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

  草部中品之下1

  蒟音矩醬

  味辛,溫,無毒。主下氣溫中,破痰積。生巴蜀。

  《唐本》注云:《蜀都賦》所謂流味於番禺者。蔓生,葉似王瓜而厚大,味辛香,實似桑椹,皮黑肉白。西戎亦時將來,細而辛烈。或謂二種。交州、愛州人云:蒟醬,人家多種,蔓生。子長大,謂苗為浮留藤。取葉合檳榔食之,辛而香也。又有蓽撥,叢生,子細,味辛,烈於蒟醬。此當信也。

  今注:渝、瀘等州出焉。唐本先附。

  《圖經》曰:蒟醬,生巴蜀,今夔州、嶺南皆有之。昔漢武使唐蒙曉諭南越,南越食蒙以蒟醬,蒙問所從何來。答曰:西北牂牁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武帝感之,於是開牂牁、越巂也。劉淵林注《蜀都賦》云:蒟醬,緣木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時正青,長二三寸。以蜜藏而食之,辛香,調五臟。今云蔓生,葉似王瓜而厚大,實皮黑肉白,其苗為浮留藤。取葉合檳榔食之,辛而香也。兩說大同小異,然則淵林所云乃蜀種。如此今說是海南所傳耳。今惟貴蓽撥而不尚蒟醬,故鮮有用者。

  《海藥》云:謹按《廣州記》云:波斯國文,實狀如桑椹,紫褐色者為上,黑者是老不堪。黔中亦有,形狀相似,滋味一般。主咳逆上氣,心腹蟲痛,胃弱虛瀉,霍亂吐逆,解酒食味。近多黑色,少見褐色者也。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以刀刮去粗皮便搗,用生薑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乾。每修事五兩,用生薑汁五兩,蒸乾為度。

  《食療》云:溫。散結氣,治心腹中惡氣。亦名土蓽撥。嶺南蓽撥,尤治胃氣疾。巴蜀有之。

  《齊民要術》:蒟子下氣消穀。

  蘿摩子

  味甘、辛,溫,無毒。主虛勞。葉食之功同於子。陸機云:一名艽蘭,幽州謂之雀瓢。

  《唐本》注:按雀瓢是女青別名。葉蓋相似,以葉似女青,故兼名雀瓢。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蘿摩條中,白汁主蜘蛛、蠶咬,折取汁點瘡上,此汁爛絲煮食補益。按陶注枸杞條云:傅腫。東人呼為白環,藤生籬落間,折有白汁,一名雀瓢。此注又云:雀瓢是女青,然女青終非白環,二物相似,不能分別。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爾雅》云:雚,艽蘭。釋曰:雚,一名艽蘭。郭璞云:雚荒蔓生,斷之有白汁,可啖。如此注,則似雚艽一名蘭,或傳寫誤。艽,衍字。

  《外臺秘要》:治白癜風。以蘿摩草白汁傅上,揩令破再傅,三度瘥。

  《梅師方》:治火丹毒,遍身赤腫不可忍。以蘿摩草搗絞汁傅之,或搗傅上,隨手消之。

  青黛

  味鹹,寒,無毒。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并水研服。亦摩傅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從波斯國來,及太原并廬陵、南康等,染澱亦堪傅熱惡腫,蛇虺螫毒。染瓮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青黛,君,味甘,平。能解小兒疳熱消瘦,殺疳蟲。

  陳藏器云:青黛并雞子白、大黃,傅瘡癰、蛇虺等毒。

  《圖經》曰:文具藍實條下。

  《宮氣方》:疳痢羸瘦毛焦方歌曰: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恰似脊傍多變動,還如瘦疾困耽耽。又歌曰:煩熱毛焦鼻口乾,皮膚枯槁四肢癱。腹中時時更下痢,赤黃青白一般般。眼澀面黃鼻孔赤,穀道開張不欲看。忽然瀉下成疳淀,又卻濃涕一團團。唇焦嘔逆不乳哺,壯熱增寒臥不安。腹中有病須醫藥,何須祈禱\信神盤。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百病服來看。

