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

  宣明五气论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

  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为五病。

  胆为中正决断无私,其刚决故为怒也,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

  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以胜相并,故有五志。如肺虚,心精并之故喜。故曰∶虚而相并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颠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

  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

  同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同神而往来者谓之魂,心有所忆谓之意,专意不移谓之志。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刺志论帝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

  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形气相反,谷气不应,血脉不浮,故皆反,法当病。

  曰∶何谓反?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

  脉盛血少,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寒伤形,故气盛身寒。热传气,故气虚身热。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气小则脱血而下,故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谷少气多,乃胃中邪气并入于肺,而非正气之多也。

  脉少血多者,饮中热也。

  饮留胃中而作热也。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风气盛满则水浆不入也。

  阴阳应象篇曰∶天之邪气,感即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地之湿气,

  感则害人皮肤筋脉。

  四时之气,天之邪也,感之则害五脏。饮食寒热,感之则伤六腑。地之湿气,感则有伤经

  脉,故害于皮肤筋脉,各以其近而受害也。

  太阴阳明篇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此言贼风虚邪,阳受之入六腑。饮食起居,阴受之入五脏。与阴阳应象论∶天之邪气害人

  五脏,水谷寒热害人六腑,两说相反,其理安在?此谓虚邪外伤有余,饮食内伤不足,二者之伤

  互有所受,不可执一而言伤也。惟湿从外伤,故及皮肤;湿从内成,亦伤脏腑。此又不可一途而云然也。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此言物极则反,理之常也。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风,阳气也。湿,阴气也。阳从上,阴从下,火就燥,水流湿,类也。

  阴阳应象篇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忧思悲恐,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

  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灵枢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若五志不常,寒暑过度,戕贼天真,

  何可长久?

  六元正纪篇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

  闭肿。

  湿胜濡泄,水气内胜,则伤脾胃,而泻利也。其则脾胃之气一行水道,溢于皮肤,则为

  水闭。肉如泥,按之陷下而不起也,故曰肿。

  太阴阳明论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对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

  (胃气不得径至,以达四肢。)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

  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

  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四肢禀气于胃,袭脾而布化。脾不布化,故四肢不用,胃气不能独施故也。

  脉要精微篇曰∶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坠。甚饱则梦与,其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

  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气厥论篇帝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热于肝,痈肿少气。脾

  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鬲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

  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脾移

  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肾移

  热于脾,传为虚,肠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

  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

  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脏腑相移,各以所司而为病,皆由气厥逆而得也。,伏同。

  调经论篇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

  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寒气在皮肤之外,则上焦不通,而发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王安道曰此阴字,指人身之阴与水谷之味也。夫有所劳倦者,过动属火也。形气衰小者,壮

  火食气也。谷气不盛者,劳伤元气,则少食而气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

  浊阴不降也。夫胃受水谷,则清阳升而浊阴降,以传化出入,滋养一身也。今胃不能纳,而谷气

  衰少,则清无升浊无降矣,故内

  热。汪寅谷曰∶人身之中,阴气虚损为热。盖劳倦伤脾,胃气因虚下陷,重压下脘气道之分,而

  上焦之气,因以不行,少火郁为壮火,而为内热伤气等证。其治以东垣补中益气为宜。斯所谓劳

  伤形体,饮食失节而致热者乎?内伤之说,盖原于此。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

  泄越,故外热。

  外伤寒毒内薄、诸阳外盛,则皮肤收。皮肤收,则腠理密,故卫气蓄聚无所留行矣。寒气

  外薄,阳气内争,积火内燔,故生外热也。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

  则血凝,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温气,阳气也。阴逆内满,则阳气去于皮外也。

  举痛论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

  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气皆能致病,故

  问之。)岐伯对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怒则阳气逆上,肝气乘脾,故甚则呕血及飧泄。何以明之?怒则面赤,甚则色苍,经曰∶

  盛怒不止,则伤志明。

  喜则志气和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

  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

  气不行,故气收矣。

  腠谓津液渗泻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身寒则卫气沉,故皮肤文理及渗泻之处,皆秘闭

  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发泄也。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根据,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且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劳于力役,则气奔速,而阳外发。喘息汗出,外内皆逾越常纪,故气耗损。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九气致病,于此可详矣。

  论治篇第四

  属性: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治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小络,当是手少阴

  心经之小络。)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异法方宜篇帝曰∶医之治病,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不同,谓针石灸毒药导引按摩之不同。地势有高下燥湿之势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之民多食鱼,鱼发疮而热中,盐发渴而胜血,故民黑色病疮疡,

  治宜砭石。砭石,以石为针,而决脓血。

  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

  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西方之民,水土刚强,腠理闭密,外邪不能伤,故病多内伤七情,饮水色欲而已。治宜毒

  药攻其内也。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

  治宜灸,故灸者,亦从北方来。

  北方水寒冰冽,故病脏寒,其治宜艾灸烧灼,谓之灸。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南方之民嗜酸,故腠理致密。又卑下之湿内郁而不得发泄,故病挛痹。用微针所以疏泻之是也。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

  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中央之地湿,故生物众,四方辐辏,故民食杂不劳然湿气在下,民多病痿厥寒热。治宜

  导引,谓摇其筋骨,动其支节,按跷,谓抑皮肉捷举手足是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圣人治人,随方而各得其宜也。

