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

  药方

  属性:罗谦甫云∶六月时雨淋漓,人多病瘟疫。一人因劳役过度,渴饮凉茶及食冷物,遂令

  腹痛,肢节亦疼,身体沉重,腹满不食。以为外感伤重,通圣散服,添身体困甚。医治之以百

  解散发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汤二服后加烦躁;抵六日,以三一承气汤下之,烦躁又甚;又

  投白虎加人参汤、柴胡饮子之类,病愈增。又易医,用黄连解毒汤、朱砂膏服至十七日后,

  病势稍增传变,身目似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

  之而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谵语自汗,小便利,大便秘,面不赤,命予治之。诊其

  脉紧细,按之虚空,两寸脉短不及本位。此证得之因热而饮冷,加以寒药过度,助水乘心及木

  侮土。先因其母,凌传于子。经云∶传所不胜,乘其所胜也。时复淋雨,乃寒湿相合,此证阴

  证发黄明也。予以茵陈附子干姜汤主之。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住以苦辛;湿淫所胜,

  治以苦热,以淡渗之,以苦燥之。附子、干姜辛甘大热散黄治寒,故以为主;半夏,草豆蔻

  辛热,白术、陈皮甘温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泻甘平以渗之,枳实微苦

  寒泻其痞闭,茵陈微苦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去肤膜间之寒湿而退其黄,故为佐使也。

  煎服一剂,前证减半,再服悉去。又以理中汤服之。数日气得平复。或者难曰∶发黄皆

  以为热。今暑隆盛,又以热药治之,何也?予曰∶理所当然。热因寒用,非为时也。始虽阳

  证,过用寒凉,如为湿热,终为寒湿,非急反者,不能治也。

  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因服寒药过度,身目俱黄,皮冷心下痞,眼涩不开,自汗,小便利。

  熟附子(三钱)干姜(炮二钱)茵陈(钱半)草豆蔻(一钱,面包煨)茯苓(五分)

  枳实泽泻(各五分)白术(五分)半夏(制)陈皮(三钱)

  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服。

  药方

  属性:黄胆久久变为黑疸,身黄额黑,或身面俱黑是也。酒疸下之,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

  中如啖蒜韭状;大

  便黑,皮肤不仁。虽有白术汤治,法多难愈。

  药方

  属性:一方∶治黄疽变成黑疽,医所不治者。用土瓜根,不拘多少,捣取汁一盏。空心作一服,

  不愈再服。

  《食疗》方∶治黄胆。用生茅根一握,细切,以猪肉一斤同煮,以熟为度,食肉饮汁愈。

  又方∶用好罗纹秦艽一两,咀作二帖,用好酒一盏,煎至半盏。空心服,得利止。

  又方∶用萝卜子炒为末。白饮调下方寸匕,日三服。

  一方∶治黑疸多死。急用栝蒌根捣汁六合,顿服。当有黄水从小便中出。如未出,更服之。

  一方∶治黄胆。以丝瓜连子烧灰存性,为末。因面病,面汤下;酒病,酒汤下。数服愈。

  一方∶以梅树根酒煎服,效。

  一方∶治疸。用麻黄一把,去节,以绵裹,用酒五盏,煎服半盏,去渣,不拘时温服之。

  又治伤寒证发黄胆,宜汗之则愈。冬月酒煎,春夏用水。

  一方∶治急心黄胆。以百合蒸,和蜜食之效。一种红花者,名山丹,不可食;白花者,

  即百合也。

  一方∶治疸,皮肤眼目如金色,小便赤。取青小麦捣汁。每服一盏,空心服。或取青麦苗

  捣汁,不拘时多服良。

  一方∶以野苎根煎汤服。多服止渴,解毒极好。

  一方∶用葛根一味,加白豆蔻五粒,酒煎空心服,效。

  《外台秘要》∶取杨枝一握细捣,水一钟,煎半钟,不拘时服。

  一方∶取东引桃枝煎服。忌女人鸡犬见之。

  药方

  属性:黄肿病即世俗所谓黄胖,起于食积湿郁而成。由脾湿不行,积滞所致。丹溪用大小温中

  丸俱效。(大温中丸、小

  温中丸二方并见前疸证门。)

  粉矾平胃丸治脾胃积滞,湿郁黄胖,而似浮肿。

  苍术(米泔浸)白术(各二两)浓朴(姜汁炒,半两)陈皮(一两)甘草砂仁(各五钱)

  皂矾(二两,用粉制)

  上为末,除皂矾另制。用红米粉一升,先将皂矾砂锅内炒,去烟尽,再下粉,炒香熟

  为度,取起,和前平胃末一处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日二服。姜汤吞下。忌

  面食生冷。

  紫金丸治黄胖,理脾胃,进饮食。

  紫金皮针沙陈皮青皮香附子苍术浓朴(姜汁炒)三棱砂仁(各一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白汤下;或酒与川椒汤下俱可。忌牛肉、

  鱼、面。

  一方用平胃散加神曲、麦芽、砂仁、皂矾制,如前服。

  (《纲目》)绿矾丸治黄胖。

  绿矾(六两,以米醋铁杓内炒七次,干为度,放地上出火气)南星(一两,咀,炒黄

  色)曲(一两,炒黄色)大皂角(一斤,铁锅水煮烂,操出浓胶,滤去渣,净汁入锅,

  加枣肉再熬成浓胶,和前药用)红枣(六两,蒸,去皮核,入皂角胶内用)

  上前三味为细末,和入皂角及枣胶内捣匀,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清晨下床每用姜

  汤下,夜卧上床再服。

  忌油腻煎炒。如身上发红斑,急煎枣汤解之自愈。

  枣矾丸治黄胖。

  皂矾(五两)枣肉(三两)干蒸饼(三两)

