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1",免费读到尾

  覆議分立州縣書

  沈起元

  某月日。憲臺以福興泉漳汀邵六郡內。欲分立州縣。飭行查議。敢不竭其所知。以仰佐萬一。竊以封疆事重。度勢審時。有未易舉行者。夫畫疆定界。割此分彼。其建治之處。必扼形勝之地。其分裂之境。必帶山谿之險。是必專委能員。親身遊歷。相度地勢。揆其去舊治遠近若何。編隸之戶多寡若何。犬牙勾制之勢又當若何。而後可定。非可坐一邑按圖計里。即可發一議者也。卑府識見既淺\。履?未周。何敢妄議。竊以為此時最難措置。而宜先籌畫者。莫如分縣之經費。往者江南蘇松諸郡。於州縣之大者。設官分縣。止以漕賦太重。非一令所能辦理。故分立州縣。此專從賦稅起見。不為控制地方而設。故所分新縣。率皆同城而治。第設官署牢獄。更不添造倉庫學宮。然資用公帑。頗費經營。所設廨宇。皆苟且完葺。率非久遠之計。若閩省之議及分縣。自專以控制地方為重。為控制計。則斷無不築城池之理。以閩藩庫較之蘇松藩庫。其多寡虛實。憲臺所灼見者也。以設立城池之分縣。較之不立城池之分縣。其經費之萬萬相懸。尤憲臺所灼見者也。夫以蘇藩之財力。經理不設城池之分縣。猶且不支。況以閩省之財力。而欲添設幾縣城池。新立幾縣官署學宮倉庫牢獄。此項經費。正恐不貲。將取之民間。則百萬窮黎。欲加以一絲一粟。而勢有所不能。將取之公帑。則公帑不足。將取之公費。則自憲臺以下。官斯土者。其蕭然意境。上下通知。合一省之公費。議養廉而不足。而顧有餘力乎。以此而論。慮雖區畫已定。而終難舉行耳。自古有治人無治法。紛更易以滋擾。安靜所以養恬。誠\慮地里寥廓。政教難於浹洽。國賦每多逋欠。意惟加意遴選練達廉恕之員。寬其歲月。無繩以苛細。使得從容展布。久於其地。則四境雖遠。政教可以漸洽。在上者如治其家事。在下者如戴其父母。誠\意相孚。董率自聽。頑者可以漸馴。玩者可以漸振。所患屢易縣令。如客投逆旅。門戶啟閉之法。前堂後宇之徑。東鄰西舍之家。且不及周知。而匆匆又去矣。縱使分邑盡如彈丸。亦何所施哉。夫邇年大吏。動以添設改制。為經理民生之要。實則意在逢時。此固大人之所不為。卑府亦不願大人為之也。至興化一郡。濱海要衝。地接漳泉。止轄兩邑。莆田錢穀較多。民俗頗?仙遊民俗狡黠。錢穀數少。似不必更有損益。承憲諭諄諄。忘其狂率。謹陳管見。伏候採擇。

  并黔省附郭縣治疏貴州通志

  閻興邦

  查各省會城。多有兩縣?設者。因地方遼廓。事務殷繁。必得分治而後克濟。非徒取其備官已也。然臣承乏河南。省會附郭。止有祥符一縣。即今鄰省雲南。亦止昆明一縣附郭。維黔省蕞爾會城。度其規模。不敵腹省一大州縣。乃獨設有附郭。新貴貴筑兩縣。雖徵收地丁。承辦驛站。似亦各有職掌。行而不相礙。然此亦如編甲捕盜。通行案緝等件。奉文轉發。不得不兩縣互行。往往朝奉新編。夕承筑緝。一事而受兩番之約束。恆多未便於民。若在地廣人稠之會。控制難周。利於左右分任。如此彈丸山城。寥寥?戶。不但平居備員無益。一遇地方公務。每以勢偪權分。此推彼委。反滋貽誤。臣愚以為徒存?設之虛名。不若收專屬之實效也。合無裁去新貴縣。歸併貴筑縣治。舉凡民苗之訟牒。賦役之審編。夫馬之派撥。盜賊\之詰捕。統歸一縣管轄。該縣既得耑心志以循其官守。小民亦得安任使而樂其均平。政體人情。俱為妥便。其新貴縣學亦應改為貴筑縣學。補廩出貢。悉照現定例行。其文武童生。仍照兩縣舊額。併案考取。則雖裁併縣分。而於學校無異。仍舊貫矣。至於通省十一府。止有同知通判三員。其同知一員在省。