  初虞世:治諸蟲毒所傷。青黛、雄黃等分,同研為末,新汲水調下二錢匕。

  《太平廣記》:青黛,殺惡蟲物,化為水。

  《梅師方》:治傷寒,發豌豆瘡未成膿方。以波斯青黛大棗許,冷水研服。

  《衍義》曰:青黛,乃藍為之。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連二陰,遍滿生濕瘡,狀如馬瓜瘡。他處并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浮腫。醫作惡瘡治,用鰻鯏魚、松脂、黃丹之類。塗上,瘡愈熱,痛2甚。治不對,故如此。問之,此人嗜酒,貪啖,喜魚蟹發風等物。急令用溫水洗,拭去膏藥。尋以馬齒莧四兩,爛研細,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痛瘡上,即時熱減,痛癢皆去。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敗客熱。每塗藥,得一時久,藥已乾燥,又再塗新濕藥。凡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既愈乃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熱毒氣,若不出,當作腸癰內痔,仍常須禁酒及發風物。然不能禁酒,後果餘患內3痔。

  鬱金

  潮州

  味辛、苦,寒,無毒。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唐本》注云:此藥苗似薑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無實,根黃赤。取四畔一子根,去皮火乾之。生蜀地及西戎。馬藥用之,破血而補,胡人謂之馬蒁。嶺南者有實似小豆蔻,不堪啖。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鬱金,單用亦可。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溫醋摩服之。亦啖馬藥,用治脹痛。

  《圖經》曰:鬱金,《本經》不載所出州土,蘇恭云:生蜀地及西戎,胡人謂之馬蒁,今廣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初生,苗似薑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無實。根黃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乾之。古方稀用。今小兒方及馬醫多用之。謹按許慎《說文解字》云:鬱,芳草也。十葉為貫,百二十貫築以煮之為鬱。鬱;今4鬱林郡也。木部中品有鬱金香,云生大秦國。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其花即香也。陳氏云:為百草之英,既云百草之英,乃是草類。又與此同名,而在木部,非也。今人不復用,亦無辨之者,故但附於此耳。

  《經驗方》:治尿血不定。以一兩搗為末,蔥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盞,煎至三合,去滓,溫服,日須三服。

  《經驗後方》:治風痰。鬱金一分,藜蘆十分,各為末,和令勻,每服一字,用溫漿水一盞,先以少漿水調下,餘者水漱口都服,便以食壓之。

  孫用和: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疼痛不可忍。鬱金五個大者,牛黃一皂莢子大,別細研二味同為散。每服用醋漿水一盞,同煎三沸,溫服。

  《丹房鏡源》云:灰可用結砂子。

  《說文》曰:鬱金,芳草也。十葉為貫,百二十貫築以煮之為鬯。日鬱,鬯草之華。遠方所貢芳草,合釀之以降神。

  《周禮》云:鬱人,凡祭祀賓客之裸,和事鬱鬯。

  《衍義》曰:鬱金不香,今人將染婦人衣最鮮明,然不奈日炙。染成衣,則微有鬱金之氣。

  盧會

  廣州

  味苦,寒,無毒。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兄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痔病瘡瘻,解巴豆毒。一名訥會,一名奴會,俗呼為象膽。蓋以味苦如膽故也。生波斯國,似黑錫。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盧會亦可單用。殺小兒疳蛔,主吹鼻,殺腦疳,除鼻癢。《南海藥譜》云:樹脂也,本草不細婺之,謂象膽者,殊非也。兼治小兒諸熱。

  《圖經》曰:盧會,出波斯國,今惟廣州有來者。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採之不拘時月。俗呼為象膽,其味苦而云耳。盧會治濕癢,搔之有黃汁者,劉禹錫著其方云:余少年曾患癬,初生頸項間,後延上左耳,遂成濕瘡。用斑貓、狗膽、桃根等諸藥,徒令蜇蠚,其瘡轉盛。偶於楚州,賣藥人教用盧會一兩研,炙甘草半兩末,相和令勻,先以溫漿水洗癬,乃用舊乾帛子拭乾,便以二味合和傅之,立乾,便瘥,神奇又治齒。崔元亮《海上方》云:取盧會四兩5,杵末,先以鹽揩齒令淨,然後傅少末於上,妙。

