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部中品
甘蔗
味甘,平,無毒。主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
《圖經》曰:甘蔗,舊不著所出州土。陶隱居云:今江東者為勝,廬陵亦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如大竹,長丈餘。今江、浙、閩、廣、蜀、川所生,大者高丈許。
陶隱居云:今出江東為勝,廬陵亦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如大竹,長丈餘,取汁以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節疏而細,亦可啖也。
《唐本》1注云:蔗有兩種,赤色名崑崙蔗,白色名荻蔗。出蜀及嶺南為勝,并煎為沙糖。今江東甚多,而劣於蜀者,亦甚甘美,時用煎為稀沙糖也。今會稽作乳糖,殆勝於蜀。去煩,止渴,解酒毒。
《日華子》云:冷。利2小腸,下氣痢,補脾,消痰,止渴,除心煩熱。作沙糖,潤心肺,殺蟲,解酒毒。臘月窖糞坑中,患天行熱狂人,絞汁服,甚良也。
《食醫心鏡》云:理正氣,止煩渴,和中補脾,利大腸,解酒毒。削甘蔗去皮,食後吃之。
《外臺秘要方》:主發熱口乾,小便澀。取甘蔗去皮盡,令吃之咽汁。若口痛,搗取汁服之。
《肘後方》:主卒乾嘔不息。甘蔗汁溫令熱,服半升,日三。又以生薑汁一升服,并差。
《梅師方》:主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以甘蔗汁七升,生薑汁一升,二味相和,分為三服之。
《衍義》曰:甘蔗,今川、廣、湖南、北、二浙、江東、西皆有,自八九月已堪食,收至三四月方酸壞。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惟川、浙者為勝。
沙糖
味甘,寒,無毒。功、體與石蜜同,而冷利過之。笮甘蔗汁,煎作。蜀地、西戎、江東并有之。笮音詐。
《圖經》曰:文具附甘蔗條下。
禹錫云:按孟詵云:沙糖,多食令人心痛。不與鯽魚同食,成3蟲。又,不與葵同食,生流癖。又,不與筍同食,使筍不消,成癥,身重不能行履耳。
《食療》云:主心熱,口乾。多食生長蟲,消肌肉,損齒,發疳。不可長食之。
《衍義》曰:沙糖,又次石蜜,蔗汁清,故費煎煉,致紫黑色,治心肺大腸熱,兼啖駝馬。今醫家治暴熱,多以此物為先導,小兒多食則損齒,土制水也,及生蟯蟲。裸蟲屬土,故因甘遂生。
椑柿
味甘,寒,無毒。主壓石藥發熱,利水,解酒熱。久食令人寒中,去胃中熱。生江淮南。似柿而青黑。《閑居賦》云梁侯烏椑之柿是也。椑音卑。
《圖經》曰:文具附柿條下。
禹錫云:椑柿,止渴,潤心肺,除腹臟冷熱,作漆甚妙。不宜與蟹同食,令人腹疼并大瀉。
果部下品
桃核人
味苦、甘,平,無毒。主瘀血,血閉瘕,邪氣,殺小蟲,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除卒暴擊血,破癥瘕,通月水,止痛。七月採取人,陰乾。桃花,殺疰惡鬼,令人好顏色。味苦,平,無毒。主除水氣,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蟲,悅澤人面。三月三日採,陰乾。桃梟,味苦,微溫。主殺百鬼精物,療中惡腹痛,殺精魅,五毒不祥。一名桃奴,一名梟景。是實著樹不落,實中者,正月採之。桃毛,主下血瘕,寒熱,積聚,無子,帶下諸疾,破堅閉,刮取毛用之。禹錫等按:《本經》月閉通用藥云:桃毛,平。桃蠹,殺鬼辟邪惡不祥。食桃樹蟲也。桃莖白皮,味苦、辛,無毒。除邪鬼中惡腹痛,去胃中熱。桃葉,味苦、辛,平,無毒。主除尸蟲,出瘡中蟲。膠,煉之,主保中不饑,忍風寒。桃實,味酸,多食令人有熱。生太山川谷。
