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玄经原旨发挥",免费读到尾

  授經章八

  關尹子姓尹,名喜,仕周昭王為大夫。善天文,預占東南真氣狀若龍蛇,而西是月融風三扇天理西行,知有聖人度關,乞出為函谷關令。昭王癸丑五月壬午,紫氣浮空,有老人駕青牛白畚車,諸子驂乘,徐甲為御,將度關。喜迎拜下風,則老子也。喜曰:大道將隱,強為我著書,遂館終南草樓,師事之。明年甲寅,授《道德》五千餘言,包絡天地,玄同造化,君臣民物,罔不賅備。尊道德小仁義,所以尊皇帝小王伯。大抵以明天道,明人道,正君心,正民心。其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曰: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凡數章,頗類褒貶五伯之風。學者疑昭王時伯業未著,或指授經為敬王時,殊不知夏商之衰,昆吾、大彭、豕韋已自稱伯。觀昭王江上不返,固不待齊、楚、秦、晉之出,而伯者之風亦已見矣。此老聖著《道德》所以兼功力而言也。按乾象河鼓三星主天子三軍,中星大將軍,左星左將軍,右星右將軍。夏官上大司馬王五軍,大國三軍,已載之《周禮》。及考《穆王內傳》,言王西還,上終南,修草樓,則知授經為昭王時明矣。關尹亦自著書九篇,名《關尹子》。

  自時其徒晉公孫辛鈃,《吳越春秋》鈃作研,字計然,學於老子。敬王二年壬午南遊,楚平王禮聘問道。既而適越,范蠡師之,授蠡書十二篇,名《文子》,有平王問道章。勾踐位以大夫。越伐吳,蠡諫曰:兵,凶器。戰,逆德。陰謀\逆德,好用凶器,上帝禁之,行將不利。引《文子》語也。勾踐不聽,敗於夫椒,囚石室,賂太宰嚭得歸。嘗膽圖報吳,既沼,計然曰:勾踐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蠡用其策,從五湖遊。計然亦佯狂遯,封禺之地,嘗登山籌隱。今吳興計籌山是也。

  列禦寇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安王四年,著書八篇,明老子之道。

  莊周字子休,號南華子。顯王三十年,楚聘為相,不就。隱濠上漆園,著書五十三篇,名《莊子》。今存三十三篇。

  若夫庚桑楚、南榮趣、崔瞿、栢矩、士成綺、尹文子之徒,皆當時師事老子,傳其道,各有著述,載在典籍。然老子遊歷商周,亦既久矣。其親見猶龍,如孔子者,可無若人。自司馬遷以老、韓同傳,而老氏之門人失紀,遂使孔、老通家之學,後世無傳焉。惜哉。

  西遊章九

  老聖晚涉流沙,西昇崑崙,還紫微上宮,示有終也。終則有始,如四時之代行。故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曰:功成不居,其名不去。曰: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是故聖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出處進退,與造物者相為無窮也。崑崙居地之西北,高萬餘里,廣稱之。上參碧落,浮黎在焉。故羲皇之艮、文王之乾,俱位西北。天地有崑崙,猶人之有元首。天高西北,天門在焉。絕頂九峰,上應九天,乃上帝遊宴羣真升陟之所,瓊林玉樹,琪花瑤草,七寶騫林,天風披拂,琳琅振響,自然宮商蓋渾玉境界也。按崑崙山者,天之中嶽也。在北海之間,上當天心,形如偃蓋,上廣下狹,疊為三層,上與天齊,日月黃赤二道交會其上,三光行焉、東曰崑崙,西曰玄圃,北曰閱苑,南連積石山、砳水泉、北戶諸山。上有瓊華之闕,光碧之堂,瑤池翠水。王母眾仙居焉。海中四嶽,為之枝榦,十洲三島,入海大川,圍繞其側。絕頂之上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金城千里。地生金根之樹、瓊柯之林、紫雀、翠鸞、碧桃、白李百賓,、妙嚴即黃帝天君,含樞紐鎮此山,與五嶽名山相通,常有神仙往來。考校生籍,上主填星之精,居於中元一氣天中焉。夫海外之五嶽即天地之五鎮。造化之五嶽,即五氣之宗祖也。愚謂老聖之升崑崙,殆復歸於無極歟。崑崙乃元氣之所舍,天帝君之所治。凡古之人王、世主、將相、大臣之有大功大德,與夫高人、善士之有玄功妙行者,皆得昇焉。豈違天之道、迷天之行者所能企及哉。抑聞仙者遷也。學道之士,如漢之三茅君、張輔漢,晉之許旌陽、葛仙公輩,是皆功滿道備,初則遷於名山,次則遷於十洲三島,至若遷崑崙而為上界仙官者,不但可與老子為徒,是可與天為徒也。

  按《淮南子》曰:禹掘崑崙墟以下地,中有層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上有禾木,其脩五尋,珠樹、玉樹、環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玗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里間九純,旁有九井,井玉橫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崑崙東北陬,貫渤海入禹所導積石山。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澤之東,赤水之東,弱水出自窮石,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謂玄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原題章十

