就也做出悲痛的模样,却挤不出眼泪,只好红着脸离开了王宫。

  他因为这件事被指责,在舟船岸渚间飘荡了一百多天,最终还是不

  能离开。北方地区的风俗,就不看重这种事,在岔路口谈起别离,

  都是欢笑着分手。当然,有些人天性本来就很少流泪,他们有时悲

  痛到肠断欲绝,眼睛仍是炯炯有神;像这样的人,就不可勉强去责

  备他。

  凡是自家亲属的名字,都应该加以修饰,不可滥用。有些缺乏

  教养的人,在祖父母去世后,对外祖父、外祖母的称呼竟与祖父祖

  母一个样,教人听了不高兴。即使是当着外祖父外祖母的面,也都

  应加“外”字以示区别;父母亲的伯父、叔父,都应当在称呼前加上

  排行顺序以示区别;父母亲的伯母、婶母,都应当在称呼前加上她

  们的姓以示区别;父母亲的子侄辈的伯父、叔父、伯母、婶母以及他

  们的从祖父母,都应当在称呼前加上他们的爵位和姓以示区别。

  河北的男子,都称外祖父、外祖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的乡间也是这

  样称呼。用“家”来代替“外”,这我就弄不懂了。凡是同宗之亲的

  世系辈数,有伯父、叔父,有从祖父,有族祖父。江南的风俗,从这

  往上数,对官职高的,通称为尊,同宗又同辈份的,即使隔了一百

  代,仍然互相称作兄弟;如果是对别人称呼自己宗族的人,则都称

  作族人。河北地区的男子,虽然已隔了二三十代,仍然称作从伯

  父、从叔父。梁武帝曾经问一位中原人说:“您是北方人,为什么不

  知道有‘族’这一称呼呢?”中原人回答说:“亲属骨肉之间的关系容

  易疏远,所以我不忍心用‘族’来称呼。”这在当时虽然是一种机敏

  的回答,但从礼仪上却是讲不通的。我曾经问周弘让说:“父母亲

  的中表姊妹,你怎样称呼她们?”周弘让回答说:“也把她们称作丈

  人。”自古以来没有见过把丈人的称呼加给妇人的。我的亲表们所

  奉行的称呼是:如果是父亲的中表姊妹,就称她为某姓姑;如果是

  母亲的中表姊妹,就称她为某姓姨。中表长辈的妻子,俚俗称她们

  为丈母,士大夫则称她们为王母、谢母等等。而《陆机集》中有《与

  长沙顾母书》,其中的顾母就是陆机的从叔母,现在不这样称呼了。

  齐朝的士大夫们,都称尚书左仆射祖珽为祖公,完全不在乎这样称

  呼会与祖父的称呼有嫌涉,甚至还有当着祖珽的面用这种称呼开

  玩笑的。

  古时候,名是用来标明自身的,字是用来表示德行的,名在形

  体消亡后就应对之避讳,字却可以作为孙辈的氏。孔子的弟子在

  记录孔子的言行时,都称他为仲尼;吕后贫贱的时候,曾经称汉高

  祖刘邦的字“季”;到汉代的爰种,称他叔叔的字“丝”;王丹与侯霸

  的儿子说话时,称侯霸的字“君房”;江南至今不避讳称字。河北的

  士大夫们对名和字完全不加区别,名也称做字,字当然更称做字。

  尚书王元景兄弟俩,都是有名望的人,他俩的父亲名叫王云,字罗

  汉,他们对父亲的名和字全都加以避讳,其他的人避讳,就不足为

  怪了。