《圖經》曰:桃核人并花、實等,生太山,今處處有之。京東、陝西出者尤大而美。大都佳果多是圃人以他木接根上栽之,遂至肥美,殊失本性。此等藥中不可用之,當以一生者為佳。七月採核,破之取人,陰乾。今都下市賈多取炒貨之,云食之亦益人。然亦多雜接實之核,為不堪也。《千金方》桃人煎,療婦人產後百病,諸氣。取桃人一千二百枚,去雙人、尖、皮,熬搗令極細,以清酒一斗半,研如麥粥法,以極細為佳。內小項瓷瓶中,蜜以麵封之,內湯中煮一伏時,藥成。溫酒和服一匙。花三月三日採,陰乾。《太清卉木方》云:酒漬桃花飲之,除百病疾,益顏色。崔元亮《海上方》治面上瘡,黃水出,并眼瘡,三月三日收取桃花,不計多少,細末之,食後以水半盞,調服方寸匕,日三,甚良。其實已乾著木上,經冬不落者,名桃梟。正月採之,以中實者良。其實上毛刮取之,以治女子崩中。食桃木蟲名桃蠹,食之悅人顏色。莖白皮,中惡方用之。葉多用作湯導藥,標嫩者名桃心,尤勝。張文仲治天行,有支太醫桃葉湯熏身法:水一石,煮桃葉,取七斗,以為鋪席,自圍衣被蓋上,安桃湯於床簀下,乘熱自熏,停少時,當雨汗,汗遍去湯,待歇,速粉之,并灸大椎,則愈。陳廩丘《蒸法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可蒸之,如中風法。以問張苗,苗曾有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但苦寒倦。四日凡八過發汗,汗不出。燒地桃葉蒸之,則得大汗,被中傅粉極燥,便差。後用此發汗得出,蒸法者,燒地良。《必效方》主蠱毒,用大戟、桃白皮東引者,以大火烘之,斑貓去足翅熬,三物等分,搗篩為散。以冷水服半方寸匕,其毒即出。不出更一服,蠱并出。此李饒州法,云奇效。若以酒中得,則以酒服;以食中得,以飲服之。桃膠,入服食藥,仙方著其法:取膠二十斤,絹袋盛,櫟木灰汁一石中,煮三五沸,并袋出,挂高處,候乾再煮。如此三度止,暴乾篩末,蜜和,空腹酒下梧桐子大二十丸。久服當仙去。又主石淋,《古今錄驗》著其方云:取桃木膠如棗大,夏以冷水三合,冬以湯三合,和為一服,日三,當下石,石盡即止。其實亦不可多食,喜令人發熱。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京口者亦好,當取解核種之為佳。又有山桃,其人不堪用。桃人作酪,乃言冷。桃膠入仙家用。三月三日採花,亦供丹方所須。《方言》:服三樹桃花盡,則面色如桃花。人亦無試之者。服木人云:禁食桃也。
《唐本》注云:桃膠,味苦,平,無毒。主下石淋,破血,中惡疰作。花,主下惡氣,消腫滿,利大小腸。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桃人,使。桃符,主中惡。
《日華子》云:桃,熱,微毒。益色,多食令人生熱。樹上自乾者,治肺氣腰痛,除鬼精邪氣,破血,治心痛,酒摩,暖服之。又云:桃葉,暖。治惡氣,小兒寒熱客忤。桃毛,療崩中,破癖氣。桃蠹,食之肥,悅人顏色也。
《抱朴子》云:桃膠以桑灰漬之服,百病愈。又服之身輕,有光明在晦夜之地,如4月斷穀。
《荊楚歲時記》:謝道通登羅浮山,見數童子以朱書桃板貼戶上,道通還,以紙寫之貼戶上,鬼見畏之。
孫真人云:桃,味辛,肺病宜食。又桃味酸,無毒,多食令人有熱。又云:主大小腸并不通。桃葉取汁,和服半升。冬用桃樹皮。
《聖惠方》:補心虛,治健忘,令耳目聰明。用戊子日,取東引桃枝三寸枕之。《千金翼》同。又方:治伏梁氣在心下,結聚不散。用桃奴三兩為末,空心溫酒調二錢匕。
《外臺秘要方》:治霍亂腹痛吐痢。取桃葉三升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三合,分溫二服。又方:治骨蒸。桃人一百二十枚,去皮、雙人、留尖,杵和為丸,平旦井花水頓服令盡。服訖量性飲酒令醉,仍須吃水,能多最精。隔日又服一劑。百日不得食肉。又方:以酒漬桃花飲之,除百病,好顏色。又桃人服之長生也。
