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化痰丸治停痰留饮,胸膈痞满,头目眩运恶心,咳嗽痰涎。
陈皮青皮良姜干姜(炮。各二两)
上为细末,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倍术丸治五痰饮证。
干姜(炮)肉桂(去皮。各半斤)白术(炒一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澹寮》)顺元散治气虚,中气痰厥,虚寒厥冷,不得睡卧。
南星(制,一两)川乌(制)附子(制。各半两)木香(二钱半)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十片,煎七分,热服。
黑锡丹治痰气壅塞,上盛下虚,心火炎炽,肾水枯涸,一应下虚之证,及妇人血海久
冷无子,赤白带,并宜服之。(方见头痛门。)
灵砂丹治上盛下虚,痰涎壅塞,此药最能镇坠,升降阴阳,安和五脏,扶助元气。
水银(一斤)硫黄(四两)
上以硫黄新铁杓化开,次入水银炒成砂子,入固济罐内,以铁灯盏封口,盐泥赤石脂,
固定三钉在地上架住罐子,四围砖拦,以文武火炼一日,罐子通红为度,冷定取下,则成灵
砂。研极细末,糯米糊丸,麻子大。
每服二十粒,空心米饮下。此灵砂即炼银朱,市中罐口砂是也。
(《三因》)强中丸治胃脘虚寒,痰饮留滞,痞塞不通,气不升降。
高良姜干姜(炮)陈皮青皮(各一两)半夏(制,二两)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八味丸肾气丸并治虚寒痰饮。(方见虚损门。)
药方
属性:(《和剂》)四七汤治七情气郁结聚,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
不下,并治中脘痞满,痰涎壅盛,上气喘急。
半夏(三钱)茯苓(二钱四分)浓朴(一钱六分)紫苏叶(一钱二分)
上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丹溪)香莎丸调中气,散郁痰。
香附子苍术(各四两)黄芩(二两)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中和丸治湿痰郁热。
苍术黄芩半夏香附子(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下。
清痰丸专清中脘食积热痰。
南星(制)半夏神曲(炒)山楂香附子(制)陈皮(去白。各一两)青皮枳实苍术
黄芩乌梅枯矾滑石干姜(炮。各半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服。
僵蚕丸治郁痰。
白僵蚕栝蒌仁杏仁诃子贝母五倍子(各等分)
上为末,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良方》)前胡半夏丸治感冒停痰咳逆。
前胡半夏茯苓(各一钱)陈皮紫苏枳壳木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乌梅一个,煎一盏,食远服。
药方
属性:(《和剂》)千缗汤治风痰壅盛,喘促不能睡,一服则安。
半夏(制)南星(制。各二钱)皂角(一寸)甘草(一钱)
上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苏子降气汤治痰喘气逆不已。(方见气门。)
(丹溪)黄栝蒌丸治食滞痰壅喘急,如神。
栝蒌仁半夏(制)神曲(炒)山楂(各等分)
上为末,栝蒌水为丸。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杏仁来复丹治痰喘。(即来复丹加杏仁,方见痼冷门。)
药方
属性:(《和剂》)葛花解酲汤(方见饮食门)治酒滞,宿痰留积,胸膈痞满。
(《瑞竹》)半夏汤消酒痰宿饮痞满。
半夏(制)橘红桔梗(炒。各一两)枳实(炒半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服。一加黄连、砂仁各一钱。
御爱紫宸汤(方见前。)
(《集成》)白龙丸治酒积有痰。
半夏白茯苓白矾(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姜汤下。
药方
属性:(仲景)瓜蒂散
瓜蒂(七十五枚)赤豆(同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钱半,量虚实加减,空心温齑汁调服。
(子和)独圣散
瓜蒂(不拘多少)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齑汁调服。胁痛加全蝎,头痛加郁金同服吐。
茶调散(一名二仙散)
瓜蒂(二钱)好茶(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齑汁调服。
稀涎散
猪牙皂角(炙去皮弦,一两)藜芦(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或一二钱,浆水调下,牙关不开者灌之。
三圣散
瓜蒂(一两,锉炒微黄,研末,滓再炒研)防风(一两)藜芦(三钱,去苗去心)
上为粗未,每服约半两,以齑汁三茶盏,先用二盏煎三四沸,去齑汁,次入一盏煎至
三沸,却将原二盏同一处熬二三沸,去滓澄清放温,徐徐服之,不必尽剂,以吐为度。
蔚金散(轻剂)
蔚金滑石川芎(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空心齑汁调下。
青黛散(吹鼻)
猪牙皂角(一条)玄胡索(一粒)青黛(少许)
上为细末,鼻内灌之,其涎自出。
(《元戎》)胜金丸
薄荷(半斤)瓜蒂(半斤)藜芦末(一两)猪牙皂角(一两)朱砂(半两)
上将皂角炙,去皮弦捶碎,水一升,与薄荷一处,揉取汁,熬成膏,另将藜芦等研匀,
用膏子和丸,龙眼大,以余朱砂为衣。温酒化下一丸,以吐为度。得吐知人事者,愈。不知
者,不救。或谓不吐唾痰涎,不须吐法。有痰饮凝结胸膈,阻塞清气,或咳而不已,或闷瞀
昏沉,或悸怖健忘。如此诸证,俱宜吐涌。若谓无显而不吐,病何由安?
