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

  菜部中品

  蓼實

  味辛,溫,無毒。主明目,溫中,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馬蓼,去腸中蛭蟲,輕身。生雷澤川澤。

  《藥性論》云:蓼實,使,歸鼻。除腎氣,兼能去癧瘍。葉主邪氣。又云:食之多發心痛,令人寒熱,損骨髓。小兒頭瘡,搗末和白蜜一云和雞子白塗上,蟲出不作瘢。

  孟詵云:蓼子,多食令人吐水。亦通五臟擁氣,損陽氣。

  《日華子》云:水蓼,性冷,無毒。蛇咬搗傅,根莖并用。又云:赤蓼,暖,暴腳軟人,燒灰淋汁浸,捋以蒸桑葉罯,立愈。

  《聖惠方》:治肝虛轉筋。用赤蓼莖、葉切作三合,水一盞,酒三合,煎至四合去滓,溫分二服。

  《外臺秘要方》:治夏月暍死,取濃煮汁三升灌之。

  《經驗方》:治腳痛成瘡。先剉水蓼煮湯,令溫熱得所,頻頻淋洗,疾瘡乾自安。

  《斗門方》:治血氣攻心,痛不可忍。以蓼根細剉,酒浸服之,差。

  《古今錄驗方》:治霍亂轉筋。取蓼一手把,去兩頭,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半,頓服之。

  《衍義》曰:蓼實,即《神農本經》第十一卷中水蓼之子。彼言蓼則用莖,此言實即用子,故此復論子之功,故分為二條。春初以葫蘆盛水浸濕,高挂火上,晝夜使暖,遂生紅芽,取為蔬,以備五辛盤。又一種水紅,與此相類,但苗莖高及丈。取子,微炒,碾為細末,薄酒調二三錢服,治瘰癧瘡。久則效,效則已也。

  蔥實

  味辛,溫,無毒。主明目,補中不足。其莖蔥白,平,可作湯,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傷寒骨肉痛,喉痺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邪氣,安中,利五臟,益目睛,殺百藥毒。蔥根,主傷寒頭痛。蔥汁,平,溫。主溺血,解藜蘆毒。

  《唐本》注云:蔥有數種,山蔥曰茗蔥,療病以胡蔥,主諸惡蛓,狐尿刺毒,山溪中沙虱、射工等毒。煮汁浸或搗傅大效,亦兼小蒜、茱萸輩,不獨為用也。其人間食蔥,又有一種,有凍蔥,即經冬不死,分莖栽蒔而無子也;又有漢蔥,冬即葉枯。食用入藥,凍蔥最善,氣1亦佳之。

  《日華子》云:蔥,治天行時疾,頭痛,熱狂,通大小腸,霍亂轉筋及賁豚氣,腳氣,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悶。取其莖葉,用鹽研,罯蛇蟲傷并金瘡。水入皸腫,煨研罯傅。中射工溪毒,鹽研罯傅。子,溫中,補不足,益精,明目。根,殺一切魚肉毒,不可以蜜同食。

  《食療》云:葉,溫。白,平。主傷寒壯熱,出汗,中風,面目浮腫,骨節頭疼,損髮鬢。蔥白及鬚,平。通氣,主傷寒頭疼。又,治瘡上有風水,腫疼秘澀。取青葉同乾薑、黃檗相和,煮作湯,浸洗之,立愈。

  《孫真人食忌》云:正月勿多食生蔥,食之發面上游風。若燒蔥和蜜食,殺人。

  《外臺秘要方》:治腸痔,大便常血。取蔥白三五斤,煮作湯,盆中坐,立差。

  《經驗方》:治小便淋澀,或有血。以赤根樓蔥近根截一寸許,安臍中上,以艾灸七壯。

  《梅師方》:治胎動不安,以銀汁2煮蔥白羹服之。又方:治霍亂後煩躁,臥不安穩。蔥白二十莖,大棗二十枚,以水三升,煎取二升,分服。

  《食醫心鏡方》:主赤白痢。以蔥一握細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又方:主傷寒寒熱,骨節碎痛,出汗。治中風,面目浮腫,喉咽不通,安胎,歸目,除肝臟邪氣,安中,利五臟,益目睛,殺百藥。葉作羹粥,炸作齏食之,良。

