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

  雷公云:凡使,勿用御風草,緣與天麻相似,只是葉、莖不同,其御風草根、莖、斑葉皆白有青點。使御風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腸結之患。修事天麻十兩,用蒺藜子一鎰,緩火熬焦熟後,便先置天麻十兩於瓶中,上用火炒過蒺藜蓋內,外便用三重紙蓋并繫,從巳至未時,又取蒺藜子,再入熬炒,准前安天麻於瓶內,用炒了蒺藜子於中,依前蓋。又隔一伏時後出,如此七遍,瓶盛出後,用布拭上氣汗,用刀劈,焙之,細剉,單搗。然用御風草,修事法亦同天麻。

  《別說》云:謹按:赤箭條下所說甚詳,今就此考之,尤為分明。詳此《圖經》之狀,即赤箭苗之未長大者。二說前後自不同,則所為紫花者,又不知是何物也。若依赤箭條後用之為是。

  《衍義》曰:天麻,用根,須別藥相佐使,然後見其功,仍須加而用之。人或蜜漬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則得矣。苗則赤箭也。

  阿魏

  廣州

  味辛,平,無毒。主殺諸小蟲,去臭氣,破癥積,下惡氣,除邪鬼蠱毒。生西蕃及崑崙。

  《唐本》注云:苗、葉、根、莖酷似白芷。搗根汁,日煎作餅者為上,截根穿暴乾者為次。體性極臭而能止臭,亦為奇物也。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蕭炳云:今人日煎蒜白為假者,真者極臭,而去臭為奇物。今下細蟲極效。

  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阿魏出伽閣郍國,即北天竺也。伽閣郍呼為形虞,亦出波斯國。波斯呼為阿虞。載樹長八九尺,皮色青黃。三月生葉,形似鼠耳。無花實。斷其枝,汁出如飴,久乃堅凝,名阿魏。拂林國僧彎所說同。摩伽陀僧提婆言:取其汁和米、豆屑合成阿魏。

  《日華子》云:阿魏,熱。治傳尸,破癥癖冷氣,辟溫治瘧,兼主霍亂,心腹痛,腎氣,溫瘴,禦一切蕈菜毒。

  《圖經》曰:阿魏,出西蕃及崑崙,今惟廣州有之。舊說苗、葉、根極似白芷。搗根汁,日煎作餅者為上,截根穿暴乾者為次。今廣州出者,云是木膏液滴釀結成。二說不同。謹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阿魏木,生波斯國,呼32為阿虞。木長八九尺,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無花實。斷其枝,汁出如飴,久乃堅凝,名阿魏。或云取汁和米、豆屑,合釀而成,乃與今廣州所生相近耳。

  《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石崑崙國。是木津液,如桃膠狀。其色黑者不堪,其狀黃散者為上。其味辛,溫。善主於風邪鬼疰,并心腹中冷,服餌。又雲南長河中亦有阿魏,與舶上來者滋味相似一般,只無黃色。

  雷公云:凡使,多有訛偽。其有三驗:第一驗,將33半銖安於熟銅器中一宿,至明沾阿魏處白如銀,永無赤色;第二驗,將一銖置五斗草自然汁中一夜,至明如鮮血色;第三驗,將一銖安柚樹上,樹立乾便是真。凡使,先於淨缽中研如粉了,於熱酒器上裹過,任入藥用。

  《千金翼》:尸疰惡氣,阿魏治之,神效。

  《別說》云:謹按:阿魏,《補注圖經》所說,合在木部,今二浙人家亦種,枝葉香氣皆同,而差淡薄,但無汁膏爾。

  高良薑

  雷州儋州

  大溫。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陶隱居云:出高良34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形氣與杜若相似,而葉如山薑。

  《唐本》注云:生嶺南者,形大虛軟,江左者細緊。味亦不甚辛,其實一也。今相與呼細者為杜若,大者為高良薑。此非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高良薑,味辛,溫。下氣益聲,好顏色。煮作飲服之,止痢及霍亂。

  又按:《別本》注云:二月、三月採根,暴乾。味辛、苦,大熱,無毒。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高良薑,使。能治腹35內久冷,胃氣逆嘔吐,治風破氣,腹冷氣痛,去風冷痺弱,療下氣冷逆衝心,腹痛吐瀉。

