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上品之上
牛膝
單州懷州
為君。味苦、酸,平,無毒。主寒濕痿痺,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療傷中少氣,男子陰消,老人失溺,補中續絕,填骨髓,除腦中痛及腰脊痛,婦人月水不通,血結,益精,利陰氣,止髮白。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百倍。生河內川谷及臨朐。二月、八月採根,陰乾。惡螢火、陸英、龜甲,畏白前。
《圖經》曰: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然不及懷州者為真。春生苗,莖高二三尺,青紫色,有節如鶴膝,又如牛膝狀,以此名之。唐˙崔元亮《海上方》治瘧用水煮牛膝根,未發前服。今福州人單用土牛膝根,淨洗,切,焙乾,搗,下篩,酒煎,溫服,云治婦人血塊,立效。
陶隱居云: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長大,柔潤,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為名也。乃云有雌雄,雄者莖紫色而節大為勝爾。
《日華子》云:懷州者長白,近道蘇州者色紫。
《外臺秘要》:治久勞瘧不斷者。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未發前服,臨發又服。
《聖惠方》:治氣濕痺腰膝痛。用牛膝葉一斤切,米三合,於豉汁中相和,煮作粥,和鹽、醬,空心食。
《千金方》:治婦人小便澀痛。牛膝五兩,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作三服。
《肘後方》:口舌生瘡。牛膝酒漬,含漱之,又治小便不利,莖中痛欲死,兼治婦人血結腹堅痛。牛膝一大把并葉,不以多少,酒煮飲之,立愈。又治卒暴癥,腹中有如石刺。
《經驗後方》:治消渴不止,下元虛損。牛膝五兩,細剉為末,生地黃汁五升浸,晝暴夜浸,汁盡為度,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三十丸。久服壯筋骨,駐顏色,黑髮,津液自生。
《梅師方》:治胞衣不出。牛膝八兩,葵子一兩,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分三服。
《孫真人食忌》云:治牙齒疼痛,燒牛膝根灰致牙齒間。又方:治卒得惡瘡,人不識者。以牛膝根搗傅之。
《衍義》曰:今西京作畦種,有長三尺者最佳。與蓯蓉浸酒服,益腎。竹木刺入肉,嚼爛罨之,即出。
柴胡
江寧府壽州淄州
為君。味苦,平、微寒,無毒。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臟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痺拘攣,亦可作浴湯。久服輕身,明目,益精。一名地薰,一名山菜,一名茹草。葉一名芸蒿,辛香可食。生洪農川谷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暴乾。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圖經》曰:柴胡,生洪農山谷及冤句,今關陝、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二月生苗,甚香。莖青紫,葉似竹葉,稍緊,亦有似斜蒿,亦有似麥門冬而短者。七月開黃花。生丹州,結青子,與他處者不類。根赤色,似前胡而強,蘆頭有赤毛如鼠尾,獨窠長者好。
《藥性論》云:柴胡,能治熱勞,骨節煩痛,熱氣,肩背疼痛,宣暢血氣,勞乏羸瘦,主下氣消食,主時疾內外熱不解,單煮服食。
陶隱居云:《博物志》云:芸蒿,葉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長四五寸,香美可食,長安及河內并有之。此柴胡療傷寒第一用。
《孫尚藥方》:治黃疸。柴胡一兩去苗,甘草一分,右都細剉,作一劑,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絞去滓,任意時時服,一日盡。
《衍義》曰:柴胡,《本經》并無一字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嗚呼!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有一種真臟虛損,復受邪熱,邪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當須斟的1用之。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熱去即須急已。若或無熱,得此愈甚,雖至死,人亦不怨,目擊甚多。
麥門冬
陸州隨州