药方
属性:(《金匮》)浓朴大黄汤治肢节胁满,痰饮为患。
浓朴(一钱)大黄(五钱)枳实(八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温服。即《伤寒》小承气汤是也。
十枣汤治悬饮内痛。
芫花(醋拌经宿炒黑勿焦)甘遂(面包煨)大戟(长流水煮半时晒干。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盏半,煮大枣十枚至八分,去枣纳药末。强人一钱,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
更加五分决下,徐以糜粥自养。
(《三因》)小胃丹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利肠胃之痰。
芫花甘遂大戟(各一两)大黄(酒拌蒸,一两半)黄柏(炒褐色,二两)
上为细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温汤下。
(《三因》)控涎丹凡人忽患胸背手足头项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钓痛,时时走易
不定,乃是痰涎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误认瘫痪,非也。
甘遂(制)大戟(制)真白芥子(各等分)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临卧淡姜汤或温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甚者量加之。
妙应丸治诸痰。
控涎丹(加下项药),惊痰加朱砂,痛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成块者,加穿
山甲、鳖甲、玄胡索、蓬术,臂痛加木鳖子去油、官桂,热痰加盆硝,寒痰冷冻饮料加胡椒、丁香、
肉桂。
(《宣明》)三花神佑丸治一切湿热沉积,痰饮变生诸病,或风热燥郁,肢体麻痹,
走注疼痛,风痰涎嗽,气血壅滞,
不得宣通等证。
芫花大戟甘遂(各半两)黑丑(取头末,二两)大黄(一两)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日三服,快利为度。
痞满甚者,初多服,顿攻不开,反加痛闷,则初只可服二三丸,每服再加二丸,快利则止。
以上五方皆是攻结破饮,药性之有毒者,非此瞑眩,厥疾弗瘳,诚不得已而用之也。
医者须要量人虚实,不可轻率也。
(隐君)滚痰丸治一切湿热食积等痰,窠囊老痰。
大黄(酒蒸)黄芩(各半斤)礞石(制,一两)沉香(五钱)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强弱加减。
隐括其方,诗曰∶
甑里翻身甲挂金,于今头戴草堂深。
相逢二八求斤正,硝青礞倍若沉。
十七两中零半两,水丸桐子意常真。
千般怪证如神效,水泻双身却不任。
凡服滚痰丸之法,必须临睡就床,用熟水一口许,只送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在咽膈间徐
徐而下。如日间病出不测,疼不可忍,干呕恶心,必即徐瘥者,须是一根据临睡服法,多半日不
可饮食汤水,及不可以起身坐行言语,直俟药气除逐上焦痰滞,恶物过膈入腹,然后动作,方
能中病。每次须连进两夜,所服次日痰物既下三五次者,夜减十丸,下一二次者,仍服前数,
下五七次或只下二三次而病势顿已者,次夜减二十丸,头夜所服并不下恶物者,次夜加十丸。
壮人病实者多至百丸,虽狂痰动实及暴卒恶候,多服无妨。大抵服罢仰卧,咽喉稠粘壅塞不利
者,乃痰气泛上,药病相攻故也。少顷,药力既胜,自然宁贴。往往痰病日久,结实
于肺胃间,或只暴病余无泛溢者,服药下咽即仰卧,顿然百骸安静,五脏清宁,梦寐佳境,如
游华胥氏之国,和悦何可云喻?大抵次早先去大便一次,其余遍次皆是痰涕恶物,亦有看是溏粪,
用水搅之,尽系痰片,粘涎,或百中有一,稍稍腹痛腰背拘急者,盖有一种顽痰滞秘,里急后
重,状如痢疾,片时即已。若其痰涎易下者,其为快利,不可胜言,顿然满口生津,百窍爽快。
间有片时倦怠者,盖为病苦不安,一时为药所胜,体气和,似醉初醒,如浴方出,如睡初起,
则非虚倦也。此药并不洞泻元气,但能取痰积恶物,次第穿凿,而下腹中槽粕,并不相伤。非
比神佑丸小胃丹之毒药悍,多服必伤人也。服者当自知之。
一切新久失志丧心,或癫或狂等证,每服百丸,人壮气盛能食。狂甚者一百二十丸,以效
为度。
一切中风瘫痪,痰涎壅塞,大便或通或结者,每服八九十丸,壮实者加之。常服二三十丸,
则无大便秘结之患,自然上清下润。
一切阳证,风毒遍身,游走疼痛,每服八九十丸,未愈再加。
一切无病之人,遍身筋骨平日疼痛不能名状者,每服七八十丸,未效加之,以效为度。
一切头痛又非头风,牙痛或肿或痒,每服八十丸,
一切噎气吞酸致于嗳逆膈气,及胸痞,腹中气块冲上,呕吐涎饮,状如翻胃者,每七八
十丸,未效再服。
一切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怵惕不安,阴阳关隔,变生怪证,每服七八十丸,甚者加之。
一切新久痰气喘嗽,或呕吐痰沫,或痰结实热,或头运目眩,每服七八十丸。老人虚弱者,
四五十丸,未效加服。
一切急慢喉闭赤眼,每服八九十丸。腮颊肿硬,绕项结核,若瘰之状,正宜服之。口糜舌
烂咽喉生疮者,每以五六十丸,同蜜少许,一处嚼碎噙睡,徐徐咽下。些少口疮等证,只以二
三十丸如前噙嚼二三夜即瘥。
一切荏苒之疾,男子妇人之患非伤寒内外之证,或酒色吐血,或月水愆期,心烦志乱,
或腹满胁痛,或背胀腰疼,耳聩鼻干,酸疼燥热,干呕恶心,诸般疼痛,百药不效,病者不能喻其状,方书未曾载其疾,
医者难以别其证,并根据前法加减服之,无不全愈。
(《拔萃》)蠲饮枳实丸逐饮消痰,导滞清膈。
枳实(炒)半夏(制)陈皮(去白)黑牵牛(取头末。各三两)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御药》)涤痰丸治三焦滞气,胸膈痞满,咳唾稠粘,面上赤热,肢体倦怠,不思饮食。此药下痰饮,消食
快膈。
木香(二钱)槟榔半夏(制)三棱(各半两)青皮陈皮枳壳(各三钱)大黄(一两)黑牵牛(二
两炒)
上为细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姜汤下。