  雷公云:凡使,勿用雜膽,其象膽乾了,上有青竹文斑并光膩,微微甘,勿便6和眾藥搗,此藥先搗成粉,待眾藥末出,然後入藥中。此物是胡人殺得白象,取膽乾入漢中是也。

  馬先蒿

  味苦,平,無毒。主寒熱鬼疰,中風濕痺,女子帶下病,無子。一名馬屎蒿。生南陽川澤。

  陶隱居云:方云一名爛石草。主惡瘡。方藥亦不復用。唐《本草》7云:此葉大如茺蔚,花紅白色。實八月、九月熟,俗謂之虎麻是也,一名馬新蒿,所在有之。茺蔚苗短小,子夏中熟。而初生二種相似也。

  今按:《別本》注云:近8道處處有。三月、八月採莖、葉,陰乾。

  禹錫等按:《爾雅》云:蔚,牡菣。釋曰:蔚,即蒿之雄無子者。又曰:蔚,一名牡菣。《詩˙蓼莪》云:匪莪伊蔚。陸機云:牡蒿也。三月始生,七月華,葉似胡麻華而紫赤,八月為角,角似小豆角,銳而長。一名馬新蒿。

  《圖經》曰:文具第七卷中白蒿條下。

  《聖惠方》:治大風癩疾,骨肉疽敗,百節疼酸,眉鬢墮落,身體習習癢痛。以馬先蒿細剉,炒為末。每空心及晚食前,溫酒調下三錢匕。

  《外臺秘要》:治癩。馬先蒿一名馬矢蒿。搗末服方寸匕,日三服,如更赤起,一年都瘥。

  延胡索

  味辛,溫,無毒。主破血,產後諸病因血所為者,婦人月經不調,腹中結塊,崩中淋露,產後血運\,暴血衝上,因損下血,或酒摩及煮服。生奚國。根如半夏,色黃。今附。

  禹錫等按:《日華子》云:除風治氣,暖腰膝,破癥癖,撲損瘀血,落胎,及暴腰痛。

  《海藥》云:生奚國,從安東道來。味苦、甘,無毒。主腎氣,破產後惡露及兒枕。與三棱、鱉甲、大黃為散,能散風通經絡,蛀蚛\成末者,使之惟良。偏主產後病也。

  《聖惠方》:治產後穢污不盡腹滿方。延胡索末,調酒服一錢,立止。又方:治墮落車馬,筋骨疼痛不止。用延胡索一兩,搗羅為散,不計時候,以豆淋酒調下二錢。

  《勝金方》:治膜肉9氣及氣塊方。延胡索不拘多少為末,豬胰一具切作塊子,炙熟蘸藥末食之。

  《產書》:治產後心悶,手腳煩熱,氣力欲絕,血暈連心頭硬,及寒熱不禁。延胡索熬搗為末,酒服一錢匕。

  《拾遺˙序》云:延胡索,止心痛。酒服。

  肉豆蔻

  廣州

  味辛,溫,無毒。主鬼氣,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冷疰,嘔沫冷氣,消食止泄,小兒乳霍。其形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生胡國,胡名迦拘勒。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豆蔻,君,味苦,辛。能主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飲。

  《日華子》云:調中下氣,止瀉痢,開胃消食,皮外絡下氣,解酒毒,治霍亂,味珍,力更殊。

  《圖經》曰:肉豆蔻,出胡國,今惟嶺南人家種之。春生苗,花實似豆蔻而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採。《續傳信方》治脾泄氣痢等,以豆蔻二顆,米醋調麵裹之,置於灰中令黃焦,和麵碾末。更以炒了欓子末一兩,相和。又焦炒陳廩米為末,每用二錢匕煎作飲,調前二物三10匕,日一暮各一服,便瘥。

  陳藏器云:大舶來即有,中國無。

  《海藥》云:謹按《廣志》:生秦國及崑崙,味辛,溫,無毒。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併冷熱,虛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飲服佳。霍亂氣併以生薑湯服良。