為君。味甘,平、微寒,無毒。主心腹結氣,腸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久服輕身,不老不饑。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餘糧。葉如韭,冬夏長生。生函谷川谷及堤坂肥土石間久廢處。二月、三月、八月、十月採,陰乾。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畏苦參、青蘘。
《圖經》曰:崔元亮《海上方》治消渴丸云:偶於野人處得,神驗不可言。
《藥性論》云:麥門冬,使。惡苦芙,畏木耳。能治熱毒,止煩渴,主大水,面、目、支節浮腫,下水,治肺痿吐膿,主泄精,療心腹結氣,身黑目黃,心下苦支滿,虛勞客熱。
《日華子》云: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止渴,肥人,時疾熱狂,頭痛,止嗽。
陶隱居云:函谷即秦關。而麥門冬異於羊韭之名矣。處處有,以四月採,冬月作實如青珠,根似穬麥,故謂麥門冬,以肥大者為好。用之湯澤抽去心,不爾,令人煩。
陳藏器云:《本經》方家自有分別。出江寧小潤,出新安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蔥。小者如韭葉。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其子圓碧。久服輕身明目。和車前子、乾地黃為丸,食後服之,去溫瘴,變白,明目,夜中見光。
《衍義》曰:麥門冬,根上子也。治心肺虛熱,并虛勞客熱,亦可取苗作熟水飲。
獨活
鳳翔府寧化軍羌活文州
味苦、甘,平、微溫,無毒。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癇痓,女子疝瘕。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護羌使者,一名胡王使者,一名獨搖草。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搖動。生雍州川谷,或隴西南安。二月、八月採根,暴乾。豚實為之使。
《圖經》曰:獨活、羌活,出雍州川谷,或隴西南安,今用蜀漢出者佳。春生苗,葉如青麻。六月開花作叢,或黃或紫。結實時葉黃者是夾石上生,葉青者是土脈中生。《本經》云:二物同一類,今人以紫色而節密者為羌活,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
《藥性論》云:羌活,君,味苦、辛,無毒。能治賊\風,失音不語,多癢,血癩,手足不遂,口面喎邪,遍身療痺。
陶隱居云:羌活形細而多節軟潤,氣息極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為獨活,色微白,形虛大,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其一莖直上,不為風搖,故名獨活。至易蛀,宜密器藏之。
《唐本》注云:療風宜用獨活,兼水宜用羌活。
《日華子》云:羌活,治一切風并氣,筋骨拳孿\,四肢羸劣,頭旋,明目,赤目疼及伏梁水氣,五勞七傷,虛損冷2氣,骨節酸疼,是羌活母類也。
《千金方》:通利五臟。獨活即治中風通身冷3口噤不知人。獨活四兩,好酒一升,煎取半升,分溫再服。
《必效方》:治產後腹中絞刺疼哺。羌活二兩,酒一升,煎取一升去滓,為二服。
《小品方》:治產後風虛,獨活湯主之。又白癬皮湯主之,亦可與獨活合白癬皮各三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又方:治產後中風語澀,四肢拘急。羌活三兩,為末。每服五錢,水、酒各半盞煎,去滓溫服。
文潞公云:治牙齒風上攻腫痛。獨活、地黃各三兩,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溫服。
升麻
滁州漢州
味甘、苦,平、微寒,無毒。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溫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哨,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瘡。久服不夭,輕身長年。一名周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日乾。
《圖經》曰:今蜀漢、陝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為勝。春生苗,高三尺以來。葉似麻葉,并青色。四月、五月著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後結實,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鬚。今醫家以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解傷寒頭痛,凡腫毒之屬,細剉一兩,水一升,煎煉取濃汁服之,入口即止,止4毒氣,蜀人多用之。
《藥性論》云:蜀升麻,主治小兒風,驚癇,時氣,熱疾,能治口齒風腫疼,牙根浮爛惡臭,熱毒膿血,除心肺風毒熱,壅閉不通,口瘡,煩悶。療癰腫,碗豆瘡,水煎綿沾拭瘡上。主百邪鬼魅。
