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宗法1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3",免费读到尾

  宗法議

  成毅

  邑先正暘谷黃氏箸家禮一編。首講宗法。備錄程朱之說。而斷之。謂大宗主闔族之祭。小宗主高曾祖禰之祭。居必有祠。祠必四世。親盡則祧。祖遷宗易。一如古禮。某愚竊以為宗法誠\善。然如黃氏之說。及所引先儒禮經。似惟諸侯大夫之有國與家者。始可言之。施諸士庶。必有所不便也。試詳言之。古者有世貴。有世賤。貴者而不嚴之以分。其勢必爭。庶人無慮是也。故貴者主尊尊。尊尊故祭隆而喪殺。賤者主親親。親親故喪隆而祭殺。祭隆而喪殺。故三廟五廟。其勢愈遠。而期功以下之服絕焉。喪隆而祭殺。故緦麻袒免。皆所必嚴。而禰廟以上之祭絕焉。貴賤之分各不相蒙。是不可不辨也。且自命士以上。始有土田穀祿名位以相傳襲。有土田穀祿名位以相傳襲。則其力可以世世守之。無廢先人之祀。庶人受田於官。百畝之入。僅足自贍其身而已。未聞國家別有所以厚於民之為父後者。而獨責以敬宗收族於嫡長子孫。不已難乎。至於後世。尤所不能。百畝之田。不能世世有之。而庶人之所以遺其子孫之財與產。又無獨厚嫡長之例。數傳以後。不能自存。比比皆是。而謂嫡長子孫。能獨以土田穀祿祀其先人。世世不廢。有幾家耶。即如宋明以來。貴者得立五廟。而朝廷無世祿。則其後必微。為宗子者。將必有絀於才力之時。且既推為宗子。則必賢智而且尊優於族之人。賢智則必教之備。尊優則必養之厚。能必嫡長子孫。世世足以自贍也耶。不能自贍。則必族人代為之謀\。此亦其所不可繼矣。且更舉古禮經證之。記曰。庶人無廟。又曰庶人薦於寢。凡以庶人不能世世祀其先人。則薦於禰。嫡子主之。終其身兄弟聽命焉耳。此即漢詔所謂民為父後者也。今謂立大宗以主闔族之祭。百世不改。立小宗以主高祖之祭。五世則遷。是庶人皆得有廟。皆得祭及五世以至百世。不顯與經戾乎。又古者治民之法。詳於周禮。族師比閭鄰酇之長。讀法諄諄。何不聞屬之宗子。使治其族之政令祭祀也者。又如令國民族葬。掌其政令者為墓大夫。何不聞掌於宗子也者。則古宗法之未嘗行於庶人。其尤彰明而較著也。且宗子有君道。有君道。則凡為宗子者。皆得臣其伯父叔父伯兄及伯叔祖曾。今律論親屬。何第以尊長卑幼及服之疏戚為定斷耶。大抵言禮之家每多泥古。而不深求古人議禮之意。與夫後世時勢之所不可行者。不敢變而通之。無惑乎禮教之愈微也。吾鄉舊俗。族各一祠。祠擇一人以為之長。上主族之祭祀。下治族之教誡。揆諸禮制。并所不悖。而議者或謂體統未尊。及多不公不正敗壞家事之人。汲汲援宗子之說以為愈焉。然能必教育無素之宗子。定為賢智乎。似誠\不如族人之所共擇而共推者之尚足以稱家督也。愚固以為宗法誠\善。而無如勢之有所必不行也。