  上为末,用生姜自然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二服。上矾味

  酸,以泻肝∶枣味甘,以补脾也。

  病机叙论

  属性:经曰∶诸涩枯涸,干劲揭皴,皆属于燥。又曰∶燥胜则干。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原病式》曰∶涩,物湿则滑泽,干则涩滞,燥湿相反故也。如人身中外涩涩,皆属燥

  金之化也。故秋脉涩。涩,燥也;或麻者,亦由涩也。枯,不荣旺也。涸,无水液也。干,

  不滋润也。劲,不柔和也。春秋相反,燥湿不同故也。

  病机叙论

  属性:经曰∶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于寒湿,

  故反同其风热也。故火热盛则金衰而风生,缘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

  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主也。然阳实

  阴虚,而风热太甚,以胜水湿,金受火制,因而成燥。

  病机叙论

  属性:燥乃二阳阳明燥金肺与大肠之气之为病也。夫金为阴之主,为水之源,因受火热,则

  为燥气之化。寒水生

  化之源竭绝于上,而不能下滋肾水,灌溉周身,充荣血脉,则内外燥气之化而为病,皆由此

  也。有因火病克伐太过,有因吐利而亡津液,或预防养生误食金石,或房劳致虚,补塞燥剂;

  有食味过浓,辛热太多,醇酒炙肉,皆助火而损真阴。日渐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热转深而

  燥病偏作。在外则皮肤皴揭,在上则咽鼻焦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躁,在下则肠胃枯涩,

  津不润而便难,在手足则为痿弱无力,在脉则涩而微,此皆阴血为火热所伤,而肾水失生化

  之源也。

  刘河间分大便秘结或消渴之类为燥病之里证;身热、皮肤燥涩干疥、爪枯之类为燥病

  之表证。而于阳结、阴结、气盛、血少、痰郁、风热可得而悉。

  大法∶身表热为燥在表,渴饮水为热在里。

  肝气自甚则风胜,加之燥热则病。筋脉劲强紧急而口噤也。

  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则成消渴。(详见本方。)

  风、热、燥并,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秘结。(详见秘结门。)

  风、热、燥甚,而筋缓不收,为痿痹。

  脉候

  属性:脉紧而涩为燥。或浮而弦为风燥。或芤而虚为血少而燥。

  治法

  属性:经曰∶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为病,皆由血液衰少,肾水不充。故诸贲

  郁病痿,皆属肺金

  燥气之化也。夫秋深火热,火行物燥,甚则木叶萎落,故治法当以甘寒滋润之剂,能生血胜

  热。阴得滋而火得制,液能润而燥能除。源泉下降,精血上荣,如是则气液宣通,内神茂而外色

  泽矣。经云∶燥者润之。非滋阴血之谓欤?经曰∶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则

  滋阴养血治燥之意也。

  治法

  属性:燥病虽为风热之化,施治当审轻重之分,以养血润燥为主,加佐辛凉可也。若或纯用辛

  凉驱风,苦寒泄热,不无逐末而忘本,世多此弊而燥愈增。

  丹溪云∶皮肤皴揭坼裂,血出大痛;或肌肤燥痒,皆火烁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汤去

  川芎加麦门冬、人参、天花粉、黄柏、五味子之类治之。

  药方

  属性:(虞氏)生血润肤饮治燥证。皮肤坼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浓,反

  而莫能搔痒;又或岁金太过,或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皆为燥,并患燥病,服悉愈。

  川当归(酒洗)生地黄(同上)熟地黄黄芩(一钱)天门冬(钱半)麦门冬(一钱)

  五味子(九粒)黄(一钱)栝蒌仁(五分)桃仁泥(五分)酒红花(一分)升麻(二分)

  上水二盏,煎一盏,食后温服。如大便结燥,加麻仁、郁李仁(各一钱)

  (东垣)导滞通幽汤治大便结燥,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气不得下。治

  在幽门,以辛润之。

  当归生地黄桃仁(各一钱,另研)红花(三分)升麻熟地黄(各五分)炙甘草(三分)

  上水煎,调槟榔末五分服。加大黄名当归润燥汤。

  (《元戎》)桃仁四物汤治血涩秘结不通。

  桃仁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药大黄(各等分)

  上水煎或丸服俱可。

  (《拔萃》)六味地黄丸治下焦燥热,小便短数,阴虚火旺,燥热劳瘦,并治。

  (丹溪)大补阴丸治燥热。(二方并见火门。)

  清气化痰生津甘露丸治咽干,燥渴,多痰而咳。

  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同上)橘皮(盐水拌)天花粉(各二两)人参(一两)

  知母(盐水炒一两二钱)枯梗(一两)粉草(五钱)

  (《仙》)琼脂膏治血虚皮肤枯燥,消渴等证。

  生地黄(鲜者二十斤洗净,细捣取真汁去渣)鹿角胶真酥油(各一斤)白砂蜜(二斤,

  煎一、二沸,掠去面上末)生姜(二两,捣取真汁)

  先以文武火熬地黄汁数沸,以绢滤,取净汁,又煎二十沸,下鹿角胶,次下酥油及蜜,

  同煎良久。候如饧,以瓷器取贮,每服二、三匙,空心温酒调下。

  琼玉膏治证同前及肺热咳嗽,燥甚。(方见咳嗽门。)

  天门冬膏治血虚肺燥,皮肤坼裂及肺痿咳血。

  天门冬(鲜者不拘多少)

  上洗净,去皮心细捣绞取汁,澄清以布滤去渣,用砂锅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

  空心温酒调下。

  地仙膏治诸燥证。

  山药(一斤为末)杏仁(一升去皮尖)牛乳(二升)

  上以杏仁捣细,入牛乳、山药,拌匀绞汁。用新瓮瓶密封,重汤煮一日。每服一、

  二匙,空心温酒或汤下。

  (《证治》)活血润燥生津饮

  麦门冬天门冬生地黄熟地黄天花粉当归栝蒌仁麻仁泥粉草(各等分)