开结枳实丸宣导滞气,消化痰饮。专治呕逆恶心,宿酲不醒,宿物停滞,两胁膨胀,咽嗌不利,上气咳嗽等
疾。
枳实(炒)白术(炒)半夏(制)南星(制)白矾(枯)苦葶苈(炒)青皮大黄(各五钱)木香
(三钱)黑丑(头末,二两)大皂角(炙去皮弦)旋复花(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妇人干呕,嗝气满闷,或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姜葱汤下。
(子和)川丸(即川散)治一切痰饮,十种水胀。
甘遂(面包煨)芒硝(各二钱)郁李仁(一钱)大黄(三钱)牵牛末(二钱)
上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圣惠》)舟车丸治五饮痰积肿胀。
甘遂大戟(醋炒)芫花(醋炒。各一两)大黄(二两)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去白。各五钱)
牵牛(头末,四两)轻粉(一钱)
上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温水下,以利为度。
(《医林》)乌巴丸治胸膈久为顽痰所害,积成痰气,面目清白色,肿浮,不思食,遍身痛,夜间气壅不得睡,
往来寒热,手足冷痛,不得转侧。屡用南星、半夏、黑锡、灵砂坠之不下,取之不出。此是顽痰坚
滞,宜此药。
利下顽痰如鱼脑则愈,未利再服。
乌梅肉(二两)巴豆(五粒,研去油)
上用水两碗,砂铫内将乌梅肉煮烂,候水稍干入巴豆,将竹片搅,候如稠糊,取出捣烂,
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丸、十一丸或十五丸,姜汤下,不拘时。
(《玉机》)透罗丹治痰实咳嗽,胸膈不利。
皂角(酥炙去皮弦,一两)黑丑(微炒)半夏大黄(各一两)巴豆(去油另研)
杏仁(去皮尖炒。各一钱)
上为细末,姜汁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医林》)坠痰丸治痰饮风痰等证。
黑丑(头未,二两)枳实枳壳(半两)白矾(枯)朴硝(风化)猪牙皂角(各三钱。炒)
上为细末,萝卜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平旦时服,初下粪,次下痰。
(《瑞竹》)神仙坠痰丸
大皂角(炙去皮弦子,一两六钱)白矾(一两二钱)黑丑(取头末,四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医林》)破痰丸治痰饮心腹痛立效。
荜茇胡椒丁香木香砂仁蝎梢乌梅肉青皮巴豆(去壳。各等分)
上以青皮同巴豆入浆水内浸一宿,次日同炒,青皮焦,去豆为末,水浸乌梅肉,汤炮蒸饼,
碾和成膏,入药和匀,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不拘时,姜汤下。
(《秘方》)沉香和中丸治一切痰气壅盛。
陈皮青皮枳壳黄芩(各一两)木香礞石(制。各半两)大黄黑丑(头末。各一两二钱)
槟榔(一两)沉香(二钱)滑石(二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茶清下。
药方
属性:《御药方》∶治胸中有痰瘀癖者,白矾一两,水二升,煮一升,入蜜一合更煮少时,温
服。须臾即吐,如未吐再饮熟水一盏,吐痰为效。
一方∶治膈壅风痰,以半夏洗净为末,姜汁和为饼子,湿纸包煨,熟水二盏,饼子一块
弹子大,入盐五分,煎一盏,食远温服。
一方∶治痰涎隔塞,以槟榔为末,每服食后白汤调下二钱。
一方∶治痰饮流注疼痛,以大半夏二两,洗净为末,风化硝一两,姜汁打糊丸,梧桐
子大。姜汤下十五丸,痛在上临卧服,在下空心服。
《千金翼方》∶治痰饮吐水,用赤石脂一斤为细末,每服方寸匕,酒饮任下,渐加至三
匕,服尽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按∶《本草》赤石脂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吐
清汁,诸药不效,用此遂愈。
一方∶治顽痰不化,以石青一两,石绿半两,俱水飞末,曲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白
汤下四十丸,五日十日一服,轻者半月一服。
一方∶治冷痰寒饮恶心,用荜茇一两为末,食前用清米饮调下五分。
《胜金方》∶治风痰,白僵蚕七条细研,以姜汁一匙,温水调灌。
又方∶治风痰,萝卜子末温水调一匙,良久吐涎沫愈。
一方∶消痰润燥,以贝母为末,和砂糖为丸,龙眼大,嚼下能止嗽。
《经验方》∶治胸膈气滞,烦闷,痰饮不利,头目不清,生南星刮去皮,半夏汤泡
七次,各五两为末,以姜汁和
为饼,以楮叶盖之,今发黄色,晒干,须五六月内做,合时用香附子一两,制如常法,以成曲
二两共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汤下。
一方∶治痰饮上气,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头目昏眩,吴茱萸泡,焙干,白茯苓等分
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熟水下。
一方∶治风痰食不消化,大便秘涩,诃子三枚,捣调酒服三五度,良。
一方∶治风痰用郁金一分,藜芦十分为末,每服一字用温浆水一盏,先以少浆水调下,
余水漱口,都服便食物压之。
一方∶治痰晕用白矾枯为末,姜汤调下,吐之即愈。
一方回生丹∶治痰厥气绝,心头温者,取古塔上陈锻石一合,水一盏,煎滚去水,再用清
水一盏,煎极滚澄清,凿口灌之,痰下自苏。
一方化痰丸∶用天络丝,(即丝瓜也。)通条烧存性为细末,枣肉为丸,弹子大。每
服一丸,好酒化下,立可化痰。
一方∶治风痰壅塞,大便秘滞,用蜣螂大者一枚,小者一对,新瓦上烙干存性为末,
好酒调下。不能饮酒者,以滚水各半服,大便即通,其效如神。蜣螂名推粪虫,以其性能推粪
下行通塞故也。
一方∶治痰饮奇效,以瓦楞子壳,即海蚶子,不拘多少,炭火研末,候栝蒌黄熟时,
正捣和瓦粉作饼子,晒干为末,用蜜汤调一钱,或入诸药为丸,其效过于海粉多矣。
造蛤粉法∶此可代海粉用,能化酒痰顽痰。有谓此粉即海粉,非也。泰州紫口蛤蜊,
