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考誤四則
王懋竑
家禮。為四龕以奉先世神主。注云。非嫡長子則不敢祭其父。若與嫡長同居。則死而後其子孫為立祠堂於私室。且隨所繼世數為龕。俟其出而異居。乃備其制。按此据支子不祭之文。然謂死而後其子孫為立祠堂於私室。則有不可行者。假令支子有四五人而同居。則將立四五祠堂乎。不知何地可以容之。是亦各祭於寢。俟其出而異居。始備祠堂之制可矣。又云生而異居。則預於其地立齋以居。如祠堂之制。死則以為祠堂。此非人情。乃生而自為祠堂也。若其子為父立之。則尤不可。凡此。於古無所据。而以今推之。又有不可通者。若朱子所著之書。恐不必爾也。
家禮。置祭田。注云。初立祠堂。則計見田。每龕取其二十之一以為祭田。親盡則以為墓田。後凡正位祔位皆倣此。宗子主之。以給祭用。上世初未置田。則合墓下子孫之田。計數而割之。皆立約聞官。不得典賣。按此有三可疑。初立祠堂。置祭田。自為義舉以合族可矣。乃計見田。每龕割其二十之一。宗子主之。以為祭用。是宗子得分割族人之田。以為己用。可乎不可乎。且每龕之子孫。多寡不一。貧富不齊。何以總計而分割之乎。又謂親盡則以為墓田。是每龕各有一定之數。不知又如何區之也。其可疑一也。又曰上世初未置墓田。則合墓下子孫之田。計數而割之。今世士大夫家。遠墓有七八世者。有十餘世者。墓下子孫。有不相往來者矣。孰得而割其田。又孰有聽其割者。又謂立約聞官。不得典賣。是徒啟無窮之爭。而卒亦不可行也。其可疑二也。且祭田必繼高祖之宗主之矣。自高祖以下。有繼曾祖之宗若而人。有繼祖之宗若而人。有繼禰之宗若而人。各有祠堂。則各有祭。其?置祭田乎。抑不置而使繼高祖之宗分給之乎。不知何說以處此也。其可疑三也。其或初立祠堂之人。自計其田。而割若干以為祭用。命其後子孫世世倣此。則尚有可行者。若立祠堂而?割族人之田。是萬萬不可行之事。曾謂朱子所著之書。而妄為此虛談也。
家禮。旁親之無後者。以其班祔。注云。主櫝?如正位。又引程子無服之殤不祭。下殤中殤長殤。及成人無後者。皆祭而各有所終之說。按大傳曰。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絕。故族人以支子為之後。其非大宗則未有立後者。又庶子不祭殤。是以殤與無後者。從祖祔食。若後世則鮮有不立後者。又殤多自祭。或不祭。故書儀無祔食之禮。今家禮据古禮增入旁親之無後者。以其班祔是矣。但禮言殤與無後者。從祖祔食。此乃但言旁親無後。不言殤。而註附程子說。則又有殤祭也。皇氏謂殤與無後。只祔與除服二祭。庾氏謂亦有四時之祭。孔疏如庾氏說。則其祭自何時止。今注載程子說。則殤與無後之祭。有時止也。但謂主?皆如正位。略無減殺。得無太過。又不分別言之。則三殤亦皆有主?也。凡此三端。皆所謂疏略牴牾者。亦不勝其辨矣。
家禮云。主人晨謁於大門之內。出入必告。正至朔望則參。註云。正至朔望。每龕設茶果。出諸考諸妣神主。次出祔主亦如之。又有事之告亦然。按書儀家各有影堂。皆及曾祖。故謁告參見。於影堂行之。今家禮以宗法為主。則家不得皆有高祖之祠堂矣。注主人謂主此堂者。亦統以各祠堂言之。而不專主於繼高祖之宗也。但謁告則於各祠堂亦可矣。若正至朔望。參禰而不及祖。參祖而不及曾祖。參曾祖而不及高祖。則皆有所不可者。此其疏略之一失也。又張子言祔位當有減殺。此於義宜然。今正至朔望祔位。亦出主設茶果。何以別於正位。又有事之告。祔位亦出主設茶果。則愈過矣。此亦其疏略之一失也。
冠禮考誤五則