  《日華子》云:治轉筋瀉痢,反胃嘔食,解酒毒,消宿食。

  《圖經》曰:高良薑,舊不載所出州土,陶隱居云出高良郡,今嶺南諸州及黔、蜀皆有之,內郡雖有而不堪入藥。春生,莖、葉如薑苗而大,高一二尺許。花紅紫色如山薑。二月、三月採根,暴乾。古方亦單用,治忽心中惡,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塊,含咽津,逡巡即差。若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為末,煎湯常飲之佳。

  《聖惠方》:治霍亂、吐利、腹痛等疾。高良薑一兩剉,以水三大盞,煎取二盞半,去滓,下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外臺秘要》:《備急》急霍亂吐利方。火炙高良薑令焦香。每用五兩,打碎,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頓服。亦治腹痛氣惡。

  蘇恭云:凡患腳氣,每旦任意飽食,午後可36食,日晚不食。如饑,可食豉粥。若暝不消,欲成霍亂者,即以高良薑一兩打碎,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盡即消。待極饑,乃食一碗薄粥,其藥唯極,飲之良。若卒無高良薑,母薑一兩代之,以清酒一升,煮令極熟,和37滓食之。雖不及高良薑,亦大效矣。

  《十全方》:治心脾痛。以高良薑細剉,微炒杵末,米飲調下一錢匕,立止。

  百部根

  衡州峽州滁州

  微溫。禹錫等謹按:《蜀本》云微寒。主咳嗽上氣。

  陶隱居云:山野處處有,根數十相連,似天門冬而苦強,亦有小毒,火炙酒漬飲之,療咳嗽,亦主去虱。煮作湯,洗牛、犬虱即去。《博物志》云:九真一種草似百部,但長大爾,懸火上令乾,夜取四五寸短切,含咽汁,勿令人知。主暴嗽甚良,名為嗽藥。疑此是百部。恐其土肥潤處,是以長大爾。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百部根,火炙浸酒,空腹飲,去蟲蠶咬兼疥癬瘡。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百部,使。味甘,無毒。能治肺家熱,上氣咳逆,主潤益肺。

  《日華子》云:味苦,無毒。治疳蛔及傳尸,骨蒸勞,殺蛔蟲、寸白、蟯蟲,并治一切樹木蛀蚛\,燒之亦可殺蠅蠓。又名婆婦草。一根三十來莖。

  《圖經》曰:百部根,舊不著所出州土,今江、湖、淮、陝、齊、魯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作藤蔓,葉大而尖長,頗似竹葉,面青色而光,根下作撮如芋子。一撮乃十五六枚,黃白色,二月、三月、八月採,暴乾用。古今方書治嗽多用。葛洪主卒嗽。以百部根、生薑丰物,各絞汁合煎,服二合。張文仲單用百部根,酒漬再宿。大溫,服一升,日再。《千金方》療三十年嗽。以百部根二十斤,,搗絞取汁,煎之如飴,服方寸匕,日三服,驗。

  《唐本》云:微寒,有小毒。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用竹刀劈破,去心、皮、花作數十條,懸於檐下令風吹,待土乾後,卻用酒浸一宿,漉出焙乾,細剉用。忽一窠自有八十三條者,號曰地仙苗。若修事餌之,可千歲也。

  《外臺秘要》:治誤吞錢。百部根四兩,酒一升,漬一宿,溫服一升,日再服。

  《續十全方》:治暴嗽。百部藤根搗自然汁,和蜜等分,沸湯煎成膏咽之。

  《抱朴子》:百部根,理咳嗽及殺虱。

  蘹音懷香子

  簡州

  味辛,平,無毒。主諸瘻,霍亂及蛇傷。

  《唐本》注云:葉似老葫荽,極細,莖粗,高五六尺,叢生。今注一名茴香子。亦主膀胱、腎間冷氣,及盲腸氣,調中止痛,嘔吐也。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蘹香亦可單用,味苦、辛。和諸食中甚香,一切臭氣。又卒惡心,腹中不安。煮食之,即差。川中多食之。