  尚承審捕緝而無暇。其安籠\通判一員。專轄十八寨之田賦苗猓。不可少離。止有威甯通判一員。遠在威甯。查同知通判之員。居恆無事。視若閒員。遇有州縣員缺。便為委署兼攝所必需。況黔處萬山之中。羊腸鳥道。名為一站。險實千盤。各屬程途。相隔計二三日四五日不等。一遇官調。近州縣。設在衝衢者。既難舍己而耘人。其偏僻之區。窮谷深箐。苗蠻出沒。刻難乏員。又豈能長駕遠馭。遙制鞭腹莫及之處。合無於貴陽首府。仍設通判一員。遇有差使委任。可以朝遣夕行。無論衝僻州縣缺出。皆堪委令署理。該員原無專司之責。一經委署。則該地方糧驛等務。自可悉心料理。而無分身兼顧之虞。實於吏治有裨。夫裁縣而添設通判。其縣之衙署。通判可駐。不煩改作。其俸工等項。亦有新貴縣令典史二員裁費相當。無庸增設。抑臣更有請者。兩司首領佐貳等員。停其署理州縣印務。自應遵守定例。何敢有異議。但陞遷職官。交代例有嚴限。不便稽遲。奈黔省遠在天末。銓補之員。類多相距數千里外。領憑之後。縱令遵限星馳。保無江河阻滯。疾病侵凌。急切不能速到。礙難懸待。除異途出身者。遵例停委外。其各項首領佐貳等員。內有旗員?正途出身者。循分稱職。原應陞授正印。似於委署無礙。若果才守頗優。醇謹自愛。可否破格委署。以全公務。敢因一得之愚。合諸司道偕議。請裁請設。而併及之。

  改設縣治議貴州通志

  潘超先

  黔省地方。上抵雲南。下接楚省。乃往來咽喉之路。凡一應驛遞差使。以及運\送餉鞘人夫。絡繹不絕。是以運\民有偏苦之累。每每疊詞呼籲。在衝煩之處。固不可不亟為裁改。即偏僻之處。亦不可不亟為歸併也。查通省驛站。自鎮遠以至省城一路。則由興隆清平平越新添龍里貴州貴前等衛。自省城以至亦資孔一路。則由威清平壩普定安莊安南普安新興關嶺等衛所。以上共計一十五衛所。內如平越衛。原與平越府同城。普定衛。原與安順府同城。文武既不相轄。軍民未免岐視。似應議裁平越衛。改設平越縣。議裁普定衛。改設普定縣。即將該衛之屯地屯丁。編為縣土縣民。縣屬府管。庶上下相維。軍民一體。可以經久無弊也。又如清平衛。原係清平縣。後因裁縣?衛。以至地方日見廢弛。軍民日見紛爭。今議裁衛。復設清平縣。將該衛屯地屯丁。編入縣屬為便。又如龍里衛。逼近省會。原設貴陽府廳官一員。分駐料理。後因奉裁歸府。以致屯田日用。驛務難支。今議裁衛。改為龍里縣。並將該衛屯地屯丁。與從前龍里廳舊管民賦錢糧。一併編入縣屬為便。又如安莊衛與鎮甯州同城。屯賦屯丁。寥寥無多。今議裁衛。歸併州治。尤為軍民兩便。以上五衛。皆係最衝最煩之處。所當亟為裁改者也。又如都勻衛。則與都勻府同城。府衛既屬同城。亦應裁衛。改為都勻縣。即將該衛之屯地屯丁。編為縣土縣民。則催科撫字。尤為軍民兩便。又如黃平所。與黃平州同城。新城所與普安縣同城。俱屯賦無多。屯丁有限。今議裁所歸併該州縣為便。以上一衛兩所。雖係偏僻之處。亦宜亟為裁併者也。至若議改之縣。每縣止設縣官一員。典史一員。縣治見有衛署可駐。即官吏俸薪。較之衛官歲支。無甚懸殊。誠\有如憲檄所云。不過一轉移間耳。再查歸黔賞功十八寨糧賦。見係貴陽府通判駐劄安籠\經徵。但安籠\地方。屬於安順。而賢否官評。又出于貴陽。似有未便。今議將該通判改隸安順府屬。仍分駐安籠\。則名實不致混淆矣。更有請者。至若鎮遠府屬之施秉縣。安順府屬之普安縣。當設縣治之初。未經設立典史。查典史有巡緝逃盜之責。勢所必需之官。應各添設一員。以資巡捕。可否統俟憲臺酌採。會題定奪。