  《道德經》乃關令尹喜紀老聖之。老聖之言,紀無始有始開天立極之道,太古上古皇道帝德之風,下至王之功、伯之力,見之五千餘文,囊括天人之道,上下幾千百代,歷歷可推。言聖人者三十有二而不名,殆一無名古史也。可以龜鑑萬世,可以綱維人極,可以優入聖域。老聖摭古史以著《道德》。孔聖摭魯史以作《春秋》,一也。然不以史名而名《道德》者,是系三五而為之題,蓋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三墳》既軼,《五典》不完,尚幸世有此經,古道不墜。原老聖之意,諄諄以皇道帝德,為當世告者正。以王伯雜出,功力相尚,慮其所終,而民莫措,故欲挽破碎於渾全,回溴漓於淳樸,縱不能使是民為九皇之民,獨不得少窺唐虞雍熙之化乎。嗚呼,聖人天也。天此心,聖人此心。天此道,聖人此道。天不自為而命之聖人,天可無為也。聖人不自為而命之賢人,聖人可無為也。賢人不可不為。聖人無為乎上,賢人有為乎下,君臣之道濟矣。故曰:為無為。又曰:無為而無不為者,君臣有分職所在也。民有恒心,業所在也。太古玄風,天下一道,羲皇盛世,四海一德,此無為之為,猶其大有為於天下者也。言則無為有為,旨則人心天理,一皆財成贊化之道,若夫稱聖人而不名者,非太古無名氏之君,則羲、軒、堯、舜之君歟。尊古聖人,所以尊時君世主,壽斯道所以壽斯世也。

  章句章十一

  道德章句者,河上公所著也。漢文帝尚清靜,命朝臣講習《老子》,時未有章句者出,辭玄文邃,多所不解。聞陝河之上有老人明《老子》,枉駕問焉。授帝素書《老子》一編,甄別其旨,析為八十一章,章著二字,以訓一章之義,曰體道,曰養身,曰安民之類是也。自章句著而注者出焉。然道與世降,時有不同,注者多隨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師之。故漢人注者為漢《老子》,晉人注者為晉《老子》,唐人、宋人注者為唐《老子》、宋《老子》。言清虛無為者有之,言吐納導引者有之,言性命禍福、兵刑權術者有之。紛紛說鈴,家自為法,曾不知道德本旨,內聖外王之為要,由是不能相發,而返以相戾,惜哉。蓋自關子、文子親見猶龍,而其所自著書,頗已睽其師之旨。列、莊二賢,先後不數代其言,清虛玄遠,則又過其師之說,殆近天而不人,況孫、吳假之為兵法,申、韓詭之為刑名,是又人而不天矣,宜乎。千載之下,未有攸證。若夫蓋公、曹參,清靜寧壹,以開漢室隆平之治,是善用老子之道者也。抑觀河上公著分章之題,其義虛玄,實同經旨。而題之之義,注者未有所述,故稽治道者闕焉。此《原旨》所由作也。今不書章題,而書經曰者,尊經也。若其義則演諸原旨中,遂併章題為一篇以舉云。

  體道養身安民無源虛用

  成象韜光易性運\夷能為

  無用檢欲厭恥贊玄顯德

  歸根淳風俗薄還淳異俗

  虛心益謙虛無苦恩象元

  重德巧用反樸無為儉武

  偃武聖德辯德任成仁德

  微明為政論德法本去用

  同異道化徧用立戒洪德

  儉欲鑒遠忘知任德貴生

  養德歸元益證修觀玄符

  玄德淳風順化守道居位

  謙德為道恩始守微淳德

  後己三寶配天玄用知難

  知病愛己任為制惑貪損

  戒強天道任信任契獨立

  顯質

  纂玄章十二

  纂玄者,五千言之樞要也。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蓋謂我之所言皆有所宗,本見諸古聖人之立言。行事甚易知易行,何天下之莫能知莫能行哉。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同出而異名,既見而問禮矣。又退而竊比焉。善述而信古,必有見於當日。今《原旨》之作,既已章著其義,乃復句別其綱,以纂玄言覽者,或因類以證句,因句以證章,因章以證義,庶乎玄聖立言之旨,可白於天下後世。言治道者,豈容忽諸。

  道

  可道道可道。常道非常道。久道長生久視之道。法道天法道。聞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明道明道若昧。夷道夷道若纇。進道進道若退,不如坐進此道。見道不窺牖,見天道。為道為道日損。聖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尊道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責德。天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古道執古之道,古之善為道者,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貴道見上。有道故有道者不處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孰能損有餘奉天下,惟有道者。大道大道廢,有仁義。大道汎兮,其可左右。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行道見上。不道不道早已。非道非道也哉。失道失道而後德。道紀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華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道奧道者,萬物之奧道尊道之尊。道法道法自然。道常道常無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生道生一道生之。

  德

  廣德廣德若不足。建德建德若倫。積德早服謂之重種德。有德有德司契。無德無德司徹。孔德孔德之容。貴德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玄德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常知楷式,是謂玄德。常德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常德乃足,復歸於樸。上德上德不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若谷。下德下德不失德,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不德上德不德,是謂不爭之德。同德德者同於德,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德真修之身,其德乃真。德餘修之家,其德乃餘。德長修之鄉,其德乃長。德豐修之國,其德乃豐。德普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德厚含德之厚。德善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德信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德畜德畜之。德貴德之貴。

  先天

  先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無極復歸於無極。虛極致虛極,守靜篤。古極是謂配天,古之極。無始無名,天地之始。古始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有始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無象無物之象。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大象大象無形,執大象天下往。象先象帝之先。同玄同謂之玄。又玄玄之又玄。窈冥精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恍惚物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天地根是謂天地根。眾妙門眾妙之門。玄牝門玄牝之門。萬物宗淵兮似萬物之宗。

  天地

  天地無,名天地之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長地久,孰為此者。天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萬物

  萬物有,名萬物之母。萬物作而不辭。淵兮似萬物之宗。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萬物將自賓。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愛養萬物而不為主。萬物將自化。萬物得一以生。天下萬物生於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莫不導道而貴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無物復歸於無物。有物有物混成。奇物奇物滋起。物壯物壯則老。眾甫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玄经原旨发挥",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