  阴阳应象篇曰∶善治者治皮毛,止于始萌。其次治肌肤,(救其已生。)其次治筋

  脉,(攻其已病。)其次治六腑,(治其已甚。)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此言治病当治其未病,则易愈。延及腑脏,则病深而难愈,故曰半死半生。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始起者,轻微在于经腠,外邪未及深入,可剌以针而泻之。已,止也。

  其盛者,可待衰而已。

  邪气盛甚,而遽止之,非惟不足以祛邪,而正气亦反受其伤也,故必待其衰而治之。如

  藏疟者,不可于其势之方兴而止,痢者,必俟其势,将艾,如兵法避锐盛而击惰归之意也。

  因其轻而扬之。

  因,从其所因也。因其邪气轻,浮于表,而用气轻薄之剂,而发扬之。如伤寒一、二日,

  用葛根之类是也。

  因其重而减之。

  重,则沉重而下坠者,如痢后重者,减去之,即泻其实也。

  因其衰而彰之。

  彰,犹杨也。此指伤寒邪气已衰,欲作正汗者,因而扬于外也。朱肱氏云∶伤寒七八日,

  忽然两手无脉或一手无脉,此是正汗来,用甘草、细辛之类助其汗,正谓此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

  越,过也。如膈上痰壅盛者,用稀涎之类吐之,使上越也。

  其下者,引而竭之。

  引,导引也。如湿气胜而为濡泻等证,用五苓散之类。又如积痢在下而为里急后重等证,

  用承气汤、牵牛散之类,引而竭之也。

  中满者,泻之于内。

  中满,心下满闷,而外无胀急之形,痞病是也,斯乃湿热之为,以黄连、枳实、浓朴之类泻之,

  使内消而无滓秽形之于外也。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此言热邪内郁,宜于汗解,因其腠理干燥而汗不得出者,以温水微渍形体,使之腠理

  滋润,以接其汗之出也。今用热汤围浴而出汗者是也。

  其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伤寒二三日,邪在表者,用麻黄之类,以发其汗也。

  其悍者,按而收之。

  疾悍暴,按降收敛也。盖谓阴虚火炎上而为喘嗽等证,宜以滋阴降火之剂,如四物汤加

  柏、知、五味子之类,故曰∶按而收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

  散,汗解也。泻,下也。盖谓疫瘟之邪,从内而达于外者,并表里兼治,如防风通圣之属,

  故曰∶散而泻之。

  血实宜决之。

  瘀血壅盛者,宜红花、苏木之属通之。如产后积恶经闭聚胀等证,用黑神散以决之。

  气虚宜掣引之。

  掣引,犹言升提也。脾胃不足,阳气下陷,而用升提之药,补中益气之类是也。又导引

  家使其气行通畅亦是。

  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气,神气也,味,五味也。形不足宜温养神气而调和之,精不足宜饮食药品之滋味以补之也。

  有余者泻之。

  邪气有余者为实,实者泻之。如汗下吐法是也。

  不足者补之。

  正气不足为虚,虚者补之。《本草》云∶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高者抑之。

  邪气在上者抑之,如吐衄等证。而内实者,用桃仁承气汤之类下之。

  下者举之。

  正气下陷,举而升之,如泻泄痢疾久则下陷,宜用升麻、柴胡、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

  坚者削之。

  坚积于内,以三棱、莪术之类削之。

  客者除之。

  邪客于经者,除去之。

  劳者温之。

  温,温养也。劳倦内伤者,当澄心息虑,以温养之。

  结者散之。

  阳气结滞者,如气郁不舒,用青皮、香附、枳壳、紫苏之类散之。

  留者攻之。

  留,不去也。攻,攻击也。积块不移,各从所恶攻之,如砂、水银去肉积,神曲、麦芽

  去酒积,水蛭、虻虫去血积,木香、槟榔去气积,附子、硫黄去寒积。又云气血留积为毒者,不

  以毒药攻击之可乎?如紫苏去鱼腥积,丁香、桂心去菜积,如贝母、南星、硝、黄草药之属,敷

  贴而攻之亦是。

  燥者润之。

  《本草》云∶润可以去燥,如麻仁、当归之属是。

  濡者燥之。

  燥可以去湿,如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急者缓之。

  如火气上逆而急者,生甘草之属缓之。

  散者收之。

  阳气精神耗散者,以五味子、酸枣仁之类收之。

  逸者行之。

  过乎安逸,气血凝滞而成病者,使之行动,以道其阻也。

  惊者平之。

  惊者,有所激而然,宜和而平之,或用平惊之药,或以平常习见之法平之,则不惊也。如《病

  机赋》云∶有人闻声则惊,药治之不效。一医命患者高坐堂上,堂下以木击其物,且谕之曰∶物

  之能鸣,平常也,何惧之有?且言且击,患人目见,久之而心自定,以后则不惊惧。此则平之之法也。

  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却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总结上文,量病证候,适事而用之。

  汤液醪醴论岐伯曰∶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

  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也。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足者何?

  曰∶神不使也。曰∶何谓神不使?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病而至于形弊血尽,精神脱去,可知虽有汤药针石皆弗之能起也,故病不可愈。此今世之人

  斫丧故也。

  今精神坏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卫并除,故神去

  之而病不愈也。

  神去则机息。精神者,生之原。荣卫者,气之主。神气俱无,生意则不使矣,病何由痊?