  《勝金方》:治鼻衄血。以蔥白一握,搗裂汁,投酒少許,炒3三兩滴入鼻中,差。

  《傷寒類要方》:治婦人妊娠七月,若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以蔥一把,水三升,煮令熱服之,取汗,食蔥令盡。

  《楊氏產乳方》:療胎動,五六個月,困篤難較者。蔥白一大握,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頓服。又方:療胎動,腰痛搶心,或下血。取蔥白不限多少,濃煮汁飲之。

  《衍義》曰:蔥實,蔥初生名蔥針,至夏則有花。於秋月植,作高溝瓏,旋壅起,以備冬用,曰4冬蔥,其實一也。又有龍角蔥,每莖上出歧如角。皮赤者名樓蔥,可煎湯渫下部。子皆辛,色黑,有皺紋,作三瓣。此物大抵5以發散為功,多食昏人神。

  韭

  味辛、微酸,溫,無毒。歸心,安五臟,除胃中熱,利病人,可久食。子,主夢泄精,溺白。根,主養髮。

  《圖經》曰:韭,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謹按許慎《說文解字》云:菜名,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故圃人種蒔,一歲而三四割之,其根不傷,至冬壅培之,先春而復生,信乎一種而久者也。在菜中,此物最溫而益人,宜常食之。《易稽覽圖》云:政道得則陰物變為陽。鄭康成注云:若蔥變為韭是也。然則蔥冷而韭溫,可驗矣。

  陶隱居云:韭子入棘刺諸丸,主漏精;用根,入生髮膏;用葉,以煮鯽魚鮓,斷卒下痢多驗。但此菜殊辛臭,雖煮食之,便出猶奇薰灼,不如蔥、薤熟即無氣,最是養性所忌也。

  《日華子》云:韭,熱,下氣,補虛乏,和腑臟,益陽,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中痼冷,胸中痺冷,痃癖氣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風失音,研汁服。心脾骨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惡瘡,搗傅。多食昏神暗目,酒後尤忌,不可與蜜,同食。又云:子,暖腰膝,治鬼交甚效,入藥炒用。

  秦運\副云:有人消渴,引飲無度,或令食韭苗,其渴遂止。法要日吃三五兩,或炒或作羹,無入鹽,極效。但吃得十斤即佳,過清明勿吃,入醬無妨。

  《聖惠方》:治虛勞腎損,夢中泄精。用韭子二兩,微炒為散。食前酒下二錢匕。

  《外臺秘要方》:治虛勞尿精。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後採,好酒八合漬一宿。明日日色好,童子向南搗一萬杵。平旦溫酒服方寸匕,日再服,立差。

  《肘後方》:外忽不寤,勿以火照之,殺人;但痛嚙拇指甲際而唾其面,則活。取韭搗汁吹鼻孔,冬月用韭根取汁,灌口中。又方:男女夢與人交,精便泄出,此內虛邪氣感發。熬韭子搗末酒漬,稍稍服。

  《經驗方》:治五般瘡癬。以韭根炒存性,旋搗末,以豬脂油調傅之,三度差。

  《衍義》曰:韭,春食則香,夏食則臭,多食則昏神。子,止精滑甚良。未出糞土為韭黃,最不益人,食即滯氣。蓋含噎鬱結之氣,故如是。孔子曰不時不食,正為此輩。花,食之動風。

  薤

  味辛、苦,溫,無毒。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饑耐老,歸於骨。菜芝也。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生魯山平澤。