  復宗法議

  馮桂芬

  三代之法。井田封建。一廢不可復。後人頗有議復之者。竊以為復井田封建。不如復宗法。宗法者。佐國家養民教民之原本也。天下之亂民。非生而為亂民也。不養不教。有以致之。牧令有養教之責。所謂養。不能解衣推食。所謂教。不能家至戶到。尊而不親。廣而不切。父兄親矣切矣。或無父無兄。或父兄不才。民於是乎失所依。惟立為宗子以養之教之。則牧令所不能治者。宗子能治之。牧令遠而宗子近也。父兄所不能教者。宗子能教之。父兄多從寬而宗子可從嚴也。宗法實能彌乎牧令父兄之隙者也。詩曰君之宗之。公劉立國之始。即以君與宗並重。左氏傳晉執戎蠻子以畀楚。楚司馬致邑立宗焉。以誘其遺民。正與公劉詩相表裏。蓋君民以人合宗族。以天合人合者。必藉天合以維繫之而其合也彌固。嬴政并天下。始與井田封建俱廢。秦亡之後。叔孫通等陋儒不知治本。坐令古良法美意。浸淫澌滅不可復。故漢初知徙大姓。借其財力實邊實陵邑。而不知復宗法。魏晉知立圖譜局。而不知復宗法。唐重門第。至以宰相領圖譜事。而不知復宗法。惟宋范文正創為義莊。今世踵行者。列於旌典。又令甲。長子沒必立承重孫。二事頗得宗法遺意。自可因勢利導。為推廣義莊之令。有一姓即立一莊。為薦饗合食治事之地。莊制。

  分立養老室。恤嫠室。育嬰室。凡族之寡孤獨入焉。讀書室。無力從師者入焉。養室。篤疾者入焉。又立嚴教室。不肖子弟入焉。立一宗子。復古禮。宗子死。族人為之服齊衰三月。其母妻死亦然。以重其事。又有宗婦死。夫雖母在為之禫。宗子之長子死。為之斬衰三年。則駭俗不可行矣。名之曰族正。副之以族約。桂林陳文恭公議公於乾隆中年撫江西有此令。未及成而去。繼之者以他獄連及祠戶。遂一律毀祠追譜。與公意正相反。族正以貴貴為主。安陽許三禮議先進士。次舉貢生監。貴同則長長。長同則序齒。無貴者。或長長。或賢賢。族約以賢賢為主。皆由合族公舉。如今義莊。主奉法。無力建莊者。假廟寺為之。嫁娶喪葬以告。入塾習業以告。應試以告。游學經商以告。分居徙居置產斥產以告。有孝弟節烈或敗行以告。一切有事於官府以告。無力者隨事資之。一莊以千人為限。逾千人者分一支莊。增一族約。單門若稀姓若流寓有力者。亦許立莊。無力者擇所附。如吳則同出泰伯之類。又如昌黎所謂何與韓同姓為近之類。無可附者。則合數百人為一總莊。亦領以莊正莊約。期於億萬戶皆有所隸而止。周禮宗以族得民。賅詞也。有謂庶人無宗者非是。前人已辨之。立莊之後。敦勸集資。令經費充贍。另議永停捐例。惟存民爵。正可為獎勵立莊之用。夫宗法既為養民教民之原本。其有功於國家甚大。膺茲上賞。不為過也。竊以為今天下之大患。有可以宗法弭之者不一端。

  一宗法行而盜賊\可不作。人性本善。孰不知廉恥。孰不畏刑罰。盜賊\之甘於扞法網者。迫於饑寒而已。宗法既行。民無饑寒。自重犯法。大傳云。愛百姓。故刑罰中。顧氏炎武為之說曰。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罔攸兼於庶獄。而民自不犯於有司。又云。庶民安。故財用足。顧氏曰。收族之法行。而歲時有合食之恩。吉凶有通財之義。本俗六安萬民。三曰聯兄弟。六行之條。曰睦曰恤。不待王政之施。而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矣。比物此志也。一宗法行而邪教可不作。宗法之善。在有餘則歸之宗。不足則資之宗。邪教之宗旨。大都竊此二語。以聚無賴之民。始則濟其不足。終則括其有餘。鄉愚無知。狃目前之利。陷於畔逆而不之悟。宗法既行。誰不願以其從教主者從宗子哉。一宗法行而爭訟械之事可不作。今山東山西江西安徽福建廣東等省。民多聚族而居。強宗豪族桀黠之徒。往往結黨呼。橫行鄉里。小則糾訟。乾隆中江西諸大族多互訟。輒釀大獄。巡撫輔德至疏請禁止。毀祠追譜可謂因噎廢食。大則械。閩廣最多。近來尤甚。為害甚鉅。皆其族之不肖者號召之。夫一族中豈無賢者。無權無責。閉戶不與聞而已。宗法既行。則賢者有權有責。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即有一二不肖者。何難以家法治之哉。一宗法行而保甲社倉團練一切之事可行。宗法以人人有所隸為主。是億萬戶固已若網在綱。條分縷析。於是以保甲為經。宗法為緯。一經一緯。參稽互考。常則社倉易於醵資。變則團練易於合力。論者謂三代以上之民聚。三代以下之民散。散者聚之。必先聚之於家。然後可聚之於國。宗法為先者。聚之於家也。保甲為後者。聚之於國也。彼商鞅什伍連坐之法。亦其時同井未盡離宗法未盡壞之證。如後世之民無常居。五方雜處。比鄰或不相識。顧欲與以連坐。鞅雖酷。亦勢不可行。鞅借宗法以行其令。而即廢宗法。小人舉動。往往如此。今保甲諸法之不行者。以無宗法為之先也。尚書黎民於變時雍。始於親九族。詩以關睢麟趾為王化之始。孟子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大學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天子自齊其一家為治平之始。億萬姓各齊其億萬家為治平之終而已矣。