王懋竑
家禮云。前期三日。主人告於祠堂。注云。主人謂冠者之祖父。自為繼高祖之宗子者。若非宗子。則必繼先祖之宗子主之。有故。則命其次宗子。若其父自主之。若族人以宗子之命自冠其子。其祝版亦以宗子為主。曰。使介子某。又主人以下序立。注云。若非宗子之子。則其父立於主人之右。尊則少進。卑則少退。按此數條多不合禮。請皆辨之。士冠禮鄭注云。廟為禰廟。主人將冠者之父兄。冠於禰廟。故以親父兄主之。賈疏云。家事統於尊。祖在則祖為冠主。以父言。則祖為禰廟。以祖言。則曾祖為禰廟矣。又經云。若孤子則父兄戒宿。鄭注。父兄謂諸父諸兄。賈疏。非己之親父兄也。此孤子無親父兄。故諸父諸兄為之戒宿。亦不為主人。冠者自為主人也。据上二說。是冠必於禰廟。而將冠者之親父兄為主人。若祖父在。則祖父為主人。注疏之說。最分明易了矣。書儀。主人將冠者之祖父若父及諸父諸兄。凡男子之為家長者皆可。雖不分別言之。而自不失禮意。其冠不於廟而於外廳。孤子不自為主。而以諸父諸兄為主人。則酌以時勢。而別言其故。亦無礙於理也。今家禮改以繼高祖之宗子為主。其非宗子之子。則冠不於禰之祠堂。而於高祖之祠堂。而主人亦非將冠者之親父兄矣。又祖在則祖父為冠主。此賈疏鄭注之意。雖經文所未言。而實大義所繫。故書儀首言將冠者之祖父。今家禮止有冠者之祖父一語。其後皆以父言之。而不及祖。若祖在遂不與於冠事乎。此兩節其為背謬顯然。不特舛誤而已也。曾謂朱子所著之書而若是乎。此當辨者一也。又家禮云。宗子有故。則命其次宗子若其父主之。其次宗子則繼曾祖之宗也。如將冠者為繼曾祖之宗則可矣。若繼祖之宗。繼禰之宗。亦不必舍己所宗。而宗繼曾祖之宗也。何不竟命其父主之。而為此紛紛也。此當辨者二也。又家禮云。族人以宗子之命自冠其子。其祝版亦以宗子為主。曰使介子某。按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故祝辭曰。孝子某。使介子某。薦其常事。皆為祭禰而言。若家禮以繼高祖之宗為主人。則當稱孝元孫。而將冠者之父行輩不同。焉得以使介子某為例也。此當辨者三也。又家禮云。若非宗子之子。則其父立於宗子之右。尊則少進。卑則少退。夫繼高祖之宗。嫡長相承至於四世。則年高而分益卑矣。將冠者之父。為其叔伯祖行者有之。即為兄弟。亦必長於宗子者也。乃令其僕僕焉隨宗子之後。而竟不得以父之尊命其子乎。又有所不得通矣。此當辨者四也。
家禮云。冠禮必父母無期以上喪。始可行之。大功未葬。亦不可行。案此語本之書儀。而書儀取之雜記。雜記言父不言母。而書儀並及之。但二書皆謂父主冠禮。故云然耳。今家禮既改用繼高祖之宗子。以例言之。必宗子無期以上喪而後可行。乃仍襲書儀必父母無期以上喪之語。是所謂牴牾不合矣。
家禮云。主人以冠者見於祠堂。注云。若冠者私室。有曾祖祖以下祠堂。則各因其宗子而見。自為繼曾祖以下之宗。則自見。又云。冠者見於尊長。注云。非宗子之子。則先見宗子及諸尊於父者於堂。乃就私室。見於父母及餘親。案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於廟而不見於廟也。曾子問云。父歿而冠。已冠。掃地而祭於禰。此為孤子言之。故書儀亦無見影堂之文。但附孤子冠明日見於影堂。則非孤子者不皆見也。今家禮改作主人以冠者見於祠堂。此一條是其與古異者也。又云。若冠者私室有曾祖祖以下祠堂云云。頗為周悉。但不知前者主人告於祠堂。止告於高祖之祠堂乎。抑?告乎。此一條則其說之不可通者也。又按儀禮賓醮冠者。冠者即自西階適東壁。北面見於母。而後賓字冠者。賓出就次。冠者見於兄弟。入見姑姊。其序如此。疏云。不言見父與賓者。冠畢則已見可知也。書儀同之。但增諸父諸兄為少異。今家禮去先見於母一節。見於祠堂。後乃見父母。若非宗子之子。則先見宗子及諸尊於父者於堂。而後就私室見於父母。夫先祠堂而後父母。猶之可也。若先宗子及諸尊於父者。而後父母。不亦顛倒之甚乎。此一條則又於情理未合者也。
