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兵制1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2",免费读到尾

  議汰兵疏

  曾國藩

  奏為簡練軍實。以裕國用事。臣竊維天下之大患。有二端。一曰國用不足。一曰兵伍不精。兵伍之情狀。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為常。黔蜀冗兵以勾結盜賊\為業。其他吸食鴉片。聚開賭場。各省皆然。大抵無事則游手恣雎。有事則雇無賴之人代充。見賊\則望風奔潰。賊\去則殺民以邀功。章奏屢陳。諭旨屢飭。不能稍變錮習。至於財用之不足。內外臣工。人人憂慮自庚子以至甲辰。五年之間。一耗於夷務。再耗於庫案。三耗於河。固已不勝其浩繁矣。乙巳以後。秦豫兩年之旱。東南六省之水。計每歲歉收恆在千萬以外。又發帑數百萬以賑救之。天下財產。安得不絀。宣宗成皇帝。每與臣下言及開捐一事。未嘗不咨嗟太息。憾宦途之濫雜。悔取財之非計也。臣嘗即國家歲入之數。與歲出之數而通籌之。一歲本可餘二三百萬。然水旱偏災。堯湯不免。以去年之豐稔。而江浙以大風而災。廣西以兵事而緩。計額內之歉收。已不下百餘萬。設更有額外之浮出。其將何以待之。今雖捐例暫停。而不別籌一久遠之策。恐將來仍不免於開捐。以天下之大。而無三年之蓄。汲汲乎惟朝夕之圖。而貽君父之憂。此亦為臣子者所深恥也。當此之時。欲於歲入常額之外。別求生財之道。則搜括一分。民受一分之害。誠\不可以妄議矣。至於歲出之數。兵餉為一大宗。臣嘗考本朝綠營之兵制。竊見乾隆四十七年增兵之案。實為兵餉贏絀一大轉關。請即為我皇上陳之。自康熙以來。武官即有空名坐糧。雍正八年。因定為例。提督空名糧八十分。總兵六十分。副將而下以次而減。下至千總五分。把總四分。各有名糧。又修製軍械。有所謂公費銀者。紅白各事。有所謂賞銀者。亦皆取給於名糧。

  故自雍正至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綠營兵數雖名為六十四萬。而其實缺額常六七萬。至四十六年。增兵之議起。武職坐糧。另行添設養廉。公費賞。另行開銷正項。向之所謂空名者。悉令挑補實額。一舉而添兵六萬有奇。於是費銀每年二百餘萬。此臣所謂餉項贏絀一大轉關者也。是時海內殷實。兵革不作。普免天下錢糧。已經四次。而戶部尚餘銀七千八百萬。高宗規模閎遠。不惜散財以增兵力。其時大學士阿桂即上疏陳論。以為國家經費。驟加不覺其多。歲支則難為繼。此項新添兵餉。歲近三百萬。統計二十餘年即須用七千萬。請毋庸概增。旋以廷臣議駁。卒從增設。至嘉慶十九年。仁宗帑藏之大絀。思阿桂之遠慮。慨增兵之仍無實效。特詔裁汰。於是各省次第裁兵一萬四千有奇。宣宗即位。又詔抽裁冗兵。於是又裁二千有奇。乾隆之增兵。一舉而加六萬五千。嘉慶道光之減兵。兩次僅一萬六千。國家經費。耗之如彼其多且易也。節之如此其少且難也。臣今冒昧之見。欲請汰兵五萬。仍復乾隆四十六年以前之舊。驟而裁之。或恐生變。惟缺出而不募補則可。徐徐行之而萬無一失。醫者之治瘡癰。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