  雷公云:凡使,須以糯米作粉,使熱湯搜裹豆蔻,於塘灰中炮,待米圓子焦黃熟,然後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勿令犯銅。

  《聖惠方》:治冷痢,腹痛不能食。肉豆蔻一兩去皮,以醋麵裹煨令麵熟為度,搗為散,非時粥飲下一錢匕。

  《衍義》曰:肉豆蔻,對草豆蔻言之。去殼,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味薄,瘦虛者下等。亦善下氣,多服則泄氣,得中則和來11其氣。

  補骨脂

  梧州

  味辛,大溫,無毒。主五勞七傷,風虛冷,骨髓傷敗,腎冷精流,及婦人血氣墮胎。一名破故紙。生廣南諸州及波斯國。樹高三四尺,葉小似薄苛。其舶上來者最佳。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婆固脂,一名破故紙。味苦、辛。能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濕,逐諸冷痺頑,止小便利,腹中冷。

  《日華子》云:興陽事,治冷勞,明耳目。南蕃者色赤,廣南者色綠。入藥微炒用。又名胡韭子。

  《圖經》曰:補骨脂,生廣南諸州及波斯國,今嶺外山坂間多有之,不及蕃舶者佳。莖高三四尺,葉似薄苛,花微紫色,實如麻子,圓扁而黑,九月採。或云胡韭也。今人多以胡桃合服。此法出於唐˙鄭相國。自敘云:余為南海節度,年七十有五。越地卑濕,傷於內外,眾疾俱作,陽氣衰絕,服乳石補益之藥,百端不應。元和七年,有訶陵國舶主李摩訶,知予病狀,遂傳此方并藥。予初疑而未服,摩訶稽顙固請,遂服之。經七八日而覺病驗。自爾常服,而12功神驗。十年二月,罷郡歸京,錄方傳之。破故紙十兩,淨擇去皮洗,搗篩令細,用胡桃瓤二十兩,湯浸去皮,細研如泥,即入前末,更以好蜜和,攪令勻如飴糖,盛於瓷器中。旦以暖酒二合,調藥一匙服之,便以飯壓。如不飲酒,以暖熟水調亦可。服彌久則延年益氣,悅心明目,補添筋骨。但禁食芸臺、羊血、餘毒13。此物本自外蕃隨海舶而來,非中華所有。蕃人呼為補骨鴟,語訛為破故紙也。《續傳信方》載其事,其義頗詳,故并錄之。

  《海藥》云:惡甘草。

  雷公云:凡使,性本大燥毒。用酒浸一宿後漉出,卻用東流水浸三日三夜,卻蒸,從巳至申出,日乾用。

  《經驗後方》:治腰疼極妙。用破故紙為末,溫酒下三錢匕。又方:治男子、女人五勞七傷,下元久冷,烏髭鬢,一切風病,四肢疼痛,駐顏壯氣。補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放乾。卻用烏油麻一升和炒,令麻子聲絕,卻14播去,只取補骨脂為末15,醋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早晨溫酒、鹽湯下二十丸。

  零陵香

  濠州蒙州

  味甘,平,無毒。主惡氣疰心腹痛滿,下氣。令體香,和諸香作湯圓用之,得酒良。生零陵山谷。葉如羅勒。《南越志》名燕草,又名薰草,即香草也。《山海經》云:薰草,麻葉方莖,氣如蘼蕪,可以止癘,即零陵香也。今附。

  禹錫等按:陳藏器云:薰草,明目止泪,療泄精,去臭惡氣,傷寒頭疼。一名蕙草,生下濕地,三月採,陰乾。脫節者良。按薰草,即蕙16也。葉如麻,兩兩相對,此即是零陵香17也。

  《日華子》云:治血氣腹脹,酒煎服莖、葉。

  《圖經》曰:零陵香,生零陵山谷;今湖嶺諸州皆有之,多生下濕地。葉如麻,兩兩相對,莖方,氣如蘼蕪,常以七月中旬開花,至香,古所謂薰草是。或云蕙草,亦此也。又云:其莖、葉謂之蕙,其根謂之薰。三月採,脫節者良。今嶺南收之,皆作窟竈,以炭火焙乾,令黃色乃佳。江淮間亦有土生者,作香亦可用,但不及湖嶺者芬薰耳。古方但用薰草,不用零陵香。今合香家及面膏、澡豆諸法皆用之,都下市肆貨之甚多。