  農宗答問

  龔鞏祚

  問百畝之法。限田之法也。古也然乎。答。否否。吾書姑舉百畝以起例。古豈有限田法哉。貧富之不齊。眾寡之不齊。或什伯。或千萬。上古而然。漢以後末富。三代本富。漢以後以財貨相倍蓗相什伯相千萬。三代以田相什伯千萬。相百也。故曰陌。相千也。故曰阡。大抵視其人之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矣。天且不得而限之。王者烏得而限之。且夫後世之末富。以財貨相什伯千萬。世主莫得而限之。三代烏能限田。三代之季。化家為國之主。繇廣田以起也。

  問漢代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其義何若。答。此為漢主謀\諸侯王之善。非諸侯王自謀\之善。王子侯而諸王竟不振。賈誼主父偃漢之忠臣。豈漢諸侯王之忠臣邪。

  問宋張氏九世同居。流俗以為美談。何必有大宗。答。魯以相忍為國。非姬周太平之魯可知。況以相忍為家。生人之樂盡矣。豈美談邪。

  問既立農宗。又不限田。如此天下將亂。恐天下豪傑。以族叛。以族徙。以族降敵。則如何。答。此亡國之所懼。興王之所資也。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所慕。天下慕之。沛然德教。溢乎四海。孟子籌之至熟矣。如此一代之祖。可省十年用兵。

  問天下已定。獨天下諸有田之大宗。不內租稅。奈何。內租稅而近京師。患其藏甲逼宗室。又奈何。答。此視興王之德與其力矣。全德不恃力。莫不服。其次用力。力有二等。誅之徙之。誅其大宗。放流其宗。取其田以食興王之宗室亞旅比耦也。不能姑徙之。漢初徙楚之諸屈齊之諸田昭氏景氏以實陵邑。力之次也。力又不能徙之。則楚以三戶亡秦。

  與沈子敦論宗子不必有爵書

  張履

  讀尊箸為人後者為本生服議上篇。深用歎服。履往年上湯尚書書。論兼祧服制。亦力破不貳斬一說。而於今人以小宗為大宗之謬。不甚置辨也。得尊箸乃無遺議矣。下篇論宗法引孔穎達云。殷制。有爵及他國來仕者。若子孫祿位不絕。即為大宗。周則百世不遷之祖。獨別子而已。又別子若身無爵。至子孫始有爵。及宗衰而復興者。皆但為小宗。不得為大宗。履按大傳喪服小記。但以繼別繼禰。分大小宗。鄭氏注王制謂太祖別子始爵者。雖非別子始爵者亦然。是謂太祖必始爵。未嘗謂宗子必有爵也。蓋別子始爵者。及非別子而始爵者。其得謂太祖也。定於其身。其為廟也。立於其子。自是以後。其世適為大夫為適士與。得立祖廟禰廟。喪服小記正義。宗子有太祖者。不立曾祖廟。而此太祖不遷也。為下士與。得立禰廟。而此太祖不遷也。至無能而列於庶人。不得立廟矣。而此太祖廟將廢之乎。抑不廢之乎。廢之則祖非不遷也。宗亦非不遷也。不廢。則有百世不遷之宗。不必有百世不絕之爵也。王制曰。大夫不世爵。又曰。諸侯之大夫。不世爵祿。正義曰。惟有大功。乃得世。而太祖不皆有大功也。則宗子不皆世爵祿也。喪服小記注曰。宗子去國以廟從。曾子問正義云。謂無罪者。去國則位絕。仕他國未可必也。然必以廟從。使舉族而去。則猶將宗之也。曾子問曰。宗子有罪。居於他國。庶子為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薦。其常事。宗子以罪去且然。則宗子在國。雖失爵猶當宗之也。