以炭火成粉,候栝蒌熟时,同粉捣烂作饼子,竹囊悬风处阴干,次年听用。入丸药为极细末,
入煎药为咀。
药方
属性:左右侧卧,不息十通,治痰饮不消。右边饮积左侧卧,左边饮积右侧卧。又有不消,
气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饮也。
病机
属性:咳论篇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
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
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
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邪,乘至阴则脾先受邪,乘冬则肾先受邪。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
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
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
之,胃咳之状,
咳则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
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
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厌。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帝曰∶治之奈何?曰∶治脏者治其俞,
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阴阳应象篇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五脏生成篇曰∶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诊要经终篇曰∶春刺秋分,筋挛气逆,烦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示从容篇曰∶咳嗽烦冤者,肾气之逆也。
《内经》有以咳言者,有以咳嗽言者,如秋伤湿二篇,一篇只咳字,一篇有嗽字,子
和谓此则知咳即嗽也明矣。《玉机》分为阴阳气血,亦过凿矣。洁古《机要》云∶咳乃无痰
有声,嗽乃有痰无声,咳兼嗽乃有声有痰,此为咳嗽之少别,然则字义倒说为戾耳。
病机
属性:柏斋何氏曰∶《机要》所论咳嗽二证,盖倒说也。肺为气主而声出焉,肺伤寒饮,郁而为
痰,声欲上出,为痰所隔,故相攻而作声,痰出声乃通利,斯谓之咳。外感风寒,肺管为寒气所
束,声出不利,故亦相攻作声,然无物也,斯谓之嗽。咳字从亥,亥者有形之物也,故果核草
皆从亥,亥复有隔阂之义。嗽字从束从吹。此古人制字之妙,乃二证之所以分也。观此则《机要》之说,诚倒置欤!
病机
属性:《巢氏病源》曰∶《千金》叙十咳之异,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二曰寒咳,
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坚满,咳则引痛,
其脉反逆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是也。六曰脾咳,
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而引头项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肾咳,咳则耳聋
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九曰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
病机
属性:张子和曰∶经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指寒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
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后人执是言,断以
嗽为寒,更不参较他篇,岂知六气皆能为咳。经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岁火太过,炎暑
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咳嗽;岁木不及,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病咳而鼽;从革之纪,金不及
也,其病嚏咳;坚成之纪,金太过也,上征与正商同,其病咳;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金上
从,嗽嚏衄;少阴司天,火淫所胜,咳嚏血烦心;少阳司天,天气热郁于上,咳逆呕吐;少阴
司天,热气生于上,清气生于下,寒热凌反而生于中,民病咳喘;少阴之复,燠热内作,气动于
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则入肺,咳而鼻渊。苦此之烦,皆生于火与热也。厥阴司天,客胜
则耳鸣掉眩,甚则咳。若此之类,乃生于风。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咳唾则有血;太阴之复,
湿变乃举,饮发于中,咳喘有声。若此之类,乃生于湿。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痛;岁金
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咳喘逆,逆甚则
呕血;阳明司天,金火合德,民病咳嗌塞;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嗌塞而咳;阳明之复,清气大