陶隱居云:舊出寧州者第一,形細而黑,極堅實,頃無復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細削,皮青綠色,謂之鷄骨升麻。北部間亦有,形又虛大,黃色。建平間亦有,形狀5味薄,不堪用。
雷公云:採得了,刀刮上面粗皮,熏了,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出,暴乾,細剉,蒸了,暴乾用之。
《日華子》云:安魂定魄并鬼附啼泣,遊風腫毒,口氣疳。又名落新婦。
《聖惠方》:治小兒斑瘡及豆瘡,心躁眠臥不安,用川升麻一味,不計多少,細剉,水一盞煎,去滓取汁,以綿沾汁洗拭瘡瘢上。
《千金翼方》:治產後惡血不盡,或經月半歲。升麻三兩,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溫再服。
《梅師方》:治時行病發瘡。升麻五兩,以水和蜜,二味同煎三沸,半服、半傅瘡。
《姚和眾方》:小兒尿血。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一歲兒,一日服盡。
《肘後方》:喉痺。升麻剉含之,喉塞亦然。
車前子
滁州
味甘、鹹,寒,無毒。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痺,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養肺,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療赤痛。久服輕身耐老。葉及根,味甘,寒。主金瘡,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煩下氣,除小蟲。一名當道,一名芣苢,一名蝦蟆衣,一名牛遺,一名勝舄。生真定平澤丘陵阪道中。五月五日採,陰乾。
《圖經》曰:今江湖、淮甸、近京、北地處處有之。春初生苗,葉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長及尺餘如鼠尾。花甚細,青色微赤。結實如葶藶,赤累6色。駐景丸用車前、菟絲二物,蜜丸,食下服方7,今以為奇方。
《藥性論》云:車前子,君,味甘,平。能去風毒,肝中風熱,毒風衝眼,目赤痛,障翳,腦痛泪出,壓丹石毒,去心胸煩熱。葉主泄精病,治尿血,能補五臟,明目,利小便,通五淋。
《日華子》云:常山為使,通小便淋澀,壯陽,治脫精,心煩下氣。
禹錫云:謹按《爾雅》云:芣苢,馬舄。馬舄,車前。注:今車前草,大葉長穗,好生道邊,江東呼為蝦蟆衣。疏引陸機疏云: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車前、當道也。幽州人謂之牛8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婦人產難。
《外臺秘要》:治尿血。車前草搗絞取汁五合,空心服之。
《聖惠方》:治久患內障眼。車前子、乾地黃、麥門冬等分,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服,屢試有效。
《百一方》:小便不通。車前子草一斤,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又方:治石淋。車前子二升,以絹囊盛,水八升,煮取三升。不食盡服之,須臾石下。
《梅師方》:治妊娠患淋,水道熱不通。車前子五兩,葵根切一升,同以水五升,煎取升半,作二服。
《子母秘錄》:治橫生不得出,車前子末,酒服二錢匕。
《治瀉方》:歐陽文忠公嘗得暴下,國醫不能愈。夫人云:市人有此藥,三文一貼甚效。夫人買之,以國醫藥雜進之,一服而愈。後召賣藥者問其方,但用車前子一味為末,米飲下二錢匕。云利水道。
《衍義》曰:車前,陶隱居云:其葉搗取汁服,療泄精。大誤矣。此藥甘滑,利小便,走泄精氣。《經》云主小便赤,下氣。有人作菜食,小便不禁,幾為所誤。
木香
海州廣州
木香味辛,溫,無毒。主邪氣,辟毒疫溫鬼,強志,主淋露,療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足,消毒,殺鬼精物,溫瘧蠱毒,行藥之精。久服不夢寤魘寐,輕身致神仙。一名蜜香。生永昌山谷。
《圖經》曰:惟廣州舶上有來者,他無所出。陶隱居云:江淮間亦有此種,名上青木香,不堪入藥甩。《修養書》云:正月一日取五木煮湯以浴,令人至老鬚髮黑。
《藥性論》云:木香,君,治女人血氣刺心,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治九種心痛,積年冷氣,痃癖癥塊脹痛,逐諸擁氣上衝,煩悶,治霍亂吐瀉,心腹刺。
《唐本》注云:此有二種,當以崑崙來者為佳,出西胡來者不善。葉似羊蹄而長大,花如菊花、其實黃黑,所在亦有之。今按《別本》注云:葉似署蕷而根大,花紫色,功多,為藥之要用。陶云不入藥,非。
《日華子》云:治心腹一切氣,止瀉,霍亂,痢疾,安胎,健脾消食,療羸瘦,膀胱冷痛,嘔逆反胃。
蕭炳云:崑崙船上來,形如枯骨者良。
禹錫云:謹按《蜀本》云:今苑中種之,花黃,苗高三四尺,葉長八九寸,皺軟而有毛。