《千金方》:治風,頭5強不得顧視。穿地作坑,燒令通赤,以水灑之令冷,內生桃葉鋪其席下。臥之,令項在藥上,以衣著項邊,令氣上蒸,病人汗出,良久即差。
《千金翼方》:延年去風,令光潤。桃人五合去皮,用粳米飯漿研令細,以漿水杵取汁,令桃人盡即止,微溫,用洗面,極妙。又方:五月五日取東向桃枝,日未出時,作三寸木人,著衣帶中,令人不忘。
《肘後方》:尸注鬼疰病者,葛云即是五尸之一注,又挾諸鬼邪為祟,其病變動及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使人寒淋瀝,沉沉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傳傍人,乃至滅門。覺如此候者,宜便急治。桃人五十枚碎研,以水煮,取四升,一服盡當吐。吐病不盡,三兩日不吐,再服也。又方:卒心痛。東引桃枝一把切,以酒一升,煎取半升,頓服,大效。
《葛氏方》:卒中瘑瘡,瘑瘡常對在兩腳。杵桃葉,以苦酒和傅。皮亦得。又方:治小兒卵,杵桃人傅之。亦治婦人陰腫燥6癢。又方:治胎下血不止7。取桃樹上乾不落桃子燒作灰,和水服,差。又產後陰腫痛,燒桃人傅之。
《梅師方》:諸蟲入耳。取桃葉熟挼塞兩耳,出。又方:狂狗咬人。取桃白皮一握,水三升,煎一升服。
《食醫心鏡方》:主上氣咳嗽,胸膈防8滿,氣喘。桃人二兩去皮、尖,以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又方:凡風勞毒,腫疼攣痛或牽引小腹及腰痛。桃人一升去皮、尖兩人,熬令黑烟出,熱研搗如脂膏,以酒三升,絞令相和,一服取汗。不過再差。
《傷寒類要方》:治黃疸。身眼皆如金色,不可使婦人、雞、犬見,取東引桃根,切細如箸,若釵股以下者一握,以水一大升,煎取一小升,適溫,空腹頓服。後三五日,其黃離離如薄雲散,惟服最後差,百日方平復。身黃散後,可時時飲一盞清酒,則眼中易散,不飲則散遲。忌食熱麵、豬、魚等肉。此是徐之才家秘方。又方:凡天時疫癘者。常以東行桃枝細剉煮,浴,佳。
《子母秘錄》:治陰腫,桃人搗傅。又方:小兒瘡初起,熛漿似火瘡,一名爛瘡,杵桃人面脂傅上。
《崔氏方》:主鬼疰,心腹痛不可忍。取東引桃枝,削去蒼皮,取白皮一握,水二升,煮取半升,服令盡,差。如未定,再服。
《治瘧方》:以桃人百個去皮、尖小大9,於乳缽中細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候成膏入黃丹三錢,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當發日面北用溫酒下,不飲酒,井花水亦得。五月五日午時合,忌雞、犬、婦人見。
《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著門上,厭邪氣,此仙木也。
《衍義》曰:桃核人,桃品亦多,京畿有油桃,光,小於眾桃,不益脾。有赤點斑而光如塗油。山中一種,正是《月令》中桃始華者。但花多子少,不堪啖,惟堪取人。《唐文選》謂山桃發紅萼者是矣。又太原有金桃,色深黃。西京有崑崙桃,肉一10紫紅色。此二種尤甘。又餅子桃,如今之香餅子。如此數種,入藥惟以山中自生者為正。蓋取走泄為用,不取肥好者。如傷寒八九日間,發熱如狂不解,小腹滿痛,有瘀血,用桃人三十個,湯去皮、尖,麩炒赤色,別研,蝱蟲三十枚,去翅,水蛭二十枚,各炒,川大黃一兩,同為末,再與桃人同搗,令勻,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桃人湯下,利下瘀血惡物,便愈,未利,再服。
杏核人