家禮云。厥明夙興陳冠服。注云。長子則布席於阼階上之東。少北西向。眾子則少西南向。又乃醮下注云。長子則儐者改席於堂中間。少西南向。眾子則仍故席。按此二條皆較書儀為疏略也。士冠禮。庶子冠於房外南面遂醮焉。注云。在尊東。不於阼階著代也。書儀。眾子則布席於房戶之西南向。阼階在房戶之東。切近東序。相去差遠。家禮但云少西。而不云房戶之西。則似亦在阼階。但比嫡子少西耳。是前一條之疏略矣。又士冠禮。庶子冠於房外南面遂醮之外無他文。而書儀則眾子立於席西東向云云。其位甚詳。所謂禮以義起也。家禮皆略之。惟醮仍書儀云。長子則改席於堂中間。少西南向。眾子如故席。以此推之。則眾子冠席在堂中間少東。既不在阼階。亦不在客位。家禮少西二字。殊欠分別。是後一條之疏略矣。
儀禮將冠者即筵坐。賓坐正纚。又立祝坐加冠。書儀。將冠者即席西向坐。與儀禮同。惟其後賓跪為之加巾。又賓揖之即席跪。二跪字誤。當作坐。觀下三加。仍云即席坐可見矣。古者即地而坐。坐與跪一。但少異耳。書儀一依古禮。而家禮皆改坐為跪。非也。又書儀一加服四●衫。家禮一加釋四●衫。此或其時之服制不同。不可考。
昏禮考誤五則
王懋竑
家禮。於昏禮。亦以宗子為主。然多舛誤不可通者。案書儀。於冠禮云。必父母無期以上喪。於昏禮云。身及主昏者無期以上喪。主昏者父母也。冠不言身。昏不言父母。此互文也。家禮一本書儀。而於昏禮注云。主昏如冠禮主人之法。則是以繼高祖之宗子為主昏。必宗子無期以上喪。而父母有所不與矣。且與冠禮必父母句。亦自相牴牾而不可通也。此其舛誤者一也。士昏禮。記云。宗子無父。母命之。親皆歿。己躬命之。註命之。命使者。記又云。支子則稱其宗。弟則稱其兄。注支子。庶昆弟也。弟宗子母弟。疏稱其宗者。謂命使者。當稱宗子以命之也。小宗亦然。支子謂庶昆弟。故知此弟。宗子同母弟也。按昏禮。專以親父兄為主昏者。記之言最為明白。其支子弟若無兄。則亦自命之而已。記雖不言。可以互見也。書儀若無祖父父。則以即日男家長為之。如家長為其嫡長兄。則於禮合矣。若諸父諸兄。則於禮亦少有不協者。然父歿而使家長代之。猶自不失禮意也。今家禮一以繼高祖之宗子為主。則父在而不得自主其子之昏矣。此其舛誤者二也。至父醮子亦自知其不可。為改此例。然必云宗子告於祠堂。不知醮固未嘗告也。此其舛誤者三也。書儀。父醮子而命之迎。注。若祖父在。則祖父命之。此本士冠禮賈疏之言。疏於昏禮不言者。已見於士冠禮也。母醮女。書儀亦注云。若祖父母在。則祖母命之。仿此意。今家禮於主人告於祠堂後。繼以遂醮其子而命之迎。注云。再拜進詣父母前東向跪。父命之。既以主人為宗子。而又云父命之。是二句牴牾不合。且刪去若祖父在一語。不知有祖父在。將在他所而不與乎。抑親見其子婦之命之也。此其舛誤者四也。又家禮云。宗子自昏。則族人之長為主。其後告於祠堂。卻云宗子自昏則自告。是惟遣使具書。族人之長主之也。與宗子為主例不合。此宗子。指繼高祖之宗子。若繼曾祖之宗以下。皆以此宗子為主矣。不別白言之。安知其為繼高祖之宗子乎。此其舛誤者五也。承我宗事。注。宗事。宗廟之事也。支子不祭。而未嘗不與於祭。則亦有宗廟之事焉。支子之子。又別為繼禰之宗。於宗事非無所與者矣。今認為宗子之宗。而改曰家事。此其舛誤者六也。昏禮。主人不降送。注。禮不參。疏。禮賓主宜各一人。今婦既送。故主人不參也。今家禮。若族人之女。則其父從主人出迎。立於其右。是有兩主人矣。殊乖禮不參之義。是皆不考於禮。而漫以意言之也。此其舛誤者七也。