  上咀,水煎温服。

  药方

  属性:(东垣)润肠丸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不通,全不思食,乃风燥血秘,

  以此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矣。

  麻子仁桃仁(各一两。去皮尖,另研)羌活当归尾大黄(煨)皂角仁秦艽(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匀,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白汤下。

  麻仁丸

  郁李仁麻子仁(各六两)大黄(二两,各生半炒)山药防风枳壳(炒。各七钱半)

  槟榔羌活木香(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白汤下。

  (《机要》)秦艽丸治血弱筋燥,阴虚不能养荣,手足不能润动,爪甲干燥,风热甚。

  (方见风门。)

  (子和)脾约丸治风燥秘结。(方见本门。)

  (东垣)生液甘露饮(一名清凉饮子)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燥,自汗,大便结燥,

  小便频数。

  和血益气汤治口燥便秘,舌上赤脉,此药生津除燥,长肌。

  辛润缓肌汤治肌裂,皮肤诸燥涩不润泽。(三方并见消渴门。)

  活血润燥丸治风秘,血秘,常常结燥。

  润肠丸治结燥。(二方并见秘结门。)

  病机叙论

  属性:经曰∶诸热瞀螈,皆属于火;诸痛疮痒,皆属于心;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

  属于热;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又曰∶诸热瞀螈,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

  丧神守,嚏呕疮痒,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螈,暴病暴死,

  皆属于火。

  《原病武》曰∶瞀,昏也;螈,动也。热甚则神气昏,心惕跳,肉动,皆火然也。

  暴喑,无声也。金受火邪,浊而不鸣也。金清则善鸣,火盛则金浊,难鸣而喑也。冒,昏冒也;

  昧,暗昧也。火气闷热则神昏暗而不清爽也。躁,躁动烦闷也;扰,扰乱也。凡火甚则烦心

  不眠,坐卧不宁,神志不定是也。狂越,狂乱而乖越,言语错乱,行止失常也。骂詈,恶声

  以辱人也。惊骇,闻声则惊,惕然而恐骇,皆火邪盛,正气无主也。肿疼酸,足附近有肉

  处,热胜则肿,风胜则动。疼,痛之轻浅;痛,则疼之甚也。酸,似疼非疼,其间侧侧然

  酸髓而似疼痛之意也。乃肝木之火,故似酸也。如醉甚之甚,手足股腕皆为之酸髓者是也。

  气逆冲上,火气炎上也。禁栗如要神守,战栗摇动而形体丧失保守之神也。嚏呕,鼻中气

  痒而作声也。火烁肺金而邪气出鼻

  窍,故痒碍而喷嚏也。疮疡,为心火之炽于皮肤也。喉痹,热客上焦,咽喉肿痛,吞津有碍而不

  仁之谓也。耳鸣,肾水不滋,火炎上窍而有声,如闻钟鼓蝉鸣之类是也。

  呕涌液,食不下∶火气炎上,胃膈热甚,则传化失常,故呕溢而上也。目昧不明,为热

  气郁瘅也。平白目无所见,皆热气郁之甚也。暴注螈∶暴注,卒然而泻也,热甚则流通,

  而卒成水泻之类;螈,动跳也。暴病暴死,火性疾速,如热气郁怫之久,则一时心神昏闷,

  筋骨不用,卒然僵仆倒地而死,皆火之为也。

  经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壮火食

  气,故气得壮火则耗散;气食少火,故气得少火则长生。犹言少火滋养其气也。

  《原病式》曰∶五脏之志过度,则劳伤本志。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所谓阳动阴静,

  故形神劳则燥不宁。静则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如卒暴匮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

  而卒病也。故善为心火之志,病笑者,火之甚也。五志过极,皆为火也。

  病机叙论

  属性:《玉机微义》曰∶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暴,何者?盖能燔灼

  焚燎,飞走狂越,消烁于物,莫能御之。游行于三焦虚实之两途,曰君火也,犹人火也。曰相

  火也,犹龙火也。火性不妄动,能不远于道,常以禀位听命,营运造化生存之机矣。夫人在

  气交之中,多动少静,欲不妄动,岂可得乎?故凡动者,皆属火化。火一妄行,元气受伤,势

  不两立。偏胜则病,移害他经,事非细故,动之极也,病则死矣。经所谓一水不胜二火。夫火

  出于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阴脏腑之火根于五志之内,六欲七情激之,其火随起。

  盖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为君主,

  自焚则死矣。

  病机叙论

  属性:丹溪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

  惟火有二。曰君

  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

  形质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者,皆相火助之为也。见于天者,

  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

  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位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

  皆阴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

  非伏,龙非蛰,海非附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

  也。肾肝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或曰∶相火,天火所动,何东垣谓元气之贼?又曰火

  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然则如之何则可使之无胜负乎?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

  则万事出。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

  厥阴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君火之气,经以暑与热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

  相火,元气之贼。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

  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此善美乎火者。人心听命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彼五火将寂然不

  作。而相火者,惟有裨补造化而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或曰∶《内经》相火,注

  言少阴少阳矣,未曾言及厥阴、太阳,而吾子言之,何也?曰∶足太阳、少阴,东垣常言之

  矣。治以炒,取其味辛能泻水中之火是也。戴人亦言胆与三焦寻火,治肝和胞络都无异,此

  历指龙雷之火也。予亦备述天之火皆生于动,如上文所云者,实推展二公之意。或曰∶《内

  经》言火者不一,往往于六气中见之。言脏腑者,未之见也。二公岂他有所据耶?子能为我言

  之乎?经曰∶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动而为变者,岐伯历举病机十九条而属火者五,此

  非相火为病之出于脏腑者乎?考诸《内经》,少阳病为螈,太阳病时眩仆,少阴病瞀暴喑,

  郁冒不知人。非诸热瞀螈之属火者乎?少阳病恶寒鼓栗,胆病振寒,少阴病洒淅恶寒振栗,

  既阴病洒淅振寒。非诸振鼓栗,如丧神守之属火者乎?少阴呕逆,厥气上行;膀胱病冲头痛;

  太阳病厥气上冲胸,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少阴病气上冲胸,呕逆,非诸逆冲上之属火者乎?少阳谵妄,膀胱病狂颠疾,非诸躁狂越之属火者乎?少阳病肿善惊,少阴病瞀热以酸,

  肿不能久立,非诸病肿、疼酸惊骇之属火者乎?《原病式》曰∶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

  动也;诸气愤郁,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盛也;诸痛疮痒,属于心火之用

  也。是皆火之为病,出于脏腑者然也。注文未之发耳。以陈无择之通达,且以暖炽论君火,

  日用之火言相火,而又不曾深及,宜乎后人之不无聋瞽也,悲夫!

