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錢幣6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3",免费读到尾

  前因時論十四鈔法

  吳鋌

  前代未有以銀為幣。而患錢之重。乃立鈔法以濟錢之窮。後世以銀為幣。則鈔法固可以不行。然銀之壅滯而不行也。必思所以調劑之。則鈔法尤在所急。倪公元璐掌戶部。議欲行之。蓋所以濟銀之窮也。自銀與錢並用。流通百貨。非是不足以交易。則用之者既多。而物力有時而窮。開採亦難為力。上與下皆患錢幣之乏。儳焉如不終日。此鈔法所以不可不行也。宋人謂無錢為本不可以空文行。則鈔法固與錢為權。至以銀為幣。輕而易致。以流通百貨。然至不充於用。亦可以與銀為權。洪武時行鈔法。禁民間行使金銀。以奸惡論。卒不能行。前人遂謂鈔法與銀。勢不兩行。不知銀之窮也。不得不藉乎鈔法以行。此固權宜之術。可以救一時之獘也。歷觀前代交鈔之獘。在官利於用大鈔。而大鈔出多。民益見輕。在私利於用小鈔。而小鈔入多。國亦無補。其道在於收之而已。宋孝宗時頒楮幣。常通而不塞。重而不輕。蓋楮之為物。多則賤。少則貴。俟其賤則從而收之。何憂不貴。後世利於放不利於收。遂至壅塞而不行。雖有充賞之格。奸惡之條。終無益也。昔人有鑒於此。嘗謂印造交鈔不過萬錠。宜仿此制而變通之。示以定限。自可無放而不收之獘。又鈔法之行。易滋偽物。當寬假工程。務極精緻。使人不能為偽。不若以綾為之。金時嘗有綾印鈔。此制似為可行。若厚為之賞。厲為之防。豈能禁其為偽哉。至於毀敗昏爛。則宜收而倒換之。各如其值。不得軒輊。此固濟乎銀與錢之窮而為之調劑者也。吾故曰權宜之術。可以救一時之獘者是也。

  銀幣論上

  繆梓

  今之官民交困。上下隱憂。而未知所變計者。銀幣是也。古幣未嘗有銀。漢武始造白金。亦格不行。自漢迄唐。率以錢絹為幣。銀特交廣用之耳。至宋景祐間。詔諸路歲輸緡錢。福建二廣易以銀。於是以銀代錢。金鑄承安寶貨。公私同見錢用。於是始上下通用銀。洪武八年。禁民不得以金銀為貨。既而許民以銀鈔錢絹代輸租稅。正統二年。又命兩廣福建當輸南京稅糧。悉納白金。浸淫至今。凡地丁稅課。非白金不得輸矣。所以然者。中上不甚產銀。間有可採。得之亦少。故唐以前不為用。漢唐以來。海禁益開。番舶至。銀漸充於中國。而其為物也。藏之無腐爛之虞。攜之省轉運\之費。故日用而日廣。上之人不能奪。因而利道之勢使然也。第古者取民之制。粟米取諸稼。布縷取諸蠶。皆民所自辦。漢乃有口算錢。唐楊炎變租庸調為兩稅。又悉納以錢。有明復以銀。則既使民持其粟米布縷。折直以取錢。又使民持其錢。折直以取銀。而東南州縣民之持錢求銀而不可得者十八九。舍其家之所有。責其家之所無。舍其市之所有。責其市之所無。其亦戾於情矣。然而行之數百年而不為患者。番舶之銀踵至。而官吏為之通融其出納也。

  今番舶與昔異。昔以銀易貨。今以貨易銀。歲出數千萬計。一二十年間。銀之出不可勝數。方如尾閭之洩而靡有底止。銀日益少。價日益昂。天下日益病。賦重病農。課重病商。折納之賠墊病官。度支之短絀病國。事非恆經。患有遠近。而卒於不免。用銀之獘。乃見今日。於是深思之士。咨嗟太息。謀\所以救之。或曰。定銀價。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例固有定價矣。今之價視例價倍。而猶將不足。即一再定之。與向所定何異。或曰。改用錢。錢之質重百於銀。轉運\之費亦百於銀。以何款籌之。或曰。鑄大錢。現行之錢去銅鉛本及鑪火工用。贏息甚微。故私鑄少。若鑄當十當百之錢。贏息必倍。奸鑄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3",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