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鹽日知錄
顧炎武
松江李雯論鹽之產於場。猶五穀之生於地。宜就場定額。一稅之後。不問其所之。則國與民兩利。又曰天下皆私鹽。則天下皆官鹽也。此論鑿鑿可行。邱仲深大學衍義補。言復海運\。而引杜子美詩。雲帆轉遼海。稻來東吳為證。余之鹽法。亦引子美詩云。蜀麻吳鹽自古通。又曰風?渺吳蜀。舟?通鹽麻。又曰蜀麻久不來。吳鹽擁荊門。若如今日之法。各有行鹽地界。吳鹽安得至蜀哉。人人誦杜詩。而不知此故事。所云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者也。
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糧儲。自陵縣長蘆運\至太和嶺。路遠費重。若令商人於大同倉入米一石。太原倉入米一石三斗者。俱准鹽一引。引二百斤。商人鬻畢。即以原給引自赴所在官司繳之。如此。則轉輸之費省。而軍儲充矣。從之。此中鹽之法所自始。
唐劉晏為轉運\使。專用榷鹽法。充軍國之用。時自許汝鄭鄧之西。皆食河東池鹽。度支主之。汴渭唐蔡之東。皆食海鹽。晏主之。晏以為鹽吏多則縣擾。故但於出鹽之鄉置鹽官。收鹽戶所煮之鹽。轉鬻於商人。任其所之。自餘州縣不復置官。其江嶺間去鹽鄉遠者。轉官鹽於彼貯之。或商絕鹽貴。則減價鬻之。謂之常平鹽。
官獲其利。而民不乏鹽。始江淮鹽利。不過四十萬緡。季年乃六百萬緡。由是國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今日鹽利之不可興。正以鹽吏之不可罷。讀史者可以慨然有省矣。行鹽地分有遠近之不同。遠於官而近於私。則民不得不買私鹽。既買私鹽。則興販之徒必興。於是乎盜賊\多而刑獄滋矣。宋史言江西之虔州。地連廣南。而福建之汀州。亦與虔接。虔鹽弗善。汀故不產鹽。二州民多盜販廣南鹽以射利。又言虔州官鹽自淮南運\致鹵濕