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

  草部上品之上

  黃精

  味甘,平,無毒。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輕身延年,不饑。一名重樓,一名菟竹,一名雞格,一名救窮,一名鹿竹。一名萎蕤;一名仙人餘糧,一名垂珠,一名馬箭;一名白及。生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以嵩山、茅山者為佳。二月三月採根,陰乾。

  《圖經》曰:黃精,舊不載所出州郡,二月採根。蒸過,暴乾用。今通八月採,山中人九蒸九暴,作果賣,甚甜美而黃黑色。《博物志》一云:天老謂黃帝曰:太陽之草名黃精,餌之可以長生。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二月始生,葉狀似竹,根似萎蕤。根如鬼臼。俗方無用,《仙經》所貴。根、葉、華、實皆可餌服,酒散隨宜,具在斷穀方中。黃精葉乃與鈎吻相似,惟莖不紫、花不黃為異,而人多惑。

  《唐本》注云:黃精肥地生者,即大如拳;薄地生者,猶如拇指。

  《日華子》云:補五勞七傷,助筋骨,止饑,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單服九蒸九暴,食之駐顏。

  雷公云:凡使,勿用鈎吻,真似黃精,只是葉有毛鈎子二個,是別認處,若誤服害人。黃精葉似竹葉。凡採得;以溪水洗淨後蒸,從巳至子,刀薄切,曝乾用。

  《抱朴子》云:服其花,勝其實,其實勝其根。但花難得。服黃精十年,乃可大得其益耳。斷穀不及术,术餌令人肥健,可以負重涉險,但不及黃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以與老小休1糧。

  《食療》云:餌黃精,能老不饑。其法:可取瓮子去底,釜上安置令得所,盛黃精令滿。密蓋蒸之,令氣溜,即曝之。第二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凡生時有一石,熟有三四斗。蒸之若生,則刺人咽喉;暴使乾,不爾朽壞。其生者,若初服,只可一寸半,漸漸增之。十日不食,能長服之,止三尺五寸2。服三百日後,盡見鬼神,餌必升天。根、葉、花、實皆可食之。但相對者是,不對者名扁3精。

  《稽神錄》:臨川有士人虐所使婢,婢乃逃入山中,久之見野草枝葉可愛,即拔取根食之甚美,自是常食,久而遂不饑,輕健。夜息大樹下,聞草中動,以為虎,懼而上樹避之。及曉下平地,其身欻然凌空而去,或自一峰之頂,若飛鳥焉。數歲,其家人採薪見之,告其主,使捕之不得,一日遇絕壁下,以網三面圍之,俄而騰上山頂。其主異之,或曰此婢宿4有仙骨,不過靈藥服食。遂以酒饑五味香美,置往來之路,觀其食否,果來食,食訖不能遠去,擒之,具述其故。指所食之草,即黃精也。

  《道藏神仙芝草經》:黃精,寬中益氣,五臟調良,肌肉充盛,骨體堅強,其力倍,多年不老,顏色鮮明,髮白更黑,齒落更生。

  《博物志》:昔黃帝問天老曰:天地所生,豈有食之令人不死乎?天老曰:太陽之草,名曰黃精,餌之可以長生;太陰之草,名曰鈎吻,不可食,入口立死。人信鈎吻之殺人,不信黃精之益壽,不亦甚乎

  《聖惠方》:神仙,服黃精成地仙,根莖不限多少,細剉陰乾搗末,每日摩水調服,服一年變老為少。

  菖蒲

  味辛,溫,無毒。主風寒濕痺,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痺,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久服輕身,聰耳目,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一名昌陽。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露根不可用。一名堯韭,今處處有之,生石磧上,五月、十二月採根,陰乾。秦皮、秦艽為之使,惡地膽、麻黃。

  《圖經》曰:菖蒲,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齦5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節尤密,一寸九節者佳,亦有十二節者。蜀人用治心腹冷氣搊痛者,取一二寸槌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良。黔、蜀蠻人亦常將隨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熱湯或酒送亦效。

  陶隱居云:菖蒲大根者,主風濕,不堪服食。此藥甚去蟲并蚤虱,而今都不言之。真菖蒲葉有脊,一如劍刃,四月、五月亦小釐華也。東澗溪側又有名溪蓀者,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而葉正如蒲,無脊。俗人多呼此為石上菖蒲者,謬矣。此止主咳逆,亦斷蚤虱爾,不入服。