  常熟分縣條議

  陶貞一

  分縣之議。聞諸道路曰。地有肥瘠。必配并而後均。為是說者。為夫西鄉之有高區。而欲割以分屬也。邑之東西。其北境皆有高區。而東鄉又獨多低區。割西鄉之高者與東。亦應割東鄉之高者與西。而東鄉之低區。又應割以分屬。不割則仍不均。割則取田土而瓜分之。有是理乎。凡東西之高區不同。而所以畜水宣洩之道則一。往者蘭陽耿侯。嘗大興水利。著有成書。案而行之。則變瘠為沃。在指顧間。常熟之名可以不虛。今不以是屬望於賢父母。而首以畏難避就為說。是以細民分爨之智而為體國經野之規。何其繆也。議者徒見連旱四年。西鄉被災較甚。故視為畏途。設有不幸。連歲遇澇。則東鄉之為害。亦何異西鄉乎。水利修則高低皆可熟。水利壞則東西皆可虞。不此之問。而但顧目前。斯亦愚矣。然此猶未究極其害也。今農家治田。同段異邱。猶往往以爭水起釁。若瓜分兩屬。則數里之內。便如秦越人之肥瘠。而界上之爭。當無已時。即有耿侯其人。

  欲為民興利。而咫尺相牽。難以措手。其或遇災請命。亦必觀望推諉。此其為害。豈可一二計歟。且制府建議分縣。固謂分則事減。若疆界錯雜。奸宄必多。每一事發。動須會勘。至於命案。跬步可移。東訴未伸。西控已至。文書紛然。奔走不暇。兩縣胥役。接跡於途。從此民間無甯宇矣。欲事減而適得紛擾。此尤大害也。常熟都圖甲分。多至數千。東西兩分。業多更換。如更錯綜互置。則所在破圖易甲。當此辦漕倥?欲以旬月之間。推收量丈。胥吏因緣作奸。隱占飛灑。一二萬金錢。必歸若輩之壑。而叢弊滋甚。所謂治絲而棼之也。天下事本有不能盡均者。今分縣為兩。猶以一府而分數縣也。推而廣之。猶以天下而分十五司。未聞以雲貴之瘠。分配江浙之饒。何則。地勢固然。非可強同也。為國家牧小民。就令高下迥殊。亦惟所命之。況如吾邑。東西互有肥瘠。大略相同。今止就詳憲原圖。稍加損益。即未能銖兩無差。然亦不甚懸絕。君子為政。務宏大綱。而不必算及米鹽。務規久遠。而不必爭於目睫。惟執事深察地方之所便安。而毋惑於猾蠹之說。謹條分縣事宜如左。