昏禮。婦見舅姑。其禮綦重。而家禮之失有四。家禮云。非宗子之子。而與宗子同居。則既受禮。詣其堂上拜之。如舅姑禮。按宗子行輩不同。有為伯叔祖父行者。有為伯叔父行者。有為兄弟行者。有為從子行者。何以概云如舅姑禮也。即為尊行拜之。與舅姑亦有降殺。不得云如舅姑禮矣。雜記。婦見舅姑。兄弟姑姊妹。皆立於堂下。西面北上。是見已。見諸父各就其寢。注曰。婦來為供養也。其見主於尊者。兄弟以下在位。是為已見。不得特見。疏曰。諸父謂夫之伯叔也。既其旁尊。則婦於明日。乃各往其寢而見之。不與舅姑同日也。夫叔嫂不通問。兄公與弟婦。亦無相見之禮。故止於其前一過。不更特見。至見諸父。亦不與舅姑同日。其辨別如此。書儀。婦拜長屬。其幼屬相拜。有尊屬。即日往拜於其室。已少異於古禮。然亦云拜長屬尊屬如舅姑禮也。家禮。同居有尊於舅姑者。則舅姑以婦見於其室。如見舅姑之禮。還拜尊長於兩序。小郎小姑皆相拜。舅姑以婦見於其室。如見舅姑禮。以此事祖父母宜也。今云同居有尊於舅姑者。則是伯叔祖伯叔父。雖曰尊屬。亦惡得如舅姑禮以見之乎。至於見宗子如舅姑禮。尤為舛誤之極。此其失之者一也。禮。婦見舅姑。贄用棗栗腶脯修。書儀同。家禮改用贄幣。禮。庶婦則使人醮之。婦不饋。注曰。庶婦庶子之婦。使人醮之不饗也。嫡婦酌之以醴。尊之。庶婦醮之以酒。卑之。其儀則同。不饋者。供養統於嫡也。疏曰。庶婦但不饋耳。亦以棗栗腶修見舅姑也。書儀云。饋主供養。雖庶婦不可缺也。故亦有饋有饗。但於庶婦舅姑不降。婦降自西階。今家禮從儀禮。然當云嫡婦。不當依書儀仍云冢婦也。此其失之者二也。儀禮。若舅姑既歿。則婦入三月乃奠菜。疏曰。此謂舅姑俱歿者。若舅歿姑存。則當時見姑。三月亦廟見舅。若舅存姑歿。婦人無廟可見。或更有繼姑。自然如常禮也。曾子問。疏曰。若舅姑偏有歿者。庾公云。昏夕厥明。盥饋於其存者。至三月。不須廟見亡者。崔氏云。厥明。盥饋於其存者。三月又廟見於其亡者。未知孰是。按兩疏不同。古人言禮之詳如此。書儀無廟見。亦云若舅姑止一人。則舅坐於東序。姑坐於西序。席。婦於姑坐之北。亦及此。今家禮俱削去。凡有舅姑偏歿者。何所據以行禮乎。朱子儀禮經傳通解。詳載兩疏語。而於家禮乃盡削之。此其失之者三也。婦盥饋主於供養。故先食而後酒。昏禮。婦贊成祭。卒食一酳。無從酳。以酒潔口也。書儀。薦饌在前。斟酒在食畢後。與儀禮同。家禮乃改斟酒在前。薦饌在後。此其失之者四也。即此四失觀之。雖有未能詳其義者。要皆與儀禮書儀相牴牾也。固知家禮非朱子之書也。
昏禮。有納采問名納吉請期納徵親迎六禮。書儀一用古禮。但改納徵為納幣。避仁宗嫌名也。家禮去問名納吉。止用納采納幣。以從簡便。而忘請期一節。楊氏附注。謂請期有不可得而略者。當補入。而周氏又謂楊氏於家禮。往往多所不滿。欲從儀禮書儀之詳。非文公略浮文。務本實。以自附於孔子從先進之意。愚按周說固屬附會。而楊氏亦殊不悟家禮非朱子之書也。儀禮。媵御沃盥交注。媵。送也。謂女從者也。御。迎也。謂?從者也。賈疏云。女從者。姪娣也。從者。以其婦人為盥。非男子之事。謂夫家之賤者也。書儀。從者。各以其家之女僕為之。本賈疏之意。今家禮刪此語。則似男從者。乃男僕矣。大全小注。乃附載書儀語。是也。