  《日華子》云:除風下氣,丈夫水臟、女人血海冷敗,多忘長智,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治客風瘡疥,澀小便,殺腹臟蟲及蚤虱。耳痛作末炒,承熱裹罯6甚驗。忌飴糖、羊肉。

  《抱朴子》云:韓藂7服之十三年,身生毛,日誦書萬言,冬8不寒。又須得石上,寸九節,紫花尤善。

  《漢武帝內傳》:武帝上嵩山,見仙,長二丈。問9曰:吾九嶷山人也,聞中嶽有石上菖蒲,一寸九節,食之長生,故來採之。忽然不見。

  《別說》云:其池澤所生,肥大節疏粗慢,恐不可入藥,唯可作果盤,蓋氣味不烈而和淡爾。

  《千金方》:日月未足而欲產者。搗菖蒲根汁一二升,灌喉中。又方:治產後崩中下血不止。菖蒲一兩半剉,酒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三服,食前溫服。又方:治好忘,久服聰明益智。七月七日取菖蒲酒服三方寸匕,飲酒不醉,好事者服而驗之。不可犯鐵,若犯之,令人吐逆。

  《肘後方》:扁鵲云:中惡與卒死、鬼擊亦相類,為治皆參取而用之。已死,搗菖蒲生根,絞汁灌之,立瘥。一又方:耳聾。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一去心,二物合搗,分作七丸。綿裹塞,耳,日著一丸,效。又方:卒胎動不安,或腰痛胎轉搶心,下血不止。菖蒲根汁三升服之。

  《衍義》曰:菖蒲,世又謂之蘭蓀,生水次,失水則枯,根節密者氣味足。有人患遍身生熱毒瘡,痛而不癢,手足尤甚,然至頸而止10,黏著衣被,曉夕不得睡,痛不可任。有下俚教以菖蒲三斗,剉,日乾之,春羅為末,布蓆上,使一病瘡人恣臥其間,仍以被衣覆之。既不黏著衣被,又復得睡,不五七日至11,其瘡如失。後自患此瘡,亦如此用,應手神驗。其石菖蒲根絡石而生者,節一乃密,入藥須此等。

  菊花

  味苦、甘,平,無毒。主風頭頭眩、腫痛,目欲脫,泪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痺,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一名節花,一名日精,一名女節,一名女花,一名女莖,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陰成。生雍州川澤及田野。正月採根,三月採葉,五月採莖,九月採花,十一月採實,皆陰乾。术、枸根、桑根白皮為之使。

  《圖經》曰:菊花,紫莖而氣香,厚至柔嫩可食者,其為真。主丈夫、婦人久患頭風眩悶,頭髮乾落,胸中痰結,每風發即頭旋,眼昏暗,不覺欲倒者,是其候也。

  《藥性論》云:甘菊花,使。能治熱頭風旋倒地,腦骨疼痛,身上諸風令消散。

  陶隱居云:菊有兩種:一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一種青莖而大,作蒿苦12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花正相似,唯以甘、苦別之爾。

  《日華子》云:治四肢遊風,利血脈,心煩,胸膈壅悶,并癰毒,頭痛,作枕明目,葉亦明目,生熟可食。

  楊損之云:甘者入藥,苦者不任。

  《食療》云:甘菊可作羹,主頭風,目眩;泪出,去煩熱,利五臟。

  《肘後方》:犯丁腫垂死。菊葉一握,搗絞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驗。冬用其根。

  《衍義》曰:菊花,近世有二十餘種,惟單葉花小而黃綠,葉色深小而薄,應候而開者是也。《月令》所謂菊有黃花者也。又鄧州白菊,單葉者亦入藥,餘依13經不用。專治頭目風熱,今多收之作枕。

  人參

  味甘,微寒、微溫,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久服輕身延年。一名人銜,一名鬼蓋,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參。如人形者有神。生上黨山谷及遼東。高麗、潞州、澤、易、檀、箕、幽、媯等州并出,蓋以其山相連接,故皆有之。次出海東新羅國,又出渤海,今河東諸州及泰州皆有之。又河北閩中來者,俱不及上黨者佳。二月、四月、八月上旬採根,竹刀刮,暴乾,無令見風。茯苓為之使,惡溲疏,反藜蘆。又云:馬蘭為使,惡鹵鹹。

  《圖經》曰:試上黨人參者,當使二人同走,一與人參含之,一不與人參,俱走三五里許,其不含人參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此乃人參之力也。李絳《兵部手集方》療反胃,嘔吐無常,粥飲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以上黨人參三大兩擘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頓服。唐名醫治心腹病。

  《藥性論》云:人參,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痰14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