  移精变气论岐伯曰∶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八

  风,八方之风也。五痹,骨脉筋皮肌是也。)

  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草苏谓药煎,草谓草根。枝,茎也。凡用药有用苗者,有用根者,有用茎者。用而不愈,

  则兼其苗、、华实而用之,俾其相佐助而去病也。故云∶本末为助。

  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如春气在经脉,治当随所在而伏其邪。日有寒温明暗,月有空满亏盈。

  逆从,如升降浮沉当顺寒热温凉逆从是也。

  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粗工,粗略者也。凶凶,不料事宜之可否也。如此则旧病不愈,反增新病也。

  藏气法时篇帝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岐伯对曰∶五

  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易时则贵,失时则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

  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五脏之气,歇为间,旺为甚,则死生之期也。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气有余也。)急食甘以缓之。

  急,急速也。风伤肝,风性急速,内为飧泄等证,以升提之药如甘草之甘缓之,故曰∶风

  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云云。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心气虚也。急食酸以收之。

  缓,舒缓也。心主热,在液为汗,心热则腠理舒缓,而为汗泄等证,以酸枣仁五味子之酸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主湿,湿气内袭,而为肿满等证,以苍、白术之苦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幸,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主气,肺气上逆,而为咳嗽等证,则以葶苈、黄芩、诃子皮之苦泄而降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肾主水,肾热则液涸,而为阴火等证,以黄柏、知母之辛润之。或肾液枯而大便结燥者,用

  当归、红花之辛润之,故曰∶大便难者取足少阴,此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平旦慧,

  (爽也。)下晡甚,金旺然也。)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酸味收,故泻宜当咸泻之,然肝欲散,不当又以酸收咸软为补之、为泻之也。肝主筋,风邪

  伤筋则挛,以川芎之辛散之则补,以芍药之酸收之则泻。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年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

  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急食咸以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取其柔软、舒缓之意。心主脉,火邪内结,则脉坚实,以芒硝之咸软之则补,以甘草之甘

  缓之则泻。

  病在脾,愈于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鲍食湿地濡衣。脾

  病者,日慧,(,昃也。)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恶湿,所以湿与饱皆伤脾,脾伤则胃气下陷,少火郁为壮火,以甘草之甘缓之则补,以

  黄连、大黄之苦下之则泻。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

  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主气,肺热则清气耗散,而为汗出喘嗽等证,以五味、乌梅之酸收之则为补,以麻黄、

  桂枝之辛散之则为泻。

  病在肾,愈于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HT(烦热也。)

  热食温炙衣。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肾主二便,泻痢则下虚,以黄连、黄芩之苦坚之,则下元固闭,而为补。以芒硝之咸软之,

  则下元失守,而为泻。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

  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以胜相加,如病肝木,则肺金以胜而加之,至己所生则愈,至克己之气所不胜而甚,至生己

  之气而持,至己自旺之位而起。先定五脏之脉,谓肝弦心钩肺浮肾营脾代之类。如经曰∶必先知

  经脉,然后知病脉,乃可言间甚、死生之期云。

  血气形志篇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谓形不劳而志思苦者,结虑深思,荣卫乖否,宜盛泻虚补,灸刺为宜之,此顺气之道也。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筋骨不劳,心神悦怿。病生于肉,卫气留满,以针泻之,结聚脓血,以石破之,今世之用

  针以破决之是也。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劳形者伤筋,治以药熨及导引,则筋自舒而愈也。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志俱苦,则气血两耗,而咽嗌为之不利也。治以百药,乃荣卫益理,气药、血药并行是也。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以按摩醪药。

  按摩,所以导其闭塞,而使之通其经络者也。醪药,则药酒也。药以酒渍,使其能通经络

  血脉,而善行气者也。

  汤液醪醴论篇帝曰∶其有不从毫毛生,而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

  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亟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此水气胀满之病,其本不从毫毛生,五脏阳气竭耗,而脉气孤危,故魄独居。此四极亟而

  动中,气拒内,形施外,故不与衣相保。

  岐伯对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是以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

  洁净府。

  此言量其内外轻重而施治,如水气在内,则用以微动四极,缪剌其处,以复其形,以牵牛、

  甘遂之类泻之,去其积,故曰去宛陈;水气在表,用苍术、羌活之类汗之,故曰开鬼门;水气

  在下,用五苓散之类,以利小水,故曰洁净府。

  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KT无所见,耳

  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此肝经之病,而合于胆。凡经络到处,皆为之病,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此为肝经实病。

  目KTKT无见,耳无所闻,善恐,此肝脉系胆脉,风火上攻故也。胁中血满,独异于常,随其

  左右而利之也。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胁腹大,胁下与腰相引

  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剌中血者。

  此心经之病,而合于小肠。舌下,为舌本,心之系。中,为心脉,在掌后去腕半寸。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

  阴阳明少阴血者。

  此脾经之病,而合于脾者,善行,故取足太阴阳明少阴出血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此肺经之病,实则喘咳逆气,肩背股膝俱痛,虚则少气耳聋,太阳之外,厥阴之内,有血满

  异于常者则取之。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

  经,少阴太阳血者。

  此肾经之病,凡剌虚则补,剌实则泻,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谓得道。经络有血,剌而去

  之,是谓守法,犹当揣形定气,先取血脉,而后乃调有余不足。

  腹中论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颠,芳草发狂。夫

  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热中多饮溲数,消中多食数溲,皆脾气上溢,肥甘所致,故禁膏粱石药芳草之浓美也。

  岐伯对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

  者。曰∶不可以服此者,何以然?曰∶夫热气悍,(,疾也。)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

  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热气盛,则木气有余,躁怒伤脾,故至甲乙日,更论脾病之增减。