  一議大勢。常邑地形。北高南下。高者苦旱。低者苦潦。必高低不甚偏枯。庶水旱各有救濟。利以東西分。不利南北分。若交叉搭配。不問而知其不可。

  一議疆界。體國經野。疆里為先。必得大勢。方幅界址分明。則管轄易而姦弊少。宜北自耿涇海口為界。南入坊濱出福山塘。至北水門。南出小東門。逕戈莊西南。出昆承湖。沿湖而南轉。東入洋浩涇。史家濱。南入廟涇。又東至儒家濱。又東至羅公濱。南逕唐墅入尤涇。出斜堰。抵崑山界。

  一議城廂倉廒。兩縣既以東西分界。在城亦如之。當就通衢勒石。使平直易曉。不當仍以圖分分。參差錯互。致臨事推諉。奸民得以避就。邑中原有東西兩倉。各就便分管。至濟農一倉。向為舂白糧之所。應仍就分用。

  一議湖山。常邑東西兩湖。濱湖舊有敵樓。設立巡船。防緝盜賊\。應東西各轄其一。華蕩與西湖相連。鎮山全在西城。並宜專歸西縣。

  一議市鎮。常邑大鎮有四。在東者曰梅李。芝塘。在南者曰唐墅。在西者曰田莊。其他二三百戶者。東西錯雜。不下十數。西縣原議。止有田莊一鎮。今酌以唐墅之河西益西縣。戶口大略相當。而黃涇以東。尤涇以東。水田二百餘頃。亦應西屬。以補瘠區。

  一議沙洲。常邑在江海之交。東曰薛家沙。在海中。去岸八十里。西曰福長壽沙。在江口。去岸十餘里。薛家沙應屬東縣。福長壽沙應屬西縣。不特地勢宜然。而薛家沙糧重累多。福長壽沙糧輕累少。以薛家沙歸東縣。庶與西縣高區相準。

  一議賦稅。常邑舊以四科起則。而灘地山塘附焉。大抵近海者為高區。地瘠而糧輕。近湖者皆低鄉。地肥而糧重。濱海分轄。則高鄉均。而旱災則西縣為甚。兩湖分屬。則低鄉均。而水災則東縣較深。如欲有利無害。必如耿令之書。大興水利而後可。否則勢有不能。如欲尺寸而計之。必使錙銖不爽。亦非愚之所能知也。

  一議差役。常邑僻處海濱。本無他役。惟煙墩馬路。時須修葺。或遇海上巡閱。例應供備。必得彼此適均。方無偏重。今以耿涇為界。則煙墩四十二座。各得二十一座。馬路一百三十里。各得六十五里。最為均平。不可移易。

  兩縣分管議

  陶貞一

  竊惟分縣之議。不出拈分坐分兩說。舊縣署中據則或東或西。分管俱便。新縣既就防廳之署。偏在城東。則便於東而不便於西。其理顯然。此憲批所以有拈分後。或將衙署互易之說也。但部議原令新縣建署。則互易似屬未便。不若逕遵憲批。無庸拈管。竟行坐分之說。尤為妥當。今議者欲參用兩說。城中則東西坐分。城外則拈分。愚竊以為不可。何以言之。新縣既在城東。應坐分北水門至大東門小東門。若拈得東縣。以東管東城至便矣。倘拈得西縣。則將越舊縣出西南門。然後為新縣之境。而舊縣反越新縣出東南門。然後為舊縣之境。莫非王土。不知何事為此自擾也。即以倉漕一事言之。縣雖分。猶各辦漕十萬。若西縣之民。越境以交東倉。東縣之民。越境以交西倉。城中河道狹小。嚴冬水涸。處處阻礙。即陸運\交錯。亦必日有?爭。分縣本以省事便民。何為紛擾若此。且又大不便者。縣令有城守之責。假如盜賊\竊發。在城則東西分轄。而城外跬步皆非吾民。雖相去不過數里。而呼應不靈。指顧之間。便失機會。此於朝廷設官守土之意。不亦大相剌謬歟。不佞竊以縣之肥瘠。詳於前議。既已不甚懸殊。則亦無庸趨避。宜東而東。宜西而西。直截分明。旬日而事定矣。苟為不然。舍平易正直之道。而多所瞻顧。若民家析產。惟恐失一毫便宜。於彼於此。不能自決。而託之公道。歸於拈分。有如昭文拈得西縣。則縣衙苟非另建於西。必當與常易署。是雖不能化多事為少事。然猶為近理。異乎城內城外。或坐或拈。自相矛盾。以貽害於無窮也。夫官猶傳舍也。執事者於敝邑利害得失。僅在目前。甚不必相爭也。而不佞輩生長此土。則不可以默默。蓋非好為異同。欲貽地方以久遠便安之計而已。