  病湿热相火者多。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

  因心火为之。心者,君火也。火旺则金燥,水亏为火独存。

  气有余便是火。(非真气之有余,乃火邪之为气。)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从脐起者,

  阴火也。

  热从脚下起入腹者,虚之极也。盖相火起于九泉之下,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加降火

  药服之。以附子末津调,贴涌泉穴,引火下行。若壮实人有此证,是湿郁成热之候。或有冒雨

  途行受湿而得此证者,不可误作阴虚治。只宜苍术、黄柏、牛膝、防己丸之属。阴虚火动者,

  难治。(脉数无力者是也。)

  饮酒人发热者,难治;不饮酒人,因酒发热者,亦难治。

  烦躁者,气随火升也。

  东垣云∶有元气虚损而热,有五脏热,有内中外而热。轻手扪之,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手

  按之。筋骨热甚者,热在筋骨也。不轻不重而热,热在肌肉也。又云∶昼则发热,夜则安静,

  是阳气自热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昼夜不分,是重阳无阴也。亟泻其阳,峻补

  其阴。

  两手大热为骨厥,如在火中。灸涌泉穴,五壮立愈。

  脉候

  属性:脉浮大而虚为虚火,沉而实大者为实火,洪数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

  关为肝心火,见于右关为脾火,见于两尺为肾经相火。男子两尺洪大者,必遗精,阴火盛也。

  凡病痰火,脉沉细而数者,难治。病热有火者,可治,脉洪是也。无火者,难治,沉细是也。

  无故而脉洪大者,必病进也。平人脉数者,必有疮疡作也。

  治法

  属性:经曰∶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治之奈何?

  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注∶取之阴阳,

  则壮水之主,益火之原是也;求其属者,则求水火,以取心肾之阴阳是也。)

  治法

  属性:经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又曰∶郁,发之。

  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沃之,甚热之气,汗而发之,发之不尽,则逆取之。

  治法

  属性:虚火可补。参、术、生甘草之类。(谓之虚者,正气虚也。)实火可泻。黄连解毒之

  类。(谓之实者,邪气实也。)人火正治,龙火反治,郁火可发,当看在何经。

  风寒外束,可发。轻者可降,重则从其性而升之。

  人壮气实火盛,颠狂者,可用正治。(药用硝、黄、冰、水之类是也。)

  人虚火盛狂者,以生姜汤与之。若投以冰水之类正治,立死。

  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须温散。

  火急甚者,必缓之,生甘草兼泻兼缓,参术亦可。

  补阴则火自降,炒黄柏、熟地黄之类。

  轻手接之,热甚而烙手;重手按之,不觉热,此病在肌肉之下,宜发之,东垣升阳散

  火汤、火郁汤之类。

  治法

  属性: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温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龙

  火也。不可以水温折,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噫!泻火之法,岂止如此。虚

  实多端,不可不察。以脏气司之∶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柴胡泻肝火,

  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耳。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不两立。阳虚

  之病,以甘剂除之,如黄、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日以煎熬为

  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

  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真阴失守,无根之火为阴虚之病,以壮水

  之剂制之,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右肾衰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补之,如附子、干姜之

  属。若胃虚,过食生冷物,抑遏阳气

  于脾土,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葛根之属。不明诸此,而求火之施治,何

  所根据?

  治法

  属性:棠溪李济之常病目,及居省掾,每服补肝散,以致睛胀,但见KT槛横排,几至丧明,

  令涌泻五七次,继服凉药,方始如故。

  丹霞朱僧氏张宗出家,病三阳蓄热,常居静室,不敢见明。明则头痛如锥,每置冰于

  头上,不能解其热。历诸医,莫能辨其病。后治之七日而愈,用汗吐下三法而已,后用凉物

  清镇之,平复如故。

  一人素嗜饮酒得病,医用酒丸热药后,目睹天,但见红色,遂成龙火,卒不能救。

  治暴热病在心肺,积热病在肾肝,虚热不能食,自汗,气短,属脾虚,以甘寒温而行之。

  实热能食,口干舌燥,便难,属胃实,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

  火郁为热,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宜用火郁汤。

  心热,汗之,心神烦乱,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镇心火。(以朱砂安神丸。)

  骨蒸劳热,乃五脏齐损,病患憔悴,发热盗汗,下血,宜养阴血。

  肺热者,轻按之瞥瞥见于皮毛,日西甚。其证喘咳,洒淅寒热,轻者,泻白散;重者,凉

  膈白虎地骨皮散。

  心热者,微按之热见于血脉,日中甚。其证烦,心痛,掌中热而死,黄连泻心汤、导赤

  散、朱砂安神丸。

  肝热,胁下、骨上热,寅卯间热甚,脉弦,四肢困热,便难,转筋,筋痿,泻青丸,

  柴胡饮子。

  胸中烦热,实者用栀子、黄连;虚热用参、麦门冬、茯神、芍药、竹叶、竹茹;若

  脉坚实而数者,神芎丸下之。

  阴虚发热,四物汤加炒、知母,乃降火补阴之妙剂。甚者,加龟板,兼气虚加参、

  白术;手心热属热

  郁,宜用火郁汤或栀子、川芎、香附、神曲丸服。

  平旦潮热,热在行阳之分,肝气主之,白虎汤加黄芩。日晡潮热,热在行阴之分,肾气

  主之,地骨皮、牡丹皮、知母、黄柏。潮热用芩连,生甘草,辰戍时发热加羌活,午时

  加连,未时加石膏,申时加柴胡、升麻,夜加当归身,有寒加参术、黄。

  上焦湿热,须用酒芩泻肺火,如虚热,加知母、当归、天冬保肺。

  中焦实热与痛,须黄连以泻心火,中气脾虚,不能转运,有郁热者,黄芩、葛根、白术以

  代之。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实热者切当。若虚烦须用补药为主,人参、白术、黄芩、