  《礼记·间传》上说:“服斩缞的人哭泣,一口气,一吐而尽,就像

  有去无还的样子;服齐缞的人哭泣,声音一高一低,连续不断,好像

  有去有来;服大功孝服的人哭泣,每一声有几个高低,最后还要拉

  长余音;服小功或缌麻孝服的人,只要哭得有悲哀的样子就可以

  了。这些就是不同程度的悲哀在声音上的表现。”《孝经》上说:“孝

  子痛哭父母的哭声,气竭而后止,不会发出余声。”这些话都论说哭

  声有轻微、沉重、质朴、和缓等种种区别。按礼俗以哭时杂有言语

  者叫做号,如此则哭泣也可以带有言辞。江南地区在丧事哭泣时,

  经常杂有哀诉的话语;山东一带在服斩缞重丧中,哭泣时只是呼叫

  苍天,在服一年齐缞及大功、小功以下丧的哭泣,便只是倾诉自己

  悲痛多么深重,这就是号而不哭。

  江南的风俗,凡遭逢重丧的人家,如果是与他家相识的人,又

  同住在一个城镇里,三天之内不去丧家吊丧,丧家就会与他断绝交

  往。解除丧服之后,丧家的人即使与他在路上相遇,也要避开他,

  因为恨他不怜恤自己。如果是另有原因或路程遥远而不能前来吊

  丧的,写信表示慰问,也是可以的;如果连书信也不写,丧家也会像

  对待同城邑而不亲来吊丧的人一样对待他。北方的风俗则不是这

  样。江南地区凡来吊丧者,除了主人之外,对不认识的人是不握手

  的;如果吊丧者只认识披戴较轻丧服的人而不认识主人,就不到治

  丧的地方去吊唁,而是改日准备好名刺再到丧家去表示慰问。

  阴阳家说:“辰为水墓,又为土墓,所以辰日不得哭泣。”王充的

  《论衡》说:“辰日不能哭泣,哭泣就一定是重丧。”而今那些没有教

  养的人,辰日有丧事,不问轻丧重丧,全家都静悄悄的,不敢发出声

  音,并谢绝吊丧的客人。道家的书说:“晦日唱歌,朔日哭泣,都是

  有罪的,上天要减掉他的寿命。”丧家在朔日望日,痛哭的感情特别

  深切,难道因为珍惜寿命,就不哭泣了吗?我也弄不明白。

  旁门左道的书说:人死之后灵魂要返家一次。这一天,家中子

  孙们都逃避在外,没有人肯留在家中;又说:用画瓦和书符可以镇

  邪,念咒语可以驱鬼;又说:出丧那一天,门前要烧火,屋外要铺灰,

  要进行种种仪式以送走家鬼,上章天曹祈求断绝死者殃祸家人。

  诸如此类的例子,都不近人情,是儒雅君子的罪人,应当对此进行

  弹劾。

  自己失去了父亲或母亲,在过元旦及冬至这两个节日时,若是

  失去了父亲的,在拜望母亲、祖父母、世叔父母、姑母、兄长、姐姐

  时,都要流泪;若是失去了母亲的,在拜望父亲、外祖父母、舅舅、姨

  母、兄长、姐姐时,也要流泪。这是人之常情啊。

  江东的大臣,他们的子孙刚除去丧服,去朝见皇帝和太子的时

  候,都应该哭泣流泪,皇帝和太子会感动得改变面容。但也颇有一

  些肤色丰满光泽,没有一点哀痛感的人,梁武帝看不起他们的为

  人,这些人大多被抑止斥退。裴政除去丧服,行僧礼朝见梁武帝,

  身体削瘦,形容枯槁,泪如雨下,涕泗交流,梁武帝目送着他出去,

  说:“裴之礼没有死啊。”