  今日之劣弁羸兵。亦當量為簡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訓練。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則武備之弛。殆不知所底止。自古開國之初。恆兵少而國強。其後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北宋中葉。兵常百二十五萬。南渡以後。養兵百六十萬。而軍益不競。明代養兵百三十萬。末年又加練兵十八萬。而孱弱日甚。我朝神武開國。本不藉綠營之力。康熙以後。綠營屢立戰功。然如三藩準部之大勛。回疆金川之殊烈。皆在四十六年以前。至四十七年增兵以後。如川楚之師。英夷之役。兵力反遠遜於前。則兵貴精而不貴多。尤為明效大驗也。八旗勁旅。古無敵。然其額數常不過二十五萬。以強半翊衛京師。以少半駐防天下。而山海要隘。往往布滿。國初至今未嘗增加。今即汰綠營五萬。尚存漢兵五十餘萬。視八旗且將兩倍。權衡乎本末。較量乎古今。誠\不知其不可也。近者廣西軍興。紛紛徵調外兵。該省額兵二萬三千。土兵一萬四千。聞竟無一人足用者。粵省如此。他省可知。言念及此。可勝長慮。臣聞各省之兵稍有名者。如湖南之鎮筸。江南之壽春。浙江之處州。天下不過數鎮。裁汰之法。或精強之鎮不動。而多裁劣營。或邊要之區不動。而多裁腹地。或營制太破。歸而併之。或汛防太散。撤而聚之。是在兵部之精審。督撫之體察。未可鹵莽以從事耳。誠\使行臣之說。缺出不補。不過六年。五萬可以裁畢。以一馬二步計之。每年可省餉銀一百二十萬。十年以外。於經費大有裨益。此項銀兩不輕動用。督撫歲終奏解。戶部另行封存。專備救荒之。永塞開捐之路。養兵為民也。備荒亦為民也。塞捐以清仕途。尤愛民之大者也。一分一毫。

  天子無所私利於其間。豈非三代公心。賢於後世搜括之術萬萬者哉。若夫訓練之道。則全視乎皇上精神之所屬。臣考本朝以來。大閱之典。舉行凡二十餘次。或於南苑。或於西廠。或於蘆溝橋。玉泉山。天弧親御。外藩從觀。軍容一肅。藩部破膽。自嘉慶十七年至今。不舉大閱者四十年矣。凡兵以勞而強。以逸而弱。承平日久。京營之兵。既不經戰陳之事。又不見蒐狩之典。筋力日懈。勢所必然。伏求皇上於三年之後。行大閱之禮。明降諭旨。早示定期。練習三年。京營必大有起色。外省營伍。勢難遽。求皇上先注意數處。物色將才。分布天下要害之地。但使七十一鎮之中。有十餘鎮可為腹心。五十餘萬之中。有十餘萬可為長城。則緩急之際。隱然可恃。

  天子之精神一振。山澤之猛士雲興。在我皇上加意而已。昔宋臣龐籍。汰慶歷兵八萬人。遂以大蘇邊儲。明臣戚繼光。練金華兵三千人。遂以蕩平倭寇。臣書生愚見。以為今日論兵。正宜法此二事。謹抄錄乾隆增兵。嘉慶道光減兵三案進呈。伏乞飭下九卿科道詳議。斯道甚大。臣鮮閱歷。不勝悚惶待命之至。

  整頓營務議

  龍汝霖

  某謹案體察晉省防務情形一疏。奉硃批即實力整頓毋得稍涉懈欽此。伏思整頓營務之法。首曰練兵。而其要領一曰選將。其機括一曰除弊而已。近來各省營伍。積習日深。牢不可破。即如營員之補署。不考技藝賢否。以奔走應對為能。而鑽刺夤緣亦間有之。及挑補兵丁。除虛冒廩糧。稽延建曠外。又復以老弱與吸食洋煙者充數。而各署之伴當。以及雜色夫役。占侵不少。復不入伍同操。加以經制月餉。本屬無多。而無名之攤派。一一取給焉。兵丁所得益微。不得不兼營別業以餬其口。於是視訓練為虛文。即按期應操。不過飾為美觀之具。甚且因平素駕馭無方。兵丁挾制其千把。千把挾制其參遊。瞻顧因循。苟且由此而生。廢弛因此而甚。雖經大吏隨時整頓。而相習成風。幾有積重難返之勢。近年迭奉部咨。蒙奏准防剿之事。武員各歸文員調遣。緝挐搶重案。不准營弁捏報。協獲挑補兵丁。亦由營員報明地方官揀選等因。原於調遣稽核之中。寓整飭戎行之意。即從前頒行中樞政考各書所以蒐軍實者。條例亦纖悉具備。今欲除積習而挽頹風。亦惟就舊制而申明之。由部議而推廣之。事總期其可行。弊亦去其太甚。但能行以實力。營務當為改色。請撮舉其節目。曰慎補署。課材。嚴密考。是為擇將之法。除雜派。籌犒賞。禁洋煙。是為兵之法。和文武。聯兵勇。合操防。是曰化散為整之法。革名糧。核虛冒。稽建曠。是曰化貪為廉之法。勤緝捕。戢縱恣。斥干預。是曰化暴為良之法。挑精銳。習技藝。繕器械。是曰轉弱為強之法。然自古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兵。是又在將領得其才。操縱得其術耳。抑更有請者。時窮固不妨補苴法制以救時。而法敝又當損益時宜而變法。

