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

  伤寒药制煎煮法

  属性:【制药法】伤寒门药之最要者,莫如麻黄、大黄、附子、茱萸之属,其制法不比泛

  常,是故不可不附于后也。

  麻黄∶去节,先以滚醋汤略泡片时,捞起放干备用,庶免太发。如冬月严寒,腠理致

  密,当生用,不必制。

  大黄∶须锦纹者佳,切片,用酒拌匀燥干备用,不伤阴血。如年壮人实热者,生用不

  必制。

  附子∶顶正圆平大者佳,去皮脐,先用盐水姜汁各半盏,用砂锅煮五七沸后,入黄

  连甘草各半两,再加童便半盏煮七八沸,住火良久捞起,瓷器盛贮,伏地气一昼夜,取出

  晒干备用,庶无毒。

  茱萸∶用半熟盐汤泡片时,炒燥备用,庶无小毒。

  猪肤∶伤寒咽痛下利而烦者用之,和蜜粉煮羹,本草中未载,今人用之不审,通用浓

  皮,而尚连肉在上者有之,若带肉于上,则反作殃。所谓肤者,惟削薄皮面一层而已。其皮

  肉之皮亦不可用,方为肤也。

  甘澜水∶取水一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上有水砂数千颗相聚一团,取用之。

  潦水∶行潦之水,取其急流而有声,亦通达之义也。

  大青∶要茎叶兼用。

  饴糖∶即米与麦共熬者,如蜜样佳。

  【解药法】伤寒治法,无非汗下温凉。有汗之而不止者,即用麻黄而不得其法也;有下

  之而不止者,即用大黄之不得其法也;有温之而至燥热者,用附子之不得其法也。凡犯此者,

  必知其解救之法,庶可矣。

  用麻黄后汗出不止者,将病患头发披水盆中,足露出外,用炒糯米半升,龙骨、牡蛎、

  防风各一两,研为

  细末,周身扑之,随后秘方用药,免致亡阳之祸。

  用大黄后泻泄不止者,以乌梅二个、炒粳米一撮、干姜三钱、人参白术炒各半

  两、生附皮一钱甘草一钱、升麻少许、灯心一握,水煎去渣,入炒陈壁土一撮,调服即

  止,土气以助胃气也。

  用附子后身自红者,乃附毒也。用萝卜捣水二盏,入黄连、甘草各半两,煎至八

  分,去渣入犀角,磨汁三钱饮之,解其附毒,红即退而愈。每见不知解法,迟延既久,耳

  目口鼻出血而死。如无萝卜汁,用子研汁。无子,用地浆水澄清用。

  【煎药法】凡煎药者,必以主治为君,先煎一二沸后入诸药,且如

  用发汗药先煎麻黄一二沸后,入众药同煎。

  用止汗药先煎桂枝。

  用和解药先煎柴胡。

  用下药先煎滚水入枳实。

  用温药先煎干姜。

  用血药先煎当归。

  用破血药先煎桃仁。

  用利水药先煎猪苓。

  用止泻药先煎白术。

  用止渴药先煎栝蒌根。

  用止腹痛药先煎芍药。

  用退黄药先煎茵陈。

  用化斑药先煎石膏。

  用止呕吐药先煎半夏。

  用劳伤药先煎黄。

  用解药先煎羌活。

  用消暑药先煎香需。

  用药先煎防风。

  用湿药先煎苍术。

  病机叙论

  属性: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

  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脏之道也。

  逆之即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又曰∶阳虚生外寒者,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阴盛生内寒者,因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泄。不泄则温气去,寒独留,留则血

  凝,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又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

  痛。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

  热则痛立止。

  寒气上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

  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积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出,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得复反则生

  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

  《原病式》曰∶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下利清白,吐利腥秽,食已不饥,

  坚痞,腹满急痛,瘕癫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病机叙论

  属性:中寒候,世俗所谓阴证伤寒,悉以房中受寒伤冷而归患家,患家本无房事,坚不肯认。

  阴证中寒之剂,固拒不肯服,惟任他证处之,则乐从之。呜呼!每每误死者,不可胜纪。

  殊不知中寒之候,先由五脏不足,元气太虚,寒邪冒中,直入阴经而为中寒之候,即为阴证是

  也。拘于房室,岂不误哉!

  病机叙论

  属性:《玉机微义》云∶中寒则仓卒受病,邪气直入于三阴,急痛拘挛,战栗强直,昏迷厥

  冷,口噤失音,此中寒也。以温中散寒为主。伤寒之人,因其旧有郁热,风寒外来,肌腠自

  密,郁而为热,寒邪客于经络,先头痛,身热,恶寒,此伤寒也,当以仲景例治之。

  病机叙论

  属性:中寒候因寒邪乘其肤腠疏豁,直入肾经,不循经络,无热可发,故卒暴厥冷,口噤,腹

  痛,唇青,昏危如中风之状。若治稍缓则必死矣。

  脉候

  属性:《脉经》曰∶迟紧为寒,迟涩沉细为寒。脉坚弦或沉细皆中寒也。中寒脉散者死。尺

  脉迟滞,寒在下焦。

  治法

  属性:寒中三阴,一时暴卒,昏不知人,口噤失音,四肢强直,挛急疼痛,亦似中风。若

  以风药治之,即死,急以附子理中汤。若厥逆,唇青,囊缩,无脉者,用葱熨法,仍灸气

  海、关元二三十壮。脉渐出,手足渐温,乃可生也。

  治法

  属性: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治宜理中汤;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治宜五积散加茱萸;寒中