  《日華子》云:得酒良,治乾濕腳氣并腎勞,疝氣,開胃下食,治膀胱痛,陰疼。入藥炒用。

  《圖經》曰:蘹香子亦名茴香。《本經》不載所出,今交、廣諸蕃及近郡皆有之。入藥多用蕃舶者,或云不及近處者有力。三月生葉似老胡荽,極疏細,作叢。至五月高三四尺。七月生花,頭如傘蓋,黃色。結實如麥而小,青色。北人呼為土茴香。茴、蘹聲近,故云耳。八月九月採實,陰乾。今近地人家園圃種之甚多。古方療惡毒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則殺人者。用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貼腫上。冬中根亦可用。此外國方,永嘉以來用之,起死神效。

  《食療》云:國人重之,云有助陽道,用之未得方法也。生搗莖葉汁一合,頭熱酒一合服之。治卒腎氣衝如刀刺痛,喘息不得。亦甚理小腸氣。

  孫真人云:治瘴瘧,渾身熱連背項。蕤、茴香子搗取汁服。

  《經驗後方》:治脾胃進食。茴香二兩,生薑四兩,同搗令勻,今器內濕紙蓋一宿。次以銀、石器中,文武火炒令黃焦為末,酒圓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茶酒下。

  《食醫心鏡》:茴香治霍亂,辟熱除口氣臭,煮作羹及生食并得。

  《衍義》曰:蘹香子,今人止呼為茴香,治膀胱冷氣及瘇痛。亦調和胃氣。《唐本》注:似老葫荽,此誤也。葫荽葉如蛇床,蘹香徒有葉之名,但散如絲髮,特異諸草。枝上時有大青蟲,形如蠶,治小腸氣甚良。

  款冬花

  晉州秦州潞州雄州

  味辛、甘,溫,無毒。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熱邪氣,消渴,喘息呼吸。一名橐吾,一名顆東,一名虎鬚,一名菟奚,一名氐冬。生常山山谷及上黨水傍。十一月採花,陰乾。杏人為之使,得紫苑良,惡皂角、消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耆、黃芩、黃連、青葙。

  陶隱居云:今第一出河北,其形如宿蒓未舒者佳,其腹內有絲。次出高麗、百濟,其花乃似大菊花。次亦出蜀北部容昌,而并不如。其冬月在冰下生,十二月、正月旦取之。

  《唐本》注云:今出雍州南山溪水及華州山谷澗間。葉似葵而大,叢生花出根下。

  禹錫等按:《爾雅》云:菟奚,顆凍。釋曰:藥草也。郭云:菟奚,款凍,紫赤,華生水中。

  《藥性論》云:款冬花,君。主肺氣心促急,熱乏勞咳,連連不絕,涕療唾稠黏,治肺痿肺癰,吐膿。

  《日華子》云:潤心肺,益五臟,除煩,補勞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虛驚悸,洗肝明目及中風等疾。十一月十二月雪中出花。

  《圖經》曰:款冬花,出常山山谷及上黨水傍,今關中亦有之。根紫色,莖青紫,葉似萆薢。十二月開黃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實無子。則陶隱居所謂出高麗百濟者,近此類也。又有紅花者,葉如荷而斗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數合,俗呼為蜂斗葉,又名水斗葉。則唐所往大者如葵而叢生者是也。十一月採花,陰乾。或云花生於冰下,正月旦採之。郭璞注《爾雅》顆凍云:紫赤,花生水中。冰、水字近,疑一有誤。而傅咸《款冬賦序》曰:余曾逐禽,登於北山,於時中冬之月,冰凌盈谷,積雪被崖,顧見款冬煒然,始敷華豔,當是生於冰下為正也。《本經》主咳逆,古今方用之,為治嗽之最。崔知悌療久嗽熏法:每旦取款冬花如雞子許,少蜜拌花使潤,內一升鐵鐺中,又用一瓦碗鑽一孔,孔內安一小竹筒,筆管亦得,其筒稍長,作碗鐺相合,及插筒處皆麵埿之,勿令漏氣。鐺下著炭火,少時,款冬烟自從筒出,則口含筒吸取烟咽之。如胸中稍悶,須舉頭,即將指頭捻筒頭,勿使漏烟氣,吸烟使盡止。凡如是,五日一為之。待至六日則飽食羊肉餺飥一頓,永差。