  《圖經》曰:薤,生魯山平澤,今處處有之。似韭而葉勝,多白無實。人家種者,有赤、白二種,赤者療瘡生肌,白者冷補。皆春分蒔之,至冬而葉枯。《爾雅》云:6與薤同,鴻薈。又云:葝,山。山莖葉亦與家薤相類,而根長,葉差大,僅若鹿蔥,體性亦與家薤同,然今少用。薤雖辛而不葷五臟,故道家長餌之,兼補虛,最宜人。凡用蔥、薤,皆去青留白,云白冷而青熱也,故斷赤下方,取薤白同黃檗煮服之,言其性冷而解毒也。薈,烏外切。葝,巨盈切。

  陶隱居云:蔥、薤異物,而今共條。《本經》既無韭,以其同類故也,今亦取為副品種數。方家多用蔥白及葉中涕7,名蔥苒,無復用實者。蔥亦有寒熱,白冷,青熱,傷寒湯不得令有青者。能消桂為水,亦化五石,仙方所用。薤又溫補,仙方及服食家皆須之,偏入諸膏用,不可生啖,葷辛為忌。苒音冉。

  《日華子》云:輕身,耐寒,調中,補不足。食之能止久痢冷瀉,肥健人。生食引涕唾。不可與牛肉同食,令人作癥瘕。四月不可食之。

  孟詵云:薤,療諸瘡中風水腫,生搗,熱塗上,或煮之。白色者最好。雖有辛不葷五臟。學道人長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氣,續筋力。

  《肘後方》:救死,或先病,或常居寢臥奄忽而絕,皆是中惡。以薤汁鼻中灌。

  《葛氏方》:治疥瘡。煮薤葉洗亦佳;搗如泥傅之亦得。又方:誤吞釵。取薤白曝令萎黃,煮使熟,勿切,食一大束,釵即隨出。

  《梅師方》:有傷手足而犯8惡露,殺人,不可治。以薤白爛搗,以帛囊之,著煻火使薤白極熱,去帛,以薤傅瘡,以帛急裹之,冷即易;亦可搗作餅子,以艾灸之,使熱氣入瘡中,水下差。又方:灸瘡腫痛。薤白切一升,豬脂一升細切,以苦酒浸經宿,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傅上。

  《食醫心鏡方》: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之。又方:治諸瘡敗。能生肌,輕身,不饑,耐老。宜心歸骨,菜芝也。除寒熱,去氣,溫中散結氣,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生杵傅之。

  《范汪方》:治目中風腫痛。取薤白截,仍以膚上令9遍膜,皆差。頭卒痛者,止之。又方:產後諸痢。宜煮薤白食,惟多益好。用肥羊肉去脂,作炙食之;或以羊腎脂炒薤白食,尤佳。

  《產乳方》:療疳痢。薤白一握,生搗如泥,以粳米粉一物,蜜調相和,捏作餅,炙熟吃,不過三兩服。

  《衍義》曰:薤,葉如金燈葉,差狹而更光。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難貯之義。《千金》治肺氣喘急,用薤白,亦取其滑泄也。與蜜同搗,塗湯火傷,其效甚速。

  蘇

  味辛,溫。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

  《圖經》曰:蘇,紫蘇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夏採莖葉,秋採實。其莖并葉,通心經,益脾胃,煮飲尤勝,與橘皮相宜,氣方中多用之。實,主上氣咳逆,研汁煮粥尤佳,長食之,令人肥健。若欲宣通風毒,則單用莖,去節大良。謹按《爾雅》云10謂蘇為桂荏。蓋以其味辛而形類荏,乃名之。然而蘇有數種,有水蘇、勺11蘇、魚蘇、山魚蘇,皆是荏類。水蘇別條見下。

  《藥性論》云:紫蘇子,無毒,主上氣咳逆,治冷氣及腰腳中濕風結氣。將子研汁煮粥良,長服令人肥白身香。和高良薑、橘皮等分,蜜丸,空心下一十丸。下一切宿冷氣及腳濕風。葉可生食,與一切魚肉作羹,良。

  陶隱居云: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其無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蘇,不堪用。其子主下氣,與橘皮相宜同療。