  《唐本》注云:生水山間,可和諸香,煮汁飲之亦宜。合衣中香。

  《海藥》云:謹按《山海經》生廣南山谷。陳氏云:地名零陵,故以地為名。味辛,溫,無毒。主風邪衝心,牙車腫痛,虛勞疳。凡是齒痛煎含良。得升麻、細辛善。不宜多服,令人氣喘。

  《衍義》曰:零陵香,至、枯乾猶香,凡入藥絕可用。婦人浸油飾髮,香無以一加,此即蕙草是也。

  縮紗蜜

  新州

  味辛,溫,無毒。主虛勞冷瀉,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虛痛,下氣。生南地。苗似廉薑,形如白豆蔻,其皮緊厚而皺,黃赤色,八月採。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縮紗蜜,君,出波斯國。味苦、辛。能主冷氣腹痛,止休18息氣痢,勞損,消化水穀,溫暖脾胃,治冷滑下痢不禁,虛羸。方曰:燥為末,羊子肝薄切,用末逐片糝,瓦上焙乾為末,入乾薑末,飯為圓。日二服五十丸。又方:炮附子末、乾薑、厚朴、陳橘皮等分為丸,日二服四十丸。

  陳藏器云:縮鈔蜜,味酸。主上氣咳嗽,奔豚鬼疰,驚癇邪氣。似白豆蔻子。

  嵩陽子曰:止痢。味辛、香。

  《日華子》云:治一切氣,霍亂轉筋,心腹痛,能起酒香味。

  《圖經》曰:縮紗蜜,生南地,今惟嶺南山澤間有之。苗莖似高良薑,高三四尺。葉青,長八九寸,闊半寸已來。三月、四月開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實,五七十枚作一穗,狀似益智,皮緊厚而皺如粟19文,外有刺,黃赤色。皮開20細子一團,八漏,可四十餘粒,如黍米大,微黑色,七月、八月採。

  《海藥》云:今按陳氏,生西海及西戎諸國。味辛,平,鹹。得訶子、鱉甲、豆蔻、白蕪荑等良。多從安東道來。

  孫尚藥:治婦人妊娠偶因所觸或墮高傷打,致胎動不安,腹中痛不可忍者。縮紗不計多少,熨斗內盛,慢火炒令熱透,去皮用人,搗羅為末,每服二錢,用熱酒調下。須臾覺腹中胎動處極熱,即胎已安。神效。

  蓬莪荗

  端州溫州

  味苦、辛,溫,無毒。主心腹痛,中惡疰忤鬼氣,霍亂冷氣,吐酸水,解毒,飲食不消,酒研服之。又療婦人血氣,丈夫奔豚。生西戎及廣南諸州。子似乾椹,葉似蘘荷,荗在根下并生。一好一惡,惡者有毒。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棄之。今附。

  禹錫等按:陳藏器云:一名蓬莪,黑色;二名蒁,黃色;三名波殺,味甘,有大毒。

  《藥性論》云:蓬莪荗,亦可單用。能治女子血氣心痛,破痃癖冷氣,以酒、醋摩服,效。

  《日華子》云:得酒、醋,治一切氣,開胃消食,通月經,消瘀血,止撲損痛下血,及內損惡血等。此即是南中薑黃根也。

  《圖經》曰:蓬莪荗,生西戎及廣南諸州,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莖如錢大,高二三尺。葉青白色,長一二尺,大五寸已來,頗類蘘荷。五月有花作穗,黃色,頭微紫。根如生薑,而荗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九月採,削去粗皮,蒸熟暴乾用。此物極堅硬難搗,治用時,熱灰火中煨令透熟,乘熱入臼中,搗之即碎如粉。古方不見用者。今醫家治積聚諸氣,為最要之藥。與京三棱同用之良,婦人藥中亦多使。