  厥阴则少腹疼痛,治宜四逆汤加茱萸,倍加附子。

  治法

  属性:温肾御寒如干姜、附子、川乌、天雄辈,佐之以养正灵砂丹。然寒伤荣血,徒知温

  肾,不知温血,恐未必有十全之功,是则官桂、当归为温血之上药也。

  治法

  属性:韩氏着三阴经方,立温中例,虽不言中寒而深得中寒之旨,所以有急用姜、附温中救

  里之法,大有见焉。

  药方

  属性:附子理中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强直,失音不语,手足厥冷。

  熟附子人参干姜(炮)白术炙甘草(各一钱)

  上咀,水盏半煎八分,口噤者灌之。

  韩氏温中汤凡病患两手脉沉迟或紧,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脉短少,及力少于关

  尺者,此阴盛阳虚也。或胸膈满闷,腹中胀满,身体拘急,手足厥冷,急温之。

  丁皮丁香(各五分)浓朴干姜陈皮白术(各一钱)

  上水盏半,葱白、荆芥穗同煎。

  (《良方》)姜桂散温中散寒。

  干姜良姜(各钱半)辣桂木香半夏曲甘草(各一钱)

  上水二盏,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沉附汤治虚寒无阳,胃弱干呕。

  熟附子干姜(炮。各一钱)沉香(五分)白术甘草(各钱半)

  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附于散治中寒阴证,唇青面黑,身背强直,四肢厥冷,诸虚沉寒。

  熟附子(三钱)官桂当归白术干姜(炮)半夏曲(各一钱)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发明》)参姜汤治气血两虚而中寒者。

  人参(钱半)干姜(一钱)当归(五分)薄荷(二分)炙甘草(二分)

  上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热服。

  茱萸四逆汤治厥阴中寒,小腹痛甚。

  吴茱萸(泡)附子(炮)干姜(各二钱)炙甘草(钱半)

  上水盏半煎七分,热服。

  术附汤治中寒,中气,四肢逆冷,口噤,牙关紧急,痰盛脉弱。

  白术(一钱)附子(炮,二钱)甘草(二钱)

  上作二服,每服姜三片,煎七分,化苏合香丸,并连进三服有功。或气短,头晕,手

  足厥逆未退者,可进养正丹三十粒至百粒,效。

  养正丹(方见头晕门。)

  人参养胃汤治外感内伤,诸寒虚证。

  人参苍术浓朴(姜制)半夏(泡。各三钱)陈皮茯苓藿香草果(各三分)

  炙甘草(三分)

  上水二盏,姜七片、乌梅一个,煎七分,不拘时服。

  生料五积散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肚腹疼痛。外感风寒及寒

  湿客于经络,腰脚酸髓,并皆治之。

  白芷(七分)陈皮(一钱)浓朴(制,八分)桔梗(五分)枳壳(八分)川

  芎(炙)甘草茯苓(各五分)苍术当归麻黄(各一钱)肉桂(三分)芍药干

  姜(炮。各八分)半夏(炮,一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葱白三茎,煎一盏,不拘时服。

  治中汤治脾胃虚寒呕逆,霍乱痞满。(方见脾胃门。)

  沉香桂附丸治中寒,心腹疼痛,霍乱转筋等证。

  沉香附子(炮)干姜(炮)良姜(炒)桂(去粗皮)茴香(炒)川乌(

  炮)吴茱萸(汤泡炒)

  上各一两为细末,用好醋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饮送下,空心食前

  日进二服,忌生冷硬物。

  药方

  属性:一方∶用黑豆二台,炒熟,以酒烹入,滚数沸,去豆取酒,服二碗即愈。

  一方∶以胡椒擂,用滚酒泡服,外用葱盐熨法。

  一方∶用活雄鸡一只,以刀破腹,乘热合脐上效。

  药方

  属性:用食盐一斤炒干,大热用布二层盛裹熨脐,冷即易热者,上阳回即已。一法用

  吴茱萸一升,酒略炒,煮湿以绢袋盛之,蒸极热,熨心腹及手足心。候气通畅则止,屡

  效。一法治中寒不省人事,气虚阳脱,腹痛唇青。以葱一握,束缚如饼,切去根叶,

  惟存二寸白许。先以火烙一遍,令通热勿灼,着病患脐上下,以熨斗熨之,令葱热气透

  入腹内。更作三四饼,一饼坏,不堪熨,又易之。候患人手足温,有汗乃止。更作葱汤一

  盛服良。

  药方

  属性: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厥阴脉微,灸二十壮。)石门(一穴,在脐下二

  寸。)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治脏结不可攻者及阴汗不止,腹胀,肠鸣,面黑,

  手指青者,宜灸百余壮。)

  病机

  属性:经曰∶阳虚生外寒。盖阳气不能外卫,所以恶寒。宜用参之类,甚者加附子。

  病久而恶寒者,亦宜解郁。丹溪云∶恶寒非寒,明是热证,亦有久服热药而

  得者。河间谓火极似水,热甚而反觉自冷,实非寒也。有用解热剂而少愈者,盖辛能散,

  郁火暂开耳。

  丹溪医案治一壮年恶寒,自用附子药多,用吐痰法及养血清热而愈。

  又治一饮酒人恶寒颤栗,湿热内郁,以黄二两,干葛一两煎,饮之,大汗而愈。

  病机

  属性:《肉经》曰∶夏至后病热为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又曰∶因于暑汗,烦喘,静则