  今12注:今俗呼為紫蘇。

  《日華子》云:紫蘇,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并一切冷氣,止腳氣,通大小腸。又云:子,主調中,益五臟,下氣,止霍亂,嘔吐,反胃,補虛勞,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癥結,消五膈,止嗽,潤心肺,消痰氣。

  禹錫云:按《爾雅》云:蘇,桂荏。釋曰:蘇,荏類之草也。以其味辛類荏,故一名桂荏也。

  孟詵云:紫蘇,除寒熱,治冷氣。

  《南齊˙褚澄13》云:澄善醫,為吳郡太守,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澄見謂曰:汝有重病。答曰:舊有冷病,至今久14年,眾醫不差。澄為診\曰:汝病非冷非熱,當是食白瀹雞子過多所致,令取蘇一升,煮服,仍吐一物如升,涎裹之,開看是雞雛,羽翅、爪距俱足,能行走。澄曰:此未盡,更服所餘藥,又吐得如向者雞十三頭,而病都差,當時稱妙。一說乃是蒜煮服之。

  《聖惠方》:治風,順氣,利腸。以紫蘇子一升微炒,杵,以生絹袋盛,內於三斗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飲之,差。又方:治腳氣及風寒濕痺15,四肢攣急,腳疼不可踐地。用紫蘇二兩,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蘇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蔥、豉、椒、薑食之,止。

  《外臺秘要方》:治夢失精。以子一升,熬杵為末,酒服方寸匕,日再服。

  《斗門方》:治失血。紫蘇不限多少,於大鍋內水煎,令乾後去滓,熬膏,以赤豆炒熟杵為末,調煎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三十丸至五十丸,常服,差。

  《金匱方》:治食蟹中毒。紫蘇煮汁飲之三升,以子汁飲之。

  《衍義》曰:蘇,紫蘇也,背面皆紫者佳,其味微辛、甘,能散,其氣香。令人朝暮湯其汁飲,為無益。醫家以謂芳草致豪貴之疾者,此有一焉。脾胃寒人飲之。子,治肺氣喘急。多泄滑,往往人不覺耳。

  水蘇

  味辛,微溫,無毒。主下氣,殺穀,除飲食,辟口臭,去毒,辟惡氣。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主吐血、衄血、血崩。一名雞蘇,一名勞祖,一名芥蒩,一名芥苴。生九真池澤。七月採。蒩音祖。苴,七余切。

  《圖經》曰:水蘇,生九真池澤,今處處有之。多生水岸傍,苗似旋復,兩葉相當,大香馥,青、齊間呼為水蘇,江左名為薺薴,吳、會謂之雞蘇。南人多以作菜。主諸氣疾及腳腫。江北甚多,而人不取食。又江左人謂雞蘇、水蘇是兩種。陳藏器謂薺薴自是一物,非水蘇。水蘇葉有雁齒,香薷氣辛,薺薴葉上有毛,稍長,氣臭。主冷氣泄痢,可為生菜。除胃間酸水。

  陶隱居云:方藥不用,俗中莫識。九16真遼遠,亦無能訪之。

  《日華子》云:雞蘇,暖。治肺痿,崩中,帶下,血痢,頭風目眩,產後中風及血不止。又名臭蘇、青白蘇17。

  孟詵云:雞蘇,一名水蘇。熟搗生葉,綿裹塞耳,療聾。又,頭風目眩者,以清酒煮汁一升服。產後中風,服之彌佳。可燒作灰汁及以煮汁,洗頭令髮香,白屑不生。又云:乾釀酒及清18酒,常服之佳。

  《梅師方》:治吐血及下血并婦人漏下。雞蘇莖、葉煎取汁,飲之。又方:治鼻衄血不止。以生雞蘇五合,并香豉二合,合杵研,搓如棗核大,內鼻中,可止。

  香薷

  味辛,微溫。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薷音柔。

  《圖經》曰:香薷,舊不著所出州土。陶隱居云:家家有之。今所在皆種,但北土差少,似白蘇而葉更細。十月中採,乾之,一作香葇,俗呼香茸。霍亂轉筋,煮飲服之,無不差者。若四肢煩冷,汗出而渴者,加蓼子同切,煮飲。