  芍药、麦冬、大枣之类。

  下焦湿热及膀胱经有火邪者,须用汉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或八正散。

  肥白人火,药中必兼痰火药,如白术、茯苓、星、半、滑石之类。

  瘦黑人有热,必兼火药,当归、桃仁、牛膝之类。

  药方

  属性:黄连泻心火,栀子佐之;柴胡泻肝火,川芎佐之;黄芩泻肺火,须用片芩,用桑白皮

  佐之。若鼠尾条芩,止能泻大肠之火。石膏,泻脾中之实火,虚者忌之。芍药,泻脾火。(冬月

  必须酒炒,制其性之寒酸也。)木通,下行泻小肠火。黄芩、黄连,以猪胆汁炒泻肝胆之火。

  黄柏、知母,泻肾火,又退劳骨蒸之火。连翘泻六经之邪火。玄参泻无根之游火。青黛,泻

  五脏之郁火。人中白,泻肝火。黄柏加郁金大能泻膀胱之火。小便降火极速。山栀仁能降火从

  小便出,其性能曲屈下行,人所不知。

  (《局方》)泻心汤治心火,心经蕴热。

  川黄连(为末)

  或汤或散,任服。

  导赤散治心火并小肠火。

  生地黄木通生甘草(各等分)

  入竹叶水煎服。

  茯苓散治心经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茯苓麦门冬通草升麻(各八分)紫菀知母(各一钱)桂心(四分)赤石脂

  淡竹叶(十片)大枣(二枚)

  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泻青丸治肝火。

  当归龙胆草川芎山栀防风大黄羌活(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左金丸治肝火。

  黄连吴茱萸(各一两,泡浸半时,焙干用)

  上为细末,粥丸,煎白术、陈皮汤下。

  泻白散治肺火,大肠火。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两)甘草(半两)

  上为细末,水调服。

  清金丸治肺火。

  黄芩(炒)

  为末,滴水丸,白汤下。

  (《正传》)麦门冬汤治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胁胀满,上气喘急,五心烦热,

  渴而烦闷。

  麦门冬天门冬桑白皮(各七分)五味子(九粒)紫菀茸贝母(各六分)桔梗

  甘草(各五分)生地黄淡竹叶(各一钱)

  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集成》)朱砂凉膈丸治上焦虚热,咽膈有气,如烟抢上。

  黄连栀子(各两)人参茯苓(各五钱)朱砂(三钱)片脑(三分)

  上为末,蒸饼丸,朱砂为衣,水下。

  (《医林》)橘皮汤治肺热、气喘,息贲。

  橘皮麻黄紫苏(各七分)柴胡(五分)母姜杏仁(各一钱)石膏(二钱)

  水煎服。

  生姜泻肠汤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舌生疮。

  生姜橘皮竹茹(各五分)生地黄(钱半)白术茯苓黄芩栀子(各一钱)

  朴硝(二钱)桂心(五分)

  水二盏,枣一枚,煎八分服。

  泻黄散治脾火。

  山栀(一两)藿香(七钱)石膏(五钱)防风(四钱)甘草(三钱)

  上为末,蜜酒拌,略炒服。

  泻热汤治脾火,面黄目赤,季胁痛满。

  半夏母姜(各一钱)白术枳实(炒)茯苓栀子(各七分)杏仁细辛芒硝

  生地黄淡竹叶(各八分)

  水煎加姜服。

  石膏丸泻胃火并食积痰火。

  石膏()

  上为细末,醋糊丸,绿豆大,清米饮送下。

  (东垣)滋肾丸降肾火

  黄柏(二两、酒拌,阴干)知母(同上)肉桂(一钱,去粗皮)

  上二味,气味俱阴,故能补肾以泻下焦之火。桂与火邪同体,故以寒因热用。

  凡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上为细末,熟水为丸,百沸汤温下。

  大补丸治阴火,补肾水。

  黄柏(盐酒炒褐色)

  为细末,粥丸。血虚,四物汤送下;气虚,四君子汤下。

  补阴丸治消渴,骨热,补肾水,真阴不足。

  六味地黄丸治肾虚,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下血。(二方并见

  虚损门。)

  (河间)凉膈散泻三焦、六经诸火。加黄连名清心汤。

  大黄朴硝甘草(各一钱)连翘(钱半)栀子黄芩薄荷(各五分)

  上水盏半,煎入蜜一匙,和匀服。

  三补丸泻三焦火,加大黄,去黄连,名三黄丸。

  黄芩黄柏黄连

  为末,滴水丸服。

  (东垣)升阳散火汤治男妇四肢、筋骨、肌表俱热如火,扪之烙手。此因血虚或胃虚,

  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郁即发之。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芍药人参(各六分)炙甘草(一分)柴胡(三分)防风(三分)

  生甘草(二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热服。忌生冷。

  泻阴火升阳汤治肌肤烦热,面赤,食少,喘咳痰盛,上关脉缓弱,或弦,或浮而数。

  羌活炙甘草黄苍术(各一分)升麻(八分)柴胡(钱半)人参黄芩(各七分)

  黄连(酒炒五分)石膏(五分)

  上水煎服。

  黄连解毒汤治一切火热毒,狂躁烦心,口燥舌干,热势之甚者,及吐下后,热不解,

  而脉洪,喘急,郑声,目赤,睛痛。

  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栀子仁汤治发热,潮热,狂躁,面赤,咽痛。

  栀子赤芍药大青知母(各一钱)升麻柴胡黄芩石膏杏仁甘草(各二钱)