举,咳哕烦心。若此之类,皆生于燥。太阳司天,客气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
若此之类,乃生于寒。此六气皆能咳嗽,岂可专为寒乎?
病机
属性:风乘肺者,日夜无度,汗出头痛,涎痰不利。
热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手足寒,乳子亦多有之。
火乘肺者,咳喘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窍血溢。
燥乘肺者,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枯,细疮湿痒,大便
秘涩,涕唾稠粘。
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饮冷,冬月坐卧湿地,或冒冷风寒,秋冬水中感之,咳急而喘。
湿乘肺者。(必有脱简。)
病机
属性:陈无择云∶伤风嗽者,憎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伤寒嗽者,憎寒发热,无汗恶
风,烦躁不渴;伤暑咳者,节骨烦痛,四肢重着洒淅,此属外因。五脏咳而不已,则六腑受之
者,此属内因。如咳而发作寒热,引腰背痛或喘满,此因房劳伤肾。或中满腹胀,抢心痛不欲
食,此因饥饱伤脾。或咳而左胁偏痛,引小腹并膝腕疼,此因疲极伤肝。或吐白涎,口燥声
嘶,此因呼叫伤肺。或咳而烦热自汗,咽干咯血,此因劳神伤心,并属不内外因也。
病机
属性:巢氏曰∶肺虚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气还聚于肺,肺则胀,是为咳逆也。邪气与正气相
搏,正气不得宣通,但逆上咽喉之间,邪伏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烦闷欲绝,故谓咳逆上气也。
病机
属性:河间曰∶咳(当作嗽也)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当作咳也)是无声而有痰,
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二字似反说也,或传写之讹耳。)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
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故知嗽为秋伤于湿,积于脾。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
气宜清肃,反动之,气必上冲而咳嗽,甚则动于湿而为痰也。各随五脏治之。假令湿在肝经,谓
之风痰;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脾经,谓之湿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宜随证治之。无痰
者,以辛甘润肺。咳而嗽者,治痰为先。故谓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
其气,而痰饮自下。
病机
属性:巢氏曰∶呷嗽者,犹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搏,
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仲景丹溪皆云∶喉中作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之属是也。)
其与咳嗽,大抵虽同,至于投药,则应加消痰破饮之物,以此为异耳。
病机
属性:干咳嗽者,无痰有声是也。此证本于气涩。涩微者,连嗽十数声,方有痰出;涩甚者,
虽嗽十数声,亦无
痰也,是为干咳嗽。干咳嗽者,难治,系火郁之甚,乃痰郁火邪在肾中,用苦桔梗以开之,下
用补阴降火。不已则成劳,须用倒仓法。此证多是不得志者有之。
病机
属性:戴氏曰∶久咳嗽,午后作寒热,盗汗出,或痰唾兼红,则成劳怯,主补阴清金。(详见痨瘵门。)
病机
属性:《金匮》论云∶热在上焦,咳嗽既久而亡津液,或用燥药过度,或用利药汗药太多,重亡
津液,故寸口脉数。其人咳嗽,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若口中辟辟燥咳,胸中隐隐痛,
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腥臭者,皆为肺痿肺痈。(详见本门。)
脉候
属性:脉浮为风嗽,脉紧为寒嗽,脉数为热嗽,脉细为湿嗽。(以上为外邪之所感。)脉浮紧则
虚寒,沉数则实热,弦涩为少血,洪滑为多痰。(以上为内气之所郁。)《脉经》曰∶关上脉微为咳。
肺脉微急为咳而唾血。咳而脉弦涩为少血。细涩而数为房劳。双弦者为寒。偏弦者为饮。脉沉为留饮咳,弦实者宜埕。
右寸短涩,伤肺嗽。右关短涩伤脾嗽。左关短涩伤肝嗽。脉出鱼际为逆气喘嗽。咳脉
浮直者生,浮濡者生。脉数有热,气逆而喘,不得卧者,难治。咳而脱形,发热脉紧浮者,
不治。咳而脉紧者,死。咳而呕吐,腹胀且泄,脉弦急者,不治。
治法
属性:河间曰∶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
嗽自愈;枳壳、
陈皮利其气,而痰饮自除。痰盛而能食者,小承气汤微下之;痰盛而不能食者,浓朴汤疏导之;无
痰而咳嗽者,当以辛甘润其肺,如蜜煎生姜汤、蜜煎橘皮汤之类是也。《本草》云∶陈皮味辛,
理上气,行滞塞,青皮味苦,理下气,二味俱用散三焦痰气不可少也。
治法
属性:夏月嗽而热者,谓之热嗽,以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之属是也。冬月嗽而恶寒,谓之寒嗽,
以小青龙汤加杏仁、冬花、细辛、干姜之属是也。
凡嗽,春是春升之气。(《杂着》云∶宜润肺抑肝,二陈汤加杏仁、知母、五味子、川芎、
白芍药、麦门冬、炒黄芩。)
夏嗽火炎于上。(用二陈去半夏加五味、桔梗、桑白皮、地骨皮、麦门冬、黄芩、石膏、
贝母之类。)
秋嗽湿热伤肺。(用清热泻湿,二陈汤去半夏加杏仁、天门冬、防风、桔梗、苍、白术、
桑白皮、栀子仁、黄芩之类。)
冬嗽风寒外束。(用解散,二陈汤加麻黄、桂枝、桔梗、杏仁。发热头痛,加川芎、本、前胡、柴胡之类。)
治法