  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又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难经》云∶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肝为

  躁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戴氏曰∶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风。

  病机

  属性:戴氏曰∶暑乃夏月炎暑也。有中、有伤、有感冒三者。轻重之分∶咳嗽而发寒热,汗

  出不止,为元气内虚,

  肺气不固,暑邪直入,内乘金土,名曰中暑。东垣谓避暑热于深堂大厦之中,得之为中暑。

  身热头疼,烦躁不宁,或身如针刺为伤暑。腹痛水泻或恶心有痰为冒暑。有伤暑,邪舍于

  荣卫,至秋凉后遇风寒,闭固不出,发而为疟。有伤暑而即病者,则以暑剂。虽为霍乱吐泻

  之证作,亦只治暑为本,以人参、白虎、六和等汤之类是也。

  病机

  属性:陈无择云∶暑热自病归心,使人噎闷,昏不知人。入肝则眩运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

  入肺则喘满痿,入肾则消渴。虽有五脏之殊,大抵审虚实加减补益,兼以清解二法,为治

  则同也。

  病机

  属性: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是也。

  病机

  属性:洁古老云∶静而得之为中暑,亦深堂避暑得之之意同。其病多头痛恶寒,身体拘急,肢

  节疼痛而烦,肌肤大热而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通越故也,以大顺散主

  之。动而得之为中热,则是农夫行人于日中劳役太过而得之者,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

  热,扪之肌肤大热;大渴引饮或大泻,无力以动者是也,以白虎汤主之。

  脉候

  属性: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盖寒伤形而不伤气,所以脉盛;热伤气而

  不伤形,所以脉虚。(《甲乙经》)

  中暑与热证相似,但热证脉盛,中暑者脉虚,以此别之耳。

  脉浮自汗,或浮大而散,或洪大无力,或虚而迟中得洪缓,皆为伤暑之脉也。

  治法

  属性:太阳中者,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利,洒洒然毛耸,手足逆

  冷,少有劳,身即热,口开,口扳,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发热甚,数下之

  则淋甚。(即暑也。)

  太阳中热者,是也。其人汗出,身热而。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活人书》谓∶

  自汗,恶寒,身热而渴,面垢,手足冷,脉微弱无力者,中也。宜人参白虎汤。)

  太阳中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散

  主之。

  治法

  属性:丹溪云∶夏火大热,损伤肺金,壮火食气,病暑者,多是不足之证。所以用清暑益

  气汤、人参白虎汤、孙真人生脉散之类。足可以审前圣立方之旨矣。

  治法

  属性:丹溪有夏月伏阴在内之论。谓人与天地同一橐龠,天地之气升亦升,降亦降,浮亦

  浮,沉亦沉。子月一阳生,寅月三阳生,此气之升也,人之气亦生也。巳月六阳生,阳尽

  出于地上矣,此气之浮也。人之腹属地气,于此时亦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腹中之阳亦虚

  矣。故夏至后,六阳外泄,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虚冷者,其误甚矣。前人

  治暑用大顺散、桂苓丸等剂,盖因凉亭、水阁、水泉、瓜果之伤,故不曰病热而曰病暑,

  不用辛热,病何由安?非为伏阴在内而用之也,火令之时,流金烁石,何阴冷之有?世人

  不察,妄谓伏阴,而

  用温热,为世通弊。若谓夏月伏阴在内,宜服温热剂,则冬月阳在内,宜服寒凉。然则孟子

  冬日饮汤、夏日饮水,亦不足信欤?

  药方

  属性:(东垣)清暑益气汤治夏月暑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倦怠,胸满气促,肢节疼,或气高

  而喘,身热而顿,心下痞胀,小便黄数,大便溏泻;或痢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

  人参黄升麻苍术(一钱)白术神曲(各五分)陈皮炙甘草黄柏

  麦门冬当归干葛五味子泽泻青皮(各二分)

  上水煎服。(《内经》)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伤卫,故身热自汗,

  以黄,人参,甘草补中益气,为君∶陈皮,归身甘辛微温,养胃气,和血脉,为臣;苍术,

  白术、泽泻渗利除湿;升麻、葛根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盛,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

  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偕甘味泻热补水。

  虚者,资其化源,以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也。此病皆因饮食失

  节,劳倦所伤,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也。汗大泄者,津脱也。加五味子十粒、炒柏五分,

  知母三分。湿热乘肝肾则痿弱无力,加酒知母,大泻秘涩血中伏火也。加当归身、生地

  黄、桃仁、麻仁各一钱以润之。)

  (《方》)十味香薷饮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利。

  香薷(二钱)人参黄白术茯苓白扁豆(炒去壳)陈皮浓朴(姜炒。

  各一钱)木瓜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局方》)人参白虎汤治脉虚暑热,发渴。

  人参(钱半)知母(二钱)石膏(五钱)甘草(一钱)

  上水二盏,粳米一合,同煎。

  (《东垣》)人参益气汤治暑热伤气,四肢倦怠,嗜卧,手指麻木。

  人参(一钱二分)黄(二钱)白芍药(七分)甘草(一钱)五味子(三十粒)

  柴胡(六分)升麻(五分)

  上水煎服。

  生脉散治暑脉微而渴汗。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各等分)

  上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治暑热烦躁。

  石膏(一两)半夏(二钱)人参麦门冬(各二钱)甘草(二钱)竹叶(二

  十个,揉碎)

