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传·吕惠卿",免费读到尾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執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傳曰:其剛強而叉於外物者,勇於敢者也,則死之徒是已,故曰勇於敢則殺。致其柔弱而無所必者,勇於不敢者也,則生之徒是已,故曰勇於不敢則活。勇於敢者,人以為利,而害或在其中矣。勇於不敢者,人以為害,而利或在其中矣。然則天之所惡,殆非可以知知而識識也,故曰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之動也,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猶難之若此者,以天之所惡為不可知故也。夫唯不可知,則不識不知,乃所以順帝之則也。蓋天之生物,因其村而篤焉,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則未嘗與物爭者也,而物莫能違之者,故曰不爭而善勝。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行其生,未嘗差也,故曰不言而善應。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故曰不召而自來。易則易知,而其道盈虛,與時消息,而未嘗違,故曰坦然而善謀\。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其聰明明威未嘗自用,而惠吉逆凶猶影響也,故曰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夫唯天之道不可知為如此,聖人所以勇於不敢,而不識不知,乃知所以順之也。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斷。夫代大匠斷,希有不傷其手矣。

  傳曰:民之為道,固常不畏死者也。唯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則可以使之畏威而重死矣,奈何以死而懼之而欲其畏死乎?何以知其然也?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則孰敢不畏死而為奇乎?然而執之而不勝,殺之而不止者,則民之不畏死,而不可以死懼之明矣。然則以道治天下者,宜如何哉?常有司殺者殺,勿代之而已矣。何謂常有司殺者殺?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則司殺者天之謂也。刑戮有出於好惡,而不用於天討,則是代司殺者殺也。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斯。代大匠斯,希有不傷其手者矣,則代司殺者殺,其傷可知也。

  民之飢章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傳曰:一夫之耕足以食數口,則奚至於飢哉?而至於飢者,非以其上食稅之多,枚飢耶?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奚難治哉?而至於難治者,非以其上之有為,故難治耶?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居,則奚至於輕死哉?而至於輕死者,非以其生生之厚,故輕死耶?是以聖人無事而民自富,無欲而民自樸,則至於食稅之多而飢,無有也。無為而民自化,好靜而民自正,則至於有為而難治,無有也。自富、自樸、自化、自正,而不飢以難治,則至於生生之厚而輕死,無有也。蓋所以生生之厚而至於輕死者,以其提跋好知,爭歸於利,而不可止故也。夫唯生生之厚,遂至於輕死,則無以生為者,賢於貴生可知矣。是故聖人不自見以外其身,不自責以遺其生,知其無以生為而已矣。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

  勝,木強則共。堅強居下,柔弱處上。

  傳曰:道之為物,無形而不爭,則天甲下之至柔弱,而人莫之喻也,故以有形喻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桔槁,則雖有形者,亦以堅強而死,柔弱而生,而況體無形之道,而不致其柔弱,其可得乎?是以兵強則恃之而驕,而敵國之所謀\也,我驕而敵謀\,則所以不勝也。木強則伐,伐之所以共而舉之也,非徒然也。而以位言之,則天以炁在上,地以形在下,炁則柔弱,形則堅強。臣以有為事上,君以無為畜下,有為則堅強,無為則柔弱。堅強居下,柔弱處上,物之理也,然則柔弱之能勝剛強可知