  五常政大论篇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

  何也?岐伯对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大小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

  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

  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大小之异

  耳。曰∶其于寿夭何如?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阴精所奉,高之地也。阴方之地,阳不妄泄,寒气外持,邪不数中,而正坚守,故寿延。

  阳精所降,地之下也。阳方之地,阳气耗散,发泄无度,风湿数中,真气倾竭,故夭折。即事验

  之,今中原之境,西北方人多寿,东南方人多夭,其中各有微甚耳。此方土之异也。

  帝曰∶其病治之奈何?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西北方皮肤闭腠理密,人皆食热,故宜散宜寒。东南方人腠理疏,冬皆长冷,故宜收宜温

  散,不解表。

  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

  平也,假者反之。

  寒方以寒,热方以热,是正治也。西北方有病冷,假热方以除之;东南方有病热,假凉方

  以除之。是则假者,反上之正法以取之。

  岐伯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

  上者天气,下者地气。不及则顺而和之,太过则逆而治之也。

  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浓药,不胜毒者

  以薄药,此之谓也。

  药之浓薄,药之气味浓薄也。上下内外求治其过,当因人之体气浓薄而施,则可以求其过也。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气反者,谓病下而反上,病上而反下。病反在上,而治取于下,病反在下,而治取于上,

  病在中,而治取于傍。如寒逆于下,热反攻于上,不利于下,气盈于上,则温下以调之,余仿此。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治法要审轻重刚柔逆顺以施之,新久则皆同一理法也。

  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曰∶无积者求其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

  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必已。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曰∶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

  毒无毒,固宜常制矣。(有约,常制,即下文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菜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

  行复如法。

  约,节约也。假如无毒治病,病已十去其九,须以此为节约,再勿药也。须以谷肉菜果,

  随五脏所宜,食之养之,以尽其余病也。若违约节而过用之,必至于伤正气也。

  六元正纪论帝曰∶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予欲不远热,不远寒奈何?

  上之寒热二字,所用之寒热也,下之寒热二字,因气之寒热也。远,犹避也。不远寒,不

  远热,犹言可以热治热,而寒治寒者也。

  岐伯对曰∶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出汗宜热药,故不避热。下利宜寒药,故不避寒。如是则夏亦可用寒,皆谓不获已而用之也。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曰∶愿闻无病何如?曰∶无者

  生之,有者甚之。

  犯寒热者,其病益甚,无病犯禁,犹能生病故曰∶无则生,有则甚。

  曰∶生者何如?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痞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音冒。闷也。)郁注下,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

  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闭之病生矣。曰∶治之奈何?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此时之宜,不可不顺。犯热治以酸寒,犯寒治以甘热,

  犯凉治以苦温,犯温治以辛凉,所谓胜也。

  帝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帝曰∶善。

  重身,谓怀妊也。毒之,谓有毒病用毒药以攻之。有大积大聚之故,治其大半则止,过之

  者死。非重身者,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而止,当有约也。况重身者,岂无约乎?

  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

  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郁,郁滞也。达发夺泄折五者,欲其通达之意也。王注以达为吐,以发为汗,以夺为下,

  以泄为利小水,皆非也。如气凄清之甚,则肺金太过,而木郁之病生焉。治以轻扬味薄之剂散之,

  使之郁气解,而肝木之气伸矣。治郁之余,仍以辛热之味,以泻肺气,畏其热则气斯服。肝肺之

  气,各得其平,无获郁滞之患,故曰∶过者折之,以其畏也。余皆仿此。王安道曰∶此段十三句,

  通为一章,当分三节。自帝曰至水郁折之九句为一节,治郁法之问答也,然调其气一句为一节,

  治郁之余法也。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三句为一节,调气之余法也。过病之起,多由乎

  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自郁,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

  能使然哉?郁既非五运之变可拘,则达之、发之、夺之、泻之、折之之法,固可扩而充之矣。可

  扩而充,其应变不穷之理也。且夫达者,通畅之也,如肝性急怒,气逆胁,或胀大时上炎,

  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则用升发之药,加以厥阴报使,而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及不因外

  风之入而清气在下为飧泄,则以轻扬之剂举而散之。凡此之类皆达之之法也。王氏以吐训达,以

  汗为发,不能使人无疑。以为肺金盛,而抑制肝木欤?则泻肺气,举肝气可矣,不必吐也;以为

  脾胃浊气下流,而少阳清气不升欤?则益胃升阳可矣,不必吐也。虽然,木郁固有吐之之理,今

  以吐宇总该达字,则凡木郁皆当用吐矣,其可乎哉?

  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假,借也。主气不足,客气胜之,故假借寒热暖凉,以资夫正气,则客可犯之谓也。主气

  谓五脏应四时春夏秋冬也。客气谓六气加临之气。

  至真要大论曰∶上淫乎下,所胜平之,外淫乎内,所胜治之。

  上淫乎下,天之气也,所谓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

  泻之之类是也。外淫乎内,地之气也,所谓在泉之气。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

  之,以辛散之是也,皆随所制胜以平之也。司天之气曰平,在泉之气曰治,此其义见矣。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阴病阳不病,阳病阴不病,正也。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正治也。阴位以见阳脉,阳位以

  见阴脉,反也。以寒治寒,以热治热,反治也。

  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

  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随制平夺,皆不以数之多少,以气和平为度。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岐伯对曰∶气有高下,病有

  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脏腑有高下远近,证候有表里,药治有轻重。调其多少,和其紧慢,令药气之病所为故,