属性:凡咳嗽之人,体气虚弱者,用泻气药多不效,间有效者必复作,若此者,并宜补益而嗽自
愈。体气浓者,或系外感,俱宜发散邪气,破滞气而嗽自宁。新咳嗽者,亦是从实者之治也。
久咳嗽者,从补法之治也。或用涩药击其惰归,九仙散之属是也。
治法
属性:早晨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此时火气流入肺中。
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知母、石膏降之。
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先降其火。
黄昏嗽多者,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以五味子、五倍子降敛之。
夜嗽并阴分嗽者,多属阴虚。肾水不足者,六味地黄丸之类。
治法
属性:凡治咳嗽,当先各因其病根,伐去邪气,而后以乌梅、诃子、五味子、罂粟壳、款冬花之
类,其性燥涩,有收敛劫夺之功,亦在所必用,可一服而愈,慎毋越其先后之权衡也。
治法
属性:丹溪曰∶咳嗽有风、有寒、有痰、有火、有虚、有劳、有郁、有肺胀。
风寒者,主发散行痰,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之类。
风寒郁热于肺,夜嗽者,三拗汤。脉大而浮有热,加黄芩、生姜。
咳嗽过冬寒则发者,此寒包热也,解表,热自除,枳壳、桔梗、麻黄、防风、陈皮、紫苏、
木通、黄芩,严寒去黄芩加杏仁。
感冷则嗽,膈上有痰,二陈汤加南星、枳壳、黄芩、桔梗、苍术、麻黄、木通、生姜。
声哑为寒,宜细辛、半夏、生姜,卒以散之。
嗽属火者,(有声痰少,面赤是也。)主降火,清金化痰,海石、栝蒌、青黛、桔梗、
半夏、香附、诃子、青皮之类,蜜丸噙化。
凡嗽引胁痛,宜疏肝气,用青皮、枳壳、香附,实者白芥子。
阴虚火动而嗽,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合二陈顺而下之。
阴虚咳嗽或吐血者,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五味、人参、麦门冬,桑白皮、地骨皮。
好色之人元气虚弱,咳嗽不已,琼玉膏最捷。劳者,主补阴清金,四物汤加竹沥、姜汁。
肺虚甚者人参膏,以生姜、陈皮佐之,有痰加痰药,此好色肾虚者有之。
久嗽劳嗽,用贝母、知母、白芨、阿胶、麦门冬、陈皮、人参、五味子之类,太平丸
噙化俱妙。
久嗽有积痰留肺脘中如胶,气不能升降,或挟湿与酒而作,用栝蒌、海粉、半夏、神曲、
香附、陈皮之属。
食积痰嗽,半夏、南星为君,栝蒌、萝卜子为臣,青黛、海石为使,姜汁蒸饼为丸服。
痰嗽气急,二术、香附、杏仁、茯苓、黄芩、川芎、萝卜子为丸服。
咳嗽声嘶者,乃血虚受热,用青黛、蛤粉蜜调服。
肺胀者,主收敛,五味子、乌梅、罂粟壳、冬花、诃子、倍子、枯矾之类。
肺胀抑遏,不得眠者,难治。
凡咳嗽肺实,有火邪者,宜桑白皮、片黄芩、天花粉、杏仁、枳壳、桔梗之类以泻之,
有外感风寒者,用五拗汤以发散之。
凡久嗽肺虚,须用人参、冬花、紫菀、马兜铃、五味子之类补之。
凡咳嗽,不论风寒痰火虚实,曾经发散过,并服麻黄、杏仁、防风、枳壳之药,病虽已减,
病根未除者,只以二陈加粟壳、乌梅、诃子、五味、阿胶之类,一服立愈。
二陈汤加减,咳嗽痰证多方用之,只除阴虚、血虚、火盛肺燥、干咳嗽而痰咯嗌不出不
可用,其余悉可对证加味而用之。
伤寒咳嗽,二陈汤加杏仁、麻黄、桔梗、干姜、桂枝之类。
伤风咳嗽,二陈汤加枳壳、防风、荆芥、前胡、细辛、旋复花之类。
润肺止嗽,须用阿胶、蜂蜜、栝蒌仁、胡桃仁、麻仁之类。
伤热咳嗽,二陈汤去贝母、加黄芩、薄荷、知母、石膏、桔梗之类。
因伤风寒郁热,久嗽不已,欲成劳者,二陈加知母、贝母、冬花、紫菀、五味子、马兜铃、
二门冬、当归、生地黄、阿胶之类。
治法
属性:张子和云∶夫富贵贫贱之人,不可一途而治。富贵之人,一切痰涎咳嗽,乃是浓味饮食,
热痰之致然也。先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可服人参散、通圣散加半夏,以此止嗽,更服大人参半
夏丸以化痰也。忌酸咸油腻生硬热物也。
贫难之人咳嗽,内外感风寒湿之致然也。《内经》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可服宁神散、
宁肺散加白术之类则愈矣。(忌法同前。)
医案
属性:子和治一妇人病嗽,时已十月。戴人处方六味∶陈皮、当归、甘草、白术、枳壳、桔梗。
其夫疑其不类嗽药。戴人笑曰∶君怪无乌梅、罂粟乎?夫冬嗽乃秋之湿也,湿上逆而为嗽。此
方皆散气除湿,解急和经。三服帖然效矣。
一男子年四十,病劳嗽咯血,唾吐粘臭不可闻,秋冬稍缓,春夏则甚,寒热往来,日晡发
作,状如疟,寝汗如水。累服麻黄根败蒲扇而汗自若,又服宁神散、宁肺散而嗽自如。戴人
先以独圣散涌其痰,状如鸡黄汁,随涌出,昏愦三日不省,时时饮以凉水,精神稍开,饮食
加进。又与人参半夏丸、桂苓甘露散,不数服乃愈。
《衍义》有人患气痰将塞,或教以陈皮生姜焙干,神曲等分为末,丸梧桐子大,食后临
卧以米饮服五十丸,兼旧患膀胱气,缘此皆愈。
一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劳。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
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为细末,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噙一丸,未终一剂而愈。
药方
属性:(《和剂》)华盖散治肺受风寒,头痛发热,咳嗽痰饮。
麻黄(去节)紫苏子杏仁(去皮尖炒)桑白皮赤茯苓橘红(各一钱)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参苏饮治一切风寒咳嗽,呕吐痰沫,发热恶寒头痛。(方见伤寒门。)
金沸草散治肺感寒邪,鼻塞声重,咳嗽不已,憎寒发热,无汗恶风,或热壅膈间,
唾浊痰甚。
旋复花麻黄荆芥(各一钱)前胡半夏赤芍药(各八分)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济生》)橘苏散治伤寒咳嗽,身热有汗,恶风脉浮。病患挟热服杏仁汤不得者,