  陶隱居云:家家有此,惟供生食。十月中取,乾之,霍亂煮飲,無不差。作煎,除水腫尤良。

  《日華子》云:無毒。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

  禹錫云:按蕭炳云:今新定、新安有石上者,彼人名石香葇,細而辛,更絕佳。

  孟詵云:香葇,溫。又云:香茸,去熱風。生菜中食,不可多食。卒轉筋,可煮汁頓服半升,止。又,乾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胡洽方》:治水病洪腫,香葇煎:取乾香葇五十斤,一物剉,內釜中,以水淹之,水出香葇上一寸,煮使氣力都盡,清澄之,嚴火煎,令可丸。一服五丸如梧子大,日漸增之,以小便利好。

  《外臺秘要方》:治水病洪腫,氣脹,不消食。乾香薷五十斤焙,用濕者亦得,細剉內釜中,水浸之,出香薷上數寸,煮19使氣盡,去滓清澄之,漸微火煎令可丸。服五丸如梧桐子大,日三,稍加之,以小便利為度。

  《千金方》:治口臭,香薷一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稍稍含之。

  《肘後方》: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服。

  《食醫心鏡方》:主心煩,去熱。取煎湯作羹煮粥及生食并佳。

  《子母秘錄方》:治小兒白禿髮不生,汁出,慘痛。濃煮陳香薷汁,少許脂和胡粉,傳上。

  《衍義》曰:香薷,生山野,荊湖南、北,二川皆有。兩京作圃種,暑月亦作蔬菜,治霍亂不可闕也,用之無不效。葉如茵陳,花茸紫,在一邊成穗。凡四五十房為一穗,如荊芥穗,別是一種香,餘如《經》。

  假蘇

  味辛,溫,無毒。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痺。一名鼠蓂,一名薑芥。生漢中川澤。

  《圖經》曰:假蘇,荊芥也。生漢中川澤,今處處有之。葉似落藜而細,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近世醫家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等為要藥。并取花實成穗者,暴乾入藥用,效甚速。

  陶隱居云:方藥亦不復用。

  《唐本》注云:此藥即菜中荊芥是也,薑、荊聲訛耳。先居草部中,今人食之,錄在菜部也。

  陳士良云:荊芥,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疼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眼眩,手足筋急。本草呼為假蘇,又別。按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呼為蘇。

  《衍義》曰:假蘇,荊芥也,只用穗。治產後血暈及中風,目帶上,四肢強直。為末二三錢,童子小便一小盞,調下咽,良久,即活,甚有驗。又治頭目風,荊芥穗、細辛、川芎等為末,飯後湯點二錢。風瘙遍身,濃煎湯淋渫或坐湯中。

  白蘘荷

  微溫。主中蠱及瘧。

  《圖經》曰:白蘘荷,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荊襄、江湖間多種之,北地亦有。春初生葉似甘蕉,根似薑而肥,其根莖堪為菹。其性好陰,在末下生者尤美。

  陶隱居云:今人乃呼赤者為20蘘荷,白者為覆菹,葉同一種爾。於人食之,赤者為勝。藥用白者。中蠱者服其汁,并臥其葉,即呼蠱主姓名。亦主諸溪毒、沙虱輩。多食損藥勢,又不利腳。人家種白蘘荷,亦云辟蛇。

  《聖惠方》:治風冷失聲,咽喉不利。以蘘荷根二兩,研,絞取汁,酒一大盞,相和令勻,不計時候,溫服半錢。《肘後方》同。

  《外臺秘要方》:喉中及口舌生瘡爛。酒漬蘘荷根半日,含漱其汁,差。

  《梅師方》:治卒中蠱毒,下血如雞肝,晝夜不絕,臟腑敗壞待死。葉密安病人席下,亦自說之,勿令病人知覺,令病者自呼蠱姓名。

  《衍義》曰:白蘘荷,八九月間淹貯之,以備冬月作蔬果,治療只用生者。

  薄荷

  味辛、苦,溫,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種之,飲汁發汗,大解勞乏。

  《圖經》曰:薄荷,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莖、葉似荏而大21長,經冬根不死,夏秋採莖葉,暴乾。古方稀用,或與薤作齏食。近世醫家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及小兒風涎,為要切之藥,故人家園庭間多蒔之。又有胡薄荷,與此相類,但味少甘為別。生江浙間,彼人多以作茶飲之,俗呼新羅薄荷。

