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1",免费读到尾

  思過圖序

  邵大業

  易有之。君子以遷善改過。春秋之義大改過。蓋自徇齊敦敏而外。古昔聖賢。未有不以改過造道者。抑聞之記曰。退思補過。夫唯思之。乃得見而改之也。思之義大矣哉。分水柯澹齋。舊繪小像。而顏之曰思過。手執玦。玦者決也。風雷之象也。座設環。環者還也。從善如流之義也。思深哉。余因之有感矣。夫人苟非甚不肖。未有明知其為過而躬蹈之者也。當其矢心植行。恪然以繩墨自守。惴惴焉恐入於非道。而譽者輒至。其初譽之。未嘗不自疑。既而取以自証。乃竊然喜。漸則譽者益多。聞者益恬。久而自信其有譽於人也。遂并信其寔有善於己。於是聞譽若素。聞毀則怫然不任受。而毀者之言。遂不至於耳。乃至疚累日積。譽者日益堅。而陷溺既深。遂至有明知其為過而躬陷之者。噫嘻。諍友面折。不可求而得矣。其浸淫淪失以至於斯極者。豈非不思之過哉。余昧道懵學。往往獲譽於族黨。而世故結轖。末由發其深省。嘗用滋懼。今?茲圖。則邃然深念矣。夫由穠華而進於淡泊。一變也。由淡泊而進於恐懼。又一變也。充此心以至於耄耋。其所造曷可量。而其競兢亦甯有窮乎。

  學說

  白允謙

  方鴻問學。曰子何學之問。學不同乎。曰不同。上焉者得學之樂而為之。其次審學之益而不敢怠。世俗求仕之學。又其末也。昔人有言。學問不可以小成。公卿不可以苟處。仲尼不聽子羔為宰。子產不使尹何為邑。皆不欲輕仕而薄學也。是故貧賤之人而與貴富者較。分常遠焉。貴富之人而與學者較。則亦遠焉。術誼之正也。是故莫貴于知道而軒冕為微。莫富于博聞而金玉為嗇。貧賤而不忘學。斯可以揆學之益也。老死而不忘學。斯可以悟學之樂也。天之有時。以興百物。人之有命。以建萬事。非學則廢時而逆命。宇宙之罪人也。是故有徇聲之學。成名而止矣。有求仕之學。安祿爵而止矣。有才猷之學。治效邦邑而止矣。有致盛之學。為人主大臣功加于時而止矣。有道躬之學。奉之為言行出入而不可失也。有純化之學。任之為死生旦暮而不可離也。日月行于上而弗知。萬變當於前而弗動。居非此無以為畜。行非此無以為力。耄老非此無以自全。身非此無其身。心非此無其心也。然後乃知學之樂。孰因人以為事。

  茂才

  張望

  天以降才。山川以鍾才。學以養才。或才而聖。或才而賢。才而日茂者上也。才而止者次也。才而萎者下也。夫才而萎。書契以來有之矣。天也山川也學也。有所歸也。韙哉猶有?今將鑄說以錮之。人肖天地。其生也造形噓氣於其父母。始生腎。腎有兩。左水法天之一。右火法地之二。天地人無水火。不能成乎三才。腎以水為體。以火為用。其藏精與志。其主骨。精者腎之真氣也。易曰精氣為物。言氤氳化生也。水之流行。無遠弗至。志之象也。骨者水之凝也。是故饑之不枵。渴之不竭。寒之不栗。暑之不煩。霜之不?霧之不迷。風之不撓。繭之不?血之不辛。絕高不顛。險若坦夷。其內大充。其應無窮。若是者孰為之。精為之矣。是故其位置也自高。其待己也甚厚。其望世也實深。以悲乎天命。以閔乎人窮。毋苟飽。毋營居。家必孝。國必忠。如射者之中的。不中弗已。如御者之致遠。不致弗歇。若是者孰為之。志為之矣。是故擔君父之重。當四海之變。定傾側之危。冒嫌疑之際。持鎮靜之操。朝廷著其節。天下服其勇。若是者孰為之。骨為之矣。夫天地之水火在人身。用之經數十年。而飲食焉。男女焉六淫焉。七情焉。曲禮曰三十壯。四十強。五十艾。六十耆。七十老。八十九十耄。素問曰四十而衰。衰者腎之衰也。水衰則濫。火衰則焚。其正委權。其邪當事。於是精衰則狂惑而喜忘矣。志衰則忨歲以愒日矣。骨衰則骫骳無堅直矣。人身也者。自無而之有也。三月而孩。不能精也。不能志也。不能骨也。始乎腎者卒乎腎。此亦消氣歸根。自有而無之驗也。天之所降山川之所鍾。及其衰也。天與山川不能扶。世之論才者。原始要終。雖或憾其不茂而至於萎。方自返其父母之天。而冥芒莫之省也。夫惟聖人者學以養之。聖人之才。與年加茂。聖人不能離乎。飲食男女。六淫七情。學焉而節之。潤之乎詩書之膏。游之乎仁義之府。以葆其精。以磨其志。以申其骨。以扶其衰。有所不足。不敢不勉終其身焉而已矣。故其事業功德。老而煥然愈彰甚矣。夫學者變化之神能也。