  雷公云:凡採得,須去向裏裹花蕊殼,并向裏實如粟零殼者。并枝、葉用,以甘草水浸一宿,卻取款冬花、葉相伴裛一夜,臨用時即干曬一去兩件拌著葉了用。

  《衍義》曰:款冬花,百草中惟此不顧冰雪最先春也。世又謂之鑽凍。雖在冰雪之下,至時亦生芽。春時,人或採以代蔬,入藥須微見花者良。如已芬芳,則都無力也。今人又多使如箸頭者,恐未有花爾。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然款冬花三兩枚38,於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烟,滿口則咽之,數日效。

  紅藍花

  味辛,溫,無毒。主產後血運\口噤,腹內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蠱毒下血。堪作燕脂。其苗生搗碎,傅游腫。其子吞數顆,主天行瘡子不出。其燕脂,主小兒聤耳,滴耳中。生梁、漢及西域。一名黃藍。《博物志》云:黃藍,張騫所得。今滄、魏地亦種之。今附。

  《圖經》曰:紅藍花,即紅花也。生梁、漢及西域,今處處有之。人家場圃所種,冬而布子於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亦作梂彙,多刺,花蕊出梂上。圃人承露採之,採已復出,至盡而罷。梂中結實,白顆如小豆大。其花暴乾,以染真紅及作燕脂,主產後血病為勝,其實亦同,葉頗似藍,故有藍名,又名黃藍。

  《博物志》云:張騫所得也。張仲景治六十二種風,兼腹內血氣刺痛。用紅花一大兩,分為四分,以水一大升,煎強半,頓服之。不止,再服。又一方:用紅藍子一升搗碎,以無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暴令乾,重搗篩,蜜圓如梧子大,空腹酒下四十圓。《正元廣利方》治女子中風,血熱煩渴者。以紅藍子五大合,微熬搗碎,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細細咽之。又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痺,壅塞不通者。取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差為度。如冬月無濕花,可浸乾者濃絞取汁,如前服之,極驗。咽喉塞服之皆差。亦療婦人產運\絕者。

  《唐本》注云:治口噤不語,血結,產後諸疾,堪染紅。

  《外臺秘要》:治一切腫方。以紅花熟爛搗取汁服之,不過再三服便差。服之多少,量腫大小而進之。

  《簡要濟眾》:產後血暈,心悶氣絕。紅花一兩,搗為末,分作兩服,酒二中盞,煎取一盞并服。如口噤,斡開灌之。《子母秘錄》同。

  《產寶方》:療產後中風,煩渴。紅花子五合,微熬研碎,以一匙水一升,煎取七合,徐徐呷之。

  《近效方》:治血暈絕不識人,煩悶者。紅花三兩,新者佳。無灰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升,煮取一大盞,去滓,俟冷,頓服之,新汲水煮之亦良。

  牡丹

  滁州

  味辛、苦,寒、微寒,無毒。主寒熱,中風瘈音契瘲音縱,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藏,療癰瘡,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巴郡山谷及漢中。二月、八月採根,陰乾。畏菟絲子。

  陶隱居云:今東間亦有。色赤者為好,用之去心。按鼠婦亦名鼠姑,而此又同,殆非其類,恐字誤。

  《唐本》注云:牡丹,生漢中。劍南所出者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實圓綠,冬實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藥,肉白皮丹。山江、劍南,土人謂之牡丹,亦名百兩金,京下謂之吳牡丹者,是真也。今俗用者異於此,別有臊氣也。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牡丹,能治冷氣,散諸痛,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痛。

  蕭炳云:今出合州者佳。白者補,赤者利。出和州、宣州者并良。

  《日華子》云: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痺,落胎下胞,產後一切女子冷熱血氣。此便是牡丹花根。巴、蜀、渝、合州者上,海鹽者次。服忌蒜。