  雷公云:凡使,於砂盆中用醋磨令盡,然後於火畔吸令乾重篩過用。

  《十全博濟方》:治小兒氣候止疼。蓬莪荗炮過,熱搗為末,用一大錢,熱酒調下。

  孫用和:正元散治氣不接續,氣短,兼治滑泄及小便數,王丞相服之有效。蓬莪荗一兩,金鈴子去核一分,右件為末,入鵬砂一錢,煉過研細。都令勻,每服二錢,鹽湯或溫酒調下,空心服。

  積雪草

  味苦,寒,無毒。主大熱,惡瘡癰疽,浸淫赤熛,皮膚赤,身熱。生荊州山谷。

  陶隱居云:方藥不用,想此草當寒冷爾。

  《唐本》注云:此草葉圓如錢大,莖細勁,蔓延生溪澗側,搗傅熱腫丹毒,不入藥用。荊楚人以葉如錢,謂之地錢草,《徐儀藥圖》名連錢草,生處亦稀。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積雪草,主暴熱,小兒丹毒,寒熱,腹內熱結,搗絞取汁服之。又按:《別本》注云:今處處有,并入藥用。生陰濕地,八月、九月採苗、葉,陰乾。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連錢草亦可單用。能治瘰癧鼠漏,寒熱時節來往。

  《日華子》云:味苦、辛。以鹽挼貼,消腫毒并風疹疥癬。

  《圖經》曰:積雪草,生荊州川谷,今處處有之。葉圓如錢大,莖細而勁,蔓延生溪澗之側,楚人以葉如錢,謂之地錢草,《徐儀藥圖》名連錢草。八月、九月採苗、葉,陰乾用。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地錢葉圓,莖細有蔓,一曰積雪草,一曰連錢草。謹按《天寶單行方》云:連錢草21,味辛22,平,無毒。元生咸陽下濕地,亦生臨淄郡、濟陽郡池澤中,甚香。俗間或云葉圓似薄荷,江東吳越郡丹陽郡極多,彼人常充生菜食之。河北柳城郡盡呼為海蘇,好近水生,經冬不死,咸、洛二京亦有。或名胡蔢荷,所在有之。單服療女子小腹痛。又云:女子忽得小腹中痛,月經初來,便覺腰中切痛連脊間,如刀錐所切,忍不可堪者。眾醫不別,是謂鬼疰,妄服諸藥,終無所益,其疾轉增。審察前狀相當,即用此藥。其藥,夏五月正放花時,即採取暴乾,搗篩為散。女子有患前件病者,取二方寸匕,和好醋二小合,攪令勻,平旦空腹頓服之。一日一服,以知為度。如女子先冷者,即取前件藥五兩,加桃人二百枚,去尖、皮,熬搗為散,以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日空腹以飲及酒下二十丸,日再服,以疾愈為度。忌麻子、薔麥。

  陳藏器云:東人呼為連錢草,生陰處,蔓延地,葉如錢。

  《衍義》曰:積雪草,今南方多有,生陰濕地,不必荊楚。形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潔,微尖為異。今人謂之連錢草,蓋取象也。華23葉各生,搗爛,貼一切熱毒癰疽等。秋後採之,陰乾為末,水調傅。

  白前

  越州舒州

  味甘24,微溫,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微寒。無毒。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陶隱居云:此藥出近道。似細辛而大,色白,易折。主氣嗽方多用之。

  《唐本》注云:此藥葉似柳,或似芫花,苗高尺許,生洲渚沙磧之上。根白,長於細辛,味甘,俗以酒漬服之。主上氣,不生近道。俗名石藍,又名嗽藥。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

  今按:《別本》注云:三月、八月採根,暴乾。根似牛膝、白薇。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白前,味辛。兼主一切氣。