《隋書》云:樊子蓋為武威太守,車駕西巡,將入吐谷渾,子蓋以彼多瘴氣,獻青木香以禦霧露。
《海藥》云:謹按《山海經》云:生東海崑崙山。
《外臺秘要》:療腋臭方。醶醋浸青木香,置腋下夾之,即愈。
《傷寒類要》:天行熱病,若發赤黑斑如瘑。青木香二兩,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效。
《衍義》曰:木香,專泄決胸腹間滯塞冷氣,他則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薑相佐使絕佳,效尤速。又一種,嘗自岷外出塞,得生青木香,特9歸西洛。葉如牛勞,但狹長,莖高三四他尺,花黃,一如金錢,其根則青木香也。生嚼之,極辛香,尤行氣。
薏苡人
味甘,微寒,無毒。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痺,下氣,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益氣。其根,下三10蟲。一名解蠡,一名屋菼,一名起實,一名贛。生真定平澤及田野。八月採實,採根無時。
《圖經》曰:薏苡人,生真定平澤及田野,今所在有之。春生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花作穗子。五月、六月結實,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長,故名薏珠子。小兒多以線11穿如貫珠為戲。古方大抵心肺藥多用之。葛洪治卒心腹煩滿,又胸脅痛者,剉根濃煮汁,服三升乃定。今人多取葉為飲,香。張仲景治風濕身煩疼,日哺劇者,與麻黃杏人薏苡人湯:麻黃三兩,杏人三十枚,甘草、薏苡人各一兩,四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陶隱居云:真定縣屬常山郡,近道在處有,多生人家。交阯者子最大,彼土呼為幹珠。馬援大取將還,人讒以為真珠也。實重累者為良。用之取中人。今小兒病蛔蟲,取根煮汁作糜食之,甚香,而去蛔蟲大驗。
陳藏器餘云:主消渴,煞蛔蟲。根煮服,墮胎。
雷公曰:凡使,物12用米,顆大無味。其米,時人呼為粳是也。若薏苡人,顆小色青,味甘,咬著粘人齒。大13用一兩,以糯米二兩同熬,令糯米熟,去糯米取使,若更以鹽湯煮,別是一般修制亦得。
禹錫云:謹按《藥性論》云:能治熱風,筋脈孿\急,能令人食。主肺痿肺氣,吐膿血,咳嗽涕唾,上氣。
孟詵云:性平,去乾濕腳氣,大驗。
《食醫心鏡》云:治筋脈拘孿\,久風濕痺,下氣,除骨中邪氣,利腸胃,消水腫,久服輕身,益氣力。薏苡人一升,搗為散。每服以水二升煮兩匙末作粥,空腹食之。
《梅師方》:肺疾唾膿血,取薏苡人十兩杵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入酒少許服之。
《衍義》曰:意苡人,此李商隱《太倉銘》中所謂薏苡似珠,不可不虞者也。取人用。《本經》云:微寒,主筋急拘攣。拘孿\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縮短故攣急不伸。此是因熱而拘孿\也,故可用薏苡人。若《素問》言因寒即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澤瀉
齊州
味甘、鹹,寒,無毒。主風寒濕痺,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扁鵲云:多服病人眼。一名水瀉,一名及瀉,一名芒芋,一名鵠瀉。生汝南池澤。五月、六月、八月採根,陰乾。畏海蛤、文蛤。葉,味鹹,無毒。主大風,乳汁不出,產難,強陰氣。久服輕身。五月採。實,味甘,無毒。主風痺、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久服面生光,令人無子。九月採。
《圖經》云:澤瀉,生汝南池澤,今山東、河、陝、江、淮亦有之,以漢中者為佳。春生苗,多有淺\水中,葉似牛舌草,獨莖而長。秋開白花,作叢似穀精草。五月、六月、八月採根,陰乾。《素問》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名日酒風。治之以澤瀉、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二指撮,為後飯。後飯者,飯後藥先,謂之後飯。張仲景治雜病,心下有支飲,苦冒,澤瀉湯主之。澤瀉五兩,朮二兩,水二升,煎取半升,分溫再服。治傷寒有大、小澤瀉湯,五苓散口輩,皆用澤瀉,行利停水為最。
《藥性論》云:澤瀉,君,味苦。能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熱,宣通水道。
陶隱居云:汝南郡屬豫州。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漢中、南鄭、青弋,形大而長,尾間必有兩歧為好。此物易朽蠹,常須密藏之。葉狹長,叢生諸淺\水中。《仙經》服食斷穀皆用之。身輕,能步行水上。
《日華子》云:治五勞七傷,主頭旋,耳虛嗚,筋骨孿\縮,通小腸,止遺還,尿血,催生,難產,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葉,壯水臟,下乳,通血脈。