  勿令太过与不及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

  古之单方,独用一物曰奇。病在上而近者,宜奇方。古之复方曰偶,有二味相配之偶,有

  二方相合之偶。病在下而远者,宜偶方。制者,谓因时制宜之义,以病有远近,治有轻重所宜,

  故云制也。若以君臣药味数之,阴阳奇偶则亦然也。

  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偶。

  奇者单行而力微,故近者奇之可也;偶者并行而力大,故远者必以偶也。汗不可以奇,盖谓

  汗难出,故以偶;下不以偶,谓下易行,故以奇。及观仲景制方,桂枝汤汗药也,亦以三味为奇。

  大承气汤下药也,亦以四味为偶。此见方因时制宜,不必拘泥奇偶,而失其治之大体。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所至,此之谓也。

  王注谓补上治上之方,若迅急则上不住而反迫于下,所以宜制气味之薄方,欲其升浮而使之

  至于病所,而后可以疗其病也。补下治下之方,若慢缓则滋道路而力微,所以宜制气味之浓方,

  欲其降沉急而至于病所,而后可以疗其病也。适,宜也。凡制方须宜至其病所,而无太过不及之谓也。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又有病在于下焦,其势不容于遽急而用和缓之气味者,虑其中道而止也,宜于药后,以食

  送之至病所,要亦无违上下之制。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

  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大方有二∶有药味数少专攻之大方;有君一臣二佐九之大方。凡治肝肾及在下而远者,宜服

  数少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专,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服君一臣二佐九之大方,故肾之二服,

  可分作肺之九服、肝之三服也。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重方则复方也。奇偶不去则反复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如黄连治口疮,佐以干姜

  而速之类是也,故曰∶反佐取之。

  帝曰∶五味之用何如?岐伯对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

  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五味辛以散之,半夏、白芷、防风之辛皆散;甘以缓之,甘草、大枣之甘皆缓;酸以收之,

  白芍药、五味子之酸皆收;苦以泻之,大黄、黄连之苦皆泄;咸以软之,芒硝、海石之咸皆软;

  淡以渗之,茯苓、白术之淡皆渗是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病之微者,可以逆治,以寒攻热,以热攻寒是也。病之甚者,不可逆治,当顺其性而从之,

  所谓以热而攻热也。如伤寒发热,反以麻黄、姜、桂之辛,从其性而攻发之之类是也。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逆其病而施,谓之正;从其病势而用方,谓之反。反从之方,或一二味而从之,是谓从少;

  或三四味而从之,是谓从多。从少从多,当观病之微甚,事之轻重。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

  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汪氏《质疑》注∶经文反治者,即从治之法,上文曰从者反治是也。热因寒用者,谓热药因

  病之热,以其本病之寒而用也。如伤寒肾气素本虚寒,而寒盛于内,格阳于外,病变面赤身热,

  脉数无力者,经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是也。有因内伤过服凉药,以致肌肤大热,或

  谵语口干,脉无力者,此皆本于寒而变病似热,实非热也,宜以热药反治之也。寒因热用者,谓

  寒药因病之寒,以其本病之热而用也。如伤寒热甚失于汗下,亢阳内郁,拒阳于外,病变浑身厥

  冷而脉实者,经曰∶诸阴之反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是也。有积热于内,而外反恶寒者,有

  火炎于内,反觉冷气自腹冲上者,此皆本于热而变病似寒,实非寒也,宜以寒药反治之也。塞因

  塞用者,言补塞之药,因壅塞之病而用也。释者谓气虚中满而用补药,特其一耳。有因气虚而胸

  中痞者,有气虚腹中有块作痛,或上或下,或有或无者,有气虚大便里急后重者,有气虚小便秘

  涩者,有气虚而肢节肿痛者,有气虚而背肩胀急者,此皆本于气虚不能营运而变病似塞,实非塞

  也,宜补气及收涩之药反治,此塞因塞用之类也。通因通用者,言通利之药,因通塞之病而用也。

  释者谓热结塞凝而致泄者,以通利之药,亦特其一耳。有因食积而痢者,宜通积化食之药;有下

  焦积热而小便不禁,或遗精滞浊者,宜通窍解热之药;有患疟郁热于表,外蒸汗出者,宜清热解

  表之药;有伤风热怫于表,外蒸汗出者,宜散风之药;有患痹湿气熏蒸汗出者,宜散湿之药;有

  血积于内,以致血隧壅遏而傍流之血妄行者,宜通血之药。此皆本于塞而变病似通,实非通也,

  宜通利之药反治。此通因通用之类也。必伏其所主者,正治之法藏诸用也。而先其所因者,因其

  势而利导之之意也。伏其吾之所以主治者,而先其所因以顺从而渐杀之法,法主于治其通,而先

  通因通用,积去而利止,则先通之者,所以塞之也,而吾主治之意,至是显诸仁矣。反治之法主

  于双病,本其始而言,亦正治也,故言乎其始,药治亦顺,与正治之法同。言乎其终,药治似逆,

  与正治之法异,故曰始同终异也。夫反治之法微,故宜加深长之思,此章之义博,不可以偏之致

  自异也。而释者不察得失相参,如谓中满宜补,泻痢宜下之者可也。至谓蜜煎乌头,醇酒冷冻饮料之

  类,皆察其小而遗其大者,余宁已于言哉?

