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传·吕惠卿",免费读到尾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於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傳曰: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萬物歸焉而不知主,是無形也。無形也者,大象也,則孰將保我而不往哉?故曰執大象,天下往。失道而天下往,則去之而已,則其往也,不能無害,執道而天下往,則雖相忘於道衍,而未嘗相離也,故往而不害,安平泰。平者安之至,而泰者平之至。有樂之可樂,有餌之可嗜,則止者過客而已矣。道之出言,淡乎其元味,則非餌之可嗜;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則非樂之可樂。若然者用之,豈可既乎?過客止,則為之蘧廬而已,非可久者也。用之不可既,則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安平泰之所自出也,豈特過客止而已哉?

  將欲歡之章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彊,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傳曰: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天之道,物之理,人之事,其勢未嘗不如此者也。於張知歙,於強知弱,於興知廢,於與知奪,非知幾者,孰能與於此哉?故曰是謂微明。然則能歙之、張之、弱之、強之、廢之、興之、奪之、與之者,無形而柔弱者也。為其所歙、所張、所弱、所強、所廢、所興、所奪、所與者,有形而剛強者也。則柔弱之勝剛強也明矣。人之不可以離柔弱,猶魚之不可以脫於淵,魚脫於一淵則獲,人離於柔弱則死之徒而已矣。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問。馳騁天下之至堅而入於無問,則器之利者也。操利器以馭天下國家,則其所以圖回運\動者,常在於無形之際,安可使知其所自來哉?故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元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傳曰:萬物皆有名也,而道常無名,則有名者,莫不為之賓,故言萬物將自賓,則以無名言之。雖然,此知無為而已,無為而無不為,則未嘗有夫無為也,故萬物將自化。自化則我與萬物莫非道也,孰知萬物之賓與其所以賓哉?故方其自賓也,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者,復於無名之樸而已。方其自化也,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而元名之樸亦將不欲也。無名之樸亦將不欲,則豈特無為而已,而亦未始有夫無為者也。天下之動,正夫一者也。侯王守道以至於此,則可謂不欲以靜矣,天下其有不自正者乎?夫老君真人也,宜不弊弊然以天下萬物為事,而於侯王之間如此其牌諄,何也?道以修之身為真,而以修之天下為普,使王侯者知而守之,則修之天下,不亦普乎?夫不音其道而欲與天下同之,仁也,欲同之天下而先之侯王,義也。而學者顧見其言有絕棄弁義,則曰老君槌提吾仁義而小之也,吾所不取。嗚呼,彼不見其所以絕棄之意,宜其不取焉耳。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傳曰:道之可道,非常道,則庸有得而有之者乎?上德者,以無得為得,唯其無得,乃所以得也,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者,以不失之為得者也,唯其不失,故雖得而非德,故曰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非故無為也,率德之自然而實無以為也。下德不知出此而為之,故不能不有以為也。夫德無以為足矣,而且有仁焉,則是為之也。然上仁者之於仁,無所事化而仁者也,是為之而無以為也。仁則不可獨者也,必有義焉,雖上義不得不為者也,是為之而有以為也。仁者施之而已,義則擇所施之宜者也,未責所報也。禮則施報矣,來而不往非禮,往而不來亦非禮,施報之義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以其往而不來,雖不以禮繼之,猶不為非禮以禮之,理固如是也。上仁、上義、上禮猶如此,則其下者不論而見矣。由是觀之,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豈虛盲哉?禮之相責望者如彼,則忠信自此薄,亂爭自此起,而智謀\之所以用也,是禮雖所以治亂,適所以首亂也。前識雖所以用智,乃所以始愚也。夫何故?人之治常生於厚,厚則其性,薄則其偽,去性而作偽,未有不亂者也。人之自知,常在於明,明則其實,智則其華,離實而務華,則未有不愚者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忘仁義,絕禮學,遺智慧,而志於道德之大全,是之謂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球球如玉,珞珞如石。

  傳曰:道一而已,而得之則得之者與道為二,非一也。唯其得之而無得,故謂之得一也。昔之得一者,莫不然也。仰之而天也,得一以清,故覆焉而不傾。俯之而地也,得一以寧,故載焉而不陷。神無形而至寂者也,以得一,故妙乎有生而靈。谷有形而至虛者也,以得一,故應乎所感而盈。其衆\為之物,以得一,故生而無極。其尊為王侯,以得一,故能制天下之動而貞。夫一則一之不可不政也如此,故一者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寧,寂之所以靈,虛之所以盈,萬物之所以生,而侯王之所以為天下貞者也。使天無以清則裂,地無以寧則發,神無以靈則歇,谷無以盈則竭,萬物無以生則滅,而侯王也,無以為貞而唯貴高之,知其得不蹶邪?故貴以賤為本,則未有貴者,乃貴之所自而立也。高以下為基,則未有高者,乃高之所自而起也。然則貴而無其貴,高而無其高,乃侯王之所以為天下貞而不蹶者邪?是以孤寡不穀,人之所惡而賤也,而貴高以為稱者,以其所本為在此也。故致數而極之,以至於一,則貴不異乎賤,而卑不離乎高,而譽出於無譽矣。譽無譽則毀無毀矣,譽無譽則不可得而貴,毀無毀則不可得而賤。