此药稳当。
橘红紫苏叶杏仁五味子半夏桑白皮贝母白术(各一钱二分)甘草(炙,六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和剂》)三拗汤治感冒风寒,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喘急,胸满多痰。
生甘草麻黄(不去节)杏仁(留皮尖)
上各咀二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若憎寒恶风取汗解,加桔梗荆芥,名
五拗汤,治咽痛。
(《金匮》)杏仁汤止咳嗽,散风寒,逐痰饮。
杏仁(去皮尖)人参茯苓细辛半夏(制)桂枝干姜芍药五味子甘草(炙。各一钱)
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和剂》)消风百解散治咳嗽声重,身热头痛。(方见伤寒门。)
(《济生》)人参荆芥汤治肺感风邪,上壅咳嗽,头目不清,语言不出,咽干项强,
鼻流清涕。
陈皮荆芥穗人参半夏通草麻黄桔梗(各一钱)杏仁细辛甘草(各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仲景)小青龙汤治表证水气,身热咳嗽,干呕怔忡。(方见伤寒门。)
(《和剂》)败毒散治痰嗽身热鼻塞。
柴胡前胡羌活独活人参茯苓枳壳川芎桔梗(各八分)甘草(四分)
上水二盏,葱一根、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金匮》)麻黄杏子汤治咳嗽发热,气满头疼。
麻黄杏仁紫苏薄荷陈皮桑白皮大腹皮甘草薄桂(各等分)
上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葱一根,煎八分服。
(《医林》)桑皮散治上焦热壅,咳嗽血腥,连声并气不得透。
桑皮(炒)前胡柴胡紫苏薄荷枳壳桔梗赤茯苓黄芩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煎七分,食远温服。
(仲景)小柴胡汤治风寒咳嗽,发热头疼。(方见伤寒门。)
药方
属性:(《集验》)流金膏治一切痰火痰嗽等症。(方见痰饮门。)
(《和剂》)麦门冬汤治火热乘肺,咳嗽痰唾带红。
栀子仁汤治咳燥热。
(河间)黄连解毒汤治咳而喘急,脉洪。
神芎丸治一切热嗽。清金消痰利咽膈,蜜丸弹子大,嚼服尤妙。(五方并见火门。)
(《济生》)泻白散治肺壅实烦热,咳嗽喘闷,大便不利。
桔梗甘草桑白皮陈皮半夏杏仁栝蒌子地骨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八钱,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服。
(《宝鉴》)加减泻白散治咳嗽口干烦热,胸膈不利,上气喘促。
桑白皮(钱半)地骨皮陈皮青皮桔梗甘草(炙)黄芩知母(各七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易老)水煮金花丸治气痰热壅心胸,烦闷咳嗽。
小黄丸治热痰咳嗽,口干烦躁,面赤脉洪。(二方并见痰饮门。)
枳壳汤治久嗽上焦热,胸膈不利。
枳壳(炒)桔梗(各三两)黄芩(二两)
上咀,每日早用二两作一服,水三盏,煎二盏,匀作三服。午时一服,申时一服,临卧
时一服,尽此一料无不愈。
双玉散治痰热咳嗽喘涌痰涎。
寒水石石膏(各等分)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人参煎汤调下,食后临卧服。
(《拔萃》)人参平肺散治心火克肺金,传为肺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满,
咽嗌不利。
人参青皮茯苓天门冬(去心)陈皮地骨皮黄芩(各八分)五味子(二十粒)
知母(一钱)桑白皮(炒钱半)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宣明》)知母茯苓汤治痿咳不已,往来寒热。
知母白术(各八分)茯苓五味子人参半夏柴胡甘草(炙。各一钱)薄荷
川芎阿胶(各五分)款冬花桔梗麦门冬黄芩(各七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医林》)桑白皮散治上焦热壅,血腥烦嗽,连声并气不得透。
桑白皮(炒)桔梗川芎防风薄荷黄芩前胡柴胡紫苏赤茯苓枳壳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食远服。
加味枳壳半夏汤治上焦有热,咳嗽黄痰,痞满气喘。
枳壳半夏桔梗茯苓苦葶苈(微炒)防己薄荷紫苏马兜铃桑白皮(炒。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作二服,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紫菀膏治肺热,热嗽久嗽,身如炙,将成劳。
枇杷叶(去毛)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去皮尖炒)桑白皮(炙。各一两)大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樱桃大。夜间噙化三五丸。
(《济生》)紫菀茸汤治饮食过度,或食煎爆,邪热伤肺,咳嗽咽痒,痰多唾血,
喘急,胁痛不得卧。
紫菀茸桑叶(经霜炒)款冬花百合(蒸焙)杏仁阿胶(蛤粉炒)贝母半夏
蒲黄(炒。各一钱)犀角(镑)人参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服。
(杨氏)宁肺汤治荣卫俱虚,发热自汗,咳嗽痰涎,肺气喘急。
人参当归白术熟地黄川芎白芍药五味子麦门冬桑白皮白茯苓
甘草(炙,各七分)阿胶(炒,一钱)
上水二盏,姜三片、紫苏五叶,煎八分,食远服。
(《良方》)前胡散治心胸烦热不利,咳嗽涕唾稠粘。
前胡桑白皮贝母麦门冬(各钱半)杏仁(一钱,去皮尖双仁者)甘草(炙,五分)
上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家钞》)黄芩知母汤治夏月火嗽,有痰有声,面赤烦热。
黄芩知母桑白皮杏仁山栀贝母桔梗天花粉甘草(各等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服。
药方