  陳祥道禮書云。惟其有疾不肖。然後易之。故史朝言公孟。非人也。將不列於宗。賀循言奸回淫亂。則告廟而立其次。案以無能為庶人。非奸回淫亂比。即以罪失爵。亦視其罪何如。不得概廢其宗也。故曾子問云然又曰。宗子去在他國。庶子無爵而居者。望墓而為壇。以時祭。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後祭于家。正義後說。宗子之家是。稱名不言孝。身沒而已。注云。孝。宗子之稱。不敢與之同辭。至子可以稱孝。夫無爵之庶子。其子不必有爵也。而稱孝。則已代為宗子也。祭於宗子家。祖廟稱孝。正義謂祭此庶子者非。喪服小記又曰。庶子不祭禰者。明其宗也。注。宗子庶子。皆為下士。得立禰廟。雖庶人亦然。正義曰若庶子是下士。宗子為庶人。此下士。立廟於宗子之家。曾子問告于墓。而後祭于家。注云。祭於家。容無廟。正義前說云。是祭於庶子之家。容宗子之家無廟也。宗子所以無廟者。宗子無爵。不合立廟。惠氏棟批云。宗子大宗之後。安得無廟。無廟安得為宗子。案宗子無爵。當無親廟。而獨有太祖廟。然則宗子有庶人。鄭氏言之。孔氏亦言之矣。又何子孫祿位不絕。方為大宗。及中衰而復興者。不得為大宗乎哉。抑履又有說。鄭注。大傳。別子謂公子。若始來在此國者。正義。始來在此國。謂非君之戚。或是異姓。謂之別子。以其別於在本國不來者。據此又似凡始遷者。即為祖。并祖亦不必始爵也。今令甲凡聚族而居者。得立始遷祖廟。民間謂之宗祠。是宗法人人可立。凡族之所出之祖。或始爵。或始遷立之廟。而置之祭產。求其世適主之。如古大宗禮可也。世適久絕。無可立。則如今俗主以族長。近人魯氏仕驥為宗祠主祭議。以有爵者為主。而廢其宗子為庶人者。履曾為駮議一篇。於宗子不必有爵一說言之。尚未詳復。因尊箸發之。是否。幸不吝往復。

  履又案大宗百世不遷。小宗五世而遷。雖有定制。然又當有別宗之法。如受封爵如古之諸侯比者。起家為卿大夫如古之始爵比者。賜專祠者。從祠文廟及入賢良昭忠名宦鄉賢祠者。其子孫皆當世世祀之。雖本支庶得尊為祖。其世適別為大宗。而仍宗其所謂百世不遷之宗。此即大小宗而參其變。妄意如此。未知當否自記

  漢梅福云。諸侯奪宗。謂父為士庶。子封為諸侯。則庶子奪宗嫡主祭祀也。通典禮十二。案今自親王以下。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宜竟依古諸侯之例奪宗。