  澹泊明志論

  徐旭旦

  人之所以能伸于萬物之上者。志也。人之所以克遂其志者。不為外物誘也。心一也。而奪之者百。辨之弗嚴。而守之弗定。鮮不為其所動矣。惟知我之得于天者。本無不足。而窮達之數。一任其自至。而無所加損焉。則是我尊而物卑。我大而物小。極生平之所建立。無不可于隱居日信之。昔武侯訓子曰。澹泊明志。請申其旨。夫人自成童而入大學。必棄幼志以順成德。是人之有志。豈不于離經時早辨之哉。第志有未明。目極芻豢。耳窮鄭衛。目悅膏澤。而心矜勢能之榮。外有所增內必有所損。外有所取內必有所棄。試思志為誰之志。而竟令紛華靡麗移也。凡以不能淡志故至此。古之人志有未得。渭可釣也。莘可耕也。版築之勞不辭也。疏水簞瓢之貧不厭也。夫豈以淡泊鳴高哉。誠\以不歷盡天下之窮。不足以明吾志之貞。不閱盡天下之困。不足以明吾志之異。辨之也嚴。故其守之也定。守之也定。故其歷久暫皆有以自信而不疑。時而薖軸此志也。時而廟廊亦此志。時而裋褐此志也。時而華袞亦此志。時而藜藿此志也。時而鼎烹亦此志也。人悅聲色。志定而聲色不足悅。人好貨利。志潔而貨利不足好。人矜權勢。志高而權勢不足矜。人慕功名。志大而功名不足慕。夫豈惡此而逃之。我之所得于天者。本無不足。惟澹泊以明吾素足矣。而豈以區區外物攖吾志哉。後之君子。亦嘗有志于是矣。然不明于所性之存。而養之未裕。得失亂于中。利害迫于外。不勝遷徙誘慕而志以隳。為天下竊笑。吾是以于武侯澹泊明志之訓。三復不置云。

  變化氣質論示弟

  趙青藜

  士不學。不足為士。學不變化氣質。不足為學。張子曰。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周子通書。於氣質分剛柔。更於剛柔中分善惡。凡屬氣質。即宜變化。而吾謂變化之在陽剛者為尤急。何則。一事也。為天理所不容。為人情所未有。從旁觀者。莫不憤然攘臂思爭。而其燄方張。卒莫敢攖。陰柔者有退議於私已耳。而陽剛者必起而大聲疾呼。庭辱之以為快。且激於靡靡者之退議於私也。愈必大聲疾呼。庭辱之以為快。苟不有以變化之。勢將為狂為顛為使酒罵坐為游俠。亦卒以是致殺身之禍。設以聖人處此。必不若是。然而當日快之。筆之於書。今日快之。誦之於口。苟非聖人之道。其孰從而折之。使之屈首抑志。以肆力於變化哉。聖人之道。莫若使之自見其心。誠\於激而有發後。清夜自思。得見其所謂已甚者而變化之。得見其所謂小不忍者而變化之。見所謂小不忍而并得見其變化之尚非所安以求其安。而安者得而心之本體乃見。其不思不見者。平日認氣為心而習弗察也。其一思必見者。蔽止在氣。未汨於世。故而心自靈也。由是周旋乎禮樂之文。含咀乎詩書之味。從容於朋友相觀之善。優游於仁義中正之域。以涵養其心。時時見所謂未安者。而庶幾其可無大過也。嗟乎。以今日之氣習風尚。安得有陽剛暴耳戾耳忿爭焉耳。甚者飾為矯然之節。以陰行其容悅。以欺人自欺。直陽剛之賊\耳。變化焉而客氣退。正氣伸。自不患其舉之不能勝。而于以配道義。塞天地。嗟乎。士必有一變至道之基。而後有百折不回之氣。微斯人吾誰與。語此。

  答張一衡書

  魏禮

  天下去樸久矣。樸者人之本。萬物之根。世道治亂之源也。夫惟樸去至于盡。而小人盜賊\弒逆烝報殺戮之禍害相尋矣。故世之治也必先反樸。而其亂必先之以浮靡巧詐言行乖戾。以醢釀殺機。天地莫可如何。遂聽人之所為。日月星辰易其度。山崩川竭震坼貿亂之變。成兵戈疾疫水旱之災。其勢有所不得已。不如是則不足以芟除廓清其氣運\。使天下之人困慮無聊。巧詐莫能發。財竭力盡。浮靡無由作。于是噩噩渾渾。太古復出。猶秋冬凋殺。木葉盡脫。元氣悉反于根荄。而春始萌矣。而君子之修身亦然。善用其智巧者亦然。智巧而不本于樸。則終必顛躓覆溺而智巧窮。夫土石至樸也。峻宇雕牆。黃金白玉之璫。資傅麗焉。草本之根至樸也。華實資生焉。故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愚者。大智之基也。拙者。大巧之基也。僕竊觀足下書指。何其樸也。人莫不自侈其家世。而足下樸言之。夙遊處于公卿大人。而樸未嘗漓。其謂僕語亦甚樸。無溢辭。因思古來當去樸之時。必有二三君子?其樸以還天地。使絲續于後。故一代有一代之盤古。中古叔季。叔季復為盤古。理固然也。足下?守樸君子。僕甚恨覿面失之也。方筍輿各熟視舉手時。見足下無澆漓之氣。心竊異之。友人見足下者。謂足下太樸。不宜任有司。其殆見足下之樸。而未見足下以樸為基之用者耶。僕因感足下樸而究言之。

  樂儉堂記

  朱彝尊

  太原劉炳。請名其所居之堂。予名之曰樂儉。而為文記之曰。儉之為德。匪直以撙節日用飲食而已。君子將收其放心。必自此始。夫象犀琛貝綃紈錦\綺臺池僕御之盛。人咸慕而趨焉。及危機既觸。紛華盡去。悔尤隨之。往往退而喪其所處。未有百年不易者。然後知儉之能久。惟其可久而樂存焉。我既閑其侈心。天下無不足之境。食之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1",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