  《圖經》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漢中,今丹、延39、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花有黃、紫、紅、白數色,此當是山牡丹。其莖梗枯燥,黑白色,二月於梗上生苗葉,三月開花。其花、葉與人家所種者相似,但花止五六葉耳。五月結子黑色,如雞頭子大。根黃白色,可五七寸長,如筆管大。二月、八月採,銅刀劈去骨,陰乾用。此花一名木芍藥。近世人多貴重,圃人欲其花之詭異,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開,其狀百變。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藥中不可用此品,絕無力也。牡丹止40血,仍去瘀滯。《正元廣利方》療因傷損血瘀不散者,取牡丹皮八分,合虻蟲二十一枚,熬過同搗篩,每用溫酒和散方寸匕服,血當化為水下。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日乾,用銅刀劈碎去骨了,細剉如大豆許,用清酒拌蒸,從巳至未,出,日乾用。

  《外臺秘要》:治蠱毒方:取牡丹根搗為末,服一錢匕,日三服,良。

  《肘後方》:治下部生瘡已決洞者。服牡丹方寸匕,日三服。

  《衍義》曰:牡丹,用其根上皮。花亦有緋者,如西洛潛溪緋是也。今禁苑又有深碧色者。惟山中單葉花紅者為佳,家椑子次之。若移枝接者不堪用,為其花葉既多發,奪根之氣也。何以知之?今千葉牡丹,初春留花稍多,來年花枝并葉便瘦,多是開不成。市人或以枝梗皮售於人,其乖殊甚。

  京三棱

  河中府邢州隨州江寧府淄州

  味苦,平,無毒。主老癖癥瘕結塊。俗傳昔人患癥癖死,遺言令開腹取之。得病塊乾硬如石,文理有五色,人謂異物,竊取削成刀柄,後因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可療癥癖也。黃色體重,狀若鯽魚而小。又有黑三棱,狀似烏梅而稍大,有鬚相連蔓延,體輕。為療體并同。今附。

  禹錫等按:《日華子》云:味甘、澀。治婦人血脈不調,心腹痛,落胎,消瘀血,補勞,通月經治氣脹,消撲損瘀血,產後腹痛,血運\并宿血不下。

  《圖經》曰:京三棱,舊不著所出地土,今河、陝、江、淮、荊襄間皆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似茭蒲葉皆三棱。五六月開花,似莎草,黃紫色。霜降後採根,削去皮、鬚,黃色,微苦,以如小鯽魚狀體重者佳。多生淺\水傍,及陂澤中。其根初生成塊,如附子大,或有扁者。傍生一根,又成塊,亦出苗,其不出苗,只生細根者,謂之雞爪三棱。又不生細根者,謂之黑三棱,大小不常,其色黑,去皮即白。河中府又有石三棱,根黃白色,形似釵股,葉綠色,如蒲,苗高及尺,葉上亦有三棱,四月開花,白色,如紅蓼花,五月採根。亦消積氣。下品別有草三棱條,云生蜀地,即雞爪三棱也。其實一類,故附見於此。一說,三棱生荊楚,字當作荊,以著其地。《本經》作京,非也。今世都不復有。三棱所用皆淮南紅蒲根也,泰州尤多,舉世皆用之,雖太醫不以為謬。蓋流習既久,用根者不識其苗,採藥者莫究其用,因綠差失,不復更辨。今三棱,荊襄、江淮水澤之間皆有。葉如莎草,極長,莖三棱如削,大如人指,高五六尺,莖端開花,大體皆如莎草而大,生水際及淺\水中。苗下即魁,其傍有根橫貫,一根則連數魁,魁上發苗。釆時斷其莖及橫根,形扁長如鯽魚者,三棱也。根末將盡,一魁未發苗,小圓如烏梅者,黑三棱也。又根之端鈎屈如爪者,即雞爪三棱。皆皮黑肌白而至輕。三者本一物,但力有剛柔,各適其用。因其形為名,如烏頭、烏喙,雲母、雲華之類,非兩物也。今人乃妄以鳧茨、香附子為之。又《本草》謂京三棱,形如鯽魚,黑三棱如烏梅而輕。今紅蒲根至堅,重刻削而成,莫如形體。又葉扁莖圓,不復有三棱處,不知何緣名三棱也。今三棱皆獨傍引二根,無直下根。其形大體多亦如鯽魚。