  答陳仲虎論喪主書

  張履

  來書謂古人宗祧。最重適庶。今見卿大夫家之喪。有承嗣長子已故。案此謂先無子。立同宗為子。後自生庶子。故為先所立為長子。有孫齒已長。不以為主。而以數齡之庶子為之者。又有所生長子已故。已立孫。案此謂長子死無子。為之立嗣者。若立親孫。而又以庶子主喪。失禮甚顯。非所疑也。不以為主。而以數齡之庶子為之者。推其意。欲蔭襲爵命。得及其子耳。不知於古今禮制。有合焉否。履按後世立嗣之輕。與古殊異。而為後與未為後。又往往不辨。試以宗法論。禮。惟大宗立後。而為後之名。定於身後。惟年七十當傳重。傳重。謂傳宗廟祭祀之重。曲禮。七十曰老而傳。疏謂猶親祭。引王制八十齊喪之事不及注。不齊則不祭為證。萬氏充宗謂傳則不親祭。而於王制八十之文。未有以解。履案曲禮言七十。王制言八十。記者各述所聞耳。無子傳於將為後之嗣。特牲禮嗣舉奠。注。嗣主人將為後者。疏。不言適而言將為後。欲見無適長立庶子。及同宗為後。皆是。据此。則嗣可預立。然未名為後。至老而傳重。雖猶未為後。而已行為後之事矣。其立後待傳。亦必年已向老。古人重此事。必不在中年無適子而有庶子者。或生前即立之。如季武子之立悼子是。或立於身後。如孟莊子卒。公鉏為立羯。及檀弓衛石駘仲卒。無適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為後是。則尟有嗣已故。且有孫長矣。而又自有庶子之事。老而生庶子。亦問有之。故云尟。又禮。父在。長子為適不為宗。汪堯亦言之。無子而死。則立庶子。所謂體而不正及同宗為後。不為此長子立後。喪服小記。適婦不為舅後者。則姑為之小功。注。謂夫有廢疾他故。若無子死不受重者。儀禮。父為長子。賈疏引此文。

  謂婦既小功不大功。則夫亦不三年期。可知。案父為長子。以其為正體。又將傳重。不謂已傳重。將傳重係長子之身。不因其有子。若廢疾不堪主宗廟。是非將傳重。雖有子。可立為適孫。亦不為三年。若堪主宗廟。是將傳重。雖無子。亦為三年。賈疏非若適婦則異是。夫有子則適孫為祖後。而適婦為舅後。孫婦以姑在同庶。所謂有適子者無適孫。孫婦亦如之是也。若無子。則舅將立庶子。或同宗為後。為舅後者。即其妻而不在此適婦。故姑為之小功。同於庶婦。若然。適子死。父自立後。不為此適子。立後亦已明矣。惟至老而傳。則長子即宗子。王制注。子代之祭。是謂宗子不孤。死而無子。似宜為之立後。經亦無文。或父在不純同宗子禮。父仍自立後。俟庶子次子生。以為長子後。亦可。則亦尟有子死且立孫矣。而又自有庶子之事。惟後世則多有之。中年立嗣。則多嗣子已生孫。而又自生庶子者。中年子死立孫。則亦多自生庶子者。而所謂嗣子若孫。原書意主二嗣孫。今兼論嗣子。率未傳重。謂嗣子及其孫。及不當立者。謂為未傳重之長子立嗣。夫父子之恩。至重也。凡出為人後與取同宗為後。皆迫於大宗不可絕之義。而不得已焉者也。今既有庶子矣。在為嗣者。念人自有後。無庸復為之後。而自請還宗焉。義也。所以全人各子其子之情。而又自遂其反本之志者也。在立嗣者。念已自有後。不可復奪人子孫為後。而令之還宗焉。亦義也。所以遂其反本之志。而適稱夫各子其子之情者也。如是則嫌疑泯。爭競息。而於古今之禮。亦無容多議者矣。此論情與理之至。挾私者不得以藉口。