  豆豉(百粒)

  上水煎温服。

  (《宣明》)防风通圣散治表里俱热,壅滞躁闷。(方见风门)

  防风当归饮子治烦渴发热,虚烦,火证。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各一两)滑石(三两)大黄当归芍药防风(各五钱)

  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通口服。如有痰嗽,加半夏;若泻,减大黄。

  滋阴降火汤养血降火之圣药也。

  当归地黄(凉血用生,补血用热)天门冬(去心)白芍药(薄荷汤炒)白术(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炙甘草(各三钱)知母黄柏(蜜炙)远志(去心)陈皮(洗)

  川芎(各六分)

  上咀,姜三片,水煎服。气血虚加人参、黄;嗽加五味、阿胶;痰加栝蒌、贝母;

  吐血加丹皮、藕节;骨蒸热加地骨皮。

  (《直指》)黄芩汤治心肺蕴热,口疮咽痛,膈闷,小便淋浊不利。

  泽泻栀子仁黄芩麦门冬(去心)木通生地黄黄连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前温服。

  桂苓甘露饮(方见霍乱门)治胃受湿热,头痛,身热,烦渴,吐泻,口干。

  紫雪治内外烦热不解,口中生疮,狂易叫走,解诸热毒、药毒、邪热,小儿惊痫百病。

  黄金(百两)寒水石磁石石膏滑石(各三斤)以上五味,用水一石,煮至四斗,

  去渣,入下项药∶

  炙甘草(半分)羚羊角(屑)犀角(屑)青木香沉香(各五钱)丁香(一两)

  升麻玄参(并锉细末,各一斤)以上再煮至一斗五升,入下项药∶

  硝石(四升,芒硝亦得,每升得七两七钱半)朴硝(提净者十斤)以上入前药汁中,

  微火熬,柳枝不住手搅。候有七升,抛放水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项药搅令匀∶朱砂(研,三两)

  麝香(当门子,一两二钱)

  上药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钱或二钱,冷水调下,大人小儿临时以意加减,并食后服。

  大金花丸治中外诸热,寝汗切牙,睡语惊悸,溺血淋秘,咳血衄血,瘦弱,头痛,

  骨蒸,肺痿,劳嗽,去大黄加栀子,名栀子金花丸。

  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栀子(等分)

  上为细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凉水下。

  (《御药》)神芎丸治一切热证,常服除痰消饮,清头,自利咽膈,能令遍身结滞

  宣通,气利而愈。神强,体健,省病。

  大黄黄芩(各二两)牵牛滑石(各四两)黄连薄荷川芎(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丸,小豆大,温水下三十丸。

  当归龙荟丸治肾水阴气,风热湿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神志不能,荣卫壅滞,头目

  昏眩,肌肉螈,咽,胸膈不利,肠胃燥涩,躁扰狂越,骂詈惊骇,火热等证。

  当归龙胆草大栀子黄连黄柏(各一两)青黛(五钱)木香(一钱)麝香(五分)

  黄芩(一两)大黄芦荟(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瓜蒂散三圣散(二方并见风门。)

  上治一切风热、积热或火炽者。寸口脉滑而有力,胸中实满,烦冤气上而不化,面赤

  痰盛,骂詈惊骇,并宜吐之。

  调胃承气汤(泻胃火。)当归承气汤(泻脾胃肝火,二方并见伤寒门。)

  病机叙论

  属性:至真要大论篇∶帝曰∶愿闻病机?岐伯对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病

  喘逆,转筋反戾,小便混浊,诸腹胀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

  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汗,

  皆属于热。

  呕吐酸者,肝之味也。由火盛制金,金不能平木,则肝气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

  则易于酸矣。暴注,卒暴注泄也。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下迫,后

  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喘逆,火气逆上也。病热则气甚而息粗,

  热火为阳,主乎急数。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转筋反戾∶由热气燥烁于筋,则挛螈转缩

  而痛。火主燔灼,燥动故也。或以为寒客于筋者,误也。大抵内热甚而外被风寒禁固,则内

  热愈郁,不得疏散而反转戾者有矣。故转筋,以帛包裹得暖即止。甚则以热汤渍之,而使腠

  理开泄,阳气疏散则愈。而俗反疑为寒者,此也。夫筋骨多因热甚,霍乱吐泻,所以致脾胃

  土衰,则肝木自甚,而热燥于筋,故转戾也。小便混浊,天气热,水混浊,寒则水清,水体清

  而火浊故也。又如清水以火煎之,自然浊也。诸腹胀大有声,鼓之如鼓∶热为阳气发动,充

  胀如鼓。寒主收敛,阳气热盛,故如是也。痈,浅而大也。疽,深恶也。疡,头小,疮也。

  疹,浮,瘾点也。皆热胜,血郁于肤腠者然也。瘤气,赤瘤丹毒,热盛气也。结核,火气热

  甚,则郁结坚硬如果核,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则自消也。吐下霍乱,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

  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致霍乱。吐泻,火性燥动故也。或云∶吐泻属寒。若寒者,不渴,

  而脉沉迟。热者,必渴,而脉急数,故犯暑热而作吐泻者多也。瞀,昏也。热气甚则浊乱昏

  昧也。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肤腠闭密而郁结也。肿胀,热胜于内,

  则气郁而为肿也。阳热气盛则肿胀也。鼻塞,窒塞而不通利也。火主肿胀,故热客阳明

  而鼻中胀,则窒塞也。或谓寒主闭藏,而鼻塞为伤风寒而然也。殊不知由内热甚,外受风

  寒,则热郁结不通,故为窒塞而流清涕。火热亢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也。鼽,鼻出清涕也。