  辨名

  錢大昕

  天下府州縣名相同者。如江南廣西。俱有太平府。山東雲南。俱有武定府。雲南之武定府今改為州順天江南。俱有通州。直隸雲南。俱有趙州。直隸貴州。俱有開州。江西甘肅雲南。俱有寧州。山西廣西貴州。俱有永寧州。直隸河南。俱有唐縣。陝西湖北。俱有咸寧縣。福建湖南。俱有永定縣。江蘇陝西。俱有山陽縣。浙江山西。俱有山陰縣。山西湖南。俱有寧鄉縣。山東廣東。俱有海豐縣。江西四川。俱有東鄉縣。江西山西。俱有樂平縣。山東貴州。俱有清平縣。直隸廣西。俱有宣化縣。江西廣東。俱有石城縣。河南廣東。俱有鎮平縣。山東廣東。俱有海陽縣。江蘇甘肅。俱有華亭縣。江蘇陝西。俱有甘泉縣。湖南廣東。俱有會同縣。江西湖南。俱有安仁縣。浙江湖南。俱有石門縣。江西福建。俱有德化縣。奉天廣東。俱有廣寧縣。直隸江蘇。俱有清河縣。江蘇湖南。俱有桃源縣。安徽山西。俱有鳳臺縣。安徽浙江。俱有建德縣。安徽雲南。俱有太和縣。奉天浙江。俱有寧海縣。浙江廣東。俱有昌化縣。直隸貴州。俱有安平縣。陝西甘肅。俱有安定縣。陝西廣東。俱有三水縣。山西四川。俱有大寧縣。直隸廣東。俱有龍門縣。直隸江西。俱有廣昌縣。浙江江西。俱有新昌縣。江西山東。俱有樂安縣。江西浙江。俱有龍泉縣。陜西四川。俱有石泉縣。直隸廣東甘肅。俱有西寧縣。福建湖北廣東。俱有長樂縣。湖南甘肅貴州。俱有安化縣。直隸河南廣東。俱有新安縣。順天湖南廣東。俱有東安縣。安徽四川雲南。俱有定遠縣。安徽甘肅廣西。俱有懷遠縣。江西湖南四川。俱有永寧縣。江西四川廣東。俱有長寧縣。湖南四川廣東。俱有新寧縣。直隸山東浙江江西。俱有新城縣。安徽浙江山西四川。俱有太平縣。數年前有條奏當改者。皆格於部議不行。然攷之漢書。有上曲陽下曲陽。東武陽南武陽之名。泰山郡有東平陽。山陽郡有南平陽。別於河東之平陽。涿郡有南深澤。別於中山之深澤。則因其舊名。加以區別。古人固有行之者矣。至如廣西為省會之名。而雲南又有廣西州。舊為廣西府乾隆三十五年改雲南既為省會之名。其首府曰雲南府。而大理府又別有雲南縣。此則於體制有嫌。不若易以它名之為善也。