昏禮。六禮皆於廟。而無告廟之文。書儀。納采告於影堂。納吉納幣請期。皆如其禮。則皆告廟也。惟親迎。婦入見於影堂。家禮。納采告於祠堂。而納幣不告。未詳其義。至親迎則先告於祠堂。而婦入則不見祠堂。與書儀不同。此則疑家禮為得之。按昏禮記。凡行事必用昏昕受諸禰廟。女家於廟。經有明文。至?家經所不言。注疏謂使者行事於廟中。則亦在禰廟也。親迎在寢。經明云寢門。猶父醮子而命之迎。此當在廟。而疏言在寢。此恐疏誤。母醮女在廟。則父醮子亦當在廟。疏分別言。似非是。書儀皆於外廳。不於影堂。納采闔影堂門。乃命使者。可見家禮亦不別自言之也。
天地合祭辨
秦蕙田
天地合祭。始於王莽。後遂因而行之。由漢歷唐千餘年。分祀者。唯魏文帝之太和。周武帝之建德。隋高祖之開皇。唐元宗之開元。宋神宗之元豐。元文宗之至順。明世宗之嘉靖。餘皆主合祭。儒者多非之。其紛爭聚訟者。莫如宋元豐一議。元祐再議。紹聖三議。元豐主合者。王存曾肇也。元祐主合者。顧臨八人。而蘇軾六議為最辨。今考軾所議。衷而論之。其失有十焉。軾之議曰。冬至南郊。既祀上帝。則天地百神。莫不從祀。皇地祇亦宜從上帝而合祭於南郊。古者祭天地特牲。未嘗有百神從祀也。百神從祀。乃後世瀆亂之舉。軾乃以書舜受禪告?神為證。不知此正專祭上帝之明驗也。如果百神從祀。則類上帝之下。不應又禋六宗。望山川??神矣。其失一也。軾又曰。古者秋分夕月於西郊。亦可謂陰時陰位矣。至於從祀上帝。則冬至而禮月於南郊。議者不以為疑。以破陽時陽位不可求陰之說。夫既不以配月從祀之故。而廢秋分之夕月。何得以地祗從祀之故。而廢夏至之方澤耶。其失二也。軾又引詩序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為合祭之明文。謂詩終篇言天而不及地。頌以告神明。未有歌其所不祭。祭其所不歌也。今祭地於北郊。獨歌天而不歌地。豈有此理哉。是不知圜丘方澤。正須兩用。故言天地若合為一祭。則但云郊祀足矣。不必標舉天地也。孔疏云。經不言地。序知其因此二祭而作。故具言之。其意甚明。若謂歌天而不歌地。考詩詞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意。謂我周受命而為天子。當主天地之祭。此猶言其命維新。天作高山云爾。非專指天之功德而歌頌之也。且天亦何可以功德頌美也哉。是終篇雖未嘗歌地。并亦未嘗歌天。蘇氏乃指一天字。遽謂之歌天不歌地過矣。夫此詩唯不稱所祭之功德。而成王不敢康以下。但言主祭之基命緝熙。嚴恭寅畏。則用之祀天可。用之祭地亦可。當時劉安世已折之曰。序乃後儒之詞。亦謂成周之世。各歌此詩。以為樂章耳。不可據以為合祭之證。其失三也。軾又曰。議者謂合祭天地。始於王莽。以為不足法。禮當論其是非。不當以人廢。光武親誅莽者也。嘗采用元始合祭故事。嗚呼。諂事元后。同席共牢。瀆亂大典。而以為禮之是。則天下事何者為非耶。且沛公親滅秦。而所用者皆秦法。非秦法果足尚也。武王末受命。未遑制作。必待於周公。今以光武襲元始故事。遂謂莽本足法。其失四也。軾又以漢魏及唐皆合祭為證。夫漢魏及唐。誰則能復古禮者。不以三代聖人為法。而以近世一切苟且之治為法。其失五也。軾又謂周禮一歲祀天享帝。四時迎氣祭地享宗廟。凡十五祭。皆天子親祭。而又有朝日夕月四望山川社稷五祀及?小祀。宋室之禮。先享宗廟。乃祀天地。三歲一郊。又謂今所行皆非周禮。獨於祭地祇欲從周禮為非義。不辨周禮之是。與今禮之非。而但言國朝之禮。非子孫所可改易。是孔子應以魯季氏之禮為禮。而餼羊決不可復存。其失六也。軾又謂古天子王畿不過千里。唯以齊祭禮樂為政事。故歲歲行之。率以為常。後世海內為一。