《經驗方》:常服澤瀉,皂莢水煮爛,焙乾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空心以溫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甚妙。治腎臟風,生瘡尤良。
《衍義》曰:澤瀉,其功尤長於行水。張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復實?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薯蕷
滁州明州
味甘,溫,平,無毒。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主頭面遊風,風頭眼眩,下氣,止腰痛,補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鄭、越名土諸。生嵩高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暴乾。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圖經》曰:北都、四明者為佳。春生苗,蔓延籬援。莖紫色葉青,有三尖角似牽牛更厚而光澤。郭璞注云:根似芋可食。今江南人單呼諸,語或有輕重耳。據此注,則薯蕷與諸乃一種。南北之產或有不同,故其形類差別。然字音殊、儲不同,蓋相傳之訛也。一名山芋。
《藥性論》云:薯蕷,臣。能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疼,鎮心神,安魂魄,開達心孔,多記事,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
陶隱居云:今近道在處有,東山、南江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糧。南康間最大而美,服食亦用。
禹錫云:謹按吳氏云:薯蕷,一名諸薯,齊、越名山芋,一名修脆,一名兒草。神農:甘,小溫。桐君、雷公:甘,無毒。或生臨朐鍾山,始生赤莖細蔓,五月華白,七月實青黃,八月熟落,根中白,皮黃,類芋也。
《食醫心鏡》云:主下焦虛冷,小便數,瘦損無力。生芋藥半斤,刮去皮,以刀切碎,研令細爛,於鐺中著酒,酒沸下薯蕷,不得攪,待熟著鹽、蔥白,更添酒,空腹飲三二盞,妙。
《聖惠方》:補虛損,益顏色。用薯蕷於砂盆中細研,然後下於銚中,先以酥一大匙熬令香,次旋添酒一盞煎,攪令勻,空心飲之。
茺蔚子
味辛,甘,微溫、微寒,無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氣,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久服輕身。莖,主癮疹癢,可作浴湯。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一名貞蔚。生海濱池澤。五月採。
《圖經》曰:皆云蓷,益母也。故曾子見之感恩。劉歆亦謂:蓷,臭穢。臭穢即茺蔚也。《廣濟方》療小兒疳痢困垂死者,取益母草煮食之,取足,差止,甚佳。又主難產,搗取汁七大合煎半,頓服,立下。無新者,以乾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三棱。方用亦稀。
《唐本》注云:搗茺蔚莖傅丁腫,服汁使丁腫毒內消。又下子死腹中,主產後血脹悶14,諸雜毒腫、丹油等腫。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聤耳。中虺蛇毒,傅之良。
陳藏器云:此草,田野間人呼為鬱臭草。又按《別本》注云:其子狀如析蓂子而稍粗大,微有寒蒸15,作煎及搗絞取汁服之,下死胎也。
《日華子》云:治產後血脹,苗、葉同功。乃益母草子也。作節,節生花如鷄冠,子黑色,九月採。
《聖惠方》:治婦人勒乳痛成癰。益母為末,水調塗乳上一宿,自差。生搗爛用之亦得。又方:治產後血不下。益母搗絞汁,每服一小盞,入酒一合,溫攪勻服。
《肘後方》:治婦人一切血病,產婦一切傷損。益母草不限多少,竹刀切,洗淨,銀器內煉成膏,瓷器內封之,并以酒服之。
《孫真人方》:治馬咬方,益母草細切,和醋炒,封之。
《集驗方》:治婦人帶下赤白色。益母草花開時,採搗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湯調下。
《丹房鏡源》云:燒益母灰,用麵湯溲,燒之偏16,治面上風刺,亦制硫黃。
《衍義》曰:茺蔚子,葉至初春,亦可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唐武后曾17燒此灰,入緊面藥。
女萎亦名萎蕤
滁州舒州
味甘,平,無毒。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心腹結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眦爛泪出。久服去面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