  盖金热极反化水液,如心热极而反汗出也。衄,为阳热怫郁于足阳明而上热盛,则血妄行为

  鼻衄也。血溢,血上出也。心养于血,故热甚则血涌而妄行。血泄,为热客下焦而大小便出

  血也。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

  坚结而大肠燥涩故也。身热恶寒,此热在表也。邪热在表而浅,邪畏其正,故病热而反恶寒

  也。如热甚生痈肿疮疡而恶寒者,亦由邪热在于表也。战栗,摇动也。火之象也。或言战栗

  亦有寒者,盖寒栗亦由火甚似水,实非寒也。惊,心卒动而不能也。火在于动,故心火热甚

  也。惑,疑惑犹豫,浊乱而志不一也。象火参差而惑乱也。志者,肾水之神也。悲,肺金之

  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激动而兼水化也。笑,为心

  之志也。喜极而笑者,犹燔灼火喜而鸣笑之象也。故病笑者,火之甚也。谵,多言也。言为

  心之声,犹火燔而声鸣也。故心热则多言而不自知也。妄,虚妄也。火为阳,故外清明而内

  浊昧,其手动乱,故心火热甚,则肾水衰而志不精一,虚妄见闻而自为问答,则神志失常如

  见鬼神是也。衄蔑血汗,血出而汗浊也。热气上甚,则血溢亢极,则燥而汗浊,害承乃制,

  则色黑而为紫也。

  经曰∶阳胜则热,热胜则肿。

  阳胜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饮冷也。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于火者,是人阴气虚,阳气盛,当内烁也。又曰∶人身非常热,热而

  烦满者,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三阳之病发寒热,病热而有所痛者,是三阳之动也。

  人数醉,若能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热气与谷气相搏,或热盛于中,故热遍于

  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

  水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病机叙论

  属性:《内经》曰∶阴虚生内热者,因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阳盛则外热者,因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

  不通,卫气不泄,故外热。

  病机叙论

  属性:东垣曰∶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

  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躁,夜亦然,是重阳而无阴也。当亟泻其

  阳,峻补其阴。

  病机叙论

  属性:卒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其脉浮紧而涩,为风寒客于荣卫,六经传变之异。此皆

  自外而入,故张仲景主于《内经》所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此《伤寒论》之所由

  作也,自外而入内热者然也。有所劳倦,

  谷气衰少,脾气下陷,头痛发热。其或发热恶寒,寒热间作;或蒸蒸燥热,发于肌肉之间。

  始得之,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仁。风寒而生寒热,亦与

  伤寒相似。此李明之主于《内经》劳倦形气不足,《脾胃论》之所由作也,自内而之外

  热者然也。

  阳气怫郁为诸热。经云∶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反戾,水液混浊,腹胀有声,鼓

  之如鼓,郁结转甚,而恶寒如战栗惊骇之类,此刘守真主于《内经》病机着为《原病式》。非内

  非外,专为郁结积热者然也。

  病机叙论

  属性:董氏曰∶积热者,热毒蕴内,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夫人之生也,阴平阳秘,神气以宁,

  而自无热之可积。盖昧者情纵欲,因致积热,皆出于心。热甚则伤血,或有体气素实,一

  时感触热毒之气,郁积脏腑之间,或在心肺之内,令人口苦,咽干,涎唾稠粘,眼涩多眵。

  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热燥相合,故口舌生疮,小便秘涩。此积聚之热,非伤寒伤风之热

  证也。有嗜酒面煎炙,雄、附峻补,皆能有热,谓之积热。有积温成热,遂成前证,不可不察。

  王安道曰∶人之所赖以生者,气也。气者何?阴阳是也。夫阴与阳,可以和而平,可

  以乖而否,善摄与否,吉凶于是乎分。不能善摄者故偏寒偏热之病,莫逃乎乖否之余。虽然,

  寒也,热也,粗工为之而弗难。设积热沉寒,良工犹不能以为计。且以积热言之∶始而凉和,

  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则因热而从之,从之不愈,则技穷矣。故王太仆曰∶益火之原,以消

  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曰∶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此治积热

  之本之论也。《内经》曰∶身热脉数,或燥而不恶寒者,瘅疟也。(疟门。)一身尽痛,发热

  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中湿门。)汗出而身热者,风也。(伤风门。)《要略》曰∶

  发热身痛,而身如熏黄者,湿也。(瘅证门。)发热恶寒,脉来浮数者,瘟病也。身热,头

  痛,自汗,多眠,阳脉浮滑,阴脉弱,风温也。(伤寒门。)脉

  虚身热,得之伤暑。(暑门。)四肢发热者,或口舌燥而身热,咽干。盖心生火,大小

  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土也。火乘之,故四肢

  发热也。或身热体重,走注疼痛,盖湿热相搏,风热郁而不得伸也。

  脉候

  属性:《内经》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诸浮不躁者,在阳则为热,其有躁

  者,在手。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王注云∶病热而脉数,按之不鼓,

  乃寒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形证是寒,按之而脉气鼓击于指下盛者,是为热盛拒阴而生

  病,非寒也。)

  平人气象篇曰∶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

  涩坚者,皆难治。大奇论曰∶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脉经》曰∶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尺寸脉俱虚,是谓重虚。《脉经》阴数

  多热,数为热极,数脉为虚为热,数洪,热烦。脉来如悬钩浮为热,滑数,心下结,热盛。紧

  而数,寒热俱作。沉细滑疾者热。

  脉数盛滑紧者,病在外热;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

  寸口脉浮大而病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寸口脉实,热

  在脾肺。数为吐,为热在胃口。关脉滑数,胃中有客热,缓而滑,为热中。《难经》曰∶病热

  之脉,阴阳俱浮,浮之滑,沉之散涩,发热恶寒。脉浮数者,瘟病也。身热,头痛,自汗,

  多眠,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风温也。《活人书》云∶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壮热,恶风,