  父母亲去世之后,他们生前斋戒时住过的房屋,儿子和媳妇都

  不忍心进去。北朝顿丘郡的李构,他母亲是刘氏,刘氏死后,她生

  前所住的房子,李构终身将其锁闭,不忍心开门进去。刘氏是宋广

  州刺史刘纂的孙女,所以李构也受到江南风教的熏陶。他的父亲

  李奖,是扬州刺史,镇守寿春,被人杀害。李构曾经与王松年、祖孝

  征几个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孝征善于画画,又碰上有纸有笔,就

  画了一个人。过了一会,他因为割取宴席上的鹿尾,就开玩笑地把

  画的人像也割成几截给李构看,但并没有其他意思。李构却悲伤

  得变了脸色,立刻起身乘马离去了。在坐的人都十分惊讶,没有人

  能猜出其中的原因。但祖孝征随即就省悟了,才深感惶恐不安,当

  时却很少有人能感知这件事。吴郡的陆襄,他的父亲陆闲遭到刑

  戮,陆襄终身穿布衣吃蔬菜等素食,即便是生姜,如果用刀切割过,

  他都不忍心食用;家里人只用手掐摘蔬菜供厨房之用。江宁的姚

  子笃,因为母亲是被烧死的,所以他终身不忍心吃烤肉。豫章的熊

  康,父亲因酒醉后被奴仆杀害,所以他终身不再尝酒。然而礼是因

  为人的感情需要而设立的,情分则可根据事理而断绝,假如父母亲

  因为吃饭噎死了,也该不致因此绝食吧。

  《礼经》上说:父亲遗留的书籍,母亲用过的口杯,感受到上面

  留有父母的手和口的温泽,就不忍心阅读或使用。只因为这些东

  西是他们生前经常用来讲习,校对缮写以及特别偏爱地使用的,总

  之是有迹象可引发哀思的东西。如果是平常所用的古书,或生活

  中常用的各种物品,怎么能全部废弃它们呢?父母遗物既然不阅

  读使用,就不要让它们散失亡逸,只应当封存保护,以留传给后代。

  思鲁几弟兄的四舅母,是吴郡张建的亲女儿,她有一位五妹,

  三岁时就失去了母亲。那灵床上的屏风,是她母亲平时使用的旧

  物。这屏风因屋漏被沾湿,被人拿出去曝晒,那女孩一见,就伏在

  床上流泪。家里人见她总不起来感到奇怪,就过去抱她起身,只见

  垫席已被泪水浸湿,女孩神色哀伤,不能够饮食。家人带她去看医

  生,医生看过脉后说:“她已经伤心断肠了!”女孩为此就吐血,几天

  后就死了。中表亲属都怜惜她,没有不悲伤叹息的。

  《礼记》说:“忌日不作乐。”正因为有说不尽的感伤思慕,郁郁

  不乐,所以这个日子不接待宾客,不办理纷繁的事务。如果确能做

  到伤心独处,何必把自己局限于深藏内室呢?有的人端坐于深宅

  之中,却并不妨碍他谈天说笑,尽情享用甜美食品,不断摆出精制

  素餐。可一旦有急猝的事发生,至爱亲朋们,却全都没有相见的机

  会:这种人大概是不懂得礼的意义吧!