  陳藏器云:《本經》無傳三棱,總有三四種,但取根似烏梅,有鬚相連蔓如綖,作漆色,蜀人織為器。一名者是也。

  《外臺秘要》:治癥瘕及主鼓脹滿。以三棱草切一石,水五石,煮一石,去滓更煎,取三斗汁,銅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內密器中,日一服一匙,酒一盞服之,日二,每服恆令酒氣相續。又方:下乳汁。以京三棱三個,以水二41碗,煎取一碗,洗奶,取汁為度,極妙。

  《子母秘錄》:治小兒氣癖。取三棱汁作羹粥,以米麵為之,與奶母食,每日取一棗大,與小兒吃亦得,作粥與癇熱食之。治小兒十歲已下及新生百日無間癇熱無辜、痃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

  薑黃

  澧州宜州

  味辛、苦,大寒,無毒。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於鬱金。

  《唐本》注云:根、葉都似鬱金。花春生於根,與苗并出,夏花無子。根有黃、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與鬱金同。惟花生異耳。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陳藏器云:薑黃真者,是經種三年已上老薑,能生花,在根際,一如蘘荷。根節緊硬,氣味辛辣。種薑處有之,終是難得。性熱不冷,《本經》云寒,誤也。破血下氣。西蕃亦有來者,與鬱金、蒁藥相似。如蘇恭所附,即是蒁藥而非薑黃。蘇不能分別二物也。又云:蒁,味苦,溫。主惡風疰忤,心痛,血氣結積。蘇云薑黃是蒁,又云鬱金是胡蒁。夫如此,則三物無別,遞相連名,總稱為蒁,功狀則合不殊。今蒁味苦,色青。薑黃味辛,溫,無毒,色黃,主破血下氣,溫,不寒。鬱金味苦,寒,色赤,主馬熱病。三物不同,所用各別。

  《日華子》云:薑黃,熱,無毒。治癥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治撲損瘀血,消腫毒,止暴風痛冷氣,下食。海南生者,即名蓬莪蒁;江南生者,即為薑黃。

  《圖經》曰:薑黃、舊不載所出州郡,今江、廣、蜀川多有之。葉青綠,長一二尺許,闊三四寸,有斜文如紅蕉葉而小。花紅白色42,至中秋漸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葉,不結實。根盤屈,黃色,類生薑而圓,有節。或云真者是經種三年已上老薑,能生花,花在根際。一如蘘荷,根節堅硬,氣味辛辣,種薑處有之。八月採根,片切暴乾。蜀人以治氣脹,及產後敗血攻心,甚驗。蠻人生啖,云可以祛邪辟惡。謹按:鬱金、薑黃、蒁藥三物相近,蘇恭不細辨,所說乃如一物。陳藏器解紛云:蒁,味苦,色青;薑黃味辛,溫,色黃;鬱金味苦,寒,色赤,主馬熱病。三物不同,所用全別。又劉淵林注《吳都賦》薑彙非一。云薑彙大如螺,氣猛近於臭,南土人搗之以為茭。一名廉薑。生沙石中,薑類也。其味大辛而香,削皮以黑梅并鹽汁漬之,乃成也。始安有之。據此,廉薑亦是其類,而自是一物耳。都下近年多種薑,往往有薑黃生賣,乃是老薑。市人買生啖之,云治氣為最。醫家治氣藥大方中,亦時用之。

  《千金翼》:瘡疥初成,或始痛癢。以薑黃傅之,妙。

  《經驗後方》:治心痛。薑黃一兩,桂穰三兩為末,醋湯下一錢匕。

  蓽撥

  端州

  味辛,大溫,無毒。主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痃癖。其根名蓽撥沒,主五勞七傷,陰汗核腫。生彼斯國。此藥叢生,莖、葉似蒟醬,子緊細,味辛烈於蒟醬。今附。