味甘、苦,溫、冷利,有毒。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痺,下氣,產乳,金瘡,寒心,賁豚,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五月採之。其兩人者殺人,可以毒狗。杏花,味苦,無毒。主補不足,女子傷中,寒熱痺,厥逆。杏實,味酸,不可多食,傷筋骨。生晉山川谷。得火良,惡黃芩、黃耆、葛根,解錫毒,畏蘘草。
《圖經》曰:杏核人,生晉川山谷,今處處有之,其實亦數種,黃而圓者名金杏。相傳云:種出濟南郡之分流山,彼人謂之漢帝杏,今近都多傅11之,熟最早。其扁而青黃者名木杏,味酢,不及金杏。杏子入藥,今以東來者為勝,仍用家園種者,山杏不堪入藥。劉禹錫《傳信方》治嗽補肺丸,杏人三12大升,山杏不中,揀卻雙人及陳,以童子小便一升13浸之,春夏七日、秋冬二七日,并皮、尖,於砂盆子中,研細濾取汁,煮令魚目沸,候軟如麵糊即成。仍時以柳篦攪,勿令著底,後即以馬尾羅或粗布下之。日暴通丸即丸,服之時食前後總須服三十丸、五十丸。任意茶、酒下。忌白水粥,只是為米泔耳。自初浸至成,當以紙蓋之,以畏塵土也。如無馬尾羅,即以粗布袋下之。如取棗穰法。
陶隱居云:處處有,藥中多用之,湯浸去尖、皮,熬令黃。
陳藏器云:杏人本功外,殺蟲,燒令烟未盡,細研如脂,物裹內齒孔中。亦主產門蟲瘡癢不可忍者,去人及諸畜瘡,中風。取人去皮熬令赤,和桂末,研如泥,綿裹如指大,含之,利咽喉,去喉痺,痰唾,咳嗽,喉中熱結生瘡。杏酥濃煎如膏服之,潤五臟,去痰嗽。生熟吃俱得,半生半熟殺人。
《日華子》云:杏,熱,有毒。不可多食,傷神。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杏人,能治腹痺不通,發汗,主溫病,治心下急滿痛,除心腹煩悶,療肺氣,咳嗽上氣、喘促,入天門冬煎,潤心肺,可和酪歸作湯,益潤聲氣,宿即動冷氣。
雷公云:凡使,須以沸湯浸少時,去皮膜,去尖,擘作兩片,用白火石并烏豆、杏人三件,於鍋子中,下東流水煮,從巳至午,其杏人色褐黃則去尖,然用。每修一斤,用白火石一斤,烏豆三合,水旋添,勿令色少14,免反血為妙也。
孟詵云:杏,熱。面皯者取人,去皮,搗和雞子白,夜臥塗面,明早以暖清酒洗之。人患卒啞,取杏人三分,去皮、尖熬,別杵桂一分,和如泥,取杏核人15綿裹含,細細咽之。日五夜三。謹按:心腹中結伏氣,杏人、橘皮、桂心、訶梨勒皮為丸。空心服三十丸。無忌。又燒令烟盡,研如泥,綿裹,內女人陰中,治蟲疽。
《勝金方》:治久患肺氣喘急至效。杏人去皮、尖二兩,童子小便浸,一日一16換,夏月一日三四換,侵半月,取焙乾,爛研令極細。每服一棗大,薄荷一葉,蜜一雞頭大,水一中盞同煎,取七分,食後溫服,甚者不過兩17劑差,永不發動。忌腥物。
《食療》云:主熱風頭痛。又,燒令烟盡,去皮,以亂髮裹之,咬於所患齒下,其痛便止。熏諸蟲出并去風,便差。重者不過再服。
《外臺秘要方》:治偏風,半身不遂,兼失音不語。生吞杏人七枚,不去皮、尖,日別從一七,漸加至七七枚,七七日周而復始。食後即以竹瀝下之,任意多少,日料一升取盡。又方:治耳聾。以杏人七個,去皮拍碎為三分,以綿裹,於中著顆鹽如小豆許,以器承於飯甑中蒸之,候飯熟出裹。令患人側臥,和綿捻一裹,以油汁滴入耳中。久又以一裹,依前法。
《千金方》:治咳嗽旦夕加重,增寒壯熱,少喜多嗔,忽進退,面色不潤,積漸少食,狀若肺脈強緊者。杏人半斤,去皮、尖,入於瓶內,童子小便二斗,浸七日了,漉出,去小便,以暖水淘過,於沙盆內研成泥,別入瓷瓶中。以小便三升,煎之如膏。量其輕重,食上熟水下一錢匕。婦人、室女服之更妙。又方:主卒中風,頭面腫。杵18杏人如膏傅之。又方:治破傷風腫。厚傅杏人膏,燃燭遙炙之。
《肘後方》:治穀道赤痛。熬杏人杵作膏,傅之良。
《梅師方》:治食狗肉不消,心下堅或脹,口乾,忽發熱妄語方。杏人一升去皮,水三升煎沸,去滓取汁為三服,下肉為度。