  若夫不還宗者。事有多端。亦有道以處之乎。則視其為後與未為後。為後必傳重主祭。而非徒重服之謂。今使承嗣之長子。如古之老而傳。死而又傳於孫者與。又使所生之長子。亦已老而傳。死而又傳於所立之孫者與。若是。則雖未持重服。而已任主祭之事。即正宗子之名。誠\立以主喪。予以蔭襲爵命。雖有後生之庶子。不以易焉可也。制以義者也。使嗣子若孫。但如古之將為後。實未嘗老而傳者與。且本非當立者與。若是。則雖曾持重服。如為嗣母。若嗣祖母。閻氏潛邱劄記。引律文。適孫。祖在。為祖母承重。止齊衰杖期。案今律無此文。楊氏峒律服考古。謂新律削去。疑不分祖存沒。皆服斬也。嗣父祖在。亦仍自主其喪。而未任主祭之事。即無宗子之名。喪服小記。有為庶母後。為庶祖母後。皆非為父祖後者。嗣母嗣祖母雖與庶異。而僅為嗣母嗣祖母重服。究未為嗣父祖後。理得易置。不獨無宗子名而已。喪服注云。凡父於將後者。非長子皆期。疏又云。非適孫承重。同於庶孫大功。則此嗣子若孫。亦僅同庶子庶孫。而不得與適比。彼庶子者。禮得為後。惟不可奪適。而無所避於非適。則立以主喪。予以蔭襲爵命。雖有先立之嗣。不以與焉可也。稱乎情。而未始戾於義者也。即朝廷之意。蔭襲爵命。以答勳勞重臣。苟與其親生庶子。而非有亂其宗適之嫌。亦何為而不行也哉。阮公之子小芸。當在未有子時。至孔夫人有子。小芸當自請還宗。公亦可使之還宗。不還宗而予蔭襲爵命。公之厚也。而不必為定禮。所後有子。或歸宗。或不歸宗。詳見五禮通考一百四十七。古者大夫不世爵。故宗子不必有爵。理初謂封建之法不行。無所謂承重。承重者。承朝廷之爵命。此近人多為是論。閣下謂本朝五等之爵。及蔭襲博士祀生。亦封建。大臣身後。賞給子孫官爵科名。亦爵命是也。而古所謂傳重。乃傳宗廟祭祀之重。實未有爵命之說。而宗法亦無所資於封建。鄙見如此。質諸大雅以為何如。

  來書謂喪服祖父為適長孫。父為適長子。視庶孫庶子加重。適孫為祖父亦然。履案惟父卒。然後為祖父後者三年。父在。適孫庶孫同服祖父期。所謂有適子者無適孫。是也。此微誤。又謂庶子但祭考。貴則寄祭曾祖祖於宗子之家。明庶子不得承重也。履案得祭考者。亦父之適也。庶子則不祭。然郤得承重。此亦誤。

  或疑既以庶子主喪。所立嗣子若孫。當何服。案。禮為同居繼父期。後繼父自有子。為不同居。服齊衰三月。為嗣父若嗣祖後三年。後嗣父若嗣祖自有子。即不為後。可服期。謂嗣父既不以為後。不可又令重服。宜降於子。九月。謂嗣祖宜降於諸孫。嗣祖如係大宗。宜齊衰九月。無功服。若還宗。則各服其本服。曾為父子祖孫。雖五服之外。亦宜有服。族人為宗子本齊衰三月。此宜有加。或視前恩之輕重而加焉。無不可者。

  繼嗣義例問答

  吳昆田

  或有問於余曰。自世祿廢。大宗不能收族。而支庶皆得立後矣。則人各親其親。各禰其禰。而宗法不幾廢乎。曰。何謂也。漢石渠議云。大宗無後。族無庶子。當絕父以後大宗。通典載田瓊之論曰。以長子繼大宗。諸父無後。祭於宗家。後以其庶子還承其父。今制云。無子者。許令昭穆相當之姪承繼。小宗可絕。大宗不可絕也。宗法曷為其廢也。曰。絕父以後大宗。子之心安乎。曰。此。不得已之舉也。宗子身隕。族無支庶。祖祀將湮。父心摧痛。故絕小宗以繼之。若有支庶可繼。則不得以小宗後大宗也。子夏曰。族人以支子後大宗。適子不得後大宗。又曰。君子不奪人之宗。亦不可奪宗也。宗且不可奪。而況絕人之後乎。功令有獨子不得出繼之說。今不載。而為之變通其例云。如可繼之人亦係獨子。而情屬同父周親。兩相情願者。亦得承繼兩房宗祧。此即通典所謂以長子後大宗後。以其庶子還承其父之遺意也。又即孔子所言凡殤與無後者。祭於宗子之家。當室之白。尊於東房之遺意也。惟獨子兼祧兩房者。有大宗。有非大宗。例又云。凡獨子兼兩祧者。如係小宗獨子。兼承長房大宗。則應於承祧父母丁憂三年。所生父母降服期年。其同屬小宗而以獨子兼祧。自應仍以所生為重。為其所生父母丁憂三年。於兼祧之父母。持服期年。期年內不得應試出仕。其平日考試報捐。仍填所生父母姓名。如此宗法私情兩無遺憾。善之善者也。曰。然則以長繼長之說非。長房無子次房不得有子之說亦非矣。曰。此世俗之陋說不足置辨者也。曰。為人後者。父命之乎。曰。然。孤子不為人後也。