  上姜三片,水煎服。

  药方

  属性:(《局方》)香薷饮治一切暑热腹痛,或霍乱吐利,烦心等证。

  香薷(一斤)浓朴(制)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黄连香薷饮

  黄连(四两)香薷(一斤)浓朴(半斤)

  每服四钱,如前服。

  香连丸(方见痢疾门)治暑热泄泻,腹痛后重。

  白虎汤治暑渴。

  石膏(五钱)知母(二钱)甘草(二钱)粳米(二钱)

  上作一服,水煎。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五物香薷饮驱暑和中。

  香薷(二钱)浓朴(姜制)白扁豆(炒。各二钱)白茯苓甘草(炙。各十分)

  上水煎,不拘时服。

  药方

  属性:益元散五苓散(并见泻泄门)辰砂五苓散(本方加辰砂。)

  通苓散治伤暑,潮热,烦渴,小便不利。

  麦门冬淡竹叶车前穗灯心

  上等分,水煎服。

  (子和)桂苓甘露饮治伏暑发渴,脉虚,水道滞。

  桂(一钱)茯苓人参泽泻白术甘草干葛石膏寒水石(各一两)滑

  石(二两)藿香木香(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宣明》)桂苓甘露饮

  茯苓泽泻(各一两)白术石膏寒水石(各二两)滑石(飞,四两)猪苓

  桂(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

  药方

  属性:缩脾饮解伏暑,除烦渴,消暑毒,止吐泻霍乱。

  白扁豆(炒)干葛甘草(各四两)乌梅肉砂仁草果(各二两)

  上每服四钱,水煎冷服。

  冷香饮子治伤暑,霍乱腹痛,烦躁,脉沉微或伏。

  附子(炮)陈皮(各一钱)草果甘草(炙。各钱半)

  上水盏半,姜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顿冷服。

  大顺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

  吐,脏腑不调。

  干姜甘草(各五钱)杏仁(去皮尖)桂(去粗皮。各二钱)

  上先将甘草用沙炒,次入姜,却下杏仁炒,过筛,去沙净,合桂为末。每服二三钱,汤

  点服。

  二气丹治伏暑伤寒,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

  硫黄硝石

  上等分,于银石器内,文武火炒,令鹅黄色,再研细,用糯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

  四十丸,不拘时,新汲水下。

  消暑丸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

  半夏(醋煮,一两)甘草茯苓(各二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白汤下。

  (《集成》)姜朴汤治夏秋暑热,过食冷物。茶水以伤其内,过乘凉风以伤

  其外,致恶寒发热,胸膈饱闷,饮食不进,或吐泻,此内外俱寒冷也。

  干姜(炮)浓朴人参白术白茯苓(各一钱)陈皮枳实羌活炙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服。

  药方

  属性:一方∶以新胡麻一升,炒黑,取摊冷,碾为细末,以新汲水调三钱。凡着热,不得

  外以冷物逼,得冷即死。

  一方,治中暑发昏。以新汲水滴入鼻孔,用扇扇之。重者,地浆水灌则醒。若与冷

  水饮,即死。

  一方∶治暑月伤热。用车轮土五钱,冷水调,澄清服之。

  一方∶治旅途中暑者。移至阴处,急就道上掬热土于脐上作窝,令人尿其中,冷,用

  生姜大蒜细嚼,热汤送下。

  一方∶治中暑。用小青叶,先以井水浸,去滓,控干,入砂糖擂汁,灌之立效。

  一方∶治中暑热渴死者。用路上热土、大蒜等分,研烂,水调去滓,用清汁饮之

  即活。

  病机

  属性: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湿热伤脾。诸颈项强,皆属于湿。因于湿,首

  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

  代,阳气乃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湿

  盛则濡泄,湿气甚者为着痹。声如从室中言,此中气之湿也。

  《原病式》曰∶诸劲强直,积饮,痞膈中满,下体重,肿,肉如泥而按之不起,皆属

  于湿。

  《要略》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其候小便不

  利,大便反快,当利其小便。

  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冷所致也。风

  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

  涩。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能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

  欲去衣,或身微肿也。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

  痛,鼻塞,其脉大;

  自能饮食,腹中和;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即愈。

  病机

  属性:陈无择云∶脾虚多病湿。内因酒面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烧炙膏粱过度,气

  热熏蒸,浊液不行,涌溢于中,此湿从内作;外因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

  所关,涉水为湿所郁。郁于表腠则发黄。故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此湿

  从外生,可见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故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

  为病。

  病机

  属性:湿邪自外而感者,为表邪郁热,故发寒热,身如熏黄,皮肤着痹。清湿袭虚,而上为

  头痛,鼻塞而烦;入骨节为重痛,足趺浮肿;脉浮缓。湿邪由内作者,为里结滞,故霍乱

  吐利。重则发痉强直,轻则痞膈中满,怠惰嗜卧,沉重无力。流滥关节则烦痛,注于经络,

  屈伸不得,气不能统则发肿,肉如泥,按之不起,其脉多沉。

  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声如从室中言。湿热不已,熏蒸于上,则头重,目黄而鼻

  塞也。故东垣云∶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为湿邪之袭于上者也。

  经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足肿而膝重,无力以行。腿脚麻痹,腰腿为之不

  利也。又曰∶腰重如带五千钱,皆湿邪之着于下者也。

  脉候

  属性:《脉经》曰∶沉而缓、沉而细、微缓者,皆中湿。脉浮为风湿。浮而缓,湿在表也;