  禹錫等按:《日華子》云:治霍亂冷氣,心痛血氣。

  陳藏器云:畢勃沒,味辛,溫,無毒。主冷氣嘔逆,心腹脹滿,食不消,寒疝核腫,婦人內冷無子,治腰腎冷,除血氣。生波斯國,似柴胡黑硬。畢撥根也。

  《圖經》曰:蓽撥,出波斯國,今嶺南有之,多生竹林內。正月發苗作叢,高三四尺,其莖如箸,葉青圓,闊二三寸如桑,面光而厚。三月開花白色在表。七月結子如小指大,長二寸已來,青黑色,類梅子,九月收採,灰殺暴乾。南人愛其辛香,或取葉生茹之。黃牛乳煎其子治氣痢神良。謹按:《唐太宗實錄》云:正觀中,上以氣痢久未痊,服他名醫藥不應,因詔訪求其方。有衛士進乳煎蓽撥法,御用有效。劉禹錫亦記其事云,後累試年長而虛冷者必效。

  《海藥》云:謹按《徐表南州記》,本出海南,長一指,赤褐色為上。復有蓽撥,短小黑,味不堪。舶上者味辛,溫。主人老冷心痛,水瀉虛痢,與阿魏和合良。亦滋食味。得訶子、人參、桂心、乾薑,治臟腑虛冷,腸鳴泄痢,神效。

  陳藏器云:蒟醬注蘇云:蓽撥叢生,子細味辛,烈於蒟醬。按蓽撥溫中下氣,補腰腳,煞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痃癖。根名蓽撥沒。主五勞七傷,陰汗核腫。已出《拾遺》。生彼斯國,胡人將來此,調食用之。

  《唐本》注云:今人以調食味。

  雷公云:凡使,先去挺,用頭醋浸一宿,焙乾,以刀刮去皮粟子令淨方用,免傷人肺,令人上氣。

  《聖惠方》:治冷痰飲惡心。用蓽撥一兩,搗為末,於食前用清粥飲調半錢服。

  《經驗後方》:治偏頭痛絕妙。蓽撥為末,令患者口中含43,左邊疼,令左鼻吸一字;右邊,令右鼻吸一字,效。

  《衍義》曰:蓽撥,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滿痛。多服走泄真氣,令人腸虛下重。

  1之下:此二字原脫,循例補。

  2止:晦明軒本作“積”。

  3飯:原作“飲”,據晦明軒本改。

  4核: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5著:晦明軒本作“灼然”。

  6生:晦明軒本作“甥”。

  7代:晦明軒本作“氏”。

  8錄:晦明軒本作“欲”。

  9預:晦明軒本作“碩”。

  10剉:晦明軒本作“刺”。

  11膿:晦明軒本作“疹”。

  12肥:晦明軒本作“花”。

  13勻:原作“句”,據晦明軒本改。

  14瓜:晦明軒本“瓜”下有“根”字。

  15三:晦明軒本“三”下有“次”字。

  16前:晦明軒本作“濃煎”。

  17狹:原作“俠”,據晦明軒本改。

  18石:晦明軒本作“水”。

  19比:晦明軒本作“此”。

  20而之:晦明軒本作“上”。

  21菜:原作“萊”據晦明軒本改。

  22貝:晦明軒本作“背”。

  23李:晦明軒本作“季”。

  24白:晦明軒本“白”上有“紫”字。

  25弊:晦明軒本“弊”下有“甑”字。

  26筒:晦明軒本作“同”。

  27水:晦明軒本作“冰”。

  28使:原作“死”,據晦明軒本改。

  29南:晦明軒本無“南”字。

  30皮:晦明軒本作“支”。

  31勞:晦明軒本作“嶗”。

  32呼:原作“孚”,據晦明軒本改。

  33將: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34良:“良”下原有“薑”字,據晦明軒本刪。

  35腹:原作“服”,據晦明軒本改。

  36可:晦明軒本作“少”。

  37和:晦明軒本作“去”。

  38枚:原作“放”,據晦明軒本改。

  39延:原作“廷”,據晦明軒本改。

  40止:晦明軒本作“主”。

  41二:原作“一”,據晦明軒本改。

  42色:原作“花”,據晦明軒本改。

  43含:晦明軒本“含”下有“溫水”二宇。

  十五草部中品之下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