  《日華子》云:治賁豚腎氣,肺氣煩悶及上氣。

  《圖經》曰:白前,舊不載所出州土,陶隱居云出近道,今蜀中及淮、浙州郡皆有之。苗似細辛而大,色白,易折。亦有葉似柳,或似芫花苗者,高尺許。生洲渚沙磧之上,根白,長於細辛,亦似牛膝、白薇輩。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二月、八月採根,暴乾。深師療久咳逆上氣,體腫,短氣脹滿,晝夜倚壁不得臥,常作水雞者,白前湯主之。白前二兩,紫菀、半夏洗各三兩,大戟七合,四物以水一斗,漬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禁食羊肉、腸大佳。

  《唐本》云:微寒。主上氣衝喉中,呼吸欲絕。

  雷公云:凡使,先用生甘草水浸一伏時候,漉出,去頭鬚了,焙乾,任入藥中用。

  《梅師方》:治久患呷咳嗽,喉中作聲,不得眠。取白前搗為末,溫酒調二錢匕。

  《衍義》曰: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白而長於細辛,但粗而脆,不似細辛之柔。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餘如《經》。

  薺苨

  蜀州潤州

  味甘,寒。主解百藥毒。

  陶隱居云:根、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味甜絕,能殺毒。以其與毒藥共處,而毒皆自然歇,不正入方家用也。

  今按:《別本》注:根似桔梗,以無心為異,無毒。二月、八月採根,暴乾。

  臣禹錫等按:《爾雅》云:苨,菧苨。釋曰:苨,一名菧苨。郭云:薺苨也。

  《日華子》云:薺苨,殺蠱毒,治蛇蟲咬,熱狂溫疾,罯毒箭。

  《圖經》曰:薺苨,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川蜀、江浙皆有之。春生根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似桔梗根,但無心為異。潤州尤多,人家收以為果菜或作脯啖,味甚甘美。二月、八月採根暴乾。古方解五石毒,多生服薺苨汁,良。又《小品方》療蠱毒。取薺苨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

  《食療》云:丹石發動,取根食之尤良。

  《千金翼》:封丁腫。取生薺苨根汁一合,去滓傅之,不過三。

  《食醫心鏡》:薺苨,主利肺氣,和中,明目,止痛。蒸切作羹粥食之,菹亦得。

  《金匱玉函方》:鈎吻葉與芹葉相似,誤食之殺人。薺苨八兩,水六升,煮取三升,為兩服解之。

  《朝野會載》:野豬中毒藥箭,多食此物,即出。

  《別說》云:今多蒸壓匾亂人參,但味淡爾。

  《衍義》曰:薺苨,今陝州採為脯,別有法,甚甘美,兼可寄遠。古人以謂薺苨似人參者是此。解藥毒甚驗。

  白藥

  施州小赤藥洪州臨江軍施州興元府

  味辛,溫,無毒。主金瘡生肌。出原州。《唐本》注云:三月苗生,葉似苦苣,四月抽赤莖,花白,根皮黃,八月葉落,九月枝折,採根,日乾。

  今按:《別本》注云:解野葛、生金、巴豆百藥毒,刀斧折傷,乾末傳之。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白藥亦可單用,味苦。能治喉中熱塞,噎痺不通,胸中隘塞,咽中常痛,腫脹。

  《日華子》云:白藥,冷。消痰止嗽,治渴并生25血,喉閉,消腫毒。又云:剪草根名白藥。

  《圖經》曰:白藥,出原州,今夔、施、江西、嶺南亦有之。三月生苗,似苦苣葉,四月而赤,長26似葫蘆蔓,六月開白花。八月結子,亦名苽蔞。九月採根,以水洗,切碎,暴乾,名白藥子。江西出者,葉似烏臼,子如綠豆,至八月,其子變成赤色,施州人取根,并野豬尾二味,洗淨去粗皮,焙乾,等分,停搗篩,酒調服一錢匕。療心氣痛,解熱毒,甚效。又諸瘡癰腫不散者,取生根爛搗傅貼,乾則易之。無生者用末水調塗之亦可。

  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天行。取白藥研如麵,漿水一大盞,空腹頻服之,便仰臥一食頃27,俟心頭悶亂,或惡心,腹內如車鳴刺痛,良久當下吐痢數行,勿怪。欲服藥時,先令煮漿水粥於井中懸著待冷。若吐痢過度,即吃冷粥一碗止之,不吃即困人。