  沉而缓,湿在里也。脉

  沉细迟微为寒湿,为湿痹,脉滑疾,身热,烦喘,胸满口燥,发黄者,为湿热;洪而缓

  者,皆湿热自甚而痛也。

  治法

  属性: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湿病本不自生,因脾热内虚,怫郁不能宣行,故停滞

  而生湿也。况脾气虚弱之人,易于感冒,岂但水不流而后为湿故?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

  知暑湿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故治湿之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曰∶治湿不

  利小便,非其治也。经曰∶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苈、木

  通治之。又云∶葶苈木香散下神芎丸,下水湿,消肿胀,理脾胃,无出乎此也。

  治法

  属性: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又云∶湿热不攘。此盖湿郁为热,故身体疼痛而烦,肢节

  强直而肿。或脉浮者,名曰风湿,当微微发汗,使风湿俱从汗出。若大发汗,则风去而

  湿尚存,两胫逆冷,胸腹满,头目痛,多汗,妄言、脉阳濡弱,阴急小,是名湿温,因伤湿

  而复伤暑也。湿热相搏,而成此疾,不可发汗。汗则必不能言,及耳聋,不知痛痒,乃是重

  湿证。虽有寒热,然湿热证多,湿寒证少,故不宜骤用姜、附大热之药。戴人论湿证,

  而以湿热为原,风寒为兼,深得《内经》之旨也。丹溪亦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

  居八九。

  治法

  属性:有脾胃素弱,内蓄痰饮,外冒风露,相搏上冲心胸,令人涎潮壅塞,口眼斜,半身不

  遂,昏不知人。与

  中风相似,但脉沉涩或沉而细。不可作中风治,谓其脾土好干恶湿,而被湿热相干,则有是

  疾。若作中风治之,脾元愈虚,痰湿愈甚,必致危笃。

  治法

  属性:湿从外入者,宜汗散;湿在上者,亦宜汗散;湿从中起者,宜疏利二便,分轻重用之。

  在下者,宜淡渗,以利小便;腹胀脚肿甚者,舟车丸下之。

  湿热内深发黄,茵陈汤下之。或佐以防己、黄。

  一身尽肿痛,或无汗,是湿流关节,邪气在表,宜五苓散加桂、苍术微汗之,不可大

  汗。若自汗出多,热燥津液少,内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损津液也。宜防风白术甘草汤主之。

  湿郁者,越曲丸主之。

  肥人多湿,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散风行湿最妙。

  苍术治湿为必用之药,上下部皆可用。

  身如被杖,湿伤热血分也。

  《局方》用燥剂,为散湿郁也。湿得燥则豁然而收。燥湿宜羌活胜湿汤、平胃散。

  湿胜气实者∶宜神佑丸、舟车丸,虚者,桑白皮、茯苓、人参、葶苈、木香、白术之

  类;去湿与热,须用黄芩、栀子为主。

  下焦湿肿及痛,膀胱有火邪者,酒防己、黄柏、知母、栀子、草龙胆、苍术之类;湿

  病,外不热,内不渴,小便自利者,术附汤主之。

  湿病,脉缓弱,昏迷肿痛,身重自汗,失音,下痢不禁,用白虎汤、葱白、干姜、附子、

  白术。

  肥白人沉困怠情者,多虚,宜参、、二术、二陈、浓朴之类。

  黑瘦人多热,宜芩、连、白术、茵陈。

  湿气胜者为着痹,(详见风痹门。)湿盛则濡泄,(见泻泄门。)湿注生痰,(见痰

  饮门。)湿为痰疟,(见疟门)。湿郁为疸证,(见疸门。)湿热成痿,(见痿门。)湿为

  香港脚。(见香港脚门。)

  药方

  属性:二术四苓汤治诸湿肿满,一身尽痛,发热烦闷,二便不利。

  白术苍术茯苓猪苓泽泻黄芩羌活芍药栀子仁甘草(各等分)

  水三盏,姜三片、灯心一撮,煎服。

  (《金匮》)防己黄汤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痛。

  防己黄(各二钱)白术(一钱半)甘草(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胃气不和加芍药,喘加麻黄。

  上水冲,加桂枝。下寒加细辛。

  除湿汤治中湿。身体重着,腰腿酸疼,大便溏,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苍术浓朴茯苓(各钱半)陈皮(七分)藿香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七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大橘皮汤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泻,小便不利。

  橘皮(五分)木香(磨汁)滑石(二钱)槟榔(五分)茯苓猪苓泽泻

  白术(各二钱)官桂甘草(各三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湿气停滞。

  苍术浓朴陈皮(各等分)甘草(减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

  药方

  属性:(《局方》)五苓散治湿邪郁滞,小便不利。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各一钱)肉桂

  上为末,汤调服。

  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本方加茵陈一倍煎。

  (《元戎》)加味五苓散治湿热身痛。

  葶苈木香散

  葶苈(一两)木香(五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五钱)木通(三钱)

  滑石(二两)桂枝甘草(各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宣明》)桂苓甘露饮治湿热内甚,烦渴泻利,小便涩,大便急,霍乱吐下,头

  痛口干。(方见暑门。)

  (东垣)清燥汤治湿热太甚,肺金受邪,寒水生化之源绝,则肾亏痿厥之证作,腰

  以下痿弱,不能行走;或踝膝皆肿,口干泻利。(方见痿证门。)