  晉羊祜無子。撫兄子若子。及祜死。喪之若父。武帝命襲爵。執不從。曰。為人後者父命之。無父命而自為者。叛父也。曰。若宗子死而無支庶可繼。可繼之獨子。又無父命。不將絕大宗乎。曰。此則今制兼祧之說所以盡善也。兼祧則不至絕其所生。而亦以延大宗之統。若所後者非大宗之重。又非絕無可繼之人。則雖身當應繼之序。苟無父命以臨之。而兼祧之說。亦有所不行矣。曰。應繼之序何如。曰。亦於宗法求之而已矣。子夏曰。同宗則可為之後。古大宗而外。又有四宗。曰繼高之宗。曰繼曾之宗。曰繼祖之宗。曰繼禰之宗。其序自近者始。如宗子無後。先求諸同父昆弟之子。無則及其同祖昆弟之子。無則及其同曾祖同高祖昆弟之子。今制云先儘同父周親。次及大功小功緦麻。如俱無。方許擇立遠房及同姓為嗣。此其正也。曰。若是。何以處夫繼愛繼賢者也。曰。繼愛繼賢亦無子者。不得已之至情。聖人之所不禁也。功令云。若應繼之人。平日先有嫌隙。則於昭穆相當親族內。擇賢擇愛。聽從其便。夫必應繼之人。有嫌隙而後可。無嫌隙而出此。則亦例之所不許矣。曰。繼後則稱嗣父為父。於所生宜何稱。曰。濮議或稱親或稱伯皆非也。稱親。何以別於所後也。稱伯。何以明其生也。

  禮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宋高宗封孝宗之父為秀王。稱曰。太子本生父。本生父。即其父之謂也。國朝著令曰本生父。蓋本諸此。曰。然則死可稱考乎。曰考成也。事禮成於宮。祭禮成於廟。為人後者。不禰其父而何考之可稱。國。其禮若何。曰。服降則禮亦降。受重他族。恩殺於所生。故為人後者。不為其父母稽顙也。曰。子之所言。有見於功令。有不見於功令者。功令可得而備言乎。曰。功令之義有三。一則準古以定制。一則稱情以從宜。一則因變以設禁。曰昭穆相當。曰同父周親。皆宗法也。曰子雖未娶而因出兵陳亡者。俱應為其子立後。此孔子所謂勿殤之義也。曰子婚而故婦能孀守。或已聘未娶。女身守志。俱應立後。此即從勿殤之義而推之者也。曰獨子夭亡而族中實無昭穆相當。可為其父立繼者。亦準為未婚之子立繼。此即禮所謂臣不殤君子不殤父之義也。此皆準古以定制者也。曰若養同宗之人為子。所養父母。有親生子及本生父母無子。願還者聽。曰子婚而故。若支屬內實無昭穆相當之人。而其父又無別子者。應為其父立繼。待生孫以嗣應為立後之子。此皆稱情以從宜者也。曰若繼子不得於所後。聽其告官別立。其或擇立賢能親愛。若於昭穆倫序不失。不許宗族告爭。並官司受理。曰凡乞養異姓義子。有情願歸宗者。不許將財產攜歸本宗。其收養三歲以下遺棄小兒。仍依律即從其姓。但不得以無子遂以為嗣。曰凡爭產謀\繼。及扶同爭繼之房分。均不準其繼嗣。應聽宗族另行公議承立。此皆因變以設禁者也。曰。如是宜無有爭繼者矣。何以與為人後者之紛紛也。曰。射義。記孔子射於矍相之圃。門人揚觶。標覆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後者而出之。與為人後。謂強為人後者也。與為人後者有二。叛父之子也。擇利之父也。無父命而謂他人父。覬覦財產。而分子以繼人。且一繼再繼。變詐百出。汙辱無恥。蔑祖悖宗。一族之蠹。宗法之害也。吾族中他日儻有類此者乎。明有憲典。幽有鬼神。幾見其不終於傾敗者哉。