  請更同名之縣疏雍正九年

  江西巡撫謝敏

  竊惟各縣以印為憑。一切案卷文冊。皆必徵信於印。查江西省吉安廣信二府所屬。皆有永豐縣。其印信篆文。同一字樣。並無分別。共在一省之中。而有相同之印。倘姦徒假借。以此縣所用印信朦混於彼縣。恐一時難辨。易滋弊端。仰祈皇上賜將一縣。另改嘉名。庶免混淆之弊。至此外江省州縣。又有同名於各省者。如江省有甯州。而陝西雲南所屬皆有甯州。江省有長甯縣。而奉天四川廣東所屬皆有長甯縣。江省有新城縣。而直隸山東浙江所屬皆有新城縣。江省有龍泉縣。而浙江貴州所屬皆有龍泉縣。再如江省有新昌縣。而浙江亦有新昌縣。江省有德化縣。而福建亦有德化縣。江省有安仁縣。而湖南亦有安仁縣。江省有廣昌縣。而山西亦有廣昌縣。江省有石城縣。而廣東亦有石城縣。江省有興安縣。而廣西亦有興安縣。江省有永甯縣。而貴州亦有永甯縣。其他各省之州與州同名。縣與縣同名者尚有。并有府與府同名者。如姦徒有意作弊。則借此影射。隔省更恐無從辨察。皆應一併查改者也。

  議州縣不必設副官鄉官疏雍正七年

  鄂爾泰

  奉上諭御史龔健颺所奏。著鈔寫分發與總督鄂爾泰。田文鏡。李衛。巡撫尹繼善。署巡撫費金吾。謝敏。令其各抒所見。確議具奏。朕又思邇來八旗於參領佐領外。添設副參領副佐領。辦理旗下事務。甚有裨益。至於各省州縣。事務寔為繁多。或於知州知縣。亦添設一官為副。地方如有查勘工程。檢驗命案等事。州縣一人。不能分身兼顧者。添設一人。協同辦理。亦不致耽延遲誤。而州縣官陞遷離任之時。有平日同事熟習之員接辦。亦是有益。但兩人同為一官。或因事無專責。互相推諉。或因意見不合。彼此爭執。轉致事務稽遲。即如從前宜兆熊劉師恕之在直隸。於公事甚屬無益。今添設州縣副員。是否可行。有無裨益之處。亦著鄂爾泰田文鏡李衛尹繼善費金吾謝敏。各抒所見。一併議奏。欽此。併鈔御史龔健颺奏。請州縣自牧令丞尉而下。於東西南北四鄉。各設鄉官一員。取用本鄉之人以資治理。臣查得設官分職。專司而外。原有佐理。如州牧縣令以下。設有州同州判吏目縣丞主簿典史等官。而縣分大者。則添設縣丞。為之征比錢糧。審理詞訟。鄉鎮多者。則分設巡檢。為之緝捕匪類。查拏盜賊\。定制立法。固已屬盡善。況本朝定例。官員不許陞任本省。其選授?省。距原籍五百里以內者。亦應另補。親屬同官一處。又有迴避之例。近?本地。或易於屬託營私。而遠離桑梓。可杜徇私報復諸弊也。今若添設鄉官。即用本鄉進士舉貢生監耆民人等。若輩世居其土。非親即故。內有恩有德。亦有怨有嫌。一旦令其?居民上。予以事權。無論假公濟私。施威市恩。料事所必有。