  陶隱居云:上黨郡在冀州西南。今魏國所獻即是,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而甘。俗用不入服乃重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於上黨。次用高麗,高麗即是遼東。形大而虛軟,不及百濟。百濟今以屬高麗,高麗所獻,兼有兩種,止應擇取之爾。實用并不及上黨者。高麗人讚曰:三椏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椵樹相尋。椵音賈。今注:高15麗、百濟者。太行山所出,謂之紫團參。

  《日華子》云:殺金石藥毒,調中治氣,消食開胃,食之無忌。

  《外臺秘要》:治蜂、蝎螫人方。人參嚼以封之。

  《千金方》:開心,肥健。大人參一分,豬肘16十分,酒拌,服百日,滿體髓溢,日誦千言,肌膚潤,去熱風痰。

  《經驗後方》:治大人、小兒不進乳食,和氣去痰。人參四兩,半夏一兩,生薑汁熬一宿,曝乾為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後生薑湯吞下。又方:治狗咬破傷風。以人參不計多少,桑柴火燒令烟絕,用盞子合研為末,糝在瘡上,立效。

  《勝金方》:治吐血。以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伋水調下一錢服之。又治咳嗽上氣,喘急。

  《衍義》曰:人參,今之用者,皆河北榷場博易到,盡是高麗所出,率虛軟味薄,不若潞州上黨者味厚體實,用之有據。

  天門冬

  味苦、甘,平、大寒,無毒。主諸暴風濕偏痺,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尸,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饑。一名顛勒。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根,暴乾。垣衣、地黃為之使,畏曾青。

  《圖經》曰:今處處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釵股,高至丈餘,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其葉如絲杉而細散,皆名天門冬。夏生白花,亦有黃色者。秋結黑子,在其根枝傍。入伏後無花,暗結子。其根白或黃紫色,大如手指,長二三寸,大者為勝,頗與百部根相類。

  《藥性論》云: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療肺痿,生癰吐膿,治濕疥,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煮食之,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中一切惡氣,不潔之疾。

  《唐本》注云:此有二種,苗有刺而澀者,無刺而滑者,俱是門冬。俗云顛刺、浣草者,形貌詺之。雖作數名,終是一物。二根浣垢俱淨,門冬、浣草,互名之也。詺,音瞑。

  《日華子》云:貝母為使。鎮心,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補五勞七傷。治肺氣并嗽,消痰,風痺,熱毒遊風,煩悶吐血,去心用。

  楊損之云:服天門冬,誤食鯉魚中毒,浮萍解之。

  《抱朴子》云:或名地門冬,或名筵門冬,或名巔棘,或名淫羊食,或名管松。其生高地,根短味甜氣香者上;其生水側下地者,葉細似蘊而微黃,根長而味多苦氣臭者下。亦可服食,然喜令人下氣,為益又遲也。服之百日,皆丁壯兼倍,快於术及黃精也。杜紫微服之,御八十妾,有男一百四十人17。

  《食療》云:補虛勞,治肺勞,止渴,去熱風。可去皮、心,入蜜煮之,食後服之。若曝乾,入蜜丸尤佳。

  《外臺秘要》:治風癲引脅牽痛,發作則吐,耳如蟬嗚。天門冬去心、皮,曝乾搗篩,酒服方寸匕。

  孫真人18《枕中記》:天門冬,釀酒服之,去癥瘕積聚,風痰癲狂,三蟲伏尸,除瘟痺,輕身益氣,令人不饑,百日還年卻老。

  《道書》云:欲不畏寒,取天門冬、茯苓等分為末,服方寸匕,日再服。大寒時,單衣汗出。

  《列仙傳》:赤頂子食天門冬,齒落更生,細髮復出。

  《神仙傳》: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門冬,在人間二百餘年。

  《修真秘旨方》:神仙,服天門冬三十斤,細切,陰乾,搗末。每服三錢,酒調下,日五六服。二百日後怡泰,拘急者緩,羸劣者強;三百日身輕;三年走及奔馬。

  《衍義》曰:天門冬,麥門冬之類,雖曰去心,不可浸出脂液。其不知者,乃以湯浸一二時,柔即柔矣,然氣味都盡。用之不效。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餘如二經。

  甘草國老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久服輕身延年。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潞草。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採根,暴乾十日成。术、乾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羌花、甘遂、海藻四物。