  答人問為後書

  彭泰來

  來書問為人後之義。而疑於某宅之喪狀。僕非深於世故者。何足以知之。雖然。事有古有今。有義有利。儀禮喪服傳曰。何如而可為之後。同宗則可為之後。何如而可以為人後。支子可也。此言大宗之世不可絕。小宗之嫡不可去。若非宗子。則無立後之禮。古之義也。自漢以來。如伏恭諸葛喬。皆以兄子後叔父。不必大宗。晉張湛曰。兄弟以子相養。代代有之。時無譏議。蓋同繫一祖。兄弟所生。猶如己子。雖非禮之正義。亦是一代成制。由來故事。湛所言今用之。僕少讀宋書。至謝宏微後從叔峻。襲爵建昌侯。唯受書數千卷。及國吏數人。遺財祿秩。一不關預。竊以宏微本家。累世仕宦。縱復貧儉。甯闕溫飽。廉讓人之常行。何至書之史策。迨年齒漸長。稍閱人事。往往見富足之家。生無血允。身死婢妾之手。三尺繼子。提抱一至喪次。田宅財物。便已籍沒。筐篋瓶盎。搜括靡遺。寡妻弱女。惸惸如罪囚之仰衣食於獄吏。猶慮所受之薄也。死未可俟。生早防之。一錢之費。猶盜外府。不幸而有遺腹。旦夕詗刺。蜚言預彰。必墮地非男。而後母子獲保一日之無事。此皆分體同氣。事勢夙定。無所畏於爭議。而人亦不敢議之者。若有擇繼房族。遠近疑似。則昨日行路。今日孤子。起而共。分朋而樹黨。婦女質公府。訐訟連年歲。至於帶索窮老。室如懸罄。雖恩踰伯道。而餒同若敖。然能以四壁易一棺。

  無餘物怛其化。轉不至蟲流出戶。嗟乎。人非親親。孰肯使其子謂他人父。而親親之效。乃至為所親者。欲安於絕嗣而不可得。然後知古今事殊。而古人之不可及也。今來書言。死者仲子。伯叔各以其一子後。不如此則恐不均。夫古者之後大宗。尊祖收族。受重無二。固不待論。即凡非宗而立後者。亦欲存系續耳。非以廣支庶祝多男也。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與為人後者不入。鄭氏註曰。與猶奇也。後人者一人而已。既有為者而往奇之。是貪財也。今一死二後。此奇彼乎。彼奇此乎。將匹嫡而二孤乎。且天下無以衰麻苫塊起爭者。所謂不均果何物也。喪狀之制。於古未聞。近代所行。亦未盡合禮。至為人後者為之子。則舉世賢愚所共悉。所後者稱父。則為後者稱孤。更無餘文。所後者稱父。則所生者降服而稱本生。以致一於所後。不可易也。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使其子為人後。而不使一於所後。則二本矣。何也。孤者無父之稱。稱孤而冠以父命。是不孤也。不孤者一父。孤者又一父也。二孤猶可言也。二本不可言也。然此特論其義耳。若乃名與之以析其家。復名靳之以示其絕。此飛箝捭闔之術。不可於典禮求之。明世宗入纂大統。母妃來至通州。聞朝議考孝宗。恚曰。安得以我子為他人子。世宗原有繼統不繼嗣之義。且為天子母。無難直道胸臆。若在凡庶。則但暴其實而微其辭。使人灼然知吾昆弟之無子。吾得有未亡人所有。而子吾之子如故。是或一道也。來書以某宅世為士人。書其子所後喪狀。曰承父命出嗣孤子某甲乙。疑必有理。審爾。則其辭猶未備。二孤非一父所生。一父不得而并命之。胡不書曰承二父命出嗣孤子。其所後木主。亦當書曰承二父命出嗣先考。則庶乎其辭之備。而名之不少假矣。可耶不可耶。僕非深於世故者。而尤拙言。則所陳之義。唯足下裁擇。餘則非所知。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3",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