四方萬里。機務之煩。億萬倍於古。則周禮不可行。然古之帝王。或盤於游畋。或不遑暇食。或總攬大綱而有餘。或親決庶務而不足。俱由人主之自為。而禮之可行不可行。曾不在是。軾之所言。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其失七也。軾又謂天子儀物。日以滋多。有加無損。以致於今。非復如古之簡易。不知此後世之繁文也。守繁文而棄古禮。其失八也。軾又曰。盛夏出郊。日中而舍。百官衛兵。暴露於道。鎧甲具裝。人馬喘汗。皆非夏至所能堪。是盛夏之月。君若臣但當棲遲偃仰。而謂敬不足行。謂祭無益也。其失九也。軾又謂郊有賞給。三歲一郊。傾竭帑藏。猶恐不足。郊賚之外。豈有復加。若一年再賞。國力將何以給。分而與之。人情豈不失望。軾之意。難於失人情。而不難於改古禮。其失十也。
至於六年一祭之議。十月祭地之議。禁中望祀之議。說本悠謬。夫軾之主合祭也堅。然其辨如彼。其謬如此。劉安世曰。臣等所守。乃先王之正禮。軾之議。皆後世之便宜。可謂深得其情者。明夏言疏。謂元豐元祐紹聖三議。皆主合祭。而卒不可移者。以郊賚之費。每傾府藏。故從省約。安簡便耳。亦未嘗以分祭為非禮也。則天地合祭。雖主是說者。亦不能自以為是矣。說者又以召誥用牲於郊。牛二。為合祭天地之證。是又不然。欽定書傳曰。用牲於郊。牛二。注疏謂以后稷配。故牛二。蔡傳則云祭天地也。蔡但言祭天地。不言合者。天地各攻其位。位成而祭之也。疑此時南北郊之名已立。言郊者。統天地言之歟。祭雖有冬夏至之分。而此於位之初成。非常祀之時可比。故同日而舉也。此亦足破傳注之惑。而奪議者之所據矣。紹聖三議。黃復言南郊合祭。自古無有。止因王莽諂事元后。遂躋地位。合席共牢。逮乎先帝。始釐正之。陛下初郊。大臣以宣仁同政。復用王莽私意。合而配之。瀆亂典禮。此言深悉合祭之病根。明嘉靖議分合祭之禮。議者多據周禮。以分祭為是。惟霍韜言周禮莽賊\偽書。不足引據。夏言疏駁之曰。合祭以后配地。實自莽始。莽既偽為是書。何不削去圜丘方澤之制。天地神祇之祭。而自為一說耶。此言足明分祭之可據。兩議可為萬世定論矣。夫合祭分祭。理有攸歸。及今已無異論。然當前代盈廷屢議時。主合祭者。往往不能奪分祭者之理。可見人心不可泯。而主分祭者。往往不能屈合祭者之勢。可見人欲之不易克。觀明世宗南北郊之制甫定。神宗萬歷三年。閣臣張居正進郊禮圖冊。仍以孟春合祭為說。其言曰。冬至極寒。而祼獻於星露之下。夏至盛暑。而駿奔於炎歊之中。時義為戾。夫身為大臣。不以敬天勸民相儆勗。而以便安逸豫為逢迎。隱微深痼。前後一轍。可?也夫。我朝定南北郊之祭。天子歲必親行。破累代之陋規。遵古經之正禮。可為萬世法矣。
郊祀分合議
顧棟高
天地合祭。始於漢元始中。其後東漢建武。唐天寶。宋建隆。迄於熙甯。及明嘉靖初年。皆因之。而宋元豐之始議分祭也。置局議定而後行。然冬至親祀。夏至但遣官行禮。則地祇反不與親祀之典。故元祐七年。復議於南郊設皇地祇位。至八年。蘇軾引昊天有成命為合祭明文。發六議以難?臣。於是主分祭者四十人。主合祭者僅八人。紹聖三年。遂罷合祭。詔以夏至親祀北郊。而卒未行也。明洪武故用合祭。嘉靖中以給事夏言言。分建南北壇。然一祀之後。并南郊亦未嘗親祭矣。此自古郊祀分合之大凡也。夫昊天有成命。據國語為祀成王之詩。小序之荒謬。朱子多駁之。固不足以為信矣。而倡為合祀之說者王莽也。彼徒附會王者父天母地之文。而遂以天地之大。等之夫婦同牢之禮。其為瀆侮不已甚乎。故合祭之非。不待辨而自明也。不合祀則宜用分祀矣。然主合祀者固失。而主分祀者亦未為得。