  《經驗後方》:治妊娠護胎。以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用雞子清調撇於紙花上,可碗來大,貼在臍下胎存生處,乾即以溫水潤之。

  《衍義》曰:白藥,今為治馬肺熱藥,有效。

  葒音紅草

  味鹹,微寒,無毒。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一名鴻音纈。如馬蓼而大,生水傍,五月採實。

  陶隱居云:此類甚多,今生下濕地,極似馬蓼,甚長大。《詩》稱隰有遊龍,注云:葒草,郭景純云:即籠\古也。

  今按:《別本》注云:此即水紅也。以為湯,浸療腳氣。

  禹錫等按:《爾雅》云:葒,籠\古。其大者蘬。疏引陸機云:一名馬蓼,葉大而赤白色,生水澤中,高丈餘。郭云:俗呼葒草為籠\鼓,語轉耳。

  《圖經》曰:葒草,即水紅也。舊不著所出州郡,云生水傍,今所在下濕地皆有之。似蓼而葉大,赤白色,高丈餘。《爾雅》云:紅,籠\古。其大者蘬丘追切。鄭詩云:隰有遊龍是也。陸機28云:一名馬蓼。《本經》云:似馬蓼而大。若然,馬蓼自是一種也。五月採實,今亦稀用。但取根、莖作湯,捋腳氣耳。

  陳藏器云:作湯浸水氣,惡腫瘡,佳。

  《唐本》注云:有毛,花紅白,除惡瘡腫,腳氣,煮濃汁漬之,多瘥。

  莎草根

  澧州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鬚眉。一名薃音號,一名侯莎。其實名緹。生田野,二月、八月採。

  陶隱居云:方藥亦不復用。《離騷》云:青莎雜樹,繁草靃音髓靡音美。古人為詩多用之,而無識者。乃有鼠蓑,療體異此。

  《唐本》注云: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頭香。大下氣,除胸腹中熱,所在有之。莖、葉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而多毛。交州者最勝。大如棗,近道者如杏人許。荊襄人謂之莎草根,合和香用之。

  《圖經》曰:莎草根,又名香附子。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處處有之。或云交州者勝,大如棗,近道者如杏人許。苗、莖、葉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今近道生者,苗、葉如薤而瘦,根如箸頭大。二月、八月採。謹按《天寶單方圖》載水香棱,功狀與此頗相類,但味差不同。其方云:水香棱,味辛,微寒,無毒,性澀。元生博平郡池澤中,苗名香棱,根名莎結,亦名草附子。河南及淮南下濕地即有,名水莎,隴西謂之地藾根,蜀郡名續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饒,名三棱草。用莖作鞋履,所在皆有。單服療虛29風。又云:其藥療丈夫心肺中虛風及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時有氣妨,皮膚瘙癢癮疹,飲食不多,日漸瘦損,常有憂愁,心忪少氣等。并春收苗及花,陰乾。入冬採根,切,貯於風涼處。有患前病者,取苗二十餘斤,剉,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於浴斛中浸身,令汗出五六度。浸兼浴,其肺中風、皮膚癢即止。每載四時常用,則癮疹風永差。其心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氣妨,常日憂愁不樂,兼心忪者,取根二大斤,切,熬令香,以生絹袋30盛貯,於三大斗無灰清酒中浸之。春三月浸一日即堪服,冬十月後即七日,近暖處乃佳。每空腹服一盞,日夜三四服之,常令酒氣相續,以知為度。若不飲酒,即取根十兩,加桂心五兩,蕪荑三兩,和搗為散,以蜜和為丸,搗一千杵,丸如梧子大。每空腹,以酒及薑蜜湯飲汁等,下二十丸,日再服,漸加至三十丸,以瘥為度。

  雷公云:凡採得後,陰乾,於石臼中搗,勿令犯鐵器,用之切忌。

  《衍義》曰:莎草,其根上如棗核者,又謂之香附子,亦入印香中,亦能走氣,今人多用。雖生於莎草根上,然根或有或無。有薄皸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則色白。若便以根為之,則誤矣。其味苦。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