  矣。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傳曰:天之道,無為而已矣。無為則無私,無私則均,猶之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適於均而已矣。夫天之道,非故以抑高而舉下也,無為任物之自然,則高者為有餘,不得不抑而損,下者為不足,不得不舉而益。滿招損,謙受增,時乃天道是也。人之道不能無為,不能無為則不能無私,不能無私則至於損不足以奉有餘?不足異也。夫唯有道者,知未始有物,而有為之與功名皆我所餘,而天下之所不足而爭之,故損之以奉天下而不有此,故曰執能損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聖人則有道者也,是以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見者無它,凡以法天之道而已矣。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其天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傳曰:天下之物,唯水為能,因物之曲直方圓而從之,則是柔弱莫過於水者也。而流大物,轉大石,穿突陵谷,浮載天地,唯水為能,則是攻堅強者無以先之也。所以然者,以其雖曲折萬變,而終不失其所以為水,是其無以易之也。夫水之為柔弱,而柔弱之勝剛強,天下莫不知,而老子數數稱之,何也?以天下雖莫不知,而莫能行也。夫聰明睿知足以有臨矣,則其患者豈在於村力之不足也,顧未能損有餘以奉天下,持之以柔弱,而常為名尸智主事任謀\府之所累耶?故老子論道德之將終,而數數及此言,又引聖人言以信之曰: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明所以服天下者,在此而不在彼也。夫三代之王必先其令聞,而曰受國之垢與不祥,而為社稷主為天下王,何也?蓋鈴先其令聞者,非過名之言也,不及名之言也。受國之垢與不祥,則過名之言也,名不足以言之也。不及名之言應事,應事言之變也。過名之言體道,體道言之正也。正言而曰受國之垢與不祥,故曰正言若反。湯武之言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此知以國之垢與不祥,而受之者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傳曰:復讎者不折鎮干,雖有忮心,不怨飄瓦。是以天下平均。不由此道,則怨之所生也,而人欲和之,不可勝解矣,故曰和大怨者,必有餘怨。不善者,吾亦善之,乃所以為德善,和大怨而不免於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哉?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是乃使復偉者不折鎮干,雖有忮心,不怨飄瓦,而天下平均之道也。蓋古之獻車馬,執右契,右契所以取,左契所以與,則左契者,常以與人而不為物主者也。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居,每以有餘奉天下,至於殺人,則有司殺者殺,而未嘗尸之,則是執左契以與人,而不為物主,此其所以無怨而不責於人之道也。夫豈以和之為悅乎?故有德司契,則不責於人而已;無德司徹,以通物為事者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無親而唯善人之與,是亦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之道也。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鷄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傳曰:三代以來至於周衰,其文弊甚矣,民失其性命之情,故老子之言救之質,以反太古之治。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此救之以質而反乎太古之道也。莊周稱至德之世曰: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鷄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則若此者,非特老子之言而已,古固有是道也。然《詩》《書》之所言,則止於堯舜三代,而老子欲反太古之治,何哉?曰:夫道與世之交相喪久矣,非大道不足使人反性命之情,言道而不及其世,不足以知大道之已試,此其所以又反太古之治也。然則世去太古也久矣,遂可以盡復乎?曰:未可也。然則其言之何也?曰:禮至於兼三王,樂至於備六代,其文極矣。然而禮不以玄水大羹,而措之醴酒和羹之下,樂不以嗤管清聲,而加之朱絃疏越之上者,使人知禮樂之意所不得已者如彼,而所欲反本復始如此也。方斯時也,孔子方求文武周公之墜緒而賡之,老子論其道與世如此,其意猶是而已矣。譬之月建巳而火始王,而金炁已生於其間矣,此五村所以相繼而不絕也。故聞古之治,雖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有舟輿而不乘,有甲兵而不陳,則舉大事,用大衆\,非得已也。聞其民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鷄犬相聞,至老死而不相往來,則煩文倦令,督稽趣留,而足逵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非得已也。則不得已者,常在於此,而所歌復者,常在於彼也,則其肯煩事為以深治人之過乎?然則欲天下不安平泰,不可得也。即段而不言,猶屏玄水,徹疏越,其孰知禮之寧儉而樂之節樂為反本復始之意乎?夫聖人之言,豈小補哉。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傳曰:道之為物,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可以默契,不可以情求者也。則信言者,信此而已,安事善?美言者,善此而已,安事辮?知言者,知此而已,安事博?由是觀之,則美者不信,辮者不善,博者不知可知已。何則?雖美與辮與博,而不當於道故也。道之為物,未始有物者也。聖人者,與道合體,夫何積之有哉?唯其無積,故萬物與我為一。萬物與我為一,則至富者也,故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使其有積也,則用之有時而既矣,安能愈有而愈多乎?老子之言也,內觀諸心,外觀諸物,仰觀諸天,俯觀諸地,無有不契,是信也。然而下士聞而笑之,天下以為似不肖,是不美也。言之至近而指至遠,是善也。然而非以言為悅,是不辮也。其知至於無知,是知也。而其約不離乎吾心,是不博也。而學者以美與辮與博求之,則疏矣。老子之道也,以有積為不足,雖聖智猶絕而棄之,是無積也,故至無而供萬物之求,則是愈有而愈多也。而學者於是不能劇心焉,則不可得而至也。凡物有所利則有所不利,有所不利則不能不害矣。唯天之道,无所利則无所不利,无所不利則利而不害矣。凡物之有為者,莫不有我,有我故有爭。唯聖人之道,雖為而无為,无為故无我,无我故不爭,是天之道而已矣。

  救之質:疑作『救之以質』。

  安事善:疑作『安事美』。

  美言者:疑作『善言者』。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传·吕惠卿",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