  药方

  属性:羌活胜湿汤治脊痛,项强,腰如折,项如拔,上冲头痛。此足太阳经不行,此

  药主之。

  羌活独活(各钱)本防风(各钱半)荆子川芎炙甘草(各四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麻黄白术汤治湿胜,身烦痛。

  麻黄(二钱)白术桂枝(各一钱)杏仁(七枚)炙甘草(五分)

  水煎服。《金匮》减桂加薏苡,名麻黄杏仁薏苡汤。

  (《局方》)五积散治湿外伤,或冒风寒,郁为湿热,身体重痛。(方见中寒门。)

  (东垣)升阳除湿汤治感湿作泻,小便不利,身有有。

  升阳除湿防风汤治风湿相搏,一分痛。(二方并见泻泄门。)

  除风湿羌活汤治同前。

  羌活(五分)防风升麻柴胡本苍术(各一钱)水二盏,煎服。

  越曲丸治湿郁。(方见郁门。)

  药方

  属性:(《金匮》)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痛不能转侧,烦而不渴、不呕,脉虚浮

  而涩。

  桂枝生姜(各二钱)附子(一钱)甘草(炙,钱半)

  上水煎服。小便自利,去桂加白术。服后其人如冒状,勿惊怪。

  (《和剂》)渗湿汤治坐卧湿地,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关节疼痛,发热恶寒,小便

  不利,大便溏绁。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附子(炮)干姜(炮)桂枝芍药(等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羌附汤治风湿相搏,身微肿,手足掣痛,不能屈伸。

  羌活附子(炮)白术甘草(等分)

  上水煎,不拘时服。

  生附汤治受湿腰痛。

  附子(生)干姜浓朴白术苍术(酒浸)茯苓(各一钱)牛膝杜仲(制。

  各钱半)炙甘草(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药方

  属性:神佑丸(方见痰饮门。)治湿郁喘闷,二便秘涩。

  舟车丸治诸湿肿满。导水丸(二方并见水肿门。)

  (子和)川散治湿痰留注,二便不利,身肿气高。

  大黄(煨)郁李仁(各二两)芒硝甘遂(各半两)黑丑(取头末,四两)

  上为末,姜汤调下五分,空心临卧服。

  药方

  属性:白术酒∶治中风,口噤,不知人。

  白术(一两)酒二盏,煎一盏服。不饮酒者,水煎。

  搐鼻法∶治伤湿鼻塞,烦痛,黄肿。瓜蒂一味,为末,口含水吹一字入鼻中,鼻流

  出黄水,效。

  一方∶治一切风湿痹,四肢拘挛,疼痛。用苍耳子去刺为末三两,水二盏半煮二

  盏,去渣,呷服无时。

  一方∶治风湿。用樟木皮屑煎水洗,效。

  一方∶白槟榔为末,每服一钱,蜜汤调下,日三服。

  一方∶治湿入肾经,腰痛不能伸。以鲜五加皮同三白草根捣烂煎酒,空心服,三次而愈。

  一方∶治湿热小便不利。茵陈蒿同木通煎服。

  一方∶治湿。煮赤小豆,食一日,禁饮食。服豆与汤,即通利而湿去。

  一方∶治寒湿气,疼痛不已。用姜汁半碗,米醋一盏,水胶四两,熬成稠,入肉桂末、

  花椒末、皂角末各二两,搅成膏,以绢摊贴患处。

  病机

  属性:《内经》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体重烦冤。

  运气身重,一曰湿制肾虚而重。又云∶太阳所至为身重。又云∶太阴之从体重中满。又

  云∶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又云∶土郁之发,民病身重是也。二曰湿热少阳

  司天之政,四之气炎暑间化,民病满身重是也。三曰寒湿太阴司天之政,三之气感于寒

  湿,民病身重是也。四曰风木制脾虚而肿,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又岁土不

  及,风乃大行,民病体重烦冤。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身体皆重是也。五曰金燥肝

  虚而重。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是也。

  治法

  属性:仲景云∶夏月中风湿,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除风胜湿去热之药治之。又云∶风

  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汤主之。又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腹中冷如

  在水中,形如冰状,反侧不得;小便自行,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

  久始得之,腰以下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东垣云∶身重者,湿也。补中益气汤加去桂五苓散主之。

  夜卧不能,谓之湿身重是也。小柴胡汤、黄芍药汤主之。

  药方

  属性:(东垣)参术汤治脾肾虚弱,元气不能充畅,四肢沉重,食后昏闷。

  黄(一钱)人参炙甘草陈皮青皮(各五分)当归酒黄柏升麻柴胡(各

  三分)神曲(七分)

  上水二盏,灯心十根、枣一枚,煎八分,食前热服。

  甘姜苓术汤治肾冷湿,腰重不能起。

  甘草干姜(各五钱)白术茯苓(各一两)

  上咀,以水五盏煎至三盏,作三服。

  防己黄汤小柴胡汤黄芍药汤(并见伤寒门。)

  (《局方》)五积散治湿盛身重。(方见湿门。)

  药方

  属性:经云∶脾病者,身重,肉痿,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又云∶脾病者,身重,寝汗出,憎风,取其经,少阳、太阴血者。(盗汗也。)