  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此结上文反治之效也。

  帝曰∶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

  内伤元气,不能外卫腠理,而为汗泄等证,宜补中益气之类以调其内,则外证自除,是

  谓治其本也。

  从外之内者,治其外。

  风寒外郁而为喘嗽,或为鼻衄等证,宜麻黄、桂枝之类以疏其外,则内患自除,是亦治其本也。

  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

  如积热于内而为痈肿疮疡等证,先以苦寒疏其内实,后用通经关郁排脓之剂,或针砭等法,

  以治其外,斯则内外悉平,是谓先本而后标者也。

  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邪气外郁内热而为痰火壅实等证,先以辛散之味以解其外,后用消痰降火之剂以治其内,斯

  则内外俱安,是亦先本而后标之者也。

  中外不相及,则治其主病。

  病在中,或在外,两不相干,而非从内之外,从外之内者,则于内于外,专治其主病而已矣。

  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

  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此问治病不衰,而反因药之寒热,而随生寒热之新病也。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阴,肾也。阳,心也。其心属火,肾属水也。此言肾之真阴已亏而发热,误投寒药以治,则

  热反炽,岂知热之不衰,由于真水之不足乎?宜求滋肾之剂,如山药、枸杞、地黄之类,所谓壮

  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又如心之元阳已亏而身寒者,误投热药以治,则寒反甚。岂知寒之不衰,

  由于真火之不足乎?宜求补心之剂,如人参、附子之类,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是也。如果益

  心,寒亦通行;如果强肾,热之犹可。心也,肾也,水火之原也,阴阳之本,所谓属也。

  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治其旺气,是以反也。

  旺气,时旺之气也。如夏月感寒,郁而为热,宜辛散之药。医见其身热,其时旺之气亦热,

  乃以寒药治之。寒性收敛,表邪不能发散而热反甚矣。发冬月伤寒,失于汗下,邪气传变,亢阳

  内郁而身寒者,宜苦攻之。医见身寒,时旺之气亦寒,乃以热药治之。热性悍,内邪未得疏通

  而寒反甚矣。是皆治其旺气而有所失也,正发表不远热,攻裹不远寒,相同一意。

  曰∶不治旺而然者何也?曰∶不味旺味属也。

  此承上文而言,上味玩味也,下味药味也。如肺之气虚而身寒,其寒也由于肺气之不足也,

  宜补其气则生阳矣。若误投以辛热之药味。则阳虚阴必凑而身寒反甚。盖徒知寒者热之,而不玩

  味乎味之辛者旺于秋,而属于肺,辛先入肺,以散肺气,如之何其弗寒也?如心血虚内身热,其

  热也由于心血之不足也,宜补其血则生阴矣。若误投以苦寒之味,则阴虚阳必乘而身热反炽。盖

  徒知热者寒之,而不玩味乎味之苦者旺于夏,而属于心,苦先入心,以泻心血,如之何其弗热也?

  故曰不味旺味,而有所犯也。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

  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五味久服,各增其气,如黄连服久而反热,故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增气不已,脏气

  偏胜,气有偏胜则有偏绝,故曰夭之由也。

  五常政大论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

  正,绝人长命。

  此言人应天地阴阳,虚实寒热,治之宜各察其岁气天和,无实实虚虚之误,庶不失其正

  而夭人命也。

  《大要》曰∶无伐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

  此承上文而言,引古经以证无伐天和之义也。

  五脏别论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藏气法时论曰∶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

  李齑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

  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

  服之,以补精益气。

  毒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兽之类,然辟邪安正,惟毒药为能,故通谓毒药也。五谷,

  粳米小豆大豆麦黄黍;五果,桃李杏栗枣;五菜,葵藿薤葱韭。食以存性,药以防命,气味温补

  以存精形,此谓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也。

  宣明五气篇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

  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味太过则致病,病者则愈甚,故无多食。下文之义可见矣。

  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

  爪枯;多食酸,则肉胝KT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五味入口,内养五脏,各有所欲。所欲太过,则互有所伤,故不宜过欲也。

  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

  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味浓者为阴中之阴则泄,如大黄之类。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则通,如苦茶之类。气浓者为阳

  中之阳则发热,如附子之类。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则发泄,如麻黄、桂枝之类是也。故辛甘发散为

  阳,酸苦涌泄为阴也。

  脉候篇第五

  属性:脉要精微篇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血气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平旦未劳于事,阴气未扰,阳气未耗,故可以候有过之病脉也。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神气也。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

  决死生之分。

  参伍,视察五色等事,与所切脉参合比伍,而其决死生之分也。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安也。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

  则气胀,上盛,谓寸口;下盛,谓尺中。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

  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

  浑浑,脉混乱也。革至,谓脉弦实。如涌泉,脉迫迫而出不反也。绵锦其去,脉来绵绵,

  相续不见其去,如弦之数绝,主病色而死矣。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察脉在手阴阳升降之妙,故曰纪纲。始之有经,言知其经常之大概,次从五行之生旺,次

  从四时之所宜,所谓有度也。如此,微妙皆可察而知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此申上文微妙不可不察,而各有合之之理是也。

  持脉有道,虚静为宝。(虚心静性。)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不甚浮也。)夏日在肤,

  泛泛乎万物有余;盛大充足。秋日下肤,蛰虫将去,(随气而降,故曰下肤,观蛰虫可见。)冬

  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深沉之义。)

  此言四时之常脉,所谓始之有经是也。

  尺内两旁则季胁,(季,末也,极下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关上也。)

  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寸上也。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