  竊查山西額設兵丁二萬二千八百五名。咸豐三年裁兵案內。兩鎮共裁去兵二千一百六十六名。於省城添募精兵一千名。實存兵二萬一千九百三十九名。除撫標及兩鎮標額設標兵外。分為四十餘營。再分為各州縣之城守塘汛。以為協守城池監獄。及查挐盜賊\。護送糧餉。遞解人犯。傳送營中公文之用。立法之初。原以承平無事。一則散強悍之徒。使無尾大不掉之患。一則塞空虛之地。使無照顧不及之虞。其用意至深且遠。無如日久弊生事。事皆同虛設。轉為缺額影射。老弱充數地步。及一旦征調。往往於各墩汛零星抽撥。兵與兵不相知。兵與將不相識。陣武散漫。心志猜離。在朝廷養兵。原欲收梟悍之輩。以人之生。及其用兵。不啻驅烏合之眾。而致人之死。以故經制之兵無益。不得已而用召募。召募之費太煩。不得已而行團練。庫帑日匱。賊\勢日張。未必不由如此。

  竊以為無事之日。兵制合不如分。有事之秋。兵制又分不如合。擬請仿明于忠肅立十大團營之制。於通省營汛中。抽調精壯者一萬三千人。以為選鋒。一千名為一營。立為十三團營。統以副參大將。分布四邊要隘。劃境而守。南則蒲州茅津澤州各置一營。相聯之地。歸其控制。東則潞安盂壽靈邱新平各置一營。北則得勝路殺虎口水泉營。西則保德磧口吉州各置一營。以附近之營兵併之。不願遠駐者。聽於防所另募。平時聯絡一氣。每年冬間與左右鄰營會哨一次。其操練之法。用實藝不用虛套。按日由總統官校閱。習熟勤慎者記名分別犒賞拔補。而嚴重缺額役使之禁。大閱之年。親巡各營。試其優劣。待以不次之賞。必行之罰。期年以後。可以成勁旅。倘一旦有警。如賊\來中路。以本路之團營出戰。命近左之團營為策應。近右之營為犄角以佐之。而南北鎮帥。更率銳師以為後援。賊\來他路亦如之。逗留爭。因而失事者。繩以法。俟各省肅清之後。仍歸舊制。如此則每營兵弁。朝夕相依。平日易於稽查。臨陣互相捍其利一。千人同練。窳惰有所激勸。陣伍亦能整齊。其利二。安心營所。即同土著。水土漸服。疾病不生。其利三。駐守既久。路逕明習。無顧此失彼之虞。其利四。賊\去則守。賊\來則戰。無調撤奔馳之苦。其利五。門戶既固。腹地晏然。不至一方有警。全局為之震動。其利六。衝途州縣。少供帳車馬之費。官民之困以蘇。國帑亦可節省。於大局尤有裨益。其利七。特思建立新營。事事創始。非得廉明素著。有膽有之將。不足以資統練而收實效。故昭義軍得李抱真而雄山東。明之四。得周遇吉黃得功而亦稱健卒。故謂練兵其要領尤在於選將也。且查常例。馬兵月給餉銀二兩。戰兵一兩五錢。守兵一兩。近又遵章扣去二成。縱本營無一苛派。已屬不敷贍養。責飢寒之卒伍。欲令常川操練。戰守兼資。雖日繩以軍法。勢亦有所不行。故再四籌思。練兵必須選鋒。選鋒必須加餉。非奏請將每年籌防經費。仍舊由外截留。厚其給。即以防兵之費。作練兵之費。勢必仍舊粉飾舖張。徒有紛更改制之名。絕無起弊扶衰之效。以言乎戰則不足。以言乎守亦不能。轉不如循照舊章。補苴罅漏。尚可相安無事也。謹議。