  《圖經》曰:有人中烏頭、巴豆毒19,甘草入腹即定。崔元亮《海上方》治發背秘法,李北海云此方神授,極奇秘。以甘草三大兩,生搗,別篩末,大麥麵九兩,於一大盤中相和攪令勻,取之20好酥少許,別捻入藥,令勻,百沸水溲如餅劑,方圓大於瘡一分,熱傅腫上,以油斤21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膿水自出,未成腫便內消。

  《藥性論》云:主腹中冷痛,治驚癇,除腹脹滿,補益五臟,制諸藥毒,養腎氣內傷,令人陰痿。主婦人血瀝,腰痛,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陶隱居云:河西、上郡不復通市,今出蜀漢中,悉從汶山諸夷中來。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羌地名。亦有火炙乾者,理多虛疏。又有如鯉魚腸者,被刀破不復好。青州間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細而實,乏時可用。此草最為眾藥之主,經方少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

  《日華子》云: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養精氣,壯筋骨,解冷熱,入藥炙用。

  雷公云:凡使,甘草須去頭尾尖處,其頭尾吐人。

  孫真人云:主一切傷寒。甘草如指長,炙,細剉,童子小便一升,煎取七合,空心服,日再服之。

  《金匱玉函》云:治誤飲饌中毒者。未審中何毒,只急煎甘草、薺苨湯服之,入口便活。又方:治小兒中蠱欲死。甘草半兩剉,以水一盞,煎五分,去滓,作二服,當吐蠱出。

  《傷寒類要》:治傷寒三二日咽痛者。與甘草二兩炙,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五合,日三。又方:傷寒脈結代者,心悸動方。甘草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二。

  《姚和眾方》:治小兒尿血。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歲兒一日服令盡。

  《廣利方》:治肺痿久咳嗽,涕唾多,骨節煩悶,寒熱。甘草十二分炙,搗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甘草末一錢匕,攪令散服。

  《御藥院方》:治二三日咽痛,可與甘草湯去滓,日三服。

  《百一方》:小兒初生,未可與朱、蜜22取甘草一指23節長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纏綿點兄口中,可24一蜆殼止,兒當快吐胸中惡汁,後待兒饑渴,更與之。若兩服不吐,盡一合止25,得吐惡汁,兒智惠無病。又方:中蠱,生煮甘草服之,吐疾26出,若平生預服防蠱者,宜熟炙甘草煮服之。若中蠱毒即內消,不令吐也,神驗。又方:食牛羊肉中毒者,煮甘草汁服之一二升,當愈。

  《經驗方》:崔宣州衍傳赤白痢方。甘草一尺,炙擘破,以淡漿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炙之,後用生薑去皮半兩,二味以漿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

  《梅師方》:治初得痢,冷熱赤白及霍亂。甘草一兩炙,豆蔻七個剉,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服。

  《衍義》曰:甘草,枝葉悉如槐,高五六尺,但葉端微尖而糙澀,似有白毛。實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齒嚙不破。今出河東西界,入藥須微炙;不爾,亦微涼。生則味不佳。

  生乾地黃

  乾地黃味甘、苦,寒,無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痺,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痺。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生者尤良。

  生地黃大寒。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衂鼻,吐血,皆搗飲之。久服輕身不老。一名地髓,一名苄,一名芑。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二月、八月採根,陰乾。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

  《圖經》曰: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無問新久,以生地黃一味,隨人所食多少,搗絞取汁,搜麵作飥,或冷淘食,良久當利,出蟲長一尺許,頭似壁宮,後不復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三年不瘥,深以為恨,臨終戒其家人,吾死後,當剖去病本,果得。以置於竹節中,每所食皆飼之,因食地黃飥,亦與之,隨即壞爛,由此得方。劉禹錫《傳信方》亦紀其事云:正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氣絕,遂作地黃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可方一寸已來,如蝦蟆狀,無目、足,微似有口,蓋謂此物所食,自此遂愈,食冷淘不用著鹽。

  《藥性論》云:乾地黃,君。能補虛損,溫中下氣,通血脈。久服變白延年。治產後腹痛,上吐血不止。又云:生地黃,解諸熱,破血,通利月水閉絕。不利水道,能消瘀血。病人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陶隱居云:咸陽,即長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實子,實如小麥,淮南七精散用之。中間以彭城乾地黃最好,次歷陽,今用江寧板橋者為勝。

  陳藏器云:《本經》不言生乾及蒸乾。方家所用二物別,蒸乾即溫補,生乾則平宣,當依此用。

  《日華子》云:乾地黃,助心膽氣,安魂定魄,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衂,婦人崩中血運\。又云:生者水浸驗,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名人黃,沉者名地黃,沉者力佳,半沉者次,浮者劣。忌鐵器。