  《日華子》云:治中風失音,吐痰,除賊\風,療心腹脹,下氣,消宿食及頭風等。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薄荷,使。能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尤與薤作菹相宜。新病差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陳士良云:吳菝,能引諸藥入榮衛,療陰陽毒,傷寒頭痛,四季宜食。又云:胡菝,主風氣,壅併攻胸膈,作茶服之,立效。俗呼為新羅菝。

  《食療》云:平。解勞,與薤相宜。發汗,通利關節。杵汁服,去心臟風熱。

  《外臺秘要方》:治蜂螫。挼貼之,差。

  《經驗方》:治水入耳。以汁點,立效。

  《食醫心鏡方》:煎豉湯,暖酒和飲、煎茶、生食之并宜。

  《衍義》曰:薄荷,世謂之南薄荷,為有一種龍腦薄荷,故言南以別之。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巡22,貓食之即醉,物相感爾。治骨蒸勞,用其汁與眾藥熬成膏。

  菾菜

  味甘、苦,大寒。主時行壯熱,解風熱毒。菾音甜。

  陶隱居云:即今以作鮓蒸者。菾,作甜音,亦作忝。時行熱病初得,便搗汁飲皆得除差。

  陳藏器云:菾菜,搗絞汁服之,主冷熱痢,又止血生肌。人及禽獸有傷折,傅之立愈。又收取子,以醋浸之,揩面,令潤澤有光。

  《日華子》云:甜菜,冷,無毒。炙作熟水飲,開胃,通心膈。

  秦荻梨

  味辛,溫,無毒。主心腹冷脹,下氣,消食。人所啖者,生下濕地,所在有之。

  陳藏器云:五辛菜,味辛,溫。歲朝食之,助發五臟氣,常食溫中,去惡氣,消食,下氣。《荊楚歲時記》亦作此說,熱病不可食之,損目。

  禹錫云:按孟詵云:秦荻梨,生於菜中最香美,甚破氣。又,末之和酒服,療卒心痛,悒悒塞滿氣。又,子,末和大醋,封腫氣,日三易。

  醍醐菜

  雷公云:凡使,勿用諸件。草形似牛皮蔓,掐之有乳汁出,香甜入頂。採得,用苦竹刀細切,入沙盆中研如膏,用生細絹裹,挼取汁出,暖飲。并用每修事去根子。

  《千金方》:治傷中崩絕赤。醍醐杵汁,拌酒煎沸,空心服一盞。又方:治月水不利。以葉絞汁,和酒煎,服一盞。

  1氣:晦明軒本“氣”下有“味”字。

  2汁:晦明軒本作“器”。

  3炒:晦明軒本作“抄”。

  4曰:原作“口”,據晦明軒本改。

  5抵:原作“底”,據晦明軒本改。

  6;原作“悟”,據晦明軒本改。

  7涕:原作“稊”,據晦明軒本改。

  8犯:原作“狠”,據晦明軒本改。

  9令:原作“冷”,據晦明軒本改。

  10云:晦明軒本無“云”字。

  11勺:晦明軒本作“白”。

  12今:原脫,據晦明軒本改。

  13南齊˙褚澄:疑當作“南齊書˙褚澄傳”。

  14久:晦明軒本作“五”。

  15痺:原作“青”,據晦明軒本改。

  16九:原作“方”,據晦明軒本改。

  17蘇: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8清:晦明軒本作“漬”。

  19煮:原作「者”,據晦明軒本改。

  20為: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21大:晦明軒本作“尖”。

  22巡:晦明軒本作“藥”。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