  簡器

  李鴻章

  西國水陸戰守利器。以鎗砲水雷為大宗。砲有前後門生熟銕純鋼之分。鎗有前後門滑膛來福之異。水雷有用觸物磨物電氣發火之別。竊嘗考究其圖與器。而得其大。洋鎗一項。各國改用後門鎗。以其手法靈便。放速而及遠。其舊制前門鎗。賤價售於中國。每為外人所輕。英俄德法美。泰西五大強國也。其後門鎗名目。英之至精者也。曰亨利馬梯呢。其次曰士乃得。俄曰俾爾打呶。德曰呢而根。法曰沙土。美曰林明登。以利鈍遲速較之。則英之亨利馬梯呢精於俄。俄之俾爾打呶精於美。美之林明登又精於英之士乃得及德法諸鎗也。林明登士乃得二種。近年已運\入中國。臣處及沈葆楨。均購存林明登數千枝。上海機器局亦能仿照。惟兵勇粗者多。士乃得機簧較簡。購價較省。修改較便。現擬令各營酌換士乃得鎗。而閒以林明登認真操習。由漸而精。令津滬各局。先購林明登造子機器。仿製子葯銅捲。以便接濟。仍與俄領事訂購俾爾打呶鎗千枝。以備將士選鋒者操用。至砲位一項。英德兩國新式最精。德國克鹿卜大小砲五十餘尊。分置大沽砲臺天津防營。其最大者兩尊。口逕八寸。足抵前門砲口逕十一二寸之子力。然每尊價約二萬元。苦於無力多購。或謂鋼砲過大。葯力過猛用久。或致損裂。故英國多用前門熟鐵來福長彈大砲。曰烏理治曰阿墨斯得郎。曰四德活特。三家尤著。大者口逕十一寸至十五寸。重至八萬斤以上。子彈重至六百磅。能打穿二十餘寸厚之銕甲。惟起運\維艱。價值尤貴。中國尚無購用者。陸路行仗小砲。則以德國克鹿卜四磅彈後門鋼砲。美國格林連珠砲為最精捷。臣又各定購數十尊。以備遊擊要需。目下滬寧各局。只能仿照十二磅至六十八磅之圓彈銅銕炸砲。淮軍習用已久。勝中國舊制。而不及西洋新式之精。仍擬仿照烏理治墨斯得郎之式。箝以熟銕。而機器未備。外國每造鎗。機器全副。購價數十萬金。再內洋購運\鋼銕等料。

  殊太昂貴。須俟中土能用洋法。自開煤銕。再添購火爐滊錘壓水櫃等機器。仿造可期有成。若克鹿卜之鋼。回德活特之熟銕。係用生鋼生銕鑄成。該廠自有秘法。更未易學步矣。至水雷一項。轟船破敵最猛。從前南北花旂之戰。南兵獲雷兵居多。德法之戰。法國兵艘十倍於德。而波羅的海法艘未能深入。全仗水雷之功。其法分為兩類。一為定而不動之水雷。或連於木樁木排之間。或用錯定其位。使沈水中。或陸地城堡被攻時。於缺口要路安置。此專為自守而設。一為能行動之水雷。或浮水面。順風力飄動。或用機器自行。或於銕船首伸出長竿置之。或專作拖帶水雷之船。此可為攻敵之用。近來格致之學日精水雷之法亦日精。多以強水觸物磨物及電發火。其觸而發火磨而發火。比用法點放者尤佳。用藥僅五六十磅。無論何種兵船。皆能轟破其底。聞各國皆講求此物。製存極多。其用時必於水中排列數行。每口安放數十具。使敵船疑畏不敢進。滬津各局。現只能仿造其粗者。而電機銅絲銕繩漿皮等件。仍購自外洋。須訪募各國造用水雷精藝之人。來華教演庶易精進。至火器盡用洋式子火藥兩項。亦係要需。津局有造藥機器四副。日出二千餘磅。已可敷用。惟鎗多而子彈尚少。滬局僅造藥機器一副。日出無幾。宜添購機器。在徽甯推廣製造。各省防江防海。需用洋鎗之子藥。均宜設局在內地仿造。否則事事購之洋商。無以備緩急。且閩滬津各機器局逼近海口。原因取材外洋就便起見。設有警報。先須重兵守護。實非穩。嗣後各省籌添製造。必須設局於腹地通水之處。海口若有戰事。後路自製可源源運\濟也。