属性:(仲景)人参白虎汤治伤暑咳嗽,面赤自汗身热,脉虚发渴。
(东垣)清暑益气汤治中暑身热,咳而自汗,脉虚烦躁。
(《和剂》)黄连香薷饮治暑热乘肺,咳嗽脉洪。
五苓散治暑湿伤肺,咳嗽烦躁脉细。(四方并见暑证门。)
(《济生》)白术汤治五脏受湿,咳嗽痰多,气喘身重,脉濡细。
白术白茯苓半夏橘红(各二钱)甘草(炙一钱)
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机要》)款气丸治水饮湿郁,咳久喘满,肺气浮肿。
陈皮青皮木香槟榔郁李仁杏仁猪苓泽泻白茯苓(各一两)马兜铃
当归汉防己人参(各半两)
牵牛(头末,两半,半生半熟)苦葶苈(各二两)
上为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送下。
药方
属性:(《局方》)紫苏降气汤治气逆咳嗽喘促。
分气紫苏饮治脾胃不和,气逆喘嗽。(二方并见气门。)
(杨氏)大降气汤治上盛下虚,气壅痰实,喘嗽不利。
紫苏子(微炒)川芎细辛前胡当归浓朴桔梗白茯苓陈皮半夏曲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姜三片、苏叶五片,煎服。
(《三因》)平气散治一切咳嗽吐痰,气塞不利,恶风不能食。
人参白术川芎当归紫苏杏仁木瓜茯神(各七分)五味子肉桂(各三分)
乌药(五分)甘草白芷(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温服。
(《良方》)百合汤治肺气壅滞,咳嗽喘闷多渴,腰膝浮肿,小便淋沥。
百合赤茯苓陈皮紫苏人参大腹皮猪苓桑白皮枳壳麦门冬马兜铃
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一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苏子煎治上气咳嗽。
紫苏子生姜汁生地黄汁白蜜杏仁(各一升)
上苏子捣烂,以二汁浇之,绢绞取汁,又捣又浇,如此绞六七度,则味尽去滓,以蜜
和合,置铜器中,于汤上煎之如饴,每服二匙,日三次,夜一二次,病愈即止。
鲤鱼煎治上气咳嗽,胸膈烦闷气喘。
鲜鲤鱼(一尾,不论大小),将鲤鱼去鳞血洗净,切作脍,榨去血水,以姜醋制而食之,
加蒜齑亦得。
人参款花膏治肺胃虚寒,久嗽不已,咽膈满闷,咳嗽气壅。
人参款冬花五味子(各七钱)紫菀桑白皮(各一两)杏仁(八钱)木香槟榔紫苏
半夏(制。各半两)
上熬成膏,炼蜜丸,鸡头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淡姜汤下。
(《秘方》)星香丸治诸般气嗽生痰。
南星(制,矾水泡三次)半夏(制。各一两)陈皮(去白,四两)香附子(皂角水浸)
上不见火为末,姜汁糊丸。每服五十丸,临卧姜汤送下。
(《和剂》)润下丸顺气降痰止嗽最效。(方见痰门。)
(东垣)三奇汤治咳嗽上气喘促,胸膈不利。
陈皮(去白)桔梗青皮紫苏人参半夏杏仁五味子桑白皮(炒。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后服。
(丹溪)杏仁萝卜子丸治气壅咳嗽痰盛。
杏仁萝卜子(炒。各一两)
上为末,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药方
属性:(《瑞竹》)杏仁煎丸治久嗽及老人咳嗽,喘急不已,睡卧不得,服之立效。
杏仁(去皮尖炒)胡桃仁(去皮。各等分)
上研为膏,炼蜜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姜汤下。
(《良方》)杏仁膏治咳嗽喘急,喉中枯燥如物塞,兼唾血不止。
杏仁(去皮尖炒,研如膏)真酥(三两)阿胶(炒研为末)生姜汁(一合)
白蜜(五合)苏子(二两,微炒研如膏)
上合于银锅内,慢火熬成膏。每服一匙,不拘时,米饮调下。
阿胶散治肺燥咳嗽不已及唾血。
阿胶(炒)白芨(各二钱)天门冬北五味子生地黄人参茯苓(各一钱)
上作二服,除白芨为细末,余锉。每服水盏半,入蜜二匙,秫米百粒,生姜五片同煎
熟,入白芨末调,食后温服。
天门冬丸治肺经内外合邪咳嗽,语声不出,咽喉妨碍,状如梅核,噎塞不通,膈气噎食
皆可服。
天门冬(烙)紫菀百合杏仁(去皮尖炒)麦门冬(焙)贝母人参半夏桔梗
肉桂阿胶(炒)生地黄陈皮甘草(炙。各三两)
上为细末,糯米粉并黄蜡一两成粥,更入蜜再熬匀,和前药末,丸樱桃大。每服一丸,
同生姜细嚼下。
润肺止嗽歌
一两清油二两蜜,半两生姜自然汁。
紫菀麻黄及杏仁,细辛桔梗宜添入。
诃子枯矾等二钱,慢火煎熬如黑漆。
临睡每服三五匙,明朝咳嗽无踪迹。
凤髓汤治咳嗽,大能润肺。
牛髓(一斤,取骨中者)白蜜(半斤)杏仁(四两,去皮尖研如泥)干山药(四两,炒)
胡桃仁(去皮,四两,另研)
上将牛髓白蜜,沙锅内熬沸,以绢滤去滓,盛瓷瓶内,将杏仁等三味入瓶内,以纸密
封瓶口,重汤煮一日夜,取出冷定。每早晨以白汤化一二匙服。
通声煎治咳嗽气促,胸中满闷,语声不出。
杏仁(一升,去皮尖研如泥)木通五味子人参桂心细辛款冬花石菖蒲
竹茹真酥(各二两)红枣肉(二升)白蜜(一升)姜汁(半升)
上前九味咀,水五升,煎五七沸去滓,纳酥蜜等,再以慢火煎,稀稠得所。每服一二匙,噙
化或用酒调服。
(《良方》)蜜酥煎治咳嗽胸庸,上气喘壅。此为邪搏于肺,气不宣通,故咳而喘,气上
逆,面目浮肿。
白沙蜜(一升)牛酥(一升)杏仁(三升,去皮尖研如泥)
上将杏仁于瓷盆中,用水研取汁五升,净铜锅内,勿令油腻垢。先倾三升汁于锅内,
刻木记其浅深,减记又倾汁二升,以缓火煎减所记处即入蜜酥二味,煎至记处药乃成,贮于净瓷
器中。每日三次,以温酒调一匙,不能饮酒或以米饮白汤皆可调服。至七日唾色变白,二七唾
稀,三七嗽止。此方非独治嗽,兼补虚损去风燥肥肌肤,妇人服之尤佳。
药方
属性:(仁斋)理中丸补肺止寒嗽。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加炒阿胶五味,水一盏煎服。
(《和剂》)胡椒理中汤治肺虚感寒,气不宣通,咳嗽喘急,胸膈气促,不进饮食,
呕吐痰涎。
胡椒荜茇良姜干姜细辛甘草(炙)白术陈皮(去白)款冬花(各等分)
上水盏半,药四钱,煎八分,食后温服,或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
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