  病机叙论

  属性:《内经》云∶溺黄赤,安卧者,疸病。

  《巢氏病源》云∶黄胆之病,此由酒食过度,脏腑不和,水谷相并,移于脾胃,复

  为风湿所搏,瘀结不散,热气郁蒸,故食已如饥。令身体、面目、及爪甲、小便尽黄而欲

  安卧。若身体多赤黑,多青皆见者,必寒热身疼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

  渴而疸者,其病难治;疸而不渴,其病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

  振寒而微热。

  又云∶黄胆者,一身尽痛,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壮热,口里有血,当下之,法如肫

  肝状,其人少腹内急;若其人眼睛涩痛,鼻骨痛,两膊及项强,腰背急,即其患黄,多大便

  涩、但令得小便快,即不虑死。不用大便多,多则心腹胀,不食,此由寒湿在表,则热蓄于脾

  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烦郁不得消,则大、小便不得通,故身体、面目皆变黄

  色。

  病机叙论

  属性:一曰黄胆,二曰黄汗,三曰谷疸,四曰酒疸,五曰女劳疸。

  黄汗疸为病,身体俱肿,汗出而渴,其汗能染衣,黄如柏汁,此由脾胃,有出入水,

  或风所闭,热结而成黄汗也。

  黄胆即前酒食过度,脏腑不和,水谷相并,结于脾胃,风湿相搏,热气熏蒸云云,而

  成黄胆。

  谷疸之证,食毕即头眩,心中怫郁不安,遍身发黄,此脾胃有热,因饥过食所伤

  胃气所致也。

  酒疸之证,身目发黄,心中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此由饥中饮酒大醉,

  当风入水所致。其证心中懊,面热,不能食,时欲呕吐者是也。

  女劳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不利,此由过于劳伤,极于房室,大

  热大劳而交接所致也。

  病机叙论

  属性:丹溪云∶疸证不必分五种,同是湿热,如酱相似。

  病机叙论

  属性:《略例》云∶内伤劳役,饮食失节生黄,只用建中、理中足矣,不必用茵陈。

  新病必须消导,久病从谷疸治之。

  病机叙论

  属性:(详见本门)

  脉候

  属性:《脉经》曰∶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皆发黄也。脉浮者,宜汗之、吐之;脉

  沉者,宜下之,利之。《要略》曰∶寸口脉,浮而缓,则为风,缓则为脾疸,非中风。四肢

  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不行,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寸口近掌无脉,口鼻黑色,

  不治。

  治法

  属性:一身尽痛而黄者,湿邪胜,在表也。伤寒,当汗不汗则生黄,邪在表也,并宜汗

  之。不痛,干燥,热胜而黄,脉沉弦者,邪在表也,宜先下之。上膈烦闷,其脉浮,或

  欲呕者,宜先吐之。原发黄证,皆其湿热郁结,必表里分消疏利之,立愈矣。

  治法

  属性:黄胆多为脾湿不流并积热而成。此病目睛、皮肤、小水皆黄。必须利小水乃为捷

  径。小水一清,而黄即退。

  疸证虽有五种,总为湿热不散。身热身痛,发黄,小便涩,当渗利之,以五苓散、

  茵陈、黄连之类。

  轻者,小温中丸;重者,大温中丸。热多加黄连,湿多加茵陈,五苓散加食积药。

  治法

  属性:疸而渴者,难治;疸而不渴音,易治。

  疸病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为疾。剧者为难治。

  寸口无脉,鼻出冷汗,腹膨,形如烟熏,摇头直视为难治。环口黎黑,油汗发黄为脾

  绝。死,不治。凡五疸,久久变黑者,皆难治。

  疸证服解利之药,久而不愈,及口淡怔仲,耳鸣脚软,憎寒发热,小便浊,皆为虚

  甚,宜四君子汤,吞八味丸,不可强服凉药,通利以致脾气虚弱,肾水枯涸,必至危笃。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则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

  水状,不治。腹满者,多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药方

  属性:加味五苓散治湿热郁滞为疸。烦渴引饮,小便不利。

  山茵陈山栀子(各一钱)白术赤茯苓猪苓泽泻黄连(各七分)甘草(

  三分)

  上水二盏,灯草十根,煎八分,食远温服。

  (《活人》)茯苓渗湿汤治黄胆寒热呕吐而渴,身目俱黄,小便不利,食少。

  白茯苓泽泻茵陈(各五分)栀子仁黄芩(各八分)青皮陈皮防己(各五

  分)白术苍术(各一钱)枳实黄连(各九分)

  上水煎服。

  茵陈汤治疸证发热,大小便涩。

  茵陈栀子仁(各二钱)赤茯苓葶苈(各钱半)枳实甘草(各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秦艽散治五疸,口淡耳鸣,脚热发寒热,小便白浊。

  秦艽当归(酒洗)芍药白术官桂赤茯苓陈皮熟地黄小草川芎(各一

  钱)半夏(七钱)炙甘草(五分)

  上分二帖,每帖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小温中丸治黄胆与食积,又可制肝燥脾,脾虚须用白术汤使。

  针砂(十两,醋炒七次,令通红,另研)苦参(夏加冬减)白术(五两)山楂

  (各二两)吴茱萸(一两,冬加夏减)苍术(半斤)川芎(夏减)神曲(各半

  斤)香附米(一斤,童便浸一宿,炒)

  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盐汤下。

  大温中丸

  针砂(十四两,制如前)陈皮苍术青皮浓朴(姜制)三棱(醋煮)莪

  术(醋煮)黄连苦参白术(各五两)生甘草(二两)

  香附子(一斤,制如前)

  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盐汤下。

  必效散治黄胆通用。

  葶苈(隔纸炒)草龙胆山栀子茵陈枳实甘草(各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柴苓栀子汤治黄胆,清解之剂。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各八分)陈皮炙甘草白术茯苓(各一钱)猪苓