  造船

  李鴻章

  查布國防海新論有云。凡與濱海各國戰爭者。若將本國所有兵船。逕往守住敵國各海口。不容其船出入。則為防守本國海岸之上策。其次莫如自守。如沿海數千里。敵船數處可到。若處處設防。以全力散布於甚大之地。而兵多力單。一處受創。全局失勢。故必聚積精銳。共保護緊要。散處即可固守等語。所論極為精切。中國兵船甚少。豈能往堵敵國海口。上策固力不到。欲求自守。亦非易言。自奉天至廣東。沿海袤延萬里。口岸林立。若必處處宿以重兵。所費浩繁。力既不給。勢必大潰。惟有分別緩急。擇尤為緊要之處。如直隸之大沽北塘山海關一帶。係京畿門戶。是為最要。江蘇吳淞至江陰一帶。係長江門戶。是為次要。

  京畿為天下根本。長江為財賦奧區。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餘各省海口邊境。為布置。即有挫失。於大局尚無甚礙。惟既欲固守。必須將所有兵馬位。軍械輜重。工局物力儲備堅厚。雖軍情萬變。而不離其宗。廟謀\閫算。平昔之經營。臨事之調度。皆不可一毫錯亂。道光二十二年。夷船入長江。而全局始震。咸豐十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彼族實能覘我要害。割我命脈。而我所以失事者。由於散漫設法。東援西調。未得全力聚於緊要數處。今議防海。則必鑒前轍。揣敵情。其防之之法。大要分為兩端。一為守定不動之法。如口內臺壁壘格外堅固。須能抵禦敵船大之彈。而臺所用位。須能擊破銕甲船。又必有守口巨銕船。設法阻擋。水路藏伏水雷等器。一為挪移泛應之法。在兵船與陸軍多而且精。隨時遊擊。可以防敵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師銕甲船。與守口大銕船。皆斷不可少之物。矣現計閩廠造存輪船十五號。內有二號已在臺灣遭風損壞。滬局造成輪船六號。內有二號馬力五百匹。配二十六尊。與外國大兵船相等。其餘各船。皆僅與外國小兵船根相等。然已費銀數百萬有奇。物料工匠。多自外洋購致。是以中國造船之銀。倍於外洋購船之價。今急欲成軍。須在外國定造為省便。但不可轉託洋商。誤買舊船。徒縻巨。訪聞兵船及銕甲船。以英國為最精。英之官廠公司廠。均以造銕甲之優劣相與爭衡。日新月異。應揀派明於製造知兵事之員。選帶學生工匠前往。由總理衙門會商駐京使臣。移知該國兵部。俾得親赴各廠考究。係何等船制最為堅緻靈捷。宜於中國水道者。

  與其議價定造。即將帶去華匠兵士附入該廠。及武備院學習造工。講求駕馭操練之法。俟成船後配齊位。隨船回華。庶有實濟。而中國船廠仍量加開拓。以備修船地步。至擬設兵船數目。如丁日昌所稱北東南三洋。各設大兵輪船六號。根輪船十號。合共四十八號。自屬不可再少。除將中國已造成二十號抵用外。尚短二十八號。竊謂北東南三洋。須各有銕甲大船二號。北洋宜分駐臺旅順口一帶。東洋宜分駐長江外口。南洋宜分駐廈門虎門。皆水深數丈。可以停泊。一處有事。六船聯絡。專為洋面遊擊之師。而以餘船附麗之。聲勢較壯。約計定造銕甲船。每隻需銀百萬兩。內外已費不資。只有先購此項。分年籌辦。其有餘力。再置他船。或因閩滬各廠陸續仿照兵船。總以足成四十八號為度。雖守口大銕甲。即所謂水臺。亦係西洋新製利器。以小船配極重之。輔助岸上臺。四面伏擊。阻遏中流。能自行動。最為制勝。凡要口須添設一二舟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2",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