  《抱朴子》云:楚文子服地黃八年,夜視有光,手上車弩。

  《淮南子》云:地黃,主屬骨。

  《食療》云:地黃,微寒。以蜜煎,或浸食,或煎湯,或酒飲,并炒27。生則寒,主齒痛,唾血,折傷。葉可以羹。

  《外臺秘要》:張文仲治骨蒸方。生地黃一升,搗取汁,三度搗絞汁盡,分再服。若利即減之,以身體涼為度。

  《千金方》:治牙齒根欲動脫。生地黃細剉,綿裹著齒上咂之,漬齒根,日三四,并咽汁,十日,大佳。

  《肘後方》:治耳中常嗚。生地黃截塞耳,數易之,以療為度。一云以紙裹微灰火中煨之用,良。

  《百一方》:妊娠漏胎。生地黃汁令一升,漬酒四合,煮三五沸服之,不止又服。又方:治猘犬咬人,搗地黃汁飲之并塗瘡口,百度止。

  《梅師方》:治墮損筋骨,蹉跌骨碎破。搗生地黃熨熱,裹三日夜,數易。若血聚,以針決之。又方:治吐血神效方。生地黃汁一升二合,白膠香二兩,以瓷器盛入甑蒸,令膠消服。又方:治乳癰。搗生地黃汁傅之,熱即易之,無不見效也。

  《孫兆方》:治鼻衂及膈上盛熱。乾地黃、龍腦、薄荷等分為末,冷水調下。

  《產寶方》:妊娠下血如月信,通恐胎乾28方。乾地黃、乾薑等分為末,用酒調方寸匕。

  《衍義》曰:地黃,葉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細斑點,北人謂之牛奶子花。莖有微細短白毛。《經》只言乾、生二種,不言熟者。如血虛勞熱,產後虛熱,老人中虛燥熱一須地黃者,生與生乾,常慮太寒,如此之類,故後世改用熟者。

  朮

  味苦、甘,溫,無毒。主風寒濕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一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一名山薊,一名山薑,一名山連。生鄭山山谷、漢中、南鄭。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採根,曝乾。防風、地榆為之使。

  《圖經》曰:以嵩山、茅山者為佳。春生苗,青色無椏。一名山薊,以其葉似薊也。莖作蒿簳狀,青29色,長三二尺以來。夏開花,紫碧色,亦似刺薊花,或有黃白花者。入伏後結子,至秋而苗枯。今白朮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崗上,葉葉相對,上有毛,方莖,莖端生花,淡紫碧紅數色,根作椏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採根,暴乾。以大塊紫花者為勝。

  《藥性論》云:白朮,君,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魚。味甘、辛,無毒。能主大風痺,多年氣痢,心腹脹痛,破消宿食,開胃,去痰涎,除寒熱,止下泄,主面光悅,治水腫脹滿,止嘔逆,腹內冷痛,及胃氣虛冷痢。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以蔣山、白山、茅山者勝。《仙經》云:亦能除惡氣,彌災沙。丸散煎餌并有法。其苗又可作飲,甚香美,去水。术乃有兩種:白术,葉大有毛而作極。東境术大而無氣烈,而不任用。今市人賣者,皆以米粉塗令白,非自然,用時宜刮去之。

  《日華子》云:术,治一切風疾,五勞七傷,冷氣腹脹,補腰膝,消痰,治水氣,利小便,止反胃嘔逆及筋骨弱軟,痃癖氣塊,婦人冷,癥瘕,溫疾,山嵐瘴氣,除煩,長肌。用米泔浸一宿,入藥。

  《抱朴子》云:术,一名山精,故《神農藥經》曰:必欲長生,常服山精。

  《聖惠方》:治雀目,不計時月。用蒼术一兩,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不計時候。

  《千金方》:療煩悶。白术末,水調服方寸匕。

  《梅師方》:治心下有水。白术三兩,澤瀉五兩到,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服。

  《衍義》曰:蒼术,其長如大小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須米泔浸洗,再換泔,浸二日,去上粗皮。白术粗促,色微褐,氣味亦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經》止言术,未見分其蒼、白二種也。只綠陶隱居言术有兩種,自此人多貴白者。今人但貴其難得,惟用白者,往往將蒼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弱30散之類,蒼术為最要藥,功尤速。殊不計31本草元無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兩審。嵇康曰:聞道人遺言,餌术、黃精,令人久壽,亦無白字。

  菟絲子

  味辛、甘,平,無毒。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汁去面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