  魏朝王修的母亲因为是在社日这天去世的,第二年的社日,王

  修感念亡母,十分哀痛,邻居们听说后,为此而停止了社日的活动。

  现在,父母亲去世的日子,如果正碰上伏祭、腊祭、春分、秋分、夏

  至、冬至这些节日,以及忌日前后三天,忌月晦日的前后三天,除了

  忌日这天外,凡在上述的日子里,仍应对父母亲感怀思慕,与别的

  日子有所区别,应做到不参加宴饮,不听声乐以及不外出游玩。

  刘纟舀、刘缓两兄弟,同为名人,他们的父亲名叫刘昭,所以兄弟

  俩一辈子都不写照字,只是依照《尔雅》用“火”旁加“召”来代替。

  然而凡文字与人的正名相同,当然应该避讳;如行文中出现同音异

  字,就不该全都避讳了。“劉”字的下半部分就有“昭”的音。吕尚

  的儿子如果不能写“上”字;赵壹的儿子如果不能写“一”字,却便会

  一下笔就犯难,一写字就犯讳了。

  曾经有某甲安排宴席,准备请某乙来做客,早上在官署见到乙

  的儿子,就问他说:“令尊大人几时可以光临寒舍?”某乙的儿子却

  回答说他父亲已经去了。当时传为笑柄。像类似的事例,凡碰上

  后就该慎重对待它,不可那样不稳重。

  江南的风俗,孩子生下来一周年,就为他缝制新衣裳,给他洗

  澡后再装饰打扮,对男孩要用弓、箭、纸、笔,对女孩要用剪子、尺

  子、针线等,还要加上一些饮食物品以及珍宝玩具等物,把它们放

  在孩子面前,观察他(她)想抓取的东西,以此来检验孩子今后是贪

  婪还是廉洁,是愚蠢还是聪明,这种风俗被称作“试儿”。这一天,

  亲戚们都聚在一起,设宴招待。从此以后,父母亲只要还在世,每

  到这个日子,就要置酒备饭,吃喝一顿。那些没有教养的人,有的

  虽然父母已不在世,到了这一天,也都要照常设宴请客,尽兴痛饮,

  纵情声乐,不知道还应该有所感伤。梁孝元帝年轻的时候,每到八

  月六日生日这天,常常是设斋坛讲经。自从他母亲阮修容去世之

  后,这种事也就绝止了。

  人有忧患疾病,就呼喊天地父母,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现在的

  人特别讲究避讳,处处都比古人显得紧要。而江东的士人百姓,悲

  痛时就叫祢。祢是已故父亲的庙号,父亲在世时也不允许呼叫他

  的庙号,父亲死后怎能随意呼叫他的庙号呢?《苍颉篇》中有倄字,

  《训诂》解释说:“这是因悲痛而呼喊出的声音,读音是羽罪反。”现

  在北方人悲痛时就呼叫这个音。《声类》注这个字的音是于耒反,

  现在南方人悲痛时有的就呼叫这个音。这两个音随人们的乡俗而

  定,都是可行的。

  梁朝被拘囚弹劾的人,他的子孙弟侄们,都要赶赴皇帝的殿

  廷,在那里整整三天,披头散发,光着脚,陈情请罪;如子孙中有做

  官的,就主动请求解除官职。他的儿子们则穿上草鞋和粗布衣服,

  蓬头垢面,惊恐不安地守候在道路上,拦住主管官员,叩头流血,申

  诉冤枉。如果这人被发配去服苦役,他的儿子们就一起在官署门

  口搭起小草棚居住,不敢在家中安居,一住就是十来天,直到官府

  驱逐才退离。江南地区各宪司弹劾某人,案情虽不严重,但若某人

  是因教义而受弹劾之辱,或者因被拘留而身死狱中,两家就会成为

  死对头,子孙三代都不相往来。到洽当御史中丞的时候,开始想弹

  劾刘孝绰,到洽的哥哥到溉早就与刘孝绰关系友善,他苦苦规劝到

  洽不要弹劾刘孝绰而未能如愿,就前往刘孝绰处,流着泪与他告

  别,然后离去了。

  兵器都是凶器,战争总是危险的事,都不是安全之道。因此在

  古代,天子要身穿丧服去检阅军队,将军要凿一扇凶门,然后由此

  出征。某人的父祖伯叔如果在军队里,他就应该贬抑约束自己,不

  宜参加奏乐、宴会以及婚礼冠礼等吉庆活动。如果某人处在被围

  困的城邑之中,他就应该是面容憔悴,除去各种装饰品和玩具,时

  时显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样子。如果他的父母病重,那医生虽

  然地位低、年纪轻,他也应该向医生哭泣跪拜,以求得医生的怜悯。

  梁孝元帝在江州的时候,曾经生了病,他的大儿子萧方等就亲自拜

  求过中兵参军李猷。

  四海之人,结为兄弟,又是多么不容易。必须是志向相同、义

  气相投,能够对朋友始终如一的人,才可以考虑结交。一旦与人结

  拜为兄弟,就要让自己的孩子向他伏地下拜,称他为丈人,表达孩

  子对父亲朋友的尊敬。自己对结拜兄弟的父母亲,也应该加以礼

  节。近来见到一些北方人,很轻视这种结交的礼节,两个人陌路相

  逢,就商定结为兄弟,有的只看看对方年龄、外貌,不加选择,不论

  是非,以至于有把父辈当成兄长,把子侄辈当成弟弟的。

  从前,周公曾洗一次头三次握住头发,吃一顿饭三次把口中的

  食物吐出来,为的就是停下来接待来访的平民寒士,一天之内接见

  的士人达七十多人。而晋文公以正在沐浴为由拒绝接见侍臣头

  须,以致遭来“图反”的讥诮。不能让宾客滞留在门口,这是古人所

  看重的。那些缺少教养的人家,他们的守门人也没有礼貌,有的以

  主人正在睡觉、吃饭或发脾气为借口,拒绝为客人通报,江南地区

  的人家深以此种事为耻。黄门侍郎裴之礼,被称作是能为人楷模

  的士大夫,如果他家中有这类慢待宾客的仆人,他会当着客人的面

  用棍子打。所以他的门子、僮仆在接待客人时,也都是有礼貌地曲

  行引进,低头弯腰,言辞表情和应对客人,没有一样不是毕恭毕敬

  的,与主人没有什么两样。

点击下载App,搜索"百家姓、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三字经",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