《食醫心鏡方》:主氣喘促,浮腫,小便澀。杏人一兩去尖、皮,熬研和米煮粥極熟,空心吃二合。又方:主五痔下血不止。去尖、皮及雙人,水一19升,研濾取汁,煎減半投米煮粥,停冷,空心食之。又方:能下氣。主嗽,除風,去野雞病。杏人一兩去皮、尖、雙人捶碎,水三升,研濾取汁,於鐺中急20,以杓攪勿住手,候三分減二,冷呷之。不熟及熱呷,即令人吐。
《廣利方》:治眼築損,弩肉出。生杏人七枚去皮,細嚼吐於掌中,及熱以綿裹箸頭將點弩肉上。不過四五度即差。
《子母秘錄方》:治小兒臍赤腫。杏人杵如脂,內體中,相和傅臍腫上。
《傷寒類要方》:治溫病食勞。以杏人五兩,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差。
《衍義》曰:杏核人,犬傷人,量所傷大小,爛嚼沃破處,以帛繫定,至差無苦。又湯去皮,研一升,以水一升半,翻復絞取稠汁,入生蜜四兩,甘草一莖約一錢,銀、石器中,慢火熬成稀膏,瓷器盛。食後、夜臥,入少酥,沸湯點一匙匕服,治肺燥喘熱,大腸秘,潤澤五臟。如無上證,入鹽點佳。
安石榴
味甘、酸,無毒。主咽燥渴,損人肺,不可多食。酸實殼,療下痢,止漏精。東行根,療蛔蟲、寸白。
《圖經》曰:安石榴,舊不著所出州土,或云本生西域。陸機與弟雲書云:張騫為漢使外國十八年,得塗林安石榴是也。今處處有之。一名丹若。《廣雅》謂之若榴。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幹,自地便生,作叢,種極易息,折其條盤土中便生。花有黃、赤二色,實亦甘、酢二種。甘者可餐,酢者入藥。多食其實,則損人肺。東行根并殼,入殺蟲及染鬚髮口齒等藥。其花百葉者,主心熱吐血及衄血等。乾之作末,吹鼻中立差。
《藥性論》云:石榴皮,使,味酸,無毒。能治筋骨風,腰腳不遂,行步攣急,疼痛。主澀腸,止赤白下痢。一方:取汁止目淚下,治漏精。根青者,入染鬚方用。
陶隱居云:石榴,以花赤可愛,故人多植,尤為外國所重。入藥惟根、殼而已。其味有甜、醋,藥家用醋者。子為服食者所忌。
雷公云:凡使皮、葉、根,勿令犯鐵。若使石榴殼,不計乾濕,先用漿水浸一宿,至明漉出,其水如墨汁。若使枝、根、葉,并用漿水浸一宿,方可用。
孟詵云:石榴,溫。多食損齒令黑。皮,炙令黃杵末,以棗肉為丸,空腹三丸,日二服。治赤白痢腹痛者。取醋者一枚并子,搗汁頓服。
崔元亮《海上方》:療金瘡,刀斧傷破血流。以石灰一升,石榴花半斤,搗末,取少許傅士,捺少時,血斷便差。又,治寸白蟲,取醋石榴根,切一升,東南引者良。水二升三合,煮取八合,去滓,著少米作稀粥,空腹服之,即蟲下。又一種山石榴,形頗相類而絕小,不作房,生青、齊間甚多,不入藥。但蜜漬以當果,或寄京下,甚美。
《百一方》:治疔腫,以針刺四畔,用石榴末著瘡上,以麵圍四畔灸,以痛為度。內末傅上急裹,經宿連根自出。
《經驗方》:治腸滑久痢,神妙無比。以石榴一個擘破,炭火簇燒令烟盡,急取出,不令作白灰,用瓷碗蓋一宿出火毒,為末。用醋石榴一瓣,水一盞,煎湯服二錢,瀉亦治。
《孫真人方》:食之損肺。又方:治耳聾法:以八九月取石榴一,開上作孔如球子大,留靨子,內米醋滿石榴中,卻以靨子蓋之,然後溲麵裹卻石榴,無令醋出,塘灰火中燒麵熟,藥成。入少黑李子、仙沼子末,取水滴點耳內,不得輒轉。腦中痛勿驚。如此三夜,又點別耳,依前法,佳。又方:糞前有血,令人面色黃。石榴皮杵末,茄子枝湯下。
《十全方》:治寸白蟲。以酸石榴東引根一握,爭洗細剉,用水三升,煎取半碗已下,去滓,五更初溫服盡,至明取下蟲一大團,永絕根本,一日吃粥補。
《古今錄驗方》:治冷熱不調,或下帶水,或赤白青黃者。酸石榴子五枚,合殼舂,絞取二升汁,每服五合,至二升盡,即斷。小兒以意服之二三合。