玉可責故綠之,石可賤故落之,不欲綠綠如玉,落落如石,不可得而貴賤之謂也。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傳曰:道之周行萬物,非不逝也,而其動常在於反,所謂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者是也。運\動乎天地,非不強也,而其用常在於弱,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者是也。故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唯有為能生天下之物,而無又能生天下之有,則道之動在於反,而其用在於弱可知已。然則欲反而弱者無他,致一以極乎無而已矣。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傳曰: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則聞道者死生固不足以累其心,豈苟知之而已哉?上士聞道,真聞之者也,真聞之則無所復疑,特動而行之而已矣。夫道亦何以動行為哉?日觀諸心以契其所聞,則勤行之謂也。中士聞道,聞之而未審焉者也,故若存若亡。若存若亡,則不能勤行之,一出焉,一入焉而已矣。下士聞道,聞之而不信者也,故大笑之。所以大笑者,以情求之而不得故也。使道而可以情求,則彼不笑之矣,故曰不笑不足以為道。若古之建言者有之,凡皆不可以情求之謂也。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是之謂明道若昧。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則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是之謂夷道若類。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是之謂進道若退。上德者,無為而無以為者也,然其應如響,斯不亦若谷乎?大白者,滌除玄覽而無疵者也,然受天下之垢,斯不亦若辱乎?廣德者,廓乎其無不容也,而未嘗自見自是,自矜自伐也,斯不亦若不足乎?善建者不拔,而建之以常無有,非確然有見者也,故曰建德若偷。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問而非所驚也,故曰質真若渝。大方體之,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此大方之無隅也。大成若缺,然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此大器之晚成也。大音者,聽之不可聞,故希聲。大象者,視之不可見,故無形。凡此者,皆道也。然謂之明而若昧,謂之夷而若類,謂之進而若退,以至音而希聲,象而無形,名與實常若相反,故以道隱於無名,而以名名之則常若相反者也。唯道為能如此,故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而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莫非道也,故曰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傳曰:道之在天下,莫與之偶者,莫與之偶則一而已矣,故曰道生一。既謂之一,則謂之者與所謂為二,故曰一生二。有一有二,則有三矣,故曰二生三。故唯無名則已,苟謂之一,則其適遂至於三,三立而萬物生矣,故曰三生萬物。凡幽而不測者,陰也。明而可見者,陽也。有生者,莫不背於幽而不測之陰,而向於明而可見之陽,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負則背之,抱則向之也。雖然,必有沖炁以為之和,蓋陰與陽二也,沖炁一也,萬物不得一,無以生故也。故人之所欲者,軒冕富貴也,而其所惡者,孤、寡、不穀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而遂有之以為固,則向陽而不知反之甚者也。古之制名者,以其所惡而為王公之稱者,欲其貴而不忘賤,高而不志下,抱而知所負,向而知所反,以不失乎沖一之和而已,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滿招損,謙受增,時乃天道也。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我之所教道也,教而不以我義者,則亦非道而已。蓋唯通於道者為得一,得一則無我,無我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反是死之徒而已。君子之教人,雖或不同,然至於反一而無我,教之所自而生也,故曰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傳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觀於物則水是也。無有入於無間,觀於物則炁是也。水以其柔弱,故幾於道,然而不能無形者也,而猶攻堅強者莫之能先。炁以其無質,故合於神,然而不能無炁者也,猶能入於無間,而况以無形之至柔,太易之未見炁,於以馳騁天下之至堅,而入於無間,則孰不為之動,而亦何入而不自得哉?故曰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而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亦不知反其宗而已矣。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傳曰:列士之所徇者,名也,而至於殘生傷性,則不知身之親於名也,故曰名與身孰親。食夫之所徇者,貨也,而至於殘生傷性,則不知身之多於貨也,故曰身與貨孰多。所徇者冷,則世謂之君子。所徇者貨,則世謂之小人。君子小人之所徇雖或不同,而亡其所存則一也。然則得名與貨而亡其存,則不知亡之病於得也,故曰得與亡孰病。是故愛名欲以貴其身也,以甚愛之,故並其良貴而失之,是大費也。蓄貨欲以富其身也,以多藏之,故并其至富而害之,是厚亡也。夫唯有德者知至貴之在己,而無待於名也,故知足而不辱;知至富之在己,而無待於貨也,故知止而不殆。不辱不貽,則可以長久矣。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传·吕惠卿",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