  膝足中事也。

  自尺内至于上附上,六部之分位,以诊十二候也。上竟上者之四句,总结上文诊候之各得其宜也。

  平人气象篇帝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

  五动,闰以定息,命曰平人。

  一呼一吸,脉各再动,定息脉又一动,为五动也,曰平。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呼吸定息五动曰平。今呼吸各一息,脉为迟,以减平人之半,少气可知矣。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躁,烦躁也。尺热,尺分皮肤热,是为病瘟。尺不热而滑为风,涩为血少,故病痿痹。

  是为数脉也。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一呼四动,一吸亦四动,是倍平人之半,此数而又甚者也。脉绝不至,乍疏乍数,皆其谷

  气绝亡,故皆主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无胃气,四时之脉不得其本脏和气也。观下文,可以知之。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春胃气则弦而软是也。弦多,谓弦甚。五注如始张弓弦。胃气少者,乃本气自病。纯弦绝

  无胃气者死,胃而毛秋病,毛甚者金克木,故即病。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夏胃气则弦而滑是也。但钩谓洪大而坚,有石谓沉伏得冬脉,故冬病石甚,水克火,故即病也。

  长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长夏胃气软弱是也。弱多,无力也,代,不能还也,主死。弱而沉为冬病,弱甚曰即病。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秋胃气浮是也。毛多,浮微也,为肺气不足而病也。浮微而欲绝者死,浮而弦为春病,弦

  甚曰为即病。

  年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冬胃气沉是也。石多,沉伏也,为肾气不充也。但石沉而坚也,石而有钩,沉滑也,而病于

  夏。石甚为即病也。

  玉机真藏篇曰∶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长而紧也。)

  曰肝病。死肝脉至,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

  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

  曰心死。

  带钩,陷下不动也。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啄,如

  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数,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

  曰肺死。(浮而散也。)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

  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然如弹

  石,曰肾死。(促而肾也。)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玉机真藏论岐伯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弱

  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

  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为阳居表,故在外;不及为阴居中,故在内。

  太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颠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满。

  太过肝气实则怒,视眩冒闷,气上为颠疾;不及肝气不流,故胁痛满也。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曰钩,(即前曲后居,来疾

  去迟也。)反此者病。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

  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心脉太过,则身热而肤痛,浸淫流布而痛;不及为心烦咳唾,下则气泄。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

  此者病。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

  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上见血,喘而咯血;下闻病音,复又咳嗽也。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曰营,反此者病。其气来如

  弹石,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懈,(懈,倦也,似热

  不热,似寒不寒,似弱不弱,似强不强,无可名状,谓之懈病也。)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

  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中,季胁之下,侠脊两旁空软处也,肾外当,故曰。清,清冷也。脊中,两肾之中。

  少腹,之前。小腹满,肾气不行也,故小便变,或赤或涩也。

  帝曰∶脾脉独何主?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得见,恶者可见。(脾寄

  旺于四季,故善不可见,恶可见。)其来如水之流,此为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此谓不及,

  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中气不足,不能灌溉于四旁,则五脏不和,故九窍不通也。

  平人气象篇曰∶欲知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

  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

  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

  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

  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尺脉缓涩,谓之解。安卧脉盛,谓之

  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谓之热中。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孕子也。

  少阴在掌后陷中,当小指而应手者也。动谓动也,经脉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经脉别论篇曰∶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精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

  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气口乃手太阴肺脉,为脉之大会,百脉尽朝,故以其分决死生,是成寸口脉法,寸关尺三部是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精布经,五脏四时俱以常度,不相失也。

  平人气象篇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

  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石弦而曰不,谓不似微弦微石之和也。五脏仿此。

  玉机真藏论曰∶见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自为其状而

  至太阴。)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

  故真藏之气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高保衡《新校正》云∶真藏脉者,无余物和杂,故名真也。如弦是肝脉,若微弦则和,而

  有胃气微弦,二分胃气,一分弦气,故曰微弦。若三分俱弦,则

  为真藏脉矣。

  脉要精微篇曰∶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

  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发散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

  坠若搏,(若搏,或坠,或击伤而搏也。)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而散者色泽,当病溢饮。

  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髀抵伏兔,故病

  如折也。)其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而散色不泽者,当

  病足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搏坚,皆为太过;软而散,皆为不及。五脏各因太过不及而病也。

  阴阳别论篇曰∶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

  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汪心谷云∶阴者五脏之阴也,阳者胃之阳气也。二十五阳一岁,五脏脉变,各经阳气有五,

  合为二十五也。三阳三阴,手足三阳三阴经也。一,同也。夫经脉者,由于胃气冲灌,而行贯乎

  四时,曰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兼微曰平,如胃之阳气少者曰病,以寸尺候其病处,或在肾在腹在

  膻中之类。若胃之阳气已绝,不能与脉俱至于手之太阴,而五脏之阴气独见,见则为败,败必死

  也。其死必于所不胜之期,如肝见庚辛,心见壬癸,脾见甲乙,肺见丙丁,肾见戊己,故曰知死

  生之期。王氏及《素问钞》,皆以人迎气口牵强注释,于理益晦,知者审之。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汪氏∶真脉之脏脉者,谓真脏脉之至数,以分五脏之属也。至,脉之应也。悬绝,止绝也。

  急,劲也。十八,肝脏之得数也。日,日干庚辛是也,脉绝死于所不胜之期。凡脉至流行,内应

  五脏肝心脾肺肾之气,外应先天五行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之数,故脉五至为小息,五十至为一