  既不能保其盡得賢能矣。不賢不能之鄉官。縱能確知一鄉之中。某某刁惡。某某抗欠。某某酗酒賭博。某某行竊窩強。保其能秉公據寔。密告牧令。明申法紀乎。夫今之州同州判丞簿巡檢吏典等官。即論語所云應先之有司。漢制所稱三老嗇夫游徼等職之屬類也。唐書所載縣下於鄉者。即今之鄉約鄉保總甲總練之屬類也。名異寔同。人存法立。如果牧令得人。則此等人原俱可以助其不及而進其不知。即鄉進士舉貢生監內品行才德之選。亦未始不可以資耳目而益心思。是不必增鄉官而堪以佐理者甚多。設使牧令不得其人。則雖賢能鄉官。亦原不能主其事。或遇不肖鄉官。且適足濟其惡。且鄉官既應設。則佐貳可裁。佐貳不可裁。則鄉官為冗。臣愚以為該御史請設鄉官之議。似不可行者也。至所陳衙役差票之為害。錢糧盜賊\詞訟賭博保甲之不清。與夫宣講聖諭。解釋律條之難周。寔屬切中。但差票可以酌裁。而衙役必難竟革。不但牧令在所必需。即鄉官一身。亦難日遍鄉村。家喻戶曉。勢必轉用委差。謂鄉官之委差。必善於牧令之衙役。又誰能信其必然。如征收錢糧。則原有自封投櫃。并滾單紙皂之例。如緝拏盜賊\。則原有?落?右保結之例。如查禁賭博。則原有責成佐貳轉責鄉甲逐戶具結之例。如調處詞訟。則原有戶婚田土細事先批鄉?公講息結之例。如編行保甲。則原有戶口門牌細開名數。並記簿稽察之例。凡此諸條。並無遺法。據該御史所請委任鄉官之事。皆牧令之所得為。亦牧令之所能為。下屬奉行之不力。寔由上司督率之不勤。人之過也。於法乎何尤。至於宣講聖諭廣訓。以及解釋部頒律條。亦非鄉官四人。所以周至。在鄉官既仍須率用各村貢監生員。而牧令亦何不可分用各鄉貢監生員。臣以為但使天下大小官吏。誠\能各抒寔心。各宣寔力。既謹依良法。更善體美意。則固執為法。權宜亦為法。無庸別議紛更。此自古有治人無治法之言。所以為不可易也。再八旗事務。原與州縣不同。在參領佐領。半多世職。其所管轄。半多舊屬。雖有頑劣乖張之員。而瞻顧隱忍。在所不免。今添設副參領副佐領。既已貳其事。又以分其權。公同辦理。寔大有裨益。至於各省州縣。雖事務煩多。要止不過數項。得其頭緒。亦不難料理。況如邊省簡僻之州縣。並未設有佐貳。如大省煩劇之州縣。業經分畫管理。若復添設副員。於查勘檢驗等事。固可以分任。而一治兩官。非統非屬。儻不能和衷共濟。或復此忌彼猜。則誠\如聖諭。或相推委。或相爭執。轉致事務稽遲。甚屬無益者也。

  鄉亭之制日知錄

  顧炎武

  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風俗通曰亭?也?行旅宿會之所以今度之。必有居舍。如今之公署。鄭康成周禮遺人註曰。若今亭有室矣。故霸陵尉止李廣宿亭下。張禹奏請平陵肥牛亭部處。上以賜禹。徙亭他所。而漢書註云。亭有兩卒。一為亭父。掌開閉掃除。一為求盜。掌逐捕盜賊\是也。又必有城池。如今之村堡。今福建廣東凡巡檢皆有城韓非子吳起為魏西河守。秦有小亭臨境。起攻亭。一朝而拔之。漢書。息夫躬歸國。未有第宅。寄居邱亭。姦人以為侯家富。常夜守之。匈奴傳。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公孫瓚傳。卒逢鮮卑數百騎。乃退入空亭是也。減宣怒其吏成信信亡藏上林中宣使郿令將吏卒闌入上林中蠶室門攻亭格殺信是上林中亦有亭也又必有人民。如今之鎮集。漢封功臣有亭侯是也。亦謂之下亭。風俗通。鮑宣州牧行部。多宿下亭是也。其都亭則如今之關廂。司馬相如往臨邛。舍都亭。嚴延年母止都亭。不肯入府。何?斬王林卿奴頭。并所剝建鼓置都亭下。陳王寵有彊弩數千張。出軍都亭。會稽太守尹興。使陸續於都亭賦民饘粥。酒泉龐娥刺殺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1",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