  泽泻山栀(各七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食远服。

  (叔和)硝石矾石散

  二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大麦粥汁和服,日三服,取汗愈。若小腹满急,小便

  不利,用滑石、石膏各三钱,入粳米一撮,同煎服。

  药方

  属性:(《金匮》)桂枝加黄汤治黄汗身肿汗出,出已辄轻,久久必身,胸中痛,腰以

  下无汗,不能食,烦躁,小便不利。

  桂枝苍术(各一钱)甘草(五分)黄(二钱)

  水煎,加姜枣,食粥,以助药力。

  黄散治汗黄身肿,发热不渴,汗出染衣,色黄。

  黄(蜜炙)麦门冬茵陈赤芍药(各一钱)石膏(二钱)豆豉(一撮)甘草(炙,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芍桂酒汤治汗出入水,水从汗孔入而成黄汗。

  黄(五两)芍药(三两)桂(二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斗,水七升,煎三升,温服一升。空心服至六七日,乃解。苦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药方

  属性:茵陈栝蒌散治黄胆。

  茵陈(二钱)木通山栀(各钱半)大黄(炮一钱)石膏(二钱)栝蒌壳(一钱半)

  上水二盏,姜三片、葱一茎,煎八分,食前温服。

  (《金匮》)小半夏汤治黄胆,小便色不异欲利,腹满而喘。

  半夏(炮七次,姜汁拌)每服三钱,入姜十片,水煎服。

  栀子滑石汤治黄胆腹满,小便不利,面赤自汗,为里实,当下之。

  大黄黄柏(各二两)栀子(十五枚)滑石(四两)

  上水六升煮四升,去渣澄清,更取一升顿服。

  一曰病黄胆,发热烦满,胸满口燥者,以病发,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劫大

  发而黄,壮热在里,当下之。

  黄连散治黄胆,大小便秘涩壅热,累效。

  黄连大黄(酒炒。各二两)黄芩(酒炒)炙甘草(各一两)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温水调下,日三服。先用瓜蒂散搐鼻,所下黄水即服黄连散。

  搐鼻瓜蒂散治黄胆,小便、身如金色,兼治酒疸。

  瓜蒂(二钱)母丁香(一钱)黍米(四十九粒)赤小豆(五分)

  上为细末,每用夜卧。先含水一口,却于两鼻孔中搐入半字。至明日取下黄水便服黄

  连散。病轻者,五日效;重者,半月效。

  药方

  属性:葛根汤治酒疸。

  葛根(六钱)枳实(麸炒)山栀子豆豉(各三钱)甘草(五分)

  上咀作二剂,每剂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服。

  白术汤治酒疸。因下后变成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韭状。皮肤不仁,其脉微而数。

  桂心白术(炒。各三两)豆豉葛根杏仁(去皮尖)炙甘草(钱半)枳壳(麸炒,三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酒蒸黄连丸治酒疸发黄,小便不利。

  川黄连(去须净,二斤)好酒(五升)

  上将黄连以酒煮干为度,研为细末,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煎

  二陈汤,加葛根、茵陈,煎汤送下。又疗伤酒过度,热毒下血,大便泄泻,温米饮下。

  如神散治酒疸,积毒不散,发黄,久积流入清气道中,用此吹鼻。

  苦葫芦子苦瓜子(各七粒)黄黍米(三百粒)安息香(皂角子大,二粒)

  上为细末,以一字吹入鼻内,滴出黄水一升,吹勿过多。或过多者,即以黍米穣烧灰,

  麝香少许吹鼻内,立止。

  药方

  属性:谷芽枳实小柴胡汤治谷疸食已即饥而头眩,心中郁怫不安,饥饱所致蒸疸而黄。

  谷芽枳实浓朴(各一钱)山栀大黄柴胡黄芩(各六分)陈皮半夏人参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茵陈蒿汤治谷疸,寒热不食,食即头眩,久久黄色为谷疸。

  茵陈(九钱)大黄(四钱半)山栀(钱半)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服。

  谷疸丸治饥饱失宜,蕴热发黄。

  苦参(二两)龙胆草(一两)牛胆(一枚)

  上二味为末,以牛胆汁入,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下。一方

  不用牛胆,用猪胆加山栀(五钱)人参(七钱)大麦饮下。

  药方

  属性:滑石散治女劳疸病。

  滑石(两半)枯矾(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大麦粥汤食前调下,以小便出黄水为度。

  药方

  属性:胆矾丸治男妇食劳黄胆疰癖。

  胆矾(三钱)黄蜡(一两)肥枣(五十枚)

  上用瓷石器内,先下米醋,次下矾、枣,慢火熬半日,取枣,去核,次下蜡,再慢火熬

  一二时,成膏,入腊茶末二两和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茶清送下。

  枣矾丸治食劳疸,身目皆黄色。

  皂矾(不拘多少,砂锅令通红,醋点赤红用)红枣(煮烂,干)

  上为细末,枣肉捣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无择)养劳汤治五疸虚弱,脚软心悸,口淡耳鸣,微发寒热,气急,小便白浊,

  当作虚劳治之。

  黄当归桂心甘草(炙)橘皮白术人参(各一两)白芍药(三两)生地黄

  五味子茯苓(各二钱)远志(五钱)

  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三枚,煎七分,空心服。

  小建中汤治虚人疸证。(方见虚损门。)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