  大息。若五十至之中,有胃气无止绝曰平。无胃气兼止绝有常数者曰死。凡脉止绝,法以至绝至

  复数起,周五脏而得其余数,则应所属之脏气已绝,至于所不胜之期日而死。肝至十八日死者,

  除五脏三五一十五余三,属木内应于肝,故知肝气已绝,庚辛日干为死之期也。

  心至悬绝,九日死。

  肝至十八加心至九数,共二十七数,除五脏五周,五五二十五余二,属火内应于心,故知

  心气已绝,壬癸日干为死之期也。

  肺至悬绝,十二日死。

  肝心已共二十七数,加肺十二数,共合三十九数,除五脏七周,五七三十五数余四,属金

  内应于肺,故知肺气已绝,丙丁日干死之期也。

  肾至悬绝,七日死。

  肝心肺已共三十九数,加肾七数,共合四十六数,除五脏九周,五九四十五数余一,属水

  内应于肾,故知肾气已绝,戊己日干死之期也。

  脾至悬绝,四日死。

  肝心肺肾已共四十六数,加脾四数,共合五十大衍之数,五脏十周终数而止为天五,属土

  内应乎脾,故知脾气已绝,甲乙日干死之期也。《脉诀》云∶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

  亦此义也。

  脉要精微篇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精,增进也。消,消灭也。脉有阴阳盛衰四时有余不足之应人迎气口是也。

  应太过,不及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当大而细,当细而大,谓之反四时。当不足响应有余为精,当有余响应不足为消。此则为

  精至于有余,为消至于不足者也。春夏阴气消灭,寸口主阴,当应不足,而响应之太过,是不及

  者,反为精进也。春夏阳气增进,人迎主阳,当应有余,而响应之不足,是有余者,反为消灭也。

  故曰∶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即人迎之阳脉而响应之不足,气口之阴脉而响应之有余,

  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是也。

  六节藏象篇曰∶人迎一盛,(一倍也。)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以上为格阳。

  人迎为足阳明胃脉,动在结喉两旁。比之寸口盛一倍者,病在少阳;盛二倍者,病在太阳;

  盛三倍者,病在阳明,四倍以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所谓格,则吐逆者是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动脉,穴出经渠,比之人迎盛一倍者,病在厥阴;盛二倍者,病在少阴;

  盛三倍者,病在太阴;四盛以上,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溲不得通也。

  人迎与气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不得天地阴阳之中正也,如北极之处乎中,故曰极也。

  至真要大论篇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对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

  诸阳皆然。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此言病热而脉敝,按之不鼓手,乃阴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诸阳然也。病寒,脉按之鼓

  击手下而盛者,乃阳盛拒阴而然,非寒也。

  脉要精微篇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颠

  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

  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仆。(浮为虚,散为不足,故头眩而仆倒也。)诸浮不躁者

  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热在手之三阳也。)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

  者在足。(病在足之三阴经。)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有余,故血少。)滑者阴气有余也。(阴有余,故血多。)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内外脉经之两旁,内而不外,侵外也。)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身有热也。(脉侵外为阳气有余,故身热。)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脉

  涌上出,为阳气在上,故足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脉在下,是阴气有余,

  故头痛。)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平人气象篇曰∶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

  此病脉虚实相反者,曰难治。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盛滑为阳,病在外;小实为阴,病在内。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新病。

  小弱以涩为血气虚,故为久病。浮滑而疾为阳气足,故为新病。

  三部九候篇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

  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

  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此皆言失常候者病,相失不可数者死,数之极也。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独调,至数匀也。众脏相失,言皆不应也。相减者,减于上下,谓其偏少也。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

  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相失之候,凡有七诊者,此也。参伍不调,随其独异者,言病耳。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

  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此言足阳明胃经冲阳之脉,诊之以决生死。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谓以自手而诊足

  上之脉也。庶,次也。次以右手诊其右足。弹之,按而动移也,寻其脉之有无也,其应手上不能

  至五寸者死。王注∶手足踝上皆有动脉,盖差误也。

  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经脉,四时胃气之脉。凡诊必先察胃气,然后察病脉。

  脱肉身不去者死。

  形肉瘦脱,身体不能动移者,主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形肉脱瘦,九候调亦死也。然四时之气顺,七诊互见不死。

  必审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

  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精神去,胃气绝。皮肤着者死。骨枯干也。

  通评虚实论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

  春秋月建为三阳司天,而应头之三阳经,属阳而主热也。三阴在泉,而应手足阴经,宜得

  阴气而寒也。脉实满为阳邪之实,宜通身壮热,阳证相应斯为顺也。今头热而手足寒者,其在春

  秋亦应时为顺也。冬夏月建三阴司天,而三阳在泉,当头寒而手足热,故冬、夏为逆,则主死也。

  亦如南北政,岁当三阳司天,三阴在泉,宜寸大而尺细;岁当三阴司天,三阳在泉,宜寸小而尺

  大。亦此义也。

  色诊篇第六

  属性:脉要精微篇帝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

  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

  欲如地苍。五色精微之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五脏生成篇曰∶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色青黄也。)黑如(煤也。)

  者死,赤如血者死,(败恶凝聚之血是也。)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者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鹅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者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

  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玉机真藏篇帝曰∶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

  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得脉之大要,天下之至极之术数,何也?五色合五脏之脉,应时而变,揆度奇恒,道在于

  一而不二也。莫非其神乎?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亦神去则机息之义同也。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医统大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