  自汗。寸口脉浮,胸痞满,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

  此阴脉之极也,死。热病不得汗,而脉躁盛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

  热者,死。

  治法

  属性:《病机机要》曰∶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有暴热而为热者,

  乃久不宣通而致也。有服温药而为热者,有恶寒战栗热者。及其治也,小热之气,凉以取之;

  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发之不尽,则逆制之。制之不尽,求其属以

  衰之。苦者治脏,脏属阴而居内;辛者治腑,腑属阳而在外。故内音下之,外者发之。又宜

  养血益阴,其热自愈。

  治法

  属性:东垣曰∶发热恶热,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者,或无

  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躁,当以当归补血汤主之。又有火郁而热者,如不

  能食而热,自汗气短者,虚也,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非如能食而热,口舌干燥,大便难者,

  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非泻热补水之比。当细分之,不可概论。如言烦躁,虚烦亦与实烦

  不同。如伤寒烦者,为真阳内郁,阴中伏阳之证,与阴虚燥热,病本亦异。

  治法

  属性:东垣曰∶仲景论内外不足发热、自汗之证,大禁发汗。若饮食劳倦,杂病发热,身汗,

  表虚之证认作有余,便用发汗,则表益虚也。

  治法

  属性:心热者,微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上,轻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热,少加力按之,

  则全不热,是热在血

  脉也。其证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哕,以黄连泻心汤、导赤散。实则泻心汤,虚则朱砂安神

  丸。肺热者,轻手乃得,微按全无,日西热甚,乃皮毛之热,其证必见喘咳。寒热轻者,

  泻白散,实则凉膈散,虚则人参白虎汤。

  肝热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热,当寅卯间尤甚。其脉弦,四肢满闷,

  便难,转筋,多怒多惊,四肢困热,筋痿不能起于床者,泻青丸。实则柴胡饮子。

  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热在肌肉,

  过夜尤甚,其证必怠情,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泻黄散。实则调胃承气汤,虚则人参黄

  散。

  肾热者,轻手重手俱不热。如重手按至骨分,其蒸热手如火,其人骨苏苏如虫蚀,其骨

  困热不任,亦不能起于床,实则滋肾丸,本滋阴法也。无实不可泻。气实脉盛,身热烦扰,宜

  三一承气汤、凉膈散等药下之。热在中,四顺清凉饮,在下八正之类。夜热多,或有汗,或鼻

  衄,身热而便难,四物去芎加黄连、生地、地骨皮之类。日热多,热在气分,柴胡饮子、

  白虎汤。有轻手按之热甚,重手取之不甚热,此热在肌表,宜清之。竹茹、竹叶、地骨皮、

  麦门冬之类。有神气怫郁而热,宜清神散。热在上而阴水不升,阴火腾沸,宜升阳泻火法,虚

  者补之。初病阳证而失于下,至变似阴,而不可用白虎汤之类。有食伤太阴而热,或停食而

  下之,痰液不散,郁结成热,宜导开之。因积滞而蓄热,当先损积而热自退。有丹毒热肿,

  气郁结滞,并可解散,随证用药。此候欲发疮毒,分六淫治。坠浮留之火,须紫雪、朱砂、

  琥珀、犀角之类。阴虚精滑,元气脱者,用滋阴药,燥者润之。(方法见燥门。)有蓄血证者,

  宜下之。汗下后,元气虚而下陷,阴阳之气揭薄而不起,为虚热,宜与来复丹、灵砂丹之类。

  汗下后,脉燥、身热、大渴饮水不已者,先掘井泉,取水饮之。有郁冒诸风为热,宜防风通圣

  散,川芎、石膏之类。有肺燥郁热,或火乘之者,宜清之,白虎汤加地骨皮。元气不足,胃气

  下陷为热,宜补中益气汤,血虚者加血药。从治,药使酒煎,或湿热为佐使;反治,蜜煎鸟头

  之类。其候欲发斑疹、身热者,升麻汤之类发之。

  治法

  属性:阴虚发热者,难治;饮酒人发热,难治。手足心热,属热,火郁汤。脉数而无力者,便

  是阴虚也,四物汤加炒黄柏、黄芩、龟板;兼气虚加人参、黄、黄芩、白术。

  药方

  属性:凉膈散治三焦六经积热。加黄连名清心汤。

  黄连解毒汤治热毒烦闷,口燥呻吟,蓄热内甚,诸不能退。

  大金花丸治一切热证。中外诸热,寝汗切牙,睡语惊悸,溺血淋秘,衄血瘦弱,头

  痛,骨蒸,肺痿、咳嗽,去大黄加栀子,名栀子金花丸。

  神芎丸治心经积热,风痰壅滞,头目赤肿,咽膈不利,大小便涩。一切风热之证,

  并宜服此。

  黄芩汤治心肺蕴热,口疮咽疮,膈闷,小便不利。

  泻心汤治心经蕴热。

  茯苓散治心经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泻白散治肺热。

  泻青丸治脾经郁热。

  泻黄散治脾经热,口臭,咽干。(上方并见火门。)

  人参泻肺汤治肺经积热,上喘咳嗽,胸膈胀满,痰多大便涩。

  人参黄芩栀子仁枳壳(炒)薄荷甘草连翘杏仁(去皮尖)桑白皮

  大黄桔梗(各等分)

  每服七钱,水二盏煎八分,食后通口服。

  天门冬散治肺壅脑热,鼻干烦躁,大便秘涩。

  天门冬(去心)桑白皮升麻大黄枳壳(麸炒)甘草(各八分)荆芥(一钱)

  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半夏汤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热泻病。

  半夏曲黄芩军姜(炮)远志(去心)茯苓生地黄(各八分)黍米(一合)

  酸枣仁(微炒研八分)

  长流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赤茯苓汤治膀胱实热,小便不通,口苦干,咽肿不利。

  赤茯苓猪苓葵子枳实瞿麦木通黄芩车前子滑石甘草(各等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三黄汤治积热结滞,大便秘涩,心膈烦躁。

  黄连黄芩大黄(煨。各十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煎八分,空心服。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