《衍義》曰:安石榴,有酸、淡兩種,旋開單葉花,旋結實,實中子紅,孫枝甚多,秋後經雨則自坼裂21。道家謂之三尸酒,云三尸得此果則醉。河陰縣最多。又有一種,子白,瑩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謂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皮合斷下藥,仍須老木所結及收之陳久者,佳。微炙為末,以燒粟米飯為丸,梧子大,食前熱米飲下三十丸至五十丸,以知22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梨
味甘、微酸,寒。多食令人寒中,金瘡,乳婦尤不可食。
《圖經》曰:梨,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皆有,而種類殊別,醫家相承用乳梨、鵝梨。乳梨出宣城,皮厚而肉實,其味極長。鵝梨出近京州郡及北都,皮薄而漿多,味差短於乳梨,其香則過之,咳嗽,熱風,痰實藥多用之。其餘水梨、消梨、紫煤梨、赤梨、甘棠禦兒梨之類甚多,俱不聞入藥也。治卒患赤目,弩肉,坐臥痛者,取好梨一顆,搗絞取汁,黃連三枝碎之,以綿裹,漬令色變,仰臥注目中。又有紫花梨,療心熱。唐武宗有此疾,百醫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絞汁而進,帝疾遂愈。後復求之,苦無此梨。常山忽有一株,因緘實以進,帝多食之,解煩躁殊效,歲久木枯,不復有種者,今人不得而用之。
《唐本》注云:梨削貼湯火瘡,不爛,止痛,易差。又主熱嗽,止渴。葉,主霍亂,吐痢不止,煮汁服之。
《別本》注云:梨有數種,其消梨,味甘,寒,無毒。主客熱,中風不語,又療傷寒熱,解石熱氣,驚邪,嗽,消渴,利大小便。又有青梨、茅梨,并不任用。又有桑梨,惟堪蜜煮食。主口乾,生食不益人,冷中,不可多食。
《日華子》云:梨,冷,無毒。消風,療咳嗽,氣喘,熱狂,又除賊\風,胸中熱結,作漿吐風痰。
《食療》云:金瘡及產婦不可食,大忌。
《北夢鎖言》云:有一朝士,見梁奉御,診\之曰:風疾已深,請速歸去。朝士復見鄜州馬醫趙鄂者,復診\之,言疾危,與梁所23說同矣。曰:只有一法,請官人試吃消梨,不限多少,咀齕不及,絞汁而飲。到家旬日,唯吃消梨,頓爽矣。
《梅師方》:治霍亂,心痛利,無汗方:取梨葉枝一大握,水二升,煎取一升服。又云:正、二月勿食梨。
《錢相公方》:小兒寒疝腹痛,大汗出。濃煮梨葉汁七合,頓服,以意消息,可作三四度飲之。
《衍義》曰:梨,多食動脾,少則不及病,用梨之意須當斟酌。惟病酒煩渴人,食之甚佳,不能卻疾。
李核人
味苦,平,無毒。主僵仆躋瘀血,骨痛。李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煩,逆奔氣。李實,味苦,除痼熱,調中。
《圖經》曰:李核人,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李之類甚多,見《爾雅》者:有花無實李。李之無實者,一名趙李。李痤接慮李,即今之麥李,細實有溝道,與麥同熟,故名之。駁赤李。其子赤者是也。又有青李、綠李、赤李、房陵李、朱神李、馬肝李、黃李,散見書傳。美其味之可食。陶云:皆不入藥用。痤,俱禾切。
陶隱居云:李類又多,京口有麥李,麥秀時熟,小而甜脆,核不入藥。今此用姑熟所出南居李,解核如杏子者佳。凡實熟食之皆好,不可合雀肉食;又不可臨水上啖之。李皮水煎含,療齒痛佳。
《日華子》云:李,溫,無毒。益氣,多食令人虛熱。又云:李樹根,涼,無毒。主赤白痢,濃煎服。葉24,平,無毒。治小兒壯熱,痁疾,驚癇,作浴湯。
《別本》注云:李類甚多,有綠李、黃李、紫李、朱李、水李,并堪食,味極甘美,其中人不入藥用。有野李,味苦,名郁李子,核人入藥用之。
《食醫心鏡》云:李,味酸,無毒。主除固熱調中。黃帝云:李不可和蜜食,食之損五臟。
崔元亮《海上方》:治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