則以其說之不盡合於經。而無以服異議者之心也。鄭氏祭法注。禘謂祭昊天上帝於圜丘。郊謂夏正建寅之月。祭感生帝於南郊。此圜丘方丘與南北郊之分地而祭者。其說?本於大司樂。不知大司樂所謂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則天神皆降。夏日至。於地上之方丘奏之。則地祇皆出者。言樂作而天神地祇人鬼。皆感而至。猶書所謂虞賓在位。鳳凰來儀。百獸率舞耳。於祭何與。而妄增兩丘於南北郊之外。此其不合於經者一也。然晉泰始間。嘗并圜丘方丘於南北二郊矣。後一襲用於唐。而今竟罷之。固知其說之無足據矣。若夫郊之有南北。則古今以為得分祀之正。而未有明其非者也。匡衡曰。祭天於南郊。就陽之位也。瘞地於北郊。即陰之象也。愚考春秋書郊者以十數。曰郊曰卜郊曰用牲於郊。未有兼地言者。亦未有以南郊稱者。王者雖父事天。母事地。而禮數則不同。禮宗子祭父。支子不得祭父而得祭母。母卑於父也。天子祭天。諸侯不得祭天。而可以祭地。地卑於天也。故曰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古者無祭地之禮。有祭社之禮。寓地之祭於社。而社之祭與稷並舉。不與天對稱者。尊陽抑陰之道也。社有二。王為?姓立社曰大社。自為立社曰王社。大司徒設其社稷之壝。又曰血祭祭社稷。則大社也。封人掌設王之社壝。軍旅宜於社。則王社也。王社設於宗廟之右。而大社立於國中。既曰祭帝於郊。又曰祀社於國。一郊而一國。則知大社之建。不於北郊。明矣。郊特牲疏。社祭一歲有三。月令仲春命民社。詩甫田曰。以社以方。謂秋祭。月令孟冬大割祠於公社。三時舉祭不以夏。則知無以夏日至祭地於北郊者矣。此其不合於經者又一也。案南北郊之說。考之於經既無其事。祭社之說。證之先儒五峰胡氏等言則歷歷不爽。今若欲如古禮。必廢北郊而復立大社於國中。以春秋冬一歲三祀之。而不敢與郊並。然後可以盡合乎先王之制。而大服乎好異者之心。然而古今異尚。禮貴變通。王者期於敬天奉地之無失則已矣。必欲取歷代之成法盡變之。紛紛更作。此勢之所不能也。若世儒之論。以兩郊分祀為先王之制。則不然也。是不可以不辦。
祭地祭社不同論秦蕙田
祭地不同於祭社。經有明文。曲禮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疏天地有覆載大功。天子主有四海。故得祭天地。方性夫曰。祭天地則天子之事。劉執中曰。惟為天子。得以主天地之祀。地之為社一也。其濟生於物。隨人大小。天子父天母地。夏至之日祭於澤中之方丘。則曰皇地祇。主之者獨天子焉。是祭地之與祭社天子諸侯。尊卑殊而廣狹異。今詳考其禮之不同者十有三。周禮大司樂。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又凡以神仕者。以夏日至致地祇。此祭非諸侯所得與。其不同一也。詩周頌載芟序。春藉田而祈社稷。良耜序。秋報社稷。豐年序。秋冬報。月令孟冬之月。大割祠於公社。或以春。或以秋冬。從未有以夏至者。是祭之時不同。二也。月令仲春之月。擇元日。命民社。郊特牲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夏日至陰生。日之甲陽始。是祭之日不同。三也。方丘在澤中。社稷在庫門內。是祭之地不同。四也。儀禮祭地瘞。周禮以血祭祭社稷。是祭之名不同。五也。禮器瘞埋於太折。用騂犢。郊特牲社稷太牢。是牲不同。六也。郊特牲器用陶匏。犧尊疏布鼏。周禮鬯人。社壝用大罍。是器不同。七也。祭地用袞衣。祭社稷則希冕。是服不同。八也。祭地七獻。祭社三獻。是獻不同。九也。祭地以后稷配。祭社以句龍配。是配不同。十也。地為大祀。社為次祀。是等不同。十一也。陳氏禮書。周禮或言大示。或言地示。或言土示。大示則地之大者也。地示。則凡地之示與焉。土示。則五土之示而巳。
是祭稱示不同。十二也。周禮大司樂。五變而致土示。八變而致地祇。是樂之致示不同。十三也。經傳所載祭地祭社之不同如此。乃胡五峰謂古者祭地於社。猶祀天于郊。故泰誓曰郊社不修。而周公祀於新邑。亦先用二牛於郊。後用太牢于社。記曰。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神地道。周禮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血祭祭社稷。而別無祭地示之位。兩圭有邸。舞咸池以祀地示。而別無祭社之說。則以社對郊可知矣。後世既立社。又立北郊。失之矣。楊信齋辨之曰。禮經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莫重於天地。而社稷其次也。胡氏乃合祭地祭社而一之何也。曰社者五土之神。是亦祭地也。而有廣狹之不同。曰里社。則所祭者一里之地而已。曰州社。則所祭者一州之地而已。諸侯有一國。其社曰侯社。則所祭者一國之地。一國之外不及也。天子有天下。其社曰王社。則所祭者。天下之地。極其地之所至。無界限也。故以祭社為祭地。唯天子可以言之。凡胡氏所引皆天子社也。且云後世既立社。又立北郊。失之。此則未然。有正祭。有告祭。夏至祭地於方澤。順陰時。因陰位。以類求類。所謂正祭也。左祖右社。社與祖對。尊而親之。若因事而祭地。則祭社可知。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此所謂告祭也。又曰。祭地惟有夏至北郊方澤之禮。此外則有社祭。愚按天子一歲祭天有四。而地則唯夏至一祭者。詩載芟良耜豐年月令割祠公社。凡軍旅會同田獵災眚。皆有事焉。祭社稷皆所以祭地示。故曰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而地之正祭。不嫌於疏也。正祭不嫌於疏。而社又無乎不祭。此社之祭所由與郊並稱。書之郊社不修。中庸郊社之禮。禮記郊社之義。皆連類以及。而地之正祭。反有時不舉。宜胡氏祭地即祭社之誤。所自來也。明乎天子所祭者地。惟方澤一祭。則社之祭土。不得混於祭地矣。山堂考索謂地者后土之總稱。社若地示之屬。而非即地。猶五帝為天之尊神。而非即天。蓋古之聖王。尊天親地。郊天大雩祈穀明堂五帝。皆天也。而莫尊於郊。方澤泰社皆地也。而所親在社。故書多以郊社並稱者。於天舉所尊。於地舉所親。皆言理而非言其制也。吳幼清曰。祭地之禮。北郊方澤為至重。唯天子得行之。其次則祭地於社。天子而下。皆得行之。經傳中有天與地並稱者。此南北郊之禮也。其禮地與天敵。有郊與社並稱者。此郊社之禮也。其禮社不與郊敵。黃澤曰。殷革夏。周革殷。皆屋其社。是辱之也。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是責之也。王者父天母地。豈有可辱可責之理。則社非祭地明矣。諸儒之辨。痛快明確如此。及近世朱鶴齡齊召南顧棟高蔡德晉